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和功名欲望。我们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看到他以孙仲谋,以老廉颇而自许的英雄之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占据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是登高怀远之作。怀古的目的是喻今。喻今又尽在不言之中,只说孙权如何英雄,如何受人推崇,不论及当今。实际上是立下一面镜子,让南宋朝野对照,在今昔对比中悟出一点道理。再者,为什么选择孙权古论今:按中国正统思想,刘备是汉朝刘重帝后裔,三国的蜀当的正统。可是蜀偏居两陲,与南宋中心所在地理位置较远,不便以蜀事喻南宋。在京口怀古自然要联系在这里发生的历史,发现过的人物。三国鼎立,孙权据自江东和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有相似处。以千古兴亡多少事中选取孙权加以歌颂,便于让人联想到南宋的历史。
上篇概述历史兴废,登北国楼北望,望寄双眼不见中原故王。北国楼风景依旧,一片升平。有“商女不知立要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意,不尽的历史事件,人物犹如奔腾不息的长江,都随着岁月逝去。江河永在,人事已非,即“大江东北,浪河尽,千古风流人物”意,下篇由上篇的“千古兴亡多少事”的历史来卷中特取孙权加以赞扬。在历史记载中孙权的智谋勇略并不高于曹操、刘备,但在点评夸张的文艺作品中,作者只强调了他年少有为,雄据一方的一面,更能产生与南宋对比的强烈效果。孙权十九岁继承父业,统帅千军万马,占据东南与蜀魏争天下。十十七岁赤壁大胜曹操。曹操对孙权非常赞赏,曾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独生子若脉尤耳!”曹操把孙权和刘备的儿子刘琮作为对照,一褒一贬,作者只取曹操的前句,下边的话不必多说,熟悉历史的人当令自然连起下句。其意自明:南宋少的是孙权,多的是无能的刘琮。
在这首词中,作者因为远望神州而又不见,便感慨国事,感慨千古兴亡历史。由此再引入借历史典故说当时现实,说自己胸怀:一方面暗暗指责南宋政权连当年“坐断东西”的孙权都不如;另一方面,则是以以孙权自许。这样的英雄之志已经化入他们的生命本体,成为他人个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他随时随地都会将这样的人格显露出来,而不必做任何美化与掩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分析:登高远眺,缅怀历史,看到千古以来,江山人在,然而,以无法找到象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千古江山”四字颇有气势。而以孙权开头,是与镇江有关的历史人物。孙权当年,打垮北方来犯的曹操,正是作者仰慕的英雄,所以叹息孙权无觅,正寄托
了作者的希望。也暗示了南宋时无英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分析:象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的遗风余韵都在雨打风吹之中逝去了,只留下当年的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分析:今天斜阳下长着野草和树木的平平常常的小巷街道,人说正是当年宋武帝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分析:通过当年刘裕挥动金戈,驰骋疆场。这正是作者所梦想的北伐情形。上片追忆刘裕的英雄业绩,歌颂古代英雄,感叹时无英雄,谴责朝廷苟且偷安,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灯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下片借历史教训表现自己对局势的忧虑,追忆往事抒发对南宋对朝廷的不满。)
写作背景: 作于1205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这之前辛弃疾已被迫退居乡间十几年。晚年时宋宁宗任用韩幄,韩幄曾计划对金人用兵,起用辛弃疾作为号召。辛弃疾提出意见:一是要作好准备,二是要任用老臣。对韩幄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有所不满。因而写下了这手词。
总结: 主题:本词借咏史表达了作者的赞同思想,表现了对古代英雄的追慕和感叹。也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慨。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