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从《春秋左传》看孙氏起源
来源:孙氏家谱网
作者:孙国有
2019-07-23
评论:0  点击:669

        姓氏起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孙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现存最早记载有孙氏人物活动情况的典籍是《春秋左传》,所以,讨论孙氏起源问题,应当从研究《春秋左传》开始。

      《春秋左传》包括《春秋》和《左传》。《春秋》是鲁国的历史档案,经过孔子的删削和编辑,成为与《尚书》一样重要的儒家经典。《尚书》的内容是从尧、舜到春秋秦穆公时期的历史文献,主要是君主训导臣民和近臣劝诫君主的言论;而《春秋》则多记政治、军事活动,是春秋史事的信实记录。《左传》是左丘明配合《春秋》写的解说,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原先这两本书是分别单行的,后来有人把《左传》的内容分配到《春秋》相应段落的后面,看起来好像是《春秋》文字的注解。合刊之后称为《春秋左传》,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籍。

        首先,我们通过《春秋左传》来了解一下那个时代是如何确定姓氏的。

     《春秋左传》隐八年(前722年):【经】冬,十有二月,无骇卒。【传】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①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②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③公命以字为展氏。④

      国有按:“隐八年”,指鲁隐公八年。春秋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年号,《春秋》的内容来自鲁国的历史档案,所以采用鲁国的纪年。“经”,指《春秋》。“传”,指《左传》。“无骇”、“羽父”、“众仲”等,都是人名。“公”,指鲁隐公,“隐”为谥,生时不用,故经文称其为“公”。“族”指立族,使其成为一族之祖,就是“命氏”,让死者的后代从原来的宗族里独立出来,成为新的一族。这一段经和传的内容是:无骇死了,羽父请求鲁隐公为他赐谥和族。隐公向众仲了解有关赐族的问题。众仲回答鲁君的话,可以看作是春秋时代君主对臣下“赐姓胙土命氏”的一般原则。“胙土”,就是君主封予臣下采邑,而采邑实际上就是君主给臣下的俸禄。本文认为这是问题的关键:俸禄当然只授予臣下本人及其家属,旁系亲属无与,并且一般是世袭的,名义上是让其子孙祭奠死者,称之为“胙土”。这样,就需要将他们另立为一族,所以往往随之以“命氏”。有了封邑,意味着有了世袭的贵族身份、官职、经济收入和属民等等,所以,在春秋时代,“氏”又是男子地位的象征。按期发放的“薪水”或“工资”(实物或货币)也称为“俸禄”,但这是后世才有的事。

      上述传文有杜预的“注”和孔颖达的“正义”①、②等,内容如下:

      ①【注】天子立有德以为诸侯,因其所由生以赐姓,谓若舜由妫汭,故陈为妫姓。报之以土而命氏曰陈。【正义】《晋语》称炎帝姓姜,则伯夷炎帝之后,姜自是其本姓。而云赐姓曰姜者,黄帝之后,别姓非一,自以姜姓赐伯夷,更使为一姓之祖耳,非复因旧姓也。犹后稷别姓姬,不是因黄帝姓也。

      按:这里的“因”字,为“沿袭”义。可见,孔氏“正义”的意思是:伯夷本姓姜,又赐姓姜,这并不是沿袭原来的姜姓,而是令其别为一族,伯夷为该族之始祖;同样,周之姬姓,亦非沿袭黄帝之姬姓。

      有一种说法谓:“孙氏有二,皆从姬出”。从字面上来看似乎也能讲得通,因为姬姓孙氏出自与周同姓的卫武公;妫姓孙氏出自虞舜之后齐大夫陈书,而虞舜也是黄帝之后,所以妫姓孙氏原本也属于姬姓。但说到黄帝姬姓,可以说天下百姓皆从姬出,何止二孙?按照孔氏“正义”,天下百姓所由出之姬(即黄帝之姬)与周之姬乃为两件事,故妫姓孙氏之“姬”与姬姓孙氏之“姬”不宜混为一谈。

      ②【注】诸侯位卑,不得赐姓,故其臣因氏其王父字。或即便以先人之谥称以为族。【正义】杜意“诸侯以字”,言赐先人字为族也。“为谥,因以为族”,赐族,虽以先人之字,或用先人所为之谥,因将为族。

      按:“王父”,祖父。据唐林宝《元和姓纂》和宋陈彭年《大宋广韵》记载:卫武公姬和有一子字惠孙。惠孙之子耳。耳之子乙以王父之字为氏,谥武仲,称为孙武仲乙,为孙氏始祖。一般地,公之子称为“公子”,公之孙称为“公孙”,公之曾孙无“公曾孙”之称,只能“氏其王父字”而别为一族。武仲乙得孙氏,即为一例。

      ③【注】谓取其旧官旧邑之称以为族,皆禀之时君。【正义】旧官谓若晋之士氏,旧邑若韩、魏、赵氏。非是君赐,则不得为族,嫌其居官邑不待公命,故云“皆禀之时君”。

      按:“时君”,就是在位的国君。立族,至少名义上意味着享受国君的世袭俸禄,所以,即使是以旧官旧邑为氏,也应当“禀之时君”。

      ④【注】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无骇,公子展之孙,故为展氏。

      按:鲁公子展,姬姓。无骇为其孙,鲁隐公命无骇以祖父之字而为展氏。此例与卫公子惠孙之孙武仲乙得孙氏完全相同。

       卫国君主与周天子同姓,姓姬,故卫武公子惠孙之孙武仲乙得孙氏,可以称为姬姓孙氏。《春秋左传》中卫国有许多孙氏人名:孙庄子、孙昭子、孙免、孙桓子良夫、孙文子林父等等。惠孙、耳、武仲乙之名最早见于《元和姓纂》,未见于《左传》;《世本》也只说:“孙氏出于卫武公,至林父八世。”但《诗经•邶风》“击鼓”有:“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以我归,忧心有忡。”之句。《毛诗正义》谓:“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查遍《春秋左传》未见公孙文仲之名,毛亨之说未必有据。“孙子仲”,更有可能就是孙武仲,“武仲”为谥,生时不会使用,生时人称其为“孙子仲”。

