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近代名贤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
来源:网络
作者:张保华
2018-05-29
评论:0  点击:2636

孙中山是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但是却对社会主义一往情深。他不但赞美社会主义、向往社会主义,而且力图在中国用民生主义的形式实现社会主义。因而,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政治实践性,显然这不单是用“主观社会主义”就可概括的。本文试图对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做一次梳理,并论述它应有的历史地位。

一、孙中山与社会主义的不解之缘

孙中山与社会主义的最早接触,可以追溯到1869年。是年10月,孙中山在伦敦被清廷驻伦敦使馆诱捕,后经友人的多方营救,才得以脱险。脱险之后,孙中山在伦敦居住了9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几乎天天去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中去读书或著述。其中,也阅读了大量的当时在西方流行的许多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还实地考察了社会主义者的活动,诸如费边分子、单一税论者、民粹派和工会领袖等,是怎样为消除资本盲目发展而带来的有害后果所进行的斗争实践。这次阅读和考察,对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孙中山后来记述道:“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交其朝野贤豪,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1]从此段话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在游历欧美国家之前,可能通过阅读香港的教会报纸,知道了社会主义,但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欧美国家为什么会兴起社会革命运动,却知之甚少。这次游历欧美国家之后,他不但亲眼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贫富不均,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岌岌危殆”;看到了欧美各国“社会革命”,同时还阅读了西方社会主义的“诸家学说”,于是他决定要在中国实行他自己的社会主义即民生主义。

19039月至19056月,孙中山再度游历欧美各国。190312月他在回复友人函中说:“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思不能须臾忘者。弟所主张在于平均地权。此为吾国今日可以切实施行之事。近年来欧美已有试行之者,然彼国势已为积重难返,其地主之权直与国家相同,未易一躐改革。若吾国既未以机器施于地,作生财之力,尚恃人功,而不尽操于业主之手。故贫富之悬隔,不似欧美之富者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则我之措施当较彼为易也。”[2]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初识社会主义之后,对社会主义一直记挂于心中,并且认为中国较之欧美各国容易实行社会主义。19055月,孙中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访问了国际社会党执行局(第二国际常设执行机构)的主席王德威尔德和书记处书记胡斯曼,请求接纳他的革命组织为第二国际成员,并自称自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者。”尔后,第二国际的机关报也称孙中山为“中国革命社会党的领袖。”谓其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过渡的新社会。”纲领是:“第一,驱除纂权的外来人,从而使中国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第二,土地全部或大部分为公共所有。”[3] 1905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根据孙中山的提议,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16个字,为自己的政治纲领。19051126,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出版。孙中山在其《发刊词》中,首次公开打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旗帜。以后又在许多场合的演讲中和著述中,反复对自己的民生主义观点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即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其具体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的要点:

1.孙中山最为敬佩、最为崇拜的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孙中山数次到欧洲游历,接触到了西方的诸种社会主义学说。有亨利•乔治的单税制社会主义,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费边的社会主义,欧文、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中,令孙中山最为敬佩、最为崇拜的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他说“无政府主义之学说”“得逞”以后,“真正纯粹之社会主义,遂湮没于云雾之中,漂()缈而不可以迹,厥后有德国麦克思(即马克思)者出,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为《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所本,不复专迎合一般粗浅激烈之言论矣。”[4]又说:“马克思……用了二三十年的功夫,费了一生的精力,把关于社会主义的书籍……不管他是古人著作的,或者是对人发表的……都搜集在一处,过细参考比较,想求出一个结果。这种研究社会问题的办法,就是科学方法。故马克思所求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就是科学的社会主义。”[5]还说“马克思所著的书和所发明的学说,可以说是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的大成。所以他的学说一出来之后,便举世风从,各国学者都是信仰他,都是跟往他走。”[6] “现在研究社会问题的人也没有哪一个不是崇拜马克思做社会主义中的圣人”[7]从以上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不但细心研究过社会主义,而且,还从西方社会主义的诸家学说中,认识到马克思所创立的社会主义是最为科学的,因而也最令他敬佩和崇拜。

