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旧事,总是重复发生,从历史所学的教训,就是什么也学不会。
在孙权蓄意的领导下,举国上下发生派系斗争与猜忌分裂。这种现象比蜀汉用人的荆益之间的政治斗争,或曹魏集团的门阀士家与儒家寒门之分,
还要来得直接、明显、冲击,但是却没有太多的人
注意到孙权嗣位这段俯拾可得的现成材料,反而钻空蜀汉亡于党争、曹魏亡于士寒等猜测。或许这就是想象力凭空所挥洒的山水画,远远多于写实的工笔画的原因,盖「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袁绍立嗣时,已有立子未明而产生党同伐异的现象。
长子袁谭倚大臣辛评、郭图,少子袁尚揽审配、逢纪,两派人马互相攻击;袁绍另外还以中子袁熙守幽州、外甥高干守并州,刚好就是袁绍四子各据一州。后来袁绍在官渡被曹操击溃,这四子并未合力联击曹操,反而袁谭与袁尚互相攻击,袁谭后来还向曹操求救并通婚结好,最后,曹操采用各个击破,依次斩高干、袁谭、袁尚及袁熙。雄据四州的袁绍集团如果可以被割成一州一州的攻打,四州也不过是乌合之众,要是这四州又互相攻战,打起来又更容易。
孙权的二子不睦,臣属党派林立,重演袁绍诸子历史。
孙权原本立太子孙登,虽是一个生母来历不详的儿子,可惜早死,孙权后来改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同时策立四子孙霸为鲁王。一个是太子,一个是亲王,尊卑已定,本来也没问题。坏就坏在孙权对孙霸的待遇与孙权对孙和的待遇相同,造成臣子望风转舵,以为有机可趁。结果太子帮有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及尚书丁密等,鲁王帮有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及中书令孙弘,其它人也泾渭分明分别逢迎太子或鲁王,东吴名义上仍为一国,实际已有两派党争,潜伏分裂与作乱。
政治斗争通常要斗臭对方,置人于死,当时全寄、吴安、孙奇及杨竺等人共同谮言毁谤太子,孙权深受迷惑。全公主(原嫁给周瑜的长子周循,原称周公主,后改嫁全琮,改称全公主)也在孙权面前说太子的坏话。因此太子孙和在孙权的心中地位一落千丈。再来就是党羽之间的斗争,赤乌四年芍陂之役,全琮父子率众与魏将王凌互战,事后竟称顾承及张休等人牵涉诈欺抢功,于是孙权下令流放顾谭、顾承、张休及姚信到交州。中书令孙弘向来阴险狡诈,正直的张休一一向很痛恨,孙弘趁机再中伤张休,孙权听信,把下放张休的处罚改成赐死。战败的处罚最重也不过如此,结果居然发生在战胜的一方。
太子太傅吾粲向孙权上书使鲁王驻守夏口,有种远离天子脚边的作用,并调离杨竺不得留在首都。可惜鲁王派不会轻易自弃江山,反而向孙权谮诬陷害吾粲,结果吾粲被下狱诛杀。而因为吾粲与丞相陆逊有互通书信的关系,陆逊又曾向孙权建言太子正统之事,几次想求诣首都,欲亲谏孙权,但遭孙权拒绝。最后,孙权屡次派人责备陆逊,陆逊愤恚而死,照字面上是陆逊愤怒怨恨而死,不过若比照曹操逼死荀彧的方式,自杀也好,被赐死也好,总之是来自君王的主动压力而被迫致死。
两宫之争说穿了就是鲁王孙霸想争皇位,太子孙和若要顺利登位,也得先排除鲁王的挑战。鲁王派开始很顺利,先抹黑中伤太子,次翦依附文武,再陷大臣栋梁,最后竟然使孙权幽闭太子。先前周瑜建议孙权软禁刘备的计划不成,反倒是孙权软禁起太子孙和采用实际行动,对内内行,对外外行,再次验证。此举无异宣告褫夺太子的政治地位,也快要达成鲁王废立太子的手段
