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孙氏渊源         
 
孙武故里新说
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2016-12-25
评论:0  点击:1936

孙武故里有惠民说,有博兴说,还有广饶说。三说共同之点是乐安说。惠民乐安说的根据是在先秦史料查无乐安地名情况下,《新唐书》中乐安就是唐代乐安郡治所惠民,因而说惠民是孙武故里;博兴乐安说的根据是,在《汉书·地理志》中最早记载的乐安县在今博兴,故说博兴是孙武故里;广饶乐安说坚持《新唐书》中的乐安是指先秦古乐安,今在广饶境,故又说广饶是孙武故里。笔者依据《续修广饶县志》曾认同广饶说。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影响下,笔者查阅了有关史料后,改变了以前的看法,对孙武故里乐安说的立论置否定态度。

乐安说的主要依据出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一段史料记载: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本人对此史料无疑义。凡乐安说,对此史料均是紧紧围绕乐安取义,忽略了史料中两个实质性问题。

第一,乐安说忽略了孙武奔吴原因谋为乱的实质

《新唐书》中以田、鲍四族谋为乱为因,已经明确告诉读者,孙武是由齐都奔吴。因谋为乱始终是在齐都进行的。自公元前545年至战国初,齐国所有内乱均与田氏有关。田、鲍四族的内乱,《左传》载发生在前532年、前489年、前485年、前481年。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乐安说把谋为乱的概念定位于发生内乱。简单的定位与《史记》载孙武为将的公元前512年相对应,再到《左传》中去找内乱,而《左传》中自公元前532年至前489年无内乱记录。在找不到现成答案情况下,割裂了孙武奔吴的时间、地点及原因之间的必然联系,割裂了全部史料间的联系,而简单地定位于乐安,把历史遗留问题的研究既简单化又复杂化,复杂到为乐安找故里,使2500年的历史悬案悬而又悬。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谋为乱的概念。谋为乱的客观环境成为孙武奔吴的主观动因。其概念应包括:孙武认知田氏贵族与其他贵族的斗争史,并知其对自己有负面影响;孙武认知田氏贵族与其他贵族的矛盾和斗争在进行,斗争结局必将或早或迟发生内乱;孙武认知下一次内乱正在谋划和准备。如果孙武居住在距齐城几百里的乐安,他是不可能认知这些情况的。

历史事实告诉读者,田氏贵族主要是与姜氏贵族在斗争,斗争手段是利用矛盾、制造矛盾、挑拨矛盾,在齐都以恩惠手段收买上层,其最终目的是杀尽姜氏贵族及其他贵族,以夺取政权。为什么《左传》自公元前532年至前489年间无内乱记载?这里不能说《左传》有漏记或有误,这与齐国当时的统治有关。齐景公在主观统治方面,公元前532年内乱之后,齐景公加赏田无宇,前523年加赏田书,可谓景公对田氏不薄。在齐景公客观统治方面,晏子为宰相,他在全国德高望重,就是姜氏贵族中上大夫也不敢对他下手。《左传》载,他在前539年就充分预见到景公之后政归田氏,到公元前516年直接向齐景公提出这个问题和制约措施。晏子曾谴责过田氏,对制约田氏贵族,延缓贵族间的矛盾和内乱,维护齐景公统治达50多年,的确晏子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田氏夺取政权的准备仍在继续进行。孙武在他成长和世界观形成过程中,有可能了解这些情况,在政治思想方面,可能受晏子影响很大。《孙子兵法》中注重君主利益的忠君思想,注重民众利益的民本思想,不为名利的进不求

思想,无神论思想及的主张,都和晏子的政治思想如出一辙。虽然无法推测孙子与晏子间的个人关系,但从银雀山同一西汉墓中出土的《孙子兵法》和《晏子春秋》来看,两者有着必然的社会联系。如果说墓主人喜爱兵法的话,那么《晏子春秋》中是没有兵法的,这起码说明,墓主人赞赏两者相通的政治思想。

田氏在每次内乱中都是胜者,而且在齐国形势处于政归田氏的趋势下,贵族斗争在齐都,孙武由采食之地奔吴讲不通。若是怕连累而奔吴,其可能性也很小。姓孙之后不愿参与以田乞为核心的田氏贵族与姜氏贵族间的斗争,为独立自主地摆脱而奔吴过隐居生活的可能性大。如果其武仕学业学完的话,有可能从军中奔吴。

