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富春孙氏的崛起
来源:孙德鸣
作者:孙德鸣上传
2020-05-04
评论:0  点击:1964

从陈氏到田氏,到春秋后期田书因功赐姓,改姓为孙氏后,涌现出了兵学大家孙武和孙膑。进入三国时期,富春孙氏建立了吴国,将孙氏家族的发展推向了兴盛的顶峰。

从《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以及其他典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富春孙氏发迹的大致脉络:

据《宋书·符瑞志》记载: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忽有三少年诣钟乞瓜,钟厚待之。三人谓钟曰:此山下善,可作冢,葬之,当出天子。君可下山百步许,顾见我去,即可葬也。钟去三十步,便反顾,见三人并乘白鹤飞去。钟死,即葬其地。地在县城东,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天,衍数里。父老相谓,此非凡气,孙氏其兴矣。

这是见之于正史的记载,而相类似的记载也比较多,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也辑录有类似的记载。当然,古史的记载附会的成分较多,意在宣扬天人感应。只是各类典籍的记载所不同的:有些说孙钟是孙坚的父亲,有的说孙钟为孙坚的祖父;也有的说孙钟葬在这里,也有说孙钟葬母于此。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除去玄秘的部分,都可以说明:孙钟在富春江边种瓜、生活,墓葬在富春江边,是确有其事的。至今在富阳境内,还有许多与孙钟种瓜、生活有关的遗迹。

而裴松之注引《吴书》中的记载:坚世仕吴,家于富春,葬于城东。意思即说:孙坚一族世代在吴郡做官,家在富春县,祖坟在县城东面。这可以说是有关孙坚的家居及其祖上墓葬地的最早记载,而且也是最为确凿的信史了。众所周知,裴松之注引的《吴书》是吴国编修的国史,应该是最为可信的。但不难发现,葬于城东这个大致的方位和范围,应当是在现今富阳市府的东南面(在古代,东与南是相通用的)。其后,特别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史料的大量发现,有关的记载也渐渐多了起来,其地理位置的记述也越来越明细了。如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浙江又东北迳富春县南,江南有山,孙武皇(孙坚谥号武烈皇帝)之先所葬也;汉末墓上有光如云气瞩天。还有:浙江又东北迳亭山西,山上有孙(权)〔坚〕父冢。(清朝考据学家杨守敬考证:字当为字之误。)这个记载是比较早的,也比较具体地指出了墓葬地的地理位置,与《宋书·符瑞志》中:你可下山百步的记述也较相吻合。由此判断孙钟在富春江畔的亭山边种瓜、居住是符合史实的。其后,《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更为确切地记述:坚居阳平山,其祖种瓜于此。这就明确指出了孙坚家居富春县的阳平山。而这一史实也得到了《富春孙氏宗谱》等许多民俗史籍、地方史志的印证。

阳平山是亭山山脉的余支,山下有浦名阳浦,濒临富春江。当时的富春江江面很宽,江南春江、大源一带有的还处在江水中。孙钟就在这富春江边的阳平山隐居种瓜。据在富阳发现的东吴《皇家玉牒》的记载:孙钟母亲翁氏与孙钟夫妇以及长子孙羌夫妇、幼子孙静夫妇七穴合葬于阳平山。由于孙权建吴称帝,因此阳平山也称天子冈(见《中国名胜大辞典》1981年版)。斗转星移,历经仓海桑田,孙氏祖居早已荡然无存,阳平山下也已变成了热闹的小城镇了,但从现今遗存下来的一些地名,如阳平山路瓜田孙家坟滩孝桥下马墩等等这些地名,仿佛还能依稀想象出孙钟当年种瓜的情景,以及孙氏发迹后车水马龙的盛况。

此外,在今富阳场口镇的王洲,相传孙钟也曾在这里种过瓜。据明朝《杭州府志》记载:在县西南四十二里,周二十三里,今名洋涨沙,一名瓜江村,相传孙钟曾种瓜于此。据说,当年孙钟种瓜之地,因结瓜少而被称为雄瓜地,流经瓜地南面的那条富春江的支流也被称为瓜江,孙钟种瓜所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瓜桥埠,亦名瓜江村。现在遗址处建有一四角石亭,立有一块孙权故里的石碑,供游人怀古凭吊。

