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各地孙氏         
 
孙武与苏州的不解之缘
来源:网络
作者:管正
2017-01-26
评论:0  点击:1573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今山东)人。青年时期,因齐国四族谋乱而避乱奔吴国(今苏州)。建功立业,直至终老吴地。孙武在吴国生活、战斗了三四十年时间,在苏州留下了众多遗址遗迹和纪念性建筑、民间传说故事。应该说,孙武与苏州人民确有难分不解之缘,他撰写的《孙子兵法》诞生在苏州,对吴国作出了重大贡献,苏州人民和当地政府崇敬他、纪念他,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一)孙武与苏州的深厚情结

    孙武对春秋时的吴国即今天的苏州,具有深厚的情谊。这在西汉司马迁《史记》等历史资料中都有记载。

    1.宋代史学家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三下》载:孙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东汉《吴越春秋》、唐《吴地记》、宋《古今姓氏书辨证》、明《吴邑志》、《吴县志》都有类似记载。吴国当时是一个诸侯小国,孙武一个年轻人,为何不投奔当时大国——楚国和晋国,而要奔向千里之遥、举目无亲的吴国呢?这是因为吴国是一个新兴国家,正处于上升发展时期,亟须广揽人才。孙武认定,吴国是可以实现自己理想、大展宏图的地方。可见,孙武与吴国人民的情结是客观历史的必然,是双方心灵相通的互动,天长日久形成了深厚的情缘。

    2.孙武奔吴后,隐居吴地,著述兵法,功成名就,不仅倾注了全部精力,而且赤胆忠心地同伍子胥共同辅佐吴国,促使吴国逐步强大,并使吴王夺得了春秋末期的霸主地位。然而孙武不是为了升官,也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吴国、为吴国人民尽心尽力地付出,所以功成后身退,就还原他的老百姓身份。几十年时间,充分显示了孙武与吴国、与吴国人民深厚的情结。

    3.孙武功成后身退终老吴地。《越绝书》、《吴地记》、《吴县志》、《郡国志》、《皇览》、《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苏州府志》都记载孙武墓在苏州,这说明孙武确实是终老吴地。叶落归根,是中国的传统,思乡之情也是人之常情。但孙武是齐国人,为什么功成后身退不返回齐国呢?为什么不嘱咐子孙死后将其葬在齐国故里呢?而且孙武三个儿子:孙驰、孙明、孙敌都留在吴国。孙策、孙权、孙中山都是孙武后裔。由此可见,孙武与当时吴国(今天的苏州)地方和人民几十年朝夕相处,增加了相互之间的情谊,致使孙武将对吴地人民的感情深藏在心底,他对吴地有着浓重的情义。

    综上所述,观察孙武的一生,青年时期对吴国充满着希望而长途跋涉来到苏州,一生大部分时间又在苏州度过。与吴国人民结下异常深厚的感情,难以忘怀的情结,所以功成身退后,对吴国、对苏州仍是依依不舍,直到终老吴地,安葬在吴地,其后代也留在吴地,孙武对吴地如此情深意笃,这实在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二)苏州对孙武的深情厚谊

    孙武,虽是春秋末齐国人,但在苏州生活、战斗了三四十年时间,把青壮年的大好时光都付与吴国;孙武对吴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因而,苏州人民崇敬孙武,怀念孙武,为有孙武而骄傲。孙武在苏州留下了众多遗址遗迹、纪念性工程和民间传说故事,可见苏州也对孙武具有深厚的情意。

    1.孙武吴宫教战处。《香山小志》载:教场山,即吴宫教美人战处。至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基本保持原状。档案资料表明,1983年吴县文管会确定其为文物保护规划单位。苏州人民为何把这块地还保存至今,这反映了苏州人民对孙武的