第二, 乐安说忽略了食采的实质

食采之地,可以去居住,也可以不去居住;可以派出家人或族人管理,也可以去养老居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把食采和故里划等号。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先研究齐国当时的政治制度。综合多种资料看,在分封制度上,有资格得到食邑的人有两类。一类是王室成员,另一类是有功的异姓人。对有功、有宠、有权的大夫,君可以赏田,他也可以向国君请赏。得到采邑之人可以再层层分封给家人和族人,也可以派出家人去管理,也可直接到封邑居住任职和管理,采邑可世袭。胜者可分败者田,齐国当时是分封、赏赐、国家任命官吏管理的制度并存。

公元前523年孙书伐莒有功,赏齐都之外食采乐安之地,它不可能距国都很近,因为经历过国野制度,的范围在国都50里内,此范围内的人为国人。从《左传》可以看出,齐景公公室对国人剥削压迫严重,可以推断距齐城50里内为公室采邑。既是不为公室邑地,也在200多年的分封中早已分封完毕。为进一步证明此推断的正确性,特举几例说明。例如,公元前545年齐景公赏晏子东境今昌邑。公元前532年田无宇请老于东境莒(今寿光),景公赏莒旁邑,旁邑是莒邑西边50里内的公室邑地。否则,田无宇怎么会表示无贪心不接受,而接受了西南境高唐。《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侯田于沛,……齐侯入自田。均指齐景公在自己的采邑之地今博兴境内活动。如果这个推断成立,乐安在距齐城50里之外的富庶之地,不可能把涝洼盐碱之地赏孙书。从汉代至清代,乐安(国、郡、县)涉及治所除广饶、博兴、高青、惠民、桓台外,涉及地面还有滨县、益都、寿光。如果从景公赐姓孙(孙出自周文王姬姓之后)考虑,姓孙为条件,有可能封邑在公室邑内,或继承原孙氏的采邑之地。先秦有无乐安,乐安到底在哪无关紧要,关键要看乐安与孙武的关系,孙武是否出生、成长在乐安。

在先秦史料对孙武父子均无记载的情况下,应先研究孙书伐莒后居住在什么地方。从孙书伐莒看,孙书是任公职的领兵之人。齐国改革后的军事管理制度规定在齐城设十五个士乡。以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每家出一兵,五人为伍,十伍为戎,四戎为卒,十卒为旅,五旅(乡)为一军(一万人),十五个乡组成上、中、下三军。并且还规定,士(农)、工、商不得混居和迁徙,农村野人没有当兵权,士乡兵役实行世袭制。根据东汉曹操对《孙子兵法》的注释,孙武分数管理思想源于这一军事管理制度。到齐景公时期,有些制度可能发生变革,但《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宰相晏子仍坚持这一制度,这说明这一制度没有废止。据此推断,孙书在伐莒前住在齐都士乡无疑。伐莒之后是否到食采之地乐安居住呢?孙书的职业决定了他不能去齐都之外的乐安居住。因齐景公带兵打仗的需要,他不可能让孙书离开齐都到乐安居住。不排除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让孙书升任乐安乡旅长后带兵两千,管理两千户的可能;也不排除让孙书管理乐安大街上数个士乡的可能。另外,因田氏家族政治斗争的需要,孙书也不可能离开齐都,这样会分散田家势力。《左传》载,齐国中军、上军、下军在公元前484年的艾陵大战中,上军、中军大败,被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这充分证明,三军编制体制仍存在。同时孙书被俘又充分证明孙书伐莒前后带兵居士乡确信无疑。如果说艾陵大战是吴国北威齐晋之役的话,那么就是孙子和爷爷间的兵法较量了。

从孙凭为卿分析。卿是当时国家中央机构的官员,据20世纪80年代之前乐安说的解释,卿是高级官员。既是国家官员或高级高员,不可能去私邑任职,孙凭居住乐安的可能即不成立。我们再详细研究孙武与乐安之关系。研究孙武与乐安的关系,首先分析公元前512年孙武为将的可能成立不成立。《左传》载,吴王于前515年夺取王位,重

