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历代名人         
 
孙过庭考
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2017-01-04
评论:0  点击:3661

孙过庭享年考略  

    
孙过庭的生平正史无载,其他资料又非常有限,关于他的享年长期以来一直说不清楚。说法颇多,却都比较牵强,使人难以置信。今天根据有限资料略加考证之。 
    
为什么要对孙过庭的享年加以考证呢?因为孙过庭的年龄一直存在争议,这些争议又往往引起对《书谱》内容的理解,牵扯到了对《书谱》的不同看法。弄清了孙过庭的享年,诸如类似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先大概确定出来一个时间段:生年(627—649年),卒年(687—702年)。生年这个时间段的选取依据是《宣和书谱》卷十八《孙过庭》传里的一句话文皇尝谓,过庭小字(或作小子)书乱二王。盖其似真可知也。”627—649年太宗在位,由此可知孙过庭的出生年可以早于627年,不能晚于649年。  
    
卒年(687—702年),这个时间段的选取依据是《书谱》最后的写记,垂拱三年写记。垂拱三年即687年。702年的来历是陈子昂撰有《孙君墓志铭》。陈子昂死于702年,孙过庭的享年自然不能超过这一年。  
    
对于这样一个时间段,按照不等式的解法理念推测,孙过庭的最大享年当在75岁以上,最小享年不小于38岁。这是一个极为粗略的估算。这个估算将孙过庭的享年分划成为两种年龄段推测极端,一种是偏大说,一种是偏小说。以往的研究者有关孙过庭的享年多从偏小说。我根据所能见到的相关材料分析判断,今取偏大说。  
    
在上述孙过庭的享年时间段里该取那一段呢?我们首先必须先确定出几个相关时年点。我认为627年当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年。理由是唐太宗生前见到过孙过庭的字。  
    
孙过庭《书谱》有句,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分析推测,唐太宗看到孙过庭的字的时候,孙过庭最年青也应该是20岁以上。从现有资料看孙过庭没有什么特殊的政治背景。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如若年龄小于20岁,练出一笔好字的可能性极小。假如孙过庭是神童,很小的年纪就写得一手好字,那么他的字又是如何到得当朝的皇帝的手中的呢?故此,我们说孙过庭当时的年龄当在20岁以上。  
    
唐太宗又是什么时间看到的呢?我们说唐太宗看到孙过庭的字的时候,应该是他在位的晚年时期。假若唐太宗在早年或中年就看到了孙过庭的字,那么孙过庭的情况应该不是后来那么凄凉。唐太宗非常喜欢书法,尤其特别推崇王羲之。在位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搜集王羲之的墨迹,将兰亭序双钩描填后送给皇子及大臣们临习,朝臣们争相临写《兰亭序》。太宗尝谓魏征,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魏征给太宗推荐了诸遂良。魏征说,诸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便召命侍读。太宗喜好书法推崇王羲之的程度可以见得。像孙过庭这样一位能够乱真的临王高手,唐太宗一定是不会忘记他的。孙过庭以此为机会得到太宗的赏识当在常理之中。但是这样的事后来并没有发生。这是为什么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太宗发现孙过庭以后不久就过世了。太宗过世了,其它人也就不提这事了。由此见得太宗见到孙过庭的墨迹时,当在他的生命晚年。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说明,这就是《宣和书谱》所记述的这件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问题。我们说应该没有问题。《宣和书谱》是一个很正规的出版物,有关历史事实的选取应该是有可靠依据的。特别是关系到皇帝的事,无中生有不负责任的瞎编乱说的可能性不大。再说也不存在瞎说乱编的目的和必要。《宣和书谱》记录文字虽不多,但语言生动,语气特征明鲜,符合太宗的口气,也切合孙过庭的实际。此说应当属实。  
    
还有孙过庭的翰墨又是怎么到了太宗的手里的呢?史无记载,这里我们只好推测了。唐太宗是靠武力得天下的,取得政权后又崇文好书。好书又特别推崇王羲之。在翰林院设侍书博士、国子监设书学博士,科举考试中设有《明书科》,以书取仕。想必一定是孙过庭参加了地方的科举考试,因为其书直逼王羲之,地方考官发现后为讨太宗喜欢,这才将孙过庭的试卷上传到了太宗手里。太宗看后果然高兴,这才有了《宣和书谱》中的那段言语。  
    
还有一个史实可以帮助理解这件事。贞观十七年(644年)五月,唐太宗手诏令州县举孝廉茂才,好学异能卓荦之士诸州所举十一人,太宗引入内殿,赐坐于御前。太宗、皇太子、近臣相继提问,咸不能答。又令到中书省射策,所答乖旨。  
    
