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孙光祀家世考略
来源:
作者:
2018-06-07
评论:0  点击:5657

    孙光祀(16141698),字溯玉,号作庭。清初重要官员、文学家。平阴县孙官庄人。为官后迁至济南历城。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中举人,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中进士,选庶吉士,翌年授礼科给事中。累官兵部右侍郎加四级,赠光禄大夫。前后任职20多年,历仕顺治、康熙两朝,以直言敢谏著称于时;辞官归里后出粟赈灾、修桥打井、兴学育人,造福桑梓,佳话至今流传。其诗文创作亦有声于时,所著有《胆余轩集》八卷(内文七卷、诗一卷)(列入《四库全书总目》,部分篇章收入《清经世文编》)、《胆余杂著》一卷,另有轶文若干,均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史料性;书法亦享盛誉,济南趵突泉立有其诗碑保存至今。

        综合来看,孙光祀是清初历史舞台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山东人,其著作也是值得整理研究、批判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但是,长期以来,对孙光祀其人及其著作的研究、整理工作尚无人着手,仍属一片空白,不仅其诗文集未能整理出版,也未能检索到一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令人遗憾。

        本文试从孙光祀的家世着手,依据有关传记、诗文及方志、族谱资料,努力清理还原,为人们了解、认识、研究孙光祀提供参考。

        远祖的追溯

        明于慎行《明故朝议大夫山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前监察御史湛明孙公碑铭》[1]称:其先武城人也,始祖好古徙家平阴。好古生兴,兴生孜,孜生庭训,庭训生德良,公父也。凡有五子,而公最少。

        “湛明孙公”即孙珫,字玉珥,初号淇阳,再号湛明,为平阴孙氏之第六世,孙光祀之祖父。这一资料只说明了平阴孙氏是从武城(今属山东德州市)迁来的,而何时定居于武城,是何时何原因迁居平阴,则没有交代。

 清汪灏《孙公怍庭墓志铭》[2]则云:

    公姓孙氏,讳光祀,字溯玉,怍庭其号也。原系棘津人,始祖好古由武城占籍平阴,历四传曰兴、曰孜、曰庭训、曰德良,家世渐以文学鸣,所云“五世其昌”也。

    这里加入了“原系棘津人”一句。“棘津”为古代黄河津渡名,地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汪氏为孙光祀门人,其说当闻之于孙光祀或得之于孙光祀后人提供的行状,而断不至向壁虚构。但此处之“原”究竟系其何代之前远祖,则无从考证。

        孙光祀于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创修平阴孙氏族谱,仅确认孙好古为迁平阴之始祖,未作上溯。但所附列之《支派源流记》,有一定参考价值:

       按远宗支派,有居同邑之孙家溜者,有居武城之甲马营者,有居滕县之魁子村者,有居沂州之横山者,有居济宁城内者,有居滋阳者,有居肥城之南村者、历城之孙家庄者、益都之颜神镇者、淄川南乡者,居德州者、居朝城者、诸城之相州者,至直隶之武清、玉田、枣强、容城之徙居河南辉县,又江南之吴县、桐城、盐城,浙之德清,派分源合,厥有由来。

        据此可知孙氏族人分布甚广,至于各地孙氏分别是多少代前同宗,则不得其详。不过,这一资料对研究后来孙光祀的亲族联络和交游有参考价值。

        至乾隆三年戊午(1738),其子淑让续修族谱,作有《孙氏世系记》,略云: 先世原籍山东,叔孙之后。迁祖镇威将军讳铨,入河南开封府籍。宋康王南渡,只有迁祖一人随行,至浙江,以余姚为家。北直武清迁祖讳爽,元至正间下诏征士,赴京师,官至特进金紫光禄大夫、知平章、中书令、左丞相、领学士院录军国重事,遂以武清为家。后居枣强。爽之子讳辅,中状元公,任武城县尉,遂以甲马营为家。子六人,长居武城,次回枣强大槐树,三迁淄川,四迁历城,五迁平阴,六出嗣张氏。

  

        这一资料中最为可靠的是武城孙氏六兄弟的分布去向,并且可知孙好古在兄弟中行五。于其先世之孙铨、孙爽、孙辅,只是提供了一些线索,有待证实。其中有明显疑义者,如孙爽仕元官位如此尊崇,而《元史》无传;孙辅中了状元只被安排做了武城县尉,且一直未再升迁,以至定居其地,都不甚符合情理。但无论如何,毕竟提供了一些线索。至于孙辅六子何以要分迁各地,也值得推敲。估计应与明朝取代元朝之后,原仕于元者遭受打击,家道败落有关。

        至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十三世孙秉钜三修族谱、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十三世孙伯龙等续修族谱,直至民国二十九年庚申(1940)十七世孙懋铣再修族谱,于远祖追溯只是重复了孙淑让所《世系记》的内容。

       今孙氏族人正议再次续修族谱,亟欲追踪溯远,但目前尚无重要的资料发现,只宜“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了。

        迁居平阴后的繁衍

        孙光祀为孙氏迁居平阴后的第八世孙。了解孙光祀的家世,有必要把迁居后的家族繁衍状况做一梳理。

       (一)平阴孙氏初迁祖:孙好古

       据《孙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载:前明由武城甲马营初游平阴,习其风土,遂居于城北三十里,占籍永宁乡之四甲旦镇,配张氏。此即少司马公所修族谱出迁平阴之始祖也。子一人:兴。茔在旦镇庄西。旦镇,原属平阴,今属东阿高集镇。新迁之户,万事艰难,落地生根,功在后世。

        (二)二世:孙兴

        据《族谱》:俭朴务本,家计渐丰。配司氏。子二人:长子孜、次子清。

        孙兴一代,开始脱贫致富,人口也开始增加。

        (三)三世:孙孜、孙清

         据《族谱》:孜,兴之长子,始治儒业。邑庠生。配赵氏,子一人:庭训。清,兴之次子。配□氏,子一人:文翰。

        有了一定经济基础之后,家族开始供养一人读书求学,谋取功名,以求仕进。

        (四)四世:庭训、文翰

        据《族谱》:庭训,孜之子,邑庠生。配赵氏。子二人:长德温、次德良。茔在旦镇庄南。文翰,清之子,配□氏,子一人:德恭。

        孙孜一支,耕读世其家。孙清一支,仍无人读书。

        (五)五世:德温、德良、德恭

         据《族谱》:德温,庭训长子,隐居有行谊,子三人:长璠、次玭、三琚。德良,庭训次子,字元善,号性斋,邑增生,赠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清赐御葬,赠光禄大夫,兵部右侍郎加四级,正一品。配时氏,继配王氏,初赠孺人,清赠一品夫人,此迁平地洛之始祖也。子五人:长子玶、次子瑮、三子璟、四子璋、五子珫。