现在,富阳又有了一处旅游胜地——龙门古镇,孙权故里。这是大有文章可做的,龙门古镇,打孙权牌可谓是找准了点子,因为龙门古镇与孙权是有很深的渊源关系的。当然,这个孙权故里不是说龙门就是孙权故里,而是指龙门古镇在孙权故里——富阳,知道孙权是富阳的人就比较多了。最近,龙门里人何满子所题的来龙门,读懂中国,又是何等的气派啊!确实,龙门古镇有丰厚的民俗文化遗存,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要了解中国,龙门就是一本值得好好研读的书。

当然,富春孙氏的真正崛起是从孙坚开始的。

据《三国志》记载:孙坚,字文台,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出生于吴郡(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富春县,与魏武帝曹操同年。

孙坚出生、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汉王朝积弱难返,积弊已深的汉桓帝、灵帝统治的时期,这是社会最黑暗最动荡的时期,统治集团腐朽到了极点,整个社会的矛盾尖锐到了极点。官逼民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正是这个动乱的时代,为孙坚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能力的机会和舞台。

孙坚生性宽弘大度,有奇侠气节,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应变才智和果敢勇猛。17岁那年,孙坚与父亲孙钟一起乘船去钱塘(今浙江杭州),半路上遇到了胡玉为首的一伙海盗,其实也是一些为生计所迫的农民,落草为盗,抢掠了商人的财物后,在岸上分赃。而来往的船只、过往的商人旅客,都不敢前行。

这时孙坚对父亲说:这些海盗完全应该捉拿,请让我去捉拿他们吧!

孙钟回答说:“这种事不是你能干得了的!

但孙坚还是执意拿了刀上了岸,用手东西指挥,好象在部署官兵围捕海盗的样子。这伙海盗见了,还真以为是官兵来围捕他们了,于是慌忙丢弃了抢来的财物四散奔逃。孙坚冲向前紧紧追击,斩杀了一个海盗,提着首级才回来,父亲孙钟见了大为惊讶。

对于一个只有17岁的少年来说,能够临危不惧,去做这样一件大事,用自己的智谋与胆略,赶跑了海盗,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要知道海盗胡玉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令名,也是个厉害的、有点名声的主。为此年少的孙坚名声远播,并被官府特聘为假尉,即非正式的武官,暂时代理以负责维持本郡的治安,辑捕盗贼。从此,少年孙坚踏上了仕途,怀着梦想,抱着一股忠君为国的热情,走向了征途,开始了他那短暂而惊险的武将生涯。

第二年(172),孙坚被任命为吴郡司马,参加镇压了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句章县(今浙江余姚城山)许昌、许昭父子领导的农民暴动。后因功升任为徐州(今江苏长江以北)盐渎县的县丞(县长的辅佐,相当于副县长)。这一年孙坚年仅20岁,一干就是10年。

直到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孙坚才以佐军司马(协助参赞军务之官)的身份,率军参与镇压,并因功被朝廷授予为别部司马,可以自领一军,成为了孙坚立足于高级军事将领的一个新的起点……这时孙坚才30岁。不久后,孙坚又以参军事(军事参谋官),随大军西讨凉州少数民族的起义。孙坚参与谋划,多有奇谋,得到了朝廷议事大臣的赞赏,后被任命为议郎,备皇帝顾问应对,参与朝廷议政,成为有六百石俸禄的朝廷大员。

33岁时,孙坚又由议郎(掌顾问应对)外调为长沙太守(今湖南长沙),应验了父老乡亲的祝愿之言。太守的俸禄为二千石,且掌管一郡的军政大权,是手握实权的朝廷命官,官秩是很高的,相当于省部级高官。

在富阳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富阳县城前的富春江中,有一块狭而长的沙洲,孙坚被征召为郡吏前去上任时,乡亲们热情欢送,在沙洲上为他饯行,父老乡亲举起酒杯祝愿说此沙狭而长,君其为长沙太守乎!后来果然应验了父老之言,当上了长沙郡(今湖南长沙)的太守,因此而把这沙洲称为孙洲。这个流传很久远的传说,早在北宋时期的《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中就有记载。