用伍子胥,于前513年谋划伐楚。这与《史记》记载完全吻合,孙武于公元前512年为将成立。那么孙武什么时间奔吴?从《吴越春秋》载伍子胥在吴国郊打猎遇见孙武分析,伍子胥于公元前522年奔吴国已十年,任卿已3年,既好猎,不可能第一次到郊外打猎。从而可推测孙武奔吴后隐居时间很短,就遇见伍子胥。有的惠民乐安说,割裂了孙武与其家族的联系,把奔吴的时间定位于齐国田、鲍与栾、高发生内乱之时的公元前532年夏,并著书在全国发行,为世人留下了笑柄。其一,孙武于公元前532年奔吴时是婴幼儿少儿,还是成年?如果说怕内乱失败后会连累幼儿而奔吴的话,那么田氏家族是内乱的胜利者,在得到齐景公的加赏后,孙武应回国,不可能孙书任齐大夫,孙凭任齐卿,单把孙武留在吴国。如果说孙武成年后奔吴,按18岁计,孙书至少54岁,在48年之后还能参加艾陵大战吗?艾陵大战是鲁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左传》出自鲁国,记载不会有误,此史料是研究孙武故里的珍贵资料。其二,《史记》载孙武是奔吴隐居,9年之后有没有必要和可能改姓孙?其三,公元前532年奔吴的孙武与前523年齐景公封孙书的乐安采食之地有什么关系?如果抛开史料,割裂史料,不能准确理解史料,而简单套用史料,势必把问题的研究带入死胡同,自相矛盾而为世人留下笑柄。

孙武写出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他的年龄当时大概多少岁?这是研究孙武与乐安关系的重要环节。从孙武全部家族史分析,自公元前67234岁的田完由陈国逃往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到前532年正好140周年,田完之八代孙完全有可能出世,孙武是七代孙,孙武出生条件成立。假定孙武于公元前532年生,到孙书伐莒时孙武9岁,为将时约20岁。从孙武局部家庭史分析,《左传》第一次载有田无宇公元前567年将莱国宗器献于齐公庙这一重大军事活动。田无宇不是一般职务,若年龄按25岁计,其子孙书完全可以出生。《左传》最后一次载田无宇向齐景公请老于莒是公元前532年,田无宇这时至少60岁,到孙书伐莒的前523年,田无宇至少69岁,孙书至少44岁,孙凭至少24岁。如果孙凭和孙武为长子长孙,按18年一代计,孙武在前5238岁就能成立,为将时约19岁。关于孙武的年龄,仍需从多方面去分析研究。从《孙子兵法》看,孙武军事思想在齐都受姜太公军事思想、管子军事思想、司马苴穰军事思想和祖上的影响,他学武仕专业,有少年早成的可能性。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反映出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无神论思想及语言文学水平、修辞艺术、逻辑水平,说明他已具备居住齐都、受过大学教育、已成年等三个基本条件,否则写不出《孙子兵法》来。当时齐国的教育制度,虽然出现了私学,但私学创立者孔子在公元前520年只不过有几名学生,讲学也只是在几个国家的国都内活动。私学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官学就不存在了,当时的官学仍居主导地位,尤其对贵族而言,官学仍是贵族子孙入仕的最佳途径。当时的官学设国学和乡学,国学是在国都设小学和大学,国都之外的乡下只设小学。国学小学学制7年,大学学制9年,入学年龄在史料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按高低贵贱分,王室贵族子孙入小学者8岁,入大学者15岁,其他贵族入小学者13岁,入大学者20岁。另一种说法是上等贵族和王室贵族入学年龄相同。从齐国广招天下之士,培养人才早入仕,为其扩张和称霸服务角度分析,并按第二种说法计算,孙武完成大学学业后奔吴,年龄则24岁。孙书伐莒时孙武则13岁。假定按第一种说法计,孙武完成大学学业为29岁(此假定可能性小,孙书不可能90多岁参加艾陵大战,自古80多岁带兵有之)。通过对孙武年龄多方面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孙武于孙书伐莒时年龄在813岁之间,大约生于公元前536年至531年之间,比孔子年龄小1520岁。孙子为将时的年龄约在1924岁间,如果他是身经数战的中年将领,也许不会经过伍子胥七次竭力举荐和一场演兵考试的特殊过程。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和论证,齐城之外的乐安与孙武故里都无关。齐城之外的乐安,孙书派出家臣或族人去管理是无疑义的。若干年代之后,这些家臣和族人的后人在史料中记载孙书之后故里乐安,或者记载我祖上乐安孙书我祖上食采乐安孙书等都是无疑义的。因为孙书派出的孙氏家臣和族人繁衍的后代完全可以称孙书为祖上,完全可以把乐安作为祖望之地。但是,据此推断乐安为孙武故里是不成立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孙武故里乐安说经不起历史的检验。一个很简单的结论是,孙书居齐都带兵,孙凭居齐都任卿,孙武出生、成长、学习和生活必在古齐城。可见,孙武故里为古齐城今临淄是合情合理的。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