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孙氏渊源         
 
孙子!谁的孙子
来源:
作者:广东省陆丰市 孙祖长
2019-07-29
评论:0  点击:956

   《史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就是这么一句话,让历朝历代的史学家们不辞劳苦,前赴后继,不懈探索。本人不算什么家,只是爱好我们博大精深的孙氏文化,且在孙氏文化的研究上,孙子,更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本人也多次撰文,对我们这位老祖宗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的探究,这里我谨总结多年来的所得,再一次请宗亲高贤们一起来重新了解一下我们的这位老祖宗。

   截止到现在,我发现中华乐安孙氏的族谱其先祖的世系排列一向都是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世系为依据,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春秋时期,陈厉公之子陈完,字敬仲因避祸而奔齐,更姓田,四世孙田无宇生恒、书,书公,字子占,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书生凭,字起宗,为齐卿,凭生武,携兵法十三篇见吴王。”这些最为普遍,近年来先后出版的全国性孙氏族谱,如《乐安孙氏大成谱》、《中华孙氏通谱》、《中华孙氏总谱》等等,也都是这样排列,也就是说中华乐安孙氏是陈完奔齐的后代,这就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定律,我们是齐国孙氏之后,原姓陈,奔齐更姓田,再因为赐姓又更姓孙。

   然而,在史料上反映出来,而且跟我们中华孙氏有关的关于书公的记载却是两个人,一个是孙书,一个是陈书。孙书,《史记》记载他公元前523年伐莒有功,陈书,《史记》记载他公元前484年艾陵之战为家族而战死,被吴鲁联军所俘,最后被杀。

   山东的孙发全先生,他主张孙书就是陈书,也是孙武,三者均为同一个人,伐莒是他,奔吴也是他,到最后艾陵之战为家族捐躯也是他。当然,在时间上还算说得过去。

   有江苏甲山北湾的族谱却是记载:始祖,开(字子疆,谥武子)奔吴更姓孙,食采乐安,然后也一样,开生明,明生膑。他们认为武子名开,字子疆,谥号武子,是陈完奔齐更姓田的后裔。田无宇的儿子。上面没有书公和凭公两代。直接由武公更姓孙,成为孙氏鼻祖。

   苏州的陆允昌老先生主张孙武就是陈书的哥哥陈武子,也就是晏子用计,两桃杀三士中的田子疆。这个跟江苏甲山北湾孙氏族谱的记载一样。

   还有江苏镇江孙氏族谱,记载孙书是卫国孙氏孙林父的后裔,孙武就是孙书的孙子。

   还有,到现在“无孙武论”依然存在,他们主张历史上根本就没有一个孙武,认为持有孙武论者都是在捕风捉影。理由呢?也很简单,他们认为,《史记》上除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孙子,武者,齐人也,”就没有更详细的记载了。《左传》等并没有他的痕迹,其他史料更是繆若寒星,且《孙子兵法》每一句的开头都是“孙子曰”显然是第三人称,孙武见吴王,第一天王宫练兵,就斩了吴王的爱姬,靠杀戮树立他的军威,这不是一个军事家之所为,和《孙子兵法》提倡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更是格格不入,孙子兵法里面所提的军队动辄几十万,这写的好像是战国时候的事情。

   这些,不一而足,也就是说乐安孙氏的世系因而也变得纷繁难辨。这大大影响了全国性世系的排列,也更不用说统一全国的辈序用语了。毕竟,我们姓孙不姓孔。

   本人一贯主张的是孙书并非陈书,伐莒有功的是孙书,他没有伐莒之前就姓孙,艾陵之战为家族捐躯的是陈书。他就是《史记》中记载的《陈完敬仲世家》陈完(陈敬仲)奔齐更姓田的后裔。田(陈)无宇的儿子----田(陈)书,孙武不是孙书,更不是孙书的孙子,也不是陈书的什么人。是三道相对平行而又永远互不相交的线段。

   我在《孙武五世考》中说过,孙书以下的世系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作者添加进去的,造假的痕迹很明显。也就是说,乐安孙氏不一定是齐国孙氏之后。我们还是在一起来看看史料上的记载吧。

   孙书,《左传》载: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秋。齐国大夫高发奉命帅师攻打莒国,莒国的君主逃到纪鄣,高发派孙书攻打纪鄣,“使师夜缒以登”,同时命令军士大声呐喊,莒共公害怕,“启西门而出”。七月十四日,齐国的军队进入纪鄣。

