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宗族文化         
 
孙氏优良传统
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2016-12-23
评论:0  点击:5051

爱国爱民精神


    爱国的中心点应在于爱民!这是我们首先应该认识清楚的。当然爱国爱人民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这里我们主要叙述孙氏族人中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和爱护百姓、为民办事的一些事迹。
    一、不畏权贵抨击腐朽
    西汉后期大臣孙宝,可谓是一位了不起的硬骨头。孙宝任益州刺史期间,奏劾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姐姐的儿子、广汉太守扈商失职,要求严惩。被冤免职后,在舆论压力之下才得以复职。任丞相司直期间,又奏劾汉成帝的舅舅、红阳侯王立和南郡太守李尚欺下罔上,侵田贪污之罪行,又与权贵结下仇隙。孙宝为谏大夫期间,曾抗旨奏请重新审治冯太后冤案,被诏下狱,后得大臣说情苦争,方得出狱复职。后又为尚书仆射郑崇一案上书辩冤,竟被免官而为庶民。王莽掌权后,徵孙宝为大司农诸职。孙宝又忍不住直言:“如今风雨不调,百姓衣食不足,然而朝廷每遇一事,群臣同声歌颂,此绝非国家昌盛之兆也!”最后,孙宝被莫须有的不孝罪名奏劾,而终被免官。如此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之精神,实在极为难得,值得后人崇敬和学习。
    晚唐散文家孙樵,有《书何易于》一文,他在亲自考察了益昌县令何易于政绩的情况下,著文刻画了这位官员不顾自身安危,抵制上级及朝廷对民众的苛剥,表彰了正直无私的清官,也抨击了当时腐朽的制度。另一篇《书褒诚驿壁》,全文借驿吏和老农的话,指出地方官吏更替频繁,而不问民间疾苦,唯“当愁醉醲,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于秩终。”揭露当时政府官吏以州县为驿站,不做好事,只知酒醉金迷,残害人民,以致“民生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文构思奇妙,笔势雄健,一气灌注,有力鞭挞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宋仁宗时,孙抃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专职监察与谏言。史称其“数言事、不为矫激,尤喜称荐人才”。然也不畏权贵,敢于抗争。如仁宗欲任亲信太监王守忠为武宁军节度使,孙奏言反对而罢之。温成皇后丧,一些官员献媚上议建陵立庙,孙抃率属官上言此举非礼,在黄帝改容不快之时,孙抃固执且跪地不起,朝廷只得作罢。御史奏论宰相梁适贪黩怙权,要求予以罢免,孙抃支持之。宰相陈执中家娶妾张氏榜杀奴婢,开封府置狱取证,陈执中包庇张氏,不使出庭,仁宗也下诏无论,孙抃与官属坚请论罪,疏奏十上,梁氏与陈执中终被罢官。后孙久居侍从、学士诸任,始终澹泊自如。
    宋神宗时,右正言孙觉与宰相王安石有旧,王安石开始变法,荐孙觉以重用,想授以为助手。然青苗法行,贷苗以取息,孙觉奏言以反对,安石览奏大怒,遂将孙觉逐出朝廷,出知广德军,后青苗法果然危害不浅。孙觉并不以王安石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巴结奉承,而依然是直言不阿,宁折勿弯。其弟孙览也有同样性格,在任司农主簿之职时,其顶头上司,判司农寺且兼谏院的舒覃,即在乌台诗案中迫害苏轼的主犯之一,欲引荐孙览为助手,孙览不予理睬,舒覃老羞成怒,诬以违事逐出朝廷,出任地方。孙览后知开封府,迁户部侍郎,与奸相蔡京伦役法不和,又被出知太原。孙览在太原立有军功,然史称其“议论多触执政,屡遭绌削”。兄弟俩这种刚正不阿的脾性,令人起敬。
    南宋宁宗朝,侍讲朱熹直言持论,受奸相韩侂(tuo)胄的排斥而被逐出朝廷,宁宗受其影响亦谓:“朱熹之言多不可用。”吏部侍郎孙逢吉却顶撞道:“朱熹议祧(tiao)庙之事与臣不合,其他所言皆正确,未见其不可用。”宁宗听了一肚子的不高兴。后侍讲彭龟年又因论韩侂(tuo)胄专权而被逐出朝廷,孙逢吉上疏道:“朝廷中崇重道德者,无若朱熹;而志节端亮者,无若彭龟年。今天二人都因论韩侂胄而遭贬绌,臣恐怕贤者都无固志立足之余地,而陛下所用的尽是些庸鄙浅薄之
徒,何以立过!”孙逢吉抗命直言之事里还不少,史称其“在谏垣七十日,章二十上,词旨剀切,皆人所难言者。”当然其命运也同样是遭韩党诬诋而被逐出朝廷。
    清朝大臣孙嘉淦,官至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而立朝正直不欺。《清史稿》本传记载,乾隆即位之初,孙嘉淦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上疏直言人主当政之弊,他指出,人主只耳只爱听歌功颂德之声,“耳与誉化,非誉则逆,始而匡拂者拒,继而木纳者厌,久而颂扬之不工者亦绌矣。是谓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人主之目只爱看献媚邀宠之态,“目与媚化,非媚则触,故始而倨野者斥,继而严惮者疏,久而便辟之不朽者亦忏矣。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人主之心由是“高己而卑人”,“雄才而易事;质之人而不闻其所短,返之己而不见其所失。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期于必行矣。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其结果“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实际上这也是君主专制政体必然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耿直的奏言,今天读来犹发人深省。