        德恭,文翰子,配□氏。子二人:长柱,次桂。

        孙孜一支,人口快速发展。德良世儒业,字号俱传,已俨然绅士。且迁居临近县城的平地洛(今称平洛,属平阴县安城镇),另谋发展。以下仅列德良本支。

        (六)六世:玶、瑮、璟、璋、珫

        据《族谱》:玶,德良长子,号厚山,冠带寿官[3]。配李氏,子一:宏。瑮,德良次子,字金山,邑庠生。改授京营守备[4]。配赵氏。子一:梦麟。茔在平地洛。璟,德良三子,号荆山,王府教授[5]。配李氏,子四:洪载、扩、揄、应扬。茔在平地洛庄。璋,德良四子,号鲁石,太医院冠带医士[6]。配邵氏,子三:抃、拯、抡。珫,德良五子,字玉珥,号湛明。万历癸酉举人,庚辰会魁。历任浙江钱塘县知县、江西道监察御史、巡按陕西顺天,补山西左参议,崇祀乡贤。清赠光禄大夫。配牛氏,邑广文科仁公女;[]配郑氏,东平洲庠生璧公女,俱赠一品夫人。子一:振图。茔在平地洛庄南。

        前引汪灏《孙公怍庭墓志铭》所称“五世其昌”,至此而显。德良五子大多出仕,瑮、璟、璋多任低级职务;孙珫由科举出身,官至四品。未出仕者玶亦成地方名流。孙氏自始祖好古迁平阴,经历代持续努力,终成名门望族。

       (七)七世:宏、梦麟、洪载、扩、揄、应扬、抃、拯、抡、振图

        据《族谱》:宏,玶子。号鸣乾,增广生。配徐氏、杨氏,子一:如菃。梦麟,瑮子。字仁趾,号瑞臾。由廪贡任山西沁源县知县。崇祀忠义祠。配郭氏,子五:如奭、如兰、如玉、如蓉、如恒。洪载,璟长子,配□氏,无嗣。扩,璟次子,号莲谷,礼部儒士[7]。配刘氏,无嗣。揄,璟三子,号龙岗,笃行乐施,居乡有善人之称。举大宾[8],授冠带儒官[9]。配祝氏,子一:如梓。应扬,璟四子,号寰誉。邑庠生。配□氏,子二:延盛、如桐。

    抃,璋长子,字若献,号泰云。邑庠生。配沈氏。子三:如康、如芝、如柟。拯,璋次子,字若肃,号华云。礼部儒士,配刘氏。子一:如武。抡,璋三子。字若贞,号衡云。邑增生。崇祀忠义祠。配侯氏,子二:如楫、如檀。振图,珫子,字龙友,号象明。明崇祯庚午举人。赠光禄大夫,御赐葬祭。崇祀乡贤。事载邑志。配赵氏,同邑进士、山西榆林兵备道、参政云翔公女;管氏,寿张处士科公女,俱赠一品夫人。子二:敬祀、光祀。茔在官[10]

        人口日见繁盛,而且读书出仕的人愈来愈多。在当地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孙珫“茔在平地洛庄南”,孙振图则“茔在官庄”,说明孙振图一支于孙珫去世后已迁居官庄了。

        (八)八世:如菃、如奭、如兰、如玉、如蓉、如恒、如梓、延盛、如桐、如康、如芝、如柟、如武、如楫、如檀、敬祀、光祀

         据《族谱》:如菃,宏子,号馥庭,冠带儒官。配廉氏、赵氏,子三:奎、庚、参。如奭,梦麟长子,字伯寅,冠带儒官。配梁氏,子四:献坦、献藎、献筹、献策。如兰,梦麟次子,字仲芳,邑庠生。配司氏,子一:里。如玉,梦麟三子,配氏,子四:都、陵、均、献箴。如蓉,梦麟四子,配□氏,无嗣。如恒,梦麟五子,邑庠生,配□氏,无嗣。如梓,揄子,号墨园,邑庠生。配高氏、莫氏,子二:昌、昺。延盛,应扬长子,字茂华,配郭氏,子一:升。如桐,应扬次子,字元英,配安氏,无嗣。如康,抃长子,字雪芳,配崔氏,子二:铨、钺。茔在近镇东。如芝,抃次子,配李氏、司氏,子三:镦、铎、鋂。如柟,抃三子,字祗兰,邑庠生,配刘氏、王氏,无嗣。如武,拯子,配□氏,无嗣。如楫,抡长子,字伯济,邑庠生。膺枭令之难,邑称义士,崇祀忠义祠。配于氏,苦节抚子,旌表建坊。子二:发祥,允仁。如檀,抡次子,配□氏,无嗣。敬祀,振图长子,字接甫,号寅三,邑廪生。以诗文书法名当时。配孟氏,东阿县别驾应徵公女;刘氏,东阿庠生笾公女;尹氏,肥城同知东周公女,副室高氏,无嗣。以光祀七子叔誾为嗣[11]。茔在官庄林东。(光祀从略)

         德良一支迁居平地洛后,仅历四代,已蔚然大族。在这样一个人口繁盛、累世书香的家族里,会有优秀人物出现,已经不算意外了。

       

祖父孙珫

        孙光祀祖父名孙珫(15511604),字玉珥,初号淇阳,再号湛明,生于嘉靖辛亥,卒于万历甲辰,享年54岁。目前能见到的孙珫资料,主要是于慎行为他写的《碑铭》。于慎行(15451608),东阿(今东阿镇,属平阴县)人,累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与孙珫“邑居相邻,平生称莫逆交”。作为明代著名政治家、学者、诗人,有“人品事业,宇内第一”之美誉,其所记述,应属可信。据于慎行《碑铭》记载,孙珫自幼聪明好学。“生而颖异,书过目辄成诵。恒危坐正襟,识者知其大器。”但他的少儿时期很不幸福,“年甫十余,太公先殁,母王孺人亦卒,家无遗产,范氏姑怜而时存抚之。”父母辞世,家无遗产,成了孤儿,靠姑母接济维持。但仍好学不辍,“寻补诸生,邑博钱塘许公见其文诧曰:‘咄嗟,此佳士也,行魁天下矣。’万历癸酉举于乡,公车报罢,益攻苦为文,夜读书至达旦以为常。友生旦访,犹见孤灯莹然。”中了举人以后,没有满足,也没有急于去谋求官职,继续刻苦攻读,说明的确志不在小。

        七年之后的万历庚辰(1580),孙珫中了进士。这时的他年不满三十,属少年新进。因会试名列前茅(第十二名,据朱鼎延《象明孙公墓志铭》),授官也被委以重任。出任钱塘(今杭州)令。钱塘,历史名城,省会重地,“台司星临其上,什九在途,什一在署。”应付往来上级官吏就要占去绝大部分时间。孙珫在钱塘任上表现出卓越才干,他对迎送接待定出规则,应付裕如。在任七年,颇有惠政:“蠲烦苛、崇实政、调停里甲,勒为永利,邑人藉以休息。均田议起,部使者属公,躬履亩而度之,不旬日竣,翕然称平均。已,复修锁澜桥。锁澜桥者,即宋苏公堤也。迄今六百余年,日就圮废。至是,庀材赋工,不劳而成,屹然为湖中巨防矣。”

