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各地孙氏         
 
关于上沙孙氏与孙姓始祖名讳考
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2017-01-04
评论:0  点击:3470

关于东莞上沙乡孙氏的来源,香山县(今中山市)左埗头孙氏旧族谱记载为:予郡乐安,望出太原,自苏门而传映雪,不知曾几何时,而衍于南雄府珠玑巷,聚族而居。” 1930年所编东莞《上沙孙氏族谱》转抄旧谱内容说:予族系出太原,乐安衍派。

  由上述谱牒资料可知,上沙孙氏源于乐安(在今山东惠民县 ),系出太原(今山西平遥县 )。
  根据唐后期林宝所编《元和姓纂》、宋代欧阳修、宋祁所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宋代邓名世、邓椿父子所著《古今姓氏书辨证》以及现今各地孙姓谱牒记载和学术界对中国孙姓始祖的研究,可知孙姓姓源主要有7个,即姬姓卫国康叔之后、芈姓楚国蚡冒之后、妫姓齐国陈完之后、商纣王叔父比干之后、郇姓分支荀况之后、汉代夏侯婴之后、三国东吴俞河之后,如加上明朝的胡、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等姓改姓及少数民族中的孙姓,孙姓姓源总计有几十个。在这些姓源中,最有名望的是前3个,即始于春秋早期的卫国孙姓、始于春秋中期的楚国孙姓和始于春秋晚期的齐国孙姓。
  关于齐国孙姓之始,从现今谱牒记载和学术研究来看,总共有两种说法。
  第1种说法是:……陈大夫陈完因乱奔齐,食采于田,故改姓为田。田完字敬仲,生穉孟夷,穉孟夷生湣(又作)孟庄,湣孟庄生文子须无,须无生桓子无宇。无宇生二子:长恒(一说常)、次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书生凭,字起宗,为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乱奔吴,以兵术干吴王阖庐,用以为将,著兵法十三篇行于世。武生明,字景浩,明生膑,膑生胜,胜生盖……
  这一世系显示,因齐景公赐姓,田书更姓为孙书,且孙书食采于乐安(在今山东惠民县),故其后人尊称孙书为乐安孙姓之始祖。此说之世系列表为:


   第2种说法是:……陈完由陈奔齐,受禄,改姓田,卒谥敬仲。田完生子穉,字孟,谥夷。田穉生子湣,字孟,谥庄;田湣生子须无,谥文;田须无生子无宇,谥桓;田无宇生长子开,字子彊,谥武子,次子乞,谥僖子。田开字子彊,谥武子,齐大夫,食采乐安,适吴,更姓孙,为吴将,著武经八十三篇,生子明。孙明生子汧,孙汧生子膑,孙膑生子胜,孙胜生子盖……
  这一世系显示,齐大夫田开由齐适吴,更姓为孙,卒后谥武子,故称孙开(武子) ,因其奔吴前食采之地为齐国的乐安,故其后人尊称孙开(武子)为乐安孙姓之始祖。此说之世系列表为:


   就上述两种说法而言,目前学术界有人认为后一种说法更为可靠,其推证理由有二:一是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典籍《世本》和《左传》,关于陈(田)完世系之记载,是后世所见较早之史记,如《世本》记载陈(田)敬仲(完)的世系为:
  陈厉公佗之子敬仲完,奔齐,以陈氏为田氏。敬仲生夷孟思;思生闽[]孟克;克生文子须无;须无生桓子无宇;无宇生武子开 及僖子乞 ;乞产成子常 、简子齿、宣子其夷、穆子安、廪丘子尚翳兹、子芒盈、惠子得,凡七人。
  列成世系表为:


   于此可见前面第二说是符合原始史料记载的。二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的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司马迁所撰《史记》即参考了《世本》等先秦典籍和祖先著作,其所撰《陈杞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吴太伯世家》关于齐国孙姓之记载,均与第二说相同。而出现于宋朝的《唐书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辨证》则隐去了桓子无宇的长子武子开和次子僖子乞,换成了恒、书;又冒出了书生凭,凭生武,显然与《世本》不合。