   孙武,《史记》载,公元前512年带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阖闾用以为将。

   这里可以看出,两者相距11年,夜缒以登的孙书应该是青年,11年后他的孙子就能带着兵法十三篇见吴王。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还有,如果按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说的,孙书生孙凭。孙凭生孙武,孙凭这个人是孙武的父亲,而且是齐卿。根据春秋时期的体制,大国设立三卿,小国设立两卿,皆由周天子任命,齐国是大国,这样重要的职位按理应该在《史记》上有他的记载。可是他在所有的史料中均未见任何记载。可见历史上本来就没有这个人物。也许孙武应该是孙书的同辈弟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伐莒的时候书公就已经姓孙,还有,孙书只是高发的部下,齐景公要封赠也应该给高发,赐姓并且食采乐安显然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古书云“天子因生而赐姓,诸侯胙土以命氏”在史料中,身为诸侯的齐景公给臣属赐姓不仅没有先例,也没有后续。而且后来整个春秋时期也没有这样的做法。这里我们就可以断定,乐安孙氏不是赐姓而来,而且也不是因为食采乐安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乐安孙氏。

下面再看看《左传》对孙武的记载。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鲁两国发生战争,史称“炊鼻之战”。鲁国的冉竖用箭射中了武子开的手,弓掉在了地上,武子开大声叫骂,冉竖回到军营报告了季平子,说,有个君子,皮肤白,眉毛黑,骂声大,季平子听了,说:“此必子疆也!”

   这段文字就是武子开在史料上的记载,从这里来看武子开,武艺平凡,在打仗中被人射中了手,连弓箭都拿不稳,还在战场上大骂,这等于给我们表演了一段忍俊不禁的小品,要把这个人跟那个辅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的孙武子联系起来,实在是天壤之别。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又有出自妫姓,齐田完,四世孙恒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

   这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面的排列是田完奔齐的四世孙恒子无宇生二子:恒、书。

   而《左传》的记载是:文子须无----恒子无宇-----武子开和僖子乞、陈书。

   《史记》载:----田恒子无宇有力,事齐庄公,甚有宠,无宇卒,生武子开与厘子乞----齐悼公既立,田乞田为相,专齐政。四年,田乞卒,子常代立,是为田成子------

   还有,大家知道的,公元前484年,陈书在艾陵之战前,他的哥哥田乞鼓励他为家族战死,说过,“尔死,我必兴矣”于是,艾陵一战陈书兵败被吴鲁联军所俘虏,最后为国捐躯,也就是为他的家族而捐躯,这些都是史料有载的。也正因为如此,以后的齐国田氏便一代接一代的专齐政,终于最后取代了由姜太公建立的齐国(史称姜齐政权)而自立,史称田齐政权。

   那么,孙武是否就是《左传》里的陈武子和《史记》里的武子开?我认为,绝对不是。首先这个称谓就有问题,

   《史记》对“孙子”“孙武”的称谓使用很严格。“子”若是尊称,只能跟在“姓”的后面,例如:孔子、墨子、孟子;不能称:孔丘子、墨翟子、孟轲子;更不能称为:丘子、翟子、轲子。像“孙武子”这样缺乏常识的称谓,不应出自“专家”之口。“武子”既是谥号,只能跟在“姓”后面,称“陈武子”,或简称“武子”,绝不能称“陈武”“田武”。既然许多史料白纸黑字一致记为:这个人姓“孙”,名“武”,若尊称则为“孙子”。突然“冒出来”一个“孙武子”,那么,这个人姓“孙”,谥号“武子”,他的“名”是什么呢?研究先秦历史,若对先秦的谥号文化一窍不通,只能闹出大笑话。谥号是有地位、有成就的人死后,由活着的人给他议定的。请问:陈(田)开字子彊,谥号武子,即使可以姓孙,即使跑到了吴国,可是,他怎么能预先知道他死后的谥号?他怎能把他死后的谥号“武子”去掉“子”字,单用“武”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此谥号由哪国赐予?和齐国的陈(田)氏划清界限,不知死在那里,齐国不会赐给他谥号。在吴国只训练过宫女,没有一点战功,最后不知所终,吴国也不会赐给他谥号。在一无史料,二不加论证的情况下,便马马虎虎地把陈武子“创新”为“孙武”“孙武子”,不该是“专家”所为。

   孙武是姓孙名武,武子是谥号,也就是他死后的称号,孙武就不能叫孙武子,像孔子,就不能叫孔丘子。这个田子疆,他是姓田名开,字子疆,谥号武子,在史料上他只不过表演了那么一回忍俊不禁的小品,他绝对不可能是那个辅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的孙武。