根据上述接见情况看,孙过庭当不在这十一人之中。如果在这十一人之中,当不是这样一种结果。这次太宗接见是非常重视的,但接见结果却是不满意的。而太宗对孙过庭的字是肯定的。故此看来太宗见到孙过庭的字当在此以后。也许地方诸州除了举人以外还有举书之举。  
    
解读孙过庭生平最为关键的,也是孙过庭史料中唯一的一个数字概念当是陈子昂《孙君墓志铭》中的一句话四十见君。这是解秘孙过庭生平最为关键的一结。根据史料分析,四十见君所见之君当不是太宗,而应该是高宗。史载高宗时曾两次亲试。一次是显庆四年(659年)二月乙亥,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②一次是调露元年(679年)十二月壬子,高宗御成殿,召诸州举人亲问。③看来孙过庭见君应该是第一次,即显庆四年(659年)。根据四十见君,孙过庭的出生年确切地说就是武德二年(619年)。假令四十见君是调露元年(679年),那么孙过庭的出生年就是贞观十三年,贞观共计二十三年,十岁之内的小孩能写出书乱二王的字,那是不可能的。故此,这一可能理当舍去。  
    
孙过庭的卒年取哪一年较为合理呢?从现存的《书谱》手稿墨迹看,最后有垂拱三年写记一句。其中字为改笔。从所改笔意看,当是先写为字的前两笔后,改写为字。又象是由字改写为字的。不管是从改成,还是从改为,从时间概念看都是相差了两年。生活中那有读书人把时间概念记错两年这一情况的?记错一年这种情况倒是时常有的。有时候新年伊始,旧的记年还留在头脑中,短时间内没有适应,还没有转过来,还在原年份停留着,这种情况还较为多见。作书人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落款时间往往容易写成上一年。但一下子差错两年的可能性就没有了。孙过庭为什么能将时间记差两年呢?这里边就有了问题。  
    
情况应是这样的。垂拱只有四年,下来就是永昌元年。如果是将字改为字的话,当时在孙过庭的脑海里反映的应该是永昌元年。书写时由于以往的书写习惯错把永昌写成了垂拱垂拱只有四年,刚刚改元,对永昌记忆不深,书写为垂拱这应该是情有可原的。写到中间想起错了,进行补救,将字改为字较为方便,也较为合适,故此就有了垂拱三年写记。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将字改写为字。这是因为当时虽然已经改元了,但在孙过庭的脑海中仍然还停留在原来的纪元概念中。垂拱五年实际上也就是永昌元年。当写完后发现记年错了,施以补救,便采取了尽量改少省事的最佳补救方案,将字改成为字。  
    
这两种可能无论是那一种都足以说明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部《书谱》手稿当是永昌元年,即689年所写。孙过庭的卒年当在此以后。此后那一年呢?即陈子昂写《孙君墓志铭》的那一年。陈子昂又是那一年写的《孙君墓志铭》呢?最大的可能就是陈子昂卸官回乡的那一年。推测应该是陈子昂卸官回乡,路过了洛阳,原本想路过看望以下孙过庭,不想正巧赶上了孙过庭的突然死亡。假若陈子昂还在任上,那么孙过庭暴死的消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传到他的耳朵里,他不可能立即赶往洛阳为孙过庭写墓志铭。如果陈子昂回到了家乡,孙过庭死去的消息同样不会很快得知,也不可能得知消息后赶往洛阳写墓志铭。考察陈子昂的生平,陈子昂天授二年(691年)因继母忧卸官回家一次。按照上述分析,《孙君墓志铭》应该就是这一年陈子昂卸官回家路过洛阳巧遇孙过庭病逝而写的。孙过庭的卒年应当就是这一年,天授二年即691年。  
    
综上,我们的结论出来了,孙过庭生于武德二年即619年,卒于天授二年即691年。孙过庭享年72岁。  
    
关于孙过庭享年从大一说,我们还可以找到诸多旁证。如《书谱》中有句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些应该都缘于孙过庭本人少年学书,以至老来感悟之体会。  
    
再如《书谱》中句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仲尼的这句话是《论语为政》里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如果孙过庭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按照常理孙过庭引用时是不会跳过青年和中年时候,直接从五十开始,越过六十,直抵七十,谈什么达夷险之情,达权变之道。还有如陈子昂《孙君墓志铭》有语将其老有所述,死且不朽。这里明确地指出了孙过庭之老。这些都可以做为从大说的有力支持。 
  