爱国爱人民


    晋代士人孙晷的人格风范还表现在他的“爱人”方面,《晋书》记载,孙晷乡里“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寒者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割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割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并赞他:“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这些记载,粗看颇有不太可信之感觉。然而孙晷并非有权势之达官显贵,文人不须昧着良心进行吹捧,所以应该是事出有据的。我们应该相信,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自古就有如此奉献“爱心”的美德,孙晷便是生动一例。
刘宋泰始初年(公元466年),孙谦为巴东和建平二郡太守。孙谦坚辞随带军队上任,到地方后除去苛税酷法,广施恩惠之政,减轻民众负担,释放奴隶还家,治理视事三年,郡境秩序井然,政府威信大著。各族人民满怀感激之情,手捧金银珠宝,竞相馈献以表心意,孙谦好言慰谕,一一劝回而寸金不纳。南齐初年,孙谦为宁朔将军、钱塘令,执政简练清明,狱无拖延囚犯。及调任时,百姓追载缣帛以松,孙谦同样寸尺不受。《梁书•良吏•孙谦传》谓其历任二县五郡,“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而“在职不受饷遗”,“所在廉洁,居身俭素”,“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其爱心还体现在对贫苦百姓的关心,“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乃至“众咸服其行义”。此类事,就是在今天也极难遇得。可以说,如此一位廉洁爱民的官员,在中国历史中是极为少见的,实堪为古今当官者之楷模。
孙思邈医术精湛,学问渊博,然一生淡泊明志,摒弃功名利禄,心甘情愿地在民间辛苦行医数十年,为群众消除疾苦。据有关记载,他先后诊治过600多例麻风病,治愈60余人,使数百上千的癫痫病人恢复了健康,其他各类病例不计其数。他不仅有高超的医术,且讲求医德,要求治病时应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不得以一技之长去要挟病家,贪求财物或邀功牟利。应不问贵贱贫富,不念恩怨亲疏,一视同仁,不拒绝任何病人的求诊。孙思邈尤其痛恨那些到了病人家中便大吃大捞,高谈阔论,自我吹嘘,甚至诋毁他人的下流医生。指出遇有凶险病症,哪怕山高路远,崎岖难行,甚或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也要一心赴救。就是遇到“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的患者,也要不嫌脏秽,有同情爱护之心,认真负责地给于治疗。孙思邈极为重视人的生命,认识到医生救护人命的可贵,所以他用“千金”以喻可救人性命的医学,并作为自己所著医术的名称。
    孙思邈是这样说得,也是这样做的。如他细心诊治过的六百多个麻风病例,这在当时是一种极为严重的不治之症,而为了求得妥善的治疗方法,他不怕传染,亲自守候在病人身旁细心观察,并把每个患者的情况记录下来,从中积累经验,终于使60多个患者摆脱顽疾的折磨,这在当时已是了不起的医学奇迹。同时他处处为病人着想,尽量以廉价、易用之药来代替贵重药品,而不刁难病家。尤其是当时医界各家互守验方,不许子弟泄漏,互相间秘而不传,严重阻碍祖国医学的发展,不利于治病救人。孙思邈愤慨、抨击之余,先从自己做起,用著述向社会公开了大量秘方,为医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更为人民造福,而赢得人们的憧憬。有关例子
还很多,孙思邈之所以能做到这些,绝非说他善谈老庄之道,或兼好佛学所能解释的,我们认为关键是他对人民有一颗爱心。
    宋仁宗时的官员孙锡,《王文公文集》中墓志铭谓:“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孙锡将凶恶的犯罪分子与一般民事纠纷区别对待,审治民事案子“一以仁恕”的做法,体现他有慎刑爱民的意识。后在同判尚书刑部的任上,成都某案逮捕亲属系狱百余人,均属无辜,而刑部详覆官遇赦不原,独孙锡奏言应释,共释无辜123人。在提点淮南路刑狱任上二年,为已判死刑的人伸冤,共解救13名死囚。在知舒州任上,力排众议,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颖、蔡诸州流民,及流民归去之际,又计口和路途远近发给粮食,流民至为感泣,多买香焚之府门以祝。
    南宋官员孙子秀檄督宜兴县围田租时,恰逢当地水灾,百姓生活艰难,孙子秀要求官府减免租税。上级官员发怒道:“此租乃军饷所系,你敢如此要求,独不为自身考虑吗?”子秀答:“百姓已水深火热,哪里还敢为自身考虑,宁愿得罪去官而已。”仍然坚持例证,最终得到朝廷的见面。知金坛县时,淮河灾民时流入以万计,子秀赈给抚恤,树庐舍以住,括田地使耕,拔有能力者使得其所用。守衢州时,水灾发生,子秀组织人力修桥梁,治堰堤,补城壁,疏浚水源,助茸民房,赈以钱米,奏免秋税粮15千余石,并代纳其夏税,除免原有之债务,社会经济由是逐渐复苏。后孙子秀任浙西提举常平,先前,官府尽行搜括之能事,甚至夺亭户生产盐之本钱以充数,一路骚动,亭民多流亡。子秀上任后,衡量官府非法多取者,催还前政盐本钱50余万贯,于是亭户流民得以重新复业。移浙西提点刑狱之任,子秀又冒暑行839县,调查密访疑难案件,纠正错判,释放无辜,监狱为之一空,远近称其神明。如无爱民之心,孙子秀就不会有上述的业绩。
    清康熙年间,孙蕙任扬州府宝应知县时,他面对的情况是:前官相继贪残,杂税视正供数倍,富人亦贫;同时黄淮俱决,湖水汹涌,田庐尽没,民不聊生。孙蕙首先除去各类苛捐杂税,减轻民众负担,并安排解决受灾事宜。上级岁征夫役7200人,以修漕渠,孙蕙不忍如此劳民,抗法少征。河道都御史罗多发怒而将劾治蕙罪,民众知情,遂围都御史号泣,一时达几万之众。罗多下令:如能六日内竣工,便不追究。民众憋这一口气,数万人争着筑堤堰,三天而工成。孙蕙声望益著,士民绘图纪其事于石。过去漕运役民,先派役而使民旷日等船,且常欠银粮,民甚苦。孙蕙改制,先借库印如额发给,船至乃集民用工,便民生产治业。史称:孙蕙治宝应六年,以爱民为急,秉公办案,不计自己的利害得失。
    孙中山爱国爱人民的一生,足为中国人民的表率,前虽已有述,然仍有许多事让人感怀深切。1912年元旦之夜,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任职典礼和宴会结束后,亲送各省代表到大堂阶沿,代表们请孙大总统留步,孙中山说:“我是人民的公仆,诸位是人民的代表,所以就是主任,我应当送你们的。”说明孙中山就是在任总统之际,想到的还是做人民公仆,而绝非做官当老爷,更没有君主的威风。此后凡听到人们向他呼“万岁”,心里就不是滋味,曾对秘书说:“封建专制统治已经推翻,再喊‘万岁’,很不适当。”一些省的都督发来电文,中有“恭祝万寿无疆”的词句,孙中山马上严肃指出:“封建流毒真深!我们已经革除了帝制,难道还要做皇帝吗?对那些凡是祝我‘万寿无疆’的,必须加以劝导,以后再这样,就把原件退回。”所以后来需要总统让位之时,孙中山依然没有丝毫的私念,完全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因为他知道:总统只是人民的公仆。
    孙中山一再告诫:“真革命党,志在国家,必不屑于升官发财。彼能升官发财者,悉属伪革命党,此有何足为怪?”孙中山也常常教育青年:要立救国救民的大志,要做大事,要能为大家谋幸福,不可要做大官!要打破传统教育那种“入学、中举、中状元、做大官、做宰相”的志向,因为要达到那种地位,有的人往往会杀人放火,残害人民,以在所不惜。因此,青年人理智,万不可想达到什么地位,做禄蠹,而应该想要做成几件能为人民谋利益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孙中山所表达的这一看似平凡,实则最为璀璨的文化精神,至今仍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当然更需要国家制度层面内涵进行深刻的改革,才能对这一文化精神有所支撑。
    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人民谋求解放和幸福的事业奋斗不息,他以“天下为公”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时刻不忘民众的安危。1925310日,孙中山在北京医院中已病势危殆,然而当悉获广州
东征军克服潮汕,打败叛军陈炯明时,欣慰之余还令汪精卫电告胡汉民“不可扰乱百姓”。为了实现“主权在民”的共和国理想,孙中山直至将生命贡献。

追求人格风范

东汉时士人孙期,字仲或,济阴成武(今山东成武)人,熟习《京氏易》、《古文尚书》而出名,有人远道而来从师学习。然其家境贫寒,事母至孝,主要靠牧养猪群于湖泽边以奉养母亲。郡举荐方正,备羊酒遣吏以请,孙期赶猪群入草地而不顾。黄巾义军过其故乡,相约不扰犯孙先生之家。后来,司徒黄琬特为举辟任职,孙期仍然不去,终寿于家。孙期鄙视“学而忧则仕”的传统,对为官不屑一顾,而清寒伴学以度一生,令人肃然起敬。
    三国魏时山东乐安人孙炎,字叔然,师从于东汉郑玄一派的门人,才学过人,人称“东周大儒”。魏廷徵辟他为秘书监,然而孙炎推辞不就。时官居领秘书监的王肃,可谓当时的学术权威,曾组织任编辑《圣证论》以讥短郑玄之学,孙炎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无畏的反驳。孙炎撰有《周易春秋例》、《尔雅音义》,并为《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等书作注,成就不凡。孙炎不就秘书监之官位,一心成就自己的学问,城为古今学者之楷模。
    晋代孙晷,字文度,浙江富春人,乃东吴伏波将军孙秀之曾孙。为人恭孝清约,讲求理义学识,每喜独处幽静。虽家底丰厚,而孙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而诗书诵咏,欣然自得。非但孝敬父母,关心兄长,且爱护乡里亲故。《晋书》赞他:“闻人之善,欣若有得;闻人之恶,惨若有失。”会稽(今绍兴)人虞喜隐居海隅,有高世之风,孙晷钦佩其德志,聘其侄女为妻,虞喜告诫侄女要弃华尚素,与晷同志,时人称其为梁鸿夫妇,以赞其高洁之品行。司空何充征召为扬州主簿,司徒蔡谟欲辟为属僚,孙晷均不就。尚书张国明特上表举荐,朝廷准备公车特徵,会孙晷病逝,时年38岁,朝野闻讯都同惜之。
    唐代著名医学家“药王”孙思邈,治学至勤,在20岁前已淹贯经史百家之学,且兼通佛典,又有志医术。然而他见朝政腐败,民无宁日,便无心仕途,而修隐于太白山(今陕西眉县南),研读医书,行医民间,它不仅医术高超,且医德高尚。《旧唐书》本传称:“隋文帝辅政,徵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唐太宗即位,“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唐高宗时又诏征孙思邈到京城,让他审订即将成书的《新修草本》,在编修中有贡献,“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后来只是考虑到长安有丰富的医学藏书,为了能阅读到这些世所罕见的文献以帮助著述,孙思邈才勉强接受了“承务郎”的职务,在尚药局供职了一个时期,等到搜集医学资料的目的业已达到之时,随即表奏“辞疾请归”,又退居故乡的五台山中。当魏征等受诏修史,曾多次访询于他,他口提面授,毫无保留。著有《老子注》、《庄子注》、《福禄论》等书,其名著《千金方》,尤为造福后人,名扬四海。
    宋代的孙侔,字少述,浙江吴兴人。善为古文,与王安石、曾巩诸人交友同游,王安石以孟子、韩愈相比其才识,名倾一时。因父亲早逝,事母尽孝,曾屡举进士,欲以禄养母。不料母亲也病故,便誓言终身不仕。刘敞知扬州,上表举荐,朝廷下诏任为扬州教授,孙侔辞。刘敞守永兴军,辟为幕僚,孙侔皆不就。客居江、淮间,士大夫敬服之。王安石为相,过真州与相见,孙侔以平民之交相待。终身以书、文相伴而不仕,卒年66岁。
    宋代画家孙知微,字太古,四川眉州彭山人,隐居青城白侯坝,性介洁,善道释,犹以画得名,用笔放逸,不蹈袭前人。官吏求画,不为所动,常托疾而遁。张咏出知益州,雅闻其名,欲一见之,终不可得。一天,得报孙知微在成都寿宁院作画,张咏就便服轻从往诣,知微得到消息,不复终画便掷笔遁去,待张咏去职还朝,道出剑阁,忽见一村童持箧迎于道左,只听其说:“公所喜者,知微画也,今以二图为献。”张咏急忙问:“孙知微在哪里?”村童道:“刚才一位山野道士以此箧授我,叫我如此言说,便掉头而去了。”张咏唯叹其人品高逸。
    前已叙清朝昆明士人孙髯,才气非凡。乾隆年间,在昆明大观楼傲然写出“古今第一长联”,名噪一时。其人格也颇值后人敬仰:少年赴童试,因不愿受搜身之辱,愤然离去,从此不复参加科举,对官吏嗤之以鼻,终身为一寒士。孙髯晚年家境衰落,生活贫苦,仍孤傲不屈,洁身自爱,寄留圆通寺咒蚊台,卜易为生,更号蚊台老人。毕生诗文甚丰,现仅存《孙髯翁诗残钞本》,共收诗5485首。

