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邦,出生于新城县新登乡(今浙江富阳胥口镇)一个世家大族的家庭里。六世祖孙陟,世居新城县太平乡百丈村。历官吴越国杭州刺史,加检校尚书,防御常州,为吴越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后征讨寇盗,率兵督战,不幸为飞箭射中眼睛,战死沙场。
孙邦出生于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聪慧多智,诗文俱佳。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高中金榜。然而,当时北宋的统治岌岌可危,宋徽宗也无心打理国政,因而孙邦未被授官录用,只得赋闲回到胥口老家。
靖康元年(1126),金国军队攻占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北去,这就是“靖康之难”,北宋结束。宋徽宗之子、宋钦宗之弟赵构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即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宋高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招揽英才,“应选人并循资”,“十二月,丁巳,诏诸路提刑司选官,即转运司所在州类省试进士,以待亲策。”孙邦因而于建炎二年(1128)被征召为行在大学录。“行在”为皇帝出行所居之地。第二年,即建炎三年(1129),正式授职任婺州(今浙江金华)州学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
当年十月,金国军队渡江南下,宋高宗退守越州(今浙江绍兴)。
金国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完颜部建立起来的国家,正处于强势,因而不断渡江南下,威胁着南宋的统治。
当时,任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府的沈晦移守婺州,正遇上成皋率军入侵。婺州州学教授孙邦出谋划策,提出乘敌军立足未稳之际,率兵突袭,并自告奋勇请求率兵出击。沈晦同意了孙邦的计策。于是,孙邦率领民兵数百人出城突袭敌军,但由于民兵缺乏正规的训练与作战经验,结果被打败。沈晦迁怒于孙邦,想要斩杀他。这时任浙东防遏使的傅崧卿也在婺州,就单骑冒险前往成皋军营游说,劝降了成皋,最后沈晦释放了孙邦。
孙邦虽然打了败仗,但他的谋略和勇武令人敬佩。后来,孙邦被调入朝中,任左文林郎新敕令所删定官,负责修改、审定律令;不久又升任为左朝奉郎,与右奉议郎鲍贻逊同领防托司之职。
因南宋初立,边境未安,宋高宗时常外出巡视各地军营,而在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设置防托司,由右奉议郎鲍贻逊任浙西防托司提点官。鲍贻逊以防托司之名,征募、召集四乡的民众,聚集于寨栅,严重扰乱了百姓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百姓不堪骚扰,苦于言说。同领防托司之职的孙邦认为这是扰民之举,反对这样做,然而遭到了鲍贻逊的侮辱。后虽经临安知府梁汝嘉置酒劝解,孙邦也以大局为重,两人重归于好。但鲍贻逊的所作所为,使民众十分惊怪、反感。果然不久后,鲍贻逊被罢免了官职。
绍兴四年(1134),龙图阁学士章谊等人上奏,请求任命左朝奉郎孙邦为充奉使书状官,出使金国。
当年早些时候,章谊作为大金军前奉表通问使,与给事中孙近为副使,一起出使金国。章谊、孙近到达金国军营,“与粘罕、兀室论事,不少屈。”理直气壮,不为所难,反唇相诘,使金国感到理屈词穷,被迫屈服。章谊回国后受到宋高宗的嘉劳,擢升为刑部尚书。不久后,章谊等人举荐孙邦为充奉使书状官,以吏部郎中的身份出使金国。
孙邦作为南宋的使节出使金国,肩负着国家的使命,民族的重任。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以一个弱国的使节出使,决不能辱没了国家的尊严和自己的人格。孙邦曾到吕城,拜谒六世祖“孙陟庙”,并留题于壁,写下了《吕城谒祖庙》诗:
吾祖持兵镇此都,投身九死定全吴。
一朝流矢中眸子,千载忠魂列霸图。
墓木但遗枫合抱,庙庭还有像完躯。