注:①《册府元龟》卷四《帝王部.求贤一》卷643《贡举部〈考试二〉》《唐要会》卷76《孝廉举》。 

②《旧唐书》卷4《高宗纪上》。 
③《旧唐书》卷190《员半千传》。  

 

孙过庭名字籍贯官职辩

    
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书法家孙过庭,姓孙名过庭,其姓名按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现在为什么还要当作一个问题提出来进行一番辩解呢?因为是研究孙过庭,只要有关他的问题就不能不说。

原来唐人的姓名不同于今人。今人的名字只有一个,再有就是又名、曾用名。而唐人名和字是分开的,同时都有也都同时在使用。今天我们看到的孙氏的名字有二,一曰过庭,二曰虔礼。何为名?何谓字?说法有二。唐窦臮《论书赋》下窦蒙注云:孙过庭,字虔礼。富阳人,右卫胄曹参军。唐张怀瓘《书断》下《能品》云: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窦蒙、张怀瓘都是唐人,都在写书论,却有两种相反的称谓,到底孰是孰非呢?
    
本文认为窦蒙注云孙过庭,字虔礼,当正确。理由为:孙过庭《书谱》开卷有吴郡孙过庭撰一语。按照唐人的用语习惯,自报家门时,一般情况下是籍贯加姓名加字;也可以是籍贯加姓名略去字;还可以省去籍贯,先报姓名后报字;还可以只报姓名不报字。另外,一般情况下名前加姓,字前不加姓。吴郡孙过庭就属于籍贯加姓名略去字一类。窦蒙注云则属于省去籍贯先报姓名,后报字一类。《书谱》吴郡孙过庭撰一语是孙过庭自报的家门,自报的家门我们就不能不相信他。据此用以说明孙过庭的名和字当最有说服力。后世多沿用这一称谓当缘于此。
    
既然如此,为什么又有张怀瓘一说呢?关于这一点《四库全书》卷二十一,论及窦、张二书关于孙氏名字问题时云:二人相距不远,而所记名字不同,殆于《旧唐书》称房乔字元龄,《新唐书》称房元龄,字乔,同一讹异。疑唐人多以字别。故各处所闻不能尽一。《四库全书》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讹异。本文认为当属当时人们的一种称谓习惯,或者说喜好。
    
关于孙过庭的籍贯问题。孙过庭自称吴郡,窦蒙注云富阳人,张怀瓘云陈留人。想必三种说法都是有其依据和道理的。这其中不存在那一种说法错误的问题。孙过庭自称吴郡,吴郡应该说是他的祖籍。窦蒙注云富阳人,当属孙过庭小时侯随父母从吴郡迁徙到了富阳,或者是在他的父辈或父辈以前从吴郡迁徙到了富阳。孙过庭小时侯肯定是在富阳生活过的,窦蒙所接触到的有关孙过庭的资料中肯定有这一部分。或者别人这么说,别人能这么说,别人肯定了解这一情况。这中间一般不存在作假或弄错的问题。张怀瓘云陈留人,情况应该也是这样的。或者认为,孙过庭中年时期当在陈留居住过。
    
终上,孙过庭祖籍吴郡,小时侯生活在富阳,后来又移居陈留,最后客死洛阳。或者小时侯生活在陈留,后来又移居富阳,最后客死在洛阳。从地理位置考虑,前一种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关于孙过庭的官职问题。窦蒙注云右卫胄曹参军,张怀瓘云率府录事参军。两种说法也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应该说这两个官职孙过庭都干过。按照陈子昂所撰《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简称《孙君墓志铭》(《陈伯玉集》卷六《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看,这两个官职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右卫胄曹参军在先,率府录事参军在后且为最后。因为一般墓志铭所写的官职都是死者生前的最后一任官职。从孙过庭四十见君开始为官,到遭谗慝之议离官,前后算来十六年之久,相信任过的官职当不止这两个,这两个官职仅仅是史料中显示出来的而已。
    
我们所知道的孙过庭所担任过的这两个官职都是军职。右卫属于皇帝管辖的军队,率府则属于太子管辖的军队。孙过庭的官职有多大呢?参考唐代的官吏制度,胄曹参军和录事参军均属于从八品。套用现在的军职则相当于团职的参谋、干事或协理员一类。 

 

