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各地孙氏         
 
孙武与苏州
来源:网络
作者:管正
2017-01-26
评论:0  点击:2585

孙武与苏州是我十五年来研究的重点。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是地方性、群众性的社会学术团体,工作中心是学术研究。孙武在苏州生活、战斗了三四十年时间,苏州有着研究孙武的丰富资源,在全国独一无二。全国对孙武和《孙子兵法》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苏州对孙武和《孙子兵法》的研究;孙武与苏州的研究,则丰富了全国孙武和《孙子兵法》的研究,并推进了全国对孙子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孙武与苏州的研究是全国以至全世界孙子研究的重要资源。因此,孙武与苏州的研究对于全国孙武与《孙子兵法》的研究,起到了促进和互动作用。历史上苏州只有少数孙子研究者,或者曾经对孙子作过研究,有所论述,但没有一个专门研究孙子的组织,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现有会员、理事三百多人,孙武与苏州的深入研究已经落到了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身上,这实在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古人云: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不然,耳边口头也。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意思是事理以内心的体会才能精确,应当存稳,否则成了耳边口头的琐事,过后就忘。事理要依据典故,必须学识广博,否则就成了随意猜测。古人又说: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结实,以书史为园林。要研究孙武与苏州的课题,首先要认真学习,查找各种资料,这是研究的基础。以下是我治学研究的一点体悟。

    (一)查阅历史资料

    史料是史学工作的基础,研究孙武与苏州的关系,首先要查阅历史资料。如果离开了历史资料,仅凭个人的想象、推测,这个学术研究就会误入歧途。当然,史料不可能把孙武在苏州生活、战斗的事情都记载清楚。但是,唯物史观是治学之本,必须要在查阅到的史料记载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出有价值的成果。十五年来,我所查阅到的有关史料主要有如下几处:

    1.西汉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有关孙武其人其事,主要有四处:

    (1)《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斧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惟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2)《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王阖庐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亡奔吴,吴以为大夫。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四年,伐楚,取六与潜。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吴。迎而击之,大败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

    九年,吴王阖庐谓伍子胥、孙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阖庐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于汉水。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陈。吴王阖庐弟夫概欲战,阖庐弗许。夫概曰:王已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袭冒楚,楚兵大败,走。于是吴王遂纵兵追之。比至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郧公弟欲弑昭王,昭王与郧公奔随。而吴兵遂入郢。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

    (3)《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4)《史记律书第三》: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

    2.《左传》记载:

    (1)周景王二十三年、鲁昭公二十年、吴王僚五年(前522):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公子光曰:是宗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从也。员曰: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见设诸焉,而耕于鄙。
   
(2)周景王二十二年、鲁昭公十九年(前523):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使孙书伐之。初,莒有妇人,莒子杀其夫,已为嫠妇。及老,托于纪鄣,纺焉以度而去之。及师至,则投诸外。或献诸子占。子占使师夜缒而登。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噪。城上之人亦噪。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七月丙子,齐师入纪。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也是一部具有高度成就的散文著作。《左传》是先有书,隔了若干年,后人才给他起名,首先给他起名的是西汉司马迁,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鲁君士左丘明写成了《左氏春秋》,以后班固作《汉书》,又称之为《春秋左氏传》,自此以后人们把它称为《左传》,并被列为十三经中的一种。它是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

    3.后汉《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阖闾)三年,吴将欲伐楚,未行。伍子胥、

伯嚭相谓曰:吾等为王养士,画其策谋,有利于国。而王故伐楚,出其令,托而无兴师之意,奈何?有顷,吴王问子胥、伯嚭曰:寡人欲出兵,于二子何如?子胥、伯嚭对曰:臣愿用命。吴王内计,二子皆怨楚,深恐以兵往,破灭而已。登台向南风而啸,有顷而叹,群臣莫有晓王意者。子胥深知王之不定,乃荐孙子于王。

    孙子者,名武,吴人也。善为兵法,辟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胥乃明知鉴辩,知孙子可以折冲销敌,乃一旦与吴王论兵,七荐孙子。吴王曰:子胥托言进士,欲以自纳。而召孙子问以兵法。每陈一篇,王不知口之称善,其意大悦。问曰:兵法宁可以小试耶?孙子曰:可。可以小试于后宫之女。王曰:诺。孙子曰:得大王宠姬二人,以为军队长,各将一队。令三百人皆被甲兜鍪,操剑盾而立。告以军法,随鼓进退,左右、回旋,使知其禁。乃令曰:一鼓皆振,二鼓操进,三鼓为战形。于是宫女皆掩口而笑。孙子乃亲自操枹击鼓,三令五申,其笑如故。孙子顾视,诸女连笑不止,孙子大怒,两目忽张,声如骇虎,发上冲冠,项旁绝缨,顾谓执法曰:取斧钺锧。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信,将之罪也。既以约束,三令五申,卒不却行,士之过也。军法如何?执法曰:斩。武乃令斩队长二人,即吴王之宠姬也。吴王登台观望,正见斩二爱姬,驰使下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宜勿斩之。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法在军,君虽有令,臣不受之。孙子复,鼓之,当左右、进退,回旋、规矩,不敢瞬目。二队寂然,无敢顾者。于是乃报吴王曰:兵已整齐,愿王观之。惟所欲用。使赴水火,犹无难矣,而可以定天下。吴王忽然不悦,曰:寡人知子善用兵,虽可以霸,然而无所施也。将军罢兵就舍,寡人不愿。孙子曰:王徒好其言而不用其实。子胥谏曰:臣闻:兵者凶事,不可空试。故为兵者,诛伐不行,兵道不明。今大王虔心思士,欲兴兵戈以诛暴楚,以霸天下而威诸侯。非孙武之将,而谁能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者乎?于是吴王大悦,因鸣鼓会军,集而攻楚。孙子为将,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掩余、烛庸。谋欲入郢,孙武曰:民劳,未可,恃也。楚闻吴使孙子、伍子胥、伯嚭为将,楚国苦之,群臣皆怨,咸言费无忌谗杀伍奢、白州犁,而吴侵境,不绝于寇,楚国群臣有一朝之患。……阖闾闻楚得湛卢之剑,因斯发怒,遂使孙武、伍胥、伯嚭伐楚。子胥阴令宣言于楚曰:楚用子期为将,吾即得而杀之;子常用兵,吾即去之。楚闻之,因用子常,退子期。吴拔六与潜二邑。五年,吴王以越不从伐楚,南伐越。越王元常(编者注:《左传》、《国语》,记为允常)曰:吴不信前日之盟,弃贡赐之国而灭其交亲。阖闾不然其言。遂伐,破槜里。

    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伐吴,报潜、六之役。吴使伍胥、孙武击之,围于豫章。吴王曰:吾欲乘危入楚都而破其郢,不得入郢,二子何功?于是围楚师于豫章,大破之。遂围巢,克之,获楚公子繁以归,为质。

    九年,吴王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不可入,今果何如?二将曰:夫战,借胜以成其威,非常胜之道。吴王曰:何谓也?二将曰:楚之为兵,天下强敌也。今臣与之争锋,十亡一存,而王入郢者,天也。臣不敢必。吴王曰:吾欲复击楚,奈何而有功?子胥、孙武曰:囊瓦者,贪而多过于诸侯,而唐、蔡怨之。王必伐,得唐、蔡。”“何怨?二将曰:昔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二枚、善珮二枚,各以一枚献之昭王。王服之以临朝。昭公自服一枚。子常欲之,昭公不与,子常三年留之,不使归国。唐成公朝楚,有二文马,子常欲之,公不与,亦三年止之。唐成(人)相与谋,从成公从者请马以赎成公。饮从者酒,醉之,窃马而献子常,常乃遣成公归国。群臣诽谤曰:君以一马之故,三年自囚,愿赏窃马之功。于是成公常思报楚,君臣未尝绝口。蔡人闻之,固请献裘、珮于子常,蔡侯得归,如晋告诉,以子元与大夫之子质,而请伐楚。故曰,得唐、蔡而可伐楚吴王于是使使谓唐、蔡曰:楚为无道,虐杀忠良,侵食诸侯,困辱二君。寡人欲举兵伐楚,愿二君有谋。唐侯(编者注:《左传》记为蔡侯)使其子乾为质于吴,三国合谋伐楚。舍兵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水为阵。子常遂济汉而阵,自小别山至于大别山,三不利,自知不可进,欲奔亡。史皇曰:今子常无故与王共杀忠臣三人,天祸来下,王之所致。子常不应。十月,楚二师阵于柏举。阖闾之弟夫概晨起请于阖闾曰:子常不仁,贪而少恩,其臣下莫有死志,追之,必破矣。阖闾不许。夫概曰:所谓臣行其志不待命者,其谓此也。遂以其部五千人击子常。大败,走奔郑,楚师大乱,吴师乘之,遂破楚众。楚人未济汉,会楚人食,吴因奔而击,破之雍滞(澨)。五战,径至于郢。王追(迫)于吴寇,出,固将亡,与妹季芈出河、濉之间。楚大夫尹固与王同舟而去。吴师遂入郢,求昭王。

