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历代名人         
 
孙思邈评传(二)
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2016-12-31
评论:0  点击:6491

第五章 真 人

  提到孙思逸,在医、药学界里可称户晓,谁都知道是唐代大名医,但界外人士则恐难家喻。如提孙真人,则谁都熟悉,当然还包括着医界和药界。真人两字在字面上讲,是修真得道的人,甚至可以升天登仙。《庄子·太宗师》:"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所以真人一称,除了使人景仰与羡慕之外,还多少带有些神秘色彩。
  医学界中也有真人,《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絮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也。"王冰
注释真人谓:"成道之人也。夫真人之身,隐见莫测。其为小也,入于无间。其为大也,偏于空境。其变化也,出入天地内外,莫见其迹。"马荷注谓:"真人者,不待于修而此真浑然全具,故谓之真人"。张志聪也认为:"上古真人者,言所生之来,自然合道而能全其天真之人也,天真完固。"其玄虚飘渺,不逊于道家,可以说是与道家的真人实一而二二而一。毋怪乎有人认为道、医出于一源,甚至更认为医出于道。
  佛教中只有菩萨而无真人,姑不论。儒教中也有真人,不过是指有德才兼备者而言,如《世说新语
·德行》的"太史奏真人东行"。原注:"陈仲弓从诸子侄苟父子,于是,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贤人聚。"那未孙氏的真人衔,由儒家来授予,也未为不可。
  虽然孙氏的真人一衔,不论儒释道三家都有其资格。但从各方面证实,还是属于道家的。
  《管子·心术上》:"大道可安而不可说,直人之言,不义不顾""直人"和《吕氏春秋·审分》"莫人不能全,乃备能也""莫人",都是真人,不过把""字误书为"""",前者笔误于下,后者笔误于上。
  素以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充盈,在文学、哲学上占有很高地位奉为道教经典著作《南华真经》的《庄子》里,对真人的描写,在神秘色彩浓度方面又提高了一筹,如讲呼吸,普通人都在咽喉鼻子,而真人则在脚跟上。真人入水不湿,入火不热。还有一位冲虚真人列御寇
,能腾空行走,可以很舒服地御风驾雾。更有藐姑射山上的真人,"肌肤若冰雪,淖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引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因之,孙思邈既称真人,就不可以没有神乎仙乎的奇迹来陪衬烘托,于是也理所当然地和老子、庄子、列子、天师、吕洞宾??等仙人同日而语矣。
  
王冰(约710-804 年),唐·宝应中(762 年)为大仆令。好道善医,号启玄子。除注《素问》外,还著有《天元玉册》、《元和纪用经》等道家书。
  
马芮(?),字仲化,一字玄台,明·会嵇(今浙江绍兴)人。
  
张志聪(1610-1695 年),字隐庵。清·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学医于张卿子。除注《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外,并撰有《侣山堂类辨》等书。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撰。内容按照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列御寇,战国时郑人,与庄周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著有《列 子》8 卷。 藐姑射山,相传为人居住之处。《山海经》《庄子》《山海经地理今释》都有 记述。

一、道教、医学是否同源

  医、道是否同源的问题?一直在争议着,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其充份的理由,所以至今尚无定论。唯《素问》则确是两者浑然并存。此外清·西昌人李时品的八卷《医道还原》而言,那肯定是同源的了。
  《旧唐书·孙思邈本传》中既有"善谈庄老"一言,那未就以庄周谈起。
  庄周,约生于公元前369 年,卒于公元前286 年。
  他撷取黄帝、老子及稷下集团三者思想而成为独树旗帜的道教思想家及创始人,建立了道家。稷下,是齐桓公(?-公元前643 年)、齐威王(?-公元前320 年)、齐宣王(?-公元前301 年)在齐都临淄、稷门(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南)设置学宫,广招揽聘文学、哲学、杂家及游说之士,展开对各种学术的探讨与争议。内有有名人物如邹衍
、慎到、尹文、荀卿??76 人。他们的特点是"不治事"而专尚"议论"。所以毁之者认为纸上谈兵,毫无实用,不过空论一番而已。誉之者认为这是百家争鸣,对繁荣当时学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直到今天,这个作用还有它的影响。例如邹衍的五行终始56 篇,对中医阴阳五行最有影响。慎到的黄老道德学说、尹文的出于黄老申韩这间的学说也与《内经》思想有其相似之处。
  黄帝,姓公孙,又姓姬,以居住之处而名轩辕。老伴缧祖发明蚕桑丝绸。黄帝曾命大挠
作甲子,使容成造纪历,请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着伶伦作律吕,委隸首演数术,令苍颌(11)造文字,问答歧伯、雷公(12)而制医学,此外还有舟车、宫室??等等,都由他领导下的臣人们所发明创造。因为对人民的贡献大大而受到大众的爱戴与崇拜,也由于崇拜的过分而神化。即使实事求是的《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这样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询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云笈七签》更谓当时的王母遣玄女,将兵符图策赐于黄帝,助他消灭蚩尤。之后,广游名山,到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至青丘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 邹衍(公元前305- 240 年),即驺衍,战国未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 物。所撰的《邹子》《邹子终始》,俱失传。
  
慎到(公元前395- 315 年),战国时赵人,宗黄老道德学说,著有《慎子》42 篇。 尹文,战国时齐人,属名家。他的学派出于黄老申韩之间。撰有《尹文 子》1 卷。但现在看到的《尹文子》恐系后人依托之作。
  
大挠,黄帝时官史。
  
容成,道家的采阳补阳术,相传出于容成。撰成《容成阴道》26 卷,今佚。 羲和,因居住于羲和,以地作人姓名。
  
常仪,黄帝臣。
  
臾区,即鬼臾区,又称大鸿。
  
伶伦,即冷伦,黄帝臣。
  
隸首,或作隸算。
  
《内经》全称《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合《素问》《灵枢》两书而成。实则为秦汉之际,历代积累的集体著作。
  
《云笈六签)122 卷,宋·张君房撰,为道教中有名佳作。
  
广成子,上古仙人,居崆峒山石室。"无劳汝形,无淫汝精,乃可长生"为广成子语。入青城山谒中黄丈人,登云台山见宁先生受《龙经》。炼彩石于缙云,合神符于釜山。升天登仙之后,为五个天帝之一,居中央戊已土位,故称黄帝。因之道家即奉为始祖,故道教称黄(帝)老(子)。但医家也尊为医家之祖,故称医术为歧(伯)黄(帝)术。后世道家、医家,一则出于尊敬崇拜,再则叼光福荫,大家都把自己一套学说,拼命向黄帝身上装贴,什么都是黄帝传下来的,如《黄帝内经》、《黄帝脉诀》、《黄帝五脏论》、《黄帝明堂论》、《黄帝女胎》、《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秘宝》、《黄帝房中术》、《黄帝玄女经》、《黄帝虾螟经》、《黄帝阴符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都是黄帝写的,好一个多产作者。总之,歧黄的医家,说黄帝是医家之祖。黄老的道家,说黄帝是道家之祖。究竟是谁家之祖?虽然无法判断,但这一点可以肯定,这两家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用以充实自己学说的内容,并藉以扩大其影响。最后出现了唯物与唯心的两途,而且这个剪刀差的距离愈拉愈大。老子,司马谈在六家中就称之为道德家。庄周就把黄帝、老子与稷下集团三家学说综合而成为以庄周为核心的道教,但他把老子还是放在最重要位置上。
  以《黄帝虾蟆经》
来说,从"日斗者"第一幅画(黑乌为三足、展翅,与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黑乌两足,有所不同)黑乌图开始到"月毁三十日"图止的31 帧图画,全是道教的。"左腋""大冲左右"九帧图,也很难看出是属于医的。"六甲日神游舍图"60 天日神所在之处,假定没有注明"宜避针灸,不避致害"八字,也难与医学联系。看起来也是似医非医、似道非道的医与道合壁的"天书"而已。
  如河图洛书,都是道教奉为核心的东西。但经过《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书·洪范》:"天乃赐禹洪范(即洛书)九畴,彝伦攸叙"之后,儒家才轻而易举地拿了过来。当然,道家也不会甘心拱手送人的,于是他们即认为河图洛书是道家固有的经典篆籍。《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赵明经法》引《遁甲开山图》谓:"名山石室,藏道经有三十所,??其一室有奇经妙图,黄帝发命,河(图)洛(书)之文,不可称计。"此外,道教文献中不少以河图题名者,如《上清河图内玄经》
、《上清河图宝箓》等。他们更运用河图来指导炼丹,如《悟真篇》"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共四之,戊已自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图入圣基"。考东三乃指河图中的东方为三属木,是三(震);南二是南方为二属火,是三(离);戊已是中央为五属土,是三(坤);北一即天一生水的北方为一,是三(坎);西四三(兑) 紫府先生,身居紫府,故名。他的《三皇内文》,可以劾召万神。
  
中黄丈人,无考。又谓《刘涓子鬼遗方》中的黄父,即中黄丈人。
  
宁先生,为黄帝时的宁封子,又名宁封。相传为陶器的发明者。
  
《龙经》无考。
  
司马谈,汉·司马迁父,曾为太史令。
  
六家,春秋战国时的学术流派,计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及道德 家六者。 《黄帝虾蟆经》1 卷,不著撰入。此书在国内版本已失佚不传,现仅存日本 文政六年(1823 年)敬业乐群楼刻本。
  
《上清河图内玄经》、《上清河图宝篆》两书,见《道藏》。
  
《梧真编》8 卷,张紫阳真人撰。内容为讨论修性长寿之术及炼丹石方法。卦属金;东三南二同五,即三(木)三(火)同宫;北一西四也是五,即三(金)三(水)同宫;与中央土五,进行三者结后,即可结胎成丹。古代炼丹的指导,就是依靠河图、洛书和八卦,可以炼丹炉正式名称为八卦炉。中医制药,有时也借用八卦,此风直到雅片战争(1840-1842 年)。
  例如写成于1834 年的《外科图说》
的九转大降丹、八仙降、八卦大降等也还是用八卦来指导。"合药诸法"一节中有:"放于八卦炉中,然后举火,合五九·四根半香为度。结胎时,至香三根六寸,合四九之数??"所以又是道与医药的溶合。即以《易经》而说,儒家说是儒家的,道家说是道家的。就是在《要方·大医习业》中也已反映得十分明白,孙氏谓:"周易六壬,并须精熟",他把《易经》从五经中拿出来与六王并驾齐驱而作为道教文献。又谓"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而把《易经》排斥出儒家文献之外,更证明孙氏是赞成《易经》归属于道家。
  我们再谈一下《难经》
卷一的"天地阴阳升降始终之图""手足阴阳流注始终之图""尺寸阴阳呼吸出入上下始终图""四季阴阳始终图"四图定位,都是阴阳与八卦。《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索性全部以含元抱一、控景步虚来解释医学,使医与道混为一体。
  直到现在20 世纪90 年代,还有学者研究探讨以《易经》为指导思想的《唯象中医学》
。因之医之与道,看来的确是箕豆的同出一根。
  以如上述,医之与道的支支蔓蔓,的确难以分割清楚,所以孙氏的著作把道教思想渗透溶解于医学中来,也是毫不足怪的。即使出版于1987 年第三版《中医学概论》
第三章中就有许多道家学说,所明白指出的"古代哲学家认为??"的哲学家一望而知是道家。不过必需加以指出的是孙氏在医学方面中道教色彩的浓厚,在医学文献中是罕见的,连飞霞子的《韩氏医通》、生生子的《赤水玄珠》也远远望尘莫及。如其一定要找几部道教气息浓厚的书,那未只有道家的医书《医道还元》和医家的道书《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可以相伯仲。
  成文于历史出现以前,早就孕蕴着宗教的胚胎,因为它本来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初是作为原始人群的自然信仰所产生,图腾就是最好的说明。
  例如从殷墟甲骨文中发现的,都是史前宗教,在中国则都是不成文的道教的前身。有了文字,当然更有案可稽了。
  明明写在儒家之书上的《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义,吉凶生大业"。并讨论了乾坤、震粪、坎离、良兑。但实际上都是道家在使用。
  
《外科图说》4 卷,清·高文晋撰。梓行于雅片战争之前的1834 年。 《难经》全名《黄帝八十一难经》,81 篇。旧题秦越人撰,实则为东汉之前的集体创作。 《勿听于俗解八十一难经》,明·熊宗立撰,粹行于1436 年。
  
唯象中医学,是以《易经》模式所综合而成为以《易经》模型思维为特点的中医理论。根据他们所谓可以从而摆脱了经验医学的形态。
  
《中医学概论》,为人民出版社出版,盂景春、周仲英主编的一部中医学教材的辅助读本。第一版在1958年,修正再版于1959 年,这第三版出版于1987 年。
  
飞霞子即明·,字天爵。所撰《韩氏医通》2 卷。梓刊于1522 年。 生生子,即明·孙一奎,字文垣。所撰《赤水玄珠)30 卷。梓行于1584 年。例如《周礼·天官·大宰》的"把五帝"。它是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矩,北方黑帝叶光纪。到了医家手里,便成了《素问·金匮真言论》的"东方青色、入通于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到了道家手里,也成了《珠宫宝历》"东方苍帝、东海君也;南方赤帝、南海君也;西方白帝、西海君也;北方黑帝、北海君也;中央黄帝君也"。为了把五帝更靠拢道教;所以《太上飞行九神玉经》进一步指出太上大道君是"行太清之道,出则五帝持卫"
  中医理论之源的《内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作指导思想。有了阴阳,中医才能解释生理、病理的机制和变化。有了五行,凭它的生治、承制、亢乘、胜侮来解释五脏的病变及处理病变。凭五运六气来指导脏气法时和天人合一。同时再观察一下道教的运用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他们认为太极就是由阴阳组合而成,即太极生两仪、四象到八卦。只要一阅宋代濂溪先生周敦颐
《太极图说》的太极图,用"以太极为理,阴阳五行为气"的思路来推演出阴阳五行。成书于公元100 170 年间的《周易参同契》更把阴阳、五行、八卦进一步在炼丹中发挥作用。如"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尘埃。??欲将制之,黄芽为根。??龙呼于虎,虎呼龙精。两相饮食,俱相贪并"等等。就是凭了这一点,创了全世界最早的化学。
  我们再读一遍《内经·素问》的"金匾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运行大论""??"等许多文章,都是饱浸着浓厚的道教气息。这种气息似乎很抽象,其实十分具体。君不见其中最主要的五脏学说,就是扎根于阴阳。其脏象之间的能够统一,完全依赖于五行。即使八十一篇的篇数,不多不少,也正是根据河图、洛书而出。《周髀》不云乎"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周髀经解》
"河图者,方之象也。洛书者,圆之象也。"道家的太岁与医家的运气,更是一脉相通。无可否认的中医学有两个精髓--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为临床技术手段问题,这里不谈。整体观念有两:一为人体本身的统一性,二为人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不论那一个统一性的能够使它统一,全赖于阴阳五行。用五行来使人体本身统一起来。用运气来使人和周围环境统一起来。假如道家没有太岁,则60 年一轮、 《珠宫宝历》不分卷,作者佚名。
  
《太上飞行九神玉卷》,见《道藏》。
  
周敦颐(1017-1073 年),宋·道州人,字茂叔。屠庐山,筑室名"濂溪书堂"。著有《太极图说》1卷及《通书》40 篇。采用道家学说,以太极为理,阴阳五行为气,对宋·明理学影响极大,程颖、程颐都是他的学生。
  
《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3 卷,东汉·魏伯阳撰。书中借用乾坤、坎离、龙虎、铝汞等法象,以解释炼丹之术。大旨是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而会归于一。 《周髀》、《周髀经解》,其内容都是讨论我国古代一种天体学说。属天体 三家中的一家,三家为一宣夜、二浑天、三周髀。相传成书于周,故称《周髀》。
  12 年一周的推算,就无法进行。因为太岁是假设的星名,与星相应。凡12年为一周天,因将黄道分为12 等分,以岁星所在的部分,作为岁名。但岁星运行的方向为自西而东,与将黄道分为12 支的方向正相反,为避免这种不方便,就假设太岁作与岁星实际运行相反的方向运动,以每年大岁所在的部分来纪年。后来更配以十岁阳,组成60 干支,用以纪年。后来方土木数以大岁所在之处为凶方,应用到忌兴土木建筑或迁徙房屋甚至出行、合药、针灸及外科开刀方面。针灸的"子午流注",外科的"尻神图"

  这样道中有医、医中有道,我们如何来评价?那未不妨用张介宾
的见解来作参考,张氏在《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中谓:"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设能明沏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在这里不能不加以声明,此处的阴阳是指统帅"十纲"的阴阳。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个阴阳是指阴阳五行的阴阳,那未势所必然,医与道更形接近到浑然一体了。
  
尻神图,最有代表性的在《医宗金鉴》卷七十六,最后一节。
  
张介宾(1563-1640 年),字景岳,明末名医,浙江绍兴人。由于仕途无 就,遂致力于医。著有《景岳全书》64 卷,梓行于1624 年。

 

二、孙思邈的道教思想

  孙思邈的思想,是以道教为主体的。即使他的事业为医,但是他的医学思想基本上也是由道教作主导。且看《要方·序》文,所谓序文,是陈述作者的趣意,明确他说起来,是全书内容与中心思想的简介。他一开始即谓:"燧人氏出,观斗极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画八卦,立庖厨。"斗极即道教视为星宿中至尊的北斗。《云笈七签》谓:"丹元星天之斗君,主命禄籍,上法九天谱箓,中统鬼神部目,下领荣真兆民命藉"。《太清玉册》更谓:"拜礼北斗七星君,奉为消灾解厄,保命延生也。"至于八卦,更是道教的主要符号,孙氏用斗极与八卦来作全书的楔引缘起,不是偶然的。说得明白一点,全书的指导思想,就是在这斗极与八卦学说中展示出来的。道教宗派虽然比佛教要少得多,但派与派之间的相互交错,也难以一言而尽。因之不能不由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上来分析探讨孙氏的道教思想。
  (一)经典派中的登堂入室者
  如其单单凭《旧唐书》的"弱冠善谈庄老",《新唐书》的"善言老子庄周"及《独异志》的"居于嵩山修道",《续仙传》的"学道炼气养形,求度世之术",甚至孙氏在《三洞群仙录》
卷十二中名登仙人榜,但都属泛泛之词,无法探悉出孙氏道教思想及造诣的深浅程度。虽然还有不少道教著作,可惜佚者多而存者少,而且也多俚言庸俗者,很明显地不是孙氏手笔,远远不及两部《千金方》在有意无意中反映的真实可靠,因之我们就再细细咀嚼探讨于两部《千金方》,就可一目了然。
  《要方·大医习业》:"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考任真的意思是听其自然的生长与发展。体运是体察领悟宇宙间一切命运气数。孙氏更明白地提出:我们想身体的自然生长、生存、发展,思维的洞悉一切,只有依靠庄老经书来解决的口号。也就是孙氏包括医学在内的一切思想方法和行动指南的总纲领。
  《又》"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王,并须精熟于此,乃得为大医"。考阴阳禄命,是星相家指"食禄盛衰兴废,命运富贵贫贱"。相法,观察人的形貌或面部、手掌,可以预言未来命运;相面者,以面部分为"""田宅""福德"等十二个宫,相手者,在掌中分为""""""""等八个区域,然后根据《相书》来判断福禄枯荣。所谓诸家者,因其中还有麻衣、青城、青羊??等诸多派别。灼龟是古人焚龟壳来代蓍草。五兆,为古代另一种占卜方法,其方法是"折竹长寸余者三,以手弹于几,以占吉凶"。周易中八卦的阳爻(一)阴爻(--),凑成六个以占卜;六壬,利用每甲子中有六个""来占卜。这样可以看出孙氏在道教中经典一派思想与技术吸收到医学里之外,还旁及占验派一知半识也要为医学服务。
  《又》"至于五行休旺,七暇天文,并须探喷,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
《大清玉册》8 卷,全称《天皇至道大清玉册》。记述道门仪制、文物、衣冠、礼乐??等事。作者无考。
  
《三洞群仙录》20 卷,宋·陈葆光撰。书内集历代真仙事迹1000 人。道无所滞碍,尽美尽美矣"。这篇要求为医之本的文章,已有道教思想占领一半,也就是说医学的基础,就是依靠道家与医学组合而成。如其再读《要方·大医精诚》中"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一言,更证明孙氏对道学与医学的并重思想是十分鲜明的。
  再回过头来,温习一遍《要方·序》第一句"清浊剖判",就是《三五历》的"天地开劈,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的翻版。
  《又》"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竞逐荣势,企踵权豪,??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这节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核心的"无为""知足寡欲"两条要旨,具体执行了《老子》的"知止不殆"
  《要方·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这是道家炼法之一,即"收摄精神,使之凝聚",因为非此凝神摄志,呼吸冲和,一切脑力工作是无法做到深入的。
  《又》"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严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省疾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刺针药,无得参差"。本文前五句,是道教修养法之一的"坐忘"。能使人遗形忘我,内外清澄,即《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而去,同于大通"。《天隐子》
也谓:"何谓坐忘,曰,遗形忘我。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凡人通过坐忘,"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引郭象注《庄子》的坐忘原文)。之后可以获得后六句的提高医疗质量。
  《要方·治病略例》"明堂闭庭"。道家语,指眉心。
  《又》"宁可不服其药,以任天真"。《庄子·渔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以任天真的思意即"任真",也是道家"听任自然"的修炼方法之一。
  《又》"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共为攻击,变为疾病"一节,创立了道家对人身机体的生理、病理学说。《医道还元》接受了这个思想,阐发了以下一段论说:洪濛未判,一气混元。太极初分,五行列位。阴阳贯乎万象,水火运于两间。人禀三才之未,自具百脉之关。上则符天,下则符地。天有暑度、人之脉窍同其源,地有山河、人之经络合其妙。三百六十、无非脉之贯通,八万四千、尽是脉之穿透。同源异用,合一分三。内景和谐,诸灾不作。本真耗散,百病俱生(录《医道还元·脉理奥旨》)。这样道教思想在医学方面的影响,既广且深,《理渝骈文·序》:"人身八万四千毫孔,皆气之所由出入",显然也来之于道。
  《要方·诊候》:"而与魂魄飞扬。"这里显然不是"肝藏魂,肺藏魄"的魂魄。理由是上、下文并没有涉及肝、肺两脏。相反,文中中有"及淫于藏""与荣卫俱行",所以可认为是指整个人身精气而言。那未既称"飞扬",只有道家所谓的三魂七魄才能这样。属于三魂的:爽灵、胎元、幽精和属于七魄的: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陈藏、臭肺,它是道教想象中人的精神离开形体而存在。所以在精神状态极度失常时,就能导致飞扬。魂魄
《三五历》,作者名佚,本书专论玄阳之数。玄阳为二辰(日、月、星)五星(岁星、荧惑星、太白星、辰星、镇星),故称三五。
  