太子党虽为东吴达官显要,但是占不到太多便宜,反而折损丞相陆逊及名臣后嗣(张休是张昭的儿子,顾谭是顾雍的孙子)。后来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率领诸将吏向孙权要求释放太子孙和,孙权下令抓牵进殿,杖打一百;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也上书进谏,但于事无补,孙权下令满族抄斩。在朱据被贬谪新都郡丞时,孙弘又假传圣旨矫诏「赐死」朱据,于是权高如骠骑将军的朱据,不死于外患而死于内乱。太子孙和本来只是被软禁,却因此被孙权下放到故鄣。
照理说要错就错到底,孙权就此废太子孙和,而改立鲁王孙霸为新太子,顺利嗣位也就算了,毕竟出将入相的太子一党也损伤殆尽,另扶鲁王孙霸这派也行。不知孙权是良心发现还是回光返照,居
然下令赐死孙霸,诛杀全寄、吴安、孙奇及杨竺等党(漏了全公主这只孙大虎),但是也不让故太子孙和复位,两边各打五十大拍,而且是重打。最后改立八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孙权死后的接班人。
结果,二宫之争,两败俱伤,大臣凋零,动摇国本。孙权蓄意促成的党派斗争,宛如袁绍诸子的互斗,袁尚及袁谭还因曹操的攻击从此败亡,东吴的运气比较好,魏蜀两国刚好有难(司马懿发动高平陵夺权一年后死亡,蜀汉大将军费袆被降将所刺),所以东吴在有惊无险之中继续苟活。
孙权死后一年,权臣诸葛恪就发动举国大攻击,以「大发州郡二十万众」,攻向只有三千人守城的合肥新城,守将张特坚忍抗战,东吴士卒居然病伤过半,诸葛恪拒绝承认,这就是领导阶段政治斗争的后遗症,上不知下情,而上层被斗垮后,所指挥的士卒也没什么战斗力。长官桌吃尽鸡鸭鱼肉,怎知小兵饭桌饥寒交迫?最后东吴撤军,诸葛恪居然不是因为败战治罪,而是被政治斗争斗下台。想当初赤壁之战江东兵以寡击众,如今江东兵以众击寡,反倒一死就是死十万,完全不能与赤壁时相比。
此时的东吴,就像后来陆机在《辩亡论》所提到的亡国的原因,东吴亡国亡于没有人才。在二宫之争后,东吴象样的人才都差不多死伤耗尽,早无斗志,晋军六路吞吴时,东吴军几乎没有抵抗就等着亡国。
就在东吴亡国的前一年,东吴还有大规模的地方叛变,就在晋军的巨舰将来时,东吴还误以为蜀船皆小、不足为惧。上层政治斗争的欺上暪下作风,一但感染到下层慌报军情作风,举国上下也就差不多,经不起任何的考验。
二宫之争正是经典的政治斗争,父子怀疑猜忌、兄弟反目成仇、大臣结党成派、互相陷害中伤,最后还造成死伤惨重,不管是名将功臣还是小人近佞,几乎两败俱伤,一齐死在没有意义的内乱。而原因只不过是孙权使「二宫并立」,就为了太子与鲁王互相争锋,遂演变出这一段几乎破国败家的闹剧。
昔日袁绍诸子争立,就是先车之鉴;后来刘表又想立幼子刘琮而不立长子刘琦时,荆州也产生纷争(后来幼子刘琮明被曹操逼降,长子刘琮暗被刘备并吞),更不是新鲜事;最后曹操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的抉择,也差一点步入后尘,但曹操最后仍未改嫡立庶;孙权则是不折不扣的令二宫并立,大臣分派,情况正如袁绍及刘表的下场。
东吴自二宫之争后,政局不断在政变与内乱中每况愈下,最后只能坐以待毙。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