平凡中显伟大


    孙中山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屋内陈设,除书籍和必须用具外,并无他物。总统任内,常以几角钱的素菜为食,决不浪费。而在到处奔波的革命生涯中,又是生活更为艰苦,而从不乱画革命的经费。正如其《家事遗嘱》中说:“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他遗留给宋庆龄的“财产”,只有两千多本书和一些未用完的日用品,而上海的故居,乃华侨所捐赠,广东翠亨村的故居,是大哥孙眉从檀香山汇款所造。孙中山身后不名一文,此时震惊了当年中外各界人士,其一生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一心为民之品格将与日月同辉!
    任总统期间,每天接见大批来访者,上至地方军政官员,下至一般贫民百姓。一扫旧官僚讲排场摆架子和一些繁文缛节的陈规陋习,换以诚恳、坦率和平等的平民化作风。许多人仍呼他为先生,乃至直呼其名,孙先生不以为忤,同样亲切招待。一天,接见一位年过80岁的老翁,告知以总统就是国民的公仆,离职后和老百姓一样的道理。老翁高兴之极,逢人便说:“今天,我可见到民主了。”后来在广州任军政府大元帅期间,也经常接见老百姓,当时担任卫士分队长的谭惠全说:“孙先生最爱接见民众,无论什么人想找他,总是尽可能地亲自接见,仔细倾听对方的谈话,从不放过别人谈话里的一项细小的建议。”孙中山曾对卫士们说:“我不是段祺瑞,什么人都可以见我。”
    1912
年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各省发生过一些革命党人自动处置保皇党的事件,孙中山在128日曾电令各省加以制止:“不得执既往之名称以为罪罚。”曾在1896年伦敦蒙难的清使馆中谋陷孙中山的邓廷锵,3月份竟然来南京要官职,总统府副官把他扣了起来准备定罪,孙中山开释道:“桀犬吠尧,各位砌筑。已过之事,无庸深究。他来求官,但不予之官足亦。”还担心发生意外,派人将他护送出总统府。
孙中山光明磊落、非为权势、财富的革命者无私品质实为后人之楷模,他以“天下为公”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在《国民党员不可存心做官发财》中说:“人心就是立国的大根本……要本党现在的党员,人格高尚,行为正大,不可居心发财,想做大官,要立志牺牲,想做大事,使全国佩服,全国人都信仰。”提出了“人格救国”的思想,他自己就是这样以身作则的。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时,不少人凭借各自的社会背景,把握机会,追逐名利,竞赴官途。受这一风气影响,孙眉也未能免俗。他以为弟弟是大总统,作为兴中会元老的哥哥,并曾倾家资助革命立过大功,起码也应得一个“二品顶戴”。在一些亲友的怂恿下,他也跃跃欲试,想出任广东都督。这期间,孙中山也一连受到一百多份要求委任孙眉为广东都督的电文,如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也是热衷要求者之一。作为政府首脑,委派一个于革命有功,又有办理实业才干,且又有众人举荐的哥哥出任一省之都督,孙中山大可办得冠冕堂皇。但他毕竟是孙中山,在复函蔡元培时陈述了“惟才能是称”的原则,反对用人唯亲的封建陋习。孙中山知兄专长在实业而非政治,在赴广东各团体并各报馆的电文中,坦率地说:“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于政治”,并非合适人选。并耐心劝孙眉,宜“办理实业之类,而不必当此大任”。孙中山力排众议,终不授对革命有大功的哥哥以官职。孙眉还是想不通。1912527日,辞去大总统的孙中山回到了久别的故乡翠亨村,孙眉一见弟弟,立即大加训斥:“我把我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我为你把全部家产都花光了,没想到今天落到这个田地。你当了大总统,倒把我一脚踢开,六亲不认,恩怨不分。你说我当都督那样不够格?”并向弟弟痛言让位袁世凯的失策,指摘粤省胡、陈二督施政之谬误。孙中山默默地听着,待哥哥发够了脾气,才微笑着进行解释:“你是我大哥,家里的事,我可以听你的;国事可就不能随便了。你熟悉做生意,还是做你的生意好,何必去熟就生呢?何况在共和国当官,是做国民的公仆,并非为个人名利啊!”在广州军政府任大总统时,其外甥诸人从海外到广州军政府谋职,孙中山也不允所请,以其擅长,只助其开店为业。
    在让位于袁世凯的问题上,孙中山在回答某些革命党人的电文中如是说:“文等所求者,倾覆满清专制政府,创立中华民国,……吾党不必自揽政权,亦自有天职。更不以名位而为本党进退之微。”孙中山还多次说过:“如果可以达到安定人民,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目的,我辞去总统的职位,象是脱掉自己的一双鞋而已。”1916年袁世凯死后,

    孙中山在上海演说时亦有谓:“既曰共和,则凡赞成共和者,皆可执政,吾人只排斥反对共和者。现执政者,既为赞成共和之人,纵使非倡发共和制度之主张,或输入共和思想者,仍当望之信之,使展其所能,若有反对共和之证,乃可起而锄之尔。”可谓“成功而不私其权利”的模范表率。
    遗憾的是,在中国古代数千年以权力为中心的社会运作传统中,政坛上大多为窥视权势之小人,且用权势压迫人民,只是这种磊落无私的品格即使到了近代也极为罕见,且获取不到它应得的普遍赞誉和社会地位。要知道,只有在这一品格深入人心且获得社会的崇高地位之际,才是民主共和国真正得以建立之时。


修养与理想


    修养与理想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这里我们仅将古、近代两位孙氏代表人物的思想作一解剖,人们定能从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孙奇逢的人生修养
    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告诫说:“学不长进,病坐在不虚己。以舜、禹之圣,而好察,乐善,拜善;孔子之圣,四友,六侍;颜子之贤,而问不能,问寡。人之取善,岂有定方。善之所在,虽路人之言,臧获之智,皆当取之。”要求虚心学习,不耻下问,才能学得真功夫的道理,虽谓人人都懂,然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做好。那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孙奇逢接着说:“取诸人乃所以与诸人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曲士俗学,只喜闻誉,恶闻过,遂自闭取善之门,而阻人乐告之路。德何由进?业何有修?所谓自暴自弃也。尔等以文会友,便是进德修业之时,莫只作书生雕虫小技也。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文与仁有本末,而非二事。与胜己者友,须先虚心。至听其言,与吾有未安处,宜平心思之;思之而未安,又须平心定气,与之相商,惟恐我见未克,未能尽其所长,则无不收师友之益矣,便是进德修业实际功夫。”指出在“与人为善”的前提下虚心“以文会友”,以收增进学业和改善德行之效果,真可谓语重心长,恰如其分。
    同时,孙奇逢还教育子孙道:“古人读书,取科第犹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道理不明,好人终做不成者,惰与傲之习气未除也。洒扫应对,先儒谓所以折其傲与惰之念,该傲惰除而心自虚,理自明,容色词气间,自无乖戾舛错。事父、从兄、交友,各有攸当,岂不成个好人。日用循习,始终靡间,心志自是开豁,文采自是焕发,沃根深而枝叶自茂。”指出读书并非只为科举做官,而“全为明道理,做好人”,所以需要执著地追求真理,且不能有“惰与傲的习气”,“眼界欲宽,胸襟欲廊,而得力著手处,却要枯寂收敛,约者鲜失,愿尔曹共讲求此义。大得却须防大失,多忧原只为多求,此语可作为约字注脚。”就是说在一帆风顺,大有收获之时也须谨慎小心,多做思考,以求取得更大的进步。
    孙奇逢还说:“与人相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颜子犯而不校,孟子三自反,此心翕聚处,不肯少动,方是真能有容。一言不如意,一事少拂心,即以声色相加,此匹夫而未尝读书者也。韩信受辱胯下,张良纳履桥端,此是英雄人以忍辱济事。静修之言曰:‘误人最是娄师德,何不春生未唾前?’学人当进此一步。”这里提倡一种宽厚自省的人生哲学,不是要逆来顺受,而是要有宽容待人的度量。唐代娄师德提出被人唾面让其自干的态度,确是误人之谈,而应该在被人唾面之前就把事情解决好。
    明清时期的孙奇逢在《霞峰先生集示奏儿》中有一段针对世道险厄的名言:“风波之来,固自不幸,然要先论有愧无愧。如果无愧,何难坦衷中当之!此等世界,骨脆胆薄,一日立脚不得。尔等从未涉世,做好男人,须经磨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古不易之理也。孟浪不可,一味愁闷,何济于事?患难有患难之道,自得二字,正在此时理会。”这里,孙老先生告诫儿孙们,只要心中无愧,便可坦然面对任何风波和患难。在这个世界上,倘若你骨头脆弱,胆子太小,那么一天都站不住脚的!作好男儿,须经得起磨难!
    二、孙中山的民主理想
    孙中山一生对专制君主政治深恶痛绝,1904年在美国发表的《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论述满清统治之反动实质时指出:该政府“不给我们平等的权利”、“侵犯我们不可让雨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压制言论自由”、“禁止结社自由”、“征收沉重的苛捐杂税”,总之,“不依照适当的法律程序而剥夺我们的各种权利。”孙中山在上海宋耀如家,畅谈探索有关救国的斗争道路时已如此阐述其革命理想:“中国非改革
不可。我们要推翻这个君主政体,建立一个新的共和政府。……我国民众有权利自己选择管理国家的人,选择替他们制定法律的人,他们应该拥有一切的权利。只有这样才对!”1912年,作为临时大总统,他对起草临时约法的参议员编辑委员会提出,要加上“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孙中山一刻不忘国家的主人应是人民!
    孙中山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是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三民主以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民族主义从推翻满清统治走向民主平等观念的确立,并进一步升华到扶持弱小民族、抵抗列强压迫的世界观。民权主义实为三民主义之中心环节,其关键是“主权在民”与“主权为民”。1917年,在他的《民权初步》自序中说:“何伟民过?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为民国也。何谓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律之权,民有复决法律之权,此之为四大民权也。必具有此四大民权,方得谓纯粹之民国也。”并要求采用直接民权,即主张这四大民权都应由人民直接行使,而非有少数人所操作和垄断。病人为地方自治是充分实现直接民权的重要保证,所谓“地方自治着,国之础石也。”
    “五权宪法”学说是孙中山政治学说中的精髓,即在吸取了西方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各自独立行使权力而互相监督的政治制度基础上,再加上官吏选拔的考试权和对政府行政的监察权,共为五权分立,这样更加完整更为全面的构筑国家政体。孙中山称其为“立宪政体之精义”,是他一生所所追求的“世界上最完全最善良的政府”。孙中山要求实行以民主政治为基础,与民权相结合的法治,任何人都要依法办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孙中山将其整个一生都贡献给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即为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奋斗的革命事业。
    三民主义中的民主,即要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民生主义首先建筑在“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急迫需要关注解决的便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孙中山自己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体验到农民缺少土地之困苦,他曾说:“受幼时境遇之刺激,深感到实际上及学理上有某此问题之必要。”
在工商业领域,孙中山很重视实业兴国的理论和政策。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便认为当务之急在于发展经济,他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就先在临时政府中设立了实业部,并命令各省设立实业司,随后发布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命令。如2月份命令实业部指令各省都督保存已成之实业,筹划新的实业;3月份命令财政部拟订“商业银行条例”,鼓励私人开办银行;命令实业部拟订“商业注册章程”,准许各类商人自由注册,政府一体加以保护;还命令财政部拨款30万,让黄兴等人筹建拓殖会,规划开发大西北。总之,在短短3个月的任期内,共发布了三十多件有关发展工商业经济的命令。
    在民族资本发展的同时,孙中山提出也要在交通运输和电信邮政等方面发展国家资本。1919年写成《实业计划》一书,为国家今后的经济建设编制了一幅宏伟的蓝图,指出:“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他把修筑铁路看作经济建设执纪初,甚至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大事,所以担任全国铁路督办后,亲手创建了中华铁路总公司,计划为中国修建20万公里的铁路而奋斗。另外,孙中山还把农业、矿产业、钢铁和制造业列为国家经济建设重点部门,要求“易手工而用机器”,实行中国的工业革命。
    尤其在开放国门、利用外资方面,孙中山有着出色的论述。他指出:“美洲之发达,南美阿根廷、日本等国的勃兴,皆得外债之力”,而坚定地说:“我就要些开放主义,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物质上文明,外国费二三百年功夫,始有今日结果,我们采来就用,诸君看看,便宜不便宜?”并在许多问题上反复论证了利用外资的必要性,提出维护国家主权、坚持为我所用及平等互利诸原则,强调善于利用外资则“有百利而无一害”,并重视“天与之机”,已取得最佳效果。还拟定了三种具体利用外资的形式:“一、借资兴办,二、华洋合股,三、定一期限,批与外人承筑,期满无价收回。”
    人口问题,孙中山早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上李鸿章书中就指出:“盖今日之中国大有人满之患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上则仕途壅塞,下则游手而嬉,嗷嗷之众,何以安此?……由斯而往,其势必至日甚一日,不急挽救,岂能无忧?”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读来仍不禁拍案称绝,孙中山
当时已有如此警告世人之文字,何以后人醒悟却如此之晚?孙中山的其他文稿中,论及中国人口过多而有危害者,也屡有所见,并主张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充分开发土地资源移民垦荒和利用外资兴办实业等办法,来解决人口激增的社会矛盾。

