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孙氏渊源         
 
孙武身世试探
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2017-01-04
评论:0  点击:2370

孙武是我国春秋末期人,伟大的军事家。两千五百余年来,在中国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他的身世由于史无明文记载,所以鲜为人知。然就他在吴的活动岁月,均为齐景公之世,大体上与孔子为同世同龄人。

关于孙武的身世,《左传》没有明文记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也只说他齐人也,唯《新唐书》记述较详,说桓子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书生凭,字起宗。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

《新唐书》的这个记载详则详矣,然甚乖史实,殊不可信。

一、孙书不是陈书,赐姓封土之事子虚乌有。

伐莒之孙书见于《左传、哀公十年》,其记载说:

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障,使孙书伐之。

初,莒有妇人,莒子杀其夫,已为婺妇。及老,托于纪障,纺焉,以度而去之。及师至,授诸城外。或献诸子占。子占使师夜缒而登。登六十人缒绝。师鼓噪,城上人亦鼓噪。莒子惧,启西门而去。七月雨季,齐师入纪。

《左传》这个记载里没有说孙书就是陈书,陈书之说来自杜预的《左传注》,杜预在孙书名下注曰:陈无宇之子,子占也。他没有提供任何根据,后人也不作深究,以讹传讹,几成实论,遗害无穷。

孙书不是陈书,《左传》中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例如《新唐书》列陈武为陈书之孙、桓子无宇曾孙,又说孙武以田鲍四族为乱奔吴,就在时间上无论如何也讲不通。因为田鲍四族之乱发生在齐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32年。在这个事件中,桓子无宇不仅尚在,而且是这事件的主导人物,年龄不过花甲,孙武能够仗艺出奔他国为将,当已进入青壮年时期,桓子怎么能会是孙武之曾祖呢?孙书伐莒发生在齐景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23年,田鲍之乱后九年,这时作为一个下级将领的孙书年龄决不会太大,也当在青壮年时期,与孙武相较谁大谁小尚难断定,又怎能会是孙武之祖呢?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孙书伐莒之类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小型战争之多举不胜举,其将领因此而赐姓封土者前所未有。伐莒之战也是一个兵未血刃的小型战争,即使主帅高发其功也微不足道,作为一个下级将领的孙书,其功又怎会至高无上赐姓封土呢?

桓子之时,陈氏已富愈公室,封王半齐国。田鲍四族之乱后,桓子接受墨子见利思义、贪利致祸的劝告,把瓜分栾高两家的财产全部献给了景公,土地分给了诸子,还把自己的土地封给没有爵位的公子公孙,还婉言谢绝了景公封给他的城池。这时景公怎么会对陈书赐姓封土呢?如果景公真的有赐姓封土之举,陈氏又怎么会接受呢?

艾陵之战是历史上吴与鲁对齐的一场有名的大战役,发生在公元前484年。战争开始前陈乞与陈书的会话,更有力地证实了书非陈书,赐姓封土子虚乌有,孙书小于孙武。原文为:

陈僖子谓其弟曰:尔死,我必得志。陈书曰:此行也,吾闻鼓而已,不闻金矣!

孙书伐莒艾陵之战为时三十九年,若伐莒之孙书为陈书,即使那时还在中年,三十九年之后当是七十余岁的老翁了,怎能再作为将军领兵冲锋陷阵呢?既然还能作为一位将军领兵上阵,就证明了伐莒之孙书不是陈书。陈的年龄也小于孙书和孙武。陈乞和陈书对话的内容和语气,同样有力地证明了陈书还是陈氏家族中的成员,没有赐姓封土另立门户。

孙武决非孙书之孙,以孙武后裔《竹园孙氏族谱》上所列世系较之,更可证《新唐书》之说讹误。

桓子无宇——————《新唐书》

桓子无宇—————《竹园孙氏族谱 》

孙武和陈膑生卒年月均匀不详,难以确知他们的世系关系,但以孙武公元前514见吴王阖闾至孙膑公元前353年指挥桂陵之战,时为 161年。司马迁在孙武列传中亦说:孙武既死,后面余年而有孙膑。

中国人之世代交替,大体上以三十年为一世。孙武至孙膑相距一百五、六十年,《新唐书》列孙膑为孙武之孙,《竹园孙氏族谱》列孙膑为孙武之六代孙,哪一个较为符合历史事实不是显而易见吗?家史是国史的基础,可正国史之实,于此可见一斑。

二、陈武子就是武子开

桓子无宇是陈公子完敬仲的四世孙,他的儿子之名史书记载不一。《左传》曰乞曰书,《田世家》曰恒曰书。三书名子及次第各有异同,莫衷一是。

《新唐书》列田恒为桓子之子是错误的,因为田桓即田常,即田成子,亦即陈恒、陈常、陈成子,是桓子之孙,XI子之子,公元前481年弑简公,《左传、哀公十四年》、《论语、原宪篇》均有记载可证。

陈乞是齐国大夫,景公卒,诈立悼公,为相,地位显赫,《左传》、《墨子春秋》、《田世家》均有多处记载。陈书在《左传》、《田世家》均见于艾陵之战。对于武子开,历代不少人以为《左传》不载,其实不然,只是没有以武子开的名字出现而已。《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炊鼻之战中的陈武子即是武子开。

冉竖射陈武子,中手。(陈武子)失弓而骂。冉竖以告(季)平子,曰:有君子,真婺眉,甚口、、、、、、(季)平子曰:必子强也。无乃亢诸?(竖)曰:谓子君子,何敢亢之?