    十年,秦师未出。越王元常恨阖闾破之槜里,兴兵伐吴。吴在楚,越盗掩袭之。六月,申包胥以秦师至。秦使公子子蒲、子虎率车五百乘救楚击吴。二子曰:吾未知吴道。使楚师前与吴战而即会之,大败夫概。七月,楚司马子成、秦公子子蒲与吴王相守,私以间兵伐唐,灭之。子胥久留楚,求昭王,不去。夫概师败,却退。九月,潜归,自立为吴王。阖闾闻之,乃释楚师,欲杀夫概。奔楚,昭王封夫概于棠溪。阖闾遂归。子胥、孙武、伯嚭留,败楚师于雍澨。秦师又败吴师。楚子期将焚吴军,子胥曰:吾国父兄身战暴骨草野焉,不收,又焚之,其可乎?子期曰:亡国失众,存没所在,又何杀生以爱死?死如有知,必将乘烟,起而助我;如其无知,何惜草中之骨而亡吴国?遂焚而战,吴师大败。子胥等相谓曰:彼楚虽败我馀兵,未有所损我者。孙武曰:吾以吴干戈,西破楚,逐昭王而屠荆平王墓,割戮其尸,亦已足矣。子胥曰:自霸王已来,未有人臣报雠如此者也。行去矣!吴军去后,昭王反国。

    《吴越春秋》是史学家赵晔著。该书记载了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所记基本事实与《左传》、《史记》等相符。其中记载孙武事迹较《史记》为详。《吴越春秋》记载说明,孙武在公元前512年向吴王阖闾晋献兵法十三篇之前,孙武在吴国辟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史记》记载孙武是齐人也。但《吴越春秋》记载,在吴王欲伐楚时伍子胥表示臣愿用命,但吴王内计伍子胥怨楚,深恐灭楚而已,在此情况下伍子胥七荐孙子,并称孙子者,名武,吴人也,善为兵法。《吴越春秋》载孙武,辟隐深居,吴人。孙武是齐人,伍子胥却向吴王称是吴人,因在吴国辟隐深居多年,称吴人也并不错,伍子胥这样对吴王说,使吴王可以放心些,因当时在吴王知伍子胥是楚人、怨楚,所以登台向南风而啸,有顷而叹,而子胥深知王之不定,乃荐孙子于王。所以称孙子是吴人也也在情理之中。而且说明伍子胥与孙武是深交、密友。由此可见,《吴越春秋》有关孙武的一段历史记载是可信的。

    4.东汉末年曹操《孙子略解》书中说: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续孙子兵法》、《兵法摘要》等。曹操所说,孙武著述兵法的动机和目的,孙武是专为吴王阖闾而作兵法是十三篇。这个说明同《史记》、《吴越春秋》记载不仅没有矛盾,而且是对孙武著述兵法十三篇研究的补充。曹操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是至今流传下来的注释兵法十三篇的第一人。曹操在《孙子略解》中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曹操所言是可信的,说明孙武所著兵法十三篇,不是一般的兵法理论著作,而是针对吴王阖闾的政治需要。《吴越春秋》:吴王而召孙子问以兵法,每陈一篇,王不知口之称善,其意大悦。说明兵法十三篇对吴王阖闾强国称霸极有针对性、实用性。

    5.《三国志吴主传》:孙坚,字文台,吴郡富阳人,盖孙武之后也。坚四子:策、权、翊、匡。”“孙权,字仲谋。《三国志》,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被当代史学家俗称四史。《三国志》继《史记》、《汉书》后成,比《后汉书》成书早百余年,《三国志》也可称为一部史学名著。记载说,孙坚是孙武的后代,孙权是孙坚的后代,此说与以上几部史料所载相符。

    6.唐《元和姓纂》:吴有孙武孙权为吴帝……孙武之后。《元和姓纂》,唐林宝撰。林宝今山东济南人,管朝议郎太常博士。于宪宗元和年间诏命,遵照宰相李吉甫拟定的纲纪按据经籍,穷究旧史,在考定各姓受之源及诸家谱系的基础上撰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姓氏典籍。《元和姓纂》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早二百四十八年,比《古今姓氏书辨证》早三百四十二年,为我们了解孙武家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后编入《四库全书》。据《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元和姓纂》使用了许多珍贵著作,其权威性不可置疑。《元和姓纂》为唐代官修,其目的是为唐代卿大夫条其原系,考其郡望。说明《元和姓纂》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孙氏家族渊源,说明孙武后代在今浙江富阳地方。《元和姓纂》所载孙氏家谱,应该是可信的。

7.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曰:

其文,迹其事,亦可差别矣。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事地利,安能尔利?《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宋代列入《武经七书》之一,清代收入《四库全书》之内,该书是阐发《孙子兵法》某些重要军事原则便于武人阅读的通俗兵书。唐太宗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善于实践运用。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之君,他说:吾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也;百战百胜,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较量,孙武之书,三等皆具焉。唐太宗的论述,至今对《孙子兵法》学习和运用还有借鉴意义。李靖,唐朝杰出军事家,李靖书中说:观其文,迹其事,亦可差别矣。说明李靖学习孙子兵法,不仅学习孙子兵法原文,还对孙武其人有所研究,观其文,迹其事。李靖讲孙武与张良、范蠡一样,是脱然高引,不知所往。这段话说的是孙武功成后身退,又自己过上隐居生活,应该说,李靖是所查到史料中说孙武功成身退的第一人。

    8.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所载孙氏家谱内容与《元和姓纂》相符,而且更详细。该书载: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该书记载内容与《史记》、《吴越春秋》相合。该书是北宋欧阳修、宋祁所撰。欧阳修(1007—1072),北宋史学家,字永叔,今江西人,《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祁(998—1061),字子京,今湖北人,曾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工部尚书,北宋史学家,《宋史》卷二八四有传。该表于嘉祐五年(1060)成书后,列入《二十四史》、《二十五史》,是我国重要的史籍之一,是研究孙武世系、孙武其人的重要史料,该书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又依据《元和姓纂》和其他诸家谱牒撰成。其中对孙武的家世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考证,书中不仅明确提出了孙武的先祖,并且对其家谱上起春秋之田完,下迄唐末之孙偓,一一叙录,记载了长达一千八百年间孙氏家族世代的姓名、官职和居处。该书记载说明孙武齐国人,孙书是其祖父,姓孙的原因是齐景公赐姓,食采于乐安,孙武因齐国四姓之乱而奔吴国。孙武儿子孙明,食采于富春。由此可知,该书所载孙武家世是可信的。

    9.南宋《古今姓氏书辨证》: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无宇。二子:常、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作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该书由邓名世、邓椿撰,绍兴四年(1134)三月奏上。邓名世,字元亚,今江西抚州人,南宋学者。邓椿,名世子,继其父补成此书,取材于汉唐典籍,以《左传》、《国语》所见姓氏为主,又以宋代《熙宁姓纂》和宋《百官公卿家谱》二书互为参校撰成。书中对孙武以及《风俗通》以下诸家谱牒进行了大规模的辨伪和考证,证辨颇为详明。考证的结果是《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孙武家世的记载,都可以依据。清代著名考据学家孙星衍校订《孙子叙录》时,按语说:绍兴四年,邓名世上其书,胡松年称其学有渊源,多所按据。自五经子史以及《风俗通》、《姓苑》、《百家谱》、《姓纂》诸书,凡有所长,尽用其说,是其书内所邮,皆可依据也。该书所载孙武家世,孙武避乱奔吴等与《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相符,也是可信的。

    10.清毕以珣《孙子叙录》记载:按孙子,本齐人,后奔吴,故《吴越春秋》谓之吴人也。邓名世《姓氏辨证书》曰:齐敬仲,五世孙书,为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冯,为齐卿。冯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作乱,奔吴,为将军,是也。”“又按绍兴四年邓名世上其书,胡松年称其学有渊源,多所按据。序又说自五经子史,以及《风俗通》、《姓苑》、《百家谱》、《姓纂》诸书,凡有所长,尽用其说,是其书内所云,皆可依据也。该书说的孙武家世,避乱奔吴,经考证认为,皆可依据。

    11.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曹操并未删节《孙子》。据其书文笔简妙,坚信为先秦以前书,确为孙武自著。纪晓岚(纪昀),字春帆,今河北省人,清乾隆十九年进士,由翰林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乾隆时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定。记载说《孙子兵法》为孙武自著,并非曹操删节,是经过考据以后得出这个结论的。

