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各地孙氏         
 
江苏镇江聚湖孙氏宗谱
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2016-12-30
评论:0  点击:3143

 《聚湖孙氏宗谱》一部共六册,为富春堂活字印刷本。由于前辈精心呵护保管,从不轻易示人,所以至今一个字也未丢失,保存整洁完好。   

宗谱先后七次编修。始修于明万历年间。始修时,也有老谱为依据,老谱是统宗三世祖孙法编修。谱中尊渡江南迁居京口(今镇江)孙信为一世祖。孙法自述修谱事这样记载:幸吾筋力尚劲,具礼往浙请,吾伯祖傅公素蓄家乘,创立斯谱,垂示后人,得以循枝理干,由本达根,咸知千万亿身同出一人之身。孙法为修谱去浙江伯祖父孙傅家中拜访。孙傅是一世祖孙信的哥哥。孙傅,字伯野。太子太傅。孙傅致力于修谱。在今浙江《富春瓜邱孙氏宗谱》中,还可以查到其所书写的《孙氏先世源流补要》,文中考证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孙氏演变过程。《富春瓜邱孙氏宗谱》中还载有东吴大帝孙权为玉牒所书写的《天子自序》。从这些可以看出,聚湖孙氏宗谱来源历史已很久远。孙信后代一支人马迁居常州后,于1948年在常州武进聚湖桥岸头村完成最后一次也是第七次编修。   

今观这部宗谱,编修相当严谨。从统宗一世祖孙信开始至笔者本人计36世。前后近千年,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世系清楚,一目了然。自从一世祖信公迁居镇江以后,子孙繁衍,迁居各地。各地子孙都不忘祖,各自编修宗谱。现可找到的就有二十余部。如《竹园孙氏宗谱》、《毗陵孙氏家乘十六卷》、《云阳孙氏宗谱》、《阳湖孙氏谱记》、《润州当江沙孙氏重修族谱》、《严庄孙氏宗谱》等等。为各地(包括日本、美国图书馆)收藏。      

孙膑墓在镇江招隐寺   

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孙膑墓在何处?以前人们只知在山东有孙膑的衣冠冢,而不知孙膑葬在什么地方。   

我在翻阅前辈精心保存的聚湖孙氏宗谱时,惊奇的发现,孙膑墓在镇江招隐寺。在宗谱中,一共有四处关于孙膑墓的文字记载:一是在《统宗墓》中记述:荆襄制置使信公,墓在京口招隐寺,始祖武子五世孙,膑公墓左。二是在崇武侯仆齐公(孙晖,信公儿子)行状中记述:赐葬追封崇武侯,时建炎三年已酉三月葬招隐寺,膑公墓左。三是在表中,记述孙信敕葬招隐寺茔,膑公墓左。四也是在表中,记述孙晖敕取父板同葬隐寺茔,膑公墓左,追封崇武侯。”   

很明确,上述记载中提到的膑公,就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提到的武子,就是著有《孙子兵法》的孙武。孙膑是孙武的五世孙。记载中膑公会不会是其他人呢?不会指其他人。   

第一在中国历史上,称呼为孙膑者,不会有第二个人。孙膑在魏国受到膑刑和黥刑,双腿残废,脸部被刺字。世人遂称他为孙膑。任何父母,都不会为儿子取这样的名字。实际上,孙膑初名是远成(见无锡梁溪孙氏宗谱),字嘉谋。   

第二,孙晖的行状中出现孙膑墓的记述。虽然行状撰写者没有具名,也不知在何时书写。但是,可以断定,行状一定是孙晖去世后不久书写的。因为,行状是叙述死者生平的文章,供朝廷议谥参考或请名人撰写墓志所用。不可能是后人修谱时再写。所以,宗谱中收录的孙晖行状一定是近千年前,宋代当时的原始资料。   

