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从《建康实录》看孙氏姓源
来源:孙氏家谱网
作者:孙国有
2019-07-23
评论:0  点击:1036

《建康实录》二十卷,唐许嵩撰,这是一部记述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事的史籍,因六朝皆建都建康(东吴名建业,晋愍帝改名建康),故以为书名。此书对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及南京地区历史地理,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东吴、晋、宋三朝记载尤详,但长期未得应有重视。

本书流传有序,1985年,张忱石以清光绪甘氏刊本为底本点校本书,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关于本书作者,点校者根据该书本身的内容进行了考订:许嵩大约生活于唐玄、肃宗朝时。《建康实录》撰写于公元756年,比“元和壬辰岁”(812年)朝议郎行太常博士林宝奉命编纂《元和姓纂》早了56年。

本文关注此书,意在了解该书作者及其时代对孙氏起源问题的看法。

《建康实录》卷第一“太祖上”:“太祖大皇帝氏,讳,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也。其先出自周武王母弟卫康叔之后,武公,孙曾耳,为上卿,因以为氏。春秋孙武吴王阖闾将,因家于,帝乃孙武之后也。祖。父。”

上述引文,包括标点符号,完全按1986年中华版张校本《实录》。“太祖”是孙权的庙号,《三国志》以魏为正统,故未载孙权庙号。“大皇帝”,孙权去世后的谥号。“母弟”,即同母之弟。

《左传》隐八年众仲回答鲁公之问,说:“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意谓:卿大夫去世后,国君(诸侯)先以死者之字为谥,再以谥赐族(氏),命死者为该族之祖。按张氏点校,武公之子名武公之孙名曾耳,如此则如何赐姓氏?显然,张氏于此标点有误。

张氏在该书《点校说明》中引用这段文字,又标点为:“其先出周武王母弟卫康叔之后,武公惠孙曾耳上卿,因以为氏。”则是以“惠孙”为武公子之字,“曾耳”为其名,惠孙本人为卫上卿,且得孙氏。与正文点校含义不一致。引文又脱“自”、“孙”二字,有失严谨。

建康实录》原文应是“其先出自周武王母弟衛康叔之後武公子惠孫曾耳為衛上卿因以孫為氏。”可能是取自当时的孙氏私谱,虽有含糊之处,然而与《世本》:“孙氏出于卫武公,至林父八世。”和《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孙坚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相比较,《实录》的记载还是要详细一些的。作者许嵩长期生活于建康一带,他可能是从江南地区的孙氏谱牒或口头传说得到这种看法的。所以,许氏《实录》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公认的东吴孙氏起源于卫国姬姓的看法如实做了记录。“武公子惠孙曾耳,为卫上卿,因以孙为氏。”的说法不见于《元和姓纂》,说明它不是官方认识,这也可旁证许嵩撰《实录》依据的是江南地区的孙氏谱牒或传说。顺便言之,此说法又可见于宋代成书的《广韵》。

《建康实录》记载东吴孙氏出自卫国姬姓,还表明在作者所处时代,妫姓孙氏说或者还未出现,或者虽然出现了但未得到江南地区的孙氏的认可,作者也认为这种说法不足为信,因而未予采用。

妫姓孙氏说首次载入正史是在宋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写道:“无宇子:子占大夫,伐有功,景公赐姓氏,食采于乐安。生,字起宗卿。,字长卿,以四族为乱,奔,为将军……

《新唐书》的记载不可尽信。且不说昭26年《左传》和《史记田世家》谓田无宇有三子(开、乞、书),田恒(常)实为田书之侄而非其兄;也不说田书伐莒立功受姓的说法破绽百出;仅就孙武奔吴而论,也是违情背理。齐国于前545532489481年多次发生以田氏为首的内乱,结果都是田氏取胜。田氏的势力日益强大,逐渐出现取代姜姓的势头。如果孙武属于田氏家族,就没有必要为此而奔吴,留在齐国不是更有发展前途吗?

《吴越春秋》载:吴王阖闾3(前512)年伍子胥荐孙武于吴王。不论何种原因,如果他的确是因齐国内乱而奔吴的,最晚应在前532年。由此可以推定,前484年田书参加艾陵之战被俘,至少是在孙武奔吴48年之后。所以,如果孙武属于田氏并与田书是祖孙关系,应该以孙武为祖、田书为孙才合乎情理。如果按照《新唐书》的说法,孙武“以四族为乱,奔。”四族之乱是在前545年,则田书被俘是在孙武奔吴61年之后,孙武有资格做田书的曾祖父了!