孙子兵法成就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仅为军事思想而已,其实它包含有丰富的政治哲理和处事之道,乃至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发掘。
     一、兵法思想述要
    《孙子•计篇》中提出关系战争胜负的五个方面因素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其中,首先是“道”,“道者,灵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使民众与君主的愿望相符合,这样民众才会为国家赴汤蹈火,由是“主孰有道?”的政治因素最为重要。其次,自然条件的气象、地形等也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天者,阴阳、寒暑、时制;地者,远近、险易、广狭、生死也。”然后便是“将孰有能?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等,概括相当简练,且切中中问题的要害。
    战略方面,《孙子•虚实篇》要求:“善战者,制人而不制于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摸清双方各方面底细,主张“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先要在庙堂进行全面而周到的战略计划估算;且“用间”以获取敌人的情报,乃至离间敌人内部关系,诱使敌人失误。战略部署要尽量诡秘,所谓“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然后决定采取“避实而击虚”、“以十攻其一”诸集我优势攻敌虚劣的战略,出奇制胜,以做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膑兵法•奇正篇》也说:“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知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客主人分篇》指出:“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在掌握各方面情况后,主动创造有利的形势。
    战术方面,《孙子•计篇》强调:“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军事篇》指出:“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制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代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这些所谓“诡道”十四法,“四治”战法,还有速战、阵法、火攻等战术,都体现了孙子指挥作战的灵活机动和变化无穷,体现出孙子战争艺术的非凡智慧和杰出才能。如《虚实篇》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固敌变化而取胜者,为之神。”《孙膑兵法•杀士篇》提出:“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把握战机,诡秘而果敢出击。还要善于制造假象诱敌上钩,《官一篇》说:“隐匿谋作,所以钓战也”;“伪遗小亡,所以饵敌也。”《威王问篇》说:“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然而,并非领兵作战,百战百胜就能算是最高明的战略家。《孙膑兵法•威王问篇》在谈论中表达过这样的意思:“用兵作战,这不是永远可以依靠的力量,他只是先王辅助行道的手段。作战得胜,可以存亡国而继绝世;失败,则会削土地而危国家。所以用兵之时不可不谨慎从事。好战者亡,贪胜者败,只有准备充分方可进行战争。……尧对违抗王命的国族,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孙子•谋攻篇》提出:“凡用兵执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要求在解决国际冲突中,不战而使敌人屈服,且是举国举军完全降伏,乃为上策,所以将运用战略谋划和灵活外交手腕放在直接用兵之前。“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这可谓是战争兵法的一种升华,完全超出简单用兵作战的视野,成为国际战略的一种最高境界。
    二、兵法的深远影响
    大约战国后期,《孙子兵法》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韩非子五蠹篇》说:“令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到汉代,更受到兵家的重视。司马迁《史记》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汉书•艺文志》将《孙子兵法》列于“兵权谋家”之首。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中称:“孙武、阖闾,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学其兵法者,战必胜。”已推崇备至。《后汉书•礼仪志》记:当时“立秋之日,兵官皆肄孙、吴兵法。”三国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战乱频仍,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对孙子兵法的重视又形成高潮。曹操、诸葛
亮、孙权诸人尤为推崇,诸葛亮甚至在他写的《便宜十六策•治军》中说:“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运。”值得一提的事,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程器篇》说:“孙武兵经,辞若珠玉。”充分肯定了兵法在修辞学上的成就。诗歌鼎盛的唐代,诗人们也多不忘情于孙子,高适、李商隐的诗歌,韩愈的文章,都曾提及孙子及其兵法名言。
隋唐时期,统治者同样重视孙子兵法,政治家魏徵编摘《孙子兵法治要》,收在《群书治要》内,以供皇帝阅览,成为唐代治国安邦的重要文献。北宋钦定的《五经七书》,以《孙子》为首,经过重新校订,正式成为武学经典,得以广泛传播。在武学中专门开设了有关孙子兵法的理论课,在当时选拔军事人才的武举考试中,也都要加试有关的兵法理论。宋代许多军事著作中,每每称道孙子兵法,如曾公亮的《五经总要》、许洞的《虎钤经》、张预的《百将传》等等。明清两代的皇帝也大力提倡阅读孙子兵法,如朱元璋令兵部复刻《五经七书》,使之广为流传。明代宗曾下诏《五经三子》(《孙子》、《吴子》、《司马法》)为武举考试科目。当时许多军事学著作,更是大量征引《孙子兵法》的言论,加以补充和发挥。
    我们再来看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对它的学以致用。楚汉战争中的韩信诸人都是熟读兵法,且能灵活使用的将才。汉武帝曾教其爱将霍去病学习孙子兵法,而使其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战功卓著。名将赵充国引用兵法中的某些战略原则,在当时的北疆对少数民族的策略中,屡建奇功。东汉大将冯异好度孙子兵法,在征讨四方的征程中运用其战略原则,每每建功。三国时期的曹操和诸葛亮,更是兵法的推崇者,在他们的戎马生涯中,都能熟练运用兵法谋略,打了许多漂亮的胜仗。三国时喜用孙子兵法者,还有孙权、袁绍、张郃、郭图、审配、邓艾、满宠、钟会、司马懿等,孙权要求其大将吕蒙、蒋钦熟读《孙子》之事传为美谈。隋唐名将韩擒虎、李靖等,熟读兵法,征战四方,屡出奇计,所向无敌。宋代的爱国名将岳飞,也很熟兵法的战略战术,知使敌人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明代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其著作《练兵纪实》中就大量引用孙子兵法,并用它来解决战争中的实际问题。清代的曾国藩、胡林翼等人同样如此。近代的蔡锷将军,也深通孙子兵法的理论。而伟人孙中山给与孙子兵法以极高评价,毛泽东、刘伯承等现代革命家,同样熟读孙子兵法。
    另外,战国末年成书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其中《灵柩经》卷8《逆顺》片也引用《孙子兵法》的一些说法,对疾病采用“避锐击惰”的方法,也颇令人赞许。至清初有个名医徐大椿,在其著作《医学源流》的“用药如用兵论”中指出:用药与用兵,“其道同也”。列举了孙子兵法的许多作战原则,并述其如何在医疗疾病中的运用,结论是:“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时大商人白圭进行买卖是“乐观时变”,根据市场行情采用及时的战术,所以他说:“吾治生产,有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是也。” 而如今在商业经营、企业管理诸领域中,借鉴孙子兵法的原则与指挥者,比比皆是。
    公元717年,日本学者吉备真备为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18年后,于735年携带《孙子兵法》等古籍回国。淳仁天皇闻讯此事,即派官员六人向吉备真备学习由中国带回的军事著作,自此,孙子兵法为日本各界所重视,先后出现六种以上不同版本。到17-19世纪,孙子兵法的各种注解本传入日本,流传更加广泛。同时,日本学者对孙子兵法的注释和研究,也是蔚为风气,有关著作层出不穷。值得一提的事,吉备真备从唐朝带回日本的孙子兵法古版,在中国早已亡佚,而在日本辗转流传于北条家和樱田家,编成《古文孙子正文》诸书,其中某些地方还能反过来纠正中国通行本中的错误,实为中国古籍中十分稀见的现象。
    据说,吉备真备从中国回来后不久,运用孙子兵法的有关战略,仅用八天时间便平息了一次叛乱,从而揭开了日本军界用孙子兵法指挥实战的序幕。战国末期名将武田信玄,运用孙子兵法南征北战,攻城略地,称雄一方。尔后完成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亦以能运用孙子兵法指挥作战而著称。到了近代,海军司令东乡平八郎、陆军大将乃木希典等人也都重视和悉用孙子兵法。而对其的研究,更是著作纷繁,高潮迭起。总之,孙子兵法在日本的大为流行,被许多名将运用于战争实践,正如福本椿水《孙子训注》中所说:“《孙子》意图深远,谋策精细,术略的确,古来日本明君贤将多精读之,而树日本独特之兵派,武威因以扬于海外。”
    除日本外,孙子兵法在其他亚洲国家,如朝鲜、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缅甸,乃至以色列等国都有流传。甚至在欧美也流传极广。1772年,
法国神父约瑟夫•爱密欧在巴黎出版了《中国军事艺术》,其中就有孙子兵法十三篇,标志其开始传入欧洲。俄文本的孙子兵法出版。20世纪初,英文本的各种孙子兵法也在伦敦诸地出版。接着,便是在德国、美国、罗马尼亚、意大利、希腊、荷兰……。据说,法国的拿破仑皇帝在发动对外战争时,《孙子兵法》常手不释卷。德皇威廉二世在一次大战失败后,才读到这部兵书,痛悔不及。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曾说:“世界上所有的军事院校,都应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美国总统罗斯福、尼克松和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诸人也十分喜爱孙子兵法,且能熟练地加以运用。一些兵法名言常在美军中传诵,孙子兵法的教材更为军事院校的必修课,而美国民间现有近百个研究孙子兵法的学会或俱乐部。
    总之,孙子兵法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评价极高,各种一本纷繁迭出,他已被译成27种文字,其中包括中国的6种:汉语、满语、蒙古语、维吾尔语、西夏语、女贞语。世界的21种:日语、英语、法语、俄语、朝鲜语、意大利语、德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丹麦语、希腊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印度语、印度尼西亚语、越南语、缅甸语、泰国语、马来语、希伯来语、泰米尔语。一本古代军事著作有那么多语言文本在世界各地流传,这不能不承认它是中国孙氏族人创造的一个奇迹。