第三,宗谱中,收录有宋高宗皇帝给孙晖儿子孙法和孙晖孙子孙镐的一道诰命,其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於皎日收瘗残骼,泽润未枯,奠食,井封物不及享。兹特追封崇武侯,敕取骨骸葬招隐寺……”从这段文字以及孙晖父子的功绩判断,孙晖父子的葬礼是宋朝廷操办。孙晖的行状也一定是朝廷官员书写。行状中对孙晖墓的位置写得很具体,记述为膑公墓。说明当时朝廷对孙膑墓的位置有确切了解。   

总之,近千年以前的文字记载不能不信。不可能是孙氏后代修谱时附会而写。   

一世祖孙信,二世祖孙晖、三世祖孙法都和孙膑墓有关。他们祖孙三代的活动也都和镇江、扬州有关。所以,有必要根据宗谱中的记载,把他们祖孙三代在镇江、扬州的事迹逐一简单介绍:   

一世祖孙信,字时立,行惟三,宋任荆襄制置使,寿74,生一子晖。宗谱中有宋徽宗皇帝在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二月初八下的一道敕命。孙信奉旨屯兵扬州,镇守江淮。因此,孙信渡江南下,把家安在京口。徽宗皇帝对孙信有很高的评价,称他有经纬之才,胸中有百万雄兵,扼守上游,防御多功。到建炎三年(公元前1129年)金兵入侵扬州时,孙信二次上疏,主张抗战。因朝廷中汪、黄当道,主张和谈。孙信的意见未被朝廷采纳。孙信又急又气,当庭吐血而亡。   

二世祖孙晖,字德明,行尚五,号朴齐。宋授招信尉。寿58。孙晖骁勇善战,征寿春打了13次胜仗。奏功13道,加封讨虏将军。宗谱中有宋钦宗皇帝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五月二十日下的一道敕命。孙晖奉旨调守高邮。   

当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孙晖星夜从高邮赶回扬州。当他到达扬州时,正好金兵将领粘没喝率领金兵追杀高宗皇帝至扬州桥。孙晖顾不上父亲之忧,领兵抗击金兵,杀敌万余。在掩护文武百官过江后,孙晖继续镇守扬州。终因势孤粮尽,独力难支,在金兵攻陷扬州时,焚香南拜,退谥於敕书楼。   

高宗皇帝在给其子孙法和孙子孙镐的一道诰命中,用很大的篇幅给予孙晖很高的评价,字里行间充满了真切的感情。诰命中的古文深奥难懂,我查阅古汉语字典后了解到诰命的大意是:……孙信、孙晖父子结发从军,早树义声,屡摧劲敌於中原。……孙晖不顾父亲之忧,明知有生命危险,不顾自身的安危,东奔西突,左支右挡,保护朕体。无异解白登之难。……孙晖舍生取义,一死重於泰山,神结魂依,千秋永垂。……兹特追封崇武侯,敕取骨骸葬招隐寺,赐田百顷於润东丁岗。 在二十五史忠义榜中,也有孙晖事迹的简略记载。   

三世祖孙法,字文式,行四六,号道夫,初授承事郎。寿69。因祖父、父亲的功绩,封光禄大夫,礼部侍郎。由于得到丁岗百顷封地,举家从镇江迁居丁岗。孙法在得知祖父、父亲双亡后,痛泣昏跌于地,家人急救。后葬父於结奄招隐,庐墓三年。   

宋知枢密院事陈诚之是孙法的好友。孙法去世后,陈诚之为孙法撰写墓志铭。墓志铭中有陈诚之作客丁岗孙法家时所见的一段描写:“……买双鹤守扉,以代应门。室中,陈列有古鼎、尊彝、法书、名画。另据宗谱《宅里志》记载,丁岗孙法家中有家丁数百。说明孙法在丁岗经济上具有一定的财力,本身又具有文化。这些,都为孙法编修宗谱创造了条件。      

