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宗族文化         
 
《孙子兵法》对书法艺术的指导作用
来源:炎黄孙裔
作者: 孙多全
2018-05-29
评论:0  点击:515

什么是“兵法”,什么是“书法”?辞海中说:“兵法”是“古代指用兵作战的战略战术,”“书法”是指毛笔字书写的方法。一个是讲武,一个是讲文,这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孙子兵法》的论述中,与书法内涵有许多共同之处,将兵法中的战略战术运用到书法中去,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一、将备五德   首重人品

 

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操说“将宜五德备”, 将帅要具备智慧、诚信、仁爱、勇敢、严明等品格,必须具有智谋高超、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坚定、治军严明的素质与能力。

 

兵法要求将领具备五德,对书法家的要求,也是以德为先。清代松年在《颐园论画》中说:“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苏轼说:“书以人重”,“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历代书法家无不以德为重,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五德”的光环。

 

(一)智

 

 智,智谋, 孙子说:“以利动之”“诱之以利”,是一种诱敌之术。“唐太宗为了把《兰亭序》弄到手,派萧翼打扮成商人,从辨才手中骗走真迹,明为比美,实为诱骗,是智取,而非强夺,用的是“暗渡陈仓”之计。王羲之有一年春节前连帖三次春联被人悄悄偷走,后耒,他精心构思一副对联,只帖上半截的,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如此不吉利的对联自然不会有人偷了。初一黎明,又帖了下半截,成为一副完整的对联:“福无双至今朝来;祸不单行昨夜行。”,用的是“瞒天过海”之计,安然无损。

 

(二)信

 

《说文解字》说:“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人”旁加“言”旁组成“信”,从而抽象出说话算数,言而有信 “素信者昌”(孙膑句),是指能讲信用的君主,其国必然昌盛。一个人讲诚信,也是如此,守信用,才能取信于人。唐初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就是一个很讲信用的书法家。唐高宗要废除皇后时,他不畏皇权,受先帝之托,极力劝阻, 说皇后无过错,改立皇后,乱了朝纲,难服天下,叩头出了血,还是直言相劝。

 

(三)仁

 

仁,《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者,兼爱,故从二。”孙武的“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及孙膑的“积仁义”,说的是“爱”和“义”两层意思,要求将帅要有大仁大义的胸怀。清代郑板桥就是一个讲仁讲义的书画家,他在潍县任知县时,正逢灾年,为赈济之事得罪了上司,脑怒之下弃官归田,以卖书画为生,经常解囊救济穷人。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从这首诗里,足以看出其爱民之心。

 

苏轼要求到贫困山区任职,在《后杞菊赋并叙》中说:“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梁肉而墨瘦------,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 。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南河阳之寿。”

 

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晚年声望很高,求字画的人络绎不绝,他不媚达官贵人,但对一般平民则尽可能做到有求必应。奸相严嵩一次路过苏州,备厚礼拜访文徵明求字画,等他回拜,没想到等了数日也不见文徵明的人影,这种拒不媚上的正义之举令人钦佩。

 

(四)勇

 

  勇,勇敢,“勇,志之所以敢也。”在战场上,将帅指挥果断,士兵杀敌勇猛,是制胜的前提。书法家在继承先贤的基础上,也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国从开始创造文字到历代书体的演变,形成千姿百态的书法艺术,每个朝代都涌现出敢于改革的领衔人物。如唐代柳公权,就是一个敢于直言、敢于创新的书法家。中唐以后,社会日趋走下坡路,穆宗昏庸无能,贪图过奢侈放纵的生活。有一次穆宗问柳公权用笔之法,他借此敢于笔谏,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在当时唐楷己达到成熟时期,他在欧、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削其欧之瘦,拚其颜之肥,创造了不肥不瘦的柳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典故。

 

 (五)严

 

严,严密,严谨 。兵法上讲严明纪律,治军要严,“严者,以威严肃众心也。” 严威的指挥官,严守纪律的队伍,是克敌制胜的必要条件。书法亦讲“严”,严格的训练,严守法度,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唐楷的法度最严谨,如欧体最为严谨规矩,用笔直挺瘦硬,结体方正扁长,峻拔险绝,中宫紧缩,形态精美各异,他所创制的“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严守楷法的成熟总结。

 

二、庙算得胜  意在笔前

 

