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孙氏渊源         
 
再谈搁置争议
来源:
作者:孙祖长
2018-05-29
评论:0  点击:1506

搁置争议,这是人人都熟悉不过的话题,大陆和台湾如果硬要决定出是与非,我看恐怕一辈子都说不完,但是在新的时代,两岸要发展,你就不能老是纠缠着过去的是非和矛盾,也就是说搁置争议,搁置争议也不是把是与非混淆,把真理和谬论混淆。只是把他暂时搁置,或许时间会检验出是与非:真理与谬论。我赞成这个提法。不过大家不要以为我是在谈论大陆与台湾的问题,郫人对政治一窍不通,而且人微言轻,不敢讨论国是。我只是想说说我们目前在研究孙氏文化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第一,孙子的故里问题,大家知道孙子故里之争已经有了六个地方,而且各有根据,也有好多专家学者助阵,这阵势丝毫不比文革时候的唇枪舌剑逊色。郫人可没那么高的水平上前凑个热闹。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小学教师人家会当你是什么料?可是,近几年来,各地掀起的名人故里之争已经是热火如荼,争了真人再争戏中人,还在争神的出生地,什么牛郎织女,什么孙悟空。还听说有一个地方建造了“西门庆文化创意园”。我认为这是政府为了出政绩,跟我们无关,孙子是齐人,孙子兵法产生在齐国这就是不争的事实,乐安孙氏的根在山东,哪一个地方愿意为我们的老祖宗建造祠堂、纪念馆、纪念园我们都要暗地里高兴,我们会为有这样的老祖宗而感到骄傲。不信,你看,孙中山的纪念馆不是遍布全中国吗?孙中山的塑像更是遍地开花,这是我们老孙家的荣耀。我们更应该深入的研究这些名人的一切,一句话他们争他们的,我们研究我们的孙氏文化,你们说这又什么不对?如果说,作为孙武的子孙,在这个时候也出来帮助政府争夺孙子的故里,凸显自己正宗的地位,请问,乐安孙氏,谁不是正宗的孙子后裔?郫人,为广东省最大的一支孙氏----榕冈孙氏之后,榕冈孙氏裔出江苏高邮,为北宋理学家孙觉的后代,这就更是正宗的孙子后裔了吧。我看这谁也不会否认我的。

 

再说编谱,这更跟孙子的故里无关,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有孙氏的地方都有权编写孙氏族谱,我不是说过,陆丰有一个只有一百多人的小山村,他们也有一本完整的族谱,记载着孙书到孙武还有孙膑还有孙权等等,世系完整。令人惊讶。还有台湾早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就编写了孙氏族谱,还请当时的考试院长孙科--孙中山的儿子,作序。俗语曰,知道叶茂必寻根之深,知道流长必究源之远。所以寻根溯源,乃人之本分也!

 

然而,如果是编写全国的总谱,你就必须集合全族的精华,也必须理出大家可信之世系,不要各自为政,最后制造出相互矛盾的东西误导后人,这才是罪过。

 

综上所述,孙子故里之争我们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这问题不是搁置争议,而是可以放弃争议。因为争议起来百害而没有一利。他只会影响我们对孙氏文化的研究。只会影响中华孙氏的团结。

 

第二,孙书和孙武的问题,大家知道,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恒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髌-----

 

这个世系,也许很多地方的族谱都是如此排列。就连笔者主编的《增补榕冈孙氏世系图谱》也是依样画葫芦,因为有残铺的记载也,你不能违背啊,编谱不能改变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谁都要遵守的一个准则。

 

这里孙书是天无宇的儿子,可是《史记》、《左传》等史料却没有记载田无宇还有一个儿子叫“书”,他只有两个儿子,武子开和厘子乞。《史记》载:“无宇卒,生武子开与厘子乞。田厘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

 

而且,孙书的赐姓,不大说得过去,《论语》曰:天子因生而赐姓,胙土而命氏。就是说齐景公不是天子,他不敢随便僭越礼制,给部下赐姓,即便是赐姓也不可能给孙书赐姓,因为孙书是高发的部下,要封赠也会先给高发。而且齐伐莒的战争不止一次,最后灭了莒的那一次战役,还是秦景公亲征的呢!

 

史记上找不到有书公和凭公的记载,可是却有《甲山北湾族谱》》、《荆西孙氏宗谱》、《平湖湖田孙氏家乘》、《泗安孙氏家乘》四部族谱都载:陈完(陈厉公子),奔齐,受禄更姓田,卒谥敬仲,生稚孟夷, 稚孟夷生缗孟庄,缗孟庄生文子须无,文子须无生恒子无宇, 恒子无宇生武子开字子疆。(谥武子); 又载:开字子疆。谥武子,齐大夫,食采乐安,适吴更姓孙,为吴将。著武经八十二篇。生子明。

 