  笔者也认为第2种说法较第1种说法更为合理,且认为孙书即田开(武子),田开(武子)即孙武,孙书亦即孙武。理由有四:
  第一,齐国的孙书为陈(田)敬仲(完)第6代孙。
  1、齐国确有孙书其人。据《左传·鲁昭公十九年》记载: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 。使孙书伐之。初,莒有妇人,莒子杀其夫,已为嫠妇。及老,托于纪鄣,纺焉以度而去之。及师至,则投诸外。或献诸子占,子占使师夜缒而登。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噪,城上之人亦噪。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七月丙子〈日〉,齐师入纪。由这段记载可知,春秋晚期(前570~前476)齐国却有孙书其人,他又名子占,鲁昭公十九年(前523)在齐国大帅高发举兵伐莒期间,奉命带兵功打纪鄣,获胜。
  2、孙书确为齐国孙姓始祖。据《世本》记载:孙氏,陈桓子无宇之子子占称孙书,后以为氏。由这一记载可知,齐国孙姓确实始自孙书。孙书又名子占,系陈桓子无宇之子。
  3、孙书乃陈(田)敬仲(完)第6代孙。据《世本》关于齐国陈氏田氏孙氏子占氏四姓姓源 和陈(田)敬仲(完)世系的记载可知,孙书,名书,字子占,原姓陈(田),乃陈(田)敬仲(完)第5代孙——陈(田)桓子无宇之子,即陈(田)敬仲(完)第6代孙。
  第二,齐国的孙书即齐国的陈书。
  1艾陵大战中的齐国的陈书为陈(田)敬仲(完)第5代孙——陈(田)桓子无宇之子,即陈(田)敬仲(完)第6代孙。
  (1)史料记载陈书与陈僖子为同胞兄弟。据《左传》于鲁哀公十一年(前484)记事载:为郊战故,〈鲁哀〉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壬申〈日〉,至于嬴。中军从王,胥门巢将上军,王子姑曹将下军,展如将右军。齐国书将中军,高无丕将上军,宗楼将下军。陈僖子谓其弟书:尔死,我必得志。’……陈书曰:此行也,吾闻鼓而已,不闻金矣。甲戌〈日〉,战于艾陵 。展如败高子,国子败胥门巢。王卒助之,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献于公。这段文字显示,陈僖子与陈书为同胞两兄弟,陈僖子为兄,陈书为弟,均为齐国人。
  (2艾陵大战中的陈僖子即《左传·鲁哀公四年、六年》记载的陈乞、陈僖子,与《世本》、《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的田乞、田僖子或田厘 子为同一人,自古已成定论,其姓名可合并为陈(田)乞(僖子)。
  (3)《世本》、《左传》、《史记》关于陈(田)敬仲(完)世家的记载,显示陈僖子为陈(田)敬仲(完)第5代孙——陈(田)桓子无宇之子,即陈(田)敬仲(完)第6代孙。
  (4)因艾陵大战中的陈书与陈僖子为同胞兄弟,故艾陵大战中的陈书亦为陈(田)敬仲(完)第5代孙——陈(田)桓子无宇之子,即陈(田)敬仲(完)第6代孙。
  2、因《世本》记载的更姓为姓的齐国的陈书(即孙书)亦为陈(田)敬仲(完)第5代孙——陈(田)桓子无宇之子,即陈(田)敬仲(完)第6代孙。
由此可知,艾陵大战中的齐国的陈书与更姓为姓的齐国的陈书(即孙书),毫无疑问是同一人。
  3、因《世本》和伐莒之战中的孙书与艾陵大战中的陈书均为陈(田)敬仲(完)第5代孙——陈(田)桓子无宇之子,即陈(田)敬仲(完)第6代孙。且早期史料显示陈(田)桓子无宇只生有二子——陈(田)乞(僖子、厘子)和陈(田)开(武子),并无三子之说,如《世本》、《公羊传》、《晏子春秋》以及《史记》即是。由此可见,《世本》和伐莒之战中的齐国的孙书与艾陵大战中的齐国的陈书显然是同一人——陈(田)乞(僖子、厘子)之弟——陈(田)开(武子)。
  第三,齐国的孙书即齐国的田开(武子)。
  1、从史料记载和推证来看,孙书即田开(武子)。因为齐国的孙书为陈(田)敬仲(完)第5代孙——田(陈)桓子无宇之子,即陈(田)敬仲(完)第6代孙;而齐国的田开(武子)亦为田(陈)桓子无宇之子,即陈(田)敬仲(完)第6代孙;且孙书即陈书与田乞(僖子)为同胞兄弟,田开(武子)与田乞(僖子)又为同胞兄弟,而田(陈)桓子无宇只生有二子,故孙书与田开(武子)必为同一人。笔者在推证孙书与陈书为同一人时已得知齐国的孙书即田乞(僖子)之弟——田开(武子)。