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可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这种庙算,应用在书法上就是谋篇布局,要写好一幅字,在铺好纸以前,必须先将内容、字体及章法布局设计好,然后再下笔。如何将“庙算”之理运用到书法中去,王羲之说得好:“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要创作一幅满意的行草作品,动笔前至少要庙算以下几点:

 

一是立意,“意”是用“笔”的根本,用“笔”是为了表达“意”。书画家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观各不相同,“意”不同,“笔”也随之不同。他们的胸襟、学养、品行、技能有高有低,人高则意高,意高则境高。反之,人低则意低,或根本没有意境。如唐代韦续所说:“凡书之时,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笔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二是预想,也就是作书前的准备,胸有成竹。先选好笔、纸、墨。如写行草,宜选用有弹性、劲健的长毫,有光泽、有浓香的专用墨汁,易于吸墨的生宣。动笔前调好墨。根据字数和尺寸多少,大体计算好正文内容的行数,留出题款的位置;再安排好主次之别,突出主流和高潮,规划好整体布局,使之和谐流畅。

 

三是应变,意在笔先,是指整体而言,并非原来的预想一成不变,如正文留出的位置或大或小,在落款前就要预想如何安排得更为协调,使局部服从整体,留出的位置大了,题款内容就多加一些,少了就少写,甚至题穷款。

 

算,不算,不一样:多算,少算也不一样。  孙子说,“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胜”是因为先箅而战,败是因为先战而后算,如同写字一样,未算好就仓促上阵,或纸墨不适,或提笔忘字,故难成书,甚至失败。由此看来,“意在笔前”,“谋篇布局”对书者是何等重要。

 

三、兵无常势   书忌雷同

 

孙子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这说明万物是在发展变化的。一是指天地之间的变化,二是指时间的变化,三是指战场上的变化,也就是事态的变化。这种变化,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对于创作书法艺术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孙子说:地形“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等等,都是不同地形的变化。通过书者用毛笔写出来的不同点画,就是形状的变化。

 

从笔画上看, 八种基本点画的变化有多种形态,如:横,有长横、短横;竖,有悬针竖、垂露竖;点,有瓜子点、挑点、左右点、、相向点、相背点、顺向点、水旁点、火底点、合三点、心字点、上下点、两对点;撇,有平撇、短撇、长撇、竖撇、回锋撇、弯头撇、兰叶撇;捺,有斜捺、平捺、反捺;钩,有竖钩、弯钩、竖弯钩、卧钩、斜钩、横钩;折,有横折、竖折、撇折、斜折;提(挑),有平提、竖提。笔画有长有短、有方有圆有尖、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俯有仰、有向有背。

 

从字的结体上看有独体字,有左右、上下、左中右、上中下、半包围、三面包围和全包围的组字结构;一字之间笔画组合有长短、肥瘦、断连、高低、欹正、让就、呼应之形。

 

孙子说:“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这里指的是12356五种音符,书法线条中强弱、轻重、快慢的变化,如同音乐一样有节奏感,故称为无声的音乐。不仅如此,书法中的用墨还有浓、淡、干、湿、黑的五色之变。

 

孙子说:“地生度,度生量-----”是指一种事物演化成另一种事物,书法艺术也是在不同时代演化成不同风格的书体。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认为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从甲骨文派生出殷周时代期的金文,春秋战国时期的石鼓文,演变出秦朝的小篆、秦隶,汉隶、唐楷及行书、草书等。人们常说的真、草、隶、篆四种书体是统称,细分起来还有更多的不同风格的书体,即使是同一种书体同一个字也尽量避免雷同。如《兰亭序》中20个“之”字,没有一个重复的,各具其态。

 

从章法布局上看,同兵法上的布阵一样,变化很多,如字的排列有:纵无行横无列,纵有行横有列,纵无行横有列,纵有行横无列。整体款式也有多种形式,如条幅、横披、斗方、条屏、对联、扇面、册页、手札等。

 

 古人留下的大量笔迹,千姿百态,灿若繁星,都是历代书法家创造出来的,.正如孙子说的:“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四、人情之理  不可不察

 