2.孙中山认为,他所提出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从1903年同盟会成立起,孙中山就开始将“民生主义”视同社会主义来使用。据孙中山的战友冯自由的后来回忆:“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旧译为社会主义。(孙中山)在乙巳《民报》出版以前亦常用之。其后总理以为此名,未能包括已所发明之意义,乃别创‘民生主义’一名以代之。”[8]孙中山在1919年所写的《三民主义》一文中就说到“民生主义者,即社会主义也。”[9] 19213月他在一次演讲中又说“民生主义即时下的社会主义。请君想想,兄弟提倡民生主义是在什么时候?今日国人才出来讲社会主义,已嫌迟了。但是社会主义的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释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10]同年6月,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生主义》中提出:“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然后他接着回答说“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11]又说“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名词,现在外国是一将并称的,其中办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是通称的名词都是用社会主义。”我今天“所讲的是‘民生主义’”。但是“为什么不学外国直接来讲社会主义,要拿民生主义这个中国古代名词来代替社会主义呢?”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范围,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问题,就是研究人民生计问题,所以我用民生主义者来替代社会主义。始意就是在正本清源,要把这个问题的真性质表明清楚。要一般人一听到这个之后,便可以了解。”“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12]由此可见,从同盟会成立前后,到国共合作前后,孙中山一直把民生主义当成是社会主义的另一个别称来使用,其原因在于用民生来概括中国的社会问题,较之用“社会”或“共产”等名词,较为适当。[13]

3.孙中山还认为:共产主义也是民生主义

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之上乘”是“共产主义”。人们在共产主义“社会之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如同父子兄弟同处一家,各尽其生利之能,各取衣食所需,不相妨害,不相竞争,郅治之极,政府遂处于无为之地位,而归于消灭之一途。”[14]在孙中山看来,人类不仅由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而且还会消灭政府,消灭国家之界限。“虽然,欲泯除国家而进于大同,其道非易。”“我辈亦须存此心理,感觉此学说,将来世界上总有和平之望,总有大同之一日,此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的思想。”[15]孙中山认为中国数千年前,孔子所说的大同之业,完全可以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而逐步得到实现,因为“社会主义之国家,……农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士以治之,各尽其事,各执其业,幸福不平而自平、权利不等而自等,自

此演进,不难致大同之业。”[16]

孙中山到了晚年,则将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联系了起来。如192311月底孙中山在批评邓泽如等人的反共呈文中说:“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17] 1924年,他在所做的民生主义演讲中,又多次提到“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他还针对国民党改组时,许多国民党员反对同共产党联合,认为“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不能相容”的论调,反复讲述了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关系。他说“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毫无冲突,不过范围有大小耳。”[18]

“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对好朋友。”[19]不过孙中山也认为,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是有区别的。他赞成共产主义学说关于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的理想,但不赞同用马克思的办法,即用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他认为民生主义,更适合中国的国情,他说,“我今天来分别共产主义和民生主义,可以说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理想,民生是共产主义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还是在方法。”[20]

“我们今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21]这就是说孙中山是把共产主义看成是一种理想,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不能用马克思的办法,只能用孙中山所提倡的民生主义来实行。

二、孙中山与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办法

既然社会主义就是民生主义,在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呢?孙中山认为:

第一,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并非难事。前面已说过,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答复友人所询问之事便说过:实行社会主义,对欧美各国来说已是“积重难返。”中国则“受病未深,而去之易。”[22]这是因为,“凡是大灾大祸没有发生的时候,要防止它是容易的。到了发生之后,要扑灭它却是极难。”[2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进一步的阐述了这个观点。他指出,许多人都认为,要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那是极其困难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恰恰相反,“英美诸国因文明已进步,工商已发达,故社会革命难,中国文明未进步,工商未发达,故社会革命易。”[24]中国实行社会革命之所以比较容易,其原因不过是“防止少数人垄断土地,资本二者而已。”[25]也就是说“今日中国尚无如欧美之大资本家,富有土地者也。土地国有,无损于民。若至如欧美之时,其富人必出死力以抵制。”[26]同时“中国现有无数荒野地段,未经开垦,故社会革命事业,比欧美各国较易达到目的。”[27]

第二,孙中山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即为民生主义,其实施方案主要是解决土地问题和资本问题。孙中山说“民生主义,就是时下的社会主义……兄弟所谓的民生主义,有很好的具体办法……我的办法是甚么呢?就是归宿到‘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

关于土地问题,最初孙中山只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19058月《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所表述“平均地权”的内涵是:“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28]他认为欧美国家之所以不能解决社会问题,是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随着产业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地价便会十倍、几十倍的上涨,这样地主便可以坐食其利,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中国虽然属于资本主义尚不发达的国家,几千年地价没有增加,但是随着文明的渐进,地价也会逐渐涨高的。若干年后,中国的地主也会因此项收益而成资本家。

孙中山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后方法就是核定地价,照价纳税,照价收买,增价归公。显然这是指城市的地价问题,没有涉及到中国农村的土地关系。他曾天真地设想,城市实行地价税,政府便有了一宗很大的收入,可以用米解决行政经费,豁免一般平民的杂税,甚至连民国的水电费用,都可由政府负担。“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为地球上最富的国。”[29]