《天隐子》1 卷,计8 篇,搜入《道藏》不署作者姓名。专言道家神仙等子。不飞扬,就能做到,《云笈七签》的"神气常坚,精神不散,则人不衰不去"。《要方·妇人方上·求子》:"百想经心,内伤五脏""经心",为道家语。《抱扑子·崇教》有"忧惧之劳,未常经心",是烦心之意。
  《又》"及与德合,并本命??",都是道家语。典出《庄子·德充符》的"德充于内,应物于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本命是指人出生所在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其干支即为本命。所以"德合""本命"两字,为医书中所没有的。
  《又》"并遇福德者"的福德,为福德宫。道家以流年推算,吉凶神煞,列为十二命宫,其第十为福德宫。
  孙氏为什么第一篇为"妇人"?因为女性属坤,《易》有"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之故。那未为什么"少小婴孺"排列第二?道理也很清楚,孙氏早就予以解释,谓"易称积小以成大"(见《要方·少小婴孺方上·序例》)的思想而作出的安排。
  《要方·肝脏·肝藏脉论》"左目甲,右目乙,循环紫宫"。考紫宫又称紫府,根据《神异经》
所言,座落在青丘山,为神仙居住之所。用在这里,隐射心或脑子。此外,这里的"左目甲、右目乙",也是道家学说,虽谓受到《内经》影响,但欲知《内经》亦来之于道家。《素问·刺禁论》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王冰注谓"肝象干,旺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肺象金,旺于秋,秋阴收杀,故藏于右也",显然是从五行八卦而来。即使这个学说在临床上有其指导意义,但他采用的是演绎法而非归纳法,多少是有问题的。
  《又》"有六童子三王女守之"。王女即玉女,道家称为王华之女。童子即金童,道家称为金晨之童。《灵宝大法》
谓:"伏愿侍者金童,传言玉女,为臣奏启,上闻天前"。考王华及金晨,都是仙宫名称,所以金童、玉女,是仙人身边未成年的男女儿童。
  《要方·心脏·心脏脉论》"号五神居,随节应会"。典出《道德真经》"谷神不死",河上公
注谓"神谓五脏之神也,??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焉"。《要方·小肠腑·风眩》"忌食十二属肉"。道家把地支十二个时辰支配十二种禽畜配耦,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晰蝎、午马、未羊、申猴、西蛙、戍狗、亥猪。
  《要方·脾脏·脾脏脉论》"土有一子,名之曰金。环挟抱之,不离其身。金乃畏火,恐热来薰,遂弃其母,逃于水中。水为金子,而藏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以上为方士炼外丹的秘诀术语,出于《周易参同契》,孙氏借用于此。这种笔法,大量在1000 年后陈士铎
的《百病辨证录》中出现,都是受到孙氏的影响。
  
《抱朴子》2 篇,晋葛洪撰。内篇为论神仙、吐纳、符箓、克治之术,有20 卷,外篇论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等,有50 卷。收入《道藏》。
  
《神异经》1 卷,汉·东方朔撰,晋·张华疏注。
  
《灵宝大法》66 卷,金允中改编为44 卷。宋高士宁全真授,道士王契真纂。 河上公,汉初人,佶茅屋于河上,攻黄老术,修炼成仙,人不知其姓氏。 陈士铎,字远公,自号朱华子,清·山阴人,也是道教中人物。著有《百病辨证录)14 卷,约书成于1687年左右。陈氏书中,不是说此方为雷公、仲景、纯阳在梦中甚至显圣时授予,即谓黄帝、歧伯夜间面赠的,所以后人对此,很有匪议。不过全书水平还是较高,在临床上可以起到些指导作用。《要方·脾脏上·脾虚实》"胃管太仓"。《黄庭内景经·脾长》:"脾长一尺,掩大仓。"梁丘子注谓:"太仓、胃也。"道家称胃为太仓,但《灵枢·胀论》也有"胃者,太仓也"。因之又可证明医、道是有共同语言的。《要方·肾脏·肾脏脉论》:"生来精灵之本也。"考精灵有两种解释:一为道家谓神与人之间的超自然体,地位低于神而高于人,一般也可以长生不老,并具有种种神通,有善良的也有邪恶的,不像神仙那样都是善良而无邪恶,善者可有益于人类,恶者则会危害人类。一为是宇宙间,精神物质的本源。用在这里的是属于后者,如《抱朴子·道意》的"若乃精灵,困于烦忧,荣卫消于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不过不论这前者的后者的,都是道家语。《又》"左肾王,右肾癸,循环玄宫"。这里与上述的"左目甲,右目乙,循环紫宫"为同一笔法同一思想。这里孙氏是接受《难经》"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的学说而以道家言语出之。考玄宫典出《庄子·大宗师》"天道颛顼得之,以处玄宫"。它是为帝王帝用以运筹帷幄,退思补过的地方。这种宫室大多建筑于建筑群的北方,北为玄武,故称玄宫。用在这里,作为大脑来解释。
  《要方·肾脏》"容成子羔服而羽化"。考容成为黄帝时人,即为替黄帝创造纪历的人,同时也是黄帝的老师。羽化,为仙人飞升成仙。有时对道士之死,也可称为羽化。
  《要方·膀胱腑·脉论》"号水曹椽名玉海"。曹椽,为最卑职的小官吏,有人认为即皂隸的转音。水曹椽是指专门管理水的小官。海水往往是澄清如玉,故称玉海。以上两个词目,都出于道家术语。
  《要方·膀胱腑·三焦虚实》"阳明之别号曰丰隆"。道家认为司管理云的神,名丰隆。典出《淮南子·天文》:"丰隆乃出,以将其雨。"《要方·水肿》:"名玄水。"道家以北方属坎,有玄武,故称水为玄水。
  《要方·养性序》"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守内,病安从来"。这是道家"导一""守寸""守默"的全部思想。
  《又》"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澹之味,能纵欲快意,得虚无之守"。考无为是道教思想中最高境界之一,故《淮南子·精神》总结一句话"虚无者,道之所居也"。道家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是""""的统一,但更以""为基本。故而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孙氏首先谈到恬澹,完全是《庄子·刻意》"夫恬澹寂漠,虚无无为,此为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的思想。这里的纵欲,并非常谈的对人心身有害的纵欲,乃是解释思想尽情思考之意。在词义上讲,是奔放雄健之纵。有了奔放雄健之想,当然可以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畅快的情志了。这种深奥的思想,太史公倒替我们总结出几句词简意赅的话,谓:"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精辟地阐明了这个精神。
  《又》"然后真一存焉,三一守焉"。道家指保持本性,自然无为称为真一。《鬼谷子
·本经·阴符》:"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至于"三一",有五种解释:一为天一、地一、太一三位神名;二为《道德真经》的"道生 《黄庭内景经》1 卷,为大道玉宸君所传,搜入《道藏》。
  
鬼谷子,战国时楚人,传说为苏秦、张仪之师。籍贯姓名不详,因其所居鬼谷,即称鬼谷子。著有《鬼谷子》3 卷,21 篇。一、一生二、二生三"的简称;三为太一、真一与玄一的简称;四为精、气、神三者合一的总称,《云笈七签》的、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云,气包神、神包精,故曰,白包黄、黄包赤、赤包三、三包一,三一混合,名曰混饨";五为道教修炼方法之一,守虚无空者为大乘,守炼炼形为中乘,守气含和为小乘。这里所指者,当然为第五种解释。
  《要方·养性·道林养性》:"胎息守五脏。"胎息,为道家修炼方法之一。方法是用最最微弱的呼吸来把极小量的空气吸入及呼出。动作过程中必需鼻中没有声音,胸前无起伏。《抱朴子·释滞》的"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又称"服气",因为关键在于肺的吸气、呼气在内服之中。道家以气为形之本,故而以服气作为修炼养生手段。胎息守五脏,意思是进行胎息,可以把五脏真气牢牢守住。
  北宋·张君房,奉宋真宗赵恒(998-1022 年在位)敕命,校修《道藏》,同时又辑成122 卷《云笈七签》。他把《要方·养性·道林养性》中的12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12 少者,养性之都契也"一节,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地照录转抄下来,收入《云笈七签·杂修摄·自慎》篇中。惟把""字改为""字。
  《要方·养性》中道教学说很多,其实并不奇怪,孙氏早就公开的把篇名称为道教之林的"道林"
  《翼方·养性·养性禁忌》"淡然无为,神气自满"。说的是每个人能做到清静、寂寞、恬淡、虚无,不忧精神不会丰满充沛。也就是《庄子·天道》的"夫虚净恬淡,寂寞无为,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矣"。《又》"一体之盈虚消息",乃照录《庄子·秋水》的"消息盈虚"
  唯为了叶平仄,所以有意倒置了两个字。
  《翼方·养性·服饵》:"学道断谷。"断谷即辟谷,为修炼成仙手段之一。其法详载于《神仙绝谷食气论》
、《道藏·洞玄部》、《枕中书》、《抱朴子·杂应论》??等道教文献中。据谓张良就是通过辟谷而成仙的。《翼方·退居·养性》"焉能无闷,闷则何以遣之,还须蓄数百卷书,易老庄子等,闷来阅之"。易·《易经》,老·《道德真经》,庄子·《南华经》,三者都是道教重要经典著作。学海搜珊富、文林味蔗甜的孙思貌,连在解闷消遣之际的手头书籍,旁的不取,独阅道家,从这里也可以体会出他对道教的感情与真诚了。
  《翼方·禁经上》"玄黄肇判"。道教以天为玄,认为天者阳,始于东北,其色玄。以地为黄,认为地者阴,始于西南而终中土,其色黄。此说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有矛盾,这是难得见到的医学与道学上的枘凿。如以《淮南子·览冥》"女蜗炼五石以补苍天",原注"天不足西北"来互参,则还是《素问》有其根据的。
  《又》:"'我所以有大患者,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何患',由此
《神仙绝谷食气论》,作者佚名,l 卷。专事讨论辟谷的书。
  
《枕中书》1 卷,旧题晋·葛洪撰。
  
张良(公元前?-189 年),字子房,汉·韩人。佐汉有功,封留侯。道家以其晚年崇道,于是作为仙人而搜入《历世真仙通鉴》中。
  观之,形质既著,则痾瘵兴焉。静言思之,惟无形者可得远于忧患矣。"此文本身就是引用老子的话,而孙氏加以发挥的。这是"无已""无生""无我",也就是""""的辩证。证实道中有医、医中有道,以及孙氏以道学思想来指导医学的实质,更一览无遗了。
  我们在这里回过头来再好好地学习和研究《翼方·序》文,全文虽然仅仅672 个字,但在两部《千金方》中最能突出道教思想的文章。虽然孙氏还有其他著作,可是都没有此序一言一语发之于天籁和内心。
  起首二句"原夫神医秘术,至箓参于道枢。"这道枢两字,当然不可能是宋代、曾箓集历代神仙修道故事而辑成的《道枢》,而确是《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的道枢,所以作为道教学说的轴心来解释,是无可非议的。那未孙氏把道教学说作为医术的基础是十分明确的。再互参《要方·大医习业》的"不谈庄老,不能任真体运"、《翼方·退居·养性》的强调用道教经典著作来消闲等等,即可证此言非偶然的、孤立的。
  "宝饵凝灵,宏功浃于真畛"。饵是药饵,宝是为道家喜用的常用字,不管什么东西,都以冠之以宝字。灵也是道家特别擅用的字眼,凡美、善、好及至高无上的都称为灵。真字也同宝、灵两字一样,对最纯净无上的事物或人物都称为真。所以这仅仅10 个字的两句话,真、宝、灵三个道家字都用上,你想道家气息浓不浓?
  "知关南玄牝,驻历之效已深"。玄牝为道家衍生万物的本源,典出《老子》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是幽玄微妙,牝、是指雌性事物。意思是""像微妙的母亲一样,孕育和生化宇宙的一切。《南齐书
·顾欢传·正一论》作过如此的解释:"空玄绝于有景,神化瞻于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无数,莫之能名,强号为一,在佛为实相,在道曰玄牝。""辔策天机,全生之德为大"。天机指造化的奥秘。道家认为在宇宙间有一种天然的机神,一般人所难以知道的,称为"天机"。《庄子·大宗师卜"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道家斗宿学说中,有天机星。不过不管那一个解释,都是道教的。
  "稽炎农于纪箓,资太一而反营魂"。文中的""字写有竹头而不写"",是孙氏有意写出道教的手法。因为"",仅仅是一般性的书本册籍而已,而""字则是道家对上至天书策命、下至道学著作的专用名词。古籍医书中仅仅有一部《石室秘箓》
""字(现在新的排印本已改作""了,这是失真),因为作者自称朱华子的陈士锋本身就是道教的忠实信徒,内容不言可喻都是道家气息。太一,道家认为就是大道,《庄子·天地》:"主之以大一。"营魂,为道家在医学方面的专用词。营,是营房或宿舍,作动词来使用,即是容纳或接受别人来寄宿的意思。肝藏魂,故肝有营魂的功能。肺藏魄,故肺有营魄的功能。不论魂或魄而不能寄寓于肝或肺,人就要死亡。所以《老子》认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不过这里的营魂,并非狭义的仅指为肝,而且泛指人身的五脏六腑。或谓营魄两字用之有典,而营魂很冷癖,为何孙氏舍熟悉而取冷癖?因为这里要叶平仄,魄为仄声而魂恰恰是平声。
  
《南齐书》59 卷,南朝··萧子显撰。
  
《石室秘箓》6 卷,清·陈士锋撰,刊行于1687 年。内有128 种治法,理论、用方、取药,都很奇特。"播在神寰"。寰是宇宙,佛家称尘寰,道家称神寰。
  "医道由是而滥觞"。由"""",承接上文,乃指道枢而言。
  因为从开始两句至"医道由是滥觞"之前的一段文章,都是谈道教在医学上的影响。所以这句是""第一、二两句的""而写的。在古文文法上第一、二两句是"",中间一段是"",此句是""。因之这一句,是画龙点睛的笔法,用来更突出道教学说的重要性。重要程度大有"没有道教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地步。
  "高密问紫文之术"。紫文,为道教的书,因为道教书册常用紫色的硃墨来写成。典出《云笈七签》:"紫书,紫笔缮文也"
  "伯阳流玉册之经"。考道家的经书,常常储藏于玉函中,以示其珍贵,所以被藏的道教书称为玉书、玉册。证见《黄庭内景经》"是曰玉书可精读"及《南岳记》
"禹治水祭南岳,梦获金简玉字之书"
  "乃大道之真"。道家对""""的看法,是"虚极静至,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引《真诠》
原文),而这个""又恰恰是《道德指归论》所谓"静为虚户,虚为道门"的以真合道辩证法。"采葛生之玉函"。葛生指葛洪,玉函指葛氏所著的除医书《肘后方》之外的《抱朴子》、《神仙传》、《集异传》??等书。就是托名汉·刘歆(?-23 年)的《西京杂记》,后人考证证明也是葛氏手笔。
  "两仪之大德",道家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为生化之源,故而称大德,盖"大德曰生"
  "气化则人育,伊人禀气而存。德合则生成,是生曰德曰立。既知生不再于我,人处物为灵"。道家认为"""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的东西。而道的成形,更是气之化,流传于民间"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通俗易懂的形象化说法。如其再加上(合)道德恩施,即可得到大德之""。这里虽然不过三言两语,但言简意赅的道破道教思想基本信仰和教义。"矧夫易道深矣"。易、道两字,不管你作《易经》和道教来解释,或作《易经》中的道理来领会,孙氏的中心思想,还是深深索系乎道教。
  我们如其再合参孙氏在《老子》、《庄子》两书的疏注,及其他几部道教著作,更不难证实孙氏对道教经典理论的造诣,不能不惊叹他的登堂入室了。
  (二)丹鼎派中也有一席地
  孙思邈除在《太清真人炼云母诀》、《烧炼秘诀》等道教著作中系统论述研究烧炼丹石术之外,很少见到在正史里直接介绍。但在旁证方面倒有不少俯拾即是的资料。例如:
《南岳记》不分卷,作者无考,为记录南岳传说、事迹专书。
  
《真诠》3 卷。丘处机五传弟子阳道生传,彭定求校刻,全书讨论内丹修炼之道。 《道德指归沦》15 卷,唐·杜光庭撰。
  
《肘后方》8 卷。初名《肘后急救方》。晋·葛洪原著。经陶弘景增补为101 方,改称《补阀肘后百一方》。又经杨道南增补后,又改为《附广肘后方》。
  
《西京杂记》6 卷。书中所记,皆东汉遗闻轶事,间也有怪诞不经者。"在蜀中遇雄黄大贱,又于飞鸟玄武大获曾青,蜀人不识曾青。??遂于蜀县魏家合成一釜"(见《要方·胆腑》)。
  "至唐明皇幸蜀,梦思邈乞雄黄,乃命中使,赍十斤送峨嵋山顶上"(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29 卷,《续仙传》也有同样记载)。
  "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见《名医类证医书大全·医学源流》及《本草蒙筌·历代名医图姓氏》)。所谓炼气,在习惯上都指包括内丹与外丹两者的修炼。内丹相当于吐纳、导引,外丹即炼丹。
  "隐于嵩山修道"(见《独异志》)。所谓修道,也经常把炼丹术包括在内。
  "至思邈石室"(见《酉阳杂俎》)。石室正是一般炼丹家用以烧炼铅丹而筑的工作室。
  陕西省、耀县城东三里的药王山,昔为孙氏隐居之处,内有孙氏在当时接受"真人"敕封称号的拜真台。台前山门上有一付对联,上为"铁杆铜条耸云霄、千年不朽",下为"铜烧汞炼点丹药、一匕回春"
此联更是炼丹的证据。"余年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见《要方·解毒并杂治·解五石毒》)。考乳为石灰岩洞顶部下垂的檐状冰柱样松脆的石质矿物,《本草纲目》称为石钟乳。但在唐、宋之际,大多作为丹石的同义词。既然自己服用,势必自己烧炼。
  以上旁证,可能还有臆测想象之嫌,但最最可以信赖无疑的是两部《千金方》中有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有关炼丹的笔墨,更其是《翼方·飞炼》一卷。
  所以孙氏对炼丹一门技术,自继葛玄、葛洪、陶弘景之后的又一位精干此道并有名于世的炼丹家。除了炼外丹之外的内丹,在两部《千金方》里更是不胜枚举。例如《要方·养性·养性序》中的"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啄齿二七遍",《要方·养性·道林养性》的"常以鼻引气,口吐气,小微吐之,不得开口,复欲得出气少、入气多"??等等,都是最低级的内丹修炼入门基本动作。
  (三)符箓派的入幕之宾
  相传黄帝之所以能战胜蚩尤,就是依赖了九天玄女赐他的六壬、遁甲、兵符、印剑和图策。其中图策,就是最早的符箓,当然这种符箓已非后世所见到的那样。
  巫,纵然和道教无关,是专门从事祈祷、卜筮、星占、念咒并使用少数的药物来替人法邪治病,在殷商(公元前16 世纪-1066 年)之际,正是他们最活跃的黄金时代。但与九天玄女的一套,多少有些血统关系。
  还有一个和道教风马牛不相及而后又莫明其妙地携手起来的,是为谶纬。它是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的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和学说,其起源可能是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 年)后期,因统治者要利用它而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这种饿讳符命,当时称为"
1954 年、第四号《中华医史杂志》253 "唐代名医孙思邈故里调查记" 《本草纲目》52 卷,明·李时珍撰。成书于1578 年,收罗药品1892 味,内347 种为李氏所新增者。书",《汉书·王莽传下》"各持图书,受器械,备军吏,倾府库,目遣邑"。《后汉书·桓谭传》"增益图书,矫和谶记"。谶纬学说的独盛于新莽(9-23 年)、西汉之际,也完全反映出来。
  东汉(25-220 年)前半阶段,沛国丰人(今江苏省、徐州市),自称张良第八代裔孙张道陵,在顺帝(126-143 年在位)时,与弟子前往四川鹤鸣山
修道,自封天师,把过去的图策、巫术、谶纬,用老庄学说联贯起来,手创了符咒符箓,并在永和六年(141 年),撰成24 卷《道书》,总结了他的学说、教义。在道教中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独特的流派--符箓派。把老子奉为祖师、尊为"道德天尊"。从此把老子一介书生的青衿强行剥去,把连老子生前梦都想不到的道袍黄冠强加于身。之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也就是在孙思邈125 岁那年,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再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 年),又加封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一位通经达理的学者,一变再变而成牛鼻子道士,老子而地下有知的话,不知作如何想法!称新兴的这个流派为"正一宗",正、是中正不偏,一是寓天水生一为治。张道陵自称天师一世,所以第四代孙张盛即张天师四世,在晋·永嘉年间(307-312 年),由鹤鸣山迁到龙虎山,并建造了上清宫,又名天师府,作为道教符箓派活动中心。经历了1600 多年,至今龙虎山天师府的知名度,一直不衰。
  也就是这位张道陵,开创订制了道教第一部规仪科范,从此道教在形式上宣告正式成立。他的教规,道士可以成婚及生育子女,所以天师一职,也一如帝王的世袭,在嫡庶长幼之间也仿照帝王的模式,在位者即主持正一宗的大小事务。符箓派在道教五派之中,可以说形成得最早,经典派虽然更早、但以没有另外一个派的并存,就也无派可言。所以符篆派在五派中声势最庞大、组织最严密、信徒最众多,因之世泽也最绵长,第63 世张天师张恩溥(1904-1969 年),于民国十三年(1924 年),袭职掌教时的典礼,十分隆重。东汉有张角其人者(?-184 年),利用其与天师同姓,于是也树起道教旗帜,以五斗米教自居,并用符箓禁咒为人治病,获得了人民的拥护。之后组织了黄巾军,于张道陵死后40 年,天师三世张鲁主正一宗道教时的中平元年(184年)揭干起义。不过道教中人,始终没有予以承认,相反地排斥为"道教之贼"
  用禁咒符箓或类禁咒符篆的方法来治病,可以说自殷商到隋唐,一直存在着。《后汉书·皇甫嵩传》的"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确属实证。
  为了使玄妙、神秘的符篆派的真相,使读者得知一二便于讨论计,这里不能不作些必要的介绍:符:也称神符"硃箓、丹书"。为一种笔划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图形,也有其中夹入一两个可辨认的熟悉汉文,写在黄纸(低级的)或黄绫(高级的)上的东西。道教符箓派中人谓之可以用它来遣神役鬼、镇魔压邪、保健祛病、延年益寿。它是起于西汉、盛于隋唐,据《隋书·经籍志》
吕,古以字。
  
