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历代名人         
 
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考析
来源:网络
作者:管正
2017-01-30
评论:0  点击:2202

《孙子兵法》古今中外推崇备至,被誉为兵经兵学经典。曹操《孙子略解》载: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唐《孙子兵法》注家陈皞云:孙武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宋《孙子兵法》注家梅尧臣云:武以十三篇干吴王阖闾。清毕以珣《孙子叙录》载:孙武则是十三篇特作之以干吴王阖闾者也。陈皞、梅尧臣、毕以珣所言,就是求取,就是孙武以兵法十三篇求取吴王阖闾重用。孙武著述《兵法十三篇》,是否为吴王阖闾而作?是否为求取吴王重用而作?曹操、陈皞、梅尧臣、毕以珣之言是否可信?现考析如下:

    (一)孙武著兵法的直接动机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孙子者,名武,吴人也。善为兵法,辟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唐陆广微《吴地记》曹林娣注:孙武,字长卿。”“武在齐内乱之前避逃奔吴。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孙武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孙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作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代嘉靖八年杨循吉《吴邑志》载:春秋末,有居齐者故孙武自齐奔吴,子孙自是世为吴人。”“孙武,吴人也,善为兵法,辟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明崇祯十五年,牛君麟、王焕如编《吴县志》:孙武者,齐人也(《吴越春秋》作吴人),善于兵法,辟隐深居,人莫知之。

    以上资料说明,孙武避乱而由齐奔吴。当时吴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学勤在《勾吴史集》一书中说:吴国是周朝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孙武到吴国后辟隐深居(辞典解释:隐藏不露。隐居:由于对统治者不满或有厌世思想而住在偏僻地方,不出来做官)。隐居只是不为朝廷所知,并非同人民群众隔离。因此,吴王不知其人,更不知其能。然而,孙武的隐居与伍子胥不同,伍从楚逃奔到吴国,目的是要借助吴国的力量攻楚,以报楚平王错杀伍子胥父、兄之仇,因此,到吴国后,急于结识朝廷命官,收罗人才。孙武则是因避齐国内乱而奔吴,他的隐居不是安度晚年,而是到吴国来要施展抱负,干一番事业。但一个年轻人,在吴国举目无亲,要干一番事业,又谈何容易?为此,必定要获得吴王的重用,从而取得一个平台施展才能。那如何才能得到吴王的重用呢?自己必须要有敲门砖、见面礼。

    孙武出身于军事世家。《新唐书》记载:孙书,字子占,齐大夫。”“生凭,字起宗,凭生武,字长卿。孙武叔辈田穰苴,齐相晏婴称其文能附众,武能威敌。齐国兵学文化发达,被称为兵法之国。孙武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和齐国兵学文化的滋润。孙武又聪慧过人,具有非常人所具有的抱负和志向。孙武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长处,把著述兵法作为向吴王的见面礼,这是孙武能否取得吴王赏识、重用、信任的关键。因此,孙武在辟隐深居期间,一边观察吴国政治动向,一边潜心著述兵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孙子兵法教本》:孙武到达吴国的一段时间,曾度过了一种隐居式的田园生活。在此期间,他潜心兵法的研究和著述,静观吴国政治形势的变化,等待时机,以展平生之志。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载:吴王而召孙子,问以兵法,每陈一篇,王不知口之称善,其意大悦。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动机和目的的,从资料记载和历史事实看,孙武要取得施展抱负的平台,即所谓学得文武术,售与帝王家。孙武把著述兵法,作为晋献给吴王的见面礼,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后人称其为潜心著述兵法。这便是孙武著述兵法十三篇的动机。

    (二)孙武著述兵法的目的

    《兵法十三篇》是孙武献给吴王的见面礼,目的是要取得吴王的重用,因此,此兵法必须符合吴王的政治需要和宏大志向。

    吴王阖闾是一位文武兼备、立志强国称霸、锐意进取、富有革新创造的君主。《吴越春秋》记载:阖闾六年,始任贤使能,施恩引惠,以仁义闻于诸侯。阖闾称王后,变法图强,奖励农商,体恤民情,洁身自好,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宫室不观,舟车不饰。阖闾曾讲:寡人欲强国霸王。可见阖闾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能够为孙武搭建起施展抱负的平台。强国称霸既是吴王阖闾的志向,又是吴王的政治需要。

