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从《元和姓纂》看孙氏起源
来源:孙氏家谱网
作者:孙国有
2019-07-23
评论:0  点击:712

《通志氏族略》“氏族序”谓:三代之前,氏所以明贵贱,姓所以别婚姻。秦汉以后,姓氏不分,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魏晋讲究郡望,进入隋唐以后又崇尚门阀。晚唐以后,门阀制度逐渐衰歇,至宋不复存在。

姓氏学的发展,莫不与宗法制度的演变密切相关。三国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设大中正,各郡县设小中正,按上上、上中,以至下下九等,品评本州郡县士人的等第,然后士人按等第入仕。两晋、南北朝承之,结果,州郡中正都被高级士族把持,人物的品评变成门第的品评,出现了“高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西晋又规定:品官可以按官品高下荫其亲属,普通士人的子孙也可以免除徭役。高级士族为了维护其特权要求严格高低级士族的界限。庶族则采用冒认祖先和贿赂官吏的办法挤进士族行列以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国家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服役者供其驱使,也要求清理各阶级的谱牒。所以,谱牒的修撰至东晋、南北朝而大盛,管理和纂修谱牒的官吏和谱局也因此而设立。这个时期出了许多著名的谱学家,为帮助诠选官吏,他们编著了不少谱学著作,例如,贾弼之的《百家谱》、刘湛的《百家谱》、王俭的《百家集谱》、王僧孺的《十八州谱》、何承天的《姓苑》等等。

唐朝前期,汉晋以来的旧士族虽然实际的政治、经济地位已经大大下降,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即使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向他们求亲,也受他们的轻视,并被索取丰厚的聘礼,时人讥之为“买婚”。唐太宗很感不平,为提高新贵族的地位,诏礼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等刊正姓氏。太宗说:“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见《旧唐书》)于是遍搜天下谱牒,据史传考其真伪,撰成《氏族志》100卷,合293姓,1651家。旧族崔干在《氏族志》中仅列第三等。唐高宗时,由侍中许敬宗、宰相李义府建议,改修《姓氏录》,将军功入五品者皆升于谱。武后时,有崇贤馆学士路敬淳撰成《著姓略记》10卷。其后又有多人撰述,皆本路氏。

唐元和7812)年,宪宗又命太常博士林宝辑《元和姓纂》。据林宝《序》,编纂此书的缘起是,朔方别帅阎某,受封采邑后又要求提升氏族位次。于是,唐宪宗命修《姓纂》。林宝用了200天时间纂成十卷。此书对中唐以前的姓氏族望记载颇详。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百家谱》及《姓苑》等书。这些书后世颇多失传,赖林氏之征引,后世学者方得约略考知梗概。后来的《通志氏族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祖其文而损益之。

然此书至北宋时已有散佚,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其绝无善本,存者仅十之七八而已。明初《永乐大典》收此书,皆割裂其文分载于《宋太祖御制千家姓》下,遂使后人难窥林氏旧构。清《四库全书》所列十八卷本,实即据《大典》参以诸书而辑成。其后孙星衍、洪莹有《录本》于嘉庆7年刊行。近人罗振玉曾就孙、洪本撰《校勘记》2卷。今人岑仲勉乃参稽历代典籍,网罗出土碑志,著《四校记》,旁搜博征,补苴罅漏,详加考校,细入毫厘,盖前世所未有。今本《元和姓纂》即为郁贤浩、陶敏、孙望等人将孙、洪《录本》与岑氏《四校记》合刊而成,由中华书局于1994年印行。

可以说,古姓谱之存于今而称详备者,莫此为先。

 

现将今本《元和姓纂》“孙”氏条下的原文转录如下:

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惠孙惠孙,为上卿。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元孙良夫,生林父林父。又令尹孙叔敖荀况并为氏。孙武孙膑孙会宗孙宝