风流才智档案


    春秋时的楚国令尹孙叔敖,传说自幼聪明仁厚。少年时,一天出外游玩回来,哭着对母亲说:“妈,我可能要死了!”母亲一听大惊,问及缘故,孙叔敖答道:“不是说遇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么?今天我就遇到了,我怕别人看见了也会死,便一棍子将他打死,随即把它深埋了。”母亲听了,安慰他说:“心好的人不会死的。”当然孙叔敖没有死,长大还干出一番大事业,而这一少年时便能为他人着想的故事也在民间传了开来。
    三国吴大帝孙权的小儿子孙亮,是个聪明好学,爱动脑子的少年。在孙权晚年时被立为太子,孙权过世,便登上皇位。一天,孙亮想吃生梅,便吩咐身边的太监到宫库中去取蜜浸梅,取来后发现蜜梅中有几类鼠屎,孙亮很生气,便召来库吏盘问,库吏觉得此事冤枉,孙亮沉思后问库吏:“太监到你那里要过蜜吗?”库吏回答:“要过几次,我不敢给。”但太监不承认,在场的大臣建议有关部门去审理,孙良却说:“这点小事,容易搞清。”便命人从蜜中取出鼠屎,剖开一看,其屎外湿内干。孙亮笑道:“若屎先在蜜中,里外应都是湿的,现在外湿内干,显然是太监刚刚才放进去的。”太监一听,赶忙磕头求饶,左右莫不惊服。
    晋代文学家孙楚,年少时就文才出众,看到世道紊乱,一时想到了去深山密林的幽静处隐居,便对同郡的好友王济说:“我好想摆脱这烦闹的尘世,而去青山绿水的大自然中生活,每天风餐露宿,枕石漱流,才真觉快活。”不过在昏昏然与奔大自然的幻觉中,将“枕石漱流”误说成“枕流漱石”,并被好友听了出来。王济反讥曰:“水流如何可枕,石头更非可漱。”孙楚一见说漏了嘴,也不服输,随口辩道:“所以枕流,欲洗其耳,以涤去尘世之污垢;所以漱石,欲利其齿,以对付大自然的磨难。”虽为诡辩,倒也弄拙成巧,其孙子孙绰,《晋书》也称:“少以文采垂称,于时文士,绰为其冠。”
    晋代史学家孙盛的儿子孙放,幼年就很聪慧,且口才颇佳。传说他七岁时,随父亲与将军庚俩去打猎,庚亮见小孙放居然也来打猎,便惊奇的问道:“你怎么也来啦?”孙放便以《诗经•大雅•泮水》的诗句答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诗意是不论尊卑,都随将军进发打猎。语意双关,且又得体。庚亮见他出口不凡,便又问道:“你自称齐庄,是要与那位姓庄的齐名呢?”小孙放随口而出:“要与庄周齐名。”庚亮又问:“为什么不要求与孔子齐名呢?”孙放老练地答道:“孔子是生而知之的圣人,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做到的。”庚亮听了,大为赞叹。
    历任北魏秘书监、著作郎、光禄大夫诸职的孙惠蔚,是乐安孙氏的嫡系后人,《魏书》本传说他13岁就“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18岁“师董道季讲《易》”,19岁“师程玄读《礼经》及《春秋三传》。周流儒肆,有名于冀方。”青少年时代就以学业精深而有名于北方。他的曾孙孙灵晖,也是一位神童。《北齐书》本传说他“少明敏,有器度。”七岁时就已显出好学的品性,坚持“日诵数千言”,还喜欢寻讨其曾祖父孙惠蔚的章疏手稿,不求师友而自己解读。很快就把《三礼》、《三传》等经典读通,有疑难不解处,就主动去求教饱学前辈,并能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其见解中的新意,连前辈也常点头称是。孙灵晖后为北齐太

学博士、国子博士诸职。
    1878
5月,12岁的孙中山跟母亲来到檀香山,看到了许多新奇的事务,开始认识世界。他先在哥哥开的商店中协理店务,补习算术。秋天,孙中山在哥哥的支持下,进入教会办的意奥兰尼学校接受西方式的启蒙教育。同学钟工宇在1922年对《纽约太阳报》记者谈话时,追忆了当时与孙中山为同学的情况:“我们在课外常用方言交谈,他告诉我:他想知道英、美政府何以和人民相处得这样好?”“有一天晚上,他问我:为什么满清皇帝自命天子,而我们是天子脚下的虫蚁?这样对吗?我当时无法回答。”同学唐雄回忆孙中山当时,“对于华盛顿、林肯诸伟人勋业,尤深景仰。因为喜读西方传记,故英文进步甚速。”18827月,孙中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读书求知的精神