    阖闾也是一位军事家,在他即位之前,多次驰骋沙场,富有谋略,佐命立功。例如,公元前519年,楚国联合顿、沈、蔡、陈、许等国组成七国联军,与吴军交战。吴王僚见楚方军力强盛,撤出州来包围圈,移至钟离,暂避敌锋。后来,吴王僚采取公子光(即后来阖闾)战略。公子光经过周密安排,迅速进兵逼近联军,在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日),打响鸡父之战;吴军埋伏三千名囚徒为诱饵,攻打七国联军中沈、陈等国军队,囚犯散乱,联军认为胜利在望,贸然进击,进入伏击圈,吴军杀出,联军丢盔弃甲,尸横遍野。吴军抓获联军俘虏又放回,动摇联军军心,吴军进攻联军,联军阵势不稳,不战而溃,吴军大胜,可知阖闾很懂军事谋略。

    孙武要为这样一位吴王著作兵法作为见面礼,来取得吴王信任和重用,难度是极高的,由此兵法十三篇是以吴王政治需要为立论,提出了一整套强国争霸的韬略,必然符合吴王的胃口,君臣相遇,一拍即合。《吴越春秋》载:其意大悦。说明兵法十三篇确实打动了吴王的心。正由于这样,兵法《计篇》中,孙武敢于讲: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清毕以珣《孙子叙录》曰:是其干之之事也。孙武采用这样的口气,不卑不亢,别人不敢说,孙武却敢于这么说,这充分表达了孙武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也是对吴王的激将法。孙武见吴王,献兵法,不仅要取得吴王赏识、任用,而且是要被吴王重用、真用,因孙武不是为了当官谋职,过好日子,而是要施展抱负,干一番事业。识才的吴王阖闾很佩服孙子的胆识和气质。

    关于孙武所著兵法的时机,东汉《吴越春秋》载:吴将欲伐楚,未行。”“吴王问子胥、伯嚭曰:臣愿用命。吴王内计二子皆怨楚,深恐以兵往破灭而已。登台向南风而啸,有顷而叹,群臣莫有晓王意者。子胥深知王之不定,乃荐孙子于王。孙子者,名武,吴人也。善为兵法,辟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胥乃明知鉴辨,知孙子可以折冲销敌。乃一旦与吴王论兵,七荐孙子。吴王曰:子胥托言进士,欲以自纳。而召孙子问以兵法。这说明,吴王此时伐楚、求将心切。所以看到这部兵法以后,王不知口之称善,其意大悦。但还不放心,担心是否是纸上谈兵。《史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最终再经过吴宫教战考察,吴王知孙子确能用兵,鉴于吴王是一位明君,孙子兵法又适合吴王的政治需要,而且在吴宫教战时,孙武竟然杀了吴王两个宠妃,别人不敢做,孙武却能之。后来,吴王虽然痛惜万分,给予厚葬,并特建爱姬祠,但吴王还是拜孙武为将。孙武终于得到了施展才能的平台,《孙子兵法》也在吴地横空出世。

    (三)《兵法十三篇》内容的针对性

    恩格斯曾讲过:新的军事科学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孙子兵法》是世界兵学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它既不是学术家的学术论文或评论,也不是泛泛而谈的一般兵法理论,更不是草率成书的应景文章。而是立足针对吴国,针对吴国和敌对方的国情、军情,且有着充裕的时间,反复推敲斟酌、潜心著述而成的一部完整的实用著作,并将其献给特定对象——吴王阖闾,目的是取得吴王的赏识、信任和重用。