12.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竹简。19724月,

山东省博物馆和临沂文物组的考古工作者发掘了银雀山12号西汉墓葬,出土《孙子兵法》汉墓竹简,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出土为十三篇,竹简上还有十三扁(篇)的记载,同时出土了《孙膑兵法》。《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在临沂银雀山同一墓中出土。0233号汉简上书吴王问孙子曰……”0108号汉简上书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两种兵法同时出土,两则简文正与《史记》关于孙武、孙膑的记述相符。出土佚文中《见吴王》载“……□于孙子之馆十三扁(篇)所言……”证实历史上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各有兵法传世。

    13.兖州汉墓孙武画像。1981年,在山东兖州西关外农机学校内清理发掘汉代墓葬,出土画像石,其中有极为珍贵的孙武画像石一方。专家考证,该墓主下葬于西汉末期到东汉末期。孙武画像石上角题刻孙武二字,图像上的孙武身躯伟岸,神态从容。这是我国首次在汉代画像石上发现我国古代孙武的形象和题刻,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孙武艺术形象。该出土文物证明孙武是姓孙名武。这都与《史记》、《吴越春秋》、《孙子略解》、《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相符。

    14.战国《吕氏春秋上德》:以德以义,则……阖闾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后汉高诱注:孙、吴,吴起、孙武也。《吕氏春秋》,战国末年吕不韦撰。吕不韦(?235),今河南濮阳西南人,秦相国,《史记》卷八十五有传。战国《韩非子五蠹》记载: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韩非子(?233),战国末期思想家,《史记》卷六十三有传。《韩非子》一书,先秦法家理论集大成的代表作。东汉《汉书刑法志》记载: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禽敌立胜,垂著篇籍。三国《博弈论》记载:求之于战阵,则非孙吴之论也;考之于道艺,则非孔氏之门也。《博弈论》三国韦曜(204—273)著,此时已经把孔子、孙子并列视为文武的代表。明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江苏太仓人,明代进士,南京刑部尚书。其《龠州续稿曾子清孙武子疏序》记载:三代而下所得兵理者,莫过于孔、老氏,其次则莫若孙武。与三国《博弈论》基本相同。

15.清孙星衍《孙子略解叙》:诸子之文

皆有没世之后,门人小子撰述成书,惟此是(孙武)手定,且在《列》《庄》《孟》《荀》之前,真古书也。

    16.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南朝梁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刘勰(约465—537)《文心雕龙程器》载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

    17.宋苏洵《嘉祐集》。苏洵(1009—1066),字明允,今四川省眉山人《明间篇》载:孙武乃言兵之雄。《权书篇》: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何博士备论》,宋何去非著。何去非字正通,北宋武学博士。《武经七书》校勘者。《霍去病论》记载:昔以兵为书者无若孙武。《魏论下》记载:言兵无若孙武,用兵无若韩信、曹公。《少室山房笔丛九疏绪论》,明胡应麟(1551—1602)著,书载:孙武十三篇为百代谭兵之祖。

     以上历史资料说明:1.孙子,姓孙名武,字长卿,齐国人。2.孙武祖父孙书,字子占,父亲孙凭,字起宗。3.孙武因齐国田、鲍、国、高四族谋乱,奔吴国。4.孙武奔吴后,辟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5.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6.孙武被伍子胥七荐给吴王,而且荐引时称其吴人也。后吴王召见孙武,是年为公元前512年。7.吴王阖闾召见孙武时,孙武将兵法十三篇晋献给吴王,每陈一篇,王不知口之称善,其意大悦。还经过吴宫教战,宫女人数达一百八十人。后吴王知孙武能用兵,卒以为将。8.孙武为将后辅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9.孙武功成后脱然高引。10.孙武儿子孙明,因孙武有功于国,食采富春,为富春侯。孙坚、孙权均为孙武后裔。11.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孙武手定稿。

    (二)查阅地方志记载和相关资料

研究孙武与苏州,必须要查阅地方志。地方志地近易核的有利条件,使地方志记载内容比其他史料的记载具体些。有的孙子研究专家在有关会议上曾讲:有的学者只看史料,最怕地方志的记载。同时,有关孙武在苏州的历史上纪念性建筑资料也十分重要,因为这些建筑是我们前人在考查基础上建立的。还有有关孙武的民间传说故事,称为口述资料,也很重要。这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故事,每个情节虽不能都信以为真,但也是研究孙武与苏州的辅佐资料,只要确是一代

一代人相传下来的,这种口述资料同样不可忽视。

    1.《越绝书》。东汉《越绝书》:阖闾令子胥、孙武与伯嚭将师入郢,有大功。”“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越绝书》为东汉袁康、吴平撰,成书于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是我国最早的地方志,记载着春秋时越、吴两国的历史。所记载的有关孙武事迹也是《史记》所载孙武其人其事的印证,并记载孙武墓在今苏州。这是东汉时的记载,时间离春秋末期仅一两百年,说明孙武终老在吴地。

    《越绝书》:昔者……越之先君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山南千余岁后至勾践,勾践徙治于山北。注云:《通典》以太伯为居无锡,以诸樊徙姑苏,故也。《越绝书吴地传》:阖闾之时徙于胥口(卷二)。

    2.《平江城坊考》。宋《平江城坊考》中吴中氏族志考补孙氏记载:齐陈无宇之子,子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作者王謇(1888—1969),字佩诤,江苏吴县人。历任宣统《吴县志》协纂,国学讲师。该书初刊印于1925年,书载:孙氏,齐陈无宇之子子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吴郡志》有富孙桥。今吴中葑门西街有孙家巷。《姑苏志》:吴县五六都,村有孙庄;十至十二都,村有孙家桥。记载孙武世系,内容与史料记载相符。

    3.《吴地记》。唐陆广微《吴地记》:平门北面,有水陆通毗陵,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故号平门。东北三里有殷贤臣申公巫咸坟,亦号巫门,西北二里,有吴偏将军孙武坟。”“其后至寿梦,始别筑城。清张海鹏注云:墓地见存,未知何据。又《史记吴太伯世家》集解引《世本》曰:诸樊徙吴。同书正义也说:寿梦卒,诸樊南迁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

    4.《后汉书郡国志》。《后汉书郡国志》吴郡条目下:皇览曰:县东门外,孙武冢。

    5.《舆地纪胜》。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平江府有孙武冢。约公元1227年成书。

    6.《明一统志》。《明一统志》载:孙武冢在苏州府城东一十里。

7.《天下名胜志》。《天下名胜志》载:

门外水陆并出毗陵,近城有吴偏将军孙武坟。

    8.《大清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孙武冢在长洲县西北。

    9.《苏州府志》。《苏州府志》卢熊编,明洪武年间记载:孙武墓在平门西北二里在吴县东门外吴俗传其地名永昌南宫乡,在吴县界,亦吴王离宫。今小苑岭南,尚有二石门臼,宛然相对,正在断浜尽处。

    10.《巫门访墓图》。清孙星衍《巫门访墓图》并题诗云:我家吴将高绝伦,功成不作霸国臣。春秋三传佚名姓,大冢却在吴东门。吴人耕种少闲地,访墓雍仓一舟系。弯环惟见古柏存,遍览平畴失碑记。传家私印不可磨,阖闾冢侧祠巍峨。武成王庙废不举,东南淫祠何其多。君不见鸟喙之邻施间谍,内嬖忽然消霸业。西施可惜入宫迟,不付将军教兵法。该诗说明孙武功成后身退,终老吴地,墓葬吴东门。

    孙星衍《吴将孙子墓考》收录《平津馆丛书》记载:明卢熊《苏州府志》引《吴地记》云:孙武冢在平门西北二里,吴俗传其地名永昌。巫门误作平门,永昌在子城西北六里五十步,非仅二里,与《吴地记》后集不符,盖熊之忽也。”“孙子墓在苏州府东门外十里,历代地志记载甚明,惟范成大《吴郡志》阙载。而有孙策墓,由滕宬以周瑜、吕范赴丧于吴一语定之。”“星衍曾因卢熊在永昌之说,访墓至一处,名雍仓,水道去城可三十里。有古冢,上有古柏树卧地,土人名为弯柏树坟,又名孙墩。雍仓之名,似与永昌相近,但无碑志,不敢定之。俟再访。《吴地记》所谓子城西北永昌北仓者,其地未知有大冢否?吴中文物之帮,不应听此墓湮佚也。孙星衍专程来吴地访孙武墓。孙星衍认为,明卢熊说在永昌,为卢熊之忽也。对雍仓,不敢定之。孙星衍再没有追寻下去。但最后提出希望说:吴中文物之帮,不应听此墓湮佚也。要后人继续寻访。