1924年,孙中山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以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他认为,农民所耕种的土地,大部分属于地主,所生产的产品大半被地主剥夺,这是很不公平的。“中国以农业立国,而全国各阶级所受痛苦,以农民尤其”,解除农民痛苦的办法就是实行“耕者有其田”。孙中山说:“苏俄推翻了大地主,把全国田地分给农民,耕者有了田,只对国家纳税,没有地主来收,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的革命,也要仿效俄国这种办法,也要让耕者有其田。”《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也规定“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理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30]

关于节制资本问题,孙中山认为:要解决民生问题,单靠解决土地问题还不行,必须振兴实业。他针对欧美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所表现的贫富悬殊和中国贫富落后的状况,提出了节制资本和发展国家资本的主张。

节制资本,就是限制私人资本的发展程度,孙中山认为:私人资本如不加节制,听任自由发展,就会造成资本家的资本无限膨胀,平民失去生计。“富者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31]这种贫富悬殊,必然会激化阶级斗争,引起“社会革命”。为此,他提出限制私人资本,避免产生大资本家,这样“社会革命”就不会发生了。限制私人资本的办法有:限制其经营范围等。“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为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32]

实行累进的直接税率,即征高额所得税和遗产税,以限制资本家继续膨胀,并使资本家取之于社会的财富,拿出一部分还之于社会,使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相调和。

孙中山认为,中国贫穷,节制私人资本只是为了防病,仍不足以解决民生问题,要使中国富裕起来,还必须发展国家资本。他在19124月就提出将铁路、矿产、邮电、森林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实业收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33]并且将这一政策称之为“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他设想如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能令铁道延长至20万里,则岁当可收入10万万,只此一额,已足为全国之公用而有余。”[34]

孙中山还认为,利用外国资本是加速社会经济进步之道。“我国要拿外国已成的资本造成中国将来的共产世界。能够这样做去,才是事半功倍。如果等我们自己有了资本之后,才去发展实业,那便是很迂缓了。”[35]借用外资虽然要支付利润,但偿付有限;一旦偿清,实业便归我们永久所有。因此是划算的。他特别强调利用外资时要有自主权,主权必须“操之于我”。

孙中山认为:实行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实行了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就是实现了社会主义。他追求的目标是“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即“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共的,人民对于国家要什么事情都可以共,才是真正达到民生主义的目的,这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36]

三、孙中山与主观社会主义

长期以来,孙中山的上述社会主义的主张,一直被人称之为主观社会主义。既然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当然就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列宁在他的一篇名叫《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中说了这么几段话:

“先进的中国人,所有的中国人,正在经历这种高涨,竭力从欧美吸收解放思想。但在欧美,摆在日程上的问题上的问题,已经是从资产阶级下面解放出来,即实行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必须产生中国民主派对社会主义的同情,产生他们的主观社会主义。”[37]

“中国社会关系的辩证法就在于:“中国的民生主义者真诚地同情欧洲的社会主义,把它改造成为反动的理论。并根据这‘防止’资本主义的反动理论制定纯粹资本主义的,十足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38]

据此,不少同志认为:孙中山关于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主张,是一种主观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是一种“反动的理论”等等,其实我们只要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原理,仔细考察一下孙中山的社会主义主张,就不至于草率的作出如此评价来。

首先,孙中山为首的中国民主主义者,对欧洲的社会主义抱有真诚的同情和强烈的想往,并且结合中国的实际,做过许多有益的探讨,例如,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而且还是把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先行者,是在中国传播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先驱。他的社会主义主张,是在揭示和批判西方私人资本主义弊端的基础上,是在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诸家社会主义学说(包括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某些内容的基础上,从中国生产力低下,经济极端落后的国情出发提出来的。他为中国革命制定了以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作为基础和归宿的完整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其中有不少闪烁着真理火花的天才思想。例如,孙中山认为,中国以农业立国,全国各阶级所受痛苦“以农民尤甚。”因此他着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最初他只是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以后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个土地纲领,已十分接近于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了,这难道还能说是一个“十足的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吗?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即社会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压迫,反对剥削,追求幸福生活、社会繁荣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孙中山改造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谋求中国进步的伟大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孙中山能够在1903年,就在自己的民生主义学说中,提出避免资本主义前途,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观点,不能不说是他对中国革命和第三世界各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孙中山关于经济不发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不仅为社会主义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近代社会主义思想,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广泛传播打下了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可以说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中国近代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先驱者。有的人会说:孙中山不赞成用马克思的办法,即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比如他说过:“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39]因此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反动的理论。其实,这种论断是站不住脚的。

