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孙氏渊源         
 
妫姓孙氏与姬姓孙氏考辩
来源:
作者:广东省陆丰市 孙祖长
2019-07-29
评论:0  点击:2266

   大家明白,中华孙氏的来源有很多支,但是流传较为广泛的为妫姓孙氏与姬姓孙氏这两支。

   妫姓孙氏也称为齐国孙氏,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从陈姓到田姓,最终取代了姜姓自立为王的齐国孙氏,姬姓孙氏,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受封卫国,其后人以字为氏,曰:“孙氏”。于是,人们叫做卫国孙氏。根据族谱的传承,我们一般采纳的说法。就是齐国孙氏,家喻户晓,人人都会说,陈厉公之子陈完因祸奔齐改姓田。但是最近有好多宗亲提问,我们到底是齐国孙氏,还是卫国孙氏。我当然不敢回答,就只能找到有关的史料向大家展示一下,以供宗亲高贤们考证之用。

   现在,“言李悉出陇西,言刘悉出彭城。”查今天所存之孙氏家谱,同样也存在“言孙悉出乐安、富春”之趋势。孙氏家谱在溯祖归宗叙说家世渊源方面,绝大多数都认“山东乐安孙氏”为源头,以军事家孙武、吴大帝孙权为其先祖,许多谱系还一直上溯至“大舜”。其上古世系,从“大舜之裔”的虞遂父到其十世孙、为周陶正之官的虞阏父,和其子、建立陈国的胡公满,再到其十余世孙、逃奔齐国的陈完。这一世系之排列大多是据《史记-陈杞世家》诸史籍。其乐安世系,从陈完的五世孙陈书赐姓孙,食采乐安,再经孙武、孙明、孙膑,,乃至孙钟、孙坚、孙权家族,直至南北朝、隋唐时诸孙氏家族,都基本抄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有关世系。前已论述,该世系谬误很多而不可靠,致使家谱的这部门内容让人无法信从。就是其中真有孙武之后人,也由于历史悠久无证考稽,已经造成真伪难辨的局面。

   这里,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卫国孙氏的繁荣到衰落的过程。卫国始封之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东征,平定了商王后裔武庚等的反叛后,把原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卫成为当时的诸侯大国。但到公元前660年,卫被翟打败,靠齐国的帮助,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从此沦为小国。后又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前面已述,卫武公有子惠孙,惠孙之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县北),耳之子乙以祖父名字为氏,改姓孙,是为孙乙。该孙氏宗族大约在戚地生活繁衍了近200年,约从公元前八世纪后期到公元前535年,最后由于政治斗争的失败,其孙氏宗族的主体部分不得不逐渐迁徙离开,乃至宗族沉沦家道衰落。

   孙乙字武仲,边称武仲乙,乙生昭子炎,炎生庄子纥,纥生宣子鳅。上面卫国最早的孙氏四代先祖,事迹不详。从孙鳅之子桓子良夫开始,《左传》记事渐详,且情节跌宕起伏,有声有色。孙良夫是卫国的执政大臣,位居上卿,为卫成公、穆公、定公三朝元老。卫定公即位没几年,孙桓子良夫去世,其子孙文子林父继承了爵位与采邑,然而孙林父为人颇为专横,与卫国君主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与斗争。

   公元前584年,孙林父与卫定公闹翻,逃奔晋国,采邑戚也随孙氏归晋。戚地离卫都帝丘不远,实为战略要地,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就说:“盖其地濒河西,据中国之要枢,不独卫之重地,亦晋、郑、吴、楚之孔道也。”卫定公为此专程到晋国进行交涉,晋国答应把孙林父本人继续在晋国避难。

   到公元前557年,卫定公又有事来到晋国,晋厉公因孙林父有归国的希望而要求卫定公接见,但卫定公不同意。这年夏天,定公回国后,晋厉公又不经卫国同意,径直派人送孙林父回国见卫候。定公想不见,可夫人劝道:“恐怕不太好吧,他是先君宗卿的后嗣,大国又为其说情,如果不答应,晋国借口出兵讨伐,卫国说不定会亡的。虽然你讨厌他,然而还是比亡国要好吧?你还是忍耐着见他一次吧,能够安定百姓而赦免宗卿,不也说得过去吗?”于是,卫定公只得勉强接见了孙林父,并且恢复了他的职位与采邑。