英雄未必输张许,青史功名定有无。
“张、许”即唐朝忠烈张巡、许远。许远为新登乡贤,“安史之乱”时,坚守睢阳,抗击叛军,不屈而死。以许远誉远祖孙陟,也表明自己要像远祖孙陟一样,建功立业,“青史功名定有无”。而这次孙邦出使金国,果然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章谊,字宜叟,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进士。章谊对孙邦的才学与胆识很赏识,多次举荐孙邦。绍兴六年(1136),以龙图阁学士出知平江(今江苏苏州市)知府的章谊入朝应对,论及平江百姓所受困苦的原因时,指出“在于催科之无法,税役之不均,强宗巨室,阡陌相望,而多无税之田,遂使下户为之破产。” 想要革除“催科”、“税役”这二弊,而监司、郡守、县令相互推委,酬应多方,办事不力。“伏望明降诏旨,专委通判一员,均平税役,先开首原之路,次举告陈之令,询考钩稽,责以期限,赏信而罚严,则二弊可革,贫富俱安,公私共济矣。”他又一次想到了孙邦办事果断,措置有方,希望朝廷任命孙邦添差通判府事。“添差”是员额外增添的差遣。孙邦措置了革除二弊的方案措施,后因故没有成行,而被升任为太常博士。
绍兴七年(1137),宋高宗的父亲宋徽宗病逝的消息传来。其实,宋徽宗早已于绍兴五年(1135),就病死于金国五国城了。消息传到都城临安后,宋高宗躬身行孝,守三年之丧。太常博士孙邦请求主持受誓戒日,皇帝率百官、禁卫等,暂时换上吉庆的礼服,举行入太庙、行明堂大礼。仪式结束后,宋高宗退还内殿,继续服丧守孝如初。
绍兴九年(1139),孙邦调任户部员外郎。八月,又上书宋高宗:“私酤条已免拆屋茶盐,尚有籍没法亦乞蠲除。”请求进一步废除“籍没法”,保障百姓的权益,减轻老百姓的负担。高宗皇帝回复说:“法若果弊,固不可不亟改。若行之已久,无甚大害,且循祖宗之旧可也。”孙邦的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私酤条已免除拆屋茶盐税等,还是有孙邦的一份功劳的。
孙邦办事秉公守法,很讲原则,深得士民的拥戴。一直以来,孙邦与章谊、孙近的关系较为密切。绍兴八年(1138),章谊病逝后,孙近依附于秦桧主张和议,成为了秦桧主降派的一员。
孙近,字叔诣,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崇宁进士,五年(1106)复中宏词科。建炎元年(1127),任绍兴知府。累迁吏部侍郎、直学士院,随从宋高宗驻跸建康。后来,秦桧控制了朝政,孙近附秦桧主和,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有“伴食宰相”之称,对金使卑躬屈膝。
而这时,孙邦因不愿依附于秦桧,而受到了排挤,被外放到江西路任转运判官。
但到了绍兴十一年(1141)夏四月,金军侵犯淮西之时,孙近请召张浚都督诸军,“秦桧大恶之”,因而也被罢免官职,随后又责令流放到漳州居住。
面对失落的官宦生涯,心有不满的孙近,“每对客谈,即云缘与陛下、与秦桧议边事不合。”而遭到了贬斥。当时任江西路转运判官的孙邦与福建路转运判官董将,对孙近的遭遇表示同情。孙邦素与孙近关系较为密切,且对秦桧尔虞我诈、排斥异己的行为有深刻地认识,再加上都是同病相怜,因而对朝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却遭到了秦桧一派的攻击,认为孙近不过是“掠虚美于一己,嫁实怨于君上。”而孙邦、董将也受到指控,“二人阴怀怨望,至于鼓饰浮言,撼摇军政。”被认为是孙近一派的“死党”,最后一同被罢官免职。
孙邦因为与孙近关系较为密切,至此,被认为是孙近的“死党”,既影响到他的政治前途,更影响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而实际上,孙邦在孙近依附秦桧主张议和时,不仅没有附会他们和议,反而还受到了排挤。而在孙近罢政后,又受到“阴怀怨望”,“撼摇军政”的指控,最后竟被革职罢官了事。
孙邦罢官后,回到了胥口老家,隐居在崤山下。孙邦在当世以文学闻名。建炎二年(1128),被征召为行在大学录,临行前即应邀写了《宝乘寺结界记》,此文收存于《新登县志》中。
晚年,孙邦以新登“崤山”之名,集著为《崤峰集》,可惜今已散佚,《全宋诗》及《新登县志》中还收录有诗数首,文一篇。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