孙子说;“人情之理,不可不察,”“怒也,”“所爱,”“怒可复喜,”“愠可复悦,”都是指情感上的变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作为书法家的感情尤为丰富。蔡邕说“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孙过庭说“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从古代书法家的笔迹中,均可以察其真挚的感情。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季节正值暮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环境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流觞曲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来宾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故“足以畅叙幽情,信可乐也,”“快然自足,”乐而忘忧,甚至“不知老之将至,”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怡情,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皆佳的条件下,写出了千古绝唱,《兰亭序》被后人评为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季明文稿》,是划时代书法家颜真卿怀着极度悲愤的心情,为悼念在“安史之乱”中壮烈牺牲的侄儿迅笔疾书的,全篇笔迹,象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满篇悲愤之情,感天动地。妇孺皆知、众人敬仰的民族英雄英雄岳飞,武能指挥千军万马,文能挥毫寄情,他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及“还我山河”题字等,龙姿虎震,挺拔刚健,生气纵横,字字句句洋溢着刚毅之情。

 

清刘熙载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京时,曾拜当代书画家齐白石为师,通过书画交往,表达了师生之间的深厚墨情。齐老为了感谢梅兰芳的知遇之情,专门为他画了一张《雪中送炭图》。梅兰芳收到齐老的诗画,深感不安,立即赋诗答谢:师传画艺情谊深,学生怎能忘师恩;世态炎凉虽如此,吾敬吾师是本分。

 

五、修道保法   不泥古法

 

孙子兵法,通篇讲的都是“法。”如:“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法令孰行,兵众孰强,”“用众之法,”“攻城之法”,“谋攻之法,”“修道而保法,”等等。法,是法度、规则、规范的意思。兵法讲法,书法也讲法,笔法和章法中都受法度的制约,都在一定的法规中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情趣的书法作品。

 

(一)笔法

 

笔法   兵法讲用兵之法,笔法是讲用笔之法。用笔首先要有正确的执笔方法,执笔分为指法和腕法。指法,是讲五指执笔的方法,即“擪”、“压”、“钩”、“格”、“抵”“五字法” 。腕法,是运用腕、臂、肘的方法,分为枕腕(把左手垫在右手腕下或右手腕平放在桌面上)、提腕(右手腕提起来)、悬腕(手、腕、肘、臂都离开桌面.站立写字),要做到实指、虚拳、竖掌、平腕、竖锋,方能使转纵横,挥运自如。

 

以上是执笔方法,历代书法家更注重运笔之法,为后人留下大量的运笔经验,除永字八法外,还有撮管法、捻管法、平覆法、回腕法等等。

 

(二)章法

 

兵法上讲队形训练、排兵布阵、设防谋攻、调兵遣将,主攻附攻。这种布阵如同书法上的章法,章法包括正文、题款、盖印三个组成部分,策划好内容的主次,疏密的排列,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行与行之间的顾盼萦带、行气贯注,还有印章的大小、形体、朱白的设置,都要协调一致,使全篇气韵生动,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章法变化在总的传统习惯中大致可以归纳为横竖成行、竖成行横无列、横成行竖无列(现代的排列形式)、无行无列四种形式。不管那一种形式,都要体现出整体的和谐之美,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杂乱无章。孙子说“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就是指敌人顾前不顾后、顾左不顾右,缺失整体部署,因而必败。同样,欲创作一幅成功的作品,关键要安排好整体章法布局。

 

 知法,守法,遵法,这是前提,但守法不是拘泥于法,“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学书不能生搬硬套,如果一味地照葫芦划瓢,一步一趋,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临摹古人的一模一样,没有一点新意,只能成为书奴,称不上书法家。

 

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对上级的法令要绝对地服从,但又说:“君命有所不受。”前者是遵法,后者,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因为敌情、地形不利于我方,故可随即应变,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取得战争的胜利,情况变,执法也得变。翻开中国书法史,就是不断变化的发展史,从秦以前的篆书到唐朝的楷书,在法度上达到了高峰。唐代书坛研究“法”的著作很多,如欧阳询的《八诀》、《三十六法》,张怀瓘的《论用笔十法》等。对“法”的变革上,颜真卿是 “唐代尚法”的杰出代表 ,其书笔画清劲丰肥,间架方整瑞庄,气势雄伟开张,高超之处,在于善变古法,创立新风,以沈着健劲的笔力,丰腴开朗的气度,形成了颜体,终成一代楷则。苏轼曾有诗赞曰:“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郑板桥的书法作品,结体瘦硬古拙,圆转连绵,渗入浓厚的篆、隶笔意,布局疏密相间,大小照应,似斜反正,错落有致,既依法,又不为法缚,既统一于法,又出法创新,开启了“乱石铺街” 章法的先例,成为扬州画坛上革新派的“扬州八怪”之一。