    11.《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娄有南武城,阖闾所起以候越。《越绝书》载:娄北武城,阖闾所以候外越也。去县三十里,今为乡也。娄,古县名,秦置,即今昆山市。

    12.《姑苏志》。明王鏊正德《姑苏志》卷三十五《古迹》:吴宫,在长州苑东南五十里,相传吴王别宫。南宫在吴县界,亦吴王离宫。”“南宫乡新安里,在县西长沙山,管都四(十五至十八)。《姑苏志》:吴县五、六都,村有孙村,十至十二都,村有孙家桥,二十三、二十四都村有孙舍。

    13.《苏州府志》。清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孙武子宅,在枫桥西南孙武子桥侧。《苏州府志》卷三十五《古迹》:南宫,卢志:南宫乡,在吴县界,亦吴王离宫。今小苑岭南尚有两门臼,宛然相对,正在断浜尽处。同书卷二十一下《舆地考乡镇二》:南宫乡新安里,在县西长沙山,管都四。(十五至十八)

    14.《太湖备考》。清乾隆间,吴县东山学者金友理纂修《太湖备考》卷十六《杂记》:此疑即吴王故城,所谓南宫者。

    15.《炙鱼桥》诗。清徐芝峰《炙鱼桥》诗云:漫游往事说王僚,浪打胥山恨无消。惆怅吴宫成泽国,几家桑拓一条桥。

    16.《吴郡志》。《吴郡志》载:射台、华池、南城宫、姑苏台、山、鸥陂、游台、石城、长洲林园、石龙,以上悉吴王阖闾古迹。《吴郡志》引《史记正义》考证:吴自梅三徙,而定都于今之郡城,中间迁徙不出数十里之内也。

    17.《百越史》。《百越史载:吴并干后,便占其都城为吴都。自此,吴也称干或吴干。

    18.《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图经续记说:周敬王六年,阖闾乃委计于子胥,使之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大城周四十里,小城周十里,开八门以象八风。

    19.《吴邑志》。《吴邑志》,明嘉靖八年(1529),苏州人杨循吉撰。该书记载:春秋末有居齐者,故孙武自齐奔吴,子孙自是世为吴人。第七卷人物传记载:孙武吴人也,善为兵法,辟隐深居,人莫知其所能,吴王阖闾将伐楚,伍员乃荐武于阖闾,阖闾乃召武问以兵法,每陈一篇,堪称善,意大悦,令武小试兵法,孙武请得度于后宫之女,以宠姬二人为军队长。

    20.《吴县志》。《吴县志》,明崇祯十五年(1642)刻本,牛君麟、王焕如编纂。卷之四十二《人物类》记载:孙武者,齐人也(《吴越春秋》作吴人),善于兵法,避隐深居,人莫知之。吴王阖闾将伐楚,伍员乃荐武。武以兵法见于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我尽观之矣。”“阖闾知武能用兵用以为军师与伍员同将兵伐楚。《吴县志》卷三十九下《第宅园林》载:孙武子宅在枫桥南孙武子桥侧。

    《吴县志》载:香山与穹窿连续,南趾近太湖为胥口,而气脉接胥山。《吴地记》云:吴王种香草于此,遣美人采之,故名。下有采香泾通灵岩山,今名箭泾山,山北地有名上园、下园者,皆吴王艺花处也。西南数里有黄矛山,临太湖南趾吴王爱姬祠在焉。”“吴之西南山水之会也而穹窿枕具区。”“有古离宫遗趾在焉故其地又名南宫里。

    《吴县志》卷二十五《桥梁》载:孙武子桥,俗称孙家桥,上有孙武子祠,故名。

    《吴县志》卷二十一载:吴王庙在香山南,王有二妃侍,相传即孙武所诛二队长也,曰爱姬祠,今为土神。

    21.《香山小志》。《香山小志》,清山人徐翥先劲松撰。该书记载:教场山即吴宫教美人战处,山无定名,曰唐墓、曰将墩,盖以山跨两村,各就其村名之耳,不足据,惟名教场为最古,或称小娘山者,教场之讹者也。《府志》载:谓即穹窿山,是穹窿山在昔又称吴山矣。上顶方广百可亩……”“山在穹窿山前,去穹窿里许,中隔南宫塘,坟然孤起,不与他山毗联……”“穹窿者,以山之形势言也。”“中和桥跨南宫,吴越春秋专诸去从太湖学灸鱼即此地也,故一名灸鱼桥,今俗称捉鱼桥,讹。

    《香山小志山》教场山条目下记载:前去百数十武(步),土龙横卧,名小横山,首东北有尼庵,古之二妃庙,神珠冠霞帔,吴王宠姬,即孙武教战时所斩者也。

    《香山小志寺观》:二妃庙在小横山……二妃即吴宫教战孙武子所斩之两美人也。神珠冠霞帔,姿媚照人,时人为祟于乡里盖以村巫邪说,乡人苦之,就寝楼下塑孙武子像,以镇之。

    《香山小志古迹》:清道光徐芝峰云:兜眸脂粉笑逡巡,却叹将军戏作真。一剑骈诛君侧宠,沼吴偏有浣纱人。

    《香山小志》:南宫塘在穹窿山下贯穿香山(南宫乡),蜿蜒十里,南自外塘桥起,北至吕浦桥止,中途西折分其河流由郁社等处以达蒋墩,旱涝有备,舟楫可通港汊有渔帆、市巷、梅社、花泾、唐墓诸口。”“外塘桥跨南宫塘东口,自太湖入香山之门户,同治年间建。兴福桥跨南宫塘。

    22.《南宫虞志》。清《南宫虞志》:南宫乡在吴县界,亦吴王离宫,小苑岭南尚有二石臼,宛然相对,正在断浜尽处。《续吴录》载:万历己丑,自五月下雨至七月,太湖胥口去县数里皆涸,中露一石桥九洞,上石栏亦有存者,又得石台于游土中,特阙其一足,未知此地于何时存水底。《太湖备考》载:疑即吴王古城,所谓南宫者。翥先按:今小苑岭,下有村名石桥,去门臼处不半里,离太湖里许,此当是南宫故址,而旧亦有石桥在高处未沉者,故以名村。然桥迹无存,虽起故者,无可指以实者。

    23.《孙武子祠》诗。清代诗人顾日新作《孙武子祠》诗云:一卷兵书动鬼神,济时活国胜儒臣。报功未及当年量,收效常为后世珍。毕竟元机非军墨,可无遗庙慰荆榛。神花漫近庭前土,恐是吴宫旧美人。

    24.《宴集——榭园》诗。清张问陶《宴集——榭园》诗云:孙祠雄秀陆祠清,同借山堂隐姓名。笑我凭栏聊射鸭,与君赌酒又谈兵。注:孙祠即孙武子祠,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

    25.《孙武子祠堂碑记》。清山东按察使孙星衍,今江苏武进人,自称是孙武第七十五世裔孙。清嘉庆十一年仲秋,为孙武子祠堂写下了《虎丘新建吴将孙子祠堂碑记》,全文如下:

    吴东门外有孙子冢,见《越绝书》,云: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又见《郡国志》引《皇览》:在吴县下。明卢熊《苏州府志》引《吴地记》云:在平门西北二里,吴俗传其地名永昌。今求其冢不得,惟长洲之雍仓有冢,土人呼孙墩。雍、永声相近,道远,未敢定之。士大夫及吾族以为虎丘吴王阖闾所葬,孙子为吴王将军破楚,故阊门亦名破楚门。宜于虎丘建祠屋以栖神,因谋于当道立祠焉。孙子,名武,字长卿,其先出自齐田完五世孙孙书,唐林宝、宋邓椿《姓氏书》言: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生冯,齐卿。冯生武,以田、鲍之难奔吴。伍子胥荐于吴王,将军破楚。古者将军,如《左传》将中军、将上军之属,非有是官。武特为子胥画策,不受官,故《越绝书》称为吴王客。《春秋》既载子胥破楚之功,不必及武,故名偶不见史。武死有功,其子明食采于富春,生膑,显于齐。其后世有达人、支族繁盛,或居太原,或居清河,或居汝州、郏城,或居青州,或居昌黎,或居武邑。武遂见《姓氏书》,皆孙子后也。孙子有功于吴,自当庙食此土,后且失其墓,岂称东南士大夫声名文物,好古兴废之志。唐肃宗祀太公望为武成王。孙、吴等十人配享,如孔子之有十哲。国家令甲以《孙子》十三篇发题试士,尤宜令武学诸生有瞻拜像设之处。然则吴门立祠合于祀典,有功于民,及因国无主后则祀之义也。翰林院庶吉士孙原湘、孙尔准、山东督粮道孙星衍、高唐州知州孙良炳,皆远祖孙子;在籍青浦刑部侍郎王昶为武七十五世孙,以外家为姓,亦孙子之裔,建议醵资。苏州周太守锷、吴县舒大令怀元、元和万大令承纪实成此举,并族人之好义者列名碑石云。铭曰:

