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江东那一双碧眼
来源:孙氏家谱网
作者:孙德鸣上传
2020-05-14
评论:0  点击:1927

孙权(字仲谋)无疑是一个福将,当然不是《说岳》中牛皋一流,为示区别,同时也符合他"吴主""吴侯"的身份,我们不如说他"福帅"吧。他的基业为了不起的父兄所创,年仅十九,几乎已有了"守成之主"的气象,有老谋深算的张昭和风流倜傥的周瑜为之辅佐,有程普、黄盖等不惜"马革裹尸"的老将为之戮力。最能见出孙权福大命大之处在于,每逢危急之时,他身边总能及时有一位天赐良将命世,为他排忧纾难,使他转危为安。曹操八十万大军屯集赤壁,欲与孙权"会猎于吴",当是时,黑云压城,甲光映日,也许是三国时代最具文士风流的儒将周瑜,如神龙翩然现身,遂演出一场"谈笑间强虏(樯橹)灰飞烟灭""三国周郎赤壁";荆州被刘备借而不还,关羽威风八面,又公然辱骂孙权派去求亲的使者,孙权怒火攻心,苦无良策,蓦见"次及公瑾"的吕蒙应命而出,以羸弱之病躯作最后一击,从而一举夺回荆州;刘备替关羽报仇,尽起蜀国军队,弥山遍野,旌旗蔽空,向吴国杀奔而来。孙权正因周瑜、吕蒙相继辞世而感叹命薄,又一神奇小子陆逊划然而起,一战而将刘备连营七十里的军队尽付丙丁。三国时三大战役:袁曹官渡之战、魏吴赤壁之战和吴蜀彝陵之战,孙权参加其二,借助两把神奇的烈火,而竟能凯歌双奏。妙的是,孙权几乎无须亲临前线,他只消在后方稍加调度,落实些粮草和后续部队,就能尽收煌煌战果,这一份福气,实在够令人羡慕的,也难怪他出生时即"方颐大口,目有精光",活脱脱一个"碧眼儿",充满贵人之象。 

      孙权平生除受到关羽极度轻慢外,还曾遭受张辽的藐视。区别是,关羽的轻慢与孙权的性命无关(倒使关羽自己因此种下祸根),来自张辽的藐视则几乎要了孙仲谋的命。那也是孙权难得的一次"御驾亲征",在合肥。那一天,张辽大概"吃错药了",他召集了一支八百人的敢死队,向着数倍乃至数十倍于自己的东吴人骤然发难。八百人个个披甲持戟,如饿虎下山,扑向东吴羊兵。当张辽提坦巨神般的身姿率先冲破吴军阵势时,东吴人突然胆寒了,他们护卫着孙权,逃向边上那座由坟堆构成的小丘,再挺出一长列长矛,摆出一种类似古罗马军团的乌龟阵,将孙权铁桶也似护在垓心。"孙权,你懦夫!"张辽咒骂道:"我就是魏将张辽,你敢下来与我一对一决战吗?"孙权当然不敢,但他也许回了一句嘴(身为三军主帅,被对方咒骂而不出口反击,情面上说不过去),"懦夫还敢罗唣!"血脉贲张的张辽得势不饶人,再次发难,急冲而上。最先抵挡的东吴兵成了最早的牺牲品,二十米十米五米,张辽割草机般的铁戟清除着眼前的障碍,直到剩下对孙权的最后一跃…… 

      命不该死的孙权再次得救了。他忠勇的部下不惜用人肉方式阻挡张辽的疯狂,贴身护卫纷纷发出临终前的惨叫,爱将甘宁身负重伤,凌统一枝长枪又死命抵住了张辽,就在距孙权胸口不过三寸之地。——由于孙权视张辽如瘟神,致使整个吴国一度都谈张辽而色变。后来张辽病重,魏文帝曹丕仍坚持让张辽出征。孙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告诫众位将士道:"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不必嘲笑孙权的懦弱,怪只怪那一刻的张辽太过疯狂。因为,孙权按说不该如此惊慌失措,他早年射猎时,曾遭遇过理论上比这更可怕的场景:一头吊睛白额大虫突然直扑上来,两只前爪堪堪已搭上马

