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从《潜夫论•志氏姓》看孙氏起源
来源:孙氏家谱网
作者:孙国有
2019-07-23
评论:0  点击:995

据张衍田《国学教程》,《潜夫论》,子部,东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笺”,笺注,就是注释古书。汪笺的特点是在正文后详尽列举相关的文献线索,包括文献的名称和内容提要,以及注释者对这些文献的说明。

王符,字节信,东汉安定郡临泾县(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人,大约生活在和帝、安帝、顺帝、桓帝时期。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竇章、张衡、崔瑗等友善。当时,读书人大都通过到处求当权者引荐的途径以谋仕进。王符刚正耿直,愤疾世俗,不攀附权贵,以廉洁自持,因而终生未仕,隐居著书。书成,不欲显扬其名,故题名《潜夫论》。

《潜夫论》全书十卷三十六篇,其中第三十五篇为《志氏姓》。王符在《叙录第三十六》中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族类变物,古有斯姓,博见同□□□□□□□□□□□□□,故叙志氏姓第三十五。” 

《志氏姓》先述古代姓氏的形成和演变:

“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省群臣之德业,而赐姓命氏,因彰德功。传称: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千,世能听其官者而物赐之姓。是谓“百姓”,有彻品十,于王谓之千品。昔尧赐契姓子;赐弃姓姬;赐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为姜,氏曰有吕。

“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后世微末,因是以为姓,则不能改也。故或传本姓,或氏号邑谥,或氏于国,或氏于爵,或氏于官,或氏于事,或氏于居,或氏于志。若夫五帝三王之世,所谓号也;文、武、景、昭、成、宣、戴、桓,所谓谥也;齐、鲁、吴、楚、秦、晋、燕、赵,所谓国也;王氏、侯氏、王孙、公孙,所谓爵也;司马、司徒、中行、下军,所谓官也;伯有、孟孙、子服、叔子,所谓字也;巫氏、匠氏、陶氏,所谓事也;东门、西门、南宫、东郭、北郭,所谓居也;三乌、五鹿、青牛、白马,所谓志也。凡厥姓氏,皆出属而不可胜纪也。卫侯灭邢、昭公娶同姓,言皆同祖也。

“近古以来,则不必然,古之赐姓,大谛可用,其馀则难。周室衰微,吴、楚僭号,下历七国,咸各称王。故王氏、王孙氏、公孙氏,及氏谥官,国自有之。千八百国,谥官万数,故元不可同也。及孙氏者,或王孙之班也,或诸孙之班也。故有同祖而异姓,有同姓而异祖。亦有杂错,变而相入,或从母姓,或避怨仇。”

上述引文概括了东汉人对姓氏历史的认识。

《左传》隐八年:无骇卒,羽父为无骇请求鲁君赐谥与族(赐族即赐氏),鲁君就赐族问题征询众仲,众仲答道:“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可以看作是春秋时期赐姓命氏的原则。将此与前述《志氏姓》引文对比,可知从春秋至东汉,人们对姓氏问题的看法变化不是很大,除了“从母姓、避怨仇”,其他都可以在春秋时期找到例证,只是“吴、楚僭号,下历七国,咸各称王”之后情况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了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提到的“孙氏”,我认为指的是类似于《广韵》所载的复姓,有:逢孙、臧孙、仲孙、孟孙、叔孙、季孙、杨孙、长孙、唐孙、王孙、贾孙、鱼孙、乌孙、士孙、公孙、颛孙、利孙。至于何氏《姓苑》所载:经孙、新孙、古孙、牟孙、室孙、长孙、叔孙,皆以河南为郡望,虏姓也。我之姓氏,乃出于卫康叔之后武公之子之字“惠孙”,并非“王孙之班。” 

《志氏姓》下文接着按历史脉络列举了许多姓氏:

“夫吹律定姓,惟圣人能之。今民散久,鲜克达音律定姓,尊正其祖。故且略纪显者,以待士(参)合揖(挹)损焉。

‥‥‥

帝舜姓虞,又为姚,居妫。武王克殷而封妫满于陈,是为胡公。陈袁氏、感氏、舀氏、庆氏、夏氏、宗氏、来氏、仪氏、司徒氏、司城氏,皆妫姓也。厉公孺子完奔齐,桓公说之,以为工正。其子孙大得民心,遂夺君而自立,是谓威王,五世而亡。齐人谓陈田矣。汉高祖徙诸田关中,而有第一至第八氏。丞相田千秋、司直田仁,及杜阳田先砀、田先,皆陈后也。武帝赐千秋乘小车入殿,故世谓之“车丞相”。及莽自谓本田安之后,以王家故更氏云。莽之行诈,实以田常之风。敬仲之支有:皮氏、占氏①、沮氏、与氏、献氏、子氏、鞅氏、梧氏、坊氏、高氏、芒氏、禽氏。”

