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也谈孙坚藏匿玉玺
来源:
作者:
2020-01-30
评论:0  点击:1593

 

《三国演义》很大程度地恢复了孙坚的英雄气概,但同历史原型相比,还是打了个折扣。《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孙坚在与董卓交战时,“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但《三国演义》却写成孙坚被华雄杀得大败,靠着部将祖茂的替死,才逃回一条性命。作者把斩华雄的功劳让给了关羽,成就了关公的“威震天下第一功”,由于作者的精心构思和着力渲染,“温酒斩华雄”成了作品中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也使关羽“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的形象栩栩如生,但对斩华雄的真正英雄孙坚来说,却未免有点委屈。

 

在削减孙坚战功的同时,《三国演义》还突出了孙坚的野心。小说第十二回写十七镇诸侯打败了董卓,进入了京城洛阳。孙坚救灭了宫中余火后,屯兵城内,结果意外地得到了传国玉玺。部将程普介绍了玉玺的来历后说:“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处不可久留,宜速回江东,别图大事。”孙坚当即表示:“吾足知此宝,正与汝合。来日托疾,辞众回军。”于是,“号令诸军勿泄漏”,第二天就率部“离洛阳而去”。对孙坚此举,袁绍的看法是“得宝而去,将欲自霸”。嘉靖本该回回目为“袁绍孙坚夺玉玺”,到了毛评本则改为“匿玉玺孙坚背约”(第六回),进一步强调了这件事的性质。在皇权的诱惑下,孙坚这位“有忠烈之称”的英雄也难免动心。然而,藏匿玉玺一事不仅改变了孙坚忠义英雄的形象,而且他还因此而招来大祸,落了个悲惨的下场。

 

关于孙坚得到传国玉玺一事,最早见于《吴书》中的记载,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里引用了这样一段材料。吴书曰: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

 

此外,在《山阳公载记》中也提到此事:“袁术将僭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大致就是根据这些记载生发出来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件事的真伪,裴松之本人早已做过考辨,他认为:孙坚于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若得汉神器而潜匿不言,此为阴怀异志,岂所谓忠臣者乎?吴史欲以为国华,而不知损坚之令德。如其果然,以传子孙,纵非六玺之数,要非常人所畜,孙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玺,而宝藏传国也。受命于天,奚取于归命之堂,若如喜言,则此玺今尚在孙门。匹夫怀璧,犹曰有罪,而况斯物哉!

 

这表明孙坚藏匿玉玺一事是假的。《三国演义》的作者十分熟悉裴注,但为什么选了《吴书》中的材料,而不顾裴松之本人的辨伪呢?笔者以为,这与作者自己的创作观念有关。

 

《三国演义》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其一是关于三国的历史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民间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丰富,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也为写定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因为民间情感与良史精神并不总是一致的,甚至可能互相冲突,这就对写定者的创作构成了严峻的考验。罗贯中的创作目的是要尽可能真实地展示三国的历史,因此,他以史料为基础,做了大量的“还原”工作,这样以来,民间艺人涂抹在孙坚身上的油滑色彩基本上被剥离了,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的孙坚首先是一个英雄,而不是小丑。

 

但是,作者在重写三国历史时选取的又是一个民间的视角,这使小说带有鲜明的倾向性,无论是叙事的态度、立场,还是穿插于全书的评论,都毫不掩饰作者自己的爱憎。面对历代史家或尊曹、或尊刘的争执,面对民间比较一致的拥刘反曹倾向,罗贯中按自己的标准做出了判断和抉择:用政治的天平来衡量时,他肯定了魏、蜀、吴三国在争取人心、重视人才方面,各有其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小说不仅对刘备,也对曹操、孙坚、孙权的雄才大略予以肯定;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时,天平就明显地倾向于刘备一方。小说中反复强调:“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这可以说是罗贯中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而在他看来,刘备正是“德”的代表,于是,对刘备以及刘备集团的态度问题,就成了评价一个人的基本标准。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与刘、关、张三兄弟有血海深仇的东吴一方自然难以让作者真正喜爱,因此,在塑造孙坚形象时尽管没有一味丑化,但也或多或少减少了他的戏份,淡化了他的英雄业绩。

 

此外,与“拥刘反曹”密切相关的是小说中的“忠义”观念。作者崇尚的是“忠”和“义”的完美结合,如在小说第一回就精心设计了“桃园结义”这一情节,刘、关、张结义的誓词是:“同心协力,救困扶贫,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在这里,“上报国家”说的就是“忠”。尽管刘氏王朝已经岌岌可危,但作为臣子,仍应该效忠于朝廷。那么,孙坚藏匿玉玺之举,当然就是不忠的表现,这样的人,自然也就不能当做真正的英雄去赞颂。毛氏父子在《读三国志法》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用这种观点看《三国演义》,就能更准确地体会作者对孙坚,乃至孙吴集团的态度。通俗演义的特点就是以民间的想象重塑、再造历史,同时又通过历史的重塑、再造来表达民间的理想与愿望,“罗贯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妥善地处理了民间情感与良史精神的关系,并独出机杼,创造出一个具有巨大的包容力的艺术世界。”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两大集团的冲突是全书的主线,孙吴一方相对而言比较受冷落,但与此前民间流传的三国题材作品相比,《三国演义》对孙吴主要人物的态度还算公正。从“拥刘”这一基本原则出发,罗贯中笔下的东吴人物一般比不上蜀汉,但也不完全抹煞他们的英雄色彩。体现在孙坚这个人物形象上就是:一方面历史上孙坚斩华雄、败吕布的功劳不见了;另一方面,也描述了孙坚的一些英雄业绩,并送给他一个“江东猛虎”的称号,在一定程度恢复了他一代英豪的本来面目。比起元杂剧和《三国志平话》来,这种处理应该说更有分寸,也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