    桓桓我祖,伟此韬铃。信贵必罚,不贱以严。霸吴入楚,折冲樽俎。归功伍胥,荣名不处。兵经煌煌,名将之则。适道以权,我战则克。士有诵法,神所凭依。支族分布,崇祠在斯。左瞻巫门,北倚武阜。魂无不亡,死而不朽。废祠复举,武功右文。吴都永庇,黄池扫氛。嘉庆十一年仲秋记

    26.《吴录》:明代万历己丑(1589)五月不雨,到七月,太湖胥口去岸数里皆涸,中露一石桥,九洞,又得石台于土中,疑即吴王故城,所谓南宫者。

    27.《苏州史志笔记》。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即以距东、西洞庭山又近,又易控制嘉兴,阻越兵进路,所谓置国都于国防前线也。

    28.孙子画像石。孙子画像碑石原在孙武子祠内,后祠毁碑失。1984年,我当时担任吴县人民政府县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文物普查活动。吴县文管会张志新、姚勤德等人会同乡镇政府开展文物普查时,在北桥乡石桥村一户农民家中,发现了一块孙子画像碑石,完好无损,文管会工作人员知此石珍贵,就用两包水泥换取了这块碑石,列入县文物保护名单。

    孙子画像碑石。长103.5厘米,宽35厘米。碑石右侧,分别刻有孙武和孙膑的画像,其旁分别刻有吴将孙子像齐将孙子像两行篆字。画像均立状,秀眉重瞳,圆脸束发,双手作揖,神态安详。人物五官的刻画和衣褶的勾勒,线条清晰、娴熟而富有特征。碑石左侧、刻有孙星衍书写的行书题记。全文如下:

    吴将、齐将两孙子像,传自明景泰时代广灵王所藏《列代将鉴图》。而宣和内府有孙武子像,是其传有本。《孙氏别谱》又有吴将簪笏半身像,即塑在堂皇者。曩予游吴门,伍太守许以一榭园建孙子祠,旋又中止。后数年乃与江、浙族人等醵赀共成其事。考《礼记大传》云:适为大夫,亦有大祖迹。引《师说》云:大夫有始祖者,鬼其百世祭法,法施于民,以劳定国,俱应祀典。则祠祭孙子于吴,不得谓之私祠。星衍先得《道藏》本《十家注孙子十三篇》刊行于世,又得孙子私印,藏为宗器。至嘉庆十一年立祠始成,若有神感。因置沿河从屋,取租息以为修祠、祭享之费,春秋俩少牢庶羞,申请官为致奠。其南阁旧祀吕仙君岩及复塑家真人思邈像配之;拓西北废屋为清介堂,设明薛文清瑄及家文介公礼部尚书慎行栗主。惟雍仓古墓不可识,俟好古者访求云。

    赐进士及第、山东督粮道、前翰林院编修、刑部郎中、山东兖沂曹济兵备道、署山东按察布政使、授通奉大夫、阳湖孙星衍记。

    29.孙武子亭。孙武子亭是苏州至今保存较好的一座纪念孙武的建筑物。纪念亭坐落在虎丘山风景区内,亭高三丈余,外形八角四面,底座、石栏、圆柱均采用花岗石,脊瓦为黑色苏瓦,陡直,呈飞檐翘角势。张爱萍将军书额:孙武子亭。亭子造形精美,古色古香。这是1955年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出资建造,1966文革中被破坏,1984年重建。亭中央立一青石碑,阳面镌刻张爱萍遒劲刚健草书的题诗:

    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

    阴面刻有碑记:此亭就孙武子祠遗址重建。据顾铁卿《桐桥倚棹录》所载,一名沪渎侯庙,在东山浜内,祀吴王客、齐孙武子及其孙膑。嘉庆十一年孙星衍购一榭园改建,立碑塑像立系之,以诗云:我家吴将高绝伦,功成不作霸国臣。春秋三传佚名姓,大冢却在吴东门。吴人耕种少闲地,访墓雍仓一舟系,弯环惟见古柏存,遍览平畴失碑记。传家私印不可磨,阖闾冢侧祠巍峨,武成王庙废不举,东南淫祠何其多。君不见鸟喙之邻施间谍,内嬖忽然消霸业。西施可惜入宫迟,不付将军教兵法。今移录上石,以存虎丘胜迹。甲子仲秋嘉陵莫汝和记 歙县八二叟吴进贤书

    孙武子亭早在1945年即计划建造。时年深秋,当时吴县县政府计划在孙武子祠遗址上建造一座孙子纪念亭。后因财政拮据而未果。1947年秋,当时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一批兵学界名流,以孙子卒于苏州,《孙子兵法》亦作于苏州,为永久纪念孙武,成立了孙子纪念亭筹建委员会。筹建委有李浴日、杨言昌、柯远芬、彭战存、齐廉、徐森、陈纵材、高植明、魏希文、方涤瑕、许高阳、陈士华等十二人组成,并推定李、杨、柯三人为常务委员,并敦请于右任、居正、白崇禧、钱大钧签名为赞助人。筹建会议决定:(1)在苏州完成一座巍峨堂皇的纪念亭,在亭中置孙子白石像,亭侧建兵法十三篇全文碑,周围栽以青松翠柏。(2)以劝捐方式分头发动筹集建亭资金。估算为五亿到六亿元,折合黄金二十两左右。当时筹建委散发之募集书全文如下:

    孙武子为我国兵圣,所著兵法十三篇,穷幽极渺,千古无双,不特我国历代名将奉为圭臬,且译本遍全世界,拿破仑一世亦深究之,可知外国将校亦莫不受其影响。其所昭示吾人之用兵原理,实创东西兵学最高峰。故杜牧云:孙子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洵不诬也。至于我抗战八年,初是强弱异势,而卒能待敌之可胜者,又岂非孙子兵经之再证乎?奈因历代重文轻武之故,对此旷古兵圣反无专祠以祀。迄清孙星衍,以孙子为吴王将,实死于吴,而葬于吴东门外,乃建祠于虎丘东麓,并立碑纪念,诚盛事也。惜因战乱,其祠已毁,同仁等缅怀先哲,目击心伤,爰拟仍在虎丘山上,建亭一所,以资纪念。第以心有余而力不应,所望各界贤达,登高一呼,慨予赞助,俾得早观厥成,而供瞻仰。则不祗兵学之光,仰亦国防之利赖也!

    1947年秋到1948年秋,筹得两亿余元,因物价飞涨,为避免贬值,换得黄金八两余。此外募得水泥八十包,钢筋三百公斤。其中募捐最多者为阎锡山一千万元,钱大钧两千万元。1948624,李浴日(时任世界兵学社社长)和魏希文由南京专程抵达苏州,还有工程师陈明建等人一起参与筹划。上述活动,当时《苏州日报》、《苏州明报》均作了具体报道。后来由于通货膨胀,资金缺口增大,在苏州筹措到资金十三亿元,而亭子仍未能建成。1949年苏州解放后,1955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出资建了孙武子亭。

    从李浴日募集书中可以知道,李浴日任职在南京,为把孙武子亭建在苏州,原因就是孙武客死于吴,而葬于吴东门外。孙星衍任山东按察使又是武进人,他把孙武祠建在苏州也是因为苏州是《孙子兵法》诞生地,是孙武第二故乡,是孙武功成名就之地,是孙武终老之地。 

30.孙子十三篇全文碑。《孙子十三篇全文碑》

现仍存在苏州市碑刻博物馆平地上。碑为青石质地,长164厘米,宽80厘米,厚19.5厘米。碑刻基座,高56厘米,长177厘米。碑的两端中央有长8.5厘米的槜头。碑刻分正反两面,碑额书有孙子十三篇全文碑八个篆体字。正文为楷书,竖写。每面分上下两排。阳面刻有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计八篇;阴面刻有行军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计五篇。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

    该碑是1948年冬孙子纪念亭筹建委员会委托吴县贞石斋所刻。该碑原拟置于孙子纪念亭侧,后因未建亭,李浴日等商定,完成此碑刻。汪东(1890—1963),吴县人,人称国学巨子。该碑刻由位于城内乐桥两侧的贞石斋钱荣初先生镌刻,历时三个月。勒石尚未竣工时,李浴日到台湾,后李到香港,给钱荣初一信,询以刻碑一事,钱复信告之,并赶制碑文拓片寄去,李从回信中始知,此碑勒石竣工后未及移建,放在店中。李收到拓片后带回台湾,由友人廖志忠出资才裱成,并摄影分赠。1959年,钱荣初先生将此碑献出,由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接收,置于文庙(现存碑刻博物馆)空地上,现在一面的碑文已呈模糊状。

