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南京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先后有吴、东青、宋、齐、梁、陈、南唐及明朝初年八个王朝在此建都。太平天国曾以南京为京都达11年之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就任临时大总统。解放前,南京还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长期来南京是江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南京的建设和开拓当首推吴大帝孙权。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将其统治中心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今南京江宁与句容交界处)。次年适石头山后(今南京秦淮口),改秣陵为建业,并在今清凉山楚国邑的基础上修建石头城,周长三公里左右,西面从今清凉门到草场门,依江边石壁筑城,江流紧迫山麓,城负面江,南临秦淮,北、东、南三面设门,作为长江水军的重要基地。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于武昌,国号吴,定都建业,选址在石头城的东面。这是在南京建都的第一个王朝,南京繁荣也从这里开始。
从嘉禾六年(公元237年)到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用了近14年时间,孙权在建业城里建了太初宫。根据《富春孙氏宗谱》记载,太初宫的建制和规模如下:
始祖庙、太庙、祖庙、王庙、帝庙、附庙共七庙二十四殿所;
元勋庙、功庙、忠臣庙共十二所;
太极殿、大殿、中殿、中极殿、文华殿、内勋殿、帝宫、后宫、中宫、东宫、王宫、嫔妃上新宫、深宫、凤阁、英雄阁、文武阁、同升阁、御游暖宫、清凉阁等七十二所;
奎章学士文馆二十八所;
迎宾诸馆、受贡诸馆、受外夷诸馆、内六师营、三师营、三军营、武库、金库、绢帛库、米粮仓等共六十四所;
祝天台、拜将台、观兵台、投石起渠;习练、扬威、演武、射圃、羽翎等共六十所;
以上统名为太初宫。由此可见,当时宫殿已颇具规模。再加上文武官员的衙门、府第、住所、以及卫队、士兵等等,建业一下子繁荣起来。
为了保障京城建业的供给,孙权在建业周围开凿了多道运河,建立了四通八达的水上运输线路。赤乌三年(公元240年),孙权命左台御史郗剑开凿建业西南自秦淮抵宫宛仓城的运河,名运渎;第二年,又下诏开凿自秦淮河至北堑的东渠,以泄洪武湖水,名青溪;赤乌中期,又下令开凿潮沟,引江潮到青溪,搂秦淮水,西通运渎,北连玄武湖。运渎、青溪、潮沟三条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建业一带的水运路线。
赤乌八年(公元244年),孙权命校尉陈勋带领屯田军民三万余人,开凿从句容到云阳西城(今丹阳境内)的破冈渎,连接云阳到吴郡、会稽的水道、西北与运渎接连,使吴越运输船只可直达建业仓城。孙权还命令岑昏凿丹徒至云阳的水道,与吴郡、会稽到云阳的水道相接,成为以后江南大运河的前身。这些河道的开凿,不仅保障了京城建业的供给,促进建业商业经济的繁荣,而且给沿河的农田带来了灌溉和排涝的便利,促进了农业生产丰收。同时对建业的防御和作战都有重大意义。
孙权称帝扣,平定了山越,建立了稳固的政权。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中原人民长期受北方部族的侵扰,纷纷举家南迁,为江南经济带来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繁荣。建业城里居民人数大增,到处是密集的住宅和商铺。
同时,孙权十分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他多次下诏,减轻赋税徭役,开仓济贫,奖励农耕,严禁地方官员在农桑时以役事扰民。孙权父子还亲自受田,带头垦荒种田,并把自己平时专用拉车的八头牛用来耕犁,他的模范带头作用极大地鼓舞了东吴军民的生产积极性。他还组织士兵、农民开展军屯、民屯,并设典农校尉、屯田都尉等专司其事。大规模屯田垦荒,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大大增加。他还重视兴修水利,围湖筑堤,开渠灌溉,防止旱涝灾害。由于耕作技术的改进,牛耕的进一步推广,农民精耕细作,单位亩产大幅提高,一亩田可获稻米三斛,这在当时已是很高的产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江南出现了粮食充足,社会安定,物阜民康的景象。建业作为江南政治经济的中心,更是富甲天下。到三国末,据左太冲《三都赋》记载,建业城里已是“朱阙双立,驰道如砥;树以青槐,亘以绿水,玄荫耽耽,清流叠叠。水浮陆行,方舟结驷。混品物而同尘,并都鄙而为一。吴中之氓,财富巨万。士有陷坚之锐,俗有节慨之风”。一派繁荣景象。