  2、从两个齐国孙姓姓源的后世来看,孙书即田开(武子)。如孙书之后的世系依次为孙凭、孙武、孙明、孙膑、孙胜、孙盖;田(孙)开(武子)之后的世系依次为孙明、孙汧、孙膑、孙胜、孙盖。这个孙姓姓源后裔大体上相同的情况,显示孙书与田开(武子)为同一人。
  3、从前面所列两说世系表来看,孙书在第1个世系表中被列为次子,田开(武子)在第2个世系表中被列为长子,而从《左传》关于鲁哀公十一年记事来看,陈僖子即田僖子(乞)为长子,陈书即孙书为次子(第1种说法即记载孙书为次子)。除《左传》外,《世本》、《史记》等典籍均未明确记载孰为长、孰为次。这就是说,孙书与田开(武子)并不存在长与次的矛盾。如果一定要确定何者为长、何者为次的话,那《左传》关于陈僖子谓其弟书这一记载倒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以笔者之见,田乞(僖子)为长,孙书为次,因《左传》不仅记载陈僖子为兄、陈书即孙书为弟,而且那段记事中陈僖子和陈书即孙书之所言,也颇有陈僖子为兄(大)、陈书即孙书为弟(小)的味道。
  4、从前面所列史料看,孙书与田开(武子)均为陈(田)桓子无宇之子,均为春秋晚期齐国之人,均为齐大夫,均食采于乐安之地,均主要活跃在齐国军中,且乐安孙姓只能有一个姓源,不大可能有两个姓源。这显示孙书与田开(武子)为同一人。
  第四,齐国的孙书即由齐适吴的军事家孙武。
  1、田(孙)开(武子)即田开(武子)。关于齐国的田(孙)开(武子)即田开(武子)为同一人的看法,不仅从这两个名字本身可以得到证明,而且从前面所列第2个和第3个世系表以及上面的推证,也可以很容易地予以确认。
  2、田(孙)开(武子)即孙武子。关于田(孙)开(武子)即孙武子的看法,既可从这两个名字本身判断出来,更可从第2种说法即《甲山北湾孙氏宗谱》、《平湖湖田孙氏家乘》、《泗安孙氏家乘》和《荆西孙氏宗谱》关于田无宇生长子开,字子彊,谥武子,次子乞,谥僖子。田开字子彊,谥武子,齐大夫,食采乐安,适吴,更姓孙,为吴将,著武经八十三篇的记载,看出第2个世系表中的田(孙)开(武子)或第3个世系表中的田开(武子)就是中国历史上由齐适吴、襄助吴王阖庐伐楚伐越、著有《孙子兵法》的春秋晚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子,学术界也有人判定《孙子兵法》的作者就是田桓子无宇之子武子开,是大体不会错的。而孙武子即孙武,不仅早已人所共知,而且通过第2种说法关于田(孙)开(武子)即孙武子著武经和第1种说法关于孙武著兵法的相同事迹得以印证。
  3、孙书即孙武。
  此前,学术界已有人经过考证,得出齐国的〈孙〉书与孙武,两人活动年代相同,辈份相近的结论,而从笔者前面的推证来看,孙书不仅与孙武活动年代相同,辈份相同,而且同姓、同名,均为陈(田)桓子无宇之子,均为春秋晚期齐国之人,均为齐大夫,均食采于乐安之地,均为齐国孙姓始祖。这些相同之处显示,孙书和孙武本是同一人。另外,唐宣宗大中十四年(860)五月随灵柩土葬的《唐故前左武卫兵曹参军乐安孙府君墓志铭》 ,就记载府君讳筥,字秘典,其先即吴大夫孙武孙书是也。尔后分为数派,居吴者为富春氏,居宋者为乐安氏,府君即乐安氏也。由此可见,孙筥家族是将孙书与孙武视为同一人,并认为乐安孙氏只有一个姓源。而有关典籍亦无孙武、孙书二人均为吴大夫(实为吴将,非吴大夫)的记载,这就意味着,孙书即孙武,系乐安孙姓始祖 。
  前面,笔者已经讨论了齐国的孙书乃陈(田)敬仲(完)第6代孙,孙书即齐国的陈书,孙书与陈(田)乞(僖子、厘子)为同胞兄弟,陈(田)乞为长,孙书为次,孙书即田(孙)开(武子),孙书即吴国著名军事家孙武。另外,孙书还有两个姓名——陈武子、陈子彊 。在《左传·鲁昭公二十六年》,有这样一段记载:〈鲁〉师及齐师战于炊鼻 。……冉竖射陈武子,中手,〈陈武子〉失弓而骂。〈冉竖〉以告平子,曰:有君子白皙,鬒须眉,甚口。平子曰:必子彊也,无乃亢诸?对曰:谓之君子,何敢亢之?’”对于这则记事中提到的子彊,有关《左传》的很多注疏都在子彊后面注有武子字,亦即陈武子、字子彊。
  如将这段文字提及的齐国君子陈武子、字子彊,与第2种说法中提及的田开字子彊,谥武子,齐大夫这些内容进行比较,再加上田姓、孙姓源于陈姓这个因素,很明显,陈武子、字子彊与第2种说法中的田(孙)武子、字子彊显然是同一人的不同称谓,而第3种说法即《世本》中的田开(武子)或田武子开与第2种说法中的田(孙)开(武子)或田武子开又互相呼应。由此可见,陈武子和陈子彊,是孙书的另外两个姓名。