《新唐书》的妫姓孙氏说之所以与历史典籍存在这么多抵牾之处,根本原因在于引进田书作孙氏始祖。如果唐玄宗、肃宗时代已存在妫姓孙氏说,并且也是这副模样,许嵩编著《建康实录》时不予采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综上所述,直到玄宗、肃宗时期,唐代社会上仍然普遍认为:孙氏出于卫武公,属姬姓;妫姓孙氏可能还未出现,至少是尚未进入大众的视野。所以,要想探讨妫姓孙氏说的历史源头,必须从《建康实录》成书年代继续往后搜寻。

齐桓公14(前672)年,陈完奔齐,齐国始有田氏;到齐康公19(前386)年,田常的曾孙田和始列为诸侯,将康公迁于海上,田氏彻底取代姜姓而有齐国。为了让读者更详细地了解妫姓孙氏说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本文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田敬仲完世家》,编写了自齐桓公末年开始的《春秋时期齐国内乱情况撮要》,作为文末附录。读者可以借此大致了解田氏势力在齐国不断膨胀的过程。读者还可帮助作者查找,孙武如果是田氏家族成员,还可能会因为齐国的哪一次内乱而出奔吴国。

本文再提供几个年份,读者可以自己设计问题质询妫姓孙氏说:

孙书伐莒:前523年;

孙武见吴王:前512年;

孙武破楚入郢:前506年;

田书参与艾陵之战被俘:前484年。

      2014528日撰于杭州)

 

附录 春秋时期齐国内乱情况撮要

 

齐桓公14(前672)年,陈完奔齐,齐国自此有田氏。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田敬仲完世家》,自桓公末年开始,齐国的内乱有:

 

643(齐桓公43)年,“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67日,尸虫出户。”“易牙入,与竖刁因内宠杀群吏,而立公子无诡为君,太子昭奔宋。”

642(齐孝公元)年,宋襄公率诸侯兵送太子昭,齐人杀无诡。四公子之徒攻太子,宋败齐四公子,而立昭,是为孝公。

633(齐孝公10)年,孝公卒。弟潘杀孝公子而自立,是为昭公。

613(齐昭公20)年,昭公卒。弟商人杀昭公子而自立,是为懿公。

609(齐懿公6)年,懿公不得人心,邴□、阎职共杀懿公,迎立桓公子元。

609(齐惠公10)年,惠公元卒,子顷公无野立。“初,崔杼有宠于惠公,惠公卒,高、国畏其逼,逐之。崔杼奔卫。”

589(齐顷公10)年,晋卻克败齐顷公于鞌,虏逢丑父。起因是:卻克相貌丑陋,3年前出使齐国,遭到妇人(其中有齐侯的母亲)的嘲笑,怒归。

554(齐灵公28)年,灵公废太子光,使高厚辅佐子牙为太子。灵公疾,崔杼迎故太子光而立之,是为庄公。庄公杀太子牙。崔杼杀高厚。

547(齐庄公6)年,庄公私通崔杼妻,崔杼杀之,立其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

546(齐景公2)年,庆封尽灭崔氏,崔杼自杀。

545(齐景公3)年,冬,田、鲍、高、栾四族驱庆封。

539(齐景公9)年,晏婴出使晋国,与叔向私语:“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532(齐景公16)年,夏,田无宇联合鲍国,趁栾施、高彊在饮酒,出其不意地向他们发动进攻。高彊说:“咱们先控制国君,田、鲍还能怎么样?”接着攻打虎门……五月,战于稷,败栾、高,又败之于庄。栾、高奔鲁。田无宇将栾、高的财产、封邑分与各公子、公孙,将粮食分与国之贫约孤独者。齐景公将莒之旁邑赐与田桓子无宇,辞。穆孟姬为之请高唐,田氏始大。(据《左传》昭10年)

516(齐景公32)年,景公好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晏婴谏之。

512(齐景公36,吴王阖闾3)年孙武见吴王。(据《吴越春秋》)

496(齐景公52,吴王阖闾19)年,阖闾伐越,伤指,死。

490(齐景公58)年,秋,景公病,命国惠子、高昭子立少子荼为太子。景公卒,两相立荼,是为晏孺子,而田乞不悦。阳生素与田乞要好,田乞欲立景公子阳生。冬,景公未葬,而群公子畏诛,皆出亡,阳人亡鲁。

489(齐晏孺子元)年,春,田乞假意与高氏、国氏亲近,每上朝,邀高、国同乘,对他们说:“起初诸大夫并不想立孺子。既立孺子,您又为相,大夫人人自危,图谋作乱。”又挑唆诸大夫说:“高昭子可畏,趁他还未行动,我们先动手吧。”大夫们听从了,6月,田乞、鲍牧乃与大夫以兵入公室,攻高昭子。昭子与国惠子救公。公师败,田乞之徒追之。国惠子奔莒,遂返杀高昭子。晏圉奔鲁。

田乞打败了二相,使人至鲁召阳生,又用欺诈手段胁迫鲍牧及诸大夫同意,在田乞家中共立阳生为君,是为悼公。悼公入宫,派人杀晏孺子。

485(齐悼公4)年,鲍牧与悼公不善,弑悼公。齐人立悼公子壬,是为齐简公。

481(齐简公4)年,田常弑简公于舒州,立简公弟骜,是为齐平公。平公即位,田常相之。田常对平公说:“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行之五年,齐国之政尽归田常。田常于是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之强者,而割齐安平以东至琅琊,自为田氏封邑,大于平公之所食。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