鹤鸣山,又称鸡鸣山,今在四川省崇庆县内。
  
龙虎山,今江西省、贵溪县西南部。该处左右后三面皆悬崖,前面有小 山,天师府即在这山岩中。龙虎山至今虽仍风光旖旎,但有名的道观,今仅存残垣。
  称"符箓共十七部,一百零三卷"
  揎符:揎,读如嘘(),指指划划的意思。内有两种形式:一为以毛笔酪墨或箓砂,在黄纸或黄绫上书写。一为空手向空中或水面上挥挥划划。不论那种形式,在揎的时候,必须配合念咒。用笔的,其执笔及书写,一如平常的写字或作画。空手的有单手或双手;单手的用右手,伸直中指,将食指指头,叠在中指第二节伸侧桡侧,同时将无名指、小指与拇指三提端接触于一起,形成环状。然后将中指指头作为笔尖使用。用双手的,先将两手合十,两食指伸直,拇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环屈,左手四指紧贴右手手背,右手四指紧贴左手手背,以两个合并而直伸的食指指头权当笔尖来挥挥划划。一般惯例,向空揎的多用双手,向水揎的多用单手。不论笔揎或指揎,都有一定规格的图象。经过揎过符的清水,即符水。
  箓:为道家内部资料写成的书册,《隋书·经籍志》作过这样的介绍,谓:"道经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次受三洞箓。箓皆素书,记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故又称素书,所以多少有些神秘色彩。如其符篆两字连在一起的,则箓仅仅是符的助语词,不作什么解释的。
  符箓:连在一起的即成为一体的东西,虽然篆似乎是属于助语词,但严格地区别起来,符是随揎随毁(火焚)的。箓则用以保存及收藏的。在东汉至隋唐(581-907 年),道教鼎盛时期,都要把它虔诚供奉。每在国家大典时,必有符箓受授仪式。如《魏书
·显祖记》:"辛亥(日),帝幸道坛,亲受符篆箓。"《隋书·经籍志》:"(北魏)太武(拓跋煮),亲备法驾而受符箓焉。自是道业大行,每帝即位,必受符篆,??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箓,如魏之旧。"符咒:在揎符时,不论用笔用指,必须配合念诵咒诀。每一种符,配合某一种咒,有一定的规定。这种咒诀词义,都无法理解,因佛教的传入与道佛互渗,所以有时还杂以梵语,使已经难懂的内容更加难懂,在《翼方·禁经》上下两篇中有许多这样的符咒。念咒时大多以低声出之,也有不出声的默念。但在最后一个字则大声高喊。施术者认为符咒可以驱鬼遣神来实现人的各种愿望。
  符法:即念咒诀和揎符进行的过程与方法方式,一般常用的有:三光符、真武符、天罡大圣符、三官搜鬼符、铁扇符、九岳符、安胎符、催生符与斩邪符九个符法。
  符水:道士们称之为神水。有两种形式的神水:其一,即在清水上面用指头揎上了符的神水;其二,用揎在黄纸上(此处不用黄绫)的符箓,用火烧成灰,将灰溶入(事实上无法溶解的,仅仅是泡浸而已)清水中即成。《云笈七签》有"符水论",用以专门讨论符水的。
  禁:又称禁咒、禁架、禁术、禁气,《翼方》最后两卷"禁经",就是禁咒之经。它的作用和符咒相似,唯有不同者,前者仅仅口中念念,后者在念咒的同时还要植符,但总的说来,还是一而二二而一。《抱朴子·至理》:"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已不染。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悉令服不能起。以气禁金疮,血即顿止,又能续骨连伤。以气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刺之不入。若人为蛇虺所中,以气禁之,则立愈。"当然也有人认为《抱朴子》本来就是侈谈神仙怪奇,是否可
《魏书》114 卷,北齐·魏收撰。
  信?那未再证之于正史,《后汉书·方术·徐登传》:"(徐)登年长,(赵)炳师事之。贵尚清俭礼神,唯以东流水为酌,削桑皮为脯。但行禁架,所疗皆除。""(徐)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赵)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
  《太平广记·异苑》:"以盆盛水,作禁,鱼龙立见。"可知禁这个法术可以制止流水、使枯树回春、清水中出现鱼龙,不过上述几则,与医学无直接关系。再看与医学有密切关系的,如《南史·陈显达传》:"显达出杜姥宅,大战于宜阳津阳门,大破贼,矢中左目,而镞不出。地黄村潘姬善禁,先以钉钉住,姬禹步作气,钉即出,乃禁显达目中镞出。"此外,还有祝由科、辰州符、魇胜、越方??等神秘奇术,基本上都是类似甚至相同的一套。上述符、箓、符咒、符水??等,可能人们要说是唯心的,或者说是迷信。殊不知当时的历史、当时的科学、当时的条件和当时的环境。而且在那个时候,这些方法都是中医治疗方法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况且《历代名医蒙求》
中的"伯宗移树"、村妪禁毒""陈寨换心""??"等医疗故事,都是属于禁法范畴。
  关于祝由科,早在《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就有"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还有辰州符,揎符需要用硃砂,硃砂以出于辰州者为上品,故符就称为辰州符。此外精于祝由者,以辰州人为多,此名为辰州符的另一个说法。关于魇胜,上海在解放前夕,还在盛行着,上海方言称魇祷,在文献上很难找到正确的解释。例如新婚的大床,工木在某一个接榫之处,暗藏了一个小泥人或纸人,穿上红袍或染以红色,则必生贵子,如暗藏一个棺材,则生子必夭;如暗藏一把纸的或木的镰刀,则必然绝子绝孙而无后。新建筑的房屋,工人在某处暗藏了一条火柴,则此屋必遭火灾;暗藏一个纸剪的或泥制的小泥人,颈子上套了一个木械,则后代就有牢狱之灾??等等。暗藏的时候不能给第二人知道或目睹,有效与否?有谁可知。
  还有越方,《后汉书·徐登传》:"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原注:"善禁咒也。"可能为祝由的另一名称。
  现在我们对朦胧、玄妙、神秘而不可思议的符、箓、禁、咒等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未不妨再对照一下孙氏两部《千金方》。《翼方·禁经·论曰》:"??其文零叠,不成卷轴,纵令有者,不过三章二章,既不专精,探其至赜,终为难备。斯之一法,体是神秘,详其辞采,不近人情故不能推而晓也。但按法施行,功效出于意表。不有所辑,将恐零落。今编为二卷(即《翼方》卷二十九、卷三十),凡二十二篇,名曰禁经。"可以看出,孙氏化了大量精力从许多文献中蜂采沙聚而成的。更其是内中貌不惊人的"不过三章二章"一句,不是他读万卷书亲身的经历,是无法说得出的。因为数干部道教文献之库《道藏》中关于符、篆、咒、禁等书,有好几部名为""而仅仅一页两页而已。
  从两卷"禁经"而言,也至少是从《上清修行经决》、《上清众经诸真圣秘》、《大上赤文洞神三箓》、《黄帝太一入门入式秘诀》、《太上洞神
《历代名医蒙求》2 卷,宋·周守忠撰,梓于1220 年。
  
薛宗伯用禁法,把公孙泰的背疸,移在树上。事见《历代名医蒙求》。 一村妪用禁法,将一军人在途中中毒待毙,予以拯救而愈。事见《历代名医蒙求》。 泉州巫医陈寨,善禁祝,有漳州旅馆主人几子病狂,陈用禁法,把心更换而愈。事见《历代名医蒙求》。玄妙白猿真经》、《太上六王明鉴符阴经》??等数十部隋唐及其以前的文献中撷取、筛拣、精选、整理而成的。并非孙氏毫无根据随心所欲而信手涂鸦得来,一字一言,甚至符箓的龙飞风舞走笔中一招一式,也俱有来历根据。从这两篇"禁经"来推测孙氏对道教五派之一的符宗派的造诣,也早已为入幕之宾。
  (四)精通占验
  占验派中人物,亦称阴阳家,他的主要修养是:推研五行术数,占卜星相谶纬,用以趋吉避凶为目的。代表人物袁天罡,与唐代数学家李淳风为同一时代人物。袁氏很神秘,所以在文献上很少他的材料,因之有人认为即唐代成都人袁天纲。他在隋朝任监官令。善风鉴,精占验。入唐,太宗召见时对他说:"古有君平,朕今得尔何如?"对曰"彼不逢时,臣固胜之。"《四库总目》中的《九天玄女六王课》一卷,是他许多著作中唯一保存到现在的遗作。也像张道陵奉老子为祖师而尊为"道德天尊"一样,占验派也把李淳风奉为他们的祖师,一代术数宗师、科学大家也成了道士。《太平广记》也有过这样一节记载:"(李淳风)尝与袁天罡共为图谶,预言历代兴亡变革之事,名为推背图"。也很可能为了这件事,占验派就请他登上这个宝座的。根据《名医类证医书大全·医学源流》及《本草蒙荃·历代名医图姓氏》有"孙思邈,??洞晓天文推步"。《医学入门
·历代医学姓氏》"洞晓天文"的记载,说明孙氏对天文推步的晓而且洞,是十分精明的。大家都知道,天文是星相占卜的基础。推步是研究"日月五星之度,昏旦节气之差"的专业学问者,这种专业就是属之于占验派。
  现在就把两部《千金方》预以对照。
  《要方·妇人方上·求子·论曰》"当先知夫妻本命"。考本命两字为占验派常用词。凡人出生所属六十甲干支之年,其干支即为本命。如甲子年生,即以甲子为本命;乙丑年生,即以乙丑为本命;以下类推。
  《又》"五行相克,及与刑、杀、冲、破"。考刑杀与冲破,也是道教占验派的常用词。前者为地支三刑,内容是:子刑卯、卯刑子、为无礼之刑;寅刑已、已刑申、申刑寅、为恃势之刑;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为无恩之刑;辰午西亥为自刑之刑。后者即地支六冲,内容是:子与午相冲、丑与未相冲、寅与申相冲、卯与西相冲、辰与戌相冲及已与亥相冲。它的规律是前面六者与后面六者,两遇而冲。常主的"三刑六冲",即指此而言。
  《要方·风毒脚气·膏》"凡作膏,常以破除日",《要方·胆腑·万病丸散》"破除日平旦,空腹酒服三丸",《翼方·辟谷·服云母》"择取四时王相甲子,开除满之日",《翼方·针灸·杂法》"须看破开日"。这四处中的""""""""四个字,是使一般人所无法理解的。道教占验派中"斗建十二值日星"学说内容是:开、建、危、破、平、定、收、执、闭、满、除、成12 个星名。在12 天中有一星值日,但它并不像甲子那样的有次序地轮值,而是不规则的值日。但也有另一套方法来推算安排,不过引以为遗恨者,笔者没有知道这个秘诀。在此12 星名可以算出黄道日与黑道日。黄道是吉日,
《医学入门》9 卷,明·李梴编著,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习医启蒙书。
  黑道是凶日。计算法是用这个口诀,是: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成开皆可用,闭破不相当。
  意思是建、满、平、收四星值日为黑道日,诸事不宜。除、危、定、执四星值日为黄道日,大吉大利。成和开两星值日,为不凶不吉。闭和破两星值日,虽非凶日,但什么事也不宜去做。
  《要方·小肠腑》"丁酉日,自至市,买远志,裹着衣中角头,还,未服之"。《要方,备急·火疮》"五月五日平旦,使四人出四方,各于五里内,采一方单木茎叶,??至九月九日午时取出"。《翼方·禁方上》:"在无人清净之处,着鲜净衣,不得令人辄见,烧众名香,正面向东,禹步三匝,勿回转。"以上都是占验派中关于"趋吉"的事。
  《要方·丁肿痈疽·天灶火丹》"小儿未满百日,犯行路灶君"。行路灶君是占验派七十二个儿童关煞之一。七十二关煞全名"小儿冲犯七十二关煞"。其中如"百日关",是一月寅、已时出生的儿童,在出生后百日内不能走出家门;如"将军关",是凡辰、酉、戌年末时出生的儿童,在两岁内不得看见弓和箭;??。这里的犯有行路灶君关的,所以得患这型的丹毒。《翼方·禁经上·持禁斋戒法》中的"五戒""十善""八忌""四归",都是道教趋吉避凶的戒条,原出于《太清玉册》。
  《翼方·受禁法》的"圣人闭口,??闭口藏身之禁法"一节,全部照录于《神仙经》
,也是道教趋吉避凶的预卜之言。
  《翼方·辟谷·服水》"六甲之精",《翼方·禁经上·禁鬼客忤气》"六甲、六丁、六丙??"《翼方·禁经上·禁温疫时行》"六甲六乙鬼疫自出,六丙六丁知鬼始名,六戍六已疫鬼自死,六庚六辛知鬼东西,六王六癸疫鬼自死"。这是占验派最实用的计算法,俗称"六丁六甲"。六丁是把六十甲子中的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已六个逢丁的称为六丁。六甲是把六十甲子中的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称为六甲。为什么十个天干中独独取甲丁作纲领?甲居首位,尚说得通。而丁在四位,为什么?《无上九霄雷霆玉经》就解答了这个问题,谓:"六丁玉女,六甲将军。"占验派认为六丁是女神,属阴。六甲是男神,属阳。至于它的作用,则《云笈七签》解答为"若辟除恶鬼神者,书六甲六乙符持行,并呼甲寅,神鬼皆散走。六庚六辛,皆符消九虫"
  《翼方·养性·养性禁忌》:"八星者:室、参、井、鬼、柳、张、房、心"。考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周天黄道(太阳与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为28 个星座。计东方有角、亢、氏、房、心、尾、箕;南方有井、鬼、柳、星、张、翼、转;西方有奎、娄、胃、昂、毕、觜、参;北方有斗、牛、女、虚、危、室、壁,共四个六、成为28 星座,俗称二十八宿。《三辅黄图》把东方的称为东方苍龙七宿,南方的称为南方赤雀七宿,西方的称为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的称为北方玄武七宿,于是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的纱幛。孙氏提到八星,是选择东方四个、南方两个、西方与北方各一个。
  
《神仙经》,为《神仙传》的另一个名称。计9 卷,晋·葛洪辑撰,记载94 名神仙事迹。《翼方·退居、杂忌》"屋字宅院成后,不因崩损,辄有修造。及妄动土,二尺以下,即有土气""土气",至今还没有一个正确的疏注。大家都以金木水火土五气中土气来解释,是错误的。假如是五行之气中的土气来讲,它是坤德中州之气,为生育万物之气,人得之即生,失之即死,怎样说不能妄动,其一。凡大地表面,即有土气,即使不加挖掘只要见到泥土,就有土气,毋须掘地二尺才有,其二。
  孙氏这里的"土气",是道教中两个凶煞恶神的名氏,一个名"",一个名""。这个说法,起于南北朝(386-589 年)而盛行于隋唐(581-907 年),证之《北齐书
·颜之推传》的"偏旁之书,死有归煞,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魇胜"。清·卢文箓(1717-1796 年)补注谓:"偏旁之书,谓非正书。俗本杀作煞,道家多用之。"土煞,即名为土。施耐庵《水游传》第二回中"你也须有耳朵,好大胆,直来太岁头上动土""",就是指土煞,这句话直到现在还在流行。土的形态,为男性儿童型,身长仅一尺二寸。现在舞台上的土地爷都是侏儒,恐怕也由此而来。甚至《封神榜演义》里的土行孙,也是"却是个矮子,身不过四尺,面色如土"(见第52 回)。据道家说法,土是最凶煞神之一,常可致你满门死亡。
  气煞,又名眚(从生从目,读信),是人身,独腿鸡脚。凡人一死,他即破土而出,伴死者灵魂外出。到了"回阳日",它与死者灵魂,一同回来,任何人一遇了眚,即有灾难,非死即病。所以《北齐书》有"死有归煞,子孙逃窜"的避眚之举。眚与死者灵魂回来之后,气煞即在死者死去的地方,钻入地下。所以"回阳日"也称"接眚日",是不固定的,道士们用甲子来堆算,那未家人知道日期而可以出外逃避,俗称"避眚"。推算方法是把死者死的这天甲子,用以下口诀来求得。诀为:"甲已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王卯西六,戊癸辰戌五,已亥相凑四"。然后根据口诀推算出的数字,天干加地支,从死的那天算起的第几天,就是回阳日。例如死于甲子日,那未天干的甲是九,加地支的子也是九,共18 天,则死后第18 天之日为回阳日。又如死于已已,已为四,加已之九,共13,则死后第13 天之日为回阳日。就在这个回阳日,家人逃避,挂上了道士的符箓,即可平安无事。故《北齐书》谓之"画瓦书符,作诸魇胜"
  至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的"非是者眚也""",并非气煞的眚,应作灾字来解释。
  我们再参阅一下《新唐书·本传》"密语人曰,后五十年圣人出,吾且助之"。果然后50 年左右,太宗李世民执政而孙氏应召入京。《旧唐书·本传》"东台侍郎孙处约,将其五子侹、儆、俊、佑、佺以谒思邈。思邈曰,俊当先贵,佑当晚达,佺最名重,祸在执兵。后,皆如其言"。《旧唐书·本传》"太子詹事卢齐卿,童幼时请问天伦之事,思邈曰,汝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孙当为属吏,可自保也。后,齐卿为徐州刺吏,思邈孙傅,果为徐州萧县丞。思邈初谓齐卿之时,溥犹未生而予知其事"后,更不能不惊服孙氏对占
《北齐书)50 卷,唐·李百药撰。
  
施耐庵(1296-1370 年?),元末明初·钱塘(一说苏州)人,名子安,后廷居江苏兴化,终身不仕,矢志著作。《水滁传)100 回,是他不之朽之作。
  
《封神榜演义》,明道士陆长庚所作,100 回。
  验术的出神入化。
  再看孙氏把占验派的东西,能移花接木的运用到医学方面,不能不认承他的熟练与研究之深。
  (五)以医德而言很接近积善派
  孙氏在积善派中的修养,究竟如何?殊难回答,因为积善的形成是在他身后。
  其一,两部《千金方》中固然有很多行善积德的反映。以及《名方类证医书大全》等书载有孙氏途中救护受伤的小青蛇故事。宋·淳熙十二年《淳熙秘阁续帖》中的孙氏用小米来赠予贫病交迫的人事迹,这都是孙氏积善的具体行动。但欲知行善积德问题,向为儒、释、道的共同教义,很难排除孙氏的指导思想是来之于儒家、佛家的而一定强指为道教。
  其二,道家五派,在理论上固然是径渭分清,但一涉到实际具体问题面前,就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无法划清了。最显著的是符宗派的基础理论,就来之于经典与占验。而占验派也需要用经典来指导与符篆的配合。丹鼎派不论内丹或外丹,他的理论全赖经典,而且有时还有仗于占验来补充。归根揭底他们本来就是豆子豆箕姓""的一家人,所以难以肯定孙氏的善行一定出之于积善派。
  其三,除积善一派之外的其余四派,都形成于孙氏时代或更早一些,而积善的形成在孙氏身后。
  所以在这问题上,我们的结语,还是用一个"存疑"为妥。

 

三、道教著作

  孙氏在道教方面的著作很多,但伪託者也不少,而且保存到现在更是近乎全佚。现在根据有查考的资料所记载的,有以下几种:
  (1)《千金丹令》三卷。
  《宋志》作《齐人月令》三卷。
  《通志·艺文略》作《千金养生论》。
  (2)《三教论》一卷。
  见明·嘉靖二十二年乔世定刊本《千金要方·序》。
  《旧唐书》作《会三教论》。
  (3)《太清真人炼云母诀》二卷。
  见《新唐书·艺文志》。
  (4)《枕中书》又名《枕中素书》一卷。
  晋·葛洪有《枕中书》一卷,又名《原始上真众仙记》。孙氏是否也有这同名一书?
  (5)《马阴内传》一卷。
  见《千金要方》明·嘉靖二十二年乔世定刑本乔序。
  (6)《马阴两君内传》一卷。疑即《马阴内传》。
  以原书告佚,无法查阅。唯知东汉时、新野人阴长生,隐居避世,专务道术。闻有马明生者有度世之法,乃求见于秦和山中,从事以师礼,历二十年不懈。后同入青城山,炼太清金液神丹,丹成,双双成仙。
  (7)《幽传福寿论》一卷。
  《宋史
·艺文略》作《九幽福寿论》。
  (8)《福寿论》三卷。
  疑即《幽传福寿论》。
  (9)《气诀》一卷。
  见明·嘉靖二十二年乔世定刊本《千金要方·乔序》。
  (10)《炼云母诀》二卷。
  见明·嘉靖二十二年乔世定刊本《千金要方·乔序》。
  (11)《烧炼秘诀》一卷。
  见《新唐书·艺文志》。
  (12)《龙虎论》一卷。
  见明·嘉靖二十二年乔世定刊本《千金要方·乔序》。
  (13)《龙虎乱日论》一卷。
  见《新唐书·艺文志》。
  (14)《龙虎通元诀》一卷。
  见《新唐书·艺文志》。
  考以上以"龙虎"为名的共三书,是否一书三名或确是三书,难考。书的内容仍然是炼丹专著。道家内丹功夫,以龙属木,木生火,同心神之火,乃以龙为火。虎属金,金生水,同身肾之水,乃以虎为水。所以称水火为龙虎。这也是"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龙虎相亲,坎离交济"之理。炼丹家藉之以炼丹,养生家用之以保幢,医学家也引之以来解释人的生理与病理。现在临床上常用术语"龙雷之火",和以石膏、知母为主的重剂填坎益水、
《宋史》496 卷,元·托克托撰。
  生津养液之剂称为白虎汤的的出典,都从此而来。或许有人质问"你既然说张仲景著作中没有五行八卦,为何有白虎一名"?因为我也早就说过,《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不是张氏裁制而大多为当时的通用方。
  (15)《龟上五兆动摇经诀》一卷。
  见《新唐书·艺文志》。
  (16)《龟经》一卷。
  疑即《龟上五兆动摇经诀》。
  考"龟上五兆",系古人占卜时,烧的龟壳所见的拆裂纹痕,用以分析吉凶的一种占术。事见《左传·昭公五年》:"龟兆告吉。"及《尉缭子
·武议》:"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所以此书是属于道教中占验派的著作。
  (17)《摄养录》二卷见明·嘉靖二十二年乔世定刊本《千金要方·乔序》(18)《老子疏注》(19)《庄子疏注》孙氏在道教方面的著作毕竟有多少?实难准确的考核、无法考核。至于上列19 种,也已散佚殆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对道教中的经典、丹鼎、符篆、占验四派都有所涉及而留下鸿爪,独独积善方面已和儒教佛教融洽成一体而难以明辨,这也与两部《千金方》中分析的完全相符。
  
尉缭,战国时魏人,其人始未未详。著有古兵书一部,名《尉缭子》,计29 篇。1972 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有尉缭子竹简36 枚。

四、小 结

  儒、释、道三教思想,在孙氏身上的比重,无可争辩的肯定,以道教为重为主。以一个"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见《新唐书》),"兼好释典"(引《旧唐书》)学者的风格与志趣来说,理应置身于经典派中,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
  考孙思逸垂髫上学,弱冠成才,号称圣童,林亿在《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称为"上智之材",毫不夸张。
  再据《独异志》"居于嵩山修道",则可以知道在精通文学之后而再研究道教,而且进级为""。欲知道家中做到一个""字,颇非易易,《抱朴子·自叙》曾解释这个修字谓:"将登名山,服食养性,非有废也。事不兼济,自非绝弃世务,则易缘修习玄静哉。"再检点一下孙氏的道家著作(当然还有不少后人的伪讬),包括疏注《道德真经》(即《老子》)、《南华真经》(即《庄子》)在内,当在《要方》动笔之前。《要方》杀青于永徽三年(652 年),上溯三年为孙氏于贞观元年(637 年)之前的武德年间(618-626 年)。可以推测出孙氏写作、疏注道教书辍笔之后接下去开始撰写医书的,在时间上的衔接十分符合。
  这个时期里研修道教,可能以丹鼎为重点,且看《要方·解毒并杂治·解五石毒》的"余年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要方·胆腑·太一神精丹》的"余以大业年(605-617 年),数以合和,而苦雄黄曾青难得。后于蜀中遇雄黄大贱,又于飞乌玄武大获曾青。"就有力的足以证实。
  又《翼方·辟谷·服水》的"武德中(618-626 年),龙赍此一卷服水经授余,乃披玩无不舍昼夜"。我们知道服水术乃与服气相伯仲的炼内丹中一个方法。如其孙氏平素不在炼丹,当然没有人送去这本风马牛不及的书册。现在非但有人作红粉宝剑之赠,而孙氏更为之"披玩无不舍昼夜"。所以更证明孙氏此时正在炼丹修道。
  而且孙氏这个阶段在修道中还旁及符篆与占验两派,且看《西阳杂俎》一段记载(见前第二章"神仙"、第三节拯龙与第四章居士、第三节方外之交),此言虽似神话,未可置信,但孙思邈与道宣的同时隐居山野,总是事实。而且孙氏还居住在号称石室的烧丹炼药房中,更不可否认的。这里虽然未言时日,但根据事实推求,当在贞观元年(627 年)孙氏入京之前上推的八九年间。因为太早,则孙氏与道宣尚未结交。太迟,则贞观元年之后,两人俱弃野入京同寓长安。而且他两人一进长安,都没有再度出京野隐的事迹可寻。另外一说,道宣先于孙氏入京,在武德九年(626 年),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贞观元年(627 年),撰《四分律拾毗尼义钞》三卷;贞观六年(632 年),向法砺咨问律学;贞观十六年(642 年),又出京到终南山丰德寺;又25 年而圆寂。孙氏则一直居京,所以还是不可能有老人求救、道律介绍、水溢昆明的事。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两部《千金方》的反映。
  因之可以作这样的结语,孙氏是"职业属医,思想在道"的高逸之士。
  证之王肯堂
在明·万历三十三年王刊本《千金翼方·序》的"真人以应化 王肯堂(1549-1613 年),明·金坛人,字字泰。万历中进士。生平好著作,尤精于医。喜藏书及擅书圣贤,现神仙身,行良医事"一言,说明这个结语不致于有所不妥。
  小楷,所以别署郁罔斋主的知名度,在文学界很有影响。
  
为现存最早的明版珍本书。

 

第六章 大 医  

一、"此医道之一大变也"

