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
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
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
……
这是《三国演义》中赞颂孙策的一首诗。被誉为“小霸王”的孙策,是长沙太守孙坚的长子,吴大帝孙权的长兄。他的“英气杰济,猛锐冠世”,确实可以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媲美,被誉为“小霸王”也毫不为过;但其“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的远见卓识,则是远远出乎于楚霸王项羽之上的。
应该说,孙策是汉末三国时期最最具有明星效应的人物,遽然崛起,骤然而逝,就象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留下了一道美丽的光影……孙策本人容貌英俊,一表人材,这在当时的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人的容貌,往往决定了他的社会价值的取向。我们从史书的记载中了解到这样的信息还真不少,如:袁绍“有姿貌威容”;刘表“长八尺余,姿貌甚伟”;诸葛亮“身长八尺”等等,这都说明了他们是身材魁伟,相貌堂堂的伟男子;而智睿如“凤雏”庞统者,就因为相貌平平,素有鉴人之明的孙权、善揽英雄的刘备都失之交臂,而没有得到重用,虽然后来受到刘备的信重。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出生家世了。虽说孙坚“孤微发迹”,孙氏家族还称不上什么世家豪族,但也算是高官新贵家族了。孙策具有了当世很注重的这两项优越条件,再加上孙策本人性格豁达开朗,恢谐幽默,不苟言笑,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天生具有领袖群伦的气质,拥有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从而引吸了当时不少的贤达之士,因此在他的身边汇聚了一批意气风发、志趣相投的才俊少年;抑或是惺惺相惜的英雄豪杰。
孙策凭借着自己的领袖才能,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俊士贤才,苦心经营,艰辛创业,只用了短短的十年时间,就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拥有了江东六郡,为东吴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肯定地说,孙策是东吴的肇基者和创始人。
而“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刘备和曹操,却差不多用了大半生的精力,才获得了一席之地。尤其是刘备,颠沛半生,寄人篱下,最后靠得了“鱼
水之情”的诸葛亮,并且还是在孙策之弟孙权的援救之下,才最终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立足之地。比起刘备与曹操来,年纪轻轻的孙策,更称得上是英雄中的英雄了!
那么孙策是怎样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来的呢?还是让我们的思绪再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来重温小霸王孙策即短暂但却轰轰烈烈的人生旅程吧!
一、 交结知名 声誉发闻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出生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孙坚为盐渎县(今江苏盐城西北)的县丞(县令的辅佐,相当于副县长,主管文书及仓狱等)时。
从小孙策就秉承了父辈孙坚的豪侠之风,喜爱交结英雄豪杰,重义气,讲志趣,而且待人以诚,对朋友情深义重。据《江表传》载:中平元年(184),孙坚率军前去征讨黄巾军,留家属居住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在此后的几年间,年仅十余岁的孙策,就交结当地的知名人士,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深得当地士人的信赖,因此,小小年纪的孙策,在江(长江)、淮(淮河)之间就有较高的声望。家居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的周瑜,听说了孙策的声誉,特地从家乡舒县赶来拜访孙策,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结下了义同断金的生死之交。周瑜,字公瑾,身材修长,体格健壮,容貌俊美,而且文武双全。他的堂祖父、堂伯父,都当过东汉朝廷的太尉(掌军事),属三公之一;父亲周异,是洛阳县(京师,今河南洛阳)的县令(即县长,万户以上为令)。叔父周尚后来也做过丹阳郡(今安徽宣城)的太守。因此,周氏家族有显赫地位与声望,是当地的豪族。
孙策与周瑜的“双雄会”,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他们俩,一个是雄才大略,志存高远;一个是文武双全,筹谋英发。
周瑜结交了孙策以后,特别看重与孙策的友情,并希望保持更多地密切交往,因此就劝说孙策移住舒县。孙策征得了母亲的同意后,就与母亲弟妹随同了周瑜一起来到舒县。据《三国志》本传记载,是在孙坚举义兵讨董卓之时,这一年孙策与周瑜两人才16岁。周瑜把大路南边的一所大宅院让给孙策一家居住,并到内室拜见孙策的母亲。在古代,“升堂拜母”,表示情义深重。孙策比周瑜大一个月,因此以兄弟相称,谊同手足,有如亲兄弟一般,家里的各种用品也都互通有无,共同享用,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是非同寻常的。从此,两位英俊少年开始了并肩战斗的历程。
从孙策周瑜的传奇结识可以看出,孙策的声誉及其为人:周瑜闻其名而前来探访,并一见倾心,后又倾其所有,倾心相投,足以想见孙策的人格魅力了。所以后人有如此评说:孙氏父子兄弟,皆善于招致英雄,据有江东非偶然也。这是较为客观而肯定地评价。
二、 定策江都 收兵吴会
正当孙策交结知名,招纳英雄豪杰之
时,正当盛壮之年的孙坚遽然战死沙场,被刘表部将黄祖的兵士所射杀。孙坚战死后,他的余部,由长侄儿孙贲代理统率,扶送着孙坚的灵柩回到江南。后来孙贲又前去寿春(扬州九江郡治所,今安徽寿县)依附袁术。
而年仅十七的孙策,把父亲孙坚的灵枢安葬在曲阿(今江苏丹阳镇)后,不得不提前挑起了肩上的重任,开始了为父报仇,弱冠建功立业的征程!