还有第三种说法,孙武即是孙书,《 山东淄博般阳孙氏源流考略》(作者孙发全)载: 孙武(约公元前550年一484),原名田书,字孙占,又字长卿,齐国大夫,谥号武子,世称孙武,乃“兵圣”也。2500年前,春秋末期,齐景公时,田书随齐将高发伐莒有功,齐景公赐采食乐安。遂乐安为田书后裔居住地,并依田书之字改姓孙。故田书即孙书,亦即孙武,以下呢,他就把所有孙书的功绩啊,还有被俘啊,等等都算在孙武的头上,孙武去吴国不是逃奔,也不是伍子胥的说服,是齐国另有企图,派遣孙武,也就是孙书过去吴国的,破楚一战,齐国达到了目的,就把孙武(孙书)宣召回国,最后“艾陵之战”孙武(孙书)被俘。这种说法,听说还不止一个人赞赏,持这说法的人也不是小数。

 

说到这里,依我看乐安孙氏是不是赐姓而来,抑或是改姓而来,我看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从书公到武公的时间就成了问题,我们也无法再进行论证,但是,这三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当然也一定有史料作为依据。

 

我想,这只能搁置争议,让时间慢慢检验,让孙氏后贤慢慢去还原这段历史!

 

第三,孙武到孙膑世系的问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髌-----”这个世系恐怕好多的族谱都是如此,武生明,明生膑。可是,本人在编写《增补榕冈孙氏世系图谱》中还看过有的族谱却记载:武生明,明生汧,汧生膑。还有山东孙老家孙膑故里对孙膑的记载又是膑公是谷口令孙操的儿子。这跟上面两种说法又自成一体,

 

有《云阳孙氏族谱》(公元1927年木刻本);《溧阳孙氏族谱》,(公元1924年木刻本)《竹园孙氏族谱》(清乾隆28年刻本)。这些族谱与众不同,他们的世系是:

 

-------------------------------这似乎印证了孙老家的族谱,也好像解了千年的谜案,因为大家知道,从孙武到孙膑相差一百六十年左右,按照时下三十年一代的说法,就要五代以上,这应该让人容易接受,然而,不能把有争议的世系引进族谱,就连本人也是反对这样做,要不,今天你考证了三代,明天还有人考证出两代,那岂不是拿祖宗来开玩笑。所以这个争议我建议还是同样搁置起来,把这段有争议的历史暂时留起来,以后会明白的。我们倒不如从孙膑这一代没有争议的世系做起,从孙膑文化入手,研究一下孙氏的世系,给那些到现在还找不到出处的宗亲连接上,减少断代的现象,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再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而下面的断代现象照样存在。这不是是与非,真理与谬论之争,同样需要搁置争议!

 

第四,孙髌和孙膑的问题,也许有部分宗亲认为,孙武和孙膑相隔那么远,成为祖孙肯定不对,也许是历史上确实还有一个孙髌,本人才疏学浅,不敢附和,正是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也才有了霍印章的《孙髌并非孙膑》,于是孙氏族群里立时炸开了锅,学术之争演变成了谩骂,相互攻击,时至今天余震犹存。

 

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争论的的余地,因为几乎是全部的族谱都是孙膑生孙胜,而你却改变了全国的族谱,孙髌生了孙胜,这个问题正确与否,不去争论,然而孙武到孙髌的年代差依然存在,因为孙髌也是生孙胜的话那么孙髌肯定是战国时候的人,同样距离孙武一百六十年左右。据《太原王氏族谱-源流序》上说:王氏第十六世:王离,贲子,字明,秦大将军,封武城侯。秦二世时离击赵围赵及张耳钜鹿城,为项羽所虏。娶孙氏,系秦将军孙胜之女,

 

《史记》载: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而又灭蒙氏。陈胜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孙王离击赵,围赵王及张耳钜鹿城。或曰:“王离,秦之名将也。今将强秦之兵,攻新造之赵,举之必矣。”客曰:“不然。夫为将三世者必败。必败者何也?

 

必其所杀伐多矣,其后受其不祥。今王离已三世将矣。”居无何,项羽救赵,击秦军,果虏王离,王离军遂降诸侯。

 

秦二世公元前209年登基,公元前207年死。这时候,孙胜都有女儿出嫁了,就按50岁算,假设他是公元前259年出生,孙武的出生就按某些专家说的公元前535年,两人相差276年,如果按笔者的看法,孙武跟孔子差不多年纪(公元前551年)那距离又拉出了16年。按照每一代30年计算,孙武到孙胜相差十代了。

 

就此看来这个提法没有半点新的创意,倒是让全国的族谱一下子改变了祖宗,而且是把孙膑故里---孙老家排除在乐安孙氏的系列之外,这真的是俗话说的“卖力不讨好”。

 

既然是卖力不讨好,我们更没必要去做。就让那些无良的专家去说。我建议以后族群里不要再提孙髌和孙膑了。

 

这对我们的世系争议一点帮助都没有。相反副作用却不少。

 

谈了这么多,也没有什么理论依据的,只是跟宗亲朋友们拉拉家常,想让大家讨论讨论,请宗亲朋友们转发,也请提提反面的意见!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