  《医学入门》引《朱子小学笺注》谓:"思逸为名进士,因知医而见贬为技流,惜哉"。古时有一儒、二道、三阴阳、四法、五名、六墨、七纵横、八杂、九农为九流说法。进士属儒列一流,医为杂家而居八位。还有一说古有上、中、下三个九流,中九流第一句便是"一流举子二流医"。前者孙氏由第一流下降到八流,后者也由第一降到第二,毋怪乎要憾叹一声"惜哉"了。
  其实孙氏的确是医生,何贬之有。但从中可以反映出孙氏在人们心中,是形象高大,道德文章,受人爱戴尊敬之深。我国古时,除圣贤之外,则推隐士为最受人尊敬推崇,故而有些史书把孙氏归属于"隐逸"一类中去,《病梨树赋·序》
尊称处士。《医学入门》把历代名医分成儒医、名医、世医与德医四级,把孙氏则列于第一流的儒医。
  "医之门户,肇自金元",所以在宋、金以前根本没有什么门户流派之别,如其一定要说派别的话,则有一个"遵经派"(遵守《内经》),诚如徐大椿
所谓:"其论脏腑经络,病情传受,悉用内经,而其所用之方,皆古圣相传之经方,并非私心自造。间有加减,必有所本。其分两轻重,皆有法度。其药悉本于《神农本草》,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见《医学源流论·书论·千金外台论》)所以对孙氏"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循旧"(见《要方·序例·治病略例》)批评不求古训、只凭狭隘的家技思想,是欣赏的。应该在"思求经旨"之下再加""才是。所谓"",就是推陈出新。那末孙氏是怎样来""的呢?他也早已告诉我们,谓:"善用心者,所以触类长之"(见《翼方·药录纂要·用药处方》),"故神农本草,举其大纲,未尽其理,亦犹咎繇创律,但述五刑,岂卒其事。且今后学者用事典法,触类长之无穷竭,则神农之意从可知矣"(见《翼方·药录纂要·药名》)。孙氏就认识到事物是在不断运动与发展的,所以始终要求我们适应这个规律而又不断地推陈出新。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凭他的聪明才智、视野广阔、知识渊博、目光远大而在遵经派中潜行性地从事改革与推进。纵然这场革命,韬光隐耀地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但还是瞒不了徐大椿。所以徐氏说完了上文之后马上接下去就流露着慨叹系之的口吻说:"千金方则不然!其所论病,未尝不依内经,而不无杂以后世臆度之说;其所用方,亦皆采择古方,不无兼取后世偏杂之方:其所用药,未必全本于神农,兼取杂方单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见《医学源流论·论书·千金外台论》)徐大椿用保守的眼光来看,势所必然地有这番议论。但也正是这 《病梨树赋·序》,唐·卢照邻撰。
  
徐大椿(1693-1771 年),字灵胎,晚号徊溪老人,江苏吴江人。于诸子百家、星经、地志、音律、武技等无不研究,尤精医学,为清代大名医。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为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约成书 于秦汉时期,采药365 味。 《医学源流论》2 卷,徐大椿撰。内分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 古今等七门。番议论而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句蕴藏着中医理论之中的没有现形显示出来的"辨证论治"确由"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一语中揭露出来,从此这个中医视为精髓和灵魂的"辨证论治",把中医数千年香火,瓜瓞绵绵不绝,过去、今朝直到以后。虽然徐氏多少沾上了一些静止论的唯心主义思想,可是他的客观洞察能力还是令人佩服的。所以徐氏一方面固然大叹其"此医道之一大变也",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然其用药之奇、用意之巧、亦自成家"(见《医学源流论·书论·千金外台论》)。
  传奇式的人物孙思邈,在肤浅貌视之下,多少有给人一个迷离朴朔,医欤儒欤、佛耶道那?从何定断,更其是他的思想。为弄清楚他,所以非从各个不同角度与多方面来探讨不可,否则你就无法获得发言权。
  最主要的是他的著作,但虽多的道教著作,除了两部疏注的《道德尊经》与《南华尊经》之外,其他的都属于记述、应用性的写作,思想性几乎没有。而且是否为孙氏的手笔?至今还是问号。即使两部确属孙氏手笔的疏注,也不作字面的补充、解释、阐明,和老子、庄子一步一趋地唱着同一个曲调而已。因之唯一有研究价值的是医学著作,谈到医学著作,也仅仅是两部《千金方》。

 

二、两部《千金方》

  在中医界的印象中,两部《千金方》与孙思邈,似乎是一个同义词。的确,两部《千金方》是孙氏的整个医药学术和思想的反映,孙氏的医药学术和思想也是两部《千金方》的灵魂。假定没有孙思邈,当然不会有两部《千金方》,如其两部《千金方》而散佚失传,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孙思邈其人,充其量只知道他是一个神仙或道士而已。的确是一而二二而一。
  考《要方》写成于唐·永徽二年(652 年),时年111 岁。写成此书,时历三十度春秋,约在唐·武德五年(622 年)、时年81 岁的前后,差不多还未入京而尚在隐居之际。
  他写书的动机,是"吾见诸方部秩浩博,忽遇仓卒,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呜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见《要方·序》)。此外,他的从小即多疾病,困于二竖,当然也是促使他想到习医、写书的动力。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见《要方·序》)而称《千金要方》。凡30 卷,230 门,合方、论5300 首。
  《翼方》是继《要方》之后所写的,认为《要方》"犹恐岱山临目,必肤秋毫之端。雷霆在耳,或遗玉石之响"(见《翼方·序》)的挂一漏万,不能完全,所以撰续集来"譬輗軏之相济,运转无涯。等习翼之交飞,搏摇不测"以辅之翼之而称《翼方》。
  成书于写成《要方》之后30 年的唐·永淳元年(682 年),也即羽化的那年。共30 卷,凡189 门,合方、论、法2900 余首。其中添增了800 种药物、大量关于张仲景《伤寒论》的阐明发挥和符篆禁咒。
  现在再在两部《千金方》中从各个方面来探讨孙氏对医学、药学、保健的贡献,同时也可以分析出他的思想。

 

(一)运用系统论来归类病种

  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系统论,虽然似乎为现代的治学方法,其实很早在中医就"古已有之"。例如八卦、阴阳五行、甚至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等等。但并未引起刮目的注意。
  人的疾病,林林总总,在《内经》时代还不多,《伤寒》时代多了,之后更日形繁多。《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可惜仅仅在内科中一个小小部分,无法包罗着所有病种。再看写成于南北朝的《鬼遗方
》,他的外科病而且仅仅是感染性和创伤性的一小部份疾病,归类还是十分紊乱。所以只有有赖乎系统论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孙氏做到了。他在《要方》中就用五脏六腑来分类,比较过去的分类不清、无纲无目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同时也给后人开辟了分类方法。直到明、清时代,还有许多医学书籍的分类,私淑于《要方》。明代如楼全善的《医学纲目》,清代如蒋宝素的《问斋医案》,他们的安 《鬼遗方》5 卷,龚宣庆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外科学专著,其中更以军陈外科学为重点,成书于483年。
  
楼全善(1332-1401 年),名英,号全斋,明初浙江萧山长山乡人,与金华名医戴原礼友善。著有《医学纲目》40 卷,为明代医学巨著之一,粹刊于1565 年。

 

(二)对《伤寒论》研究的贡献

  《要方》的过份略于伤寒,虽然自有其种种因素,但后人总难以谅解而对此颇多蜚言。宋·晁公武第一个在对《要方》赞颂声中提出没有伤寒的缺点,谓:"后世或能窥其一二,未有不为名医者。然议者颇恨其独不及伤寒之数云。"(见《郡垒读书志》)之后又有张杲批评谓:"但是经方无,不该览"(见《医说·三皇历代名医》)。还有李梴责之谓"独于伤寒不及"(见《医学入门》)。叶梦得也在《避暑录话》里以"独伤寒未尽"而引为遗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责备中予以谅解,谓"妙尽古今方书之要,独伤寒未之尽,似未尽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论"
  那末孙氏在写《要方》之际或前,是否读到《伤寒论》的问题,也与年龄生殁之争一样,至今还没有定论。认为没有读过的根据:第一,孙氏自谓:"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见《要方·伤寒上》)第二,《要方》中的确找不到张仲景的气息。认为读过的,也提出两个更有力的根据,因为《要方·序》、《要方·序例·治病略例》中,俱有大段《伤寒论·序》的原文。这事实客观存在的,不妨予以对照。
  《伤寒论·原序》引重庆中医学会编注。重庆市人民出版社版《新辑宋本·伤寒论》1955 年版。《备急千金要方》引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的江户医学影北宋本1955 年版。
  《伤寒论·原序》:《千金要方·序》: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曰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淬其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进不能爱人□□□□□□□□□□□□卒然遭邪风之气知物,退不能爱躬知己。卒然遇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慄,,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慄。身□□□□□□□□□□□□□□降志屈节居厄地,蒙蒙昧昧,戆若游魂。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庸医,恣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自育□□□轻身,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轻身,夫何荣势之云哉。□□□□□□□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
蒋宝素(1795-1873 年),字问垒,号帝书,清,江苏丹徒人。著有《问垒医案》不分卷,唯分心、脾、肺、肾、肝五个部门,此书编入于《蒋氏七略》中,故又称《蒋氏医略》。 晁公武,宋·矩野人,字子止。家富藏书,博学多才,时人尊为昭德先生。撰有《郡斋读书志)20 卷。 张杲,字季明,宋·新安(今安微歙县)人。撰有《医说》10 卷,梓行于1224 年。□□□□□□□□□□《伤寒论·原序》《千金要方·序例·治病略例》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以有五脏;经络府俞,输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幽微,变化难极。易曰,非天下之至赜,□□□□□□□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其孰能与于此。
  理致哉。??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循旧。省疾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菜。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便处汤菜。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别生,实亦难矣。这样铁证如山,孙氏一定读到《伤寒论》的。但我们更要冷静地思索一下,两者之序肯定是"一篇",关键是在谁抄谁的。《伤寒论》之序出现于宋,显然《伤寒》抄袭于《要方》。此其一。有人提出《伤寒论》的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许多方剂,都在《要方》中出现,孙氏而未读《伤寒论》,怎能搜集到自己的著作中?其实这些方剂,都是当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常用方。张仲景仅仅用六经辨证学说来予以集成、连贯起来。孙氏的这几首方剂不一定从《伤寒论》中得到的。此其二。
  所以此两者而作为孙氏在撰写《要方》之前曾读过《伤寒论》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考当时印刷术尚未发达,各种文献传播困难,而且孙氏又野居山林,没有读到《伤寒论》也毫不奇怪。印刷术虽在隋代早已有之,在敦煌也发现过唐·咸通九年(868 年)刻印的《金刚经》,到了11 世纪才普及起来而被医学所利用。孙氏直到《要方》写成或接近写成时的111 岁左右,才获得并刻苦钻研。其所以能获得者,良以进寓京畿而可以遍览天下所有的书之故,终至由深入而精通。他的"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见《要方·序》)、"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文"(见《翼方·针灸上·取孔穴法》),都是说明他在完成《要方》之后,开写《翼方》之前方才得到《伤寒论》而苦读精研的纪录。
  孙氏得《伤寒论》后,通过研究及深入领会后,然后写入《翼方》卷九、卷十,非但阐明和发展了它,而且更作出了不可估计的贡献。他把《伤寒论》所有条文,分别按方凭证、比附归类,使用归纳法来整理。把太阳篇分为桂枝汤法、麻黄汤法、青龙汤法、柴胡汤法、承气汤法、陷胸汤法和杂疗法等。在桂枝汤之下,又列桂枝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这样以按方凭证的归纳,除了条理分清,便于检索之外,更切合于临床实用。
  更有意识地突出了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三方的作用,启迪了后世研究伤寒的思路与途径。
  还有顺序地叙述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再次综合、归纳伤寒治疗的宜忌,列举忌汗、宜汗、忌吐、宜吐、忌下、宜下、忌温、宜温、忌火、宜火,忌灸、宜灸、忌刺、宜刺、忌水、宜水等条文加以说明。然后,再叙述汗、吐、下后病状等等。使学者易于按图索骥,得其要领。
  自《伤寒杂病论》面世以后,西晋·王叔和
第一个研究和整理它之后第二人便是孙思邈的《翼方·伤寒门》。

 

(三)对针灸的贡献

  中医许多治法中,以针灸术为最早最久而使用也最广,所以到了唐代,基本上已进入了成熟阶段,也为以后宋代大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除了《神农明堂图》、《黄帝流注脉经》??等有名无书与《涪翁针经》、《子午经??等失传的著作之外,当时就能看到的有《黄帝虾膜经》、《灵枢经》、皇甫温《甲乙经》、杨玄操《黄帝明堂经》??等及孙氏参与审阅的甄权《明堂经图》。再加上临床上世代相传的实际操作,可以说是基本上已粗具规模了。即使宋代又有一个推进与提高的高潮,但依然不能雷越出这个框框。孙氏在针灸方面的贡献,是把针灸术在临床上使用加深加细。在他的一深一细之下,疗效也就明显地提高。
  第一定量,艾灸在过去仅仅谈几壮几壮,粗糙得很。而两部《于金方》中,就有了定量,如"苍耳子大""小指大""小豆大""雀屎大""如黍米""如簪头大""??",这样大小分档,药力也显然恰到好处。
  第二指导精确的取穴方法,不同体位,在某种肌肉的弛张与某种肌肉的紧张之下,往往使穴位可以走穴移位。这一点孙氏之前,很少注意及之,如《要方·七窍病上·目病》的"风痒赤病,灸人中近鼻柱三壮,仰卧灸之",《要方·针灸中·肝病》的"针客主人,一名上关,??侧卧张口取之",《翼方·针灸下·脱肛》的"又颈衡,在两伸手直向前,令臂着头对鼻所在处",《翼方·针灸下·杂法》的"正仰卧,屈一膝,伸一膝"??等,都是提高取穴的准确率。所以从此之后,现在的在头面侧部取穴,往往取侧伏位或侧卧位。后头部取穴取俯伏位或侧卧位。后颈、肩胛及背部取穴,取坐位、伏卧位或侧卧位。四肢、臂部,或坐、或卧、或仰卧、或捏拳,或屈时屈膝等等,都是在孙氏这个启发之下取得的方法。
  第三发现阿是穴,《要方·针灸上·灸例》:"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有处,不间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第四孙氏开辟了各种灸法的新天地。我们当然也知道,这许许多多的灸法,不一定都是孙氏所发明,但他能集其大成于一书,也非易易,非数十年
王叔和(170-255 年),名熙,晋·高平(今山东省金乡西)人。最精咏理)撰有《脉经》10 卷,医家奉为枕秘。不过传授不一,互有差异。
  
《涪翁针经》,根据《后汉书·郭玉传》谓,涪水渔翁所撰。
  
《子午经》,据传谓扁鹊所著。
  
《灵枢经》又名《针经》81 篇,现与《素问》合编,即《黄帝内经》。 皇甫谧(215-282 年),字士安,自号元晏先生。撰有《黄帝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固以十干为分类序数,故称甲乙。
  
杨玄操,唐,曾为吴歙县尉,精于医、明于脉。撰有《黄帝明堂经》及注《黄帝八十一难经》 《明堂经图》,唐、甄权撰。
  亲身操作是不可能做到的。例如:隔附子灸:《要方·丁肿痈疽·痈疽》"痈肉中如眼,诸药所不效者方。取附子削如棋子,安肿上,以唾帖之,及灸之。泥灸:《要方·丁肿痈疽·发背》"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润一寸半,以粗艾作大炷,灸泥上,贴着疮上灸之"
  隔薤灸:《要方·丁肿痈疽·凛疽》"治恶露疮方。捣薤菜傅疮口,以大艾炷,灸药上,令热入内"
  隔面灸:《又》"治恶疮,面一升作饼,大小覆疮,灸上令热,汁出尽,差"
  隔蒜灸:《要方·痔疮·九漏》"灸一切瘰疬在项上及触处,但有内结凝似作瘰及痈疖诸方。以独头蒜,截两头留心,大作艾炷,称蒜大小,贴疬子上灸之"
  隔鼓灸:《翼方·疮痈下·痈疽》"取香鼓三升,少与水和,热捣,成疆泥作饼子厚三分已。有孔,勿覆孔,可肿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温"
  隔商陆灸:《翼方·疮痈下·鼠瘘》"颈漏,持生商陆根作饼子,如钱厚三分,贴漏口,以艾灸之,饼干热则易之"
  隔葶苈灸:《又》"葶苈子二合,鼓一升,有未味,合捣大烂熟作饼子如上。以一饼子当孔上贴,以艾住如小指大,灸上三壮一易,三饼九炷"。隔豆灸:《翼方·针灸上》"卒中风口,以竹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盐灸:《翼方·针灸·淋病》"第一法,着盐脐中,灸三壮"
  这样丰富多采的灸法,给后世临床家更其是外科,留下了不少遗产,直到18 世纪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
》,还列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中如隔蒜灸法、附子饼灸法、豆豉饼灸法??等,都是直接采用了孙氏的方法。

 

(四)对妇产科的贡献

  《要方》首列妇人方三卷(卷二、三、四)。为什么把妇人病列之于首?虽然孙氏也已说了理由,但真正的指导思想,还是由于道教,是《易·坤》的"至哉坤德,万物资生"
  我们知道,妇科学在秦汉之际(公元前221-公元220 年),已有记载(见《史记扁鹊仑公列传》中的"内寒月事不下""怀子不乳"等等),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中,有《胎产书》,以及现在已经看不到的《妇人婴儿方》、张仲景《疗妇人方》??等书。幸而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三篇专论妇科病,一直传流到现在。南齐(479-502 年)褚澄
《诸氏遗书》中的"求嗣",同一时期徐文伯《疗妇人瘤》,北齐(550-577)年)徐之才④① 《医宗金鉴》90 卷,清.吴谦等奉旨编篡。成书于:1742 年。全书包括有 《仲景全书》、《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运气要诀》、《伤寒心法》以及内、外、妇、儿、正骨、针灸??19 种。 褚澄(414-483 年),字彦道,南北朝·齐时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为 吴郡大守。所撰医论10 篇,后人称为《诸氏遗书》。
  
徐文怕,南齐名医徐道度子,虽精于医而不肯业医,著有《疗妇人瘕》。《逐月养胎法》,以及比《要方》早不了多年的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283 种妇女病候论。除了《诸病源候论》完整的保存到现在外,可惜大多已怯散无存,即使能从其他转载中读到的也是一鳞半爪。因之,毫无疑问的应推《要方·妇人方》是我国第一部妇产科专业文献。《诸病源候论》仅仅是病理病机,治疗方面付之阙如。
  女子经、带两病,是《要方》讨论重点,凡月水不通、或一月再来,或隔月不至,或多或少,或淋沥不断,或经来腹痛,或闭绝不通,以及经来色如清水,或青黄黑等,或属虚乏,或属风寒,或属瘀血不清,或属癥瘕,则分别运用通、温、破、补等法。
  至于赤白带下,崩中漏下,以及"带下有五崩"之说,都给后世在辨证论治上作出了规范。
  他对怀孕的看法,是"阴阳调和,二气相感,阳施阴化,"所以正确地指出不孕不育的责任不一定在女方的科学论断,到今天更显示出他的科学头脑使人钦佩。
  他在"求子""妊娠""产育""产后虚损"等在《要方》中论之较详,在《翼方》里还加了不少补充,更其是"求子"一篇的"夫婚姻养育者??而疾不及人之谬也"一节,在今天的优生学说来,很具有实际意义。不孕症,在习俗上都是责之于女方。现在《要方·妇人上·求子》谓:"凡人无子,当为夫妻俱有五劳七伤,虚赢百病所致,有绝嗣之殃。"这九鼎之言,在封建社会里是没有人同意的。直到今天,思想解放,认识提高,才得医务界重视,所以刻下男科的建立,其功也不能不归于孙氏。
  全世界提出胎教的国家,中国最早,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21年)之际,甚至更早一些。《大戴礼·保傅》:"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它的内容,贾谊
在《新书·胎教》中说得很完整,谓:"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但十分可惜,这种"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见《荀子·礼论》)的古代礼仪制度,没有人把它引进到医学领域里来。在孙氏之前的《诸病源候论》虽有"妊娠养胎候""妊娠禁忌候"两章谈到胎前保养,但重点为了保胎,内中固然也些"端正庄严,清静和平,无倾视,无邪听??饮食居处,皆有禁忌",可是目的并非为""而是为""
  直到孙氏的《要方》才把这个古老的礼仪说教,引进到医学界里来为优生学服务,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在《要方·妇人方上》篇中从"妊娠一月""妊娠十月",很多是涉及胎教的。且看《诸病源候论》的几条措施,都是为了胎儿的发育,防制损伤而设,对比孙氏的"欲子美好""欲子贤良""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惠"等的真正把受孕妇的言行感化于下一代胎儿的胎教为目的的思想距离得很远很远。孙氏更怕别人把胎教和保胎混
徐之才(496-575 年),北齐丹阳人。年十三即为大学生。博学多闻,独精 医术。他手创的宣、通、补、泻、涩、滑、燥、湿、轻、重分为药性十剂,为药物学界药性分类的茵创者。 巢元万(550-630),籍贯无考。奉命主编《诸病源候论》又称《巢氏病 源》,记50 卷,为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病、证候学专业书,成书于610 年。
  
贾谊(公元前201- 169 年),汉·洛阳人,曾官长沙王太傅,故人称贾太傅,又称贾生。曾撰《新书》53 篇,分10 卷,今已佚去3 篇。
  惑,所以特别提出一句"斯盖文王胎教者也"。因为儒教心目中的周文王,就是仁义礼教的化身。
  关于临产,孙氏指出"凡欲产时,特忌多人瞻视,惟得三二入在傍侍抚,产讫即可,??""凡产妇第一不得忽忽忙怕,傍人极须稳审,??"
  强调临产妇的精神准备,不应紧张过度。照顾人员也不需过多,以免反增产妇不安。同时还介绍了难产、子死腹中、横产、逆产及胎衣不出等的应急办法。
  等等、等等,在中医的妇产科领域里,都是首创的。远较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关妇女妊娠、产后和杂病的学说前进、深入了一大步。也是替560年后陈自明
写《妇人良方大全》涤讪了理论、临床及写作框架和基础。且看陈氏在《妇人良方大全·自序》的"古云,看方三年,无病可治。治病三年,无药可疗",正是孙氏《要方·大医精诚》中"世有愚者,读书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的语言出于一脉相传。此外,刻下已无法见到的徐之才《逐月养胎法》,经孙氏的转载(在《要方·妇人上·养胎》),得以保存下来,也是厥功不小。当然,孙氏本人也未必知道。

 