   同年十月,定公病故,太子即位,是为卫献公。献公贪图玩乐,且对大臣不予信任。孙林父回到卫国,一开始就存有戒心,他不把贵重的宝器放在卫部,而是全部转移到封地戚。他还加强了与晋国大夫们的友好往来,以备外援,以防不测。

   公元前559年的一天,卫献公约孙林父与宁惠子到宫中赴宴。两位重臣皆穿好朝服而准时前往,但在宫门口从早上等到黄昏,肚子都饿扁了,亦未见献公召见。后来听说献公在苑囿射鸟玩,二人忍着饿去找献公,献公却穿着猎装戴着猎帽和他们聊起了天,似乎根本没有请客吃饭这回事。作为国家大臣遭到如此戏弄,岂能不生气窝火,于是孙林父离开国都,回到他的封地戚,不再上朝。必要时,派大儿子孙蒯代为入朝请命。

   夏天,卫献公对入朝请命的孙蒯以酒食款待,又让乐师歌曲助兴,且指定演唱《诗经.小雅.巧言》的最后一章,歌词谓:“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其大意是说:“他到底算什么样的人呢?住在河岸边,即无拳力也不勇敢,专门制造一些祸端。”而戚地正处黄河岸边,歌词似乎有影射之意。听着乐师的演唱,孙蒯十分不自在。席散之后,孙蒯越想越害怕,立即返回戚邑,将情况向父亲汇报。孙林父听完,略加思索后说:“看来国君在猜忌我了,不先下手,必定被其所害。”于是在戚邑聚众反叛。

   孙林父随即率家兵攻打卫都帝丘。献公赶忙派子矫、子伯、子皮诸公子前往谈判,但都被孙林父杀了。几天过后,卫献公撤退至鄄邑(今山东鄄城县西北),又派出公子子行去向孙林父求和,还是被孙林父杀了。看到大势已去,卫献公只好逃奔齐国,孙氏家兵紧紧追赶,在阿泽(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之地又大败卫军,卫献公只带着几名亲信,慌乱逃到了齐国。

   不久,公孙剽被立为国君,是为卫殇公。孙林父与宁惠子二人重新又执掌了卫国的政权,一些诸侯国随后与之盟会,从而也认可了这场政变。时光荏苒,孙氏宗族在卫国的权势日益发展,对此,同辅国政的宁氏宗族当然不能容忍,进行明争暗斗。尤其是宁惠子之子宁喜与孙林父争宠,两家关系进一步恶化。

   公元前547年,转眼卫献公在齐国已流亡了12年,他时时关注着国内发生的事情,当了解到孙氏与宁氏的矛盾后,便派人回国秘密与宁喜联络。26日这天,孙林父与长子孙蒯都在戚邑,次子孙嘉则出使在齐国,只有三子孙襄留守在帝丘都城家中。宁喜乘机率兵突然袭击都城的孙家,孙襄负重伤而死,孙家被攻克。第二天,宁氏杀了卫殇公及其太子。三天后,卫献公回到卫国,复任国君,并很快组织起军队攻打孙氏的戚邑。

   孙林父看到形势危急,便马上向晋国求救,晋国出兵干预,帮助孙氏戍守戚地。然而卫军正在进攻的势头上,在战斗中杀死了晋军300余人,孙氏也进行了一些反击,双方都有伤亡。晋国见如此干预效果不大,便召集诸候国,商讨对策。六月,晋、鲁、宋、郑、曹等国会盟于澶渊,组成多国部队,开始讨伐卫国。

   面对大军压境,卫国被迫求和。在诱迫性的和谈会盟中,晋国不但俘虏了卫国的宁喜等大臣,且将卫献公也执而囚之。最后在齐侯、郑伯的劝说下,才同意放归姨候及其臣下。同时将卫国西部懿氏的60邑土地,划归孙氏名下,大大扩展了戚地。至此,孙氏之戚邑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被置于晋国的保护之下,成为晋国东部边疆上势力范围。

   然而,该局面维持到公元前535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年八月,卫襄公去世,卫灵公即位。有一些晋国大夫可能与孙氏关系交恶,便对晋卿范献子说:“卫国侍奉晋国一直顺从亲和而晋国对卫国却不加礼遇,不但包庇孙林父这样的叛乱者,而且占取其土地,这样其他诸侯国也不服而有二心。卫晋本兄弟之国,如不相亲睦,还有谁来信服晋国。今天卫君新立,如再不以礼待之,卫必叛我,这样便会进一步妨碍我们与其分诸侯国改善关系。”范献子便以此转告执政大臣韩宣子,韩宣子表示同意,决定派范献子去卫国吊唁,同时也宣布把孙氏的戚邑归还给卫国。