《孙君墓志铭》解读


    
孙过庭的生平事迹正史没有记载,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陈子昂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孙君墓志铭》(《陈伯玉集》卷六,《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一篇是《祭孙录事文》(《陈伯玉集》卷七)。这两篇文章弥为珍贵,成了解读孙过庭生平的关键史料。为了利用好这些珍贵资料,我们不妨先就这两篇文章分别予以解读。这一讲先解读《孙君墓志铭》。现录其原文如下:

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
    
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人也。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禄。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贵。陻厄贫病,契阔良时。养心恬然,不染物累。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将期老有所述,死且不朽。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时年若干。
    
呜呼!天道岂欺也哉!而已知卒,不与其遂,能无恸乎!铭曰:
    
嗟嗟孙生!见尔迹,不知尔灵。天竟不遂子愿兮,今用无成。呜呼苍天,吾欲诉夫幽明!
    
分句解读并译文:
    
原文: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人也。
    
解读:文中□□表示缺字或辨别不清之字。从这句看,在陈子昂的记忆中孙氏名虔礼,字过庭。
    
译文:悲痛啊!我不敢直呼先生的姓名,但在这里我又不能不说。我尊敬的先生名虔礼,字过庭,有唐□□人氏。
    
原文: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禄。
    
解读:尚孝悌是读书人的基本品质。幼尚孝悌,不及学文,这句话里边就有了意思了。我们知道祭文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对死者进行生平总结,二是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其行文特点是对善德荣显之事采取张扬的写法,对过失辱没之事采取隐晦的写法。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所有祭文都有一些套语的原因。幼尚孝悌,不及学文,从字面上看意思是小时侯在孝悌学文这两件事上,孙过庭把孝悌放在了第一位以孝悌为重,以学文为轻。实际上则隐含了一个意思,没有学好。但是,我们从孙过庭《书谱》的文笔看,孙过庭不像是没学好,而是学的很好。陈子昂难道在祭文中说了瞎话?不是的。这里边进一步隐含了一个更深的意思,孙过庭屡试不第。在墓志铭中,这样的话是不能直说的,故此只好说不及学文。单说不及学文又嫌不好,故此前边只好加一句幼尚孝悌。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文字上进行这一样一番处理后,给人的感觉那就要好的多,为孙过庭的屡试不第圆了面子。
   “
长而闻道指的是什么呢?应该就是老子庄子。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书谱》的若干内容中得到映证。不及从事禄事禄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当官。因为只有当官才能有俸禄。这句话与上句话对应,意思说,孙过庭长大以后是因为闻道而延误了当官。隐含的意思还是屡试不第。其实,屡试不第并不是衡量才学的唯一标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也都是屡试不第,屡试不第并没有影响他们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译文:小的时候,先生非常孝悌,因为太孝悌了,反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业。长大以后,先生又喜好老庄,又因为喜好老庄,又延误了自己的仕途。
    
原文: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
    
解读:凶孽之灾指的是什么呢?按唐太宗欣赏过孙过庭的字看,那一次应该是孙过庭考取了举人或被举荐。因为只有考取了举人或者被举荐,地方官才有可能将其试卷或文墨呈上去,以显示地方发现和培养出了人才,以讨皇帝开心。唐太宗这才有机会看到孙过庭的字,结果也确实开了心。说不定还表扬了地方官。假若说没有考中或未被举荐,地方官怎么能够将一位落选举子的试卷文墨上呈给皇帝,自讨皇帝的不欢喜呢?这么好的试卷为什么不予录取?皇帝以此降罪怎么办?相信地方官不会做这样的傻事。还有为什么是举人而不是秀才呢?因为举人的层次高,监考官的层次也高,官员面君的可能性就大,试卷文墨上呈的可能性也就大。
    