(五)对小儿科的贡献

  小儿科在孙思邈之前,远远不及妇产科那样已有成就。虽然《素问·奇病论》"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故令子发为癫疾也",稍稍涉及于小儿科。《汉书·扁鹊列传》有过"(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可知当时还没有小儿的专科医者。
  西汉·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也有"婴儿病痈""婴儿瘈"的记载。
  西晋(265-316·王叔和《脉经》中,有小儿脉法。
  隋(581-618·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六卷(卷45-50)、255论的"小儿杂病诸候"
  除了以下散在而零星无系统的记述之外,幸而早已散佚失传的《颅囟经
》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再编为两卷的辑复本给我们能读到。提示当孙氏之前小儿科的水平,尚绯徊于低级阶段。
  即使以成为小儿科专业书的《颅囟经》来论,《钦定四库全书提要》还认为是"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至宋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囱经二卷。??疑是唐未宋初人所为"。此说而存立,则孙氏之前,竞没有过一本像样的儿科专书。《要方》紧接《妇人方》之后的两卷(卷五上、卷五下)"少小婴孺方",可以目为中医第一部小儿科专业书,而且还是高水平的。
  孙氏为何把儿科排列第二?孙氏则明白指出谓:"易称积小为大,诗有厥初生民"之故。同时更可以体会出他对下一代的关心与重视,在"今斯方
陈自明(1190-1270 年),字良甫,-作良父,江西临川人,三世业医,家 藏医书很多,精于外科及妇科。撰有《外科精要》3 卷及《妇人大全良方》24 卷。《妇 人大全良方》分九门,刊行于1237 年。 《颅囟经》,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作。今存者为《四库全书》辑本2 卷,但不能反映出原书的全貌。 《永乐大典》为明代永乐六年(1408 年)由政府指定姚广孝、解缙组织两千余人编篡的大型著作。全书共22877 卷,约3.7 亿字。可惜现存者仅795 卷。
  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以上两节,俱见《要方·少小婴孺方上·序例》)一言中毕露。
  从"初先出腹""杂病",基本上把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都罗列无遗,这是前无古人的有系统的著作。第一人提出因小儿"气势微弱""在襁褓之内、乳气腥燥",容易疾病摧残夭折。故而唤醒医生应"留心救疗""达兹养小之术,则无横夭之祸"(见《要方·少小婴孺方上·序例》)。因之后世··曾世荣
《活幼口议·议料理》,明·王大纶《婴童类革·慎护论·调理五法》,万密斋《幼科指南心法·述前全幼堂箴》,清·陈复正《幼幼集成·初生护持》??等书的留心医护的思想,都在孙氏的启发之下产生的。
  文中不少引用《小品方
》、《小儿颅囱经》、《徐王小儿方》、《徐之才养胎法》??等前人著作,也更可能接受了"江左推苏家""徐有徐王者"的苏氏、徐氏学说。纵然可以怀疑孙氏在儿科方面的种种论调、观点到处理方法,是来之于前人遗泽,但以上诸书及苏、徐之术,早已失传,那未孙氏的继承续断而得以保留到今天,其功其绩还是不可低估的。况且事实上也不可能孙氏真的没有一丝一毫的阐发与补充。
  《要方·少小婴孺方上·容忤》:少小所以有客忤病者,是外人来,气息忤之,一名中人,是为客忤也。虽然是家人或别房异户,虽是乳母及父母或从外还,衣服经履,鬼神粗恶暴气,或牛马之气,皆为忤也。执作喘息,乳气未定者,皆为客忤。其乳母遇醉及房劳。喘后乳儿,最剧,能杀儿也,不可不慎。凡诸乘马行,得马汗气臭,未盥洗易衣装,而便向儿边,令儿中马客忤,儿卒见马来,及闻马鸣惊,及马上衣物马气,皆令小儿作马客忤,慎护之,特重一岁儿也。凡小儿衣布帛绵中不得有头发,履中亦尔,白衣青带,青衣白带,皆令中件。凡非常人及诸物从外来,亦惊小儿致病。欲防之法,诸有从外来人及有异物入户,当将儿避之。天下有女鸟,??阴气毒化生,喜落毛羽于人庭中,置儿衣中,便令儿作癎,病必死。??是以小儿生至十岁,衣被不可露。
  过去我们对这种"客忤"的概念,仅仅是认为小儿神气虚弱,忽触非常之物,或见不识之人,与儿神气相件,以致诸病丛生,也有像《中国医学大
曾世荣(1252-1330 年),字德显,别号省翁,元·湖南衡州人。撰有《活幼心书》3 卷及《活幼口议》20 卷。在身后的1545 年才梓版付印。
  
王大纶(?),明·崇州人。字怡罔,撰有《婴童类萃》上中下三卷,出版于1622 年。 万密斋(1488-1578 年),名全,明·罗田(今湖北省罗田县)人。祖传三世业医,著作很多,《幼科指南心法》为其著作之一,计上、下两卷。
  
陈复正(?),清代儿科名医,字飞霞,广东罗浮人。撰有《幼幼集成》6 卷,刻印于1750 年。 《小品方》,是医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一部方书,自东晋问世之后,至北宋来亡佚。在唐代作为当时医家圭桌,传到日本之后,也有极大影响。原有12 卷,除在《外台秘要》中见到部分梗概之外,大部分早已无从考证。作者为晋·陈正之。1983 年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小品方辑校》。 《小儿颅囟经》即《颅囟经》。
  
《徐王小儿方》,据不正确的说法,为徐熙传至第六代孙徐之才的家传秘方。又称《徐王方》或《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
  辞典
》的认为"畏见生客也,小儿多有之,亦为精神病之一种"。现在随着变态反应性病病理学的发展而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孙氏这里的描述,纵然粗糙、笼统甚至有些""的感觉,但事实无可否认的是最早的变态反应学的启蒙著作。我们必须知道,我国对变态反应病及其学说的认识和研究,最多未超过80 年,且看清·宣统二年(1910 年)初版、高似兰、杜天一译《欧氏内科学的第五版(1928 年)"急性支气管炎"病因中谓"尘埃之吸入,系一常见之协助病原。各种气体之具刺激性者,亦可致枝气管炎。此次欧州大战发现若干剧烈之枝气管炎,为战时所用各种毒气所致。吸醚而致此病者,亦颇多"。在那时才发觉还有某一种致病因素在某一病起到了致病作用,但尚未知有变态反应。出版于1951 年庄畏仲、连洁群编译的《庄连氏内科学》就有"变态反应性疾病"一章。内有一节谓:变态反应这个名词,是一九零六年,Pirguet 氏所创始。这个名词的意义,即表示人类对于寻常的食物、药品、血清、植物花粉,某种染科或工业原料等等之感受性反应。变态反应可以包括过敏、感受性、特异反应等等这此意义。目前尚不能详细解释变态反应的种种情形,许多有关于变态反应的知识还在继续研究中。
  因之可以说,孙氏在变态反应疾病观察上、初步认识上是超越于1000多年前的先知先觉者。而且孙氏这种学说的影响所及,在医学领域里极为深远。且看历952 年后的申斗垣
《外科启玄》第八卷"无辜疳伤疮",也称"此疳,固儿汗濯晒凉,误被鸟粪及羽毛所落于上。"

 

(六)对耳鼻喉科的贡献

  自世界上第一位五官科病专业医师扁鹊,"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见《史记·扁鹊列传》)之后,从此即后继乏人。内中喉科则再起于明而盛于清、民国。耳科仅仅在清末的杭州金氏(见陆定圃《冷庐医话》)与苏州顾氏(见干祖望《中医耳鼻喉科师资提高班讲义》)两家,但十分可惜,都是昙花一现,顾氏继金氏之后而失传断绪。鼻科则自古至今,尚付之阙如。
  1972 年,全国各大中医院都成立了中医耳鼻喉科,大多人认为这是向西医分科的学习,但鲜为人知的而又未加注意的《要方》里,早就有耳鼻喉专业体系的专著,即两卷(卷六上、卷六下)"七窍病"
  孙氏除了有鉴于各器官位置贴邻之外,更是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国医学大辞典》为近人谢观主编,出版于1921 年,因实用价值很高, 故在解放后1954 年商务印书馆又予以再版。
  
《欧氏内科学》13 篇。高似兰译,协和书局版,清·宣统二年(1910 年)粹 行。 申斗垣(?),字拱宸,明万历时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撰有《外科启玄》 12 卷。 陆定圃(1802-1865 年),名以湉,字敬安,定圃为其号,清·浙江吴兴 清溪人。撰有《冷庐医话》5卷。
  
《中医耳鼻喉科师资提高班讲义》撰者干祖望1980-1989 年间,干氏主 办兼亲自执教"中医耳鼻喉科师资班"五期于南京中医学院、1990 "中医耳鼻喉 科国际培训班"于厦门市"中国厦门国际中医培训交流中心"。此讲义是用于其中 一班"提高班"的。
  "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与《素问·通评虚实论》"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的思想指导下而作出如此安排。
  正因为《要方》的开端创始,步之于后尘的所有巨著,都沿着这个道路以继承与发展。例如唐·王焘
的《外台秘要》用两卷(卷22、卷23);宋·王怀隐主编的《太平圣惠方》用三卷(卷35-37);宋·政和年间(1111-1117 年)政府编纂的《圣济总录》用六卷(卷114-116、卷122-124);明·周定王朱棣的《普济方》用十卷(卷53-57、卷60-64);徐春圃的《古今医统》;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清·政府编篡的《医宗金鉴》都有大量耳鼻咽喉种种疾病的材料。甚至日本丹波康赖的《医心方》用一卷(卷5);朝鲜金礼蒙的《医方类聚》用十卷(卷71-80)的大量篇幅来集中讨论耳、鼻、咽喉疾病来满足耳鼻喉科从业人员在理论上、临床上的要求。如其孙思邈不开拓这条通途,不可能有这样的追随者。
  还有如药粉绵裹塞鼻内、粉剂吹鼻内、药汁灌鼻腔、傅法、拭法、涂法??(以用于鼻病)、以刀决溃泄脓、含漱法、噙化法、热敷法、铁篦熨法、烧铁钉烙法、涂拭法、填塞法、烟熏法、咬咋法??(以上用于口腔、咽喉病)、直塞耳中法、水剂滴耳法、艾灸法、桃叶火灸法、以药物作枕法??(以用于耳病)等丰富多采的外治法,作为内治等法的辅助。而且内中很多方法,至今还在临床上取用。更有由此而得到启发而衍化出来的外治法,更不胜枚举。
  大家都知道国外的耳鼻喉科并不包括口腔病,凡在舌腭弓之前者属口腔科,舌腭弓之后才是耳鼻喉科。但我国的中医耳鼻喉科还是把舌腭弓之前的一切疾病包罗在内,没有口腔科,这还是《要方》遗风,也可以说是孙思邈模式的耳鼻喉科。

 

(七)对骨伤科的贡献

  在孙氏之前,可以说没有过骨伤科专业书。虽然根据《医籍考戴,有《亡名氏金创疭瘈方》、《华忙外科方》、《疗痈疽金创要方》和《甘伯齐疗痈 王煮(?),唐·郿县(今陕西郿县)人。撰有《外台秘要》40 卷,有1104 门,医方6000 余首,刊行于752 年。
  
王怀隐(925-997 年),五代、北宋·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初当道士,后成名医。主编《太平圣惠方》100 卷,分1670 门,方16834 首。从987 年开写,至990 年完成。 《圣济总录》200 卷,分66 门,方20000 首,成书于1111-1117 年。 朱棣为明太祖第五子,封周定王,博学多才。主编《普济方》,为中医文献中至今还没有其他巨著可以超过他。原为168 卷,后经《四库全书》改为426 卷,凡1960 论,2175 类,778 法,61739 方,书成于1406 年。实际工作者为教授滕硕、 长吏刘醇??等人。
  
丹波康赖,为日本有名的汉方医学大家。考其先祖是中国汉灵帝六世孙 阿留王,因避战乱,于应神天皇时至日本。撰有《医心方》10 卷,成书于982 年。
  
金礼蒙,朝鲜国15 世纪人,官集贤殿付校理。主编《医方类聚》266 卷,分 92 门,方药5 万余首,1443年开写,历3 年于1445 年完成。
  
《医籍考》即《中国医籍写考)80 卷,日本·丹波无胤撰,刊于1831 年。是一部中国古医书内容提要的巨著,收载医书三千几百种。
  疽金创方》四种,但遗憾的是我们已无法见到,唐代是否存在也未知?此外还有《葛洪时后备急方》、《刘涓子鬼遗方》两书存在,但前者仅仅在卷七中有熊虎狂犬咬伤,无伤骨科病之可言。后者的卷二,全文都是金疮,可惜的是""多而""少。因之《要方》卷二十五的"卒死""蛇毒""被打""火疮"和《翼方》卷二十的"从高堕下""金疮"等,可以因为把伤骨科集中而作为最早的一部专业书,恐怕不会遭人反对的。一致公认为中国第一部伤骨科专业书是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却在孙氏逝世之后170 年而才问世。孙氏对骨、筋和肌肉的生理、病理变化观点,都是从《内经》有关"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肉"(见《素问·宣明五气论》)的指导思想上出发的。进而深入一步地探索到"肾生骨髓"(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见《灵框·海论》)、"髓伤则销铄胻酸"(见《素问·刺要论》)等肾与骨髓、骨髓与骨的生理、病理变化的联系。所以他的"补骨髓""坚筋骨""长肌肉"的药物50 余种,提出了用药物促进骨髓、骨质、肌肉的生长修复,使筋骨坚强有力思想的形成,亦势所必然。《要方·备急·被打》中对于因跌打压撞等损伤所致的昏厥、内脏损伤、出血等危重症候,运用复苏、止痛、止血、补血和化瘀五法,直到今天,还奉为非此不可的常规。
  虽然华佗早已有麻沸散以止痛,但无方传,仅仅耳闻而已。孙氏用大麻根及叶,捣取其汁,内服以止"腕折骨损,痛不可忍者"(见《要方·备急·被打》),在伤外科治疗学中又是创举。在《要方》之前的《刘涓子鬼遗方》虽然也有过"当归散方""麻黄散方"??等止痛方,但在理论上都不及大麻根。
  也有学者,认为葛洪的小夹板局部固定骨折疗法,再传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见"医治整理补接次第口诀"20 "须用杉木皮夹缚之",第24 "夹缚用杉木皮数片",第26 "用板子一片")而得以不绝于世,其主要功绩也有赖于《要方》的桥梁作用。

(八)对外科的贡献

  治疗外科病,早在西周(公元前1066-771 年)就有"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疡医"(见《周礼·天官》),但外科文献很少。在《要方》之前,仅有《灵枢·八十一篇·痈疽》和《刘涓子鬼遗方》。但前者只有19 个外科病和极简单的病名、病状、病机和予后。而且这19 个病中,生者仅六例,占31.58%,死者有13 例,占68.42%,死亡率之高足以惊人。所以在临床没有什么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后者作者,出身行伍,一生随军治病,是一位军阵外科医生,其书五卷中第二卷"金创",纯属军阵外科学。卷一、第三,俱为化脓****染,如一般脓肿、痈疽、乳腺炎、阑尾炎??之类。卷四为方剂、外用药,同时也有泛泛而谈的涉及癣疥、皮肤病、黧黑斑、酒渣鼻、秃发、瘘管、疖肿、淋巴结炎及灸疮等等。但多语焉不详。《要方》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仅"口诀""方论"两篇。为唐,会昌间,蔺道人所撰。约成书于841-846 年间。
  两卷半(卷二十二、卷二十二及卷二十四的前半)的外科病,病种比过去增多,理论比过去详实,处理方法也具体。所以《要方》在时间上尽管在这两书之后,但以完整、实用、水平各方面来论,可以认为中医外科书中最早的一部文献。从来仅仅有疮疡名称,不分型类,对它的性质也十分朦胧。自《要方·丁肿痈疽·痈疽》的"凡肿,根广一寸已下名疖,一寸已上名痈"之后,才开始有分型的标准,尽管这样分划是粗糙的,但给今后在诊断上、治疗上却创造了科学的条件。
  汪石山
《外科理例》展卷首篇"痈疽脉"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方·丁肿痈疽·痈疽》的数、浮、微、滑脉理理论的延伸与发展。
  在麻风病专著中奉为权威之作的沈之间
《解围元薮》,他的火、木、土、金、水五癞学说,完全接受于《翼方·万病·耆婆治恶病》中的五癞思想。
  申氏《窦氏疮疡经验全书
》的13 种疖肿,就是《要方·丁肿痈疽·丁肿》"十三种疮"的复制品。
  《要方·丁肿痈疽》"以其冷未成熟之时,其用冷药贴薄之,治热已成以消热,令不成脓也"(痈疽第二)。"未坏者,使不成脓"(痈疽第二)。这是在脓肿没有化脓之前的措施,力求消散(即吸收)。
  《又》"内补散,治痈疽发背,已溃排脓生肉方"(发背第三)。"李根皮散方,??有人患骨从疮中出,兼有三十余痈疖,服此散得差(搓)"(发背第三)。这是用药力来把内蕴的邪毒排出,促使愈合。
  《又》"痈疽溃后,??黄芪茯苓汤方"(痈疽第二)。"地黄煎,补虚除热"(痈疽第二)。这是用补法来促使未溃者消散、已溃者速愈
  后世外科奉为皋圭的消、托、补三法,就是在孙氏这个思想来总结出来的。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痈疽总论歌·注》的入风学说,也就是《要方·丁肿痈疽·丁肿》的"卒然大风大雾、大寒大热,若不时避,人忽遇之"的阐明和发挥。
  《要方·丁肿痈疽·丁肿》中苍耳子作外治于疖肿,至今还在广泛使用,疗效满意。
  自《素间·生气通天论》第一个提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后,《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篇》也有"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之外,很少提到肛门的的痔漏病。时至隋、唐,《诸病源流论》在卷十七中有"脱肛候""谷道生疮候""谷道赤痈候",及卷三十四的"痔疮诸候"六论。但以上都是语焉而不详,更无处理疗法,故在孙氏之前肛肠病论著处于空白,至《要方·痔漏·五痔》,才在中医外科病中出现了第一篇痔疮专业论著。根据他能把稍早几年出版的《诸病源候论》的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五痔一个无遗地搜集在内,可以证明在当时
汪石山(1463-1539 年).名机,号省之。安徽祁门人,随父行医而终成明 代大名医。生平著作丰富,《外科理例》9 卷,是其许多著作中之一。书成于1531 年。
  
沈之问,从祖父起三代业医,对麻风病最有研究。所撰的《解围无薮》4 卷,成书于1550 年。 《窦氏疮疡经验全书》12 卷(上海广益版为6 卷)。旧题宋·窦默撰。事实 上是后人伪托的伪书,乃明代江苏无锡人申氏手笔,详见1957 年《上海中医药杂 志》月号45 页,干祖望"谈中医外科的伪书之一??疮疡经验全书"
  临床上所见的病种,是收集得比较完整的。而且痔漏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也第一次从孙氏笔尖下谱出。在解放前作为中医界的权威巨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是痔科医师奉为皋圭的专业之著,虽然把五痔衍化为24痔,但其基本内容,还是孙氏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要方》中痔科常用药如槐子、猬皮、大黄??等,到今天还是在临床上必不可少之品。后世所有有名的外科著作除个别少数如王洪绪
《外科证治全生集》外,一般都把感染、痔疮、皮肤病、瘰疠、脏腑内痈、意外创伤及急救等项目搜集在内者,却是采用《要方》的模式来撰写的。
  所以《要方》在外科方面邀功论赏起来,也决不在妇科、儿科、耳鼻喉科与伤骨科之下。

 

(九)对营养卫生学的贡献

  《要方》的"食治"一卷(卷26),比最早的营养卫生学家孟洗《食疗本草》还早上几年。最有权威的忽思慧《饮膳正要》(1330)更早678年。因之可以夸耀为最早的第一部营养卫生学著作。
  药食同源,事实上药仅仅是暂时的救偏,而食则日常生活中真正赖以维持其健康甚至生命。孙氏"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见《要方·食治·序论》),就要言不烦地一言道破。因之他更主张"夫为医者,当预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见《要方·食治·序论》)的药治应在食治失效之后,才再取用的正确思想。其食疗的中心思想,有五大重点:其一,食治为主,不得意才求之于药治。
  其二,必先明了食物的禀性,然后因人因病而选进。
  其三,不能贪味恣餐,狂饮大饱。
  其四,食后要适当地将息。
  其五,凡某种食物对某一种病特别有治疗作用者,务当加多进食。
  这样研究饮食、营养、素食及其对健康影响的学问--营养卫生学,到1300 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其实用价值。

 

(十)对美容术的贡献

  中国自古以来,就很注意男子的龙章风姿,女子的明眸皓齿,即使老年的也要矍烁蟠然。因为不仅仅是为美容而美其风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仪表上的精神面貌。君不见三国时大政治家曹操请崔季珪作替身去接见单于,也是为了仪容。《山海经》中已有不少用某药、取某物来"佩之""食之" 王洪绪(1669-1749 年),名维德,别号林屋山人,清代吴县人。世代以外科名于世,撰有《外科证治全生集》不分卷。他学说的特点是"以消为贵,以托为畏",是外科全生派的创始人。 孟洗(621-713 年),唐·汝州梁(今河南临汝县)人。少时喜好方术,据说曾师孙思逸。撰有《食疗本草》3 卷。但原书已佚,散见于《证类本草》、《医心方》中,1984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有新版印行。 忽思慧,元·蒙族营养学家,曾任元代宫廷饮膳太医。撰有《饮膳正要》3 卷。 《山海经》,写成于战国时代,又经秦汉加以增删而成。书中记述各地山川、道里、部属、物产、祭把、医巫、原始风俗,往往参杂怪奇。晋·郭璞曾加以疏 注。
  而求得抗衰保容的美好。致于贴鬓画眉,在我国一直是流传着的韵事。
  《要方·面药》、《翼方·妇人》的"妇人面药""薰衣浥衣香""令身香人""生发黑发"??几节文章,堪称中国美容方面最早而又较为完整实用的第一部美容术文献。在20 世纪90 年代深圳市、珠海市的中西美容院,绝大多数都以"中药"作标榜。他们所取用的几种中草药,也都出之于两部《千金方》。
  孙氏在《翼方·妇人·妇人面药》中谓"面脂手膏,衣香藻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漏一法,至于父子间亦不传示。"可见当时受旧礼教束缚之深,医家也对这种美容医药不能不予以保密封锁。也可能为了谋利于禄而保密自守。正因为保密,致《史记·滑稽列传》:"主人留髢而送客,罗糯襟解,微闻香泽"的与美容并列的香身法至今失传,是多么的可惜!但孙氏则偏偏秉着"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于天下"(见《翼方·妇人一杂病》)的思想,把当时目为左道旁门或视为有失圣贤礼教的美容香身学公之于世。
  他用较多的笔墨,把可供美容、香身的药方与药物,制成面脂、面膏、面粉、藻豆,用以泽润面容、芬芳身体、防止皮黑、生疮,并及于除狐臭、生发、染发、白发转黑的方法和治疗。
  这凡篇包括"面粉"在内的文章,是集古代化妆品之大成,在历代方书中,可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朽著作。
  至于疗果如何?似无可考数据,殊难回答。但再检阅一下清宫·慈禧太后所用的长发香发、美容健齿方中,不乏为两部《千金方》所用或由此启发而新裁的可以作证(见《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十一)对老年医学的贡献

  对松寿鹤年的老人,华封三祝,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之一。《礼·大学》谓:"上老老而民兴孝",所以作为老年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老年医学,在医学体系中所占位置的重要性,也不言可喻了。
  孙思邈以真人水平来研究《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等对老年期的分划,老年期的生理、病理和老化证状特点的理论,当然比一般饱学之士、医林国手更上升一层。再作进一步深入探讨、阐明发挥。故他的洞察、研究、论点的精湛,远远青出于《素问》之上。
  在老态描写方面,更能刻木三分,他总结出"心力减退,忘先失后,兴居怠情,计授皆不称心",甚至"饮食无味,寝处不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见《翼方·养性·养老大例》)的几个特征,从而抓住了体力、精力及内在的心理变态等特点。
  老年病的治疗大法,孙氏归纳为饮食疗法和药物治疗。孙氏既为道教中人,所以更善于使用其吐纳、导引等修炼内丹方法来作为辅助。现在临床上还是格守着这个指导思想来处理老年病,历1300 多年而不衰。
  以孙氏善谈庄老,兼好释典,深受道释两教,更其是道教思想的影响,所以在有意无意中把两教的清净无为,六尘不染,五色皆空与儒家之"吾善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共搜集慈禧、光绪的医方391 首而成。内中以保健的为多,关于美容方面也不少。1981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养我浩然之气"(见《孟子·公孙丑上》)的修心养性方法,引进到医学中来而丰富了防病、去疾、健身、抗衰、益寿、延年的内容。
  孙氏更指出,除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之外的防老延年法,还总结出:1.要稳定情绪,节制过度的用脑用力。用它的话来说,是"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小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见《翼方·养性·养性禁忌》)。
  2.要注意饮食的清淡和节制。用他的话来说,是"乐恬淡之味""食不可过饱"(见《要方·养性·序》)。
  3.要适当的活动和轻松的体力劳动。用他的话来说,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以其运动故也"(见《要方·养性·道林》)。但又要"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见《要方·养性·序言》)。
  4.要养成卫生习惯。用他的话来说,是"第一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务令洁净"(见《翼方·退居·养性》)。以及居处要"椽梁长壮,柱高间阔""草盖令厚二尺,则冬暖夏凉"(见《翼方·退居·缔剏》)。以上四点,是纲领性的关键所在,至于节欲、戒酒,忌烟。贪嗜、不避风雨、居心不良??等养生常事,当然也言之及之。
  总之,他的两部《千金方》,都是在道教思想指导下来继承和发扬《内经》精神,参以自己经验体会而写成的老年医学重要著作。且看从来·陈直
《寿亲养老新书》到清·曹庭栋《老老恒言》的所有老年防衰保健专书,都是在孙思逸思想指导下写成的。就可以显示出孙氏在老年医学方面的真正价值。