   由于晋国解除了对戚邑的保护,并将它归还给卫国,而孙氏对卫候的结仇颇深,戚邑不会再是孙氏宗族的世袭领地,从而也就结束了孙氏对这块土地将近200年的统治。不久,孙林父次子孙嘉带领部分孙氏家族迁徙到戚邑西南方向近百公里外的汲郡(今河南汲县、辉县一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这支孙氏族人,“世居汲郡。晋有孙登,即其裔也。”此后,汲郡就成了这部分孙氏家庭的第二故乡。有部分孙氏家庭有可能向东面迁徙,来到几十里外的阿邑(今山东阳谷县东北)和鄄邑(今山东鄄城县正北)之间定居下来,而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膑便在这里出生。至今这一带生活着数十个孙姓村庄,而认孙膑为其先祖。秦时,还有部分家族被强制迁往野王(今河南沁阳市)。

   这样,在春秋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的卫国孙氏家族,也是当时最为显赫的孙氏集团,终于从巅峰跃落下来,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和分散移民。

   现在已很少能见到自称是楚国孙叔敖后裔的家谱。福建《安溪狮孙氏族谱》《晋江拊田孙氏族谱》《惠安埔塘孙氏族谱》诸族谱,记其祖籍都为河南光州固始县,此地乃孙叔敖的家乡,估计其中应有楚国孙氏的后裔。唐宋之后迁居福建厦门、泉州、惠安、同安、漳州诸地,虽然《柳塘记》《广东榕冈孙氏世系图谱》自称“康叔苗裔”,然其他族谱中已不见对始祖的追溯,甚至有的连唐宋时期始祖的名讳与已失传。我们看到《江都孙氏族谱》同时尊孙叔敖、孙武诸人为先祖,在其“孙氏重修族谱序”中将孙叔敖与卫国孙氏及孙武、孙膑的家族世系篡为一体,说:“叔敖公系周姬姓之后,封于楚也。公本蔿(wei)姓,隐居乐安郡富春乡,改氏孙姓。……楚聘之为令尹,执政清廉。……武子系其后也,后居齐国”。其将先秦孙氏三支源头合而为一,真让人有些啼笑皆非。

   《云阳孙氏宗谱》不但认卫国孙氏为本族之源头,还排出了卫国孙氏直至明清的历代详尽世系,其“孙氏姓氏本源考”在叙述了卫国孙氏世系后说:“林父生二子,长曰蒯,次曰嘉,蒯子恒书,字子占,仕齐伐莒有功,食采于乐安,改孙氏为孙姓。而一改乐安为富春者,盖祖武子也。武子者,恒书之孙,凭之子也。凭公字信端,避齐田乞之乱,徙居鲁曲阜之白塔村。武子字德纯,南游会稽,以兵法说吴王,封昌国公。后又食采于浙之富春,故曰富春孙氏。是则武子者,康书二十世孙,而为惠蔚公四十八世之祖也夫。”其世系图也是如此排列,而后则基本是常见的乐安孙氏世系。谱中将孙书之名改为恒书,不知有何根据。孙林父长子孙蒯,首次出现于《左传?襄公十年》,即公元前563年。而齐国孙书伐莒在公元前523年。孙蒯做孙书的父亲,从年纪方面来看没什么问题,其后面的世系将孙膑列为孙武第五世孙。《富春孙氏族谱》“姓氏本源图说”也持上述同样观点与世系排列的顺序。

   当然我们还能找到少数家谱,有相类似的粗线条提法。如常熟《虞邑孙氏宗谱》其“锦港孙氏族谱序”如此说:“孙氏出于姬周之后文王,康叔封于卫,至武公子惠孙为上卿,因以为氏。战国时有孙武、孙膑,其苗裔也。”

   作为先秦三大主干之一的卫国孙氏源头,秦汉后广布于河南、山西一带,应有相当繁盛的后裔家族。然而如今,自称为其后代的家族却远少于齐国乐安孙氏,这显然是不太合情理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在汉末以后的乱世中,其家族谱系的遗失,及齐国乐安孙氏世系名人的显赫,而使许多家族在后来补写族谱时,大都改换了门庭。重要的是卫国孙氏与孙武之间的世系连接问题,由于没有任何其他略具参考价值的史料证实,我们只能将其姑且备为一种说法,以待他日新史料的出现。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