这一段详述妫姓支系,试复述如下:

舜帝姓虞,又姓姚,尧嫁二女与舜为妻,居于妫汭。到周武王灭商时,舜有后代名虞遏父,武王因为他是先圣之后而任为陶正,助武王伐纣有功。武王将自己的女儿大姬嫁与遏父之子满,赐姓妫,封为诸侯,命为陈氏,死后谥胡公。陈国的袁氏、感氏、舀氏、庆氏、夏氏、宗氏、来氏、仪氏、司徒氏、司城氏,都属于妫姓。陈厉公跃的小儿子名完,与陈宣公杵臼的太子御寇很要好。宣公为改立爱妾之子杀掉御寇,陈完怕牵连自己而出奔齐国。齐桓公很赏识他,任为工正,死后谥敬仲。陈完入齐后改称田氏。田完的子孙很会笼络人心、树党篡权,到太公和,终于取代姜氏而有齐国。之孙因齐称齐王,五代后,秦灭齐。汉高祖将田氏迁往关中,因而有第一第八氏。汉丞相田千秋、司直田仁,以及杜阳的田先砀、田先,都是田完之后。汉武帝赏赐田千秋乘小车进殿的特权,所以世人称他为“车丞相”。王莽自称是田安之后,因为有先祖是齐王,所以改称王氏。王莽以诈术篡夺汉朝帝位,原来是有田常的遗传!田敬仲完的后裔还有:皮氏、占氏、沮氏、与氏、献氏、子氏、鞅氏、梧氏、坊氏、高氏、芒氏、禽氏。

顺便说及,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也有田完及其后人的记载:“田氏,陈敬仲始食采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敬氏,陈敬仲之后,后汉有扬州刺史敬歆。”遗憾的是,《风俗通义》作于东汉末年,现已大部散佚,据云今本不及原本三分之一,故不能见到它关于孙氏和占氏的记载。

《志氏姓》上文“占氏后有汪继培笺①:“《广韵》:‘(下平声)二十四盐:占,视兆也。亦姓,陈大夫子占之后。’《后纪》十二:占氏以下并加子字。《氏族略》三:同。《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陈桓子生子占书,书生子良坚,坚子以王父字为氏。’按:子占,昭十九年《左传》称孙书,哀十一年《传》称陈书。”

详查《左传》:昭十九(前523)年孙书伐莒,哀十一(前484)年陈书在艾陵之战中被俘,这两次战役相隔39年。很难想象,在伐莒战斗中身手矫健的子占,39年后还能充当“闻鼓不闻金”的敢死队员。看来,伐莒立功的孙书字子占,在艾陵之战中被俘的陈书也字子占。两个“子占”无意中给后人留下了陷阱。

据《辩证》所引之《世本》,可列出陈书世系图:

 陈桓子无宇—陈子占书—陈子良坚—坚子(占氏) 

如果《辩证》所引不误,则妫姓孙氏说完全失去依据:如果陈书接受齐景公赐姓孙氏,其孙如何又能以王父之字而为占氏?能把国君赐姓当儿戏吗?

《志氏姓》的上述文字表明,东汉时代人们并不知道有所谓的“妫姓孙氏”。

  《志氏姓》也记载了卫国之公族:

“……

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②、宁氏、子齐氏、司徒氏、公文氏、析龟氏、公叔氏、公南氏、公上氏、公孟氏、将军氏、子强氏、强梁氏、卷氏、会雅氏、孔氏、赵阳氏、田章氏、孤氏、王孙氏、史龟氏、羌氏、羌宪氏、邃氏,皆卫姬姓也。”

在上文“孙氏”后有汪氏笺②:“成十四年《左传》【疏】引《世本》云:孙氏出于卫武公。《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卫武公和生公子惠孙,惠孙生耳,为卫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字为氏。”可见,此孙氏就是现今所称的“姬姓孙氏”。

“…… 

《志氏姓》最后结束全文:

“《易》曰:‘君子以类族辩物。’故略观世记、采经书,依国土及有明文,以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序此,假意二篇,以贻后贤今(合)之焉也。” 

通观《潜夫论·志氏姓》全篇可知,东汉时期的孙氏,就是出于卫武公的姬姓孙氏,妫姓孙氏完全不在东汉人的视野中。

           2014525日撰于杭州)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