 

(十二)对预防医学方面的贡献

预防,为人类趋吉避凶的本能,即使在原始社会里,也早就学会了这套本领。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像今天那样的要求。同时尽管我们现在最先进的预防,是否能保证在一两百年之后的后人不指责我们的落后?所以在1300 年前的孙思邈时代,只能是由朴素的、迷信的和凭经验的三个支流混合而成的预防医学,我们有什么理由来苛求。同时更要想到,正是他们涤讪的基础,架上了人梯,我们才有今天这样有系统、合乎科学的预防医学。
  自《易·既济》提出"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之后,中国人都知道并做到"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的戒心常存。这门科学,从秦汉时代(公元前219-220 年)就把它引进医学领域里来,终于发展到今天的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与生活条件的一整套预防医学。在这2000 多年中孙氏承上启下的功绩与贡献,是无法磨灭的。
  他的预防思想和办法,在两部《千金方》中明显而忠实反映出来,例如:
陈直,宋时人,元丰中为兴化令。撰有《寿亲养老新书》1 卷。又称《养老奉亲书》。 曹庭栋,清代隐士,字慈山。所撰《老老恒言》5 卷,成书于1773 年。1981 年上海书店排版发印时,改称为《养生随笔》。
  《要方·妇人方上·养胎》的"儿在胎,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腑骨节皆未成足,故自讫于将产,饮食居处,皆有禁忌"。这说明人入世之前,早已有预防措施。
  《要方·妇人方上·产难》的"产妇虽是秽恶,然将痛之时及未产、已产,并不得令死伤、污秽家人来视之,则生难。若已产者,则伤儿也。"这是对产妇产子的双方保健,预防意外,因为这时是意外事故最易发生的时刻。《要方·少小婴孺·初生出腹》的"小儿初生,先以棉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此为之玉衡。若不急拭,啼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矣""几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帏帐之中,重衣温暖,譬犹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堪风寒也""凡乳儿不欲太饱,饱则呕吐。每候凡吐者,乳太饱,空乳乳之,即消"
  《要方·少小婴孺方·容许》的"欲防之法,诸有从外来人及有异物入户,当将儿避之,勿令见也。"《要方·丁肿第一》的"卒然大风大雨大寒大热,若不时避,人忽遇之,??变成痈疽丁毒恶疮诸肿"
  《要方·诸风》:"五月五日多取(瘧耳叶),阴干之,着大瓮中,稍取用之。若欲看病(指门诊或出诊)、省亲者,便服之,令人无所畏。若时气不和,举家服之。"《要方·食治·序论》:"食啖鲜肴,务令简少。鱼肉果实,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盆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致暴疾。"这是饮食方面的保养。
  《翼方·退居》"择地??,必在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看地形向背,择取好处,立一正屋三间。??瓦盖之,四面筑墙,不然新垒,务令厚密。??充念诵入静之处。中门外水作一池,可半亩余,深三尺,水常令满,种茭荷菱荧。绕池岸种甘菊,既堪采食,兼可阅目怡闲也。"这是居住方面的保养。
  《要方·养性·序》"不自摄养而驰聘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没齿而无厌。故养性者知其如此,于名于利,若存若亡。??是以其志闲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惧,其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这是在性情方面的保养。
  孙氏更针对一批小病大养,无病吃药自以为是保健而实是慢性自杀者提出了警告,谓"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见《要方·食治·序论》)。
  当然,孙氏在保健的予防学中,以时代的关系而或许涉有些不科学成份,这是无法避免的。尽管孙氏的种种思想、方法和1300 年后的今天不能一一符合,但这样的比较系统、完整、实用的预防医学,在他之前似乎没有见过。

(十三)几首用了1300 年到今天还有生命力的常用方

  用杨倓《家传方·自序》中的"探天地清浊之源,察阴阳消息之机,顺 杨倓,宋名医,但籍贯及生殁无考。撰有《杨氏家传方》。
  四时之宜,籍百药之功,以治人之疾者也"来赞美商部《千金方》中几首方剂,再帖切也没有了。否则为什么以下几方使用了1300 多年而还在临床上一日不可无此君!犀角地黄汤:它的清营解毒,凉血散瘀的作用,十分稳定。过去仅仅使用于疗疖、出血、发斑??等病种。现在已扩展到急性白血病、肝硬化、过敏性紫斑??等。纵然抗菌素、激素脾眠一切,但还没有办法来把它挤出于临床。
  三物黄苹汤:现在还为妇产科用于产后营血内热,烦躁阴亏等症。
  温脾汤:一见于《要方·脾脏下·冷痢》、又见于《翼方·补益》。内容虽然前者有桂心无甘草,后者有甘草无桂心,但作用基本相同。现在临床上冷积便秘或冷瘀腹痛,泄泻难止,休作无时,四肢不温之症,还是非它不可。
  苇茎汤:它的清肺法痰,化瘀排脓作用可靠。所以在西学中队伍里很有知名度。凡肺脓疡、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继发****染,甚至麻疹中期,热性病余热难清??等等,医生考虑用药时,包括西药在内总是在前三位之内。对其一型急性鼻窦炎,也有一定的疗效。
  温胆汤:在临床上最常用的《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二陈汤,不愧是一张临床上跌打不破的有效名方,纵横驰骋、推枯扫烂于内、外、妇、幼各科疾病领域里。但却很少为人知道的是它是取之于《要方》温胆汤中四味药而成方。因之真正的贡献,不在《局方》而是《要方》。考痰证,未见于《内经》,到《金匾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才在医学领域里第一次漏脸。虽然很早就有""。考""字《文字集略》疏为"澹通淡,胸中液也"。不管为淡为澹,但与医学尚无联系。所以张仲景的论痰,尚在初期阶段。至宋,《太平圣惠方》(992 年)、史载之《史载之方》(1117 年)、《圣济总录》(1111-1117 年)、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174 年)、严用和《济生方》(1253 年)、杨士瀛《仁斋直指方》(1264年)??等有名医学文献中,把痰证一步一步地深入探讨之后,王隐君的《泰定养生主论》,才把痰证基本上认识得"得窥全豹",他的礞石滚痰丸一方,更是脾睨杏林,饮誉千古。逮明代以后,则各家更有增枝助叶,作锦上添花的发明。所以自张仲景至宋代之间的一段时间里,论痰的都未深入,且看《诸病源候论》(610 年)也只有寥寥十六论(在卷二十)。因之孙氏在这个时 《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简称《和济局方》或《局方》10 卷。宋·太医局编,初刊于1078-1085 年,是一部影响很大的方书。
  
《文字集略》,见《中华大字典》""
  
史载之,名堪,宋·四川成都人,政和中(1111-1118 年)进士。所撰《史戴之方》2 卷,粹于1117 年。 陈言(1121-1190 年),字无择,号鹤溪,宋·浙江省青田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福建莆田人,撰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称《三因方》18 卷,成书于1174 年。
  
严用和(1200-1268 年),字子礼,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曾提 出"补脾不如补肾"学说。撰有《济生方)10 卷,书成于1253 年。但佚散失传,解放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编成《济生方》,于1957 年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在1980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又排印了《重订严氏济生方》,分41 门。 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南宋·福州怀安(福建闽候县北)人,世医。 撰有医书多种,内《仁斋直指方》4 卷,内分12 门,成书于1264 年。
  
王隐君(?)名珪(也作圭),字钧章,号洞虚子,因隐于虞山,故人称隐君,元时吴县人。撰有《泰定养生主论》16 卷。王氏对痰证最有研究与成就。
  期里订出温胆汤,是令人惊叹的,而且到今天还在方剂学中稳坐着重要的交椅。可能也有人说,这方也是当时在临床上常用之方。即使的确如此,那末也像麻黄汤、桂枝汤等被张仲景所总结而得以传诸后世一样,也是厥功不小。磁硃丸:《要方·七窍上·目病》名神曲丸,至今还是为眼科病、耳科病不可缺少的重要药品。它的商品药,满布全国及东南亚,久销不衰。
  枕中丹:在《要方·小肠腑·好忘》中称为"孔子大圣知枕中方"的枕中丹,的确一如孙氏所谓:"常服令人大聪",现在在滋补药中仍然占着重要的位置。
  小续命汤:现在临床上,仍为常用方,因之《成方切用
》认为是"此六经中风之通剂也"
  独活寄生汤:为现在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他慢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等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疾病的常用方。之后,有名治痹方剂如《妇人良方大全》的三痹汤、《百一选方》
的蠲痹汤??等等,都是从本方衍化而来的。
  驻车丸:孙氏凭着"用黄连以驻鹿车之骤(典出《汉书·鲍宣妻传》的"与宣共輓鹿车归乡里》),用干姜以策牛车之疲(典出《史记·淮阴侯韩信传》的"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的指导思想而订此方,故而名为驻车。世界上不乏有美好的想象,未必能代表有美好的愿望,所以这里以效益来评议。因之在临床上来检验,此方凭它滋阴补血、固肠止痢的作用,对湿热久困,日久伤阴,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脐腹疼痛,身热心烦,??的病症,可以收到予期的疗效,至今在内科领域里推崇为有效名方。
  紫雪丹:在《翼方》中名紫雪,孙氏认为其色紫绦,大有绎雪出于紫台(仙人居信之处)而名"紫台绦雪",最后截为"紫雪"两字。考紫雪丹有三种处方:
《温病条辨》1789 年)及现在全国法定处方(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1962 年))都取用《和济局方》。现在很多方剂书上把紫雪丹的出处都写作《和济局方》,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纠正过来,是《翼方》。紫雪丹凭它的清热凉营、解毒止痉、开窍安神的作用,治疗急性热病和麻疹、猩红热、脑炎、斑疹伤寒??等,甚至败血症、脓毒血症、海绵窦血栓等严重病症。对高热烦躁、抽搐痉厥,都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更其是在重症、危症的乙脑、流脑,有折旗斩将的屡立奇功,更使中西医界对它的拜倒。除此之外,在方剂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有名的"御药院方"天真丸,是在《要方·妇人方中·心腹痛》中三首羊肉汤、羊肉当归汤和羊肉生地黄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要方·脾脏下·热痢》的"下痢热者诸治不差方·乌梅、黄连",至今还是内科医师经常取用的特效方。
  《要方·胃腑·痼冷积热》中竹叶汤,仍然为内热骨蒸、心烦津燥病的有效方,为现代医师所乐用。
  
《成方切用》13 卷,成书于1761 年,分24 类,搜方1180 余首。作者清· 吴仪洛,字遵程,浙江省海盐人。
  
《百一方选》28 卷。宋。王璆撰,字孟王,山阴人。
  
《温病条辨》6 卷,清·吴鞠通撰,吴名瑭,江苏省淮阴人,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62 年发行。
  如其我们把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九回中"留芳百世"改为"留方百世"来赞美孙思邈的两部《金千方》,其谁曰不宜。

 

(十四)提倡综合疗法

  宋·林亿的《新校备急千金方·序》谓"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不足以极表里之变"。这正是对孙氏医学思想的真实反映。谁能做到这点?接下去用回答的口气谓:"如能兼是,圣贤之组者,其名医之良乎。有唐真人孙思邈。"孙氏自己也说过,谓"是以医方千卷,未尽其性,故有汤药焉、有针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引焉、有导引焉,斯之五法,皆急救之术也"(见《翼方·禁经上》)。
  在孙思邈时代以前的医学著作:《难经》只谈理论。
  《素问》稍涉外治。
  《灵枢》《甲乙经》专采穴位针灸。
  《伤寒》《金匮》重于汤药。
  《肘后方》重急救丹方。
  《鬼遗方》专言外科。
  《诸病源候论》尚吐纳导引。各自"凭我单枪,制尔二竖"。逮孙氏出而综合疗法以完整的面貌问世。从此即避免了孙军作战,独木支撑的局面而提高了疗效。
  孙氏在治疗上主张把针、灸、药、手法甚至禁咒、符篆也配合进行,丸、散、膏、丹交错取用,内治、外治包括精神疗法同时兼施。以尽量争取缩短疗程,减少痛苦为目的。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何则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不能如此,虽时愈疾,兹为偶差,非医差也"(见《翼方·针灸上·取穴孔法》)。并批评那些"各承一业,未能综练众方"(同上)的医生。所以他的采用针、灸、汤、散交替或同时使用来治疗复杂、顽固的疾病如脚气病??等,都是最好的例子。

 

(十五)几个了不起的发明和发现

  1.导尿现在全球任何一所医院或诊所,导尿疗法是最最普通而又不可缺少的常规手段。但真正谁第一使用,是孙思邈。
  《要方·膀胱·胞囊论》"凡尿不在胞中,为胞屈僻、津液不能。以葱叶除尖头,内(古纳字)****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便愈"
  也许有人认为太粗糙,不卫生。但应该知道医学的进步,就是寄托在文化与工业,没有冶金术,永远也不会有金针。当时没有塑料管、没有橡皮管,竟能利用唯一的天然管型物来导尿,实是巧夺天工了。
  2.提倡检查而可惜后继无人
罗贯中(1330-1400 年),元·明问钱塘人,一说山西太原人,名本。撰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240 卷。
  要有效的治疗疾病,首先要有准确的诊断,要有准确的诊断,必定先要详细的科学性检查。纵然我们早已掌握了四诊,但还远远不够,只有在四诊基础上加一个查,成为"望、闻、问、切、查"的五诊才是。在这里倒可以说,孙氏是提倡"五诊"的先驱者。
  查诊两字在中医书上是见不到的,但孙氏却已在那里静俏俏地实行起来。君不见《要方·少小婴孺方上》谓"谓之痉也。诸反张,大人脊下容侧手,小儿容三指者,不可复治也"。这样科学性很强的检查方式,和"容侧手""容三指"的标准数据作依据,和20 世纪的检查肝脏、脾脏及口腔科检查颞下颌关节的开合"一指""两指""三指"何其相同乃尔。这都是在孙氏之前所没有见过的。如其后世每代医生都能接受他的启迪而深入发展,恐怕现在也不至于对西医的检查瞠目而瞻其背了。
  3.烟熏疗法的始创者烟熏疗法,是药气藉火气而趋达病灶的疗法。虽然《素问·血气形志篇》有"治之以熨引",《灵枢·经筋篇》也有"在内者,熨引饮药"的熨,也是赖药气藉火气而透入病灶所在之处,但方法完全不同而并这里的烟熏疗法。孙氏此法,是在《要方·七窍病下·耳疾》:作一坑,可容二升许,著炭火其中。坑似窖形,以砖覆口上,砖上作一孔子,容小指。砖孔上着地黄一升,以木盆覆之,以泥泥盆下,勿泄。盆底上钻一小孔,可容筷。其孔上着三重布,以耳(有病的)孔当盆上熏。久若闷,去黄水(外耳道分泌物),发裹盐塞之。《要方·诸风·风懿》:治卒中风口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念令泄气。一头内(古纳字)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之后,《外台秘要》的疗欬饮烟法,《澹寮方
》的熏头风方,《御药院方》的龙香散治偏正头痛以及在气管切开术未普及之前作为抢救急性喉梗阻的巴豆捻子烟薰法等等,都是向孙氏学习而得来的。毋怪乎今顿亮只卿在《医事启源》中谓:"嗅炯,??最为有效焉,千金疗咳薰法,??"4.取用阴道塞药栓《要方·妇人方上·求子》"??右十味,未之,以绢袋盛,大如指,长三寸,盛药令满,内(古纳字)妇人阴中,坐卧任意,勿行走急。小便时去之,更安新者"
  5.第一人发现"三早"的重要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也是孙氏第一个人所发现和提出。
  《要方·风毒脚气·论风毒状》"在死者众,略而言之有三种,一、觉之伤晚,二、骄狠恣傲,三、狐疑不决"。觉之伤晚,当然为不是早期发现;一个骄狠恣傲者,必然刚愎自用,正当的言语不会接受的,所也不会听你医生准确的警告与诊断的,即使早期诊断,也无助于事;狐疑不决者,必然因循误事,失去治疗机会。三者失一,那有不枉死之理。与此相反,即使重症麻
《澹寮方》全称《澹寮集验秘方》15 卷。元·释继洪撰。
  
《御药院方》11 卷。元·许国祯撰。
  
个顿亮只卿,日本有名汉医名家。撰有《医事启原》20 篇,在中国搜集于 《皇汉医学丛书》中。风病,但能及时早治,也可免于一死,所以孙氏指出"斯疾(指麻风病)虽大,疗之于微(指初起的轻微阶段),亦可即差(同瘥字)"(见《要方·痔疮·恶疾大风》)。即使其他的病,也是"感病轻微(指初期),易于医疗"(见《要方·序例·用药·或曰》)。

 

(十六)保存了许多失传的著作

  "无心插柳柳成荫",世界上有许多事物是这样。孙思逸在写这两部《千金方》时,决不会想到在保存亡佚书籍方面作了如此的贡献。
  从西晋(265-316)、十六国(304-439 年)、南北朝(386-589 年)
  而至隋皇朝(581-618 年)350 年中绵连战祸,人民颠沛流离,非但当代的医学著作无法产生,而且已有著作也因之而散佚。直到唐代,国家统一,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对科学、文化和医药学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孙思邈生逢盛世,他的两部《千金方》在稳定宁静环境中就得以大量地引用、摘录、转载了许多当时尚幸存而现在宣告失传的抄本、珍本、孤本甚至残本缺页的著作,使唐以前的医药成就不至于全部湮没毁灭而失传,或多或少保留到后世。
  所以林亿等在《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后序》中谓:"孙真人之为书也,既备有汉志四种之事,又兼载唐令二家之学。其术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后视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且看两部《千金方》中摘录或转载唐前现已失传的文献,如《药对》、《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小品方》、《水经》、《名医别录》、《新修本草》、《小儿方》??等,如其没有两部《千金方》的摘录或转载,则从此即真的广陵散绝!
  再看1981 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唐·新修本草·辑复本》、1983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小品方辑校》与1986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名医别录·辑校本》在恢复、整理工作中,两部《千金方》就显示及证明它在这方面的贡献。

 

(十七)善于正确吸收外宋医学学说

  除号称古老的中医学外,世界上还有印度医学,大约在公元前三、四千年时上古文献《阿闼婆吠陀经》731 首诗中不少是描述疾病及其治疗方法的。在公元前700 多年的《苏希罗塔本集》里,就已对人体的血液循环作了朴素的论述。
  当初印度称医生为"阿优吠陀"。阿优的意思是生命、年龄和寿命。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所以全文的意思是生命的知识者,也可以理解为长生之学。后人称这种医学为"吠陀医学"。孙思邈时代,以佛学的兴旺,所以与印度的接触频繁,因之而医学也更多的输入。故而孙氏的吸收国外学说也必然的以印度为主。
  当时印度文化的对中国影响是巨大的,它甚至能把中国的历史都可以左之右之。人尽皆知"开天辟地"的盘古氏,是一手创造,"天、地、人"的中国第一位圣人,但没有人知道这个盘古氏确来之于印度。中国最早的著作,首推《山海经》
、《楚辞》等,可是在这里面都找不到盘古氏的踪迹影象。《楚辞·夭问》中有。"女蜗有体,孰制匠之"的女蜗;《山海经》中有"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的伏羲;《礼记·月令》中有"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的神农;《书·吕刑》中有"蚩尤惟始作乱,??黄帝请问下民"的黄帝,而独独不见盘古氏,即使秦汉之际,也没有盘古。直到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三国(220-280 年)时徐整《三五历纪》中才有"天地混饨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见《太平御览》)。所以盘古的出现在第三世纪之末,也就是佛教盛传中国之后。那末徐整的盘古又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呢?他是以"梵天"作摩特。梵天亦称大梵天,在印度称"婆罗贺摩",是婆罗教、印度教的创始人,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中三大神之一。梵天出自"金胎"(即梵卵),他把卵壳分为两片,在上为天,在下为地。徐氏巧妙地把《易·乾凿度上》"太易者未见之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饨""混饨"相结合而塑造出一个混饨世界,然后待盘古氏去开辟。这种说学,又影响到中医中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鸡子·发明》中也谓:"卵白象天,其气清,其性微寒。卵黄象地,其气浑,其性温。"所谓吸收,是吸取与接收,一个学说能使另一种学说摄入其内并与之融和或化合使之更完整提高。孙氏在这个问题上做得相当成功,而且更作为后世之法。其所以然者,有两个十分重要而又常常被人未加注意的手段,即"百川归海"样的善于容纳与"用夏变夷"法的不使中医变色。
  1.百川归海
  每个人想干什么事,必然先有思想的指导。否则必然茫然妄动,一无成就。孙氏深深知道,要当好一位合格的大医,除了在本职内的学问深入钻研之外,一定还要开阔视野,充实知识。这个思想早就在《要方·妇人方上·求子第一》第二节的"至于学问,则随情逐物,堕干事业。诅肯专一推求至理,莫不虚弃光阴,没齿无益"一言中毫不隐晦地表达出来。孙氏就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来吸收外来医学学说,那有不成功之理。
  印度医学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主张对病人先"净身"。这个治法是否为接受了佛教"净心""净口""净名""无垢"的影响?一如中医把五行的进入医学,那是无法得知了。所谓净身法,绝非中国宫阉的净身,而是先把病者身体内外荡涤得干干净净,手段不外乎取呕吐、泄泻和放血等等方法。只要病体洁净之后,用药取治才有效果,所以《要方·脾脏下·热痢》的开始九个"下之""急下之""更下之",殊符吠陀医学这个学说。
  甚至孙氏念念不忘这个净身学说,错误地加到张仲景身上,《要方·序例·诊候》的"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其实张仲景的用泻法,仅仅局限于"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绝对不是"先以汤药涤五脏六腑"
  而且张氏更强调"??若汗多,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见1955 年重庆市中医学会编注本《新辑宋本伤寒论》第
《山海经》,称为夏禹、伯益所著,殊不可靠,最可能的为战国时作品,经秦汉有所增损。内容多怪异,保存远古的神话传说和史地文献材料很多。
  
《太平御览》1000 卷,宋·李昉等14 人奉敕编纂。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开馆,历8 年定稿,完成于984 年。
  208 条)。张子和
"夫病之为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然,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见《儒门事亲·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卷二),可知张氏独宗汗吐下更其是吐下两法的学术思想,是直接接受于孙氏间接接受于吠陀医学的影响。
  古印度的吠陀医学还有一个由"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四大"学说。
  认为人体有101 种病,"四大"各有一个101 种,则全身即有404 种疾病。如:《要方·序例·诊候》:"四气合德,四神安和,??";《要方·养性·道林养性》:"将知四百四病";《要方·养性·调气》:"计成四百四病,??冷热风气,计成四百四病,??病有四种,一冷痹、二气疾、三邪风、四热毒";《翼方·万病·耆婆治恶病》:"疾风有四百四种"
  以上论点,都来之于吠陀医学学说,通过孙氏用"用夏变夷"的巧妙手法来使之国粹化,以冷来代表水,热来代表火,风来代表风,气来代表地而使歧黄医学与吠陀医学中间的鸿沟填平了,更进一步成为歧黄医学。吠陀医学"四气"之说,经过孙氏的引进,非但在医学上影响巨大,而且连民间都受到它的冲击波,例如《三国志评话
》卷上的"学究用手揭起匣盖,见有文书一卷,取出看罢,即是医治四百四病之书",《倩女离魂》第一析"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害了,想思病怎熬",就可证实。
  孙氏还十分崇拜印医耆婆,在两部《千金方》中,屡屡提到他。并引用了他的万病丸、消石酒方、大白膏、大黑膏??等十多首耆婆的方药。更欣赏耆婆的"天下物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见《翼方·药录纂要·药名》),为之记载于著作中,而且还不折不扣的照样去发掘新药。孙氏全套引进了天竺国婆罗门法的按摩,在《要方·养性、按摩法》中作了详细介绍,还不惜笔墨转录了18 个全部操作过程,完整无缺。总之,孙氏是抱"偶逢一方,岂怯千金"(见《翼方·禁经上》),"驰百金而询经方"(见《翼方·序》)的精神来追求一方一药、一技一智的,包括外来医学。
  此外,零零星星散见于两部《千金方》中还不少,如"胡运迦摩罗病,世医拱手无方"(见《翼方·万病·耆婆治恶病》),"有天竺大医耆婆"(见《翼方·药录纂要》)??等等。
  孙氏对这样外来方药的研究、探讨、实验、总结、推广及记之于笔墨,已经十分艰巨了,可是更困难的是用中医传统理论来溶解于实践观察、理论检验中,使它成为中医辩证论治的武器。且看:婆斯盐(见《要方·七窍病上》)。
  匈奴露宿丸(见《要方·胃腑·痈冷积热》)。
  诃梨勒蜜丸(见《要方·肺脏·积气》)。
  戎盐(见《翼方·本草上》)。
  