 

六、奇正相生   以奇取胜

 

孙子曰:“凡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奇正”是指奇兵和正兵,古时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兵,以出奇不意、侧击偷袭敌人为奇兵。“以正合,以奇胜”,意思是以“正兵”和敌人正面交锋,用“奇兵”结合起来取胜。

 

“奇”是隐蔽的、独特的行为,“正”是正面的整体行为,前者是矛盾的特殊性,后者是矛盾的普遍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互相依存,互为作用,互相转化。一场战争,大军压境,固然威力逼人,但出奇制胜,往往又是挫败对手的重要手段。这种奇正相生、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也能得到普遍运用。

 

正讲平稳,奇讲险绝;正讲入法,奇讲出法;正讲正常,奇讲反常。正奇二者各有独立性而又统一,相互渗透,正中有奇,奇中有正。书风正者偏于守法、守常, 书风奇者,长于抒情。既守“正”,又有“奇”之妙;既入法,又出法,才能创作出有魅力的艺术作品。当前书坛上出现的“丑”、“怪”现象,自以为是创新, 吹得神乎奇神,这和书法上讲的“奇”,是格格不入的,是对书法的一种嘲弄。

 

奇正相生,“奇”和“正”是相辅相成的。孙子说:“以正和,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于天地,不竭如江河。”用奇取胜,就像天地那祥无穷无尽,像江河的流水那样奔腾不息。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字体方正,刚劲有力,结构严谨,这是正,但在平整中又见奇绝, 如“成”戈钩之斜,“奉”的悬针竖之长,“宫”的上点偏左,“九”的竖弯钩之隶意,都是打破常规的险笔,这就是奇。

 

以奇取胜的用笔方法在草书中更能体现出千变万化的活力 。“草圣”张旭的《古诗四帖》,笔意如骏马奔驰,倏忽千里;体势似云烟缭绕,变化多端。唐代另一位草书大家怀素的《自叙帖》,出如锥划沙,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似疾风骤雨,大江奔流,一泻千里。历史上的“张颠醉素”就是指张旭和怀素两位杰出的书法大家。他们的草书虽然“狂”,或者说“奇”,但狂而不怪 ,奇中守法。

 

    从“正”到“奇”,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孙过庭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要求习书者一定要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先生后孰,在“正的基础上再追求“奇”。古人将学书比喻为:楷如立(站),行如行,草如跑,不会走先跑一定会跌跤的,故要循序渐进。孙子说的“委积”,就是指平时要作好战备,战时方能出奇制胜,这和书法练好基本功是一样的道理,是以奇取胜的源泉。

 

七、虚实相生   计白当黑

 

孙子说:“攻其所不守也,”“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避实而击虚。”“攻”、“进”是实,“不守”“不可御”是虚。所谓“虚实”,无者为虚,有者为实;空者为虚,坚者为实。 书法作品中只有两种颜色,黑处是实,白处是虚。这一黑一白,一实一虚,本来是相反的,却又是相成的,它们是矛盾的统一,没有黑,显不出白;光白,字不存在,全是黑的,也是一张无字的纸。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书法中的虚实相生,与绘画、歌曲、戏剧是一致的。山水画中留出的空白,看似虚,实际上突现出来的是水、雾、云;音乐中的由强变弱以至无声,是由实变虚;京剧中的前奏和过门,由虚变实,又由实变虚。因此说,黑和白是虚实相生、相互依存、相互并存的对立统一体。

 

中国书法家非常重视用虚白去突出实画的表现手法,邓石如提出的“计白以当黑”,就是处理虚实关系的核心,其巧妙之处,在于处理虚与实的相互关系,正如孙子说的:“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掌握主动权。董其昌的行书,不仅结体疏朗,而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距离拉得很开,表现得潇洒、疏展的独特风格。张旭《冠军帖》中的“耳”字一竖拉的特别长,站了五个字的空间,以虚当实,情趣横生。

 

孙子的“避实而击虚”,是说虚与实可以相互转化的,实可以变虚,虚可以变实。齐白石的《凄迷灯火更宜秋》一幅写意画,用“避实击虚”、虚实相互转化的原理,采取了不寻常的构图形式,用粗放的笔触画出窗户的一角,留下大片的空白,窗内的一盏小油灯,火苗被秋风吹歪了,窗外飘来一片红叶,轻摇欲落,从画面上看不到风胜有风,这是虚,灯火被吹斜了显示出有风,又变成实。 将秋风扫落叶的凄凉夜景,刻画得毕真毕俏。