    春秋后期是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诸侯纷争,战争频繁。孙武总结了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经验,尤其是吴国的军事战争实践。吴国自寿梦以后,逐渐强大,从寿梦至王僚的六十余年里,吴国同强大的楚国进行了十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且多为主动进攻。其中吴军全胜六次,互有胜负三次,失败一次。而一个小国如何能打败一个大国呢?这是因为,当时吴国僻隅一方,极少受到结日定地鸣鼓而战堂堂正正之类的旧军礼影响,在战争中并不按照常规出牌,只要能打胜仗的办法吴国都用,如欺敌误敌避实击虚突然袭击等等。例如,公元前570年,吴、楚鸠兹之战,吴王率军稍作交锋后便诈败后退,将楚军诱入伏击圈内,然后突击包围,大破楚军,擒获楚将。公元前559年,楚军攻吴,吴军固守不战,楚军误以为其怯弱而撤军,吴军就绕道袭击,楚军大败,逃回楚都,吴军大胜。公元前536年,楚军伐徐,吴军救徐,楚军向乾溪进逼,被吴军击退,吴国获胜。公元前525年,吴军伐楚,双方在长岸激战,吴军虽初战告捷,后却被楚军击败吴国舟师,并缴获吴王所乘船旗舰余皇。然而,公子光派人潜伏余皇周围,到夜间制造混乱,吴军乘机攻击,竟大败楚军,夺回余皇,胜利而返。

    春秋时期,中原大地,虽然受到旧礼教影响较深,但社会进入春秋中后期,奇袭突击诱敌而歼等战法始初露锋芒。战争中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战略,吴国起了带头作用。当时吴国按照军事斗争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采用诡诈灵活的战法,以弱胜强,逐渐进入全面成熟时期。可以说,孙武军事理论体系的形成,吴地军事文化是土壤。孙武在兵法十三篇中提出军事斗争的许多新思维、新理论、新战略、新命题,乃至在兵法中如《九变篇》中有:将受命于君……君命有所不受。《火攻篇》中有: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以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地形篇》: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等等均属创新。当时齐国因四姓之乱,齐景公政权风雨飘摇,又厚赋重刑,民心动荡,着力推行君君臣臣的旧礼制,在此情况下,如果孙武著书提出君命有所不受以及战道必胜,君要不战,那将可以战,如果战道不胜,而君要战,将可以不战等主张,则必将被视为邪说,甚至有欺君谋反之嫌,而诞生于吴地的《孙子兵法》则称此类战将为国之宝也。其实兵法的论述都是战争实践经验的总结,一切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强国称霸的需要,而且针对性很强,正好吴王又是个军事家,英雄所见略同,对此深有感受,因此不住口地称善

    孙武在吴隐居时,一边观察吴国政治动向,了解吴国国情民意,一边潜心著述兵法。故此,在其兵法中提出的战略战术都从吴国实际情况出发,图强争霸,因而兵法中具有浓厚的吴地特色。例如《军争篇》讲: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行军篇》讲: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又如《行军篇》中讲到,军营两旁遇有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以及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谨慎反复地搜索,这些是奸细可能隐伏的地方。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这是吴地的地理特征,江南颇为普遍,又如吴地是水乡泽国,民习水性。《势篇》中还讲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虚实篇》讲: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兵法中以水势比喻军事,可谓之神等等。

