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论三国孙氏
来源:孙氏家谱网
作者:孙德鸣上传
2020-05-14
评论:0  点击:1547

孙坚原为县吏,由镇压黄巾之乱起家,累战功,到十七路诸侯兴兵讨董卓时,孙坚已经是乌程侯长沙太守,成为东南一镇。而此时曹操也不过是反董的发起人,刘备尚且寄人篱下,未有立足之地。诸镇讨董之役,孙坚奋勇当先,自请为先锋,但是由于袁术的猜忌拒发粮草而导致了孙坚的溃败。在突围中,他机智地将头盔和部将祖茂相换,才得以脱险,而祖茂因此阵亡,孙坚也"伤感不已"。可见孙坚是受部下的爱戴的,否则怎会在危急之际有人挺身而出呢? 

在破汜水,克虎牢,陷洛阳之后,孙坚在皇宫的井中发现了玉玺,程普献计:"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于是孙坚遂托病辞了袁绍回长沙。袁绍索要玉玺不得,便教刘表在中途拦截,若非部将黄盖、程普等人死战,孙坚是无法幸免于难的。为学此仇,才有孙坚跨江击刘表,大败黄祖,长驱直入,直捣襄阳。可惜他战胜而骄,贸然轻近,率三十余骑追刘表部将吕公,才会中了埋伏,被乱箭射杀,年仅三十七岁。 

孙坚以为国讨贼为己任,一心光复汉室,忠义之志溢于言表。每战必身先士卒,亲冒矢石,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先锋,也是一位敢于深入险地的孤胆英雄,具备了创业者的必备品质。 

孙坚长子孙策,亦是将门虎子,"英气杰济,猛锐冠世",是真正开创东吴基业的首事之君。孙坚战死之后,孙策引军退居江都,"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其后又依附刘表,深自养晦。但孙策终究不是池中之物,岂能久居庸辈之下,后来采用朱治之计,以玉玺为抵押,于袁术处借兵三千,征讨刘繇。在途中遇周瑜,结为昆仲之交,又邀得江东名士二张张昭、张纮出山相助。这些人后来都是东吴的元老重臣。牛渚一役,孙策勇悍绝伦,于万军之中挟死于糜,喝死樊能,从而名噪一时,人称"小霸王" 

"小霸王"孙策非但勇冠三军,礼贤下士,还能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神厅一战,孙策与刘繇骁将太史慈对阵,二人拼死相搏,皆欲杀之而后快。及太史慈被擒,孙策却亲释其缚,脱锦袍给太史慈穿上,请到帐中,邀其上坐。而太史慈说:"刘君新

败,士卒离心。某欲自往收拾余众,以助明公。不知相信否?"孙策起谢曰:"此诚策所愿也。今与公约,明日日中,望公来还。"太史慈允诺而去。孙策部将皆曰:"太史慈此去必不来矣。"孙策答曰:"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诸将不信,然次日日中,太史慈引千余众来寨。孙策大喜,诸将咸服策之知人。 

孙策广纳贤才,真心相待部下,从而受到了将士的赤诚拥戴。在孙权受宣城时,为贼所袭,周泰奋不顾身,血战救出孙权,身披十二创,伤重将死。孙策为救治周泰,四方寻医觅药,得神医华陀,以为上宾,终于治愈了周泰。将士为孙策所用,孙策也体恤将士。其上下皆如此。演义中第十五回:孙策聚数万之众,下江东,安民恤众,投者无数。江东之民,皆呼策为"孙郎"......及策军至,并不许一人掳掠,鸡犬不惊,人民皆悦,赍牛酒到寨劳军。策以金帛答之,欢声遍野。......江南之民,无不仰颂。由是兵势大盛。 

这就是"民附"最好的证据,也是孙策得以虎踞江东,鹰扬吴会的坚实基础。称孙策为具有开国气象的霸主,也许并不过分。 

孙策也有一统天下之志。当曹操和袁绍相据于官渡之时,孙策曾计划乘机袭取许昌,迎接献帝。可惜孙策尚未出师,便为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所刺杀。郭嘉评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虽然是出于敌方的贬抑之词,但也确实是他的致命弱点。 

孙策死时只有26岁,壮志未酬,竟夭折于华年!他临终不传位于幼子孙韶,而是将印绶于长弟孙权,并嘱咐:"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这反映了他的卓识和远见。孙权也不负所托,将孙吴的帝业推上了高峰。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