      另外,《左传》还记载齐国有孙书。

      至于妫姓孙氏,据说其起源是:齐大夫陈书立功,景公赐姓孙氏。这种说法不能从众仲的话中找到根据:1.齐景公非天子,“孙”,亦非陈书“所由生”,不合“天子建德,因生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之例。2.陈书之祖父为文子须无,“孙”,既非其字,又非其谥。齐景公无根据以“孙”字为陈书命氏立族。更何况,陈氏非姜齐之公族,根本没有以祖字而得氏的理由。3.“孙”也非陈书之旧官旧邑,无从以此立族再“禀之时君”。

      再说,赐族是死后之事,羽父也是在无骇卒后为其请谥与族。杜氏《释例》曰:“旧说以为大夫有功者,则生赐族,非也。”生时赐族者,非为正法,春秋有之,宋华督是也。如果陈书也生而赐族(与陈氏别为一族),是华督后之第二例,且为非公族而生时赐族,非礼之甚。

      陈书立功、齐景公赐姓之说所依据的是《左传》中杜预的两条注:

      1.19年(前523),因为莒君背离齐国,齐侯派大夫高发率军讨伐他。他逃到纪障。又命令孙书进攻纪障。【传】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障。使孙书伐之。【注】孙书,陈无宇之子子占也。

      2.11年(前484),吴、鲁联军讨伐齐国,双方在艾陵交战,陈无宇之子陈书参加了这场战役。临战,双方进行战前动员:【传】陈僖子谓其弟书:“尔死,我必得志。”陈书曰:“此行也,吾闻鼓而已,不闻金矣。”【注】书,子占也,欲获死事之功。陈僖子,《史记》称“田釐子”,就是陈桓子无宇之子陈乞。

      这样,杜预就把陈书和孙书当作同一个人了。

      按《春秋》的体例,事件参与者的名、氏、官、爵、谥都是按事件发生时的实际状况记载的。《左传》在不影响文意清晰的条件下也还是遵循这个体例的。特别是,没有得氏,即记原名,例如,隐2年和8年,无骇都没有记作“展无骇”。所以,如果真的是陈书伐莒立功受姓孙氏,那受姓也应该是在伐莒之后,按体例,昭19年应写成“使陈书伐之。”哀11年艾陵之战前应写成“孙书曰:‘此行也…’”而事实与此相反,说明《左传》很明确,孙书是孙书、陈书是陈书,并非一人。而杜预在注中把他们说成是一人,恐怕是左氏始料未及的。那么,我们应该相信谁呢?晋朝的杜预,虽然自称有“左传癖”,但我想,对于这件事,他毕竟没有《左传》的撰写者清楚。

有一个说法可能更加自然而成理:孙书伐莒立功,食采乐安而已。本来就是孙氏,在齐国自为一族,何须另赐?春秋时代虽然礼崩乐坏,但大框架还在,否则,孔子的春秋之笔何以判别褒贬?众仲的话反映的是周礼的正统规范。莒,不过是齐国的一个附庸,伐莒,对于齐国来说只是整顿内务,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战役。如果是陈书参战立功,齐景公封给他采邑就足够了,无需违背礼制为他赐姓孙氏,既无根据,又有僭越之嫌,难道他就不在乎这样低级的政治错误会被其他诸侯利用吗?

      陈书参加艾陵之战,是在孙书伐莒之后39年。据《左传》哀11年记载,这场战役,齐师败绩。陈书果然如他战前所说的“只闻鼓、不闻金”,与国书、公孙夏、闾丘明、东郭书一起被俘,并连同缴获的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都被献与鲁哀公了。献俘仪式之后,鲁哀公命太史固将国书的人头装入一个新匣子归还齐景公,还在组带上放了书信,说:“天若不识不衷,何以使下国?”“衷”,恰当、正确。书信的意思是:如果不是老天知道这是您的不对,怎么会让鄙国取胜呢?同时被献俘的陈书命运不会比国书好。如果孙书还在世,也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左传》既然如此详细记载艾陵战况,若孙书参战,《左传》必书。看来他并未参战,他与参战的陈书没有关系。

      《元和姓纂》是晚唐官修氏族志,原书已佚,现存者为清代大学者孙星衍的辑佚本。值得注意的是:孙星衍本人虽持妫姓孙氏说,而他辑佚的《元和姓纂》却未载妫姓说,这说明他在所读到的各种文献中没有见到有《姓纂》佚文提到妫姓孙氏说。如果说原本《姓纂》有妫姓说,但后来没有被包括谱牒在内的任何文献引用,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可见,妫姓说直至晚唐还未进入官修氏族志,可能只是在部分私家谱牒中流传。宋代陈彭年《广韵》,在“孙”字条下也未记载妫姓说。直到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才载有妫姓说。但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笔谈》中说它“皆承用逐家谱牒,故多有谬误。”“岂不读左氏乎?欧阳公略不笔削,为可恨也!”清代沈炳震更说“此书不足征信,适以滋谬,举可废也。”

      应当说,最大的“滋谬者”还是杜预,如果没有他的这两条注,就不会有今天妫姓孙氏说和姬姓孙氏说的分歧。杜氏的这个乌龙,也许是他百密中之一疏,但对于孙氏的影响,实在超过了当年他在西晋朝廷上极力主张灭亡东吴。

       201452日初稿,712日修改于杭州)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