    据民间传说,公元前514年,阖闾称王后命伍子胥建城,伍子胥相土尝水,在今苏州建阖闾大城。伍子胥在孙武隐居地拜访孙武时,谈及建城事,孙武讲:吴人水行而出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百姓习于水斗,善于用舟。”“大夫筑城,有陆衢,却没有水道。吴地东滨沧海,北临大江,西、南又是太湖,汛期到来,经常水患成灾。”“理应依托江河,引水入城,水陆相邻,街河并行,构成一个水陆双棋盘式的格局。”“其一有利于运货,一舟之载,胜于十车,而桨橹之力,仅车力十分之一;其二便于交通,百姓出门,以舟代车,坐船坐车,任意选择;其三,沿街有河,沿河栽树,绿树浓荫,倒映河中,倍增水乡城郭的绚丽风光;其四,便于防治灾害,久雨之后,城内不会积水,干旱年份,城内不致缺水;其五,便于城防攻守,街道纵横,车马往来便捷,河网交错,舟舸穿梭行驶……”伍子胥听了,拍案叫绝,修改了阖闾大城建筑设计方案。城内建成水陆相傍,河街并行的格局。陆道广三十三步,水道广二十八步,桥梁众多,民宅枕河。这些涉及地形、地势、地貌的字句甚多,吴王见到《兵法》中这些十分熟悉的江南水网地区特色的内容与战争中战略战术的阐述,舍事言理,比喻形象,一看就懂,怎能不倍感亲切,触景生情,口之称善?孙武对吴国的情况了如指掌,在《孙子兵法》中提出强国争霸的战略战术,都是从吴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谋攻篇》讲:全军为上……”讲的是军、旅、卒、伍四级军制序列,这是吴国的军制,而当时齐国则是军、旅、卒、上戎、伍是五级军制。此外,在文句称呼上,上述讲到王不知口之称善。中的是吴国的称呼。据《史记》载吴国自泰伯奔吴后,到十九世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此后,诸樊、馀祭、余昧、王僚、阖闾都称,即吴王。齐国,当时国君称,如齐景公,鲁国也称,如鲁昭公。由此说明,孙武兵法确是针对为吴国强国争霸而著述的。

    (四)《孙子兵法》内容的实用性

    《孙子兵法》堪称我国古代兵学文化精华的概括和总结。它虽然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古人所著作的古文,但许多内容通俗易懂;虽然是抽象的军事理论,但诸多新论均具有实用性。古代兵书中,唯有《孙子兵法》才具有此类鲜明的特征。该兵法是孙武为吴王强国争霸所提供的一整套战略战术,按照军事著作分类,作者孙武当属用兵权谋家。《孙子兵法》是一部杰出的战略学方面的军事著作,这个战略理论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上,并且能充分发挥将才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个战略特点与传统的军队旧礼教截然不同。《战国策韩策三》中说:攻心不如吴。说明孙武著述兵法前,吴国在对外争战中,早就享有善于攻心的盛名。孙武所讲的伐谋伐交的攻心之策,是吴国战争经验实践的总结,又是作为兵法中首次提出来。又如避实击虚兵以诈立其疾如风等都是孙武总结吴国和其他诸侯国战争经验并加以提升的。在《计篇》提出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者,诡道也,是针对以少击多以弱胜强而采取的战略战术,吴王阖闾对此在战争中都应有亲身体会。

    《孙子兵法》全书按《魏武帝注孙子》本点校6097个字,它是全面论述军事斗争的理论著作。孙武提出要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计篇》中讲到五事七计一曰:道。孙子把道摆在首位,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强国争霸的首要条件。而且十分明确地指出,君主的意愿要同人民群众的意愿相一致,这同旧礼制中君君臣臣明显不同。孙子又把放在第二位,这个是指昼夜、阴晴、寒冬酷暑,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客观环境。孙武反对迷信,他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再,《计篇》中讲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却把放在首位,把放在第三位,这同齐、鲁诸国风行,孔子以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大相径庭。孙子认为是对敌斗争的策略,而对人则要。孙子讲非仁义不能使间。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黄朴民教授所言,《孙子兵法》所倡导的诡诈作战指导原则,与中原地区所流行的军礼传统、偏战战法相对立,体现了南方兵学文化的历史渊源。又如《九地篇》讲: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作战篇》讲: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说战争的消耗如此之大,要吴王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纵观当时齐、晋、楚等国已出现战略均势,争霸战争已逐渐减弱,而吴国正是生气勃勃、图强争霸之时。兵法中讲这些话是针对吴国是一个诸侯小国的实际情况。小国要争霸,孙武认为要强国,必须富民,孙武说:公家贫,其置士少,主俭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同时要因粮于敌,这对吴国图强争霸很有实用性。孙子在《地形篇》中提出: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九地篇》提出: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勇到什么程度呢?《九地篇》又说:投之无所往者,就能像专诸一样地勇敢。语言朴素,寓意深刻。吴王阖闾对专诸之勇,感受最深,没有专诸刺王僚,阖闾如何能成吴王?《九地篇》讲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说明孙武对吴国与越国之间相恶之情十分了解。