 

八、势如彍弩   气贯神足

 

关于“势”的论述,《孙子兵法》中有“战势”、“势险”、“势均”等。“势如彍弩,节如发机,”是指军队的进攻气势,就象拉满的弓,在近距离拨动弩机,将箭迅速出去,不可阻挡,显示“势”的威力。书法艺术中的欣赏、品评、创作也讲势,如蔡邕的《九势》,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势馨》,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对“笔势”都作了精辟的论述。

 

书法中的笔势,是指写字时笔毫在点划运动中所产生的势能,是书家用笔技巧和时代风尚的综合产物,既存在于点划之中,又存在于字与字的呼应之间。如草书的笔势要点是:(1)方圆兼备 ,用笔以宽闲圆美为佳,方中有圆,圆中带方。翻笔、折笔、顿笔、挫笔、侧笔多呈方,提笔、转笔、绞笔、正笔多呈圆;(2)正侧并使,以正锋为主,偶以侧锋、转锋、折锋出之;(3)藏露互见,因字而异用,有藏锋、有露锋,当藏则藏,当露则露,藏露结合,则筋骨精神俱备,气韵自然生动;(4)迟速兼用,速中有迟,迟中有速,以速为主。速,“疾如风”,迟,“徐如林”;(5)刚柔相济,刚为直,柔为曲,刚中有柔,柔中寓刚;(6)笔断意连,时断时连,时顿时挫,承上启下,行如流水。

 

势和气是分不开的,《孙子兵法》中有“夺气”、“朝气”、“并气”;《孙膑兵法》中有“激气”、“利气”、“历气”、 “延气”等。这些“气”都是积极、主动、勇敢的行为,正像古人说的“一鼓作气”(《曹刿论战》)。这些“气”用在书法中就是气韵。苏轼讲:“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书也。”。古代书家把气韵分为内气和外气。内气指一字之内的气韵,讲笔划的疏密、轻重、肥厚、方圆、斜正;外气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整篇之间的气韵,讲一幅作品的虚实、疏密、承上、接下、错综、映带、呼应,一贯到底,气贯神足。正如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的:“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三希堂”之一的王献之《中秋帖》,在体势承接、血脉相连、一气贯注上可谓百世楷模。全篇22字,几乎是字字相连,一气呵成,人称为一笔书。

 

九、知之者胜   不知不胜

 

      《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对“知”字的论述尤为突出,除第59两篇无“知”字外,其他十五篇共出现79个“知”字,最多的第610篇有15个“知”字。属于正面的“知”、“所知”、“先知”、“需知”、“必知”、“闻知” 47个,属于反面的“不知”、“莫知”、“无知”、“难知”32个,通过正、反两方面论述“知”的重要性。

 

“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用好“知”则胜,“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则失利,甚至惨败。

 

孙子说:将帅必须具备五德,那么,称得起书法家的也必然是德艺双馨,悉数历代名家,那个不是知识渊博,才疏八斗?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意思是说只知道表面上的胜利,却不知道胜利的原因。这和书家一样,提笔一挥,刹那间一幅成功的作品问世了。不懂得书法的人认为太容易了,殊不知书家要读多少书,临多少古帖,洒了多少汗水,耗费了多少纸墨?,才会有今天的“知之者胜”?。“知”从那里来?就是从“走万里路,读万卷书”中得来的,舍此,别无他途。

 

“知彼知己”、“知之者胜”的重要性, 不仅是军事上必须研究的课题,在其他各个行业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书法活动亦不例外。2007年春,笔者应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之邀,赴美传授中国书法知识,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原理,踏上了旅美之途。

 

(一)“知彼”:听课对象多是白种人,不懂汉语,对中国书法知之甚少,勿须深讲。

 

(二)“知己”:“可胜在己,”心中有数,积累了几十年的习书知识和教学经验,又作了充分准备,对讲好课颇为自信。

 

参考书目: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中国书法美学》(中国和平出版社 陈廷祐著)

《书法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韩盼龀著)

《中国书法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 蓝铁  郑朝著)

《百名学者论兵法》(军事科学出版社)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