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孙权的权力斗争
来源:孙德鸣
作者:孙德鸣上传
2020-05-07
评论:0  点击:1830

东吴政权创始人孙策是位优秀的军事领袖,他用武力扫平江东,建立起自己的武装政权,这个时候他的政权核心基本是由他带到江东的淮泗集团组成,江东本地的地方豪族只是被其武力征服的奴隶,在权力的舞台上没有他们的位置。

公元200年孙策伤重不治身亡,而其指定的接班人孙权还只是一位19岁的年轻人,虽然在之前的一年中随孙策参加了不少战斗,但时间太短还没有得到独自领军的机会,也没有在军中树立起足够的威信,对一个用武力起家并且仍处于战争状态下的政权来说,这样的领导是无法得到认同的。孙策时期的江东政权,孙策的舅舅吴景,孙策的堂兄弟孙贲孙辅,还有朱治是除孙策外政权内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人,对于孙权的继位,他们本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但有另外两个人这时却抓住机会一下子冲到了最前头——这就是张昭和周瑜,他们一个帮助孙权通过巡军的方式安抚并顺利接管了孙策的嫡系部队,另一个则打着奔丧的名义领军进驻吴郡,使孙权的军事实力在江东占据了优势,从而压制住了其他有所想法的人的夺权欲望,使江东政权实现了和平过渡,而这两个人也借此爬到了政权内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孙权继位后,张昭成为文臣之首,周瑜也成为中领军,站在武将的最前列,吴景和孙贲从此离开政权核心而默默无闻,孙辅企图勾结曹操为外援政变夺权,失败后被幽禁起来,朱治则由于与孙权关系亲密(朱治举孙权为孝廉),又早早与张昭一起支持孙权,当时地位虽然没有提高,在后来还是得到了孙权的重用。到孙辅被幽禁,其部下被杀绝为止,第一次权力斗争宣告结束,孙权顺利成为新领袖,张昭周瑜则成为政权内权势最大的人。

孙权是个很有野心也很有手段的人,他在张周二人的支持接过了江东政权,但他并不想和他们分享权力,更不想沦为二人的傀儡。当时张昭已经是江东文臣之首,孙权对他也只能师事之,但他并不想事事听从张昭的摆布,于是开始积极培养自己的党羽,像鲁肃诸葛瑾这样的缺乏政治背景的少壮派开始进入权力中枢,他们既没有江东士大夫阶级的后台也没有和江东旧官僚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就只能紧紧依靠提拔他们的孙权;对周瑜的处理则更为简单,因为江东最老资格的军头程普和周瑜不和,孙权要做的只不过是在任命周瑜为中护军的同时不去打压程普就是了,任由二人去相互制约。然后孙权开始大力培养自己在军中的势力,于是一大群东吴名将开始绽露头角,并迅速成为军中一股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由于张周二人并没有在争夺权力的斗争中站到一条战线上,孙权可以从容的分别对付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数次对外的战争,东吴政权内部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了孙权的手中,张昭周瑜的权势逐渐减弱。到了赤壁之战时,孙权利用张周二人的意见分歧,把与周瑜意见一致的鲁肃直接推向前台,从而彻底把张昭赶到了冷板凳上。而周瑜在军事上的胜利更是让不主张抵抗的张昭声誉大跌,丧失了东山再起的可能。孙权通过战后的封赏,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嫡系在军中的地位,降低周瑜在军中的影响力。随着周瑜短命的死去,孙权彻底扫清了自己掌握最高权力的所有障碍,这可以算第二次权力斗争,不如第一次那样的直接,带来的结果是孙权独自站在权力的颠峰,没有势力再能威胁到他对政权的掌控。

作为独裁者是永远需要警惕那些可能影响到其统治的不稳定因素的,对孙权来说,张昭和周瑜从权力舞台上消失并不能代表自己就可以安枕无忧的睡大觉了,那些孙权一手提拔的嫡系亲信就开始成为孙权心中的刺了。鲁肃已经成为江东孙权以下最有权力的人,他的策略即便孙权不同意也不得不遵从他的意愿,而那些孙权一手提拔的将领一贯的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也开始让孙权警惕起来。为了对付这些隐性的威胁,孙权采用了自己的一贯手法,提拔新的政治力量来使政权内部权力分配得到平衡。这时他看中的力量就是的江东豪族,这些从孙策时期就一直被东吴政权打压的江东豪族代表开始成为孙权的新宠重新开始抬头,并依仗自己在江东庞大的影响力迅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儿。江东豪族们对权力的欲望比起张昭周瑜鲁肃之流来说要强烈得多,他们的势力膨胀迅速,很快就对孙权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孙权为了应付这种威胁,采用了很多方法来维护自己政权内部权力的平衡。这次权力争夺的斗争,是整个东吴政权内部斗争最复杂最激烈的一次,期间具有代表意义的有三件事,也是孙权在此期间为维护自己政权内部权力的

