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从《通志世族略》看《新唐书》成书后的妫姓孙氏说
来源:孙氏家谱网
作者:孙国有
2019-07-23
评论:0  点击:873

据张衍田《国学教程》,《通志》作者为宋郑樵(1103-1161),字渔仲,今福建省莆田县人,早年居夹漈山,谢绝人事,读书著述,并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时达30年,人称漈先生。高宗绍兴191149)年,向朝廷进呈部分著作,并经人推荐,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不久受人弹劾,改监潭州南岳庙。晚年专心编撰《通志》,书成进呈,授枢密院编修官。一生著述宏富,多达80馀种,今存者除《通志》外,还有《漈遗稿》、《尔雅注》等数种。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200卷,分六部分:本纪、谱、略、世家、列传、载记。其中,略,即前史“志”。所以称“略”,取其概略之义,表示只是其大纲。共有20略: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金石、灾祥、昆虫草木。作者对20略用力最深,多发前人未发之论,为全书精华。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5略,乃旧史所无,为郑氏独创。

《通志》,与唐杜佑《通典》、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并称“三通”。

《通志》的通行本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之“万有文库”的“十通”合刊本,中华书局曾据之影印。“略”,通称《通志二十略》,简称为《通志略》,52卷,曾单行于世。今有王树民点校本《通志二十略》,以清乾隆14年汪启淑刊本为底本,又以多本参校,199511月中华书局刊第一版。

本文引述《通志》,自然重在《氏族略》,郑樵在“氏族序”中说:“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谱》二书,二书皆本《左传》。然左氏所明者,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及以字、以谥、以官、以邑,五者而已。今则不然,论得姓受氏者有三十二类,左氏之言隘矣。”郑氏“氏族序”所分之32类得氏途径为:

 

以国、〔以郡国〕、以邑、以乡、以亭、以地、以姓、以字、以名、以次、以族、

〔夷狄大姓〕、以官、以爵、以凶德、以吉德、以技、以事、以谥、

以爵系、以国系、以族系、以名氏、以国爵、以邑系、以官名、以邑谥、以谥氏、

以爵谥、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代北三字姓、代北四字姓。

注:《总目录》中较《氏族序》之32类增加2类:〔以郡国为氏〕、〔夷狄大姓〕。

 

了解郑氏所言32类中有无妫姓孙氏得氏之由,颇为有趣。本文作者查阅该书“氏族目录”,仅在“以字为氏”条下搜得“孙、占、子占”,此三氏或与妫姓孙氏有关。继续查阅正文,在“以字为氏”章“卫人字”节下找到:

孫氏姓,衛武公之後也。武公和生公子惠孫惠孫,為上卿,食邑于,生武仲,亦曰孫仲,以王父字為氏。孫仲,曰孫昭子。自昭子六世至孫嘉。世居汲郡孫登,即其裔也。又有孫氏姓,令尹孫叔敖之後也。又有孫氏姓,齊陳敬仲四世孫孫桓子無宇之後也。或言桓子之子,伐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非也。以字為氏,何用賜為?此當是桓子祖父字也。桓子曾孫,以四族為亂,奔,為將。之子,食邑于富春,自是世為富春人。

将这段文字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比,可知郑氏基本沿袭了《新唐书》之说,三姓孙氏并收。其姬姓、芈姓孙氏说与《新唐书》相同而简略,可置而勿论。郑氏关于妫姓孙氏的叙述令人颇感新鲜,奇文共欣赏:

  “又有孙氏姓,齐陈敬仲四世孙孙桓子无宇之后也。”称“孙桓子无宇”,莫非郑氏要提出以陈桓子无宇为孙氏始祖?

  “或言桓子之子,伐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非也。”有人说:陈无宇之子陈书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郑氏认为这是不对的。

  “以字为氏,何用赐为?”妫姓孙氏是以字为氏,用不着齐景公赐姓。那么桓子无宇以谁的字而得孙氏呢?

  “此当是桓子祖父字也。”郑氏说:无宇应当是以祖父之字而为孙氏的。

郑氏把妫姓孙氏的始祖从陈书前移到陈无宇身上了,应该说是一种创造。按郑樵创造的妫姓孙氏说,孙书、陈书之间的纠葛化解了,齐景公赐姓的悖论也消除了。留下的问题是:

1.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桓子无宇的父亲是文子须无,祖父是田湣孟庄。由陈奔齐的田敬仲完,谥敬仲、名完。从这个人名来看“湣孟庄”,应是谥“孟”、名“庄”。郑樵有何依据说田湣孟庄之字带有“孙”字?

2.田氏取代姜姓而有齐国,史称“田氏代齐”。无宇是田氏崛起的关键人物,以后的田僖子乞、田成子常等等,都是无宇之后。如果无宇改称孙氏,则历史应写成“孙氏代齐”。事实并非如此,郑氏之说的历史依据在哪里?

3.妫姓孙氏历来以田书为得姓始祖,他们同意改尊田无宇为祖宗神吗?