孙吴重视手工业的发展,认为“一夫不耕,有受其饥;一妇不织,有受其寒”。在政府的倡导下,江南纺织业空前发展,民间普遍种麻栽葛,植桑养蚕。麻布葛布的产量很大,有的外销海外。丝织业也发展很快。“一年培育八辈之蚕,都能作茧抽丝”,有“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之说。三吴出产的“八蚕之绵”质量很好,成为御丝的取给之下。为了提高建业的织绵技术,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吴国还从外地调发三千“手工”到建业服役。
东吴的铜铁采冶技术也长足进步,产铁之郡都设有冶令或丞,管理采铸。特别是以铜为原料的铜镜生产,深受魏、蜀民众喜欢。一部分还飘洋过海远销国外。青瓷又在这里从汉代釉陶基础上走向成熟。在制瓷方法上,除轮制技术有所提高外,还采用拍、印、镂、雕、堆和模制技术。据《中国陶瓷史》记载,当时越窑精英瓷器经水运可直达建业。此外,在孙权统治时期,东吴的煮盐、酿酒、制造业等手工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由于东吴物产丰富,魏国的使臣和商人常到建业用马匹交换布匹、珠宝、香料等货物‘蜀国的使臣和商人则用蜀绵来交换陶瓷、铜镜等货物,建业的商业也日益得到繁盛。
孙权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重视航海,向海外开拓的皇帝。首先,孙权很重视造船业的发展,当时东吴最大的造船基础设在建安郡候宦,在这里还设了典船都尉,督造各种船只。此外,武昌和会稽的造船业都很兴旺,武昌曾经制造可容纳三千士兵的战船;会稽曾制造出海大船。据《南州异物志》记载,东吴的海船“大者二十余丈,其高在水三、二丈,望之如阁道,载六、七百人,货万斛”。用四帆或七帆,帆可随风势调整,可逆风而行。这种大船,当时在全世界也是最大最先进的。还是由于东吴造船业的发展,孙权才有条件向海外开拓。
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嘉禾二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三次遣使经略辽东,每次都见乘大船,经东海、黄海到辽东。
赤乌五年(公元242年),秋七月,孙权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今海南省),得大洲方千里,置珠崖、儋耳郡。后反叛,孙权又派三万大军渡海征讨,使珠崖、儋耳重归吴国管辖。
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真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洲”。夷洲,即今日之台湾省;?洲,即今日之菲律宾吕朱岛,掀开了大陆与台湾交往的第一页。当时孙权总兵力不过十万,竟抽调甲士万人出海远航,去探寻台湾,其决心是很大的。到台湾后由于士兵水土不服,疫病流行,不得不带着数千夷洲人返回东吴,前后一年多时间。这次远航,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大陆先先的生产工具传记入台湾,加快了台湾高山族先民从石器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步伐。时时也大大增强了沿海人民对台湾的了解,有助于以后进一步渡海去台湾开发,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此外,孙权还遣朱应、康泰等出使海南,朱应等到达“西南大海洲“许多国家与岛屿,扩大了大陆的确良政治和文化影响。回国后,朱应就所见所闻写了《扶南异物志》;康泰写了《行国传》,介绍海外地理知识,使人耳目一新。同时,孙权为了巩固对交州的统治,派人与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部)诸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还派商船远航大秦(古罗马帝国),大秦也派使者到建业拜见孙权,揭开了欧亚两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序幕。建业的迎宾诸馆、受贡诸馆,受外夷诸馆常驻满外国使臣和商人。建业不仅作为吴国的都城,也是大陆与外夷交往的中心。
神凤元年四月,七十一岁的孙权,结束了其半个我世纪的统治,病逝于建业。秋七月,葬蒋陵(今南京钟山北麓),这也是南京第一座帝皇陵墓。可惜陵墓已毁,前去拜谒祭扫的人们常为此而备感遗憾。
本文是吴大帝第五十八世孙奎郎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