    “头悬梁,锥刺骨”是《三字经》中的两句名言,说的是秦国苏秦、汉代孙敬刻苦读书的故事。孙敬,字文宝,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县)人,他非常喜欢读书,又十分刻苦,常常紧闭门户,读书到深夜。然而夜深人静之际,人也特别贫乏,瞌睡难熬。孙敬就想出一个办法,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发髻上,一头系在房梁上,这样打瞌睡时,头往下一大盹,绳子就会将头发拉紧,疼痛感会将瞌睡驱散,然后继续苦读。孙敬闭门读书之事远近闻名,人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满满的连“头悬梁”的办法也传了开来,终成为人刻苦学习的一个榜样。
    三国时,孙权教诲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至今给人们以某些深刻启迪。赤壁大战后的一天,孙权对将军吕蒙和姜钦说:“如今你们都是通兵将领,身居要职,宜经常读书增进学问以开拓思路而有所助益。”吕蒙推托说:“在军中实在是军务缠身,恐怕抽不出时间读书。”孙权开导道:“我哪里是要你们苦读成博士邪?只是让你们涉猎史书中的往事,以为借鉴罢了。你说军务繁忙,难道比我还忙吗?我少年时读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没有读占卜书《周易》。至掌管国事以来,征战之余又读了《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史和诸家兵书。自以为对国事大有裨益。你们二人,天资聪明,悟性良好,学必有成,就怕不肯学呀!应先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和三十。孔子说过:‘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汉光武帝刘秀当战事激烈之际,犹手不释卷。曹操如此才干,亦自谓老而好学。你们有什么理由不勤勉上进呢?”吕蒙听了此番教诲之后,就开始发奋读书,且意志颇为坚毅,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以苦读,在孜孜不倦中下起了功夫。几年之后,果然成效显著,学问大有长进,非但就所览书籍而言,旧儒们也自叹不如;而且在言谈处事中,常有胜人一筹的谋略。周瑜去世,鲁肃代为都督,过吕蒙军中,便进而议事。鲁肃原稍轻视吕蒙,酒酣之际,吕蒙问道:“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有何计略,以备不测?”鲁肃答曰:“到时再见机行事吧。”吕蒙严肃地说:“关羽实熊虎之将,怎能没有预先准备呢?”便为鲁肃拟定五种策略。鲁肃没有想到吕蒙如此深谋老练,不禁拍着吕蒙的肩膀,赞道:“我原说贤弟但有武略而已,今天才知道你学识如此英博,已不是吴中原来的那个阿蒙了。”吕蒙也自豪的答曰:“俗话不是说,士别三日,更当刮目相看了吗!” 孙权知道后,高兴地叹道:“人已成年而犹读书上进不止,如吕蒙那样,并非所有人都做得到的;已得富贵高位,依然能折节好学,以书籍为伴,则更是难得了!”以后,威风凛凛的关羽就败在大将吕蒙的手中,实决非偶然。
    还有映雪光夜读的典故,说的是晋代孙康刻苦读书的故事。孙康祖籍太原中都,是晋代史学家、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相孙放的孙子,由于孙放之子孙秉没有仕官而使家境中落。孙康家因为贫穷,买不起油点灯,然而孙康又特别喜欢读书,且常常读到夜晚。晚上没有灯,孙康就得想各种办法,如在冬天,他就利用雪所反映的月光来读书。史书说他,性格情介,好学不懈,交友不杂。由于刻苦攻读,孙康的学识日益长进,后来官任起部郎,有的说他官至御史大夫。而孙康这一刻苦读书的故事也慢慢在民间流传开来,甚至太原孙氏的堂号,后也称为“映雪堂”,孙姓族人以此典故为荣。
    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是一位酷爱读书学习之人。《旧唐书》本传说他,“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逐渐精通百家之说,并兼好佛学。他从十几岁起学医,直到“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他在《千金冀方》说:“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指出医学内容精深,“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亦”。

    医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读书学习粗心大意,浮光掠影者,绝不可能掌握好医学,乃至误治害人。他自己更是以此为戒,以身作则,以精湛的医术造福人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孙思邈将读书与追逐功名利禄截然分开,认为道德高尚者必须抛弃名利,指责那种只知埋头经书,一心牟取功名者,其实不过是些追求虚荣和权势的小人,对其表示了极大的轻蔑和憎恶。在《千金药方》中有谆谆告诫人们,“名利不去”乃养生家“五难”中之一难。
    《余姚孙境宗谱》卷4中所计,一位南宋时期86岁太夫人的“贤训”说得更为难得:“大抵学者要克满,要实得,不可口耳以幸科举。如有学问,无科举者,亦无愧所生;虽获科举,无学问者,亦有愧于心焉,俗云:有学无官,荣;有官无学,贱。”
    清初学人孙枝蔚在《溉堂文集》中如此告诫儿子:“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仿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只有此器,将忍渴饥作珍藏几乎?儿当知之。”这实际上是在要求认真而有思考地进行读书,“须动圈点为是”,而不要以惜书为名而只蜻蜓点水地浏览一下则已。
    孙中山先生更是一生嗜好读书,可谓是读书破万卷者。他的生活一向俭朴,却常常舍得将生活费用于买书。“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不得不再次流亡日本,而他随身所带的六个皮箱,竟然装的都是书籍。1922年底,上海美国领事馆拍卖某病逝美籍律师的藏书,孙中山查看目录后,马上让助手去把一批有用的书买回来。不到三个月,孙中山便要南下广州护法,助手为此深感可惜,然而当他整理这批图书时,却惊讶地发现,许多书上已有了孙先生的批注。他感慨道:“孙先生可真是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啊!”从读书中获得的指示,使孙中山的思想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华。1918-1920年这段居住上海的时间,孙中山在艰难顿挫中发奋著述,写成了20万字的《建国方略》,该书包括《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质建设)》和《民权初步(社会建设)》,孙中山说:“余所治者乃革命之学问也。凡一切学术,有可以助余革命之知识及能力者,余皆用以为研究之原料,而组成余之革命学也。”
    孙科《八十述略》回忆道:“我在求学的时候,功课已十分繁迫,加上办报和演讲等工作,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但是先父不时从各地寄来一大包一大包的书籍要我阅读。如果他在南洋一带旅行,寄来的几乎全是我国的线装书;到了欧美,便寄英文的各种名著来。像《通鉴纪事本末》、《读通鉴论》、《进步与贫穷》、《互助论》、《达尔文游记》、《物种由来》、《面包的征服》及《莎士比亚全集》等,都是我在那一时期曾经读过的书。”孙中山时常告诫青年,一定要抽出时间来读书,不然便追不上时代,一个人追不上时代,便会变成落伍者。
    当代河北籍作家孙犁,也是一位极其重视读书、喜爱珍惜图书、且也读了很多书的书癖。他在《芸斋琐谈•谈读书》中,答客问时说:“我的生平,没有什么其它爱好。不用说声色犬马,就是打扑克、下象棋,我也不会。对于衣食器用,你都看见了,我一向是随随便便的,得过且过。但进城以后,有些稿费,既对别的事物无多需求,旧习不改,就想多买书。”对于他,读书是一种生活的动力,只要生命还存在,他就具有读书的欲望,且搜求研读之范围相当广泛。到晚年,经历了坎坷生命旅程的他,对读书似乎有了更深的眷恋。在《书衣文录•西游记》中道:“淡泊晚年,无竟无争。抱残守阙,以安以宁。唯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温公惜书,不过如斯。”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勿作书蠹,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情。登山涉水,遇雨遇风。物有聚散,时损时增。不以为累,是高水平。”

精神智慧典故


    南宋,孙子秀任浙东提点刑狱婺州时,安吉州(今浙江湖州)有一妇人来告状,诉有人杀其丈夫与二仆,知州悬赏万贯钱以捉拿凶手,后来逮捕、考掠了十几个嫌疑犯,中没有抓到真凶,案子无法审结。孙子秀仔细研究了案卷,并进行了秘密微服查访,探听到是该夫人贿赂宗室子弟杀自己的丈夫,二仆相救,并被杀一灭口。在掌握了有力证据之后,孙子秀一次审讯就将案子问得水落石出,不但惩治了真凶,判处其死刑,而且还同时将前面被冤逮捕的嫌疑犯全部开释,案子办得干净利索,史载“远近称为神明”。
    “名落孙山”的成语如今已广为流传。据《过庭录》记载,孙山是宋代吴地(今江苏苏州)人,有一年,他于一位同乡的儿子一起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考毕揭晓,孙山虽金榜题名,却名列榜末,属于“扛榜者”,同乡的儿子则没考上,就是说连“扛榜”的资格都没有。孙山先期回到老家,同乡望子成龙心切,赶到孙山家询问儿子的考试名次,孙山风趣地答道:“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后人称孙山为“滑稽才子”,并将此事概括为“名落孙山”,从此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应试不第。
金代兴中府(今辽宁朝阳市)人孙德渊,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进士及第,后迁任沙河县令。有人偷窃桑叶,被主人追逐捕获,该窃贼却用叉刺伤自己的脚面,倒打一耙说:“秋桑例不禁采,你凭什么刺伤我。”桑珠见状害怕起来,反而求贼就此了事,而窃贼不从,更想敲诈桑主一笔,便告到县衙。孙德渊细审验伤之后,严厉对窃贼说:“若是他追捕你而刺伤你的话,那创口必在脚或腿的后面,如今创口在前面,只能是你自己刺的!”窃贼无话可说,只得认罪。因孙德渊为官清明,离职时,民众刻石祠之。
    《消夏闲记摘抄》记明末以镇压农民起义军著名的官员孙传庭,“性简傲,不畏上官,而能廉察非常事。”他初任永城知县时所办一案,颇能显示其“沈毅多筹略”的才能。时有孝子刚娶妻而丧父,便一人与墓旁搭庐守孝。某夜,有盗穿丧服扮孝子调戏其妻,被其母发觉。次夜,孝子藏于旁室等候,盗果然又来,刚脱衣上床之际,孝子突然出现,盗慌忙逃跑,其妻惭疚而自缢,孝子一时想不开自缢身亡。其母将盗所留丧服到县衙告状,孙传庭接其状纸,了解案情后并不大张旗鼓地捕人审讯。几天后,他突召全县缝工赴县衙内廷,出示该盗的丧服,使自认为谁缝作。其中一人认出,说:“是某家公子叫我于密室中所作。”孙传庭立即命人把嫌疑犯抓来,一审使其招供认罪,该强奸犯后死在监狱中。要知道该犯的父亲乃当朝某部尚书,与太监魏忠贤勾结而权势薰天,然而孙传庭审案并无此顾忌。
    清朝乾隆时期的云南昆明人士孙髯,字髯翁,号颐庵,喜习诗文,自幼才气非凡。青年时代,常与文人雅士出游,互相酬唱,笔触生动,文风豪迈。尤其乾隆初年,在昆明大观楼傲然写出“古今第一长联”,名噪一时。其上联云:“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为:“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上联描写大观楼四顾景物,下联追述云南历史,融情于景,浑然一体。由名家工笔楷书,挂于楼门楹柱,游人争相传诵,名播海内。