孙膑后半生在江南生活   孙膑前半生历史上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他的前半生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一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孙膑出生在阿鄄之间,具体地点未指明。阿鄄之间即山东的阿邑古城和鄄邑古城之间,相距约75公里。说明孙膑小时候在阿鄄之间生活。二是离家与庞涓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具体地点也不明。三是受先于他下山的庞涓邀请,到了魏国。阴险狠毒的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在魏惠王前进谗言,使孙膑受到膑刑和黥刑。四是到了齐国,住在田忌将军府中,受到田忌的器重。田忌如实向齐威王禀告孙膑的才能,促使齐威王见孙膑,当面考察孙膑的才能,破格起用孙膑,任命孙膑为军师。   

孙膑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后,在桂陵之战中,用围魏救赵之计,为齐国取得了重大胜利。又在著名的马陵之战中,用退兵减灶之计,消灭了庞涓,俘获魏太子申,将十万魏军全部歼灭。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孙开泰先生所著《孙膑传》所述,孙膑大约在公元前378年诞生。公元前360年(18岁)离家拜鬼谷子为师。公元前357年(21岁)下山到魏国。公元前355年(23岁)到齐国。公元前343年(34岁)马陵之战后离开齐国。大约死于公元前302年,终年约72岁。   

孙膑前半生最重要的是在齐国渡过的十余年时间,是孙膑一生中最为辉煌的阶段。孙膑和田忌一起,为齐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成就了齐国中原霸主的地位。同时也使孙膑闻名于天下。   

马陵之战后,田忌、孙膑理应得到封赏。但是齐威王听信了邹忌的谗言,也许齐威王内心也害怕田忌、孙膑功大盖主,于是解除了田忌、孙膑的兵权。田忌、孙膑被迫逃亡。   

马陵之战后,孙膑去了哪里?史无记载。有的传说他隐居青州。有的说他与田忌一起逃亡到楚国。以我之见,这二种传说都有一定道理。我们可以从田忌将军的去向中寻找孙膑去向的踪迹。   

依照情理,作为十余年在一起互相配合、共同浴血奋战的老搭档,作为一起被削去兵权、生死相依的一对落难人,在生死关头,二人一定会共同商讨出路。田忌决不可能抛弃孙膑,独自逃走。孙膑也必定会追随田忌。根据史书《战国策.齐一.田忌亡齐而之楚章》记载:田忌一行来到楚国。明确记载田忌一行人被迫流亡楚国。在田忌逃亡楚国的一行人中,有没有孙膑?可能有二种情况。一种是孙膑就在这一行人中,直接就来到楚国。第二种情况是,一行人中没有孙膑。有可能田忌考虑孙膑双腿残疾,行走不便,长途逃亡有一定困难。加上当时田忌逃亡前途未卜,不知能否找到落脚之处。田忌可能首先为孙膑就近找一个安全之地,隐居下来。待田忌有了安生立命之地再把孙膑接去。 田忌一行人到楚国,楚宣王接受杜赫的建议,把江南之地封给了田忌。因此,我们可以说,不管是哪种情况,是直接还是间接,孙膑也一定到了江南。孙膑墓葬地在镇江,有力地证明这个判断。孙膑后半生在江南生活。   

杜赫建议实际上事先取得了齐威王的同意,当田忌、孙膑出逃时,杜赫恰好在齐国。齐威王内心明白,田忌、孙膑谋反并没有直接证据,不明不白。对待这二位刚刚为齐国,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的知名人物,总不能赶尽杀绝。齐威王当时害怕的是田忌借重楚国的势力回到齐国。所以和杜赫商量,让楚国把远离齐国的一块江南之地封给田忌,等于把田忌、孙膑等流放了事。而楚宣王也不愿得罪齐国,接受杜赫从齐国带回来的这一建议。   

江南地域辽阔。田忌、孙膑得到的封地在江南何处呢?战国策没有具体指明。孙膑墓在镇江,那么,有没有可能田忌、孙膑得到的封地就是在镇江一带呢?有这种可能。早先,齐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齐相庆封在齐国大权独揽,庆封家族在齐国势力很大,庆封家族与其他家族发生矛盾,互相残杀,庆封失败,被迫逃亡到吴国。吴国将朱方县(朱方县包括镇江)封给庆封,使之富于在齐。(见《史记.吴世家》)因为有这个先例,齐威王或者是杜赫自然就会想到这个主意。   