太原中都汉西河太守,十一代孙,生南阳太守晋冯翔太守;生;生。从父弟尚书右侍。会宗裔子,为太原太守,遇赤眉难,遂家焉。

乐安孙武之后。宾硕清河太守孙焕,避地于,故属乐安,因家焉。五代孙惠蔚光禄大夫。五代孙希庄唐韩王兴签,始居上党涉县;生嘉之襄邑令、宋州司马致仕;生,中书舍人、刑部侍郎,生宿宿,中书舍人、华州刺史;生公器邕州经略使。,检校郎中。桂府观察兼中丞。替否常州刺史。,右补阙、河内司马;生公辅,诚大理评事。

东宛孙膑之后。汉有孙扬孙耽孙牧孙奉伯孙谦

吴郡富春吴孙武子世居富春帝,生尚书左丞孙彦高广陵,云后。

富阳孙武之后,世居富阳。裔孙宁远将军。元孙祠部尚书、定襄侯。弟。曾孙唐云州刺史,义兴公。又孙瑀明临川王常侍;曾孙,唐淅州刺史也。

清河孙武之后。魏清河太守灵怀;曾孙处约中书侍郎;生延州刺史、富春男。荆府长史、乐安子。济州刺史。幽州都督、会稽公。又户部侍郎孙伏加清河人;孙履中恒州刺史,生匪骄

河东】夏官侍郎孙元亨虞乡人。户部员外郎孙上客桑泉人。

华原处士孙思邈,生,中书舍人;子,左司郎中、润州刺史。

洛阳】御史中丞孙景,状云之后。

 

本文仅录《姓纂》孙氏条全文,其中讹误和自相抵牾之处明显存在,但作者认为据此足以了解晚唐人对孙氏起源问题的一般看法,因而将岑氏校记略去。有兴趣深入了解岑氏校记的读者请参阅今本《元和姓纂》原书。

756年成书的《建康实录》记录了中唐时代江南地区公认东吴孙氏起源于卫武公的情况。而上述《姓纂》引文表明,直到晚唐元和年间,官方和社会对孙氏起源问题的共识仍无改变。如果这时已有妫姓孙氏说出现,最多也只是在私人层面流传,在社会上并未产生明显影响。

 

上述引文谓:中唐时期孙氏郡望有九:太原中都、乐安、东宛(莞)、吴郡富春、富阳、清河、河东、华原、洛阳。而北宋时代成书的《大宋重修广韵》记载孙氏郡望为四:太原、东莞、吴郡、安乐(乐安),应是晚唐情况。所谓“郡望”就是州郡里的显贵氏族,又称“地望”,起源于东汉之末,盛行于魏晋,至隋唐而发生巨大变化。实际上,郡望和门第,都是随时而变化的。唐代之所以要多次重修氏族志,原因就在于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新贵族要求反映自己的地位。例如,唐太宗要贬抑旧族,许敬宗要显扬武氏,李义府要提高门第,都可以要求重修氏族志。至晚唐,朔方别帅阎要求进入士族,唐宪宗立即予以同意。姓氏内部各支相对地位的沉浮进退,也会在郡望上反映出来。中唐孙氏郡望河东、华原、洛阳,皆因一人发迹而使郡望入谱。

唐代多次重修氏族志,特别是实行科举取士制度,沉重地打击了汉晋南北朝以来的豪门大族。晚唐,提升门第甚至成了笼络臣下的廉价手段,更意味着此道已经衰落。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门阀世族的残余至宋时已不复存在。自宋开始,政府不再组织编制全国统一的谱牒。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陈迹,只是在研究姓氏的起源和流变经过时,关于郡望和门第的记载才有意义。

希望了解自己是谁的子孙、自己的上辈是些什么人、周围的人与自己的血缘关系如何,是人的本能。然而,几乎所有的历史记载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当时社会权势和个人功利的影响。况且,历史文献毁于兵燹丧乱、自然灾害者不知凡几,如今,我们只能依据现有文献透过历史迷雾而获知若干梗概。如果不想欺骗自己和世人,就不应对姓氏研究预定过高的目标。编制三、五千年的传承世系,其实已是不可能完成的课题,强而为之,难免牵强附会甚至溷冒作伪,这对于提高姓氏的文化品位根本没有丝毫用处,只会给世人留下笑柄。

                                                2014714日撰于杭州)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