  由于齐国乐安孙姓和孙武即孙书有着直接的关系,且孙武之兄陈(田)乞(僖子)的生活与孙武亦大有关系,为进一步探讨乐安孙姓姓源问题,有必要将孙武和陈(田)乞(僖子)两兄弟的事迹一并加以介绍。
  据史料载,鲁昭公十年(前532),孙武之父陈(田)桓子无宇食采高唐陈氏始大(事迹见《左传》)。孙武成年后,以书为名,以子占为字,并更姓陈(田)为姓(事迹见《世本》)。鲁昭公十九年(前523,孙武参加伐莒之战,带兵攻打纪鄣,获胜(事迹见《左传》,该书于此处记载其姓名为孙书、字子占)。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孙武参加齐、鲁两军带有半游戏性的炊鼻对阵,期间右手负伤(事迹见《左传》,该书于此处记载其姓名为陈武子、字子彊)。自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起,孙武之兄——齐大夫陈乞(僖子) 以大斗出贷粟、小斗收赋税的行阴德方式收揽民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事迹见《左传》、《史记·田仲敬完世家》。后者记陈僖子乞田厘子乞)。吴王阖庐三年(前512),孙武任吴国军师兼将领(事迹见《吴越春秋·吴王阖庐内传》,该书记载其姓名为孙子孙武)。阖庐四年(前511),孙武参加吴军伐楚之战取六与灊(事迹见前书)。阖庐五年(前510),孙武参加吴军伐越之战败之(事迹见前书)。阖庐六年(前509),孙武参加吴军抵挡楚军之战,大败楚军于豫章(事迹见前书)。阖庐九年(前506),伍子胥、孙武建议吴王联唐、蔡二国共同伐楚,吴王从之。随后,吴军于汉水打败楚军,并在楚都郢城附近,五战五捷(事迹见前书)。阖庐十年(前505),秦师救楚击吴,越王兴兵伐吴大败夫概统帅之吴军。同年九月,伍子胥、孙武等败楚师于淮澨。但随后秦师又败吴师,楚军大败吴师(事迹见前书),此后孙武动向不明。鲁定公十年(前500,齐大夫晏婴卒后,陈乞树党于诸侯”,“欲为乱(事迹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鲁哀公四年(前491),陈乞与弦施、卫 宁跪救赵氏(事迹见《左传》)。鲁哀公六年(前489),陈乞伪事高〈张〉、国〈夏〉,与鲍牧及诸大夫,以甲入于公宫,齐景公死后,陈乞使召〈齐景〉公子阳生返鲁,并使子士之母养之,后迫使高张、国夏两卿同意,立阳生于田乞之家,是为悼公(事迹见《左传》、《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及后,陈乞使人杀死齐景公遗命所立太子——晏孺子子荼,并联合其他大夫攻击高张、国夏,迫使高、国二卿投奔鲁国(事迹见《春秋公羊传》、《左传》),此后田乞为相,专齐政(事迹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鲁哀公十年(前485),鲁哀公会吴子、邾子、郯子伐齐南鄙,师于鄎,晋国赵鞅帅师伐齐,吴国遣使通知鲁国出兵伐齐(事迹见《左传》)。次年(前484),因鄎被侵,齐国派国书帅师伐鲁,齐相陈乞(僖子)与弟孙武均参加齐军对鲁、吴联军之艾陵大战(事迹见《左传》,该书于此处记载孙武姓名为陈书),大战中,国书、陈书(即孙武)等将帅七人被俘 ,被献于鲁哀公(事迹见《左传》)。艾陵大战之后,《左传》只记载陈乞之子陈成子(常)的事迹,只字未提陈乞(僖子)、孙武两兄弟的事迹。《史记·田仲敬完世家》虽记载齐悼公四年(鲁哀公十年)田乞卒,子常代立,是为田成子。但因田乞于齐悼公五年即鲁哀公十一年尚在生,并参加了艾陵大战,且《左传》出书较早,未记载田乞卒年,而《史记》出书要晚三、四百年,故知《史记》的记载系司马迁所推断,当有误。以笔者之见,田乞至少应在艾陵大战期间或稍后死亡,如果他死于大战期间,当属战死,如死在稍后,则可能死于疾病,或死于与其它大夫争权夺利及鲍牧弑君(齐悼公)之乱。总之,他至少应死于鲁哀公十一年之后,不可能死于鲁哀公十年即齐悼公四年。