       同时,他还以清廉闻名,下面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壬午,武林民乱,仓卒闻变,(珫)挺身往谕。众初刃而环公。已,有从火光中识公者,曰:“此非钱塘青天使君耶?是‘但西湖一杯水耳’,奈何惊之?”则相呼解去。

        可知孙珫在钱塘有“青天”之誉,他的自律名言“但西湖一杯水耳”广为人知,并因此躲过灾难,化险为夷。

        任期内孙珫经两次赴部考核,“以卓异闻”。拜监察御史,先后历四川道、江西道,巡按陕西、顺天。后出任山西左参议,分守河东。

        任御史期间,孙珫的主要表现为:

        不畏权贵,直言敢谏。中州赈灾之后,上疏万历皇帝:“畏天悯人,清心寡欲,为弭灾根本”,娓娓千言。出按陕西时,不顾督抚和御史大夫的庇护,坚持弹劾屡战屡败的总兵李朐,并推荐合适人选。尤其出按顺天时,因名声在外,“贵戚敛手,长安道上望见孙御史骢,不寒而栗。”为弹劾主持造备倭船而以权谋私的的户部某郎中,不惜得罪当朝相国。为弹劾贪酷的丰润(今唐山市丰润区)县令,驳回了抚台的面子。在山西左参议任上,抵制权阉强制推行的矿税,等等。这种秉公办事、无所畏惧的做派,固然是御史的职责所在,也为他赢得了响亮的名声,但也因此遭到权臣的忌恨,成了权贵们的一块心病,于是常遭排挤,屡屡不得提升。

        处事明敏,知几善断。出按陕西时,“入境闻宁夏变,邠、乾之间有白莲社谋为内应。公先捕其渠魁,即驰按宁州。宁故无井,取水数十里外。公曰:‘敌脱围城,城不攻困矣。’乃令下浚井,掘地得水,甘而冽,州人神之。”在弹劾李朐的同时,“荐叶公梦熊可代,督府副将萧如薰为帅。后贼平,卒用此两人力也。”起补江西道期间,“朝议倭彝封贡,公力言非是,且请更置一二大将。部覆不能,无相左。其后公言竟如券。”出任山西左参议时,“闻西警至,即沿河修筑墩台,为防御计。”可知临危应变,他的意见往往是对的,朝廷采纳并实施了的,都有好的结局;没有采纳的,却归于失败。说明他知人、知兵,才能是全面的。如能委以重任,当有更大作为。

         严惩贪腐,清廉自守。他认识到:对待腐败,“遏流不若澄源”,“吏治,民生之本。今长吏钻刺成风,浸不可问,民何以安?”要求反腐从高层自身做起,在当时自难实现。在职权范围内,他改革制度,清初弊政,则有一定成效,限制了贪墨官吏的渔利机会。他自奉廉俭,“两巡大部,赎锾一无所取,于境内士人亦不修式闾之礼。河东入贺,尝却路费千金。皆人所难。”离任时,“归橐萧然”,两袖清风。能长期保持这样一种风范,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为官其实是断断续续的,三次“请告”、“乞休”,累计“里居十余年。”在家“闭户课子,坐卧一楼,手不释卷,尺牍不入郡邑。家人生产,亦鲜营殖。唯好奖进后学,周济贫乏。尝议建兴文馆、义仓,为邑永利。其砥德修名,晚而弥笃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后来在官场屡屡受挫,但他对御史之职仍情有独钟。《碑铭》记载:他后来病重时,“犹起呼而索豸绣,云‘梦之帝所,还我御史’”。豸绣是古时监察、执法官所穿的绣有獬豸图案的官服,说明他一直是念兹在兹。于慎行赞叹说:“公始终一真御史矣!”他死时年仅54岁,还在中年,如果天假以寿,再获起用是很有可能的。

       孙珫学养深厚,一生写过大量奏疏,还应该写有不少诗文,“惜遭祸变,俱成灰烬,以故无传”(《族谱》语)。赖《族谱》保留其诗作二首,可见一斑:

        其一、和徐州牧瞻阙楼诗

        高出层城望正秋,一天明月坐中收。登临争似滕王阁,啸咏非同庾亮楼。树色淡迷千牒暗,山光遥映四栏浮。弦歌此日逢仙令,更喜清宵陪胜游。

        其二、台山观望

        万松苍翠护高台,碧壑巑岏傍石隈。风物蒲前仙界拥,烟岚四合画屏开。洞云春暖龙眠稳,碧月秋空鹤泪哀。石上紫芝何处觅?人间亦自有丹台。

        诗作境界开阔,对仗工整,说明孙珫的确工于此道。这对他的儿子振图、孙子光祀都应有深刻影响。

父亲孙振图

        孙光祀父亲名孙振图(15821649),字龙友,号象明,生于明万历十年壬午,卒于清顺治六年己丑,一生跨越两代,享年六十有八。(朱鼎延,载《孙氏族谱》,以下简称《墓志铭》)、《孙象明先生神道碑》关于孙振图的资料,目前可见到的主要有:《先考行状》(孙光祀,载《胆余轩集》,以下简称《行状》)、《象明孙公墓志铭(熊锡履,载《孙氏族谱》,以下简称神道《碑》)和《孝廉象明先生传》(高珩,载《孙氏族谱》,以下简称《传》)。

        (一)学习和科考经历

        孙振图“生而异敏,貌秀整,有风骨,及就外傅授书,过目辄识不忘。九岁能属文”(《行状》),父亲孙珫对他“日以大儒名臣之学望之”(《传》),要求极严。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的学习除了制艺之外,还博通古今,“有志圣贤之学及古今成败、国家治乱、礼经官制、兵志农书皆析其源流”(《墓志铭》),“于诸家古文词及诗歌诸体即悉意考究,明其体要,舒腕成章,动合典则”(《行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师从著名学者、诗人于慎行,并受到好评。考《明史·于慎行传》,于晚年曾辞官隐居十六年,著书授徒,孙振图跟他学习,则肯定在此期间。据《行状》称,于慎行对孙振图的评价是“子有超轶绝群之才,而德量过之,济时之器也。”在为孙珫写的《碑铭》中,于慎行也有“振图游予门下,翩翩国士也”的评语,足以印证,可知并非后人溢美。

        然而这位被普遍期以远大、给以好评的读书人,却时运不佳。前期屡试不第,母亲郑夫人病逝后,他对科举之业曾经灰心。一则,平阴已经二十多年没再出过举人、进士,甲第之家更没有能后先相继者,一些堪舆家就说此地的风水决定了平阴不会再出有功名的人,此说对读书人不无消极影响。二则,他扬名显亲的观念很重,父母均已不在人世,进取的动力也大为减弱。他认为:“往者肆力于文,将欲拾青紫、建勋名,为父母荣慰,今已矣!”打算从此“省躬克己,求所以无忝前人者立身立言”,度此一生(《行状》)。