宗教信仰


    一、佛教事迹汇类
    相传赤乌十年(公元247年),东吴都城建业(今南京)来了一位胡僧,名康僧会,向孙权显示了佛遗骨“舍利”的光相与硬度,孙权嗟服,当即下令建塔造寺,取名“建初寺”。由此,江南地区开始有了寺塔,佛法渐渐绍隆。
    唐初名尼法澄,也为东吴孙权家族之后,祖父官至涪州刺史,父亲孙同曾任同州冯翊县令,她是孙同的二女儿,生于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35岁时出家为尼。投康藏法师座下听法,领悟深邃而独到,曾被武则天请进宫中讲法,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为绍唐寺住持,后又为兴圣寺住持,全面修正寺院殿宇,使其盛极一时。晚年重新翻译《盂兰盆经》、《温室经》等,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圆寂,享年90岁。
    五代至宋初,在河北发生过孙氏族人以佛教聚众,且建寨组军的事迹。《旧五代史》本转载,孙方谏本名方简,莫州清苑县(今属河北)人,定州(今河北定县)狼山上有寨堡和佛舍,尼姑深意,俗姓孙氏,主持其事,“以香火之教聚其徒”。孙深意死后,其教徒们“声言尸不坏,因复以衣襟,瞻礼信奉,有同其生。”孙方谏乃深意宗族中人,“嗣行其数,率众不食荤茹,其党推之为寨主”。后晋开运(公元944946年)初,孙方谏惧朝廷捕剿,上表归顺,受命为边界游奕使,兵马渐多,以抵御并袭击契丹,颇有战功。然因久不得志,遂潜通契丹,被受为定州节度使,很快又被契丹大将取代,
孙方谏愤恨不平,率其教徒又回狼山。上表归后汉,累官至使相。后州太祖时受命任华州节度使,其弟弟孙行友为定州留后,孙行义为德州刺史,兄弟子侄惧于朝中为官,一门显赫。
    至北宋初年,狼山教徒益盛,此时孙方谏已过世,其弟孙行友为义成节度使,累表乞解官归山,朝廷不许。孙行友便缮治甲兵,准备还据山寨。他官密奏其事,朝廷派军队伪称巡边,直入定州,令孙行友举族归朝。随即剥夺孙行友官爵,禁锢于私第。并以其教妖妄惑众,诏毁狼山佛寺,将尼姑深意的朽骨迁赴京城,焚于北郊,至是其教才得平息。
    二、道教事迹汇类
    孙氏与道教的关系,首推东晋孙秦、孙恩与五斗米教。
    琅邪(原治今山东以北,侨郡治今江苏句容县北)人孙秦、孙恩叔侄,世奉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为道教之一派别。据《晋书》记载,孙泰字敬远,曾师事钱唐杜子恭,所谓“子恭有秘术,尝就人借瓜刀”后刀主“破鱼得瓜刀,其为神效往往如此”。其实乃玩弄魔术欺骗民众而已。孙泰得其江湖魔术之真传,史称:泰“浮狡有小才,诳诱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财产,进子女,以祈福庆。”其教之诱惑力非可小视。乃至朝廷亦受其诳骗,后任他为徐州主簿,又迁辅国将军、新安太守。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孙秦见天下兵起,战乱不止,以为晋祚将终,便煽动士庶,私集徒众,密谋反叛,终为人告发而被诛杀。
    其侄孙恩,字灵秀,聚百余人逃到海岛上,招兵买马,志欲复仇。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孙恩乘地方不安,率众登陆,攻上虞(今浙江上虞),袭会稽(今浙江绍兴)。于是东南八郡聚起响应,孙恩遂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旬日之间聚众数十万,宣称入教之人可长生不死,乃名其教党为“长生人”。有的妇女因婴儿拖累不能入教者,甚至将婴儿投入水中,而告别说:“祝贺你先等仙堂,母亲入教随即就来找你。”后孙恩因战势不利,带20余万人一起退回海岛。3年中,屡有登录作战。至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孙恩率众第四次登陆,攻临海(今浙江临海东南),兵败投海而死,教人及妓妾谓孙恩已成水仙,投水从死者数百。余部由其妹夫卢循率领,曾占领广州,至410年战败而亡。
    道教有所为求仙长生之术,《宋书•刘怀慎传》记载,刘宋时,梁州刺史刘亮“迎武当山道士孙道胤,令合仙药”。数年后药始成,但刘亮服后一命归天,然而“后人逢见,乘白马,将数十人,出关西行,共语分明,此乃道家所谓尸解者也。”大概就如此“成仙”。
    南朝宋、齐时,道士孙游岳颇有名气,字玄达,东阳永康(属浙江)人,传为孙武后裔。据说生于399年,死于489年,有90高龄。曾师事陆修静,隐于缙云山、茅山修道47年,善符图经法。后随陆应召入京,参与校整道经。齐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再次奉召入京,任兴世馆主,名士深约、陆景真皆来就学。弟子数百人,以陶弘景最为著名。
    《魏书》记载:北魏有一位星象学家,东莞人孙僧化,时任通直散骑常侍,与中书舍人孙子良等省校编撰天文书。当时识天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占卜灾异。所以传文说他“识星分,案天占以言灾异,时有所中。”孙僧化的星象占卜,也可算道家文化之一类。
    《宋史》还特为一位南宋后期有名的算命占卦先生孙守荣立传,孙是临安富阳人,7岁时因病眼睛瞎了,“遇异人教以风角、鸟战之术,其法以音律推五数,播五行,测度万物始终盛衰之理。凡问者一语顷,辄知休咎。”后来,异人又授以铁笛,守荣因孙氏郡王而号富春子,吹笛市中,专门算卦,初人不信,然其术率验,其名大显,贵人争延致意。后有官员荐于朝廷,与丞相史嵩之熟,出入相府,为其占卜,已相当灵验。且在与百官的占算中,得出宋祚殆终的结论。后不知是何原因,为史嵩之所忌,诬以他罪,贬死远郡。
    金代女冠孙不二(1119-1182),为全真道“七真”(七大派别祖师)之一,也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女道人。原名孙富春,金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善翰墨,工吟咏。道士马钰之妻,与夫同师王重阳。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出家于宁海金莲堂,法名不二,号清静散人,创立全真道“清静派”,弟子甚众,遂为道家祖师之一。元世祖追封“清静元贞顺德真人”,武宗加封“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著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七真”思想,以清静寡欲为修道之本,以炼气养神为修炼之要,忍耻含垢和苦己利人为立世宗旨,对以后的道教理论颇有影响。
    元代还有两位重要道士:孙德福(1812-1273),宪宗九年(公元1259年)继真大道五祖郦希城之位为六祖。阐扬教法有力,名闻朝野。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受命统辖诸路真大道,号通玄真人。孙德彧(yu 1242-1321),元全真道士,字用章,四川眉山人,6岁入中南祖庭侍穆真人,11岁为道士,师事李道谦,好读书,曾奉元成宗敕传教于秦蜀间。元武宗即位,赐真人号,召至京师掌管道教,为第十三任掌教宗师,其官衔为“特授神仙演道大宗师,玄门掌教,辅道体仁文粹开玄真人,管领诸路道教所,知集贤院道教事”。后归终南山,寿79岁。
    三、孙思邈的宗教思想
    孙思邈一般被认为是道教学者,崇尚老庄,亦兼好佛典。从其医学思想分析,时有朴素的唯物倾向。首先他不相信人死可以复生的说教,《千金要方》卷29说:“虽圣智神人,不能治死人存亡国也”。当时有人将上吐下泻的霍乱,说成是鬼神作崇。孙思邈指出:“霍乱之为病也,皆因饮食,非关鬼神。”并告诉人们:“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不过有所谓“六不治”,其中包括“信巫不信医”之人。孙思邈认为:“人者,五行之秀气,气化则人育。”就是说人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物质按某种关系构成的,这一关系取得相对平衡,即所谓“气化”,人就能生长发育。人之所以生病,是因遭到外界致病因子的邪气侵袭,或由于太过的情志活动带来了对内脏的损害,是人体内部的平衡局面打破的缘故,只要人们善于养生,注意随时令的变化调节自己的饮食起居,这样就可能预防和治愈疾病。即使遇到传染病流行,也可借助药物去防治。其理论之核心还是物质观的。
    孙思邈受当时儒、道、佛中迷信思想的影响,在他的《千金方》医书中自然免不了惨有一些因果报应、荒诞不经的说法。如说大夫做药时不能让产妇小儿,及发丧事和害慢性疾病的人看见;日月蚀时,要禁止吃饭喝水,否则腹内会长虫子;想生孩子,夫妻必须去算命,看两人的命是相克还是相生,相生就有子,相克就无子;想让孩子将来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孕妇就要经常端坐,不得胡思乱想;77日取蜘蛛网放到衣服领子中,别让人知道,就能治好健忘症;眼睛中进了灰尘,早晨起来到门口跪拜,并说房屋太小不能住客人,便会痊愈等等。另外还有辟谷(即通过练气功可以不进食)、房中补益、禁经等内容。当然这些东西都是时代的局限,在其医学著作中也处次要地位。
    魏晋以来,“服石”之风大起。当时士大夫们意志颓废,生活糜烂,在长生不老、及时行乐且与耽声好色诸邪念的诱惑下,服食一种由炼丹道士用硫磺、白石英、紫石英、石钟乳、赤石脂等矿物炼制的“五石散”粉剂。道士以它为神丹,到处招摇撞骗。而人们服此石粉后,在药力作用下,全身燥热,坐卧不安,神志癫狂,以求房中之乐,还每每宽衣大帽,到处游荡,以此为时髦。其实石粉中毒性不小,长期服用,往往造成残废乃至丧命。
    对于道士的招摇撞骗,和弥漫于上层社会的服石之风,及他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孙思邈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他一方面据理驳斥,痛下针砭,如指出:“食饵五石以求房中之乐,此皆病之根源”,“凡发背皆因服寒石五石更生散所致”,有时还会贻害后代。并特地创制了白豉汤、甘草汤、杜仲汤及麦冬汤等为服石人解毒。另一方面也不是完全否定服石,他曾说:“人三十以上可服石药,若素肥充亦勿妄服,四十以上必须服之,五十以上三年可服一剂,六十以上二年可服一剂,七十以上一年可服一剂。”而指出:“然其乳石必须土地清白光润,罗纹鸟翮一切皆成,乃可入服,其非土地者,慎勿服之,多皆杀人,甚于鸩毒。”
    四、回教简况
    前述回族中亦有一些孙姓民众,如明朝云南的孙继鲁家族,先祖为阿拉伯人,其自然是回教徒。还有清代陕西的回民孙玉宝等,如今南北方都有回民。