  由于陈敬仲和孙武都是个人改姓,外界知之不多,故在外界,陈敬仲家族或被视为姓,如《左传》称孙武之父为陈桓子无宇(实际已姓),称其兄为陈僖子或陈乞,称孙武为陈武子、陈子彊或陈书。或被视为姓,如《世本》、《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称孙武之父为田桓子无宇,称其兄为田乞或田僖子、田厘子,称孙武本人为田开或田武子。而对孙武个人而言,有记载其改姓(实际已姓,他自己认为姓)为姓者,如《世本》,但该书在记载陈(田)敬仲(完)世系时又将孙武记为田开或田武子。有既视其为姓,又视其为姓者,如《左传》既称他为孙书,又称他为陈武子、陈书。而视其为姓者,多在有关吴国的史书中出现,如《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第三、外传纪策考第七》称其为孙武;《尉缭子·制谈第三》称其为武子,未称姓,但显然是指孙武子;《史记·吴太伯世家、孙子吴起列传》和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阖闾 内传》则称其为孙子或孙武。
  由此可见,不仅孙武家族姓氏在不同典籍有不同的记载,而且由于孙武本人变更姓氏与名、字的缘故,不同典籍对孙武姓氏与名、字的记载更是五花八门。但总起来看,孙武于鲁昭公十九年(前523)参加齐军伐莒之战时,已将陈(田)姓改为姓,但仍以为名,子占为字(鲁昭公二十六年前后改字为子彊武子为谥号)。正因为孙武早年居齐时已经更姓为,故《世本》关于齐国陈桓子无宇之子子占称孙书,后以为氏的记载,为孙武即孙书是齐国孙姓姓源之说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与此同时,乐安孙氏后裔以齐国(乐安)为姓氏发源地,这与《世本》的记载也一致。而关于孙武适吴,更姓孙之说,不仅无史料予以支撑,而且也十分矛盾,因为如果孙武到吴国之后才姓,那孙武家族就不能称齐国孙姓,只能称吴国孙姓,其家族发源地也只能在吴国,而不在齐国
  在历史研究中,年代推断也很重要。因史料不多,学术界对孙武生活时代的推断,大致有与孔子 同时比孔子小一辈两种说法。而在这两种说法中,又以前者为多数学者所认同。
  从笔者前面所列孙武事迹来看,自鲁昭公十九年(前523)至鲁哀公十一年(前484)的39年间,是孙武一生的主要活动时间。而他参加齐国伐莒之战时应为成年,笔者暂定他此时的年龄为24岁,则其出生时间约在齐景公元年(前547),这与黄葵推断的方法虽然不同,但结果十分相近(黄葵推断孙武生于齐景公三年,即前545年)。以此生年推算孙武的活动年龄,则其参加齐国伐莒之战(前523)时24岁,参加齐、鲁两军炊鼻对阵(前516)负伤时31岁,在吴都(今苏州)见吴王阖庐论兵法、以吴王后宫女试兵、任职吴将兼军师(前512)时35岁,参加伐楚之战(前511)时36岁,参加伐越之战(前510)时37岁,参加抵御楚军、大败楚军于豫章(前509)时38岁,与伍子胥一同建议吴王联唐、蔡二国共同伐楚,并败楚军于汉水,取得邻郢五战五捷并占领楚国都城——郢(前506)时41岁;当秦师救楚击吴,越王兴兵伐吴,孙武与伍子胥虽败楚师于淮澨,但稍后秦师又败吴师,楚军大败吴师,夫概自立为王,引起阖庐追杀夫概之内讧(前505)时,孙武则为42岁;稍后,孙武辗转回到齐国,隐居20年。至其参加艾陵大战(前484)时,则为63岁,虽年过花甲,但仍为其兄陈乞扩张家族势力、控制齐国国政之得志,而甘愿战死沙场,终至被鲁、吴联军俘获。其终年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19916月学术界在山东鄄城孙老家发现的续修于清光绪九至十一年(18831885)、奉孙膑为始祖的《孙氏族谱》则记载膑公生于周安王二十三年即田齐侯剡五[]年(前379),……卒于周赦王元年即田齐宣王六[]年(前314),……寿年六十六岁。从孙武出生(约前547)至孙膑出生(前379)约168年,而孙武约死于孙膑出生之前100年左右,故孙武终年约在公元前479年前后。且因为他是联军俘虏,又古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说,故其终年应在其被俘的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时63岁)至鲁哀公十六年(前479,时68岁)之间,即其死于春秋末年。
  由此可见,笔者的推断,与学术界关于孙武生卒时间大约和孔子(前551~前479,享年72岁)同时 的推断完全相同。而从孙武参加前述各种军事活动来看,他当时所处的年龄与其当时的能力和身份亦属相符。这就是说,从上述年代推断来看,齐国乐安孙姓始于春秋晚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论点,也完全可以成立。另外,上述的年代推算,也证明孙武与孙书为同一人,孙武不可能为孙书之子或孙。