    李浴日先生,广东海康县人,1940年起任世界兵学社社长,1955年病逝于我国台湾。19941024,李浴日长子,美国维琴尼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李仁师先生,得悉《孙子十三篇全文碑》完好保存于苏州,趁赴重庆大学讲学机会,携带其父李浴日珍藏的全文碑拓本前来苏州,由碑刻博物馆副馆长廖志豪、虎丘山风景区管委会茅晓伟陪同参观全文碑,李仁师把带来的拓本与碑刻对照,完全一致,就以证明此碑为原物。我时任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苏州市孙子研究会会长,25日晚上,会见李仁师并设宴招待。李仁师先生说:寻访《孙子十三篇全文碑》,是他父亲生前留给五个子女的嘱托。这次来苏见到原物犹存,不胜感慨,表示将遵照其父生前嘱咐,回美后发动家人以及寓居美国的亲朋好友,募集一部分资金,在虎丘山复建孙武子祠,重立兵法十三篇全文碑,以实现其父遗愿,也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微薄贡献。

    事后,苏州市园林部门对虎丘山复建孙武子祠并建全文碑一事十分重视,规划设计也已批准,但可惜最后没能建成。原因有二:一是李仁师来信,要苏州出具证明,捐款建孙武子祠是公益事业,这样就可以免税,但苏州有关部门不肯出具证明。二是苏州市有关领导认为,苏州虎丘山风景区的风景点已经很多,不必再建孙武子祠。这样,孙武子祠就没有重建成。后来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决定在穹窿山茅蓬坞建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碑院,时任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副秘书长陆允昌主动起草给李仁师一封信,请他赞助资金,然后我就以研究会会长名义打印盖章后发信给李仁师,但李仁师没有回信。

    31.吴县《黄埭志》民国十一年(1922)刻本载:孙星衍记有吴东门有孙子冢,见《越绝书》,云: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又见郡国志引《皇览》在吴县下,明卢熊《苏州府志》引《吴地记》云:在平门西北二里,吴俗传其地名永昌今求其冢不得。惟长洲之雍仓有冢,土人呼孙墩,雍永声相近,道远未敢定之。”“孙子名武,字长卿,其先出自齐田完五世孙孙书。唐林宝、宋邓椿《姓氏书》言: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生冯,齐卿,冯生武,以田、鲍之难奔吴,伍子胥荐于吴王,将军破楚,古者将军,如《左传》将上军,将中军之属非有是官。武特为子胥划策,不受官,故《越绝书》称为吴王客,春秋既载子胥破楚之功,不必及武,故名偶不见于史。武死有功,其子明食采于富春,生膑显于齐,其后世有达人,支族繁盛……孙子有功于吴,自当庙食此土后且失其墓,岂称东南士大夫声名文物好古兴废之志,唐肃宗祀太公望为武成王,孙吴十人配享。如孔子之有十哲。国家令甲以孙子十三篇发题试士,尤宜令武学诸生瞻拜设像之处。

    321994年《吴县志》。《古代人物》栏载:孙武(生卒不详),字长卿,后人尊为孙子、孙武子,春秋齐国乐安人。齐国田完后裔,赐姓孙。因避内乱奔吴国,隐居于今吴县西部山里,著就《兵法》十三篇。后与伍子胥相识,被荐于吴王阖闾。……吴王知能用兵,拜为将。此后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司马迁语)。伍子胥自杀后,武便告退,终老吴地。其墓葬于苏州平门外(今相城区陆慕镇镇内)。枫桥旧有孙武宅、孙武桥。胥口乡有教场山、将坛(现名蒋墩)、二妃墓。虎丘山有孙武祠(咸丰十年毁)和孙武子亭。

    《吴县志》记载:公元前221年,以吴国都城设置吴县,属会稽郡,会稽郡治设在吴县。吴县下辖若干乡,秦时2500户为一乡,隋时500户为一乡,唐沿隋制也以500户为乡,城区500户为坊,吴县30个乡中有南宫乡。北宋年间,南宫是吴县下辖20个乡之一,明洪武十四年(1381)吴县下辖21个乡,南宫乡是其中之一。明正德年间(1506—1521),吴县辖24个乡管37都,其中南宫乡管4都。清代雍正年间吴县辖2437527图,其中南宫乡管432图。光绪年间,吴县辖1625372图,全县有40余图,大半淹没于太湖之中。民国元年(1912)吴县开始没有南宫乡名称,南宫除大部淹没于太湖之中外,剩余部分划入香山乡。

    33.《盛世滋生图》。乾隆二十四年(1759)吴县籍画家徐扬创作的《盛世滋生图》(即《姑苏繁华图》)中狮、何两山间,有座石板方孔桥。据沙镇寰考查认为,这可能是两百四十多年前孙武子桥的原型,桥堍村落树丛中的屋宇,可能是孙武子祠附近的繁华景观。这是乾隆南巡北御道上的一段。

    34.《历史文化名镇——枫桥》。1996年出版的《历史文化名镇——枫桥》载: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字长卿,后人尊为孙子或孙武子,齐国乐安人。”“孙武原是齐国田完后裔,赐姓孙,因战乱避奔吴国。耕居卧虎山,世人不知他的才能。”“孙武以兵法十三篇见于吴王阖闾,阖闾大悦,令孙武小试兵法于后宫之女。”“晚年,孙武退居枫桥,总结一生军事经验,又重新整理、修改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书中又说:踏上金枫河的堤岸,来到一座建于清同治三年的古宅旁。这是座一进五开间的平房厅堂,据居住在这里的老人回忆,这儿便是大军事家孙武将军的府宅旧址。距古宅二十多米处,是孙武子桥的所在地,老一辈人都知道孙武子桥是由花岗石砌的单孔拱形桥,南北向,跨越金枫河岸,桥栏刻有孙武子桥四个大字。1949年渡江南下的解放军大部队,曾从桥上通过。上世纪50年代拓宽金枫河时被拆毁,其石料已挪作他用。两千五百多年前,齐国人孙武投奔吴国,隐居乡村,著述兵法。经伍子胥推荐,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得到吴王的赏识和重用,拜为将军。

     35.《木渎小志》。民国十年(1921)吴县张郁文编《木渎小志》卷一《古迹》云:南宫,在香山小宴岭南,亦吴王离宫。《山》云:香山,南宫穹窿由此连,南址近太湖为胥口,昔吴王种香草于此。遣西施及美人采之,故名。下有采香泾,通灵岩山。其山麓有南宫(亦吴王离宫也)或作大宴岭、小宴岭。《续吴录》:万历己丑(前1589),自五月下雨,至七月,太湖胥口去岸数里皆涸,中露一石桥,上石栏亦有存者,又得石台于淤土中,特缺其一足,此地于何时沉水底耶?

    36.刘沦《题吴宫苑》。唐刘沦《题吴宫苑》诗云:吴苑荒凉故国名,吴山月上照江明。残春碧树自留影,半夜子规何处声。芦叶长侵洲渚暗,蘋花开尽水烟平。经过此地千年恨,荏苒东风露色青。(《全唐诗》第1495页)

    37.清代毛曙诗。清毛曙诗:高踞百花头上头,此间本是一罗浮指穹窿山)。

    38.辛弃疾《念奴娇赋白牡丹》。宋代辛弃疾《念奴娇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欲笑还愁羞不语,惟有倾城娇韵。翠盖风流,牙签名字,旧赏那堪省。天香染露,晓来衣润谁整。最爱弄玉团酥,就中一朵,曾入扬州咏。华屋金盘人未醒,燕子飞来春尽。最忆当年,沉香亭北,无限春风恨。醉中休问,夜深花睡香冷。

    39.周德清【越调】《斗鹌鹑双陆》。元代周德清【越调】《斗鹌鹑双陆》(节录)撤底似孙膑伏兵未起,外画似孙武挑兵教兵。

    40.陆龟蒙《吴宫怀古》。唐代陆龟蒙《吴宫怀古》诗云:香迳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以上地方志和有关孙武的历史资料及诗文记载充分可以说明:

    1.孙武墓在苏州今平门外十里,但仅有孙武墓的方位记载,没有具体地址的记载。清代孙星衍寻访墓后说,不敢定之,但他又认为吴中文物之邦,不应听此墓湮佚也,也就是希望吴之后人要找到这个墓地。

    2.清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载:孙武子宅,在枫桥西南孙武子桥侧。说明早期在枫桥有孙武子宅和孙武子桥。但该宅是孙武为将时的将军宅还是孙武功成后身退居住处,未有明载。