平衡而施展的三次手段,一就是黄武三年的暨艳案,二是赤乌七年的校事吕壹事件,三是赤乌九年的二宫之争。在暨艳案和校事吕壹事件中,孙权虽然在一定程度打击了江东豪族势力,但前面他没有扛住江南豪族的压力,让艳、彪皆坐自杀,后面则由于吕壹打击面过广,激怒了很多人,最终把自己与君权之外的整个政治力量都对立起来,因而孙权最后不得不将吕壹收付廷尉,与江东豪族势力达成妥协。

而在二宫之争中,明着是孙霸孙和两兄弟争夺储位,背后却是江东豪族的全家与朱家在争夺孙权去世后的权力掌握,这时东吴政权已经是江东豪族的天下,权力争夺本已经成为江东豪族内部的斗争,但孙权仍是通过一种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把属于淮泗集团的诸葛恪推到了台面上,对江东豪族势力展开最后的反击,终于勉强取得了第三次权力斗争的胜利,成功在自己逝世前维持住了政权内部权力分配的平衡。

孙权死后,这种平衡马上被打破,诸葛恪、孙綝等一个个爬上权力颠峰,一个个又身首异处的掉了下来,还有像濮阳兴这样想爬还没爬上就掉脑袋的更是比比皆是,东吴陷入了血腥的内斗旋涡。

淮泗集团——指跟随孙策进入江东的江北势力,如彭城张昭、张休父子,琅琊诸葛瑾、诸葛恪父子,庐江周瑜、临淮鲁肃、汝南胡综、沛郡薛综等人;吕蒙、吕范,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这样被孙权提拔起来的军事将领虽然不是从江北来,但其政治立场偏向于该集团,所以也算到里面。

江南豪族——也叫江南大族、江南大姓,如吴郡、吴县之顾陆朱张四姓,钱唐全氏,会稽虞、贺,阳羡周氏等。

暨艳案——暨艳,吴郡人,张温引荐为选曹郎,至尚书,性狷厉,好为清议,见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弹射百僚,核选三署,率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其守故者十未能一,其居位贪鄙,志节汗卑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以处之。

一个尚书能拥有如此大的权力,没有孙权的支持是做不到的,而他攻击的主要目标就是那些江南的豪族。

江南豪族们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孙权最后还是扛不住江南豪族的压力,艳、彪皆坐自杀,并以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为理由,将张温下狱。

校事吕壹事件——吕壹、秦博为中书,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但却具有举罪纠奸,纤介必闻,重以深案丑诬,毁短大臣的权力,专拿江南豪族下手,且连尚书今顾雍、上大将军陆逊也被他们咬上了,可谓权势熏天,远胜只能清议的暨艳。大臣与校事的矛盾,恰是豪族同皇权矛盾的曲折体现。当吕壹因污陷朱据被抓住罪证后,孙权即亦觉悟,遂杀吕壹以安慰大臣。

二宫之争——孙权最初立的太子孙登早逝,赤乌五年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由于宠爱孙和弟弟孙霸,同时封孙霸为鲁王,并宠爱崇特,与和无殊

这时孙权62岁,已经是老年,为了将来在新君继位时得到更多的权力,江南豪族分裂成两大集团,一派是以鲁育(史称全主或全公主)为首的全氏集团,由于鲁育向来憎恨孙和生母夫人,所以支持鲁王孙霸抢夺孙和的继承权;而以鲁育的姐姐鲁班(史称朱主或朱公主)为首的朱氏集团则支持孙和继位,两大集团的对立最后造成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的局面,江南豪族势力彻底分裂,这就给了孙权让淮泗集团东山再起的机会。孙权采用了各打五十大板的折中手段处理了二宫构争,其结果是遂幽闭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

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霸亦赐死。流竺尸于江,兄穆以数谏戒竺,得免大辟,犹徙南州。霸赐死后,又诛寄、安、奇等,咸以党霸构和故也。而朱系此时仍报有幻想,於是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率诸将吏泥头自缚,连日诣阙请和。权登白爵观见,甚恶之,敕据、晃等无事匆匆。权欲废和立亮,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称引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晋国扰乱,又据、晃固谏不止。权大怒,族诛正、象,据、晃牵入殿,杖一百,竟徙和於故鄣,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残酷打击两派势力之后,淮泗集团的代表诸葛恪上台掌权,形成了政权内部权力分配新的平衡。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