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网站公告
 
《全国孙氏家谱谱序辑录》编修倡议书
《全国孙氏家谱谱序辑录》赞助名录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孙氏渊源         
 
孙髌并非孙膑
来源:
作者:
2018-05-29
评论:0  点击:1792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孙髌视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孙膑。这是一个自然而然、实实在在的误会。其实,只要把《唐表》与《史记》作一认真对比分析,便可清清楚楚地发现,孙髌并非孙膑,二者之间存在四个不同。

 

一是辈份不同:孙髌是孙武的隔代之孙,孙膑是孙武的后世之孙。《唐表》记载说,孙武共有“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髌,髌生胜,字国辅,秦将。”这一记载告诉人们,孙髌是孙明之子、孙武之孙,祖孙一般相差五十岁左右。而孙膑则不同,《史记》明确指出: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这一记载有充分的史实为据。如孙武生前所参加的唯一战役,是公元前506年破楚入郢的柏举之战;孙膑生前所参加的两大战役,分别是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分别比柏举之战晚153年和165年。这表明:孙膑确实比孙武小100多岁,比孙髌小50多岁;孙武主要生活在春秋末期,孙髌主要生活在战国初期,孙膑主要生活在战国中期;孙髌与孙膑不可能同为一人。

 

二是出生地不同:孙髌出生于吴国富春,孙膑出生于齐国阿鄄之间。《唐表》明言孙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也就是说,不仅孙明食富春人,他的子孙都是富春人。因此,孙髌出生于富春是确凿无疑的。而《史记》明言“膑生阿鄄之间”,这也同样是确定无疑的。富春,即今浙江富阳。阿,在今山东阳谷东北;鄄,在今山东鄄城北;阿鄄之间,即今山东鲁西南鄄城东北某地,与浙江富阳相距约1300里。这不仅表明孙髌与孙膑并非一人,同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出生于相距千余里的两国两地;而且进一步表明孙膑不是孙明的后代;而是孙驰或孙敌的后代;孙髌与孙膑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非直系的祖孙。

 

三是生平业绩不同:孙髌无官无职,孙膑名震天下。《唐表》作为唐代宰相的世系表,最根本的宗旨就是彰显宰相们祖先的功德、子孙的贤孝。所以凡是列入表内之人,无不将其一生之中最高的官职、封号以及食邑等记录无疑。诸如孙书以伐莒之功得姓并食采于乐安,孙慿为齐卿,孙武奔吴为将军,孙明食采于富春,孙胜为秦将,孙盖为汉中守,孙知封武信君等等,不胜枚举。只有无官无职的人才会在表中名字下面出现空白。例如,“明生髌,髌生胜”,其中孙髌的生平是空白。又如,“知生念,字甚然,二子:丰,益。益字玄器,生卿,字伯高,汉侍中”,其中孙念、孙丰、孙益的生平都是空白。再如,唐初宰相孙茂道,表中列出其五子:侹、延州刺史富春男。侑。俊,荆府长史、乐安子。儆,济州刺史。佺,幽州都督,会稽公。”其中孙侑的生平都是空白。由此可知,孙髌在《唐表》中没有任何官职或封号,完全是出于族谱和历史的真实反映。对于这一点,《唐表.》的作者欧阳修、宋祁一清二楚,所以才没有用孙膑的业绩去填补孙髌的空白,体现了最可珍贵的史笔精神!与孙髌在历史上无闻得情况相反,《史记》则大书特写了孙膑传奇的一生。他学过兵法,受过膑刑,在赛马谈兵中一鸣惊人,做了齐国的军师。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巧出奇谋,大破魏军,改写了战国中期的历史,从而“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为什么不见于《唐表》?这是由《唐表》的性质决定的。《唐表》不是族谱,有关孙氏部分只记载唐初宰相孙茂道和唐末宰相孙偓的直接祖先以及这两位宰相的子嗣,不能(也无法)旁及他人。孙武和孙髌都是这两位宰相的直接祖先,所以在表中皆有其名;而孙膑不是这两位宰相的直接祖先,所以无缘(也无法)列入《唐表》之中。

 

四是名号不同;孙髌有名无号,孙膑有号无名。在《说文》中只有“髌”(繁体作髕)字而无“膑”(繁体作臏)字,段玉裁注曰:“膑者,髌之俗”。也就是说,这两个字的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不同,一般的用法也完全相同,可以互易互代。但是,当用于人名或字号时,则必须加以严格的区别。因为人名或字号是每一个人的符号,音、义、形必须完全一致,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能随意改来改去。例如,商代有个宰相叫傅说,“说”与“悦”是古今字,读起来必须读成傅“悦”,否则就会变成另一个人。明代有个兵部尚书叫邝埜,埜与“野”音、义完全相同,但只能写作邝埜不能写作邝野,否则也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当代台湾有位知名人叫李远喆,“喆”与“哲”音同义同,但只能写作李远喆,不能写成李远哲。这就是人名、字号必须音、义、形完全一致的特点。因此从先秦至秦汉以降的大量历史文献,诸如《战国策》、《吕氏春秋》、《韩非子》、《史记》、《汉书》、贾谊的《过秦论》,刘向《荀子叙录》、《通典》、《新唐书》、《资治通鉴》、《武经总要》、《十一家注孙子》等等,都没有把孙髌与孙膑混同起来。近世之所以偶尔出现混同(如《孙膑初探》一书中某些立论基础),其因盖出于孙髌有名无号,孙膑有号无名。孙髌的称谓源于《唐表》,《唐表》源于古代孙氏族谱,反映了族人的真实姓名与是否受过髌刑(亦称“膑刑”、“髌罚”)无关。因为人一出生便有了父母授予之名,但不可能一出生就遭受髌刑,髌骨只有过了周岁才能逐渐长成,所以说孙髌有名无号。而孙膑则相反,因真名失传,有号无名。清人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卷五中说:“齐有孙膑,为庞涓断其足,故称孙膑。其名亦不可考,膑非名也。”这一见解甚为精辟。其实,孙膑与孙髌同为孙武之后代,年龄差约50多岁,两个人的名字不可能音、义重合,只因他受过膑刑,又是威震天下的名人,所以才被社会广泛称为孙膑。久而久之,本名失传,在历史上只留下孙膑这一称号。因此司马迁才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这句话表明,司马迁既知道孙武有个隔代之孙孙髌,又有个后世之孙孙膑,所以才用了一个“亦”字;否则,这个“亦”字岂不成了太史公的败笔!

 

综而言之,上述四点足以判明:孙髌并非孙膑。历史本来的面目就是如此,岂可混哉!

 

今乐安孙氏诸贤孙庆桥、孙兵、孙家达等,所修《乐安孙氏通谱》已面世逾年。谱中将孙髌与孙膑明确分开,实乃拨云见日之举。然海内外乐安孙氏宗族,犹有未能尽释所惑者,故奉家达君之约,撰作此文,略析以辨,恭候海内外乐安孙氏诸贤达鉴裁。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