诚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之初,就在其《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地提出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有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但是以后随着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便提出无产阶级可用暴力和和平两种方式来同资产阶级作斗争的主张。他说:“我们应该向各国政府声明:我们知道,你们是对付无产者的武装力量。在我们有可能用和平方式的地方,我们将用和平方式反对你们。在必须使用武装的时候,则用武装。”[40]他还指出,各国无产阶级应当记住:“凡是利用宣传能更快更可能达到这一目的地方,举行起义就是不明智的。”究竟采取暴力,还是用和平的斗争形式,“必须考虑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并且认为美国、英国和荷兰等国家的资产阶级,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41]

由此可见,马、恩不认为无产阶级“可能用和平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反动的理论。同样,孙中山以“和平手段”实现“中国社会革命”的思想,也不是一般的反对使用暴力。相反,从孙中山的革命实践来看,他却是一贯地主张用暴力推翻现有的反动政权的先行者,并建立新的革命政权。

在此基础上,中国在“政治革命之后,宜继以和平的社会革命”也就是说,孙中山是以流血的暴力革命为前提的,有了这个前提,方能以“和平手段”实现“中国社会革命”[42]。应该讲,孙中山的上述思想并非是完全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其次,孙中山关于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主张,有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一面,也有主观空想的一面,不能单用“主观社会主义”一言以蔽之。孙中山虽然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但他却对社会主义十分想往,因此提出了许多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种种设想,其中不乏为真知灼见,也具有实用性。这为中国以后的革命提供了丰富的,有益的,珍贵的思想资料。例如:

政治思想方面,革命必须“唤起民众”,民主革命胜利之后立即转入“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经济落后的国家不要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经济落后的国家有可能用和平的手段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国家当以人民为基础,工农则是人民的主体,国家的主权在民,人民享有一切自由与权利。官吏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必须由有德的专家充任等思想,有的是天才创造,有的是合理继承,不失为中国近代思想中的精髓,并且也为中国以后的革命所借鉴。

经济思想方面:孙中山关于用“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节制资本”,既保护私人资本又限制私人资本,“发展国有实业”,并使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思想。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重心,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重点,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国家干预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解决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等等思想,无一不为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运用于中国以后的革命和建设之中。

文化思想方面,孙中山在如何对西方思想文化上,他一方面主张向西方学习,吸收西方文明的长处;另一方面又强调绝对不可“照本抄袭”,不宜盲从他国,“要适合中国国情”,反对事事都依照外国。例如孙中山在引进西方诸家学说时,独钟情于马恩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将社会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时,孙中山将社会主义改称为民生主义。其原因在于:他认为用民生主义来概括中国的社会问题,比之用“社会”或“共产”等名词较为适当;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上,“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继承而不迷信;利用而不泥古。同时还主张在吸收中外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熔铸一种先进的新文化。这种文化集中了中西两种文化之长,又无两种文化之短。孙中山的上述文化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所认同,成为新民主主义化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当然孙中山作为一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其社会主义的主张,也有主观空想的成分,比如孙中山认为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并非难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等等。不过,就中国的革命实践来看,孙中山的空想成分毕竟是第二位的,次要的,实践性是主要的,第一位的。毛泽东在七大所做的口头政治报告中说过:“孙中山这位先生要把他讲完全。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是讲历史辩证法的。孙中山的确做过些好事。说过些好话。我在报告里尽量把这些好东西抓出来。这是我们应该抓住死也不放的。就是我们死了,还要交给我们的儿子、孙子。”这也代表了我们对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点应该抱有的态度。

(作者工作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注释:

1.《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32页,全集9卷于中华书局19811986年出版。下同此版本。

2.《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28页。

3.《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73页。

4.《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06页。

5.《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63页。

6.《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62页。

7.《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60页。

8.冯自由:《革命逸史》第3卷,第219页。

9.《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91页。

10.《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476页。

11.《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86页。

12.《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55358359页。

13.《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59页。

14.《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508

15.《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8页。

16.《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458页。

17.《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458页。

18.《国父全集》第2册,第625页。

19.《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86页。

20.《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81页。

21.《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92页。

22.《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88页。

23.《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26页。

24.《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19页。

25.《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193页。

26.《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64页。

27.《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32页。

28.《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97页。

29.《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90页。

30.《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20页。

31.《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28页。

32.《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20页。

33.《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23页。

34.《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23页。

35.《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93页。

36.《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94页。

37.《列宁选集》第二卷,第360页。

38.《列宁选集》第二卷,第360页。

39.《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92页。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700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179页。

42.韦杰廷著:《孙中山民生主义新探》,第337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