嘉行善举偶录


    一、孝与悌的故事
    《南史•孝义》记载:吴兴(今浙江)人孙法宗,年少时遭遇战争劫难,父亲随孙恩去海岛,后在战乱中被害,尸骸不收,母亲和哥哥都在逃难中饿死。法宗16岁时,才回到故乡,“单身勤苦,霜行露宿,营办棺椁,造立冢墓,葬送母兄,俭而有礼。”又入海寻求父亲的尸骨,用自己的血沥枯骸以辨,历十余年而终无所获。遂终身戴孝,常居墓所,山禽野兽,皆悉驯附,乡亲馈遗也无所受,且终身不娶。南朝刘宋时扬州官府辟为文学从事,法宗也淡然不就,孙法宗的孝道却是深沉执著,非平常人可为。
    《元史•孝友》载,晋宁洪洞县(今山西)人孙抑,登进士地,官仕刑部郎中。遇战乱,孙抑携父母妻子避之平阳县柏村,有军兵至柏村剽掠,撞
到孙抑母亲,掠财不得,该兵举刀要砍,正好孙抑赶到,马上用自己的身体避护住母亲,请代受此刀。兵见来了这位官员模样的人,这才提刀而去,母亲得以获救。而此际,父亲又被乱军虏去,孙抑到处打听。人或告之,你父亲是被东面的军队掠去,其所掠的民众皆被杀害,你不要去送死了。孙抑回答说,我难道可以因为怕死而放弃我的父亲吗?遂往东面军队而去,寻找中出生入死屡濒危殆,但最终找到父亲,并带回家中。孙抑以生命勇敢拯救父母亲的事迹,令人钦佩。
    弟兄之间的“义悌”,也有一个颇为感人的故事。《宋书•孝义》记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孙棘,大明五年(公元461年),其弟孙萨充役,然因违期不至,依军法付狱问罪。孙棘到郡衙,请求代弟受刑,而孙萨不肯,恳切地说:“兄弟少孤,三岁丧父,一门恃赖兄长,况且是自己犯法,自应依法受戮。”太守张岱疑其做戏,便将二人各关一处。然后派人告诉孙棘说,已同意他代弟受刑。孙棘听后显得甚是高兴,回答说:“这就对了!”太守又派人告知孙萨,还是谁犯罪判谁的刑,孙萨也欣然曰:“只要令兄长免罪,我死又何恨。”这时,孙棘的妻子许氏也捎话来对其丈夫说:“你是一家之长,岂可委罪于弟弟。且小弟尚未婚娶,家道没立,而你已有两个儿子,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太守张岱知道后,颇为感动,便上表朝廷,朝廷下诏认为兄弟俩节行可称,特宽宥其罪,还赐许氏帛20匹。
    二、义田与义庄
    一些宗族建有族田、义田,主要是招佃取组,而以其租米资助孤寡贫穷。如《严庄孙氏家乘》中记有某富家捐资建义田,“凡族之鳏、寡、孤、独,给发食;嫁、娶、丧、葬,无力从师者,助以资。”少数宗族还建有规模较大的义庄,如宁波《甬北孙氏宗谱》载有(1923年)所订“甬北浮石亭孙士义庄章程”,内容摘要如下:
义庄兴办以敦睦宗族和洲际贫寒为其宗旨,但专以本族为限,义庄所办义举由三个部门分别管理。
    一是赡给部,凡鳏寡孤独和废疾者,每名按季给谷100斤。赤贫无食之家,酌量每季给谷60斤。如有犯不孝、偷盗、聚赌和不法行为者,剥夺其得谷的权利。上述人员领谷,须由本房长或族内公正人出具保证书,写明情况,各自画押,再经庄经理会同地方保正查明实情,注册给照,方准领谷。每逢四季之初,即在二、五、八、十一月的初二发放领谷,同时在发给的执照上须登记详实每次领谷的数量,以便查核。如有隐瞒、冒滥诸情节,查明后责成保证人赔偿。
    二是教育部,义庄附设国民小学一所,以教育组内贫寒子弟而不收学费。
    三是善事部,负责几方面事项。首先对家境贫困(主要为鳏寡孤独)不能办理丧事者,本庄助寿材壹具,或给银洋20元。对未成年人的丧事,不得享有此项资助。宗祠购得一座山地,以便族人葬用。贫困而无力营葬者可报明本庄,每穴可再助安葬费银洋10元。本家自行或地迁葬者,不准援例领取此项费用,其次是看病,义庄延聘中医一名,诊疗本族贫苦人家之疾病,不过其医金虽由本庄开支,但上门出诊和采配药才之费用不在此例。另外,每逢冬季,本族贫寒之家可向本庄各领棉衣一件,至春残原物交还,当然必须有族内公正人担保赔偿之责,否则不能援例领衣。
    最后有义庄管理人员配置和经营办事规则,主要有:庄董一名,经推举产生,纯尽义务,总持大纲,又决定诸事之全权。庄正一名,举族内公正人士担任,又随时监察庄内经营事项和稽查给发、账款之权。庄经理一名,由庄董延聘,月薪制,执行本庄各项经营规则,并有进退以下属员之权。庄经理可雇佣会计、庶务各一员,分别管理各项收支账目和仓库诸杂务。杂差一至两名,在早晚两季收租时,可酌量临时增加人员。各雇员薪金按每月初二发给,不得透支,更不准有舞弊、酗酒、争斗等不法行为。
    以上所记其义庄之宗旨与内容,颇令人感慨,不过书画的东西与实际总会有些距离,其条文到底实施的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多少总是合乎人性的善举。
    三、捐资助学诸事
    重视读书教育,也是孙氏族谱中反映较为突出的一点。《洋溪孙氏宗谱》族规中有一条谓:“子孙必须读书,富贵家不待言矣,即贫贱家小儿到七、八岁,务宜上学堂习字,……为父兄者宜勉力从师,为子弟者宜尽心学习,此大有益之事也。”
《富春龙门孙氏宗谱》“尚义录”记,族人孙文进以力农服贾所得,在雍正年间,累增田25亩,以10亩田的租入资助在乡里学校苦读的学子,另
15亩田的收息,每逢岁科试年分给诸生童,以为科试之费用。
    《宣城上市孙氏新立家约》十二条中有一条是资助族人受各类教育,规定族中13岁以上于私塾肄业者,每年贴学费洋2元;考取本县各类学校肄业者,每年贴学费洋5元;考取省城高等学校肄业者,每年贴学费洋10元;考取京师大学肄业者,每年贴学费30元。各肄业生每年在祠堂领取,以示鼓励。
    江苏阳湖(今常州)大学问家孙星衍,同时也是教育家、藏书家。藏书宏富,近10万卷之巨。为了支持宗族教育,孙姓严把书捐赠给宗族,藏于宗祠,于是阳湖孙氏宗族学校就有了一个他族无法相比的大型图书馆。孙星衍还将图书分为12类,以便于后学查阅,以充分利用,促进了宗族的教育事业。
    浙江瑞安著名学者孙衣言、孙诒让父子的藏书楼:玉海楼,藏书也有十余万卷。其虽为孙家私产,但孙家并不关闭门户,独善自家,而是对外开放,教育乡里。孙衣言订立规约16条,揭之堂壁,其《玉海楼藏书记》中言:“乡里后生,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皆可以就我庐,读我书,天下之宝,我固不欲为一家储也。”由是,玉海楼从一闻名远近的家族藏书楼,变为传播文化知识的图书馆。
    还有修路、筑桥、赈灾等公益事项。我们从清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及民国所修《黔县志》中,看到黔县古筑村的孙氏宗族,在这方面就有许多可述的事迹与人物。如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岁歉,孙洪维用银万余两籴(di)米以赈其宗族及乡邻,其后又筑路修桥,躬亲省督,5年竣工,还首先出资修建县城书院,临终遗嘱再出银2000两用为书院建设费用。清朝末年,孙时泰第五子孙燮在汉口经商发家,父子俩便在故乡修葺祖祠、开设义学和修筑桥梁道路,如当地好几座石桥,便是孙时泰捐资,且躬督其役。孙希祖在江西经商,得知故乡遭遇兵燹,便在江西发米百石赈乡里。此外还有修古筑——鲍家村道路的孙大纲,凡遇灾歉必输巨资的孙式道等人。有些记载可能会有所夸张,但应不会无中生有。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