  在讨论了孙武其名其事及其与乐安孙姓姓源的关系之后,结合《世本》关于田敬仲(完)家世的记载,我们就可以对前面有关乐安孙姓姓源的两种说法进行评价了。
  先说第2种说法,由笔者的推断来看,第2种说法总体上是正确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内容,如田无宇生长子开次子乞,孙武为齐大夫适吴,更姓孙等说法,就于史无据。关于田乞与田(孙)开即孙武何为长、何为次的关系,第2种说法未注意到《左传》关于陈僖子谓其弟书这一细节,只是根据《世本》和《史记》关于田桓子无宇生武子开与僖(厘)子乞这种记载,就猜测田(孙)开为长兄、田乞为二弟,而实际上,田乞为兄、田(孙)开即孙武为弟的可能性更大,他们这种兄弟关系不仅有史料予以证明,而且在他们二人的社会生活表现中也得到了印证。关于孙武为齐大夫之说,亦属后人之猜测,从《左传》和《史记》来看,孙武家族担任齐国大夫的,大都由长房长子担任,如孙武之父陈(田)桓子无宇事齐庄公,甚有宠,为齐大夫,孙武之兄陈(田)乞事齐景公为大夫,陈(田)乞之长子陈(田)成子(恒、谥常)、长孙田襄子(盘)、曾长孙田庄子(白)、玄长孙田太公(和)均为世袭的齐大夫,这证明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为长房世袭制。而孙武为次子,不能得到此种世袭之位。再从孙武一生经历来看,他除了在齐国大帅高发和国书麾下担当齐军将领并参加一些战役之外,并未参与其他政事,这证明他不是齐国的大夫,否则,他的兄长陈(田)乞在艾陵大战中就不能说出以弟弟的牺牲来谋求自己扩张家族势力、掌控齐国政治即得志的那番话的,而他的弟弟孙武当时甘心冒死杀敌的表态 及其在大战中被俘的事实,也证明孙武并非齐国的大夫。而他所食采之地——乐安,并非他齐大夫而受,应是他因军功或出身于大夫之家而受
  再说第1种说法,由笔者的推断来看,第1种说法大致来说也还算正确,但比第2种说法存在更多的不合理内容,如田桓子无宇长子名恒(一说常),次子孙书即孙武为齐大夫,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书生凭,字起宗,为齐卿。凭生武,字长卿,孙武以乱奔吴,等等,即于史无据。关于田桓子无宇之子,《左传》等各种史料都证明或显示长子为田(陈)乞(僖子),并无所谓田(陈)恒或田(陈)常的记载,因此,这一世系中田桓子无宇之长子其人其名显然有误,应是后人排列世系时之硬性设置,并非事实(后面将进一步揭示其来源)。孙武并未任过齐大夫,否则《世本》记载田敬仲(完)家世时至少应该提及孙武即田开(武子)之子的名号,另外,《史记》作者司马迁也不认为孙武为齐大夫,这也表明,孙武为齐大夫之说,是后人杜撰出来的。陈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的说法,亦属后人附会之言,关于此点,南宋史学家郑樵(11031162)就说:或言:桓子之子书戌[]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非也。以字为氏,何用赐为?孙武子研究者陆允昌也认为孙书受姓,有可疑之处在两次伐莒的军事行动中,齐景公何以不嘉奖帅[]师出征的主帅、次帅,而独独要对主帅高发手下的孙书厚赏有加,既锡采,又赐姓锡采,古代有之;赐姓,看来齐国尚无先例,田书由此改姓孙书,恐怕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对于赐姓问题,后面还要涉及到。关于书生凭,字起宗,为齐卿。凭生武,字长卿这样的传代关系,前面已提及学术界有人认为这是出来的,后面亦将进一步分析。关于孙武以乱奔吴之说,从前面所引孙武、陈乞的生平资料看,第一次田、鲍四族之乱发生时(前532年),孙武年龄尚小(约15岁),且未参加伐莒之战炊鼻对阵;而陈乞与鲍牧及诸大夫,以甲入于公宫第二次田、鲍四族之乱发生于前489年,此时孙武早已离齐入吴(其入吴时间在前516年至前512年之间),故孙武因乱奔吴之说,于史无据。