        后来重又把他激励起来的是当时的县令李润民和山东提学使梅之焕。孙振图为母守制三年之后,参加县学补考,县令读卷后大为称赏。并特地把考卷送给梅之焕,梅也给以很高评价。他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不仅自己刻苦努力,还以重振平阴文风士气为己任。他提供场地,和一些同道发起成立了匡社,定期习文论艺。据《行状》记载:月凡六日,会集其中,相勖以文章,相劘以道义,以为文风士气,日趋波靡,砥柱之功,义归匡直,故取名焉。

         孙振图不仅是匡社的创立者,也是社团的中心和主导者。据朱鼎延《墓志铭》记载:包括他本人在内的许多人都曾“奉公提命”。功夫不负有心人。匡社对扭转平阴文风不振、科举乏人的状况果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使堪舆家的谬说归于破产。据《行状》记载:寻,掖垣公即于甲子售秋闱,辛未成进士;而同学张公赤城、宣达诸君子旋继府君后捷去,联镳奋羽,肩背相望。今少宰朱嵩若先生及彰德司理赵君紫垣皆曩时笔研友。明中晚百余年来,于兹为盛,府君实倡之云。

        他于崇祯三年庚午(1630)才得中举人,时已年近五十;四年后的崇祯七年甲戌(1634),他赴京会试,又与进士失之交臂:试春官,牍已荐,后复持一卷易之,又置乙榜。主者署评云:‘七艺无一累句,如此卷遇好平之主司必收矣。汉文帝谓李广曰:‘惜乎,子不遇时。’吾于子亦云。虽然,吾甚惜之。”(《行状》)

       孙光祀对父亲的不遇甚为感慨,他说:府君绩学深醇,文章重于当世,而年垂知命,仅博乡举,前后试牍,又几几乎既得而旋失者凡数四,盖真数奇云。

       孙振图终其一生没有中进士,也一直没有出仕。但却因文章德行名重一时。后来,甲申之变避难遂昌,也是“执经问学者屦常满户外”,“著弟子籍者,殆将百人”,不愧为乡里耆宿。

        (二)热心文教事业

        孙珫在世时为官清廉,返家时“归橐萧然”,回家后“家人生产,亦鲜营殖”,家道并不富裕。他去世后,其妻郑夫人持家却“秩秩有条纪”,“岁入谷数率廪蓄之,匪正供急费弗鬻也。数年家且振,视大父(按:指孙珫)时物产殆将倍之”(《行状》)。

        家境富足之后,孙振图并没有为富不仁。相反,他在捐资助学方面屡有善举。

        前述孙振图发起成立匡社,扭转了平阴的文风士气,应该属于不小的贡献了。然而,他对平阴教育的贡献还不止此。

       他的父亲孙珫在世时就办有“义塾”,父亲去世后他一直负责打理,“以时修葺,为择师,授之馆修,垂四十年未尝有间”(《行状》),也是很不容易的。

       他还实现了父亲未了的心愿,为县学捐立学田。据《行状》载:先大父原议捐学田,未果而殁。至是,捐郭外田一顷二十亩付儒学,佐贫士饘粥,又曰:“僻壤硗田无裨实际,吾岂为名乎!”“郭外田”是近郊的好地,足见孙振图对家乡文教事业的热忱和真诚。

        除了上述固定和大宗的捐赠以外,孙振图平时“见少年后进,必教之以礼,奖劝惟恐不尽。”庚辰(1640)、辛巳(1641)连年灾荒时,他“察诸生中郭可学、许维新等四十余人,阻饥不能糊口,须急予乃得济。然使其仆仆负戴,非敬士礼,各遣价赍钱米往遗之”(《行状》)。为生员们提供救济粮,又考虑到让这些读书人背着粮袋子回去有失体面,便派人拿了钱米给分别送往家里,的确可谓曲体人情、用心良苦了。

       对亲戚家贫好学的子弟,他也尽力照顾,据《传》:“东平郑太学日升先生,母犹子也,悯其失业,授田三顷,赡其终身。赵恭人犹子日采时方成童,势宦欲吞其宅,借端搆之邑令,先生倡言斥之而事解,卒卵翼以玉于成,今为申州考城令。”

        (三)乐善好施、主持正义

    孙珫在世时为官清廉,返家时“归橐萧然”,回家后“家人生产,亦鲜营殖”,家道并不富裕。他去世后,其妻郑夫人持家却“秩秩有条纪”,“岁入谷数率廪蓄之,匪正供急费弗鬻也。数年家且振,视大父(按:指孙珫)时物产殆将倍之。”家境有了很大改善。也做了不少扶贫济困的好事,并且得到了官府的表彰。

据《行状》载:“大母(按:指郑夫人)好施舍,府君(按:指孙振图)益博济以充其量。周人之急,视有无予之无难色。宗族亲戚贫者多赖以举火。岁乙卯,大饥,输粟百石,既又煮粥哺无告者,全活甚众。后邑令闻于上,按使者嘉之,扁其闾曰‘一门孝义’云。”

    另据《传》:“庚辰、辛巳,岁大祲,裒族人食贫者六十人,月给一金,凡四月许始罢。……又出粟五百石,输官赈一邑。”在“道殣者相枕藉”的荒年,他的这一捐输能使多少人免于死亡,不难想见。

    据《行状》:“东阿姻戚、州别驾孟公曾因之晋中任贷二百金,以邑城南庄地数顷书券为质,及任旋不能偿。再阅岁,孟客清源且死,遗孙藐孤。府君为之恻然,取其券还之,孟氏迄今为业。”抵押借款无力偿还,抵押物即归债权人所有,这在经济往来中是很正常的。但孙振图于心不忍,主动把地契归还给孟氏后人,使其家从困顿中得以解脱。

    扶贫济困之外,他还是地方士绅中最能主持正义者,自然成为领袖和代言人。综合《行状》、《墓志铭》《传》及《神道碑》,这方面主要事迹有:

        时邑苦徭役,佥报所及,率至倾家。府君为择其法之太甚者,力请于令,

以府君言不及私,多勉从之。民累赖以少减。

        总里万承恩者,负其阖户逃亡租百余金,力不能代办,刑比濒死。府君见而怜之,为如数输纳,乃得释。后其人痛定长跪致谢,卒亦无德色,坦如也。

        库吏许承宗为一豪有力者嗾害,令怒搜得其家空箧一具系官物,以为匿库金,将致之死。及稽核簿籍,库金故无损。府君闻其冤,为白之令,令悟,出之且谕以故。其父许诵将赀币跪庭下,府君正色曰:“吾救汝子,以公道不可枉。如以为利,宁不先令汝知?若不悉吾居常行事耶?”拒不受,其父始感泣去。阖邑德之。

       时邑境盗起,揭竿啸聚,焚劫不遗村落。府君曰:“养痈必溃,不如议剿。”有不肖赀郎张行素者,为一邑穷凶,阴狠多计数,平素播恶肆毒,知乡曲饮恨,欲借此而甘心焉。乃通好渠寇庞起等,为画计就抚。邑令惑其说,从之。嗣遂出入城市无忌,甚且荷戈跃马以百数,往来寝食其家,见者咋舌不敢问。而四境之焚劫者日益众,后乃知托抚为名,居为利薮云。府君曰:“使其志得行,吾属无噍类矣。”谋诸计部张公,其议同。遂密以告令。令始是府君言,乃禁抚民毋带兵械入县。寻获奸民辛某,讯知贼攻城,信甚,亟驰报抚军,委守道宋公临县研问。辛首其寇党内应十八人,宋公录姓名,出不意,擒斩之,乱始定。……邑卒以是获全。