   另外,郑氏说“以字为氏,何用赐为?”似乎与鲁隐公八年《左传》不一致。《传》文:无骇卒,羽父为他请求隐公赐谥与族。隐公问众仲,众仲说:“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即诸侯只能以王父之字为死者之谥并以此命氏。于是,鲁隐公以无骇祖父(公子展)之字命其为展氏。由此可见,春秋时期,以字为氏,也是需要国君赐命的。

郑樵的妫姓孙氏说,解决了两个小问题,产生了三个大问题。郑氏本意是要为妫姓孙氏说弥缝罅漏,结果于事无补。以郑樵之学识,不会想不到有上述问题存在,为什么还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许是震于欧阳修《新唐书》之盛名,也许是徇于众多妫姓孙氏之信仰,也许是追求作品形式之完整,也许是急于发前人所未发之论,也许……这些都是做学问之所不宜。

郑樵深研姓氏学,故能写出《氏族略》。他提出陈无宇得孙氏,说明他也觉得孙逖家族以陈书伐乐安“伐乐安”,见孙氏墓志。《新唐书》改为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的说法有问题。但是,《新唐书》的妫姓孙氏说,有孙书可以作为陈书的幻影,还有杜预的两条注可以引作“旁证”。郑樵的妫姓孙氏说以陈无宇从祖字而得孙氏,历史典籍中连一点证据的踪影都找不到,真正是向壁虚构了。自郑氏之论出,至今已近千年,据我所知,还没有人以陈无宇为孙氏始祖,可知妫姓孙氏并未领情认可他的理论。

郑樵的例子令人相信,妫姓孙氏说是无法自圆其说的,但后世还是有人提出新的妫姓孙氏说。例如,杨师群著《中华姓氏谱·孙》引安徽《泗安孙氏家乘》“孙氏族谱序”说:“无宇生武子开与厘子乞。开,字长卿,为齐大夫,食采乐安。是时,田厘子乞与鲍牧等图危社稷,武子遂奔吴,更姓孙,以兵法十三篇献于吴王,用以为将。孙氏之姓,自武子始。”泗安孙氏以田武子开(田乞、田书之兄)为孙武,绕开了田书伐莒、赐姓、被俘等问题点,又让孙书摆脱干系。并且,《史记田世家》谓:“无宇卒,生武子开与釐子乞。”春秋时期确有田开其人,故此说有一定的创造性。但田乞作乱是联合鲍牧攻击高昭子、诈立阳生为君,时间是齐景公去世后的第二年(前489年)。在此事之前23年(前512年),孙武已见过吴王,奔吴的时间更早,所以,孙武奔吴与田乞作乱没有关系。而且,田氏这一次作乱也取得了胜利,田武子作为兄长不会因此而逃奔吴国。

看来,要想继续改进妫姓孙氏说,应将孙武奔吴与田氏作乱脱钩。在齐国,田氏势力蒸蒸日上,孙武因田氏而奔吴的合理情况只可能有一种,就是孙武与田氏主要成员发生了矛盾。不管孙武属不属于田氏家族,这个办法都是可行的,妫姓孙氏和孙武研究者们不妨一试。

 

在《通志氏族略》正文“以字为氏”章“齐人字”下未找到占氏和子占氏,原来,此二氏是放在“陈人字”下叙述了。郑氏原文为:

陳子占之後,以王父字為氏。

占氏 《世本》陳桓子子占之後也。

《潜夫论·志氏姓》“占氏”条后之夹注有清汪继培笺:“《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陈桓子生子占书,书生子良坚,坚子以王父字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的作者是两宋之间的邓名世,与郑樵生活年代相近。他所征引的这条《世本》文,郑樵也应见到,或者郑氏也是据此而撰写《氏族略》的,只是郑氏为突出“以字为氏”的主题和追求文字之简略而未引用《世本》全文。

郑氏的这两条文字是说:占氏和子占氏都是陈书的后人,均以其字“子占”为氏。邓氏所引《世本》则指出是陈书之孙以“占”为氏。所以,孙逖之妫姓说实际上是与占氏、子占氏争夺陈书作始祖了。据今本《世本八种》,陈无宇后人得氏者很多,仅曾孙辈就有:子占氏、子沮氏子舆氏、子石氏、子氏等,多由王父之字;《元和姓纂》还载有子献氏;但均未载有人得孙氏。

 

新唐书》成书之前,没有学者涉及妫姓孙氏说。《新唐书》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开始有学者重视并相信此说,宋有郑樵为其修饰,清有孙星衍为其改碑作证。现在,相信此说的人更多了。看来,任何话,不论真假,只要坚持不断地重复,时间久了,总是会有人相信的。如果有名人肯出面挺顶,那就如同风助火势了。

 

说明:陈完自陈国逃亡到齐国后,改称田氏。《春秋左传》称齐国田氏为陈氏;郑樵《氏族略》也是这样,故将占氏、子占氏放在“陈人字”下。《史记》等则称齐国陈氏为田氏。本文随所征引之文献,时而称陈氏、时而称田氏,造成行文不一致,请读者谅解。                                                2014723日撰于杭州)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