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孙武及孙子兵法存真考辩
来源:
作者:广东省陆丰市 孙祖长
2020-01-30
评论:0  点击:1543

 

孙子的一生可以说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有一个的谜。笔者拙作《我看孙武其人》试图用历史去还原历史,当然局限于本人的水平,也许人们会说,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还有经常有人说的“文达孔孟,武晓孙吴。”也就是说,这个“孙”就一定指孙武,然而,据史料佐证,这个“孙”,好多地方指的是“孙膑”。这里谨将本人的看法,再次请教于宗亲高贤们。

 

从“孙吴”二字,辨 出“孙武”。最早出现在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写的《史记孙吴列传》里,在此之前的近四百年间,根本找不到一丝一毫的“孙武”痕迹。奇怪?没有任何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支撑的“孙武”其人,怎么在汉武帝时期就突然横空出世了呢?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司马迁的“孙武传奇”定有依据,而非他亲自“杜撰”,可是,二千年来从没有人能找到这个依据。

 

于是,有“孙武”论者便在先秦典籍里替司马迁“瞎”找一番,只要先秦典籍里出现“孙吴”连用现象,这个“孙”必定是“孙武”。查先秦典籍里“孙吴”连用,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齐六三》所载鲁仲连致困守聊城的燕国将领的一封信里:“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鲁仲连距吴起稍远,离孙膑较近,在鲁仲连看来,孙膑和《孙膑兵法》的影响在吴起之上,所以,孙膑的名字排在吴起之前。司马迁在《鲁仲连邹忌列传》里抄录了这封信,并做了改动“食人炊骨,士无反外之心,是孙膑之兵也。”其它小改动不要紧,但是,删去并列关系中靠后的“吴起”二字,就把战国时期“孙吴”连用时,“孙”是指孙膑的第一个证据给破坏了。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不二》的作者,给先秦各学派代表性的大思想家们按时间先后排了座次:“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寥贵先,兒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怪哉?先秦学术十大家,兵家占三,“兵圣”安在?以《孙子》的水平,绝对应该在十大家里占有一席之地,就是与春秋末年的老子、孔子比肩而立也毫不逊色。事实证明,《不二》的作者,还没见到《孙子》和“孙武传奇”。

 

到了战国最末年,《荀子议兵》道:“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文中的临武君认为:打仗就要贵“势利”,“崇变诈”。以致于西汉的刘向误认为“临武君即孙膑也。”(见《荀子集解议兵》杨倞注引“刘向序”)既然临武君就是孙膑,临武君说的“孙吴”的“孙”,必然是孙膑的先祖——孙武。但是,与荀子同处战国末年的临武君,上距孙膑一百多年,况且,孙膑兵学理论“贵势”的特点非常突出,刘向怎能犯此低能儿的错误呢?刘向这一错误,导致了后人对“孙吴”连用的理解继续犯错误。

 

荀子的学生韩非在《五蠹》里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这是一个对偶句,后一句的“孙吴”对前一句的“商管”。因商鞅变法和《商君书》,比管仲的改革和《管子》的影响大,故时代靠后的商鞅排在前面。同样道理,孙膑指挥的胜仗和《孙膑兵法》,比吴起打的胜仗和《吴子》影响大,故时代靠后的孙膑排在前面。在《守道》一文里还有“孙吴之略废,盗跖之心伏。”好像知道后人会误解“孙吴”一样,他在《难言》一文里澄清道:“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收泣于岸门。”韩非没有给后人编造的“孙武”留下一点生存的空间。

 

可是,当今的有“孙武”论者,为了证明有“孙武”其人,便说“至战国时,此书(指《孙子》)才开始广泛传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孙子热’,所谓‘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见《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3.)只引用半句对自己有利的话,这是所有的有“孙武”论者共同的心虚之处。把《五蠹》的“孙吴”与“商管”对比分析;把《守望》的“孙吴”与《难言》的“孙子膑脚”“吴起收泣”对比分析,你不得不承认:见到先秦典籍里姓“孙”必名“武”,见“武”必姓“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