鞍,好个孙郎,竟掷出双戟,分别击中猛虎的前爪。几乎在兽王刚刚沦为残疾的同时,又一枝箭激射而出,贯通它的脑门…… 

     "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养侠士"的孙权,天生就具备帝王的威严和驾驭群臣的能力,而他伟大的兄长孙策,也从来没忘记提醒他这一点。孙策也许早就知道,自己好勇斗狠,孤身犯险的气质,注定会命不久长,所以带兵出征时常常将这位阿弟带在身边,让他"参同计谋"。更有意思的是,每逢酒宴,群僚毕集之时,孙策还会私下里对孙权说:"兄弟,你得打点精神,在座诸君,日后都是你的大将。"那一双极有魅力的碧眼,一眨一眨,眼瞳里倒映出的虹彩,幻化为三千里东吴形胜。 

      虽然如此,当兄长猝然殒命的时候,哀恸过度的孙权,一时间仍然生出放弃之念。他神情憔悴,悲哀无度,完全忘记了眼下的当务之急。威严的张昭出现在门外,"孙将军,这是哭的时候吗?你英勇的兄长难道希望你像个匹夫那样哭个没完,把军国大事完全撂在一边吗?你看看外面,天下鼎沸,群盗满山,正等着将军重振雄威,收拾山河。请将军快快更衣,检阅你的部下,整顿你的郡国。"说完,张昭立在门口,直到孙权一身戎装重新出现,才露出满意的笑容。张昭亲自将孙权恭敬地扶上战马。 

    孙权上马了,这以后,他再也没有忘记自己肩荷的使命。 

      当年汉高祖刘邦与淮阴侯韩信相对叙谈,论及带兵之能。韩信对刘邦的带兵能力颇为不恭,"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兵。""那么你呢?"刘邦再问,"我?哈哈,我可是多多益善的呀!"刘邦接下去那句质问,正恰切地反映了他早年作为一介亭长的见识:"你既然多多益善,何以反而成为我的手下?""臣善于带兵,陛下善于带将",韩信答道。 

      将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重说一遍,当然是为了引出孙权的特点。即,如果孙权有部下敢于像韩信这样讲话,孙权根本就不会有任何不快。他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他知道君王和大将不仅职位上有着不容逾越的分工,能力上也应各有侧重。他需要做的只是,在合适的岗位上找准合适的人才,一旦觑准,决无怀疑。他最擅长做的一件事,便是在不失君王之尊的前提下,与群臣和睦相处,打成一片。也许他还认为:忙忙碌碌、事必躬亲的君主不是合格的君主,他的使命在调度,他只要长着一双善于发现人才、识拔人才的眼睛,就大功告成了。 和张昭的交往,便很能见出孙权这方面的特点。 

      孙权见张昭无疑是有点怕的,孙权自称"我在张公面前,从来不敢胡乱说话"。理由不仅在于此人"容貌矜严,有威风",不仅在于此人学富五车,一派长者之象,也不仅在于此人在东吴宫廷里资格最老,资历最深,还在于这老家伙特会找孙权的茬子。当然,就张昭一面来说,他可能是因为孙策临死前曾特地叮嘱过他,好好辅佐我的弟弟(据说,孙策还讲过类似刘备在白帝城对诸葛亮说过的话:"若我弟弟不行,先生可取而代之"),再加张昭年长,所以几乎是习惯成自然地喜欢数落孙权几句。孙权由于年轻,有时难免意气用事,想挣脱人主的拘束衣,与臣下胡来一气,借此稍稍松弛一下绷得过紧的君王神经。一次在酒宴上,兴致勃勃的孙权与臣下约定:"今天大家都要痛饮,直到有人醉得从楼台上掉下去,这酒才算喝过了。"但见张昭拂袖而起,在外面自己的马车里一屁股坐定,满脸怒气,哼哼不止。孙权急忙追出来:"张公您何必呢,我不就是想和大家伙乐一乐吗?""这是君主的取乐方式吗?这是桀、纣辈酒池肉林的行径。"张昭说得既堂堂正正,又无线上纲。"罢了罢了,我听您的,这酒不喝了。"虽然张昭颇有张居正的架势,孙权可不像后来万历皇帝那样,只会躲在宫廷里耍赖般地拒绝临朝。孙权迅速学会对张昭阳奉阴违起来,方法大致同打鼾人接受别人批评相似: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孙权在外面打猎射虎,张昭见了总又要唠叨一番"为人君者,当如何如何"的大道理,孙权鞠躬谢过,转眼便给战马加上一鞭,又朝着猎场飞驰而去。 