情思。

    2.二妃墓。位于教场山西北一侧。清《香山小志》记载:二妃墓,即孙武教吴宫女战,杀吴王二妃,吴王厚葬之,在教场山南,实相寺后,俗称美女坟者也。相传为孙武执法斩姬后,吴王阖闾厚葬二妃于此。距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历经沧桑,但当地民众仍然把它保存下来。可知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孙武怀有的情结。

    3.二妃庙。今胥口教场山一侧(辖区在今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香山小志》载:“……前去数十武(步),土龙横卧,名小横山,首东北有尼庵,古之二妃庙。神珠冠霞帔,吴王宠姬,即孙武教战时所斩者也。又载:二妃庙,在小横山。……二妃,即吴宫教战孙武子所斩之两美人也。旧时,庙之正殿有二妃像,神珠冠霞帔,姿媚照人。当时以二妃鬼神作祟于乡里,益以村巫邪说,乡人苦之,就在二妃庙的寝楼下塑孙武子像以镇之。相传二妃庙又名爱姬祠,一度村民还改称永福庵。现在还留下二妃庙旧房两间。漫长的两千五百多年,历经沧桑,但仍保存,当地村民都要求进一步恢复原貌。这是经历千百年的历史遗存,十分宝贵。

    4.《孙子十三篇全文碑》。这是苏州人民纪念孙武保存完好的实物。1949年苏州解放前,由吴县贞石斋刻石。该碑原是国民党李浴日等人准备安放在筹建的孙武子亭侧。后因国民党政府撤离到台湾,该碑存放在贞石斋钱荣初(亲手镌刻此碑)店内。1959年,钱荣初先生将此碑献给苏州市文管会,现置于苏州市碑刻博物馆,这也反映了苏州人民对孙武情结之深。同样的道理,苏州当地政府,并不因为是国民党将军所刻的遗物而弃置,而是因为其内容是《孙子兵法》十三篇,应该接受、保存,并且安放在碑刻博物馆展出,这也反映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孙武的情愫。

    5.《吴将孙子像》碑。该碑刻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原置在苏州虎丘山东山浜侧孙武子祠内。该祠于1860年被毁,该碑散失。后该碑于1985年吴县文管会普查文物时在北桥镇发现,后被列入吴县县级文物。这也反映了吴县北桥人民、吴县文管委对孙武的情意。

    6.孙武子祠。坐落于虎丘山东山浜,筑于清嘉庆十一年,毁于公元1860年。山东省按察布政使、孙武后裔孙星衍投资和主持建造,撰写的碑记中说:孙子有功于吴,自当庙食此土。又说:然则吴门立祠合于祀之义也。”“苏州周太守锷、吴县舒大令怀元、元和万大令承纪实成此举,并族人之好义者列名碑石云。

    孙星衍在山东当按察布政使,山东又是孙武故里,孙星衍为什么不在山东建孙武子祠?为什么不建在山东孙武故里?孙星衍是孙武后裔,出身江苏常州武进,孙武子祠为何不建在孙星衍家乡而要建在苏州?这是因为孙子有功于吴,建祠苏州有功于民,且得到当地苏州、吴县、元和政府支持而成此举。由此反映了孙武与苏州人民的情缘,这也是苏州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孙武的情缘。

7.孙武子亭。是一座纪念孙武坐落于虎丘东山浜的建筑物。第一次计划建亭是在1945年深秋,当时吴县政府计划建孙武子亭,后因财政拮据未果。第二次计划建亭是在1947年,当时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李浴日等一批兵学界名流发起,准备在苏州建孙武子亭,理由是孙子卒于苏州,其伟大著作《孙子兵法》亦作于苏州,为永久纪念这位伟人,计划在亭中置孙子白石像,亭侧建兵法十三篇全文碑,周围栽以青松翠柏。蒋介石还为孙子纪念亭题写亭额,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亦有题词。

虽然已开工建设,但由于国民党政府撤至台湾,孙子纪念亭未有建成。第三次建亭是在1955年,苏州各界人士的建议,苏州市政府根据建议出资建亭。可惜1966文革中遭到破坏。1984年苏州市政府又进行了重建。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书写亭额。

