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在塔江宗亲修谱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塔江乐安孙氏志》
作者:孙怀伟(惠安)
2019-08-10
评论:0  点击:600

各位宗长、各位乡亲:

今天塔头宗亲召开修谱会议,发动、研究修谱事宜,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溢世修志、盛世修谱,这是历史的必然。过去,人们把修谱当做是一件封建迷信,封建家族活动的一件事。这是极为错误的。中华民族龙的传人之所以有如此永久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就是因为身上流淌的是炎黄子孙的血液,就是因为有这种血统和亲情维系着。而历史不衰的这种力量,也使子孙万代不敢忘怀的依据,这就是族谱。由于解放初期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运动,多少族谱遭受劫难,化为灰烬,形成“中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状况”。日本、美国所的中国族谱,比我们国内保存下来的还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在一份文件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纪……资料”。其价值与作用不言而喻。

      其实,编修族谱,联系血缘,历史久远,已成惯例。它可以明昭穆、分尊卑、遵祖训、彰先德、知礼教、行孝道、敦亲情、睦乡邻、辨善恶、褒仁义、砺志趣、引自豪、增才识、启后昆。这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姓氏文明,保护典章文物,保存历史资料,都具有极积极的意义,不能与所谓封建糟粕等同视之,应予提倡。对此,历代领袖曾有精辟的论述,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指出:“族谱记载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团结,这是中国人们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运用。”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曾指出:“搜索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其实,早在1989年。毛泽东诞辰96周年纪念日,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韶山毛氏族谱》。该谱记录了毛泽东的生平、也记录了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第二个夫人贺子珍及其子女的生平,这都是解放思想的典范。

       由于历史的原因,浩劫的焚毁,不少族谱葬身火海,幸存下来的也有不少残缺不全。有幸的是,我们玉塘、塔头的宗贤都有守望相助,互通有无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修谱方面,更是如此。如明乡进士,奉直大夫、安吉洲知州升户部、玉塘第十七世孙幼孜与洑田孙调玉,“辛未成进士,假归里门,携谱相攀不爽,余与调玉又皆各修明而润色之,两意相投。”如明崇祯邑庠生孙承爵在《订谱解》中曾记叙了一件事:“谱於何订拴晋江塘市孙氏也。订胡以於晋,以晋全而惠缺也。惠胡为缺,惠自迁兹地以来,谱仅载二世祖而下,其第一世祖名号,与其祖所出之世系,及迁之年月俱已失之。遍稽之墓碣谱牒无闻焉。”直到辛未之岁,起升(即南塘之起星)与励卿相访京师,口诵其谱,朗朗印前所寄语一一非诬。已而起归,出其谱遍出诸人,载其派伯氏宋谏议大夫讳真辅:予派仲氏,宦礼部侍郎,讳嘉安,字仲吉,仍注目其下云,是派别载图谱。“正因为晋惠两地先贤同心追蹑晋谱,彼此互参,采而辑之,补其缺略,才使两地宗亲资料更为完善。

       为了编撰塔江族谱,当地领导十分重视,各刊也已编好本刊刊谱,有如此坚强的领导和热心宗亲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我认为,只要修谱组的同仁共同努力,我们是不会辜负领导的嘱托和宗亲的期望,一定能够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的!

       按照玉塘修谱的做法,我们把《惠安玉塘孙氏文献》分成上下两卷,上卷主要介绍历代修谱序言,家庙祖祠墓葬文物;玉塘孙氏世系图略;历代乡贤传记名人录。历代乡贤著作志和珍贵文献资料。全面介绍了玉塘孙氏包括由此分衍外乡宗亲的情况,切实包含了玉塘孙氏的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史和人物传记等资料;下册即族谱部分。上册谱史资料可以和外姓互相交流,下册族谱部分主要供族内人保存收藏。塔江族谱,可以参考玉塘的做法,也可以另辟蹊径,作出更科学的编写方法。

  这就是我个人的看法,班门弄斧,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