张子和(1156-1228 年),名从正,号戴人,河南考城人,金元四大家之 一。特点是擅用汗、吐、下三法而成家。所撰《儒门事亲》15 卷,成书于1228 年之 前。此外尚写有《治病撮要》《张氏经验方》??等。
  
《三国志评话》,成书于元朝,为《三国志演义》的蓝本。
  
《倩女离魂》,元代有名的杂剧剧本,作者郑光祖,取材于唐小说《离魂记》故事。西蕃阿魏(同上)。
  婆律国膏香(见《翼方·本草中》)。
  西域毗梨勒(同上)。
  西戎底野迦(同上)。
  除天竺医之外,在盛康之世,国内外的兄弟民族也相处得很好,所以民族医学也得以有交流的条件。如西州(现在新疆吐鲁番县及都善县一带)的续命汤、蛮夷酒、露宿丸??,波斯大秦(当时称罗马帝国东部为大秦,因为该处风土人情接近中国)的悖散汤??等。
  在养老食疗方面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所喜食的乳、酪、酥等,而且对它的性质、作用加以探讨。但又告诫老年人在"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勿进肥浓、羹臛、酥油酪等"(见《翼方·养性·养老食疗》)以适应长江、珠江流域居民的体质禀赋、生活习惯。
  孙氏为什么主张集思广益?他的回答就是"方今医者,学不稽古,识悟非深。各承家技,便为洞达。自负其长,竞称彼短。由斯对执,卒不得捐其源流"(见《翼方·禁经上·论曰》)的思想,起到了主导作用。
  2,用夏变夷
  孙氏肯定读过《淮南子·汇论训》的"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因而他的研究和运用医学时就反映出这个思想。所以他没有狭隘的保守思想,对外来学术思想不是拒绝或视而不见的态度,而是用欢迎的态度来引进、研究和应用。但他毕竟是登孔孟之堂、入儒家之室的人,所以对孟轲的教诲,更拳拳服膺地执行。孟子曾谓:"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见《孟子·滕文公》)所以他把外来学说的理论探讨、临床运用,都在烙守不逾地抱着"用夏变夷"的思想来处理。
  这一时期,唐代国内民族关系增强,交往频繁密切。对外关系也采取开放政策,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永徽之治"30 年之久,孙氏一生中黄金时代也有幸而躬逢盛世。以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为主要的两条丝绸之路,与朝鲜、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和阿拉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了政治、经济、文化、医药上的广泛交流,使节、商贾、僧侣的往来频繁,外来医学、药品也随之而源源不竭地输入或输出,给医学与本草学灌注了新的血液。
  当时的内外交往虽然很旺盛,但只有印度以佛与医的关系而占居首位,对医学的影响也最大。如其孙氏而迷信"一切外来的好""月亮在外国更圆"而把印度医学请进了中医堂室之内来指导、指挥、改造、统治了中医,那末恐怕20 世纪的今天,中医早就"无瞧类"矣,所存者唯"吠陀医学"的中医!
  我们看孙氏如何把外来医学,与中医传统学说相结合、溶化、改造成为中医的东西,且看以下几个例子:《要方·序例·诊候》"吠陀医学""地水火风"作了以下的配匹对照:同时还把""隐射为心,""隐射为肝,""隐射为肾,""隐射为脾。
  我们再看《要方·脾脏下·热痢》中九个"":孙氏的取用净身法,是有选择的,并非不问虚实、寒热而恣意泛用。明白的说来,他已用中医传统理论来使这个"净身法"转变为中医的"净身法"。这就是孙氏的"用夏变夷"手段,使外来的学说为我们利用。换一句话,就是把"吠陀医学"加以改杂郊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内容。
  孙氏把吠陀医学"净身"作用的"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论点,巧妙地轻轻引导纳入中医理论的轨道上来,谓:"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朽"
  在《要方·养性·调气法》的用夏变夷手法,更是天造地设的神妙。他解释"四百四病",丢掉了"吠陀医学"本来的意义,新创了"百病不离五脏,五脏各有八十一种疾"学说。的确,以81 病乘以五脏之五,得数为405。虽然多了一个"",但中国向有"缺则积而闰之、余则舍而去之"则洽巧为404。这81,从九的自乘而来,中国古代就认为"陈其九九,以为数生"(见杨雄
《太玄经》)。甚至更认为是天数,《管子·轻重》:"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且看周代官制,就已有"天子有八十一元士"的规定。医学经典著作《素问》、《灵枢》、《难经》也都是九九八十一篇。所以在这里不能不感到孙氏利用、改造外来学说的苦心,更钦佩他的匠心独运、智慧天才地来把一个外来学说在轻描淡写中改成突出中医风格的为我所用的国粹。
  "吠陀医学"的学说,原出于"四大""六大""四大"指地水火风四者,内中又有"假四大""实四大"之分。"假四大"是指客观存在的、人们所见到的土地、流水、火焰和空气流动的风。"真四大"又称"四界""四大界"。内容为:一地大,禀性坚韧,支持万物;二水大,禀性温润,收摄万物;三火大,性温值和,调熟万物;四风大,性好活动,生长万物。
  如其扩大一些,则成"六大",是:五空大,指事物的虚幻莫定;六识大,指表示一切精神活动。
  现在再对照一下《要方·养性·道林养性》的:将知四百四病,身手自造,本非由天,及一朝病发,和缓
不救,方更诽谤医药无效,神仙无灵。故有智之人,爱惜生命者,当自思念,深生耻媿,诫勤身心,常修善事。??很明显地看出孙氏由"假四大"而进入"实四大",再由"实四大"而领会到"六大"。纵然层层深入,但终以中医传统理论来结束全文,把四大、六大学说,充实了中医。
  孙氏在《要方·养性》中全部照录了天竺国婆罗门的"迦瑜按摩"。但巧妙地踵接着又抄录了"老子按摩法",而且内容比"迦瑜按摩"多了一倍以上(前者21 行,后者50 行),用来把外来的按摩稀释到不居主位的位置。孙氏尚未之为足,又加上了"调气法"一节,把已经屈居宾位的"迦瑜按摩"更下降到宾中之宾,从而显示出还是中国的东西是主。这又是另一种"用夏
杨雄(公元前53- 公元18 年),西汉·四川成都人,字子云,为汉代大文豪。所撰《太玄经》,全书分为一玄、三方·九州、27 部、81 首。用三分法把事物变 化机械地纳入以九"为基础的格式中。 和缓,指战国时医和、医缓两名医。
  变夷"的手法。
  所以孙氏的准确对待吸收外来学说态度与方法,永远是我们百世之师。
  同时我们再找一个吸收外来学说工作方法来作对比。当雅片战争(1840-1842年)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之后在一片洋务声中,大家也注意到他山之石的重要性,吸收了许多泰西医学,可惜都没有孙思逸这样思想和做法。请看光绪十二年(1886 年)美医洪士提反的《万国药方
》,由洋务翻译局译成中文,拟把西方新药介绍到我国来扩充中药的内容。该书是这样吸收的:例一,下醋酸铜,旧名铜养炭轻养,结冰,绿色,味似铜。治恶疮。
  例二,醋酸桂,结冰如芒针,味苦无臭,每服一至五林士,解热用。
  例三,玛替哥,主治白浊,在溺管内发其力。
  请看如此吸收,怎能给中医来利用?但万幸的正是没有用它而今天还有中医的存在。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成书于1694 年的《本草备要
·辛夷》也有一节吸收西方医学,有:"金正希先生尝语余曰,人之记性,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凡人外见一物,必有一形影留于脑中。思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外来医学学说是吸收了,但十分可惜,孤单单的一节没有消化的文章,吸而不收,有等于无。两者(《千金方》与《本草备要》)对照,更显示出孙氏的才能。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孙氏对外来学说的利用,全凭"百川归海""用夏变夷"八字诀。内中"百川归海"尚易,而"用夏变夷"实难。因之笔者希望从事中西医结合的同道,务需学会了孙思邈一套吸收外来医学本领与思想之后,然后再展开工作,以避免中医之学在体面而光荣中消失!

 

(十八)疾病与梦的问题

  《要方·序例·诊候》的:阴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盛则梦蹈火而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扬,下盛则梦堕坠。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而不属。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器奇物;客于肝,则梦见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见临渊,设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见游行;客于胃,则梦见饮食;客于大肠,则梦见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见聚邑街衢;客于胆,则梦见斗讼自剖;客于阴器,则梦见交接斗内;客于项,则梦见斩首。客于脖,则梦见行走而不能前进,乃渠阱窊中居;客于股,则梦见礼节拜跪,客于胞值,则梦见溲溺便利。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己。善诊候者,亦可深思此意,乃尽善尽美矣。
  《翼方·养性禁忌》的:
《万国药方》8 卷,六眼线装本,现国内恐仅此一本,为作者所珍藏。 《本草备要》不分卷,清·汪昂许多著作中之一部,成书于1694 年。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故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涉大火而燔焫。阴阳俱壮,则梦生杀。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是以浮虚为疾者则梦扬,沈实为疾者则梦溺。藉带而寝者则梦蛇飞鸟,衔发者则梦飞。心躁者梦火,将病者梦饮酒歌舞,将衰者梦哭。是以和之于始,治之于终,静神灭想,此养生之道备也。孙氏的言梦,后人颇有微言,认为唯心迷信。其实病与梦的联系,肇于《素问·方盛衰论》、《灵枢·淫邪发梦》,甚至《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也有"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的记述,所以孙氏不是没有根据。稍前于《要方》一些时间的《诸病源候论·虚劳喜梦候》中更是有段文章的谈梦。而且孙氏文中不少的即从《诸病源候论》中移植过来的。所以孙氏没有理由来承担唯心和迷信的责任,又如东晋·谢安(320-385 年)梦鸡,自知将死。因为鸡在十二生肖中值"西"。不久果于孝武帝·太元十年逝死,因为该年甲子是"乙酉"(见《幼学琼林·疾病·死丧》);后唐(923-936 年)·刘赞,梦吞金龟而文思大进,后梦吐出金龟而不久即死(见《古事比·梦寐》);唐·李白梦见笔头生花而文思大进《见《开元天宝遗事·梦笔生花》)。
  虽然事属离奇,但也不能一概以迷信目之。况且国外医学界也正在展开梦与病的研究,而且还有不少新的发现和理论。
  我们更应该知道,这样从病理学角度上来研究梦,与迷信唯心的"详梦术"务必严格分清,绝不允许混为一谈。

 

(十九)怎样来看待两卷"禁经"

  《翼方》两卷"禁经"(卷二十九、卷三十),一直是后人更其是解放以后指责的靶子,进入20 世纪60 年代,大有群起而攻之之势。罪名不外乎是唯心、迷信、谎诞、糟粕??等等。这种指责的理由是充分的、批评是准确的。本来嘛,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探求客观真理的科学面前,不论古人与今人都是平等的。
  但我们更必需知道孙思邈毕竟是1300 年前唐代人物,同时更要冷静地洞悉一下"禁经"的出笼,要与当时的地位、作用和与医学的关系。
  禁法的内容实质,早在"第五章·真人""·孙思邈的道教思想,(三)符篆派的入幕之宾"中谈过,而且介绍得比较详细,这里不作重复,但已必需补充一些当时的情况。
  考禁法,肇于赢泰,盛于两汉,历南北朝、隋、唐而至于赵宋。虽然之后即告衰落,但这微弱的一息,不绝如缕地残喘苟延到明、清,直到解放之前,尚可在民间偶而一露面目。当然,在人们的头脑里科学细胞逐渐密度增高与无神论的占有整个思想领域的时代里,势所必然地已无立锥之地。
  在孙思邈时代,于高级知识分子队伍里,有不少人乐于此道,更妄论涉
《幼学琼林》4 卷,清·程允升著。初名《幼学须知》,后经邹圣脉增补,改 为今名。 《古事比》52 卷,275 门。清·方中德辑著,成书于1706 年。
  
《开元天宝遗事》4 卷,简称《开天遗事》。五代·王仁裕撰纂,采集民间传 说中的唐明皇时期遗事,笔录而成。
  猎、善谈、研究老庄学说的人。所以孙思邈而谈禁法,更在情理之中。
  至于禁与医学的关系,在前论已言之详矣。这里重点谈一谈当时的医事制度与医界大事。根据《南齐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的"经籍志""职官表""百官志"、《唐六典
》、《唐律疏义??及《历代职官志》的记载,可以了解如下。
  在医事方面,我国历来就是靠师徒、父子传授的方式,甚至今天的中医还是如此。至刘宋·元嘉二十年(443 年),秦承祖奏置医学博士,用以教授医学于第二代,从此开始有了初级形式的医学教育机构,在培养人才方面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门道。南齐·武帝·永明九年(491 年),吴兴
大水,疫病因之猖狂,乃立""以收养、治疗给药。所谓"",是民间自发性组织起来的以救济灾民的寒衣、粗粮及治病的慈善机构。这是在医务事业上中国第一个私立慈善医院的最早形式。北魏·宣武帝十年(510 年),平阳郡的禽昌、襄陵两县大疫,帝(拓跋元恪)诏敕太常,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咸令居处,严敕医署,分师疗治。这是这种慈善医疗机构,升级为官办。十二年(512 年),肆州地震陷裂,死伤甚多。遣太医、折伤医,并颁所需药,就治之。这是在抗灾救灾中的临时性医疗机构的开始。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年),诏太医署属太常寺。这是隋王朝开国之初,第一件事把太医署的归属,隶属于专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务的太常寺领导与管理。文教与卫生的归口可能从此开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置尚药局、太医署。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凡课药之州,置采药师。这是医药界中的五个职称:专以药物治疗的为医师,针灸的为针师,按摩的为按摩师,用符篆禁咒的为咒禁师,专事药的为药师,地位等级相同。在此一举中,可以看出李渊一执政,入手即抓医药事业,而且具有大幅度革新的意义:其一,规定了医师、药师的职务、职称;其二,历来医生自己采药、制药,职业采药者也可治病,医药难以分家的局面,也因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精细的规律而两者明确的分工。武德七年(624 年),设太医署中的教学机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个医学院校。武德九年(626 年),置医博士一人,助教二人。这是在太医署内内部的调整。太宗贞观元年(627 年),减置医博士之助教一人,又置医师、医士佐之,掌教医生学习《本草》、《甲乙》、《脉经》。减置按摩博士一人,又置按摩师、按摩工佐之,教按摩生以消息导引之法,除人八疾。李世民在执政的第一年,也就是召见孙思邈入京的那年,即大事整顿,而使医药制度,更臻善美。
  当《要方》脱稿后一年的永徽四年(653 年),国家又颁布了关于医药法,内有: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造畜蛊毒以毒药药人,医违方诈疗病,医合药不如方,妇人怀孕犯死罪,拷决孕妇等刑法。
  在孙氏在世的时期中,医学的分科情况,大体如下:其中咒禁一科,非但是临床上与所有医科平肩并坐的一个科目,而且在教学中也是列入重点的培养对象。
  
《唐六典》30 卷,为《新唐书·百官志》的蓝本。
  
《唐律疏义》30 卷,唐·长孙无忌等撰。
  
《历代职官表》63 卷,清·纪陶等奉敕编纂。
  
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
  
肆州,今山西省代县西。
  所以我们打开两部《千金方》的内含科目来对照,与此完全一样。那未试问孙思邈有什么理由来把"禁法"排之于外而不予写入。这咒禁一科是为当时临床上需要的、教学上列入的、政府承认的和太医署规定的作为治疗手段之一的一个项目,是不能不写入的。所以如其欲加之罪,就一如责备三宫六院的皇帝犯了婚姻法。至于今天我们的废除它、摈弃它,这是我们的事,与孙氏毫不相干。
  此外,医学是多学科的,和它周围的事物,更不可能毫无影响。当《内经》在撰作过程中,正是阴阳五行学说从萌芽到发展到鼎盛时代。例如《国语·周语》"阴阳分布,震雷出滞""今三川实震,是阳失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书·洪范》"水火者,百姓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稽"。在周围事物的影响和渗透下,当然《紊问·六元纪大论》会得有"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的学说以感应。由之可知,我们古代任何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医学都在这个圈圈里转,即使你不转,也身不由主地大转而特转而自己也不感到。
  更其是中医学,都从《素问》、《灵框》中蕴育出来的。你抛弃了它,你即没法来谈中医。
  隋、唐初期,在农业、手工业、商贸业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技术有突破性的进展。如隋代卢太翼
的占候算历之术,耿询制造出水力转动的浑天仪,裴矩画出《西域图记》的平面地图,唐代李淳风等注释《十部算经》三次方程的解法,魏王李泰命萧德言、顾胤等撰写《括地志》??等等,不论在天文、地理、数算及其他实用科学方面高度成就,他的冲击波肯定要冲进并动荡到医学领域里来的。为了适应时代要求,说得再明白而坦率的说来,是不允许你离开当时的时代气息而作真空的星外人,所以孙氏也及时地提出了必须"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见《要方·大医习业》)的要求来适合潮流。那末他有什么理由来把当时国家承认、医政规定、医生研究、人民取用的医事各科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咒禁科"摈弃不录。我们再细读两部《干金方》,孙氏基本上每一种疗法的章节中都附有病例来证明疗效,而独独"禁经"中付之阙如,那末孙氏的良苦用心,我们有心人也能体会得之。至于现在我们用不用它?那是我们的事,等于我们对待《素问·腹中论》的"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一样。
  所以徐灵胎较为客观,对于禁方的看法,是"又有古之禁方,传之已广,载入医书中,与经方并垂,有识者自能择之也"(见《医学源流论·禁方论》)。
卢太翼,隋·河间人,不求荣贵,隐居五台山,善占候历算。晚年目盲,以手摸字以读书。 耿询,隋·丹阳人。滑稽善辩,伎巧绝人。
  
裴矩(?-627 年),好学,有文藻智数。仕北齐,作有《西域图记》三篇。 李泰,唐太宗第四子,封邑于魏,好学能文。
  
萧德言,贞观间历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能文。
  
顾胤,唐、吴人,永微中历迁起居郎,兼修国史。
  
《括地志》又称《坤元录》,550 卷,今佚。

 

(二十)白璧之瑕

本来世间金无足赤,玉有微瑕。评价极高、后人赞誉为质朴流畅的《陶渊明集》,尚且被萧统批评为"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白壁微瑕者,虽在闲情一赋"(见《昭明太子集·陶渊明集序》)。所以把两部《千金方》予以爬疏,当然有他的不足之处。例如:
  1.引证失实
  多处引证,往往和被引者的口气不相符合,例如引张仲景:"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见《序例·诊候》)等语,根本不是张氏的口气和医学思想,明明是印度"吠陀医学净身"的说法。孙氏这里一错,也即《要方》影响了后世,之后1232 年的陆九芝
也追随而错误,在他的《世补斋医书·补后汉书张机传》中把《要方》从"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无地消散,病笃而死"一段257 个字,一字无遗、一字不错的照录下来。使一位伤寒大家成了"吠陀医学"派的医生。
  2.过份夸张
  "芜花散,治一切风冷痰饮癥癖瘧,万医所不治者,皆治之"(见《要方·胆腑·万病丸散》)。按下去谈到疗效时,谓:"神物效灵,不拘常制,至理关感,智不能知",这种不可知论的思想,不能不搬出了""来解释。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医古书中大多是过份夸张"神效""其效如神"的,岂独孙氏一人。
  3.自相矛盾
  既谓:"原夫霍乱之为病也,皆曰食饮,非关鬼神"(见《要方·膀胱腑·霍乱》),多么科学。但又称:"凡小儿所有鬾病者,是妇怀娠,有恶神导其腹中胎。"(见《要方·少小婴孺方上·客许·小儿魁方》)
  既谓:"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见《要方·食治·序论》)揭示出对乱进药的害处。但又称"常宜服药,辟外气和脏气也"(见《翼方·退居·论曰》)。
  既反对处方用药大多而谓:"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柱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见《要方·序》)但自己处方用药(丸剂方不在内)超过三十味者屡见不鲜,甚至天门冬大煎有四十六味(见《要方·胆腑·胆虚实》)。所以孙氏的思路是比较复杂的,既是"子不语怪"的儒家,又是"谈仙说易"的道家。尽管你想如何溶合协调,终究还要龃龉枘凿。但幸而在整个思想中所占比例还是很小很微。可以借用茅盾
的话,是"这一切小毛病,只是白壁微瑕而已"(见《1960 年短篇小说漫评》)。
  4."房中术"问题
  
《陶渊明集》7 卷。晋·陶渊明撰。
  
萧统(501-531 年)字德施,为南朝梁武帝子。好文学,博览群书,年31 岁卒,谥昭明太子,遗有《昭明文集》30 卷,今本分为60 卷。
  
陆九芝(1815-1887 年),名懋修,清·江苏元和(今吴县)人,喜谈五运六气之说。 《世补斋医书》33 卷,分正续两集,陆九芝撰,刊于1884 年。
  
茅盾,近代大作家,即沈雁冰。
  比"禁经"指责得更严历的是一篇"房中补益"(在《要方·养性》的第八节)。考房中补益即房中术,这是古代方士、道士用运气、逆流、采战三个环节组成的节欲、保气、养生之道。它的作用,引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益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一事耳"。但十分可惜,一如境界极高的艺术品素描人体画,在俗人眼里就沦为****的黄色画一样,终于作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中一个丑事。
  孙思邈永远也不会想到,在身后1300 年之后,竟然为了这篇"房中补益"闹出了一件哄动整个中医界的很不光彩新闻。事实是日本·丹波康赖氏于日本永观二年,也即中国北宋·太宗·雍熙元年(984 年),以两部《千金方》作为蓝本而写成《医心方》,"房中术"当然也在取用之中。1955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把日本浅仓屋藏版影印发行。1958 年上海×××老中医竟然和女徒弟也如法泡制,造成了全国中医界一片讨伐之声。于是卫生部下令收回已经出售的《医心方》,予以焚书毁版而了事。当时发行4500 部,除库存、未售出及收回之外的流传在外的尚有100 余部。这100 余部,也如集邮一样地成为珍本了。
  笔者弱冠之年(20 岁左右,为1931 年前后),从浙江嘉善西塘名医钟道生先生游,他藏书很丰,一以自娱,一以供生徒们学习。他几部《要方》却撕去了"房中补益"一篇,今天才知他老人的用心良苦。
  孙氏此篇,肯定是根据"治病、保健、延年"而作为保健养生一个内容而搜集的。写者无心,后遗有患,毋怪乎被后人所非议指责。
  或谓"房中术"无罪,乃是读者的"酒不醉人人自醉"耳。但不管如何欲人不醉,还是无酒为上策。因为它在医学上的作用,毕竟还是一个未知数,删之也未必可惜。虽然时历逾一个甲子,但尚未忘掉我老师的聪明。
  房中术一节,的确是两部《千金方》的白璧之瑕,但对两部《千金方》的价值,并无损害。我很同意《四部寓眼录》
"有言房中术者,但可供检阅而已,至其议论之佳者,则不可废也"评语。
  5.转载问题
  有人用柳宗元语"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见《柳先生集·辩文子》来指责《翼方·痈疽上》中三节文字有剽窃之嫌。
  "黄父相痈疽论第一"与《刘涓子鬼遗方》卷四"黄父痈疽论"雷同。
  从第一句"九江黄父相痈疽论黄帝间于歧伯"起,至"不斩去者死"。两者仅仅个别虚字有所各异之外,完全一样。
  "诊知是痈疽法第四"与《刘涓子鬼遗方》"相痈疽知是非可灸法",也完全相同。仅仅个别虚字有些不同。
  "诊痈疽有脓法第五"与《刘涓子鬼遗方》"相痈知脓可破以未"也完全一样。在《翼方》中除了个别字同和多了一句"不尔侵入筋骨也"之外,也是一式两份。
  其实这是转载,在历代医学文献中更屡见不解,不能与剽窃同日而语。
  假如《刘涓子鬼遗方》而今天已告失传,那末正是这个转载而使古代不至于绝迹于尘环,相反的又是大功于医林了。
  