    孙武子纪念亭,历经1945年、1947年、1955年、1984年先后四次建亭,证明苏州人民对孙武怀有深厚感情和崇敬之心,为纪念孙武,一次又一次地建亭。据此说明,苏州人民对孙武深厚的情缘,不论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时期,以致改革开放初期,无论当时的政治环境如何,却自始至终对孙武一往情深,中华民族特别是苏州人民以建亭表示对孙武深切怀念。

    ……

以上说明,兵圣孙武对当时的吴国具有异常深厚的感情,他把毕生的精力献于吴国,为吴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始终对吴国人民情深意浓,以致功成身退后还留在吴国,最后终老吴地。孙武的子孙也长留吴地,确是历史上一个奇迹,实在令人感动。孙武与苏州、苏州与孙武之间的情结是双向的,相互之间情意缠绵、情丝万缕。苏州政府和人民对孙武也是一往深情,从清代民国解放以后,当地政府和人民为纪念孙武、弘扬孙子文化,不惜花心血、愿投入,恢复孙武在苏州的遗址遗迹,建设纪念性工程。

苏州具有丰富的纪念孙武的资源,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可以说,全国没有哪个省、市、县具有这种独特的资源;而更可贵的是当地政府、人民对孙武发自内心的深切感情。可以预料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武在苏州的遗址遗迹和纪念性建筑,必将会精彩纷呈在人们面前。苏州人民关心、支持和弘扬孙子文化的人会越来越多,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历史推进的必然趋势。

    根据历史资料尤其是地方志的研究结果,研究会成员认为,孙武与苏州的关系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

    (一)苏州是孙武的第二故乡

    孙子,姓孙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祖先陈国公子陈完,后陈国内乱,奔齐。齐桓公任命为工正,改称田完。五世孙田书,齐大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从此田书称孙书,孙书儿子称孙凭,孙凭儿子称孙武。

    孙武青年时期,因齐国发生田、鲍、国、高四族谋为乱。孙武避乱奔吴,隐居吴地,著述兵法。此时,知遇伍子胥,成为知交。公元前515年,吴国发生专诸刺王僚事。公元前514年,阖闾称王。阖闾欲伐楚,经伍子胥七荐,吴王拜孙武为将。此后,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国。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孙武功成后身退,修订兵法,最后终老吴地。孙武在吴国生活战斗了三四十年时间。故曰:苏州是孙武的第二故乡。

    (二)苏州是《孙子兵法》诞生之地

    曹操《孙子略解》载: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孙武避乱奔吴,隐居吴地后,一边潜心著述兵法,一边观察吴国政治动向,待机出山,施展抱负。当年孙武隐居,不是看破红尘、辞官退隐,也非告老还乡,安度晚年,而是蓄势待发要干一番大的事业。但孙武在吴国举目无亲,要施展抱负,必须取得吴王重用。孙武出身军事世家,齐国又是军事文化基础深厚之地,必然受到熏陶。孙武又聪慧过人,因而隐居后潜心著述兵法,作为给吴王的见面礼。吴王阖闾是个精通军事的明君,又力图强国争霸。《兵法十三篇》是以吴王阖闾为对象,图强争霸为内容,而且从吴国实际情况出发。因此,公元前512年,孙武经伍子胥力荐,吴王召见孙武时,孙武将兵法十三篇晋献给吴王。《史记》载: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吴越春秋》载:每陈一篇,王不知口之称善,其意大悦。兵法十三篇符合吴王胃口,打动了吴王的心。历史记载,事实证明,兵法十三篇得到了吴王的赏识,吴王如获至宝。吴宫教战孙子杀了吴王两个宠妃,吴王虽然痛惜万分,给以厚葬,建爱姬祠但还是拜孙武为将,孙武终于得到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根据史料记载《孙子兵法十三篇》是在公元前512年孙武见吴王时面世的。兵法十三篇是否是孙武在吴地隐居时从第一句写到最后一句呢?这没有史料记载。那么,兵法十三篇是否是孙武在齐国时已经写好了,带到吴国径直见吴王的呢?这也没有史料记载。那么,是否孙武在齐国时已写好了一部分,到了吴国隐居时继续撰写并进行修改定稿的呢?也没有史料记载。退一步讲,如果是这种情况,修改定稿面世在吴国,也可认为《孙子兵法》诞生在吴地,《孙子兵法》定稿完稿与世人见面是在吴地。郭化若《孙子译注》中说:孙武奔吴时携带少量以往的若干战斗经验的总结和一些名将的名言,那自有可能,但携带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兵法则可能性不大。这有一定道理。