 

战国晚期著书立说的人,提及“孙”时,单指孙膑一人,在他们的语言习惯里,“孙子”还没有“吴”“齐”之分。我们把韩非作品中所有的“孙”“孙吴”,都摆在一起研究后,可以明明白白的下结论:战国最末年的韩非,根本就不知道有“孙武”这么一个人。

 

有人会说:战国晚期“孙吴”的“孙”即使不是指“孙武”,也不能证明历史上没有“孙武”其人。好吧,让我们继续向前“搜索”,看看战国中期的史料里有无“孙武”的一点“味道”。《战国策魏策二十》里有:“田盼宿将也,而孙子善用兵。”这是马陵之战前的事。当时的人称“孙子”乃专指孙膑,尚无“吴”“齐”之分。以“子”尊之,可知《孙膑兵法》影响之大。如果“孙武”早就名扬天下了,又有兵法传世,人们总该说些:“田盼宿将也,而孙子乃兵法世家”之类的话吧。《战国策齐策》里也是这样使用“孙子”,没有给“孙武”留下一丝存在的可能性。

 

西汉时期的人如何使用“孙吴”呢?《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初年魏文侯时的大商人白圭的话:“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如果这真是白圭说的话,那么,吕尚和吴起之间的“孙”自然是指“孙武”。但是,商鞅是晚于白圭数十年的人物,因此,白圭的话乃后人编造,不足凭信。《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汉武帝曾经要霍去病学习“孙吴兵法”,《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也载此事。《汉书刑法志》开始有“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艺文志》把“吴孙子”“齐孙子”两部兵法都分在“兵权谋”一派里。证明司马迁为“孙武”“传奇”后,两汉人说的“孙”才开始包括“孙武”和孙膑两人,班固为便于区分二人才给予“吴”“齐”之分。

 

研究“孙吴”的指代变化,证明了在韩非所处的战国最末年,“孙武”还没有“诞生”。在西汉的司马迁时期,“孙武”刚报上“户口”。此后,“孙吴”的“孙”,从战国晚期特指孙膑,变成了兼指“孙武”和孙膑。越往后,《孙子》的影响越大,《孙膑兵法》逐渐失传,鹊巢鸠占,孙膑之“冠”才彻底被“孙武”戴在头上。“孙武”借孙膑之“壳”而“上市”,已是不争的事实;后人囫囵吞“孙”,糊涂专家错判糊涂案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有人说:春秋时期的人和事太多了,不能因为《左传》《国语》没有“孙武”二字,就否定他的存在。对!《左传》《国语》没有记载,若众多先秦典籍里有一处“孙武”二字的记载也可为据。可是,众多先秦典籍不仅没有“孙武”二字,连“孙吴”连用的“孙”也是指孙膑。事实如此,决不能没理占三分地说:众多先秦典籍没有一丝一毫“孙武”存在的痕迹,反而证明有“孙武”其人。

 

如果研究历史就是无中生有,指鹿为马,堂堂二十四史里还不知要“装”出多少“孙子”呢?没有先秦史料来证明有“孙武”其人,任何有“孙武”参与的先秦思想史、先秦兵学史的有关部分,都是伪史。夫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孙吴”之名正,则无“孙武”其人;“孙吴”之名歪,则“有”“孙武”其人。名正,先秦兵学史言顺而事成;名歪,先秦兵学史言不顺而事不成。这个“事”就是历史的真相,就是对先秦兵学文化的深入研究。

 

孙子兵法,光昭百世,然而孙子兵法的成书,更是一个谜,而从孙子兵法的表达来看,孙子兵法又经过后人所增补,这更是不争的事实。卑人无意诋毁自己的老祖宗,还是那句话,不要参与绑架自己的老祖宗。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