在长沙太守的任上,孙坚又因功被赐封为乌程(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吴兴南)侯。东汉列侯分为县、乡、亭三种,乌程侯为县侯,是最高等级的侯,

位同三公。

可以说孙坚从一个下级军官一路高升,是这个动乱的时代,为他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武将风范和军事斗争能力的机会和舞台。孙坚靠镇压农民起义发家,以镇压农民起义为己任,为东汉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自己立足于高级军事指挥官的行列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在孙坚的一生中,最值得一书的,也是最为辉煌的业绩,当数参加了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军对董卓的征讨,并成为了讨董运动的急先锋。

中平六年(189)四月,汉灵帝刘宏病死,年仅34岁,又是一个短命皇帝。这时,凉州豪强董卓,利用外戚与宦官的矛盾,带兵进京,控制了朝政,并擅自废杀,废除了少帝,另立献帝,还鸩杀了何太后。

董卓的种种逆行,不仅引起了贵族、官吏的反对,也招致了广大民众的厌恶。最终激起了关东义士的壮举,孙坚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孙坚从长沙起兵,一路北上,投依于后将军袁术,并被表荐为代理破虏将军(临时出征时的将军称号),任豫州剌史(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表荐是向朝廷上表推荐,仅仅是种形式而已。事实上孙坚也是以破虏将军自号,以豫州刺史为任的,而且也得到了其他州郡的认可,就是孙坚身后的立传也以孙破虏为名的。

在当时的讨董联盟中,只有两位是敢打真打的,一位是曹操,一位是孙坚。但遣憾的是曹操一战而败,还险些掉了命,而孙坚却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斩杀都督华雄,两次大败吕布,拒绝和亲,收复洛阳。也真是老天爷有眼,后来的刘家天下,也单单的就有了这曹、孙两族的子孙各占得了一份子去。

孙坚得到袁术的表荐后,率军北上,在阳人遭遇战,大败胡轸、吕布两员大将,斩杀了都督华雄,大获全胜。这是讨董运动以来所取得的笫一次重大胜利,对鼓舞孙坚军队的士气,打击董卓军团的嚣张气焰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这一件功勋,到了《三国演义》中,却被戴到了关羽的头上。关羽温酒斩华雄,使关羽白白地捡了个大便宜,大大地露了一回脸,这真是开了个历史的大玩笑啊。

这一次又损兵折将,使董卓对孙坚的威猛雄壮更为忌惮,于是就想到了拉拢孙坚,以高官厚禄为利诱,诱惑孙坚为己所用。为此特派了将军李傕等人为使者,前来向孙坚请求和亲,并请孙坚开列出要求出任刺史、郡守的亲属子弟名单,答应上表任用他们。董卓想用这一套惯使的伎俩,来达到拉扰诱惑孙坚的目的,当然这些条件也是最为优厚的。但哪里想到孙坚根本就不为所动,还不禁勃然大怒地说:董卓逆天无道,倾覆王室,如今要不屠灭他三族,昭示四海,我孙坚死都不会瞑目,难道还会与他和亲吗?

句句掷地有声,义正辞严地予以拒绝,李傕碰了一鼻子灰,大为扫兴而回。孙坚的这一举动,可以反映出孙坚卓尔不群的英雄气概,在大义面前,一身凛然正气,决不以自身的私利为重。

孙坚拒绝了董卓的和亲后,乘胜进军。董卓眼看求和亲不成,孙坚军又逼近洛阳,无奈之下被迫撤离洛阳,退入关中(陕西潼关以西地区)。但是还要最后猛捞一把,派吕布带了军队,去发掘皇陵墓室及公卿百官的墓冢,盗取墓室中的珍宝,这使得董卓的野蛮和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可以说董卓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盗墓贼了,并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造成了极为严重地破坏。

当孙坚得知董卓军正在盗挖皇陵时,即率军攻击,董卓也亲自统率大军迎战。双方在历代皇帝的陵墓间,展开决战。董卓又被打败,仓惶而逃,向西撤退。为了阻击孙坚的追击,指派飞将军吕布断后。孙坚追击,进攻洛阳,在宣阳城门(洛阳城南面从东第三门)外,再次与吕布率领的断后部队决战,吕布又被打败,仓惶逃走。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又有了一回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不过也刚好打了个平手。而其实,真正战吕布的,不是刘关张,而是孙坚,而且吕布还常常是孙坚的手下败将。