    (三)苏州是孙武功成名就之地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伍子胥列传》载: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孙武为将后,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国,孙武在吴国建功立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西破强楚

    阖闾时,楚国仍是强国、大国。阖闾欲图强称霸,决心伐楚。公元前506年,阖闾采取孙武乘隙奇袭战略,率三万之众,水军从太湖出发,主将官兵从阊门出发(故阊门曾称破楚门),直达汉水上游,钳制楚都郢城,经过五战五捷,攻入楚国都城郢,交战十天,吴军以三万军队击败楚国二十万兵力,这是我国军事斗争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2.北威齐晋

    西破强楚后,吴国国威大振,威及齐晋等国,吴国首先征服鲁国,迫使鲁背齐面吴,再制服陈国。公元前484年,吴军同鲁军组成联军,致齐军败阵。吴与齐订立和约。晋国原是强国,曾当霸主,后渐趋衰,内部纷争,但仍雄踞西北。公元前482年,吴军伐晋,在宋、卫、郑、鲁四国交界处黄池(今河南封丘一带),黄昏时分,吴军饱餐、喂马,半夜灭灶火,向晋军潜行。凌晨,吴、鲁联军,杀声震天,晋军无防,大惊失色,慑于吴、鲁大军压境,晋定公在黄池举行会盟仪式,把霸主地位让出。吴军退兵。吴王派大夫向周天子(周敬王)报告霸业成功。

    3.南服越人

    公元前494年,吴王欲伐越,越王勾践得悉,十分紧张,采取先发制人,率领舟师攻吴,吴王夫差得悉,发精兵十万抵御。两军在夫椒(今太湖西山岛及附近太湖中)相遇,战斗激烈,越军败退。吴军紧追不舍,到达越国腹地,勾践退兵至会稽,带五千残兵,跑到会稽山上固守。吴军攻下越国都城,围困会稽山。越军无粮草、外援,勾践请降。吴王接受谋和,勾践称臣,吴军返吴。

    (四)苏州是孙武归隐终老之地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孙武归隐终老于吴地。《越绝书》成书于东汉建武二十六年,是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内容主要记载春秋时期越吴两国的历史。该书记载:巫门外大冢,吴王客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经考查,巫门平门是同一城门。《史记集解》,南朝史学家裴骃撰,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武既死句,集解说:《越绝书》曰:吴县巫门外,大冢,孙武冢也,去县十里。说明南朝史学家认为《越绝书》所载此事,可信。《吴将孙子墓考》,清孙星衍撰,收录《平津馆丛书》载:《皇览》注:县东门外孙武冢。《舆地纪胜》:平江府有孙武冢。《明一统志》:孙武冢在苏州府城东一十里。明代曹学佺《天下名胜志》:平门外水陆并出毗陵,近城有吴偏将军孙武坟。《大清一统志》:孙武冢在长洲县西北。孙星衍云:孙子墓在苏州府东门外十里,历代地方志记载甚明,惟范成大《吴郡志》缺载。


   
(摘自:《难忘的历史情结——孙武与苏州研究十五年纪实》管正 编著)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