    公元前546年以后,当中原各国正在闹着内政变迁时,吴越之间开展激烈争战。越国要争霸中原,要北上,首先要越过吴国。吴国要争霸中原,必须要制服毗邻的越国,两国出现了争三江五湖之利的局面。从此,吴越之间怨恨加深。公元前544年,吴王馀祭被越俘杀死,两国冲突加剧,结下了难解深怨。《国语越语》称吴、越两国是仇雠敌战之国。伍子胥曾讲:非吴有越,越必有吴。越国范蠡曾讲: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兵法《虚实篇》: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些话是孙子为阖闾言之也。这无疑是在对吴王阖闾心怀之恨的敌战越国,针对性地讲了战略和胜利的信心。清代毕以珣《孙子叙录》中讲到《九地篇》中讲的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一段话时说:亦对阖闾言也。故魏武云为吴王阖闾作之,其言信矣。又如《谋攻篇》讲:必以全争于天下。这是孙武全胜谋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以谋为魂,思维融合。以上说明,孙武对吴国、对吴王的情况早已有了清晰的了解,这些话都是针对吴王伐大国、争霸权的战略目标讲的,它的实用性很强,足以引起吴王的共鸣,言之切切,这怎么会不打动吴王的心呢?

    (五)孙武为什么对吴国如此知情

    孙武为什么能对吴国的国情、军情和吴国政治动向、吴王的政治需要有如此清晰的了解?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孙武为避田、鲍四族谋为乱而由齐国出奔到吴国。《吴越春秋》载:辟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孙武何时奔吴,史无明载。查《左传昭公十九年》载: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使孙书伐之。孙书是孙武的祖父,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那是公元前523年,孙武奔吴应当在此年之后。又据史料记载,孙武晋献兵法给吴王是公元前512年。由此可见,孙武奔吴时是在公元前523512年之间。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善群在一次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发表论文说:笔者在长期探索中,认为孙武奔吴的时间应在公元前517年左右为宜。就是说孙武在吴地隐居有五六年时间。天津刘伶教授《白话孙子兵法读本》记载:孙武由齐奔吴,隐居吴地是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后离开齐国,而到了吴国,从公元前523年到公元前512年,他僻隐深居,十年面壁,潜心著述。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刘亦冰教授撰文讲:即使推迟五年,亦有近七年之久,足够孙武深入了解吴国形势,潜心起草兵法。再说《吴越春秋》载:伍子胥……一旦与吴王论兵,七荐孙子。

    伍子胥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经历坎坷,经验丰富,办事老练,在吴王欲伐楚国,且对伍子胥、伯嚭不放心的情况下,伍子胥向吴王推荐大将人才,不是儿戏之事,而且是七荐孙子。伍子胥对孙子必定十分了解。据史料记载,伍子胥由楚逃奔吴国,因同吴王僚为伐楚不合,就耕于野,暂住在苏州清明山。期间,同隐居在吴地的孙武多年交往,而且甚为密切,伍子胥非常了解孙武的兵法和才能,才胆敢在吴王面前一而再地推荐孙武为将。以上可以说明,孙武在将兵法晋献给吴王以前在吴国有一个较长的隐居时期,有一个较长的酝酿撰写兵法过程,对吴国的情况了如指掌,才写出了这部适合吴国国情、符合吴王政治需要的惊世脱俗之作。

综上考析,曹操《孙子略解》所说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的论述是可信的。唐代陈皞、宋代梅尧臣、清代毕以珣所说,兵法十三篇是为阖闾特作之,是干阖闾,是可信的。《孙子兵法》是一部完整的军事理论著作,它的核心思维是争强、争先、争胜。《孙子兵法》所以能够应用于广泛领域,所以能够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推崇备至其原因也在这里。凡是军事家力图战胜敌人,企业家力图创业发展,行政管理者力图创建政绩,外交家力图谋取主动地位,体育家力图竞技制胜者……都可以从《孙子兵法》这部千古经典之作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

(摘自:《难忘的历史情结——孙武与苏州研究十五年纪实》管正 编著)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