《四部寓眼录》3 卷,待查。

(二十一)在中医学术上的地位

  根据《隋书·经藉志》记载医藉书目,虽有百余部之多,但能保存到唐代,也已凤毛麟角了。除了孙氏把它转载下来而得以使我们看到读到之外,更予以整理的医方,在《要方》有4500 百余首,在《翼方》中有2000 余首,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丰富的医学宝库遗产,更搜集了黄帝、歧伯、扁鹊、张仲景、华忙、陈延之、支法存、崔氏、刘涓子、范王、徐嗣伯、以两部《千金方》篇幅浩繁,对普及颇为困难,但后人又不能割爱,于是宋·郭思把它浓缩成为《千金宝要》六卷。在宋·宣和六年(1124 年)刻石树于华州公署。明·正统八年(1443 年),华州知州刘苍,以旧碑经过370 年的风侵雨蚀而字迹模糊,又重刻了一次。景泰六年(1455 年),杨胜贤以石刻不便于拓印,再刻木版。隆庆六年(1572 年),秦王守中,又刻石碑,树立在太玄洞前。清·嘉庆十二年(1807 年),孙星衍(1753-1813年)又重刻一次。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商务印书馆把它搜集于用3111部古籍书组成的大丛书《丛书集成初稿》中,编号为1433 号。
  历代包括以医界为主的各界人士的评价,当然是公正的,例如:林亿:"十全可验,四种兼包,原德过于千金,遗法传于百代。"(见《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
  林亿又谓:"粹乎哉,孙真人之为书也。既备有汉志四种之事,又兼载唐令二家之学。其术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后视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见《校订备急千金要·后序》)
  晁公武:"后世或窥其一二,未有不为名医者。"(见《郡斋读书记》)
  郭思:"关百圣而不惭,贯万精而不惑。"(见《千金宝要·序》)
  张学懋:"真人神化济世,全在千金一书。"(见《千金宝要补·序》)
  秦王守中:"信有功于人之实用,乃珍如拱壁。"(见《重刊千金宝要·序》)张路玉:"继长沙而起者,惟孙真人千金方,可与仲景诸书,颉颃上下也。"又谓"伏读卅卷中,法良意美,圣漠洋洋。其辨证之条分缕析,制方之反激逆从,非神而明之,其孰能干斯乎。"(见《千金方衍义·自序》)
  《古书经眼录》
"医家之书,不为不多,独独真人千金方,决不可缺。"《郑堂读书记》:"千金方辨论精博,囊括众家,高出于前辈。犹虑或有所遗,又撰千金翼方,以辅一家之书,可谓大备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千金翼,??其用志精审,不苟如此。" 陈延之,晋代名医,生世无考,所撰《小品方》12 卷,为医学界名著。 支法存,晋代名僧,少以聪明入道,长以医术闻世。
 
 
崔氏,指北魏崔景哲。
  
刘涓子,东晋彭城人,系南朝到宋武帝裕的从父,曾任随军医官,精于外科。 范王,即范汪,晋·颖阳人,字元平,有著作,失传。
  
徐嗣伯,南齐人,为徐叔乡子。《南齐书》作徐嗣。
  
郭思,宋人,官徽猷阁直学士,故人称郭学士。纂有《千金宝要》17 卷,附 论1 卷。 华州,今陕西省华县。
  
《古书经眼录》12 卷,作者佚名。
  
《郑堂读书记》71 卷,补遗30 卷,清·周中孚(1768-1831 年)撰。《四部寓眼录》:"至其议论之佳者,则不可废也。"刘毓崧"专以拯人为急,而非以获利为心。"(见《千金方考》)
  孙星衍
"真世间秘传之书,??书备其术,尤为济人之仁术。"(见《嘉庆重刊千金宝要·序》)
  诸家评议不少,但总不及徐大椿的客观中肯,他在《医学源流论·书论·千金外台论》中谓: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仲景之治病,其论藏腑经络,病情传变,悉本内经。而其所用之方,皆古圣相传之经方,并非私心自造。间有加减,必有所本。其分两轻重,皆有法度。其药悉本于神农本草,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精微深妙,不可思议。药味不过五六品,而功用无不周。此乃天地之化机,圣人之妙用,与天地同不朽者也。千金方则不然,其所论病,未尝不依内经,而不无杂以后世臆度之说。
  其所用方,亦皆采择古方,不无兼取后世偏杂之法。其所用药,未必全本于神农,兼取杂方单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其药品有多至数十味者。其中对症者固多,不对症者亦不少。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大抵所重,专在于药,而古圣制方之法不传矣。此医道一大变也。然其用药之奇,用意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
  以上徐大椿306 个字的评议,虽然不敢谓:"后无来者",但"前无古人"除张仲景之外的确毋容异议了。他不论用褒的字眼或贬的口吻,都对两部《千金方》的优点,客观、明察、求是、公正的下了断语。
  徐文分三段;第一段立出一个如何才能称得上好的医学标准,以作为评议的准绳。他的标准是要医者严守古训,而且不允许有些雷越。
  第二段,入题开始对两部《千金方》的批判。但这种批判,却骨子里比表扬的还要表扬。批评孙氏用内经学说,但杂以后世臆度,其实所谓"后世臆度",实质上是推陈出新。批评孙氏用古方而兼取后世偏杂之法,用药本乎本草而兼取杂方单方之品,实质上是承认孙氏在方药方面的发展和扩大,打破古人的局限性而适合于今天。所以徐氏指责批评的几点,正是孙氏优点所在。因为世界上事物总是在发展而不是静止的,一直停顿在《内经》阶段的思想是违背科学的。旁的不谈,主张守旧的徐大椿是否还在用鸡屎来治病?我无法得知,但徐氏所有著作中则干真万确没有见过他有鸡矢醛来治病的记录;那末为什么忘了《素问·腹中论》的"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其实徐大椿也并非真正的顽固守旧者,在这里固然以卫道之上的口气来议论孙思邈的推陈出新,但他自己在临床上也是推新人物。且看中医第一个取用舶来的医疗器械者就是他,他亲自这样说过"以洋刀点之,洋刀坚利非几"(见《洄溪医案
·发背》)。200 多年前的老中医,取用西医医械,也不可谓不""了,而且还对这个舶来品赞赏不已。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在发展与进步。
  中医学精髓所在,除"整体观念"之外,只有"辨证论治"。徐氏文中批判孙氏"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这正是高级的"辨证论
刘毓崧(1818-1867),清·仪征人,字伯山。所著《千金方考》12 卷。 孙星衍(1753-1818 年),字伯渊,号季述,清·江苏阳和人,乾隆进士。曾主持诂经精舍、钟山书院讲席。藏书丰富。
  
《洄溪医案》 1 卷,徐大椿撰,这是他晚年的著作。
  治"。一个医生的高明与否?关键就在对"辨证论治"的掌握得怎样。
  致于批判孙氏之方"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如其用这顶大帽子去套在《伤寒论》《金匾要略》方剂头上,恐怕也不大不小地十分恰当的。徐氏既然崇拜《内经》的,那么请看《灵枢·痈疽》,内中有19 个外科病,生者仅6 个,而死的却有13 个,治愈率之低是足以惊人,孙氏方的无效程度是否这样?第三段,属于赞美的。最后一句"不可磨灭",的确估计出两部《千金方》的真正价值。
  徐大椿的评语,比较客观而公正的。更其是文章一开始即开门见山,一言道破地谓:"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这九个字字数不多份量极重。一个人而能改变大局的局面,就伟大。
  评某一部著作的价值,凭样印再版的次数来衡量,用现代语来说是发行量,倒也是一个客观的尺度。且看两部《千金方》的版本罢。
  从宋代至今讨论得很多,如《崇文总目》
《脉望馆书目》、《医藏书目》、《读书敏求记校证》、《万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百宋一廛书录》、《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郑堂读书记》、《古书经眼录》、《百宋楼藏书志》、《经藉访古补遗》、《日本访书志》、《艺风藏书续志》、《善本书室藏书志》、《四部总录医药篇??等等,都有记述或评议,这种情况,为历代中医著作所罕见的。以下将现存主要的古刻版本,再作一简介:《要方》:
  1.·治平二年(1065 年)原版(现在日本、米泽的上杉文库)
  2.·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 年)小丘山房乔世定刻本。
  3.·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 年)刊本。
  4.·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 年)吴氏重刻本。
  5.·刘氏慎独斋刻本。
  6.·康熙二十八年已己(1689 年)刊本。
  7.《四库全书》本(1799 年)。
  8.日本·天明六年(1786 年)西宫园藏版皇都西村上勘兵卫等发行。
  
《宗文总目》66 卷,宋·王尧臣等撰。
  
《脉望馆书目》,脉望馆,是明末·常熟(今江苏苏州市常熟镇)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书斋名。将藏书编成的目录。
  
《医藏书目》100 卷,明代著作,作者待考。
  
《万卷堂书目》,为明代·广东省东芫陈琏藏书楼"万卷堂"的书目。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 卷,清·纪购等编。
  
《百宋一廛书录》 1 卷,清·顾广析撰,黄丕烈注。因顾氏藏有宋刻本百卷而名其书斋。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24 卷,清·瞿镛编。瞿为江苏、常熟大藏书家,且多珍本书。 《百宋楼藏书志》120 卷,清·浙江省归安(今猢兴)·陆心源撰。陆为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其书分藏于"百宋楼""十万卷楼""守先楼"三处。"百宋楼"中藏有200 百部宋版古书。 《经藉访古补遗》106 卷,清·阮元主编。
  
《日本访书志》16 卷,清·杨守敬撰。今人工重民续以《补遗》。
  
《艺风藏书续志》待查。
  
《善本书室藏书志》40 卷、附录1 卷,清·钱塘人丁丙撰。
  
《四部总录医药编》不分卷,分八门(之瞩),近人丁福保、周云青编。9.日本·嘉永二年(1849 年)江户医学影北宋本。
  《翼方》:
  1.·大德十一年丁末(1307 年),梅溪书院刻本。
  2.·万历三十二年乙已(1605 年),王肯堂刊本。
  3.·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 年),金匮华希闳刊本。
  4.·光绪四年戊寅(1878 年),上海印日本文政版。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孙氏在中医学术上的地位,就借用北京中医学院的《中医各家学说·孙思邈》的"这两部书是学习和研究祖国医学的重要参考文献""给后代传下了丰富的遗产""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二十二)国际影响两部《千金方》的国际影响,主要在日本。
  日本在《大宝律令》(701 年)里,从中国引进的仅有《素问》、《甲乙》、《小品》、《集验》等书。纵然在682 年两部《千金方》都已脱槁,但总以手抄不易、时间太短、交通不如今日的方便而未能及时传入。在897年逝世的日本·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中,才见有《千金方》的记载。因缺乏可靠资料,只能推测起来,很可能那年66 岁的鉴真和尚在天宝十二年(753 年)12 月第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时带来的。
  之后,成书于十世纪前半叶的深江辅仁《本草和名》中就有29 种药,取材于《千金方》。
  成书于日本·永观二年(982 年),丹波康赖《医心方》中引用《千金方》的有481 条。所以丹波氏有这样一句话,"脱离了千金方,就谈不到医心方"
  写成于日本·永保元年(1081 年),丹波雅忠的《医略抄
》,也把《千金方》列为23 种日本医学重要文献之一。
  丹波行长也用《千金方》作蓝本,在弘安十年(1287 年)写成《卫生秘要抄
》。
  镰仓时代(指1192-1333 年之间),重要医书《顿医抄》
,就是释性全引用《千金方》中190 方在1304 年写成的。
  到了室叮时代(指1338-1573 年,室叮幕府时代)有了字典,饭尾永祥的《撮壤集
》(1454 年)中,把两部《千金方》列在30 部重要医书中的首位。
  直到现在,日本皇汉医家对这两部《千金方》在奉为圭皋而认真地在学习、探讨、研究。1975 6 23 日,东京中央社电,题为"日本发现中国古代医书《备急千金方》"(见(1975 7 7 日《参考消息》),文为:??世界最古老的一本中国的疾病药方,被发现在日本保存下来。这本古老的中国医药书籍,名为《备急千金要方》,是由孙思邈编撰的。这位传奇人物,据说是生于隋。初版极可能是手抄本,因为当时中国的印刷术尚未
《医略抄》1 卷,分50 门,集方232 首。
  
《卫生秘要抄》8 卷,丹波行长撰。
  
《顿医抄》8 卷,日本性全和尚将《千金方》的方药重编而成。
  
《撮壤集》,日本饭尾永祥撰。属于字典、词典一型的著作。
  发展完全。
  第一版刻印本是林亿领导的一批学者和医药专家在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6 年)奉诏出版的。
  这本书在唐、宋年间最为流行,一般人都广为采用书中的药方。
  这部第一版的《千金要方》流传到日本,目前保存在米泽的上杉文库。
  它一向被日本政府视为"国宝",咸信这是世界上仅存北宋版本。
  本书和《素问经》、《灵枢经》等其他古代中国医书不同,后两本书是理论上的探讨,一般读者都难以了解。
  然而,《千金要方》搜集了232 种疾病的5003 种药方。
  这本书在序文中指出,该书首先讨论女性病患,其次是婴儿,随后是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其他一般疾病。
  著名的日本学者多纪元坚在江户时代,曾重印这部中世纪的占代中国草本药方辑要。多纪是平安时代另一位著名日本医学专家丹波康赖的后裔。丹波是《医必要》一书作者,他自称是汉灵帝第五代后裔。
  这部最古老的中药处方辑要,最近曾由中国在日本学者景嘉照相印刷重新编辑。
  每日新闻开发公司印行的500 35 册有限版本,使用的是土佑制造的宣纸。
  这一套书售价是1200 美元。这500 部书实际上予售一空。
  因之,可以知道两部《千金方》在日本的身价了。
  在日本翻印的两部《千金方》,有:《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1659 年),万治敦贺屋久兵卫。《千金翼方》(1770 年),明和植村藤三郎。
  《重刊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1785 年),天明西宫园。
  《重刊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1799 年),宽政村喜兵卫。《千金翼方》(1829 年),文政江户医学。
  《千金方》真本(1832 年),天保松本幸彦。
  《少小婴孺方》(1833 年),文政罔氏偷闲书居。
  《大医习业》(1844 年),天保喜复村学训堂。
  《备急千金要方》(1848 年),嘉永江户医学。
  《大医习业》(1860 年),万延喜多村氏活字。
  还有不少把整个或部份的两部《千金方》译成日文者,因手头没有可靠资料,不敢鲁莽错引。事实上远远不止此数。
  且看人民卫生出版社在1955 年影印的《备急千金要方》、《干金翼方》,还是从日本反馈过来的"江户医学影北宋本"哩。
  此外在朝鲜的影响也不小,朝鲜两部医学巨著《医方类聚》与《东医宝鉴》,都是以两部《千金方》作准绳来编写的。
  《医方类聚》为朝鲜金礼蒙等所编,计265 卷,成书于1445 年。它第一卷第一、二篇,就是把《要方》的"大医习业""大医精诚"全文转载,把孙思邈思想作为中心的精神。在第199 卷(注:原书为365 卷,后被日本丹波元坚加以整理,乃为266 卷。这里用的,为原有的365卷计算,下同)索性把《要方》二十七卷中的"养性""道林养性""居处法""调气法""房中补益"五篇原封不动地予以转录。除此之外,全书或大段照抄,或把方剂、小论,安插在全书中者有162 节,内《要方》148 节,《翼方》14 节。
  《东医宝鉴》25 卷,为朝鲜许浚奉敕而撰写,成书于1611 年。一展卷除了把《千金方》列入"历代医方"之外,还把孙思邈思想完整地贯彻其中。卷一之首第一句就是"孙真人曰,??"。第一篇论文"身形"中的"形气之始""四大成形""形气定寿夭""四气调神""以道疗病""搬运眼食""按摩导引""还丹内炼法""养性禁忌"??等句,也不折不扣地是孙氏思想的反映。
  甚至"养性延年药饵"中绝大多数的方与药,是两部《千金方》的。

 

(二十三)小结

  通过以上推敲,两部《千金方》的价值,是肯定的。在中医文献中除了四大经典之外,可以屈指居首。"思邈以绝人之识,操慈仁恻隐之心,其叙千金方翼,及粗工害人之祸,至为愤切。后人稍闯其藩垣,亦足以其术呜"(见《医学正传·医学或问》第一条),虞氏言简意赅的指出医术和医德两个要害之处。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予以否认者,如明·李汤卿就认为"如巢元方之作病源书,孙思貌之作千金方,盖辞益繁而理愈昧,方弥广而法失真"(见《心印绀珠经·原道统道》)者,也只能代表其个人而已。
  如其用国外学者评价的话,国际科学史学院会员、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宫下三郎谓:"中国医传到日本,即形成了所谓汉方医学。
  其中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是唐·孙思邈的著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在江户时代后半期的一个世纪期间(约1767-1867 年间),虽然也获得高度评价,但若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影响相比较,可以说是昌盛一时;就其影响的深远来讲,没有超过孙思邈的著作。"
当然,也可以因时代关系难免有一些白壁之瑕,但也是微乎其微的不足挂齿的。
  总之,两部《千金方》是孙氏毕生心血,同时也正是这两部《千金方》使孙氏得以千古不朽。
  两部《千金方》是由精湛的医学技术、高深的道教修养和纯洁的品德思想三者结合而成的。也可以说"技术是医学,思想是道教",再加上崇高品德。假如不是如此,那末为什么医界文献中有他崇高的地位。假如不是如此,那末为什么开编于六朝(386-589 年)、杀青于明·万历(1573-1620 年)搜集文献5485 五部、分装五百十函的《道藏》在医书中仅仅把《黄帝内经》与《千金要方》搜集入编呢?假如不是如此,为什么自古以来不少不是医林中人物的学者,来拜读它?
  再一个有力证实两部《千金方》的渊博和倾侧于道教,全书中引用前人名言也不少,如:孔子:见《要方·养性·道林养性》的"孔子曰,??"(还有不少的引用,限于篇幅,仅举一例,下同)。
  
《医学正传》8 卷,1515 年写成。作者虞博(1438-1517 年),明·浙江义乌人,字天民,自号花溪恒德老人。学宗朱丹溪。
  
《心印绀珠经》2 卷,为明人李汤卿撰,李氏生卒年月及事迹迄无可考。书成于1547 年。1983 年《中华医史杂志》第13 卷、第1 56 页,宫下三郎"孙思邈在 日本"。(以上儒家一人。)
  老子:见《翼方·养性·养性禁忌》的"老子曰,??"。庄子:见《要方·序例·大医习业》的"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
  列子:见《翼方·养性·养性禁忌》的"列子曰,??"。天老:见《翼方·养性·养性禁忌》的"天老曰,??"。淮南子:见《翼方·养性·养老大例》的"淮南子曰,??"彭祖:见《要方·养性·房中补益》的"彭祖曰,??"。高阳负:见《要方·肾脏·补肾论》的"高阳负曰,??"。稽康:见《要方·养性·养性序》的"嵇康曰,??"。张湛:见《要方·序例·大医精诚》的"张湛曰,??"。张天师:见《翼方·禁经·掌诀》的"张天师曰,??"。仲长统:见《要方·养性·养性序》的"仲长统曰,??"。皇甫隆:见《要方·养性·养性序》的"隆上疏对曰,??"
  张季伯:见《要方·伤寒下·溪毒证》的"张季伯书之,??"
  王良:见《要方·伤寒下·溪毒证》的"王良??书之"。(以上道家14 人。)
  扁鹊:见《要方·诸风·诸风》的"扁鹊曰,??"。张仲景:见《要方·序例·治病略例》的"张仲景曰,??"
  华佗:见《要方。伤寒上·伤寒例》的"华佗曰,??"。王叔和:见《要方·伤寒上,伤寒例》的"王叔和曰,??"。陈延之:见《要方·伤寒上·伤寒例》的"小品曰,??"。卫讯:见《要方·食治·序论》的"河东卫汛记曰,??"。徐嗣伯:见《要方·小肠腑·风眩》的"徐嗣伯曰,??"。徐之才:见《要方·妇人方上·养胎》的"徐之才逐月养胎方,??"
  陈廪丘:见《要方·伤寒上·伤寒例》的"陈廪丘云,??"
  甄权:见《要方·针灸下·取孔穴法》的"甄权曰,??"
  张笛:见《要方·伤寒下,劳复》的"医者张笛说,??"
  (以上医家11 人。)
  黄帝:见《要方·膀胱腑·膀光腑脉论》的"黄帝曰,??"
  歧伯:见《要方·诸风·论杂风状》的"歧伯曰,??"
  伯高:见《翼方·色脉·诊色法》的"伯高曰,??"
  雷公:见《翼方·色脉·诊色法》的"雷公曰,??"
  葛洪:见《要方·养性·养性序》的"抱朴子曰,??"
  (以上亦医亦道者五人。)
  以上共引先哲们的言论者31 人,除去儒家与亦医亦道者6 人,计25 人。医家仅仅11 人,而道家则14 人,这不是说是道家的医书是什么?
  这型衷道参医的医学,可能还是在学术上、群众间是十分欢迎的、接受的,所以步其后尘的著作也不少(详见下节"·《千金方》不是孤芳无伴")。而且直到宋代,连政府都鼓励医学要与道教合参。事见《玉海
·艺文艺术》:"诏以《内经》考其常,以《天元玉册》极其变。"考《天元玉册》虽已失传,但都能知道,为启玄子王冰所撰,专论五运六气而接近于道家之书。 《玉海》200 卷,宋·王应麟撰,内容为搜罗典故,囊括旧闻,分240 余类。 《天元至册)30 卷,《医籍考》作《天元玉策》,启玄子撰。
  最后,还是借用元代虞山隐士、中阳老人、王珪在《泰定养生主论·自序》中的一言,是"泄二教(指医与道)之机奥,引九流(隐射百工杂技,意思是多学科)之绪余"来作两部《千金方》的总评语。
   

三、《千金方》不是孤芳无伴

"泄二教之机奥,引九流之绪余"的两部《千金方》,是否在橘井书林中孤芳独赏吗?不,还有,而且还多哩。但终以水平不及两部《千金方》而难以被人所侧目。
  号称《小道藏》的宋·张君房
的《云笈七签》,的确是道家文献中佼佼之作,除了高深的玄机真证道家理论之外,还有不少关于人的生理、病理、保健、养生、长寿的章节,但毕竟难称医学著作,故不论。但李时品的《医道还元》,凭作者自己的话"得遇钟离老祖,授以心性之学,皈依至道,并授济世救人妙术"(见《医道还元·自序》),是典型的积善派道教医书。陈士铎的《百病辨证录》、《石室秘篆》和《洞天奥旨》,纵然,书名早就发出了道教浓厚气息,而且"未有怪妄至此者,亦拙于作伪矣"(《四库全书提要》)对它的批判,可是内容中毫无道教思想。现在把道教与医学融为一炉的著作,作一介绍,证明两部《千金方》的风格,不是孤独无伴的。
  《养生必用书》,作者初虞世,宋时人,字和甫,精于医,对《素问》、《难经》造诣极深。因未搜入《医籍考》,故无法证实""""的比重如何?但也因之可以看出,""多于""而不被搜入。
  《泰定养生主论》十六卷。引用《庄子·庚桑楚》的"《宇泰定者,发乎天光"而命名其书。作者元代吴郡人王珪,字均章,号中阳老人,因隐居虞山,故人称隐君。医学方面对痰症最有成就。精于医而好丹术,故自称为洞虚子。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