   既然这样,孙武不是孙书的孙子,而且孙书是在伐莒以前就姓了孙,陈书他没有参加伐莒,据《世本》载:子占氏,陈恒子生书,字子占之后。陈恒子生子占书,书生子良坚,坚子以王父字为氏。

   现在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陈完惧祸奔齐,改陈为田,后来又由田而赐姓孙,这个世系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也就是说陈完奔齐,改陈为田,后来他们的后裔压根就没有人姓孙。

   我们知道, 中华孙氏说到底好大部分源出春秋时期的齐国,这里我们暂且叫做齐国孙氏,因为即便是卫国孙氏,他们也同样流传到了齐国之地,就是现在的山东省的大部分,春秋时期,这里属于卫国,后来属于齐国,其时,齐国之孙姓来源应当有二。其一,是齐姜氏诸侯子孙繁衍而得。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认为:“及孙氏者,或王孙之班也,或诸孙之班也。故有同祖而异姓,有同姓而异祖……”孔颖达《正义》进一步解释说:“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按祖父)之字为氏。”这是符合上古历史的实际情况的。从《左传》中可以看到,春秋时如姬姓卫武公和生公子惠孙,惠孙又生耳。耳为卫国上卿,食采於戚,又生武仲乙。耳即以祖父字中的孙字作为武仲乙之姓,称为孙乙。孙乙再生子即为孙昭子炎。再如姬姓晋襄公少子一支亦为孙姓。襄公少子曰孙捷(疑此孙姓亦源於其祖晋文公重耳之字),孙捷得孙谈,孙谈生孙周。孙周后立为晋悼公。如此而言,则齐姜氏众多子孙中也可能会产生一支孙姓家族。

   其二,是其他诸侯国的孙姓族人因故避乱而奔齐定居,如同陈氏祖先陈完那样由他国入齐。在齐之孙书之前,诸侯各国均已有不少孙姓氏族。笔者曾对《左传》所记诸国的孙氏姓名进行了一番考察,现把生於孙书之前的有关国家最早出现的孙氏姓名列表比较如下:

|公元纪年  鲁年号  所居国年号   姓  名|

626   文公元年  卫成公 9    孙昭子|

597    宣公12   楚庄王17    孙叔敖|

592    成公17   晋厉公 7    孙周|

565    襄公 8  郑简公元年  孙击、孙恶|

523    昭公 9   齐景公25    孙书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攻伐战争频仍不已,各国内政又时有动乱,这正如孔子所描绘的那样: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政在大夫。从上表的时间顺序来看, 对各国孙姓人士由於内乱而导致奔吴的可能性,显然是不能完全加以排除的。这里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可能是卫国的孙氏子弟入齐。如前所述,卫国孙氏出自武公姬姓,世以戚地为采邑。卫国内政极不稳定,曾多次发生过内乱和流血事件。在这期间,孙姓人士甚有可能出奔避乱。如鲁隐公四年(前719),卫公子州吁弑桓公而自立,然未能和其民,同年即被卫人所杀。卫人另迎公子晋,立为宣公。这场大乱延至一年多以后才逐渐得以平缓。鲁桓公十六年(前696),卫国又发生内乱, 宣公诸子不满公子朔立为惠公,另立公子黔牟。惠公奔母舅家齐国。八年之后,惠公在齐、宋、陈、蔡诸国军队的支持下重返卫国,流放黔牟,诛其党徒。又如成公七年(前584),卫定公大恶孙林父,孙林父奔晋。如此等等,值得探究。

   还有一种可能是他国的孙姓人员出奔齐国。如郑简公元年,郑国群公子企图因僖公之死谋杀子驷,子驷先下手为强,辟杀诸仇怨者,国内大乱,多有外逃者。其中,傅文曾记有“孙击、孙恶出奔卫”。

   当然,由于史料的不足,我们难以具体落实究竟是在哪一国哪一次的内乱中,哪些孙姓人士避难奔齐,并进而在齐国定居下来,繁衍子孙而延及孙书、孙武等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种分析和推测应当比《新唐书?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三下)所述要合理得多。

   宗亲高贤们,孙祖长才疏学浅,拼凑这些文字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更不敢在高贤们面前班门弄斧,我只是想抛砖引玉,愿整合所有的力量,尽最大的投入,才能使历史上的谜团一一解开,我们的后代子孙在看着我们,我们不能把这些谜团推给我们的后代,更不能再留下相互抵触的史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增加更多的谜团。只有精诚团结,搁置争议,让历史去还原历史,孙氏幸甚,孙氏文化幸甚!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