     "孩子,你耍我呐!"张昭气坏了,不觉也老夫聊使少年性起来,遂托病不起,拒绝上朝。孙权可不想得罪这位没有幽默感的老爷子,几次三番派人去请张昭都不搭理,孙权只能亲自出面。"张公,孙权给你赔不是来了,你快出来吧。你再不出来,我可要在外面放火啦。"君主无戏言,火焰果然在张邸四周燃烧起来。耿直的张昭不仅没有出来的意思,反而让下人用泥土把大门填实,完全摆出一副视死如归的架势。"快快灭火",孙权只能改变主意。这以后,孙权便一直站在张昭门外,从早晨到黄昏。随着一声"咿哑",在两个仆人的搀扶下,张昭终于出来了。孙权立刻迎上去,两人抱头痛哭。 
      
孙权也该任命一个丞相了,所有人都举荐张

昭。这一刻,孙权的那双碧眼可一点没看含糊,他没有答应。他知道,张昭属于可敬重而未必可倚重的人,性格刚直不屈,孙权宁可以师礼待之,也不想把国家交给他管理。当然,孙权嘴上说得漂亮溜滑:"张公年事已高,丞相一职殊劳心力,恐与张公健康有碍。"结果,无法"立功立德"的张昭,老年时只能在家里从事"立言"活动,专事著述起来。 

    孙权拜将,亦颇值一书。东吴原有一班当年追随孙坚、孙策的老将,个个具有廉颇般的老资格,但孙权看出来,这些人皆忠勇有余,智谋不足,难以荷一方之任。所以每逢大战,孙权都会起用一些新人。这些新人在证明自己真才实学之前,如何让老将们诚心服膺,便成了对孙权的一大考验。你想想程普这样的人,甚至当年与雄姿英发的周瑜同领大都督之职都不仅没有深感荣幸,反而满肚子不快活,让他们听命于比周瑜名声差好几个档次的小字辈调度,他们能接受吗? 

     他们能接受,因为孙权有办法。孙权让出身寒门的平虏将军周泰镇守濡须坞,老资格的朱然、徐盛任周泰的副手。孙权知道朱、徐二位肯定满心不服气,一天便以视察之名来到濡须坞。酒席上觥筹交错,孙权突然让周泰把衣服脱了。在座的还没等明白过来孙权的用意,便集体倒吸一口凉气,但见周泰身上,剑伤累累,刀痕处处,简直可用体无完肤来形容。"周将军这一道伤因何而起?""周将军这一道伤来自何处?""周将军这一道伤又为哪一个敌将所创?"伴随着孙权与周泰的一问一答,举座皆惊,齐齐把敬仰的目光投向周泰。为加强和巩固戏剧效果,孙权再接再厉,临时又急出一把眼泪来,边抚摸着周泰的臂膀,边泣不成声,"将军,我与你亲如兄弟。将军在战场上战如熊虎,为孙某不惜躯命,以至受伤数十余次,皮肤历历如刀凿,我孙某又怎能不知恩图报,委将军以兵马重任呢?"朱然、徐盛在一边听得噤若寒蝉,从此再也不敢对周泰有任何不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吕蒙,早先也曾受到鲁肃的轻慢,"吴下阿蒙"的浑号,当颇能说明吕蒙本来地位之有限。但孙权用人不疑,还广造声势,大搞促销活动,为提高吕蒙的知名度可谓不遗余力。事实证明了孙权的慧眼识英才,夺回荆州,击败关羽,吕蒙功高,堪称一时无二。吕蒙病重时,为使爱将起死回生,孙权曾在全国范围内高价寻访杏林圣手。人主而能贤达若此,吕蒙真可死而无怨了。  陆逊被孙权任命为抗击蜀军的主将时,也许整个东吴都在私相询问:"陆逊是谁?"孙权遂仿效汉高祖刘邦"韩信拜将"的做法,大起将台,在做足了声势之后,才将陆逊隆重推出。《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对此颇有渲染,兹不赘。 

