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行易’学说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孙中山为革命建设事业提出的新的思维方式。”“知难行易”学说的提出在三民主义提出之前,“1905年11月,孙中山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撰写的发刊词首次提出,并发展成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根据这一内容表述,一般会认为“知难行易”学说在民国初年提出,“三民主义”在民国建立之前提出,而提出“知难行易”学说是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前后似乎矛盾。
之所以出现这种疑惑,我认为是缺乏整体性认识。那怎样理解“知难行易”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哪?
三民主义经历了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个发展阶段,是孙中山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核心。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是:鸦片战争后,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许多仁人志士提出各种变法救国主张,但实践结果却无一例外的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但在上书改革碰壁后,终于认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遂走上了革命道路,建立同盟会,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至此,一般普通革命党人认为推倒皇帝统治后,革命即大功告成,且革命党内部许多人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革命方略以及各种革命和建设的主张为“空谈”、“空言”,对其理想不接受、不信仰、不奉行。同盟会也迅速分化瓦解,有的甚至热衷于争位夺权,追求享乐,以致蜕变腐化。
孙中山认为造成民国初年这种因循守旧、放弃理想的社会心理的思想根源是由于“知易行难”学说。这种观念理论上易使人坐而论道,空谈心性,不能或不敢参加实践活动;实践上使革命党人忽视了革命理念对实践运动的指导作用,甚至放弃信仰革命理论。为此,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学说。这一学说体现了孙中山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认识,也揭示出这样一个真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必然要求变革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且这种变革必须成为社会建设的首要的、重要的内容。
辛亥革命后,由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专制统治与社会黑暗以及反袁、护国、护法运动的相继失败,使孙中山萌发了“重新革命”的念头。而此时的革命党人对三民主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给孙中山新的启示和希望,他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主张,他还提出了“不争论”的名言,不争论什么,就是不争论姓资姓社,也不管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胆实践。其实这也是孙中山最早提出来的,他提出的“知难行易和不知而行”就是不去管是什么理论,大胆去实践。他说:“由是观之,行其所不知也,于人类则促进文明,于国家则图致富强也。是故,不知而行之,不独为人类所皆能,亦为人类所当行,而尤为人类之欲生存发达者之所必要也。”以此,他主张要使国家繁荣富强,就必须使用这个方法。
因此,“‘知难行易’学说是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孙中山为革命建设事业提出的新的思维方式”,应该理解为“知难行易”学说是新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为革命建设事业提出的新的思维方式是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革命事业是指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他跟马克思主义并不矛盾,跟共产主义也是好朋友,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在践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正是孙中山,“知难行易”的学说。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