    可知作为地方上颇有影响的士绅,遇到不公平、不合理或危及全县安全的事,他一向仗义敢言,而县令也不得不尊重他的意见。但是,最后一件事却为他埋下了祸根,数年之后,酿成“戊子之变”,几乎导致他家破人亡(详后)。

    (四)遭遇横祸,赍志以殁

    1644年为甲申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重要的年份。这年的农历319日,李自成农民军攻克了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随后,清兵南下,迅速摧毁了李自成仓促建立的的大顺政权,定都北京,开始了满清对中国的统治,并逐步扫清了退居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

    对明朝的灭亡,孙振图是有预感的。据《行状》:

       癸未,携光祀上公车,见朝政纷更无定画,愀然曰:“往者抱杞虑,不意若此之速。事不可挽矣!”比归里,常以为忧。

    但事变比他想象的来的还要快。随着明政权的败亡,地方上也土寇蜂起,社会陷入极度混乱。孙振图所能选择的,只有逃亡一途。他把长子敬祀留在家里,带着次子光祀携家辗转南下:

        渡江寓京口五阅月,目击金陵圮坏状,知不可为,始益绝仕进意。于是由武林抵兰溪,践同年姜弘颖先生偕隐之约。既游括苍之遂昌[12],万山丛匝,由鸟道入,土俗俭朴,度非兵革所及。邑有项文学宗尧者,乃先大父同年中丞公之孙,笃世谊,为舍馆延之,遂卜居焉。久之,邑士慕府君道谊,问业者日进,质疑辩难,皆欲其所欲得。数月间,包生蒙吉、李生日滋等执弟子礼者殆百人。或纵眺五龙唐山之巅,临双溪、登妙岭,赋诗纪事,诸士传诵,纸为之贵。(《行状》)

    这样的隐居教读生涯大约持续了两年。然而,覆土之下,岂有完卵?新朝统治者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世外桃源长期存在的。“丙戌秋,大兵过浙东,檄定三衢、处郡,以次削平。”在授徒讲学、登高赋诗的闲适中,已不得不接受了世事沧桑的变化。历史上王朝更替本不鲜见,明王朝的腐朽没落又早已深知,没有人可以挽狂澜于既倒。个人和家族的命运此时不过是一叶浮萍,只能跟随时代潮流而沉浮了。这时,一位故人劝他出山应新朝会试:

        时平昌[13]新令为雄县赵卧斋公如瑾,后征拜御史者,素识府君名,闻寓其地,甚喜,驰刺迎之,相见有倾盖之欢。因云:“今天子右文,需才且急,丁亥再会试天下士,时不可失。”府君曰:“道兑北归,是余志也。然兵兴之际,不载质恐为道路忧。”赵公乃为介,谒督兵张完真公存仁,俾以流寓给文赴试,且馈之资斧。遂再入春明。(《行状》)

    这次辗转数千里应试,并未如愿以偿。孙振图在路上就病了,抵京后竟未能参加会试。孙光祀参加了会试,也未能及第。于是父子携家归里。

    经历了这一番大变故,家道已大不如前。但此时年近七十的孙振图对居家丰俭已看得淡了,他让长子敬祀继续料理家务,自己则“僦居陶山[14]之阳,不复营门外事”。陶山为泰山余脉,距家不远,相传春秋末年越国大夫陶朱公范蠡曾隐居于此,因而得名,是隐居养老的好地方。敬祀按时“量刍米继之,供朝夕而已”。他自己则“日手一编,咿唔自适”,借以打发时光,并静观时变。

    然而这样的闲适生活很快就被打乱了。原因是这时平阴来了一位既贪且暴的县令王国柱,而与孙家素有仇隙的张行素又做了王的幕宾。二人狼狈为奸,作恶多端。他们开始并未找到加害孙氏的机会。不幸的是,孙敬祀这时却惹上了一场官司。

        适冢兄(按:指孙敬祀)与一无赖子弟尹和衷小争致讼,恶(按:指张行素)遂以为此货可居:“彼百年来宦裔,拥重赀,从不一厚饷令君,今亦有事至公庭乎?”王(按:指王国柱)因大憾冢兄,羁系累日。卒以无可文致释之。兄愤甚,具辞控抚。令惧失措。恶复为谋曰:“近山左富室戕杀过半,岂繄党寇,皆以素封。故今山寇正炽,距彼庄村近者不数十里。第以此为名,驰报当事,且罄其所有,使无以自为地,是可以覆乃宗矣。”遂率党役及抚寇百余人蜂入大掠,又辇载金币珍奇诣当事为赂,入袒遂左。府君至,申辩不屈,且曰:“安有不经讦告、不俟题请而遽以冤狱陷孝廉者?”当事不顾,挫辱备至。讯无具,犹牵制不肯出。府君愤懑填胸,不数日赍恨以殁。时己丑年正月二十四日也。呜呼痛哉!(《行状》)

    孙振图逝世时,两个儿子均不在身边,“不得一言永诀”,含恨以殁。另据孙光祀《先兄接甫公墓志铭》记载:在王、张抄没孙敬祀家产时,敬祀之妻尹氏即自经而死,不久妾高氏以忧病卒。素封之家自此受到重创。

    此后孙光祀联合受害子弟累次赴京上告鸣冤,引起朝官重视,给事中魏环溪上疏弹劾王国柱,顺治帝命山东督按查办。由于案情复杂,兼之王、张等人大肆贿赂,查办并不顺利,“前后凡二十余谳,逾三年案始定。部覆王国柱、张行素等首恶七人皆律斩,奉谕旨于壬辰五月恶等始伏诛。”

    孙振图后来入平阴祀乡贤祠,看来主要并非因为孙光祀的贵显,而是平生积善好德的结果。

    孙振图妻赵氏,同邑进士、陕西左参政赵云翔女,生子敬祀;副室管氏,寿张管科女,生子光祀,35岁早卒。

    孙振图一生诗文甚多,仅隐居陶山时,“诗文集著积一年遂盈笥”(《行状》)。但家遭祸乱,荡然无存。《孙氏族谱》搜集有其诗6首,包括七律4首、五律2首。今选录其二,以概其余。

其一、登龙桥寿峰山

寿峰骋遐瞩,灵杰忆冰清。

远岫疑鬟列,澄波似带凝。

方车才欲驾,烽火漫相惊。

借问同游者,何人愿请缨?

