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现古墓
1983年夏,正值麦收时节,武城县四女寺乡李庄村村民刘炳华和老乡们在村西北平整麦场,打水井,取水泼场。铁钎子打下约2米时遇上硬物,再也打不下去,移动一点位置再打,才打了2米多深就出水了,而且水质清澈,水源旺盛,好似泉水,用抽水机也抽不干,人们感到奇怪,怀疑地下有什么东西。麦收之后,好奇的村民们开始挖掘此处,想看个究竟——到底打井碰到了什么东西?
一番挖掘之后,人们心中的谜团解开。原来地下竟是个很大的古墓,出水又清又旺的原因,是因把井打在了古墓里。古墓由蓝砖砌成,墓门朝南,墓室内宽1.8米,高2米多。在泥水中挖出一块蓝色大方砖墓碑,长、宽各50厘米,用水清洗泥土,4个大字展现人们眼前:“孙安祖墓”。在充满泥水的墓中没发现特别的东西,人们就停止了发掘。当时许多墓砖被村民拉回家垒砌猪圈,埋藏地下多年的砖暴露后很快风化,墓碑也很快分化瓦解了。古墓被村民当水井用了多年。后来废弃,现此地地势已变得平坦,成为村边的小树林。
刘炳华等村民一时弄不清孙安祖是谁、何朝代的人,于是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该村青年李杰臣学过历史,认为孙安祖这个人很可能就是隋代末年和漳南英雄窦建德、刘黑闼一同起义的农民领袖,他们在高鸡泊坚持斗争了12年。他被杀死后葬在家乡高鸡泊,情况很符合历史记载。
二、孙安祖其人
史载,孙安祖系隋末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县东北)人。隋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兵攻打高丽,窦建德应召入伍。本郡选勇敢优异者当领导,窦建德因勇敢被选为“二百人长”。当时,山东发大水,与窦建德同乡的孙安祖家被大水淹没,妻儿饿死。县令见孙安祖骁勇过人,也将他选入军中。孙安祖向县令陈述自己家中贫困,不愿入伍。县令大怒,处以鞭刑。孙安祖气极,杀死县令,投奔了窦建德避难。窦建德早就愤恨隋炀帝的荒淫无道,见好友孙安祖犯下了杀死朝廷命官的大罪,便同孙安祖商议,揭竿起义“建功于世”。窦建德对孙安祖说:“文皇帝时,天下殷盛,发百万之众以伐辽东,尚为高丽所败。今水潦为灾,黎庶穷困,而主上不恤,亲驾临辽,加以往岁西征,疮痍未复,百姓疲弊,累年之役,行者不归,今重发兵,易可摇动。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我知高鸡泊中广大数百里,莞蒲阻深,可以逃难,承间而出,虏掠足以自资。既得聚人,且观时变,必
有大功于天下矣”。孙安祖依计而行。随后,窦建德帮助孙安祖聚集家乡漳南贫困农民和拒绝东征的士兵几百人在漳南起义,窦建德推孙安祖为首领,举兵抗隋。孙安祖自称将军,号“摸羊公”。队伍投奔已聚在高鸡泊的高士达起义军。是年,山东大饥。
当时,清河人张金称纠集百余人,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率千余人在清河一带起义,往来漳南一带,所过之处烧杀抢掠,唯独不去骚扰窦建德所在的村落(今武城漳南一带)。郡县怀疑建德与他们私通,逮捕并杀害了他全家。窦建德便率麾下200多人投奔聚在高鸡泊的高士达起义军,高士达自称“东海公”,任命窦建德为司兵。后起义军内讧,孙安祖被张金称杀害,其部卒纷纷投在窦建德麾下。窦建德待人诚恳,与兵士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也愿为其效死力。从此,窦建德势力渐盛,壮大到万人,仍然往来于高鸡泊中,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隋斗争。
张金称在高鸡泊起义军内讧中杀害了孙安祖后,渐渐趾高气扬起来,各路义军也逐渐疏远了同他的关系。据《资治通鉴》卷183载,“张金称陷平原,一朝杀男女万余口,又陷武安、巨鹿、清河诸县。金称比诸贼尤残暴,所过民无孓遗”。《旧唐书》载苏定方手斩张金称。
从武城高鸡泊内 (李庄村)出土的隋唐古墓——孙安祖墓中,人们除挖出蓝砖墓碑和一只陶罐外,无任何发现。由此可推断出,作为早于窦建德起义的漳南起义军首领孙安祖被害后,是其同乡亲友草草将他安葬,无像样的棺木,无石头墓碑,无珍贵的随葬品。仅用蓝砖垒起坟墓,雕刻了最简陋的墓志铭,符合当时历史、地理(水乡大泽)条件,符合农民起义军的经济状况。
三、历史意义
孙安祖墓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历史价值呢?它进一步证明,武城恩县大洼是高鸡泊的东部;孙安祖是武城漳南人,即高鸡泊当地人,而且被张金称杀死后葬在老家高鸡泊,进一步证明他和漳南英雄窦建德、刘黑闼是同乡,都是漳南义军首领,率领农民起义军为推翻隋朝统治最出了杰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