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孙权和亲刘备
来源:孙德鸣
作者:孙德鸣上传
2020-05-07
评论:0  点击:1459

建安十四年,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就是后来的夫人,形成孙权与刘备之间的和亲同盟,虽然后来没有多少效果。这个决定是错的吗?以下仅就战争的角度来探讨。 
      
原本在曹操的压力下,孙权与刘备互相合作,攻守同盟,然而大敌退去后,双方开始攻城略地,彼此的关系是否仍然能保持,那就很难说。开拓疆土,广纳人才及招收人才等,每个有野心的君王所日思夜想,不管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都一样。以孙权的立场而言,不需要将所有的人当作敌人,北方的曹操,才是最大的敌人;至于刘备,拥有不少可战斗的武装部队,孙权若不能将刘备纳为部属,也应和平相处,最坏的打算才是当作敌人,互相作战。至于以女人为和亲政策下的牺牲品,倒是有不同的见解。现在的社会多会以人道立场,人生的幸福及个人思想等,来批评「以女人当作政策的工具」是不好的行为。不过这里倒不打算以时代的背景来为此项作为辩解,也不是要忽视批评的讲法,而是要以比较的态度来分析,其实和亲与战争都是必要的恶。

人有二种,男人和女人,虽然是废话,不过这是事实。统治者为了达成目的,像取得主权,获取土地等,会发动战争以达成目的。而军队的组成分子中,绝大多数是男人,而战争最不幸的下场,重则死亡,轻则伤贱,不是行动不便,就是终身遭受

病痛,至于死亡,那就什么都没有了。现在的重点就是,如果统治者要利用牺牲男人的生命,发动战争,那么统治者可不可以利用女人,来达成政策任务呢?其实要广派女人上战场去冲锋送死也是可以,不过,女人除了生命外,还可利用美色来完成任务。男人都要牺牲生命,女人就不能牺牲幸福吗?付出代价不管是男人一千颗头,或女人活人一人,分别可以完成战斗与和亲的任务。

除非世界上没有野心,国家之间没有冲突,那么才有可能不发生战争。从古代到现代,人类一直不能免除战争的威胁,既然有战争就有死人,那么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个人的生命,其实都是因应此项任务而牺牲。如果男人奉献生命是必须,那么女人奉献幸福也不能免除,执行任务后,最起码女人还活着,男人却遭受伤亡。另外角度,正因男人没用,才轮到女人上场,若是雄者独霸,焉有牝鸡司晨?

汉唐宋明等朝代,一直饱受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侵略,唯有清朝时,北方的蒙古并未带来太多的困扰,原因就在军事与和亲政策。因为蒙古王室的嫡子继承,从小就在满族的京城长大,成年后质子遣回蒙古居地,后又娶满族皇女为妻,等于是蒙古王室与清朝皇室几乎互有血源关系,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靠和亲的关系,可以免除战争,那么重用女人的效用就不亚于牺牲男人的效果。孙权与刘备互为姻亲,就是建立在和亲的方面考虑。可惜刘备与孙权双方勾心斗角,后来还为了荆州互相攻打,那么孙夫人的和亲,并没有预期的效果。不过如果说夫人的和亲是不人道,那么孙权牺生其它人发动战争,更不人道,夫人后来还能全身而退回吴地娘家,差一点连阿斗都拐过来,然而为孙权出征的士兵,却有不少人命丧沙场,无法回来。而万一孙夫人的儿子能立为刘备世子继承人,在政治的考虑下,也许吴蜀两国不会互相竞争如此激烈。

如果孙权回心转意,愿意与刘备和平相处,示好友善的手段也是「和亲」而非「战争」。因此孙权本可与刘备和睦相处,若是和亲生子,夫人挟娘家势力,刘备立嗣更受影响。和亲效用可见孙权与江表诸将互通婚姻,在门阀林立、势力各起之下,没有强而有力的中央集权,孙权通过婚姻手段与江表诸将和平相处。事实上,刘备的立身国策也是东和孙权,是以和亲政策,刘备与孙权双方满意。

严格说来,孙权送妹和亲刘备,增进两家关系有益而无害。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