其二      酬魏直指示诗

揽辔登车合有人,澄清骢马到来新。

全消窟穴雷方轰,独照逃亡月一轮。

口角吟成翻白雪,指端拈出引青萍。

绿林尚自留余孽,还借前筹慰紫宸。

二诗均为其晚年之作,颇有沧桑之感。他一生吟咏不辍,且历经国破家亡,避难浙西深山,其诗作想必内容丰富,多有寄托,华实相扶,精彩纷呈。可惜生前从未结集,临终又遭祸乱,这些佳作已经无处可以寻觅了。


    兄长孙敬祀

    孙光祀兄名敬祀(15991649),字接甫,号寅三。优廪生。生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卒于清顺治六年己丑。他的行止,上节已有涉及。因他与孙光祀和孙氏家族兴衰关系颇大,这里根据孙光祀所作《先兄接甫公墓志铭》及《孙氏族谱·行谊》的有关资料,再作补充。

    孙敬祀幼年“神姿丰伟,聪颖有慧性”,孙珫夫妇对他钟爱有加:

        尝曰:“继世而大吾宗者,其在此子乎!”六岁入小学,十岁能文,涉思能悟。十七补博士弟子,比弱冠,文特清华,骎骎乎有遒上之气(《墓志铭》,下同)。

    然而,这位长孙却把功夫主要用在了诗文上,对科举功名之事则不甚用心: 而兄乃旁猎坟典,益务为古文词,又好专力于诗。其时竟陵一派方出,新尚谈诗家遽相尸祝,至极诋北地济南。兄独为持平之论,先取长于气格,而深以性情、准之风雅,最为折衷。故其为诗研精备法、穷微尽致。其于古人之堂奥,殆庶几焉。至操觚为制义,谋篇俄顷之间,颇惮苦索;即就诸生试,拂卷濡毫,腕随题落,日向午而出矣。府君屡训戒之,虽俯首受教,而不能易也。每受知学使者,然未尝以之列前茅,落拓者几二十年。

    可知他对明末诗坛流派之争颇有自己的见解,不肯盲从流俗,写的诗也造诣颇深。《族谱》称其“以诗文书法名当时”,不为无据。可惜者其诗文后世无传。不过他虽文思敏捷,却很率性任情,即便参加考试也是意尽而止,提前交卷,以致影响到名次和中选,也处之怡然,不以为意。此外,他“性简适,所居植花竹、蓄奇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案,键户默坐以自娱,类隐君子之所为。”综合来看,他颇有一种魏晋以来的名士风度。

    他对科举功名不甚着意,在持家、处世方面则继承了家风。

        甚笃义气,同邑文学靳君三宅,兄少时所受业者,贫且老,以疾入试,失其衿,病益剧。兄为谋诸广文[15]某,更委曲白邑令,以夙昔德行请于上,复得为诸生。计所费百金,靳不知也。后友人转语之,乃诣兄,里中以是高其义云。朋友急难,必善为筹之,多所排解。喜训迪后进,同邑英少辈欲负籍相从,许之,为讲说书义,发明旨要,数年不倦。今陈君力、廉君芳已授饩,为名下士,而娄君跂翼、赵君埙、傅君光陛又皆彬彬文雅,踔足艺林,亦足见其博喻多通、敩[16]学相长之能事矣。

    全力救助落魄的业师,热心鼓励乡中的后进,与乃父热心乡邦文教事业一脉相承。“庚辰、辛巳,岁大饥”时,他已自立门户。当孙振图捐输赈饥时,他也勉力救灾济贫:

       兄曰:“吾可安饱坐视耶?顾力不能多及,尽吾心焉耳。”计所余谷数,自冬徂夏,可食三十余人。为察邑中贫无告者,各析筹书其名授之,俾持以为质。每予十日食,日可二鬴[17],数月以为常,其人卒赖以不死。

    甲申之变,孙振图携光祀及家人南渡避难,家里庄田均交敬祀料理。他无力全面经营,便把庄田分别暂时转给宗亲中的农户耕种,让他们只交纳赋税,而不收租金,从而避免了大片抛荒。孙振图返乡后,家务料理仍由他主持。可知在孙振图晚年,家里支撑门户的其实一直是敬祀。

    然而,据孙光祀所撰《墓志铭》,这位兄长在处世方面还是有缺欠的。否则家族不会遭致那么惨烈的横祸。首先,他不该与无赖之徒尹和衷闹纠纷打官司,以致给张行素以可乘之机。其次,在对张行素的认识上,他也很不清醒,请看:

        先是,行素包藏祸心,向吾兄言交,故为昵附,兄辄信之。构患之始,尚以其为令心腹,托之为道地。恶实潜为赞愬,以益其毒。同人知其奸,屡为兄言,不听,或反拒言者,遂共相扼腕,而不复告以故。

    可见,在事件之初,孙敬祀一直是把张行素当做好人、颇为信任的,为此还拒绝了同人的劝诫,一意孤行。第三,第一次受到拘押被释放后,“不能忍一时之忿,而走控于上”,导致矛盾激化,父亲和妻妾均死于非命,最终几被灭门。但他的缺欠,综合以观,则属于不谙世故,无知人之明,过于轻信,又过于耿直。与小人打交道,吃亏的往往是君子,所谓“君子可欺以其方”,此之谓也。

    受此案牵连而死的,其实还有一位,是他的从弟如楫。据《孙氏族谱·行谊》,如楫,字伯济,邑庠生。王国柱、张行素欲加害孙家,曾经想从他这里打开缺口。他被“借端诬陷,并威逼妄扳多人即免死,至堂下,加炮烙之刑。公义终不屈,吁天大呼曰:‘是非颠倒,芟除良善,苍天在上,死则死耳,宁扳他人哉!’遂被害。”王、张要他妄扳的,自然是孙振图父子。但没想到这位如楫是位硬汉,宁死不屈。他的妻子于氏也是一位很坚强的女性。丈夫死后,她勇敢地承担起了抚育两个幼子的责任,终于使他们学有所成。长子发祥中了秀才(廪生),次子允仁成了贡生,先后任齐河、高苑等县教谕。于氏最后活到72岁,死后受到旌表,立有牌坊。

    孙敬祀死于事变之后的八月,当时王、张已被立案拘押。他死的直接原因是痢疾,但根本原因还应该是事变中受到的沉重打击。他死的时候,孙光祀尚避难在外,兄弟亦未能诀别。当时草草埋葬,直至十年后已入朝为官的孙光祀予假返乡安葬父母时,他才同时被正式安葬。孙光祀为他写了情真意切的《墓志铭》,表现出深挚的兄弟之情。

    孙敬祀先后娶妻三,纳妾一。初娶东阿州别驾孟应征女,继娶东阿庠生刘笾女,再娶肥城府同尹东周女,妾高氏。先后生了五个儿子,都未成人,最后者名惇仁,也于敬祀死后不久夭折,只有三个女儿成人出嫁。可知其一生遭遇不幸甚多,诚为可叹!