在关东(函谷关以东)联军中,孙坚的部队战斗力是最强的,一方面是由于孙坚长于谋略,能征贯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孙坚善于抚恤士卒,亲附吏民,善于用人。

孙坚是讨董运动的急先锋,也是讨董运动中战功最为卓著的。孙坚的义举,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南朝著名史学家裴松之说:孙坚于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

唐朝诗人吕温有诗赞曰:

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

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

遗憾的是,就在孙坚设制方略,部署兵力,分兵到新安(今河南渑池东)、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之间,切断董卓的后路之时,反董联盟的盟主袁绍为了抢占地盘,挑起了军阀混战,葬送了来之不易并即将完成的胜利,而孙坚也在后来的军阀割据混战中,身死沙场。

袁术为了夺取荆州,扩展地盘,派遣孙坚去攻打荆州的刘表。孙坚能征善战,有勇有谋,一战而胜,一直追到襄阳(今湖北襄樊)城下。

孙坚聚兵攻城,刘表紧闭城门,不敢应战。天黑后,刘表派部将黄祖潜出襄阳,秘密地去搬救兵增援。黄祖带了援兵想返回城中,被孙坚发觉。孙坚指挥士兵阻击,黄祖又被打得大败而逃,窜入岘山(在襄樊南九里)之中。孙坚虽然有勇有谋,然而性格急噪、轻率,打起仗来勇猛无匹,常常是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冲锋在前。特别是他的战马跑得快,这时也来不及等待部下,就单骑追入岘山之中。这岘山,是襄阳城南的一个重要关隘,被称为凤林关,北起岘首山,东临汉水,西靠岘山,是一条长约四华里的狭窄走廊,两旁山林茂密,地势十分险要。孙坚单骑闯入凤林关,冒险突进,不料被黄祖的部下用乱箭射杀,英年堕命,年仅37岁。

一位讨董运动的先锋与功臣,就这样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过早的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走完了人生短暂而辉煌的旅程。

如果从孙坚这一辈算起,富春孙氏在《三国志》中单独有传的多达23位,要是再加上附传及注的话就更多了。

在孙坚的一辈中,据《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相关的情况:孙坚有兄弟三人,长兄孙羌,字圣台,年轻时就去世了,史书上没有什么事迹记录下来,但留有二子,孙贲和孙辅,兄弟俩最早跟随孙坚、孙策父子征战。

小弟孙静,字幼台。孙坚率领军队在外征战时,孙静则在家乡带领宗族部曲保卫乡里。后来,孙策率兵转战江东,进攻会稽时,孙静带着宗族家兵,前来助战,并向孙策献计说:会稽太守王朗的士兵凭借险固的城池来防守,很难马上攻破。在这里以南几十里有个叫查渎(浙江杭州萧山西南)的地方,是通往会稽的重要道路,我们应该从那里攻进城去,这就是所谓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我亲自率领先头部队,一定能取胜。

孙静对本地的地形非常熟悉,孙策马上接受,依计而行,先在军队中下了一道蒙敝敌人的假命令:近来连日下雨,饮水混浊不清,兵士喝了大多腹痛,命令赶快备办几百口瓦缸,用以澄清饮水。

在黄昏又点燃了篝火来迷惑敌人,而暗中则由叔父孙静率领先头部队,悄悄地从上游赶赴查渎,迅速迂回到敌人的后方,突袭高迁屯(今浙江杭州萧山),截断王朗守军的退路,一举攻克固陵,并与孙策联兵,打败了王朗派来的故丹阳太守周昕率领的增援部队,斩杀了周昕等人,进而平定了会稽。孙策上表任命孙静为奋武校尉,想要授以重任,但孙静眷恋家乡故土,不乐意到外面去做官,请求留守,孙策答应了孙静的请求。孙权掌权时又升迁为昭武中郎将,仍然留守家乡,终老一生。

孙静不愿到外面去做官,但对孙策平定会稽,保卫乡里,稳固地方统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孙静甘于平凡,淡泊一生,终老乡里,死后与父亲、祖母等合葬于阳平山。而他的几位子孙却迷恋权势,并在后来的东吴政权中左右着局势,影响很大。