竖本不认识陈武子,然而一见面即认为是一位

不平凡的人物。季平子,是鲁国的掌军权者,这次战争的统帅,一听回报,即知是陈武子强。这都说明了陈武子在国际间的军事交往中已是一个很有声望的人物。当是时,在陈氏当权的齐国中,在陈氏的家族中,桓子之外,除了作为桓子长子的武子开,谁还能有这样高的声望呢?

《田世家》中之田氏,因为是陈完敬仲的后裔,故在《左传》中一律称陈不称田。那么《田世家》中的武子开,把田字换为陈字,不就是指陈武子开吗?武子是号,开是名,称号不称名,不就是陈武子吗?

三、武子开就是孙武

孙武就是武子开,不见于《左传》、《史记》、《新唐书》之类的国史,而见于孙武后裔的家乘

[]“孙氏之得姓,一自卫武公孙曾年始,一自孙武始、、、、、、武子始避鲍牧之乱奔吴更姓。而推本溯源,武子系出胡公满、、、、、、更溯而上之,则黄帝公孙姓也。故改姓孙者,实本公孙之意耳!武子,讳开、、、、、、(《孙氏宗谱世系源流》之《孙氏源流序》)

[]桓子无宇生武子开与XI子乞。开,字长卿,为齐大夫,食采于乐安。是时,XI子乞与鲍牧图危社稷,武子遂奔吴,更姓孙、、、、、、陈氏之姓自武子始。(《孙氏宗谱世系源流》之《泗安孙氏家乘》)

[]“开,字子疆,谥武子。齐大夫,食采乐安。适吴,更姓孙,为吴将。(《孙氏宗谱世系源流》之《孙氏族谱、世系》)

这三则引文清楚地说明了孙武就是桓子无宇的长子武子开,原系齐国大夫,食采乐安。因陈乞、鲍牧图危社稷而奔吴。据黄帝公孙之姓,改姓孙氏,为齐国孙之始。这里在得姓之人,得姓之因,世系关系,奔吴时间诸方面,均与《新唐书》之说不同。家史原为国史的依据,当以家史为先。

四、孙武公元前514年奔吴

《新唐书》说孙武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田鲍四族之乱为公元前532年,下至孙武以兵法见吴王的公元前514年长达一十八年,才得到接见,这在情理上和事实上都讲不通。

春秋战国时期,世族大夫以罪奔者可以托氏于大国,以贤集者可以安居于异方。前者如申叔之奔晋,庆封之奔吴。后者如蹇叔之侍秦穆,孔子之周游列国,可以留就留,不可以留则去。孙武是以贤集者,怎会在吴闲居一十八载呢?从吴来说,这个十八年间正是对楚对越用兵之际。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个时期正是吴国用人之际,卓越的军事天才更是求之不得,又怎么会置而不用呢?

吴国是一向重视客臣的,从吴王祭对庆封,吴王僚对伍员,吴王阖闾对伯PI来看,无一不是随到随见,奉为上宾,用为大夫,对待孙武又怎会例外呢?

炊鼻之战为公元前516年,这时陈氏在齐,民视之为父母,归之为流水,随时都有可能复姜齐为田齐。正因为如此,陈氏与公室与各世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剧烈,也随时都可能发生内乱。孙武出走的时间当为炊鼻之战后的第二年,即孙武以兵法见吴王的公元前514年,当无疑议的。

孙武的身世问题,在历史上早就是一大难题,太史公在孙武传中已不能具体言之。唐宋以来更有提出了种种怀疑,不仅怀疑其书,而且怀疑其人,这大概是《新唐书》之说甚乖史实的原因所致吧!

水平所限,错误在所难免,敬望赐教。

作者注:说明一下,这个帖子的作者是我的外公,是2002年写的,(我外公以前是山东菏泽地区某一高中学校的教导主任,主要是担任语文教学的。他专注于研究历史人物,重考证重发现史实。他有许多这样的考证文章的,都发表在刊物上了。)他去世以后只留下了原稿,是他多年的心血写成的,我觉得放在书架里甚是可惜,所以就拿出来放在这个论坛里了,文章里面的有些字太难写了,在输入法里打不出这些字来,所以暂且用拼音来代替了。文章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归属于本人,我是先小人后君子才说的,呵呵,希望大家见谅!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