     其实陆逊早先因吕蒙病重而领军职之时,就曾将自己的藉藉无名利用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他知道关羽极端自负,遂在杀心初动之时,先给关羽写了一封信,信中一面对关羽的神勇大加赞叹,一面将自己的仰慕之情表达得无比肉麻。如果关云长真是"大意失荆州"的话,这份"大意"也差不多是陆逊强加给他的。——碰到这样一个只会奉承拍马的东吴小子,关羽那把漂亮的长须能不飘飘欲仙吗? 

    孙权对周瑜、鲁肃,均敬如兄长。虽然没有刘备那种动辄与爱将"寝则同席"的爱好,但把他们请到家中,一边喝酒,一边秘密商议,孙权处理得别有一套。为了加强对部下的笼络,商议前他常常还会把自己年高德劭的老母请出来,让母亲代自己说两句得体的话。孙权派诸葛谨出使蜀国时,因诸葛谨乃诸葛亮的亲哥哥,所有人都认为诸葛谨将一去不还。"胡说",孙权拍案而起,"我与子瑜(诸葛谨字)生死与共,天地同鉴,子瑜不会背叛我,就像我不可能背叛子瑜一样。"果然,诸葛谨回来了。 

      孙权识人之明,即使酒意朦胧之时,仍不减分毫。据《资治通鉴·卷七十二·魏纪四》记载,蜀人费祎出使吴国,孙权酒后吐真言,对费祎说道:"贵国杨仪、魏延,不过是两个小人,即使对蜀国曾有过鸡鸣狗盗之德,也不该委以重任。贵国一旦没有了诸葛亮,两人必定会生出祸乱来。诸君太不晓事,不知早加防范,那时不仅贵国深受其害,怕也要连累孙某不轻。"——这是惊人的预言,由于后事完全如孙权所料,孙权便不仅善于识人知人,竟然还显出看破悠悠时空的超凡功力。 

      江东那一双碧眼,深不可测。 

      孙权本来也有称霸中原的雄心和意图,所谓"思有(齐)桓(晋)文之功",只因鲁肃的规劝,他才即刻明智地放弃了这一想法,决定先识时务,再成俊杰(鲁肃当时告诉孙权:"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猝然灭亡,所以将军只有鼎足江东,先观望天下再说")。孙权的长处在于,一旦明确,他绝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基本思想。这以后,孙权便兢兢业业,先求安定一方,同时百般警惕,不断做好外交工作。总体上看,孙权的政策较少攻击性,

无论赤壁之战还是彝陵之战,都不是由他挑起战端。袭击关羽,其实也是蜀国食约在先,对荆州借而不还。为了一方太平,孙权时而与蜀国和亲,时而又想着与魏国通婚,于兵法中的""字诀玩得犹为娴熟:或借力打力,或借力去力,或借力生力。 

      吴国派使者赵咨都尉出使魏国。曹丕问道:"吴王何等主也?"赵咨答道:"聪明仁智,诚乃雄略之主。""愿闻其详",曹丕显得饶有兴致,赵咨便做了这番发挥:"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而虎视天下,是其雄也;不得已而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这最后一句话,即孙权之"",更能说明孙权的本质。因为,我们只有将他的隐忍与韬晦(亦即陈寿所谓"勾践之奇"),与"安得弯弓如满月,亲射虎,看孙郎"的勃勃英姿结合起来,才更能接近那双眼睛的真相。 在那样一个乱世,孙权居然能把人主的位置坐得那么稳妥、长久,实际执政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简直是一个奇迹。难怪曹操生了那么多杰出的儿子,仍然要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