孙策带着全家渡过长江,来到了徐州(今江苏长江以北地区)的江都(今江苏邗江西南),当时父亲的老部下朱治也在徐州。他被孙坚上表举荐,担任代理督军校尉,专门率欲步骑兵,到徐州去协助徐州牧陶谦,征讨黄巾军的。这时,朱治辅助孙策,以广交天下英豪。孙策听说张紘是一位人才,就多次亲自去拜访张紘,虚心地向张紘请教,咨询当世的时务。
张紘,字子纲,广陵郡江都人,有才华智略,曾游学京师(今河南洛阳),进入太学学习,拜博士韩宗为师,专研京房氏《易经》、又深通四书,学问渊博,官府征召,他都以身体不佳为辞而推托。时值母亲去世,张紘就回了家为母奔丧守孝。
孙策向张紘咨询说:
“当今汉室衰弱,国家扰乱纷争,英雄豪杰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以谋图私利,没有一个能扶危济世、平定天下的人。我故去的父亲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还没有完成,突然被黄祖所害。我孙策虽然幼稚识浅,可是怀有微薄的志向,所以想去投靠袁术,请求他发还先父遗下的兵马,然后到丹杨去依靠舅父吴景,招募收集流散的勇士兵众,东向占领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报仇雪恨,充当朝廷的外藩屏障,您对此有什么见解?”
年少的孙策立下了为父报仇,为朝廷效命的宏志,并且分析了当世的形势和现状,制定了初步的实施计划和步骤:
一、求还先父余部,暂时投靠袁术;二、依靠舅父吴景,发展壮大力量;三、占据吴郡、会稽,为父报仇雪恨;四、立志效命朝廷,充当外藩屏障。一步步实施,计划切实可行,很有战略远见,这是年少的孙策“窃有微志”的重要战略部署。可以看出“立足江东”是孙策一开始起事的战略决策,尔后的事实证明了他的决策的正确性。
但张紘还是推委说: “我生性空乏、识见浅陋,又值居丧守孝之时,没有什么可以邦助你的远大韬略。”
孙策进一步请求说:“您的大名,遐迩皆知,远近的人都向往倾慕。今天这事的策划,一切都取决于你的决断,为什么不可以解除顾虑,坦诚相告,以符合你高山一般的名望?假如我微薄的志向得以施展,父亲的血仇可以雪报,这都是您的功劳,也是我孙策所衷心希望的啊。”
说到伤感动情之处,孙策涕泪横流,容颜不变。
张紘见孙策的忠言壮语都发自内心,慷慨激昂,深受感动,终于对孙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年周朝国运衰微,齐、晋两国一起来复兴它;王室安定以后,四方的诸侯也就各尽贡职。现今你继承父辈的事业,又有骁勇英武的美名,如果投奔丹杨(指吴景),召集吴郡、会稽的兵马,那么,荆、扬二州就可以扫平一统,报仇雪恨也指日可待了。那时再凭倚长江,振奋声威美德,诛除污秽匪盗,匡辅汉朝王室,所建立的功劳业绩,就可等同于齐桓公、晋文公了,又岂止是外藩而已。当今世道动乱多难,如果你的事业大功告成,我一定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渡江南下。”
张紘分析了当今世道多艰,就如同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周王室衰微一样,齐桓公、晋文公先后起来争做霸主,拥戴周天子,号令天下。
然后进一步阐述收兵吴郡、会稽郡,以此为根据地,那么荆州、扬州就可以一统。要是能这样,第一、父亲的血海深仇就可以报了。第二、据守长江,振奋威德,消灭群雄,匡辅汉室,就可以达到与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做霸主的目标。张紘的阐析和韬略,比孙策的规划又进了一大步,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战略性的决策。很显然孙策与张紘都是主张避实击虚,先规避中原纷争的局面,到江东去开辟根据地,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但张紘的决策目标更为远大。
张紘有据有理的阐析,开阔了孙策的视野,坚定了孙策的志向。从此后,孙策就在“江都定策”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为实现这一宏大的规划,去奋斗、去搏击。
孙策与张紘两人开诚公布的交流,使双方的感情进一步融恰,关系更为密切,从而也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最后孙策宽心地说:“我与你的见解完全相同相符,我们有永远牢固的情分,现在就开始行动,我把老母弱弟托付给你,我孙策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年少的孙策开始了辉煌的十年奋斗的历程!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