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文献《竹书纪年》、《战国策》、《史记》的记载看,排除明显误记外,“马陵之战”的基本过程是:魏伐赵,赵、韩共击魏,战于南梁,赵、韩不利,韩请救于齐。齐初有不救、早救、晚救诸说,最后采纳孙膑、田忌之意,救韩而晚出兵。当韩、魏俱伤之后,齐军由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直走大梁。入魏境后,即行“减灶”之计,行军三天,军灶由十万个减至三万个。庞涓闻齐出兵,弃韩返魏,迳迎齐军。魏、齐之军未接刃,齐军佯败而返,且由近路返回。庞涓追三日,发现齐军“逃亡过半”之迹象,遂弃其步军、辎重,仅以“轻锐”“倍行并日”而逐之。如此,“日暮而至马陵”,遭孙膑之“万弩俱发”,庞涓乃自杀身亡。太子申不知前方军情,率后续大军继续前行,至十万大军覆亡,申亦被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齐军入魏进军大梁的路线,与齐军佯败诱庞涓至马陵的路线,是一条往复路线,也是魏军弃韩返梁“过外黄”后,追击齐军的一条路线。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有一幅公元前350年的《诸侯称雄形势图》,正是齐魏桂陵之战后、马陵之战前所面对的形势:齐在东,偏北;魏在西,偏南;齐都临淄与魏都大梁正好成东北、西南之方位。齐国与魏国直接接壤之处,就在今山东西南部之定陶、菏泽、鄄城、莘县及河南省范县一带。
据此,齐军入魏,只能选择在其直接接壤的地段,即今莘县、鄄城、菏泽一带;若考虑到“三天减灶”的因素,则尤以今日莘县与河南范县一带为宜。
依战国时代的黄河走向,河北大名在河北岸,莘县马陵在河南岸,东汉时代黄河改道之后,莘县马陵才在黄河北岸。因此,孙膑马陵之战遗址的惟一选择,只能是今日莘县南端的马陵。
由此推断,马陵道当在今日之莘县。1999年版《辞海》,对学术界这一长期众说不一的问题,也首次予以明确定论:“莘县,在山东聊城市西南部。……古迹有马陵古战场遗址。”
如今在莘县南端的道口村,但见一条大沟蜿蜒曲折西行,两岸仍有一两米高,与人们传说的马陵道地形地貌十分吻合。道口村,就是进入马陵道的入口处。
马陵村东10公里处有个谷疃村,此村曾叫锅台村。传说孙膑率军经过谷疃村,见街道两旁有许多被烟火熏黑的土灶,一打听得知是个集市,卖吃食的人各自在街道旁垒起灶台,逢到集日,放上锅就可生火营业;集日一过,把锅揭走,便剩下一街两溜空灶台。孙膑看了看灶台的数量,便知集市的规模不小。既然从灶台上可知一个集市的规模,也可以估算出一支军队的人数。于是就有了“减灶诱敌”法。
据南马陵村的老人说,建国初在村中心的小庙下发现过有个用大青石板盖着的洞口,掀开石板,下面黑不见底,且有积水,有人抱来一只鸭子放下去,一个扑拉就不见了。第二天,鸭子却从道口村的一个洞里钻了出来。马陵村和道口村之间距离长达5公里,马陵人觉此事蹊跷,后来听说这就是孙膑的“藏兵洞”。当年,孙膑一面使用减灶之计,一面让先期到达的军队星夜开挖地道以藏兵。当庞涓的军队进入马陵道后,地道中的伏兵突然出现在两旁的陵冈上,打了他个措手不及。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