    3.南武城在今昆山市巴城地界。

    4.今吴县(吴中区)胥口地方有南宫。有关资料称是吴王别宫离宫亦吴王离宫疑吴王古城等多种说法。

    5.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委计于伍子胥建阖闾大城。

    6.所载孙武世系与史料记载相符,《吴邑志》记载:春秋末有居齐者,故孙武自齐奔吴,子孙自是世为吴人。《吴县志》载:孙武,善于兵法,避隐深居,人莫知之。吴王阖闾将伐楚。伍员乃荐武。武以兵法见于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我尽观之矣。这些地方志记载,也与史料记载相符。清孙星衍书碑刻孙武子祠:则祠祭孙子于吴,不得谓之私祠

    7.地方志记载有关孙武生活、战斗的地方,更具体了。如吴宫教战处在胥口教场山。还有二妃墓、二妃庙、拜将坛的具体地址,也有南宫的具体地址。清代还建有孙武子祠,具体地址在虎丘。尚有清代画像石碑,就有了清代时绘图的孙武像的形象,民国时期十三篇全文碑留至今日,这说明历代苏州人民对孙武具有深厚感情。民国时兵学家李浴日欲建孙武子亭,近一年时间在南京只筹到两亿多元,而到苏州来数月之中募集到13亿元,即说明了这一点。

    8.《黄埭志》:古者将军,如《左传》将上军,将中军之属,非有是官。武为子胥划策,不受官,故《越绝书》称为吴王客”“春秋之载子胥破楚功,不必及武,故名偶不见于史。父死有功,其子明食采于富春,生膑,显于齐,其后世有达人、支族繁盛。这个记载说明,孙武虽被拜为将,但不是带兵冲锋陷阵的将军角色,因而并无真正的将军官衔。孙武在吴国时到底是担任什么角色?地方志上没有记载,但值得研究。同时,该地方志记载《左传》为什么不记载孙武之功,因为孙武是为子胥划策,春秋已载子胥破楚功,不必及武。同时该地方志还记载,孙武死后因孙武有功,故孙武之子孙明食采于富春,该志还载孙膑是孙明之儿子。

    9.地方志还记载:唐肃宗祀太公望为武成王,孙、吴十人配享,如孔子之有十哲。国家令甲以《孙子》十三篇发题试士。把孔子和孙子联起来了。

    10.《吴县志》:伍子胥自杀后,孙武就告退。

11.孙武子桥,1949年解放军渡江南下时,还

从桥上通过。

    12.“孙子卒于苏州,其伟大著作《孙子兵法》亦作于苏州,为永久纪念孙武国民党兵学名流成立了孙子纪念亭筹备委员会1947)。说明当时李浴日等兵家学者就认为孙子兵法诞生地在苏州。

    (三)收集有关孙武的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故事,称之为口述资料,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民间传说故事不可忽视。苏州的民间传说故事,也是吴文化的一个篇章。当然,这是指代代相传下来的民间传说故事。我们在研究孙武与苏州的关系时,在考查孙武在苏州的遗址遗迹和纪念性工程中,对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故事也很重视。

    虽然孙武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有关他的故事传说,经过两千多年流传至今,而且有些故事情节与当年祖祖辈辈心口相传的故事情节,可能不完全相同,尽管我们无法把历朝历代流传的故事情节考查清楚,但是,只要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均可以作为口述资料,有的可以作为考查的佐证资料。按联合国及我们国家关于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规定,民间传说故事属于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有关孙武在苏州的民间传说的故事很多,例如昆山市巴城镇有南武城的故事,孙武考察地形后向吴王阖闾提出筑一座八卦水寨军防城,并且由孙武亲自率队结合治水所筑,具有虚实、攻守、进退、迂回、声东击西的特点,世人称为武神潭,后经南京考古学家考古证实,春秋末期,确建有水八卦城寨。例如吴宫教战的故事,在吴县胥口一带几乎是尽人皆知。孙武当年避乱奔吴,隐居在穹窿山茅蓬坞,在当地也有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民间传说故事。历史资料记载,孙武因齐国田、鲍谋为乱,奔吴,辟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穹窿山脚下就有传下来的孙武隐居穹窿山茅蓬坞的民间传说故事,而其他地方均未发现类似故事。又如神箭救子胥的故事,这是曾居住在穹窿山脚下的当地农民儿子颜惠铭向我们讲述的他在小时候听其父讲的故事。颜惠铭说: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讲一些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有段民间故事印象很深,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就是孙武子与伍子胥是如何相识的。
   
话说两千五百多年前,地处吴中的穹窿山几乎还处于原始状态,杂草丛生,树林苍茫,人烟稀少,只有沿山脚居住一些零星农户。但山中各种野兽却不少,有狼、獐、野猪、野兔、野鸡、蛇等各类动物,甚至还有老虎出没。沿山农户,在农闲时经常上山砍柴打猎。有一天,伍子胥一人出姑苏(现木渎)往穹窿山中勘察,他带了些干粮,腰挂佩剑,从穹窿山脉尾部香山嘴沿山向北行进。一直过小园岭,走过白马山岭、五界山、屯兵坞,直走至茅蓬口附近。在大约寻查了六七个小时后,伍子胥感到口渴饥乏,就在旁边的山沟里喝了些泉水,在一块石滩旁吃了点干粮,解下佩剑,准备在大石滩上休息。辰光大约是下午3点,太阳渐已偏西,茅蓬因向东,所以大石滩处已经没有了太阳,伍子胥想在这里稍息片刻,准备返回,再过几天继续来这里巡察。

    由于伍子胥走累了,一下躺在石滩上就迷迷糊糊打起盹来。正当他快进入梦乡的时候,突然感到耳边有声响,似乎有股凉气向他袭来,马上睁眼一看,不好!一下子惊得坐了起来。此时只见一头猛虎向他扑来,眨眼间猛虎已经到了眼前,伍子胥想拔佩剑已经来不及了,想逃脱更不可能。待虎扑上来时,伍子胥乘势侧身一闪,那虎扑了个空。于是此虎更加恼怒,大吼一声,掉转身又向伍子胥猛扑过来。说时迟,那时快,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到嗖嗖两声,那老虎即刻发出了痛苦的惨叫,就地打滚乱窜。原来是两支袖箭正好射中老虎的两只眼睛。老虎没了眼睛就失去了方向,伍子胥乘机拔出佩剑,跳到虎旁向老虎咽喉刺去,老虎滚了几滚就断了气。

    伍子胥惊魂稍定,四处张望是谁救了他。只看到前面树林走出一青年,大笑着连声称赞好剑法、好剑法。伍子胥一看来人,身长七尺,既威武英俊,又文质彬彬,知道来人正是放袖箭、射虎眼、救他性命的恩人。连忙走上前作揖,打招呼谢恩。那人赶忙还礼,两人一见如故,互通姓名。伍子胥这才晓知来人正是从齐国到吴国、隐居穹窿山茅蓬坞多年的孙武子。然后孙武邀伍子胥进茅蓬隐居处,彻夜长谈。双方感到相见恨晚,便成了莫逆之交。于是,后来伍子胥向吴王鼎力举荐孙武子,他们两人一起在吴国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这个民间故事,颜惠铭还在2006年海峡两岸《孙子兵法》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书面发言。

    (四)研究孙武家谱

    据各种资料记载,今天能读到或知其谱名的各类孙氏家谱有四五百种之多。对孙氏家乘族谱的研究有利于考察孙武宗氏的源流,可以对孙武其人的研究作为参考、印证资料。我查阅到有关孙氏家谱的资料共一百八十三份。我国在周代出现谱牒,起初是帝王诸侯和贵族的私谱,两汉之际已有官谱和私谱之分,以后世家大族修撰私谱盛行,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曾诏谕诸郡,要求各立本土姓族,按门第贵贱,依次选拔举荐。唐宋以后中国谱牒大发展,平民百姓也广泛编撰家乘族谱。但此时出现姓之弊至于尚诈的现象,原因是有些后人尽可能找同姓的历史名人去认祖归宗。明清时期,编撰谱牒最盛,但弊亦多,私门谱牒,附会名贤,真伪混淆。对谱牒只要认真考辨,去伪存真也是能够从中窥出其原本的大概。而我对孙氏谱牒的考查研究,目的是探求孙武的生平与苏州的关系。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唐宋时期的孙氏世系较为详尽可靠。孙武家谱在溯祖归宗叙说家世渊源方面,绝大多数都认山东乐安孙氏为源头,以孙书为始祖,以孙武为先祖;浙江富春后裔则以孙权为先祖,广东、台湾的家谱亦如此。这些家乘谱牒的渊源都讲到祖先陈国公子陈完逃亡到齐国。其乐安世系,从陈完的五世孙田书赐姓孙,食采乐安,再经孙武、孙明、孙膑乃至孙钟,孙坚、孙权家族。