    妻子宋氏

    孙光祀一生先后娶妻3人,纳妾  人。

    元配赵氏,同邑庠生赵立女,“端重而娴于礼”,颇得祖、父两代公婆好评。她出嫁时光祀只有15岁,但8年后就病故了,留下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继室曹氏,为长清举人、解州知州曹宇济女,但自婚前就身体羸弱,“有痼疾,不任家务”,也不能生育。这使光祀的父母颇为忧虑。此时赵氏遗下的儿子伯谦又不幸夭折,孙振图遂决定让光祀纳妾。这样,同邑宋文学之女、16岁的宋氏走进了孙家。是年,孙光祀年25

    宋氏(16241685)出自农家,也没有文化,但却非常地精明强干。后来为孙光祀家族振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以后,曹氏去世,她被扶正,被诰封为一品夫人,死后,孙光祀为她专门撰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真挚感人的《诰封一品夫人故室宋氏行状》,状元出身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韩菼为她写了《墓志铭》。下面主要依据《行状》,梳理其人生轨迹及其对孙光祀的影响。

       夫人幼不习女史诸书,而举止端饬,动不失则。赵太夫人教以礼度,命之督米盐纺纫之务,悉如指授,详而不遗。赵太夫人顾谓余曰:“而无忧内助,若妇足以当之矣。”未几,析炊,夫人遂持家柄。据此,宋氏应是天生聪慧,悟性极高,且经受过农家艰苦生活的历练,有务实能力。嗣后证明,赵夫人亦果有识人之明。 逾岁庚辰,卜葬管太夫人。其时外而宾客,内而姻戚,以及匠作仆役,日计三四百人,如是者凡再浃旬,饮食器用之需随事取办,秩秩有条。亲族相向称之,谓长年者不能及也。

    以新妇主持重大丧礼的内务,千头万绪,事务纷杂,能指挥若定,有条不紊,显示出宋氏卓越的才干。不仅如此,她还颇有先见之明:

        癸未春,平阴城陷,随先大夫及眷属走避山村,雨夜行荆棘坑堑中,诸婢扶掖太夫人,力不能继,夫人恒以身先之。比脱于难,衣皆碎絮矣。是秋,夫人生女,不育。甲申春,闯寇信至,近地盗贼蜂起,适余有东阿之行,先大夫携眷驻山村待之。有土豪密谋将聚众行劫。薄暮方炊,夫人见邻妪颜色有异,设词询之,应对失次。遂告太夫人曰:“若辈将不利于我,宜急避之。”白先大夫,止炊而走。行不数里,而肆劫者蜂拥至矣。其见机之明若此。生逢末世灾难多。由于宋氏的先见之明和临机决断,使家庭避免了一场劫难。巾帼胜于须眉,阅历颇深的孙振图亦沾其惠。这次的危难躲过不久,便开始了漫长的南下逃亡之路:

        亡何,先大夫南行,秋抵淮上。十月,夫人生女。越月,侨寓京口。次岁乙酉,抵武林,乱不可居。沂流东下,卜居括苍之遂昌。路僻山深,暂获宁宇。是时伯兄留居平阴,其异地相依者惟夫人,事太夫人顺志承欢,以慰晨夕。

    流亡生涯比起故里家居来,不知要多出几倍的困难。一路上扶老携幼,风餐露宿,更兼人地两生,风俗迥异,对一位从未离开过故乡的年轻女性来说,该需要怎样的意志来适应这一切,并履行肩负的重任?然而,她都咬着牙承受下来了。中国劳动妇女的的坚韧不拔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好不容易回到家乡了,此时的家乡却已面目全非,而且不久又遭遇了“戊子之变”:

        丙戌春,道兑北归。丁亥春,余始赴礼闱试,冬杪,自沂州旋里。田园荒废,作堵未遑,乃借居姻家。戊子夏,伯兄与嫌家抅讼,其人巨富穷凶,与县令狼狈互倚。凡绅士中素与有睚眦之怨者,悉被嗾陷,炙刳而死者十余人。……先大夫曰:“吾父子不出此城无以脱祸。”十月,命余微服潜往,将入省白上台。讵意行后狡谋益炽,缉众四出,悬千金赏购之。从间道走德州,几为逻者所得。遂屏足不能前,潜居章丘长山之间。当余出平阴时,王氏(按:光祀妾)生儿方十许日,夫人闻之曰:“移刻不避,追者至矣。”从王氏抱儿遄往,仓卒随两苍头、两仆妇,东走泰安。比入夜,而追者围舍穷搜,罄掠而去。十一月,夫人又生女。

    是宋氏的机警使家人再次脱离了险境。当时上有二老,下有产妇婴儿,自己也临近生产,倘或稍有侥幸心理,因循迟疑,则有灭顶之灾。

    在避灾唯恐不及的情况下,家庭正常的收入自然断绝了,而原有的积蓄早已在南下北上中荡尽。这时候,她所承担的,除了繁重的家务之外,还有全家的衣食所需。孙光祀回首往事,无限感慨:

        自癸未后,数载之中,播迁之余,频罹祸患,食贫茹苦,不能罄述。凡子女仆婢之所需,皆从夫人及王氏操作捋荼中得之,真所谓艰难险阻备尝之矣。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此后奸人伏诛,孙光祀也于乙未年春进士及第,留京任职。此时二老物故,家无牵挂,乃举家北上。8年之后的康熙二年(1663),曹氏病故;次年,孙光祀“谋于亲族,告于祖庙,”立宋氏为继室。这位已经实际主持家政二十多年的杰出女性,才名正言顺地有了夫人的头衔。

    然而,在家中的地位名正言顺了,孙光祀的仕途却出现了延滞。他任满之后,候补京师,何日再得授职,不得而知。一家人在这里坐吃山空,难以为继。宋氏乃带领子女们返回老家,“延师课子,内外肃然。辛亥,始诣都同居。”此时已经是康熙十年了。有她的善于持家,孙光祀7年候补中自无后顾之忧。

    此后,孙光祀官场一路顺遂,历右通政、太常寺卿、通政使,很快升任兵部右侍郎,因累加四级,赠光禄大夫,位居一品。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封赠父母及妻室,宋氏被册封为一品夫人。又过了三年,孙光祀65岁,告老还乡,夫妻一起回到了后来移居的历城姚家庄。两年以后,操劳一生的宋氏染上痰症[18],此后时好时坏,挨到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四月,终于不治而逝,享年62岁。

    宋氏自16岁入孙家,不久即以副室身份主持家政,前后长达40余年。生育了6个子女(其中长女早夭)。是她的坚韧,使孙家度过了长期的艰难岁月;是她的机敏,使家人一次次躲过灭顶之灾;也是她的敦厚与宽宏,使她与家中众多其他成员相处和睦,得孚众望。显而易见,孙光祀在仕宦和文学上的成功,离不开这位杰出女性的巨大贡献。

    三位妻子之外,孙光祀还先后纳有王氏、苏氏、李氏、时氏、吴氏、乔氏、孟氏(均见于《行状》)等妾侍,共育有96女,家族兴旺跨越此前各代。


子女概况


   孙光祀育有
96女(其中一子出继,一女早殇)。在“有人不算穷,无人不算富”的社会背景下,众多的子女可使其家族迅速扩展,壮大家族势力;同时还意味着要广泛地联姻,与其他家族建立血缘联系,因为在宗法社会里,姻亲之间的互相帮衬,也是扩大家族势力、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现依据有关碑文、墓志和方志、族谱资料,对其子女及姻亲状况作一简单罗列。