  由于两种姓源说都涉及《孙子兵法》,第1种说法称孙武著兵法十三篇行于世,而第2种说法则记载孙武著武经八十三篇,这是否有矛盾呢?非也。说孙武著兵法13篇的第1种姓源说,源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关于孙武见吴王阖庐的一段记述,文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由此可见,孙武见吴王所呈之兵法13篇,是他3135岁所著。而武经八十三篇,应是他4262岁在齐国隐居时所著,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兵权谋》中就提到过: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师古注:孙武也,臣于阖庐。看来,孙武著武经不止13篇,但因系家传,外界未能窥见,故这83武经,到底是在原有13篇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还是另行撰述,不得而知。
  鉴于第1种说法已成为普遍说法,为将其错误内容加以澄清,以免再以讹传讹,故有必要进一步探究此种说法之成因。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特别是其中的显贵家族,自古就注重其家族姓源的追溯与族系的记述,《周礼》、《帝系》、《尚书》、《史记·三代世表序》等文献,就是有关王侯将相世系的古代文献。到了汉代,国家又置宗正官以序九族,致使汉代很多士大夫也自编家谱。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国家设各级中正官,区分上下9等品第,以确定入仕者官阶之高低,这种鉴别活动,引起东晋、南北朝社会修谱成风,并孕育出一批谱学家,编辑《百家谱》、《十八州谱》等著名家谱汇编,在这一时期,士族之家也很注重修谱,各种《孙氏谱》也相继出现。至唐代元和七年(812),太常博士林宝(806820)受命编纂《姓纂》(后通称《元和姓纂》),该《姓纂》以传世之家修、国修谱牒为据,成为中国姓源及世系研究的总大成者。此时,孙姓各谱记载孙姓姓源及分支有多种,如《姓纂》就提到卫康叔之后即姬姓孙氏、楚令尹孙叔敖即芈姓孙氏、荀况之后,以及姓源孙武、姓祖孙膑等。关于乐安孙姓,《姓纂》亦记载孙武后裔至少分有乐安富阳清河吴郡富春东苑太原中都等六大郡望,并明确指出乐安孙氏、富阳孙氏、清河孙氏均为孙武之后吴郡富春孙氏源于吴孙武子世居富春东苑孙氏为孙膑之后太原中都孙氏始于(汉西河太守)会宗裔子福,为太原太守,遇赤眉难,遂家焉。从《姓纂》来看,当时或之前孙姓各谱所记载的乐安孙姓,均以孙武为姓源(东苑孙氏和太原中都孙氏之源为分支始祖,并非姓源始祖),非以孙书为姓源,唐人林宝及《姓纂》的众多编纂者也以孙武为乐安孙氏之姓源,这反映出当时或此前各乐安孙氏谱牒均以孙武为齐国孙姓姓源,未注意到《世本》关于孙书亦为齐国孙姓姓源的记载。当然,由于谱牒编纂的盛行,稍后就有人注意到孙书与乐安孙姓姓源的关系,并认定孙书、孙武为同一人,即乐安孙氏只有一个姓源,如前面提到的《唐故前左武卫兵曹参军乐安孙府君墓志铭》就是显例。到了宋代,经过唐末五代之乱,门阀士族不复存在,政府不再纂修全国性的谱牒汇编,转而注重《新唐书》的纂修,其中的唐《宰相世系表》即以《姓纂》的世系部分为底本,而南宋郑樵所撰《通志·氏族略》则以《姓纂》的姓源部分为底本。就目前资料所见,将孙书定为乐安孙姓姓源、将孙武列为孙书之孙的史籍,惟有北宋这个唐《宰相世系表》。就是这个宋代官方修成的世系表,对后来乐安孙姓谱牒关于姓源的记载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这个世系表将孙书列为姓源、将孙武列为孙书之孙,即孙武仍为乐安孙姓祖先,这就使原以孙武为姓源的部分乐安孙氏后裔所易于接受,并在其后所编乐安孙氏谱牒中广泛采用。与此同时,以孙武为姓源的谱牒逐渐减少,以至于十分罕见。

以笔者之见,唐《宰相世系表》关于孙书为姓祖、孙武为其孙的编排,是基于以下三种资料和一个问题来考虑的:
  三种资料是:1、《世本》记载齐国孙氏,陈桓子无宇之子子占称孙书,后以为氏。”2、《左传·鲁昭公十九年》记载齐国大帅高发率兵伐莒时,曾命孙书带兵攻入纪鄣之城。3、孙姓谱牒记载田(孙)开(武子)或孙武为乐安孙姓始祖。
  一个问题是:乐安孙姓只能有一个姓源,不可能既有孙书,又有孙武。