在《富春孙氏宗谱》中,还记载有一位弟弟孙谋,但在《三国志》及裴注中却没有留下孙谋及其子孙的任何蛛丝马迹,这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因此,我的观点是不大可能有这位兄弟,如果真有这么一位兄弟,他及他的家族是一定会有所表现的,不可能没有一点记载。仅供参考。

孙坚也有一位亲妹妹,有兄长孙坚的风范,孙坚把她嫁给了同乡好友徐真,儿子徐琨年少时曾在州郡任职,这样看来,徐真家族也是富春地方上有一定势力的家族,只是徐真死得早吧,没有什么事迹记载下来。汉末大乱时,徐琨舍弃官职,跟随舅舅孙坚征伐,立有有功,被授为偏将军。后随孙策南下渡江,由于渡船不够,便想驻军安营来寻找船只。徐琨的母亲得知后,审时度势,对儿子说:恐怕扬州刺史刘繇会派水军来阻击,这已是很不利了,怎么还能够驻扎下来呢?应该赶紧砍伐芦苇扎成排筏,辅助船队迅速渡军过江。徐琨的母亲不愧为是一位谙熟战事的杰出女性,她对周边环境的观察十分细仔周详,并能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徐琨听了母亲的忠告后,立即把这一建议报告给孙策。孙策当机立断,马上行动,军队全部迅速地渡过了长江,登上东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牛渚营(今安徽当涂西北长江边),夺取了刘繇的粮仓及兵器库,控制住这一战略要地,为以后转战江东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孙策渡江转战的第一战,因此有史学家认为徐琨母亲的佐军渡江之策,是渡江第一战功。孙坚的这位妹妹在不经意间,就在历史上挥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东吴开国第一功受之无愧。虽然她象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优秀女性一样,没有留下自己的芳名,然而历史会永远铭刻着她们的事迹的。

此外,孙坚还有一位堂妹,嫁给了俞氏。这位堂妹和俞氏的事迹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传下来,但他们有一位儿子俞河,字伯海,年少时就跟随孙坚征战,深得孙坚的喜爱,被委以心腹之任,掌领左右亲兵。后随孙策平定江东,授予威武中郎将。孙策很喜欢他,赐以姓,列入孙氏族籍中。孙河的这一族也改为孙姓了。

孙坚还有一位堂弟孙孺,字仲孺,曾任郡府的主簿、功曹。他的儿子孙香,字文阳,也跟随孙坚征伐有功,官拜郎中。后被袁术所阻,为其躯驰,没有回到江东,后来病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从孙坚这一辈来看,富春孙氏家族也算是有一定的地位与势力的地方大族,属于中下层地主阶级。《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评述孙坚时说:孤微发迹,是指孙坚家族没有世家豪族的背景,在地方上没有连州跨郡,把持州郡地方大权的势力,还算不上士流。这在当时重门阀、讲家世的社会里,孙坚出生于一个地方上的中小地主阶级的家庭中,也确实算是孤微了。而孙坚的发迹,也是当时动乱的社会给他提供了机会与舞台,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吧。

遗憾的是孙坚过早的陨落了,留下了幼儿寡母,长子孙策只有17岁,次子孙权才10岁,还有几位还都是幼儿,没有为子女留下一片可以立足的土地,也没有留下可供遣使的一兵一卒(部队都被袁术收编了)。对于吴国的创建来说,更是没有起到直接的作用。但是,可以说是孙坚聚集了人脉,是孙坚拉开了东吴创建的序幕。在后来东吴的创建中,四大元老朱治、程普、黄盖、韩当,是追随孙坚出生入死的;四大宗亲孙贲、孙河、吴景、徐琨,是跟随孙坚东征西讨的,他们都对东吴的创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对于孙吴的发脉来说,还是得从孙坚算起的,要说吴国还得谈论孙坚。

  孙坚战死后,余众由长侄子孙贲代理统率,扶送灵柩回到江东(长江下游以南地区)。长子孙策,把父亲的灵柩安葬于曲阿(今江苏丹阳),后来再迁葬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孙权建国称帝,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尊奉孙坚庙为始祖庙,孙坚墓为高陵

 

  一代战将终于归宿于江东。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