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祖、亦即是神。一家一姓崇拜的是祖,众家众姓崇拜的是神。祖保佑一家一姓,神保佑万姓万宗。供奉先祖的地方有家堂、祖厝、宗祠。埔塘孙氏各房,有的房头下有宗支、刊头各自建有祖祠、如中厅、西大厝、后埕、三家、五家等等。岁时节令,婚丧喜庆,祭神拜祖一般都在祖厝。宗祠是春秋两次祭祀的地方。埔塘孙氏没有在宗祠举行春祭,清明期间(清明的前后十天)上山祭扫祖墓。冬至则在宗祠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埔塘孙氏的宗祠,称孙氏家庙,埔塘人习惯称祠堂,是埔塘孙氏始祖恭肃公传下后裔共同祭拜先祖最为神圣的地方。埔塘孙氏家庙始建于明英宗年间,重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几经修葺,祖祠恢宏壮观,文化积淀深厚,被收入泉州百家名祠,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顺治年间,埔塘孙氏十八世夏彝、夏瑚兄弟俩迁徙永春,得意外之财,遂成巨富。繁衍迅速,子孙兴旺成为永春大族。夏瑚之子士澜,康熙戊辰科中进士,授温州镇标游击,官居从三品。夏瑚以子士澜贵,诰封武德将军。永春五里街孙家丁财贵齐全,声名远播。孙夏瑚富贵不忘故祖,翻建埔塘家庙,其功甚伟。
埔塘孙氏家庙原来的规模比较小,要重建,必须扩大规模。原家庙的左右两边以及前面都是三房的居住地。埔塘孙氏三房孙君缉,乃郡志孝子。君缉公的品行,在当时曾成为美谈,当成楷模,他慨然捐出土地,孙氏家庙得以扩建而成规模,重建孙氏家庙,孙君缉功不可没。
孙氏家庙的墙壁,是典型的出砖入石墙,这是清朝闽南建筑的一大特色,为什么要采用出砖入石的形式,我认为,这应是大灾之后重建的产物。翻开惠安县志就能发现,惠安是一个多灾的地方,台风暴雨之后,尤其是地震灾害,造成严重的破坏,人们利用灾后的砖石,瓦片进行建筑,就地取材,既减少成本,墙壁又牢固。这种建筑形式,在非灾的年份也得以延续,
家庙的内部结构,不必细述,家庙大门两旁的有两块方形青石石鼓,正面是“鹿竹牡丹”浮雕,石鼓有黑白条纹,称为“黑白蛇”,是出外乡亲认祖的依据。
埔塘孙氏家庙在康熙年间重建之后,各村里都想得到先祖庇萌,多出人丁、顶三乡(大坪、庄内、杨厝),永春等地效果显著,不时宗亲中举人,进士到家庙拜谢祖先,在家庙的大埕竖旗杆,只有埔塘本地迟迟不出人才。开始,大家也没有神门不正常的感觉,时间一长,村里人感到奇怪,族中老大也着急了,便请风水显示来村里踏勘。
孙氏家庙背靠螺岗,螺岗雄奇有力,且螺岗之北山峦叠嶂。家庙面对池塘,溪流环绕,形成冠带水,远处山峰连绵低平如案。坐向正确,能藏风聚景。风水先生反复勘察,感到埔塘孙氏家庙各项硬指标都非常好,乃风水宝地,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风水先生走出家庙,突然发现家庙正对面的房屋的墙体上,许多条石出现断痕,风水先生这才感觉到孙氏家庙向外冲出的气极旺。条石断裂的痕迹至今依稀可见。
风水先生由此引起思考,他认真地反复核家庙里的各种(寸白)尺寸,发现顶厅与下厅高低落差太大,由于正堂太高,气“直拔”——直泄一冲而出,故本地不出人才,本族旅居外地者十分兴旺发达。
村里族人向风水先生讨教如何化解的办法。风水先生说:“重新修建家庙的地面,降低正堂的高度,便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埔塘孙氏的村里头人们认为,手心手背都是肉。居住在埔塘村的孙氏后裔是嘉安公后裔,居住在外地的也是嘉安公的后裔,内好外也要好,都要兴旺发达,平平安安,居住在本地的绝不能伤害居住在外地宗亲。要求风水先生按照这个大原则,提出两全其美的办法。
风水先生被埔塘人的豁达大度深深感动,他提出了简单可行的处理办法:一、把后轩的两侧略降低;二、东西两边的墙壁各打造出边门,使直出之气稍散。
埔塘孙氏按照风水先生的意见,稍微改造孙氏家庙,家庙里的气不再直出,以前的情况略有缓解。而且家庙通风更畅,使用更为方便。埔塘村在清朝后期,尤其是解放之后文风鼎盛,人才济济。居住在外地埔塘孙氏并没有受到丝毫伤害,仍旧人才兴旺,人文荟萃。
家庙气旺,先祖明智,内外同兴,皆大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