    这里摘录的不是各种家谱的全部,而是选择同孙武血缘直接的、比较接近孙武血缘直接的有关地方、家族撰纂的家谱,这种家谱可信度较大。如孙武故里地区的孙氏家谱、孙膑故里地区的孙氏家谱、孙武儿子故里的孙氏家谱、孙武后裔考据家撰写的孙氏家谱、苏州孙武后裔珍藏的孙氏家谱、载有孙氏祖先画像的孙氏家谱、最早的孙氏家谱和当代地方政权编纂的家谱。

    1.《孙氏源流》

    《孙氏源流》记载:无宇生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书生凭,字起宗,为齐卿。凭生武,又名爱,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遂奔吴,以兵法干吴王阖庐,用以为将,著兵法十三篇行于世。武生三子:驰、明、敌。明字景浩,以父功食采于睦州之富春,自是世富春人。明生膑,字嘉谋。

    2.孙膑故里孙氏家谱

    山东省《鄄城孙氏乐安世谱》:始祖(宋)、孙、孙炜,为战国时的大军事家膑后裔,世居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地区鄄城县)。”“传至春秋,有公子完者,因避祸而奔齐,桓公用为工正,封地采田,故以田为姓。其五世孙讳书字子占者,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封地乐安,曰乐安孙氏。五世祖讳膑字嘉谋者,曾为齐国军师,因功封左丞。

    3.孙武之子孙明故里家谱

浙江省《富春仪凤双溪孙氏宗谱序》载:富春之有孙氏也,由来久矣!……十世至敬仲,发祥于齐,又五世至书,字孙占,为齐大夫,有功于国,景公即以其字赐姓孙,此孙氏之源也。又二世长卿公讳武,大用于吴。其子明,为富春侯,由是孙氏之族,始盛于春江。”“传至数世孙钟,居城南四十里,长江之左瓜邱。由是孙氏之族,始盛迹也。再世之权,守制东吴。””世系表:(桓子)……时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冬十月,姻晚富阳学廪膳生张载——薰沐顿首拜撰。

    4.孙武后裔考据家撰写的孙氏家谱

    清代孙星衍山东按察使、考据家撰《阳湖孙氏谱记》记载:吾父好书,又以敬宗收族为念,乃购得文介公殿试卷及祖先手泽器物藏家。”“命星衍辑旧谱,故实及本支世表。”“欧阳氏修之言: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此人情之常。苏氏洵之言,谱为苏氏作。而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何也?谱吾作也。嘉庆十四年七月望后三日,曾孙星衍撰于安德转运署之平津馆。谱载:尊春秋时齐大夫孙书为受姓始祖。”“俱以吴将孙子为出于孙书。”“推本孙书,而表始孙武。”“世系表为:书星衍。孙星衍,字伯渊,号委逑,进士,著名经学家、考据学家。该谱记藏南京图书馆。

    5.苏州孙氏后裔珍藏的孙氏家谱

    1994525《苏州日报》报道,一部记有古代杰出军事家孙武世系的珍贵文献《孙氏家乘》近日在苏州发现,该书为目前发现的记载孙氏世系最长、内容最翔实的海内孤本。现为苏州离休干部孙浩珍藏。全书七十一页(双面),前四页为《姚江孙氏世谱略》,出自孙氏家族的女婿、明代状元钱士升(1575—1652)之手。钱士升为浙江嘉善人,崇祯年官至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这部家谱于1917年后刊刻,钱撰的《姚江孙氏世谱纪略》载:须无生桓公无宇,无宇生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书生凭,字起宗,为齐卿。凭生武,字长卿。是时田、鲍四族图危社稷,遂奔吴。以兵术于吴王阖庐,用以为将。著兵法一十三篇行于世。武生明,字景浩,以父功食采于富春,遂为富春孙氏。明生膑,字嘉谋。”“成为从禹舜至民国记载孙氏世系最长的一部家谱。其内容翔实,家世繁衍,官爵朝代清晰明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沙洲孙氏宗谱》,该谱载奉天承运皇帝制日尔以诠吏部侍郎迁都官尚书赠光禄大夫孙仲瑜诰。(注:孙仲瑜,隋,吏部侍郎)该谱附书公遗像(即孙书)。谱载:众姓之所具瞻。即尊为孙氏始祖。谱附武公遗像(即孙武)。谱载:宫中试战,名振勾吴,齐晋摄服,荆楚献俘,著十三篇。谱附膑公遗像(即孙膑)。谱载:鄙哉庞子,害贤嫉能,刖足黥面,卒祸其身,马陵树上,穹厥自刭,何犹呼?孺子而妒成名。此外,该谱还附有坚公遗像(即孙坚),策公遗像(即孙策),权公遗像(即孙权)。该谱文天祥题:清介豁达博学能文钟贤乐安。该谱载:自齐出奔乃长卿公也,不仕则非齐世大夫也且世族为乱吴君乃夷昧王僚被杀阖闾乃立事在鲁昭公二十七年。”             

    6.中共山东地方组织编制孙氏家谱

    中国共产党山东烟台福山区委编《苹果之乡——福山》,对《明世堂孙氏宗谱》中所述加以考证,对个别姓氏、年号、错字予以改正。序载:陈厉公是陈胡公十世孙,陈厉公生子陈完,完因内乱,恐祸及,奔往齐国,任工正。后世任大夫。陈须无是陈完三世孙。陈须无生子陈无宇,陈无宇生子陈书,字子占,齐国大夫,因伐莒国有功,齐景公姜杵臼赐姓孙,即孙书,食采乐安。书生子名孙凭,凭生子名孙武,齐国人,因内乱,孙子奔往吴国。

    在孙氏家乘族谱的研究中,发现有几部孙氏家谱的记载与众多家谱记载的内容不同。细细考查,正如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李学勤主编的《中华姓氏谱——孙》书中所说:将先秦孙氏三支源头合而为一,真让人啼笑皆非。李学勤讲,问题的产生,一是为抬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有些家谱故意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不顾其人原来的籍贯家世而将当时孙氏名人排成先后辈分,纂成自家祖先世系,造就了极其矛盾而不能自圆其说的家族世系。如江苏《荆西孙氏宗谱》、《甲山北湾孙氏宗谱》等族谱。李学勤主编的该书指出,这些家谱在其家族祖先世系中,都把宋代的孙氏名人按辈分排列。我们来查一下历史,孙爽(962—1033),山东博平(今山东聊城)人,孙抗(998—1051),安徽黟县人,孙甫(998—1057),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孙觉(1028—1090),江苏高邮人。其中唯孙太初无资料可查,其他四人的祖籍分别为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一家人。最荒唐的是,将同龄人孙抗和孙甫列为父子;而孙抗作为孙觉的祖父,只比孙觉大三十岁。总之,乱拉名人显官为始祖,乃至给一些先祖滥加官爵的现象,可谓层出不穷。”“二是将后裔的迁徙行为转嫁祖先中的名人,直接将其立为迁徙到本地的始祖,而不惜涂改历史。

    我考查研究了《甲山北湾孙氏宗谱》,发现李学勤指出的这部家谱记载的内容确有其与众多家谱记载内容不同的地方。该谱共六卷,重编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第一卷序,引文共二十四篇,二、三、四、五卷为世系表,六卷为墓志铭。其中多数孙武世系记载同史料记载相符,仅有一篇清乾隆三年(1738)该村小学老师风池秦纶所编世系与其他世系不同。如把田开、田子疆写成食采乐安著武经八十三篇。田开疆是齐将,于晏婴二桃杀三士时自刎而死,其墓至今还在山东临淄。而该家谱又说孙明、孙膑是田开后裔,这与史料记载不符。这说明在《中华姓氏谱——孙》书中李学勤所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能笼统说《甲山》谱记载不对,因为二十四篇文章中,只有秦伦撰写的一篇,是李学勤指出的,是错误的。因此,对孙氏家谱的研究必须要对照史料的记载来鉴别其内容是否确实,对孙氏家谱的研究也要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能认为每一部家谱所载的内容都是事实。尤其是各种孙氏家谱的记述内容有矛盾时,要鉴别真伪,以史为据,殊为重要。

    经查孙氏家谱说明: 1.孙武祖父孙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这一支孙姓的始祖是孙书,称乐安孙氏。2.孙书儿子孙凭,字起宗,孙凭儿子孙武,孙武儿子有孙驰、孙明、孙敌 3.孙武因避齐国田鲍国高四族内乱而奔吴国。 4.孙武著兵法十三篇。 5.孙武儿子孙明,因其父孙武有功于吴国,被封为富春侯。 6.孙坚、孙权是孙武后裔。
   
(摘自:《难忘的历史情结——孙武与苏州研究十五年纪实》 管正编著)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