商末周初时,长江下游南侧当涂、江宁、丹徒、丹阳等地称之为朱方。朱方原本属于楚国,后吴兴起,成为吴地。越灭吴后又成为越国之地。越国在公元前412年后,发生内乱,国势大大削弱,领地面积不断缩小。相反,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向外扩张,到公元前334年,楚国基本灭掉了越国,越国王无疆被杀,越国分散为几个微不足道的小国,滨于海上,朝服于楚。楚国在向外扩张时,首先恐怕就会夺取原本属于楚国的土地。在公元前343年田忌一行人来到楚国时,越国已临近灭亡,朱方等地极有可能又属于楚地了。当然,由于年代非常久远,很难查到确切的记载,上述判断需要史学专家进一步探讨论证。   

公元前319年,齐国政局发生变动。齐宣王已经继位。与田忌不和的政敌齐相邹忌病死,另一个政敌田婴,在接替邹忌相位后不久就辞职。田忌、孙膑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田忌回到了齐国,恢复了职务。田忌从逃亡楚国到回到齐国,前后一共在江南生活了约24年之久。孙膑有没有与田忌一起回齐国呢?我个人大胆推论,此时的孙膑没有再回齐国生活,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田忌的根基在齐国,而孙膑在齐国无任何根基。二、田忌回齐国虽然恢复了名誉,恢复了职务,但没有受到重用。仅不过是体面的养老送终。孙膑再回齐国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三、据宗谱记载,孙膑有一子,名胜,字国辅,为秦将。孙膑有一个孙子,名盖,字光道。为秦汉中太守。说明孙膑有家室。如果孙膑到了江南,生活安定后才娶妻生子,那么,经过二十多年,在田忌回齐国时,孙膑的孙子恐怕也已出生。孙膑为儿子取名胜,字国辅。大概是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儿子长大后英勇善战,每仗必胜,辅助国家。为孙子取名盖、字光道。希望孙子武功盖世,道德高尚光明。从儿孙的职务看,他们都受到过孙膑的良好的教育,没有辜负孙膑的希望。 

孙膑在江南有家室、在楚王的照顾下,家业也不会差。在田忌回国时,孙膑已是58岁左右。作为一个步入老年的残疾人,已不太会愿意挪窝移居他乡。孙膑后半生在江南赋闲。孙膑到达江南时,年龄大约在34岁左右,正处于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的壮年。通过在鬼谷的理论学习和在齐国的实战实践,当时的孙膑已经十分成熟。从而有条件进一步整理、学习、钻研《孙子兵法》,并总结战国时期各国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创作出不朽的兵学著作《孙膑兵法》。 在古代,兵法著作一般是珍藏于金匮石室之中,秘不示人。恐怕只有孙膑的亲密战友田忌将军能够首先得到《孙膑兵法》,只有田忌有条件成为同时拥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二部兵书之人。田忌从江南回齐国时,一定会把二部兵法视为珍宝,带回齐国。   

1972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一号墓中,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此事轰动世界。我在前几年从宗谱中得知孙膑墓在镇江招隐寺后,曾特地到招隐寺探访。企图找到孙膑墓的蛛丝马迹。顺着山路盘旋而上,绕过一座山头,远远就看到山坳处招隐寺风景区的大门。招隐寺区域三面环山,山势不凡。凹口向东,视野广阔。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孙膑能在此安息,看来孙膑晚年在江南生活平静舒坦。   

招隐寺区域已找不到招隐寺,也看不见招隐洞(三世祖孙法称此地为招隐洞,想必在宋代此地又名招隐洞),古墓也不见踪迹,实为可惜!在一个房间中,横放着一块无字石碑,长约一米多。据说这块石碑是在建设风景区时,在风景区中心部位掘地时挖出。在碑出土之地现安放有一只石龟。石碑原来是驮在石龟背上。看来墓主不是寻常普通之人。可惜石碑上找不到一个字,不知墓主是何人也。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