  面对以上资料和问题,人们可以确定的是孙书必为齐国孙姓姓源。由于齐国孙姓均称乐安孙姓,而《世本》关于陈书更姓孙书、后以为氏的记载未提及乐安,于是,唐《宰相世系表》的编纂者就结合孙书伐莒之事,编造出田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这样一个既得姓又得地的传奇故事。因田(孙)开(武子)或孙武亦属于乐安孙氏,为理顺孙书与孙武在乐安世系中的早期传代关系,唐《宰相世系表》的编纂者武断地将孙武确定为孙书之,在孙武之前又插入一代人——孙凭,于是变成书生凭、凭生武。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和鄄城孙老家《孙氏族谱》的记载来看,由孙武出生(约前547)至孙膑出生(前379)前后相距约168年,不要说第1种说法即唐《宰相世系表》将孙膑列为孙武之孙的记载不可信,就是第2种说法将孙膑列为孙武曾孙(平均代间56岁)的记载也显然大有问题,因为按通常的代间30岁推算,孙膑应是孙武第6代孙。当然,如果孙武至孙膑这一局部世系的实际传代代间比通常的长,那一般也不能超过40岁,但即使是这样,孙膑至少也应是孙武的玄孙(平均代间42岁),而不可能是曾孙。这就是说,第2种说法中孙武至孙膑间的传代关系应该有所缺漏。相比之下,第1种说法即唐《宰相世系表》将孙书(即孙武)确定为孙膑之高祖,其传代世数大致处于传代极限之内,即这一世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中间的孙武到底是谁?如是第2种说法中的孙汧,那孙武(书)、孙凭、孙汧、孙明、孙膑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传代关系,则难以推定。因为第1种说法称明生膑,与鄄城孙老家族谱记载相同;而第2种说法称孙明生子汧,孙汧生子膑;至于孙凭,显然不是孙武(书)之父,但又无法了解他在这段世系中的世次。关于孙书之兄,唐《宰相世系表》的编纂者完全不提陈(田)乞(僖子)之名,而是硬性以陈(田)乞(僖子)之子陈(田)成子(齐大夫,谥常)来充任,即将儿子提升到父亲的世次上,从而造成了世系的紊乱。关于孙武入吴之因,编纂者则依据《左传》记载的田、鲍四族之乱进行解释,其实,孙武入吴时,第一次田、鲍之乱已过去了多年,第二次田、鲍之乱尚未发生,可见编纂者的这种解释并不可靠。总之,在今天看来这个世系存在着很多致命的问题,但在当时,这个看起来天衣无缝的乐安世系,却被视为至上的结论而堂而皇之地广泛传播开来。这是后来乐安孙姓姓源由一说(孙武子开或孙武)变成二说(孙书,孙武子开或孙武)的根源所在。后来,《古今姓氏书辨证》的作者在承认陈(田)常为孙书之的基础上,又根据《左传·鲁哀公十五年、二十七年》陈成子两次自称为的记载,将唐《宰相世系表》中的孙书之”“陈(田)常”“辨证陈(田)恒。 如此一来,在其后的乐安孙氏族谱记载中,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将陈(田)常列为孙书之,另一种情况是将陈(田)恒列为孙书之,且很多孙族人士以为陈(田)常和陈(田)恒是两个人,其实不是。
  从上面分析来看,第1种说法是唐《宰相世系表》的编纂者所人为改造出来的,其目的是理顺孙书与孙武的关系,但因为没弄清孙书、孙武为同一人的关系,结果经其改造过的乐安孙姓世系表,出现了一些重大的错漏,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当然,引起唐《宰相世系表》编纂者进行上述人为改造的根本原因,在于《世本》、《左传》等先秦典籍本身记载的不完善,它们没有将陈书、孙书、陈武子、田开(武子)等不同名字统一到同一人的身上,致使后世对乐安孙氏的源头产生两种说法,这是《世本》编纂者和《左传》记事者所始料未及的。另外,如果唐《宰相世系表》的编纂者未作那些技术处理的话,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乐安孙姓谱牒(绝大多数编修于明代以后)关于其姓源之说,则将以第2种说法为主流说法,尽管其中也掺杂有些许差错或不合理之处,但决不至于太过离谱
  应该说,笔者在把孙书与孙武推定为同一人之后,不仅解答了学术界中存在的《左传》等先秦典籍有无孙武事迹和中国古代有无孙武其人的疑问,而且弄清了孙武的身世、生平及其与乐安孙姓姓源的关系。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左埗头孙谱和上沙孙谱所称予郡乐安乐安衍派,即指乐安郡望,亦即他们尊称山东乐安的孙武(又名孙书)为其姓始祖。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