    诸子

        1.长子叔谐:字和叔,号虞成,丁巳举人,授内阁中书,未仕。诰授征仕郎晋授奉政大夫。所著有《峻玉藏集》。《兖州府志》、《平阴县志》有传。娶平阴举人、陕西龚昌府同知赵贯台女,继娶杜氏。子二。

        2 .次子叔诒:字燕叔,号陶村,贡生,丁卯举于乡,选授四川渠县知县,有惠政。历兵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转户部郎中,诰授朝议大夫。著有《芑园集》、《经魁文稿》。《兖州府志》、《平阴县志》有传。娶茌平进士、陕西白水县知县崔迪吉女,继娶临清贡生、岳阳县知县朱岱女,继娶徐氏。子七。

        3.三子叔询:字爰叔,号每怀,候补国子监典簿,补鸿胪寺寺丞,诰授中宪大夫。著有《砚溪纪胜诗集》、《日辑录》。聘聊城进士、刑部左侍郎加四级任克溥女,继娶历城贡生、陕西西安府知府叶承祧女。子四。

        4.四子叔誉:字闻叔,号叔永,国学生,考授州同,例授承德郎。娶平阴庠生江色碧女,继娶胡氏。

        5.五子叔詹:字嶷叔,号鲁岩,廪生,娶平阴庠生赵贯奎女,继娶许氏。子二。

        6.六子叔谏:字贞叔,号鲠臣,廪生,考教习,选湖广黄州府黄梅县知县,调襄阳府南漳县知县。治民有法,时称良吏。著有《白雪楼诗稿》。娶历城例监、候选州同王道远女,继娶郭氏。子二。

        7.七子叔誾:国学生,考授州同。例授承德郎。出嗣敬祀。聘平阴贡生、广东南海县知县朱鼎鼐女。

       8 .八子叔辩:字默叔,号孟岂,康熙庚子举人,拣选知县。例授儒林郎。娶武定候选州同李之蒝女。子四。

        9.九子叔让:字任叔,号撝存,监生。娶平原进士、都察院左都御史董讷女。无子,以叔诒七子为嗣。


(二)诸女

         1.一适东阿贡生、莒州学正孟光祚之子、庠生维世。

        2.一适章丘举人、浙江平湖县知县袁建高之子、庠生大器。

        3.一适齐河进士、江南镇江府推官王国桢之子、拔贡生、湖广兴山县知县、候补同知隆熙。

        4.一适平阴廪生朱公鼎熙之子、候选州同景奭。

        5.一适泰安州庠生尚公棠之子、候选州同国仪。

        6.一字新城进士、云南巡抚、右副都御史伊辟之子作德,女殇。

简析


    通过上面的罗列可以看出:孙光祀
9个儿子中,有3人中了举人,其余也均为廪生或监生。有7人出仕或受到封赠,其中叔诒官至刑部郎中转户部郎中,叔询官至鸿胪寺丞。其所娶妻室也多出名门望族,典型的如叔询的岳父任克溥官至刑部侍郎(后赠尚书衔)、叔让的岳父董讷官至都察院左都御使,都是朝中重臣。6个(其实是5个,幼女未嫁而殇)女儿所嫁也都是仕宦科第之家。

    孙光祀谢世时,据汪灏所作《孙公怍庭墓志铭》,孙辈已有男15人,女8人,并称“婚嫁俱名族”。而据《族谱》,除四子叔誉后人里居不详、叔誾出嗣敬祀、叔让无子外,孙辈实有男丁已达21人。至于孙女,也应该多于8人之数。惜《族谱》历来重男轻女,记载阙如,所以难得其详了。

    这些姻亲关系,加上前几代已有的姻亲,仅血缘关系就足以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络,来维护家族的利益。

    通过这样的一番梳理,孙光祀的家世已经可以了然。总体而言,平阴孙氏自孙好古迁居以后,逐步发展,日渐兴旺。中间虽然经历了“戊子之变”,一度严重受挫,但灾难也使孙氏族人卧薪藏胆、决意奋起,在为朝廷效力、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谋求家族振兴,故能在孙光祀一代至于鼎盛,成为世家大族。

      (作者为山东外事翻译学院教授、宣传部长、《华夏职教研究》主编)


参考文献

孙光祀《胆余轩集》,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

《孙氏族谱》,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孙氏家乘》,民国二十九年(1940)刻本。

刘德增《大迁徙——寻找大槐树与小云南移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王蕊《齐鲁家族聚落与文化变迁 》,济南,齐鲁书社2008

朱亚非《明清山东仁宦家族与家族文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张华松《齐地历史与济南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10


  [1]
载民国二十九年(1940)版《孙氏族谱》。

  [2] 载民国二十九年(1940)版《孙氏族谱》。

  [3] 冠带寿官:明代养老制度中赐予老人冠带的头衔。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始设“寿官”,是以皇帝恩诏赐予“德行著闻,为乡里所敬服”的老人的一个头衔。对老人年龄要求,历次有所不同。在整个明朝仅仅颁给十九次,因此对当时人来说格外珍贵。

  [4] 京营守备:武官名。明代设南京守备,节制本区各卫所,为重要军职;又总兵下亦设守备,驻守城哨。

  [5] 王府教授:教官名。明代在府州县普遍设立官学,分别设置教授、学正、教谕为学官。王府,朱明王朝有封王建藩制度,各王府配有部分属官。王府教授为其中负责教育王族子弟的官员,品秩相当于府学教授。

  [6] 冠带医士:明清太医院大夫分御医、吏目、医士、医生四级。医士穿从九品官服,称冠带医士。

  [7] 礼部儒士:经礼部注册的秀才。

  [8] 大宾,即乡饮大宾,又称乡饮宾。乡饮酒礼是古代国家规定的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活动时选德高望重长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

  [9] 冠带儒官:明代一种不在编制的荣誉职务。参与公务活动时穿从九品官服。

  [10] 孙珫“茔在平地洛”,孙振图则“茔在官庄”,

  [11] 据孙光祀《先考行状》和《先兄接甫公墓志铭》,继孙敬祀祀者为“从弟如楫之子”,名伯仁。与此处记载不同。当为本欲以如楫之子允仁为嗣,后未果,又以叔誾继之。

  [12] 遂昌县,今属浙江省丽水市。

  [13] 平昌为遂昌县古名。三国孙权赤乌二年(239年)遂昌更名平昌。清光绪《遂昌县志》卷一载:“平昌县以去十五里两山前后平叠如昌字,故名”。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复称遂昌。

  [14] 陶山,今属肥城市。

  [15] 广文:指县学教谕。唐天宝九年设广文馆,设博士、助教等职主持国学。明清时因称教官为“广文”,亦作“广文先生”。

  [16] 敩(xiào):教导,使觉悟。后作“教”。

  [17] 鬴(fǔ ):古代量器名。

  [18] 中医术语。泛指痰涎停留于体内的病症。今通称肺病。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