按照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国家有大事时取消或推迟开科。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是一大事,接下来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谋反又是一件大事。太宗去世不能是凶孽,看来凶孽之灾应当是指房遗爱谋反这件事。房遗爱谋反案是长孙无忌一手策划的,政治目的在于清除异己势力巩固李治政权。实属一桩冤案。这一冤案牵连到了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以及高阳公主等。这些人都被处死,冤狱很大株连很多。李恪随太宗打天下立有大功,人品很好,能力也强,很有社会威望,太宗尝谓此子像他。李恪是吴王,孙过庭又是吴地人,受株连的可能性极大。还有当年传呈孙过庭文墨的官员保不准这次不被株连。如若株连,孙过庭一定会被株连。这应该就是太宗赏识过孙过庭的字这件事以后便无声无息的原因。总之,这场凶孽之灾孙过庭一定是赶上了。在这场灾难中不是孙过庭的家庭受到了株连,就是孙过庭本人受到了株连,或是影响了开科,延误了孙过庭的仕途。
   “
四十见君。孙过庭有什么机会能够见君呢?只有一种机会,那就是参加殿试殿试就是由举人考取进士时在宫殿上举行的一次由皇帝亲临的面试。四十见君就是说,孙过庭四十岁的时候参加了殿试,见到了皇帝。翻阅唐史,唐高宗时还真的有过两次殿试。一次是显庆四年(659年),一次是调露元年(679年)。四十见君当是显庆四年。这一次孙过庭没有进士及第,但这一次殿试完后,孙过庭被安排了工作,当了官了。这应该就是孙过庭的仕途的开始。
    “
遭谗慝之议,就是因为别人的不实诬陷之词丢了官。如果不是丢了官,那也就够不上诬陷了,仅仅是瞎说而已。这应该就是孙过庭的仕途的结束。谗慝又指的是什么呢?孙过庭官职是率府录事,是太子管辖的军队里的军职,遭诬陷丢官,看来一定与太子事件有关。查阅唐史,孙过庭入仕时的太子是李弘。李弘656年封为太子,675年暴死。当太子19年。这一时间段正好是孙过庭入仕的时间。按孙过庭四十见君一说计,当是显庆四年(659年)入仕。李弘死后,太子之争相当激烈。一朝天子一朝臣,原来的率府军队交由谁管?原来的那些军官谁能用谁不能用等问题马上就出来了。这些问题必然波及到原率府军队里的军官甚或士兵。这些人都存在着一个工作变动甚或去留的问题。孙过庭遭谗慝之议丢了官应该就是这件事。这一年即上元二年(675年)。如此说来孙过庭只当了16年官。
    
译文:先生于仕途上的机遇特别的不顺。当先生学业有成的时候,赶上了国有大事,凶孽之灾延误了仕途。直到先生四十岁的时候这才有机会参加殿试见到了圣上。惋惜的是先生这一次没能考取。让人安慰的是虽然没考取却能被录用为官。先生的仕途很不顺利,干了十六年还是个率府录事。遇到了太子暴死一事,又有人借此机会说先生的坏话,诬陷先生,使得先生连率府录事这样一个小官也丢了。
    
原文: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贵。
    
解读:是一个时间代词,指的是很长一段时间,或者说改变了几个年号。即从孙过庭被免官直到孙过庭死去。
    
译文:先生的忠信已被后来的事实完全证明,但当初的诬陷却未能给予昭雪。先生的仁义诚实克勤,同样也不被外人理解看重。
    
原文:湮厄贫病,契阔良时。” 
    
解读:就是多的意思,就是长的意思。
    
译文:时运不济,贫病相加。欠别人的债务很多,长时间还不了人家。
    
原文:养心恬然,不染物累。
    
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孙过庭超脱困境,上到了一种高尚的层次。
    
译文:先生的心态很好,志气和平,修练着自己的书法,别的什么都不在乎,也不为其它的事情操心受累。
    
原文: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
    
解读:性命这里不是单指的人的生命。当是一个代词,代替万物?独考就是单一或专一考察。指的是客观世界。自己和自己的书法。天人之际是什么呢?指的是天和人之间的关系。书法与万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从书法的广博这一角度去说的。孙过庭《书谱》中有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见,孙过庭把自己的书法已溶入到了天文和人文之中了。
    
译文:先生一门心思只研究书法,他要通过书法体会人与天的关系,感悟万物变化的道理。
    
原文:将期老有所述,死且不朽。
    
解读:指的是论述,所述指的就是《书谱》。
    
译文:到了老年的时候,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法建树,写出了不朽的传世之作《书谱》一书。先生今天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书法理论巨著《书谱》却不会变朽。《书谱》的流传,先生的书法理论思想将会永远流传下去。
    
原文: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
    
解读:这句话是陈子昂站在孙过庭的角度去说的。宠荣之事当指受宠当官光宗耀祖那些事。由于孙过庭选择了走书法这条路,现在也有了建树,思想境界也变高了,把荣宠那样的事也看开了,看淡了,淡到了已与自己没有关系的程度。
    
译文:当官光宗耀祖那样的事情,那是别人的事,与我孙过庭有什么关系呢?!
    
原文: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
    
解读:应当指的是孙过庭将自己的书法理论通过其《书谱》和自己的书法教学实践传授给众多学子,从而使书法事业得以发展这件事。
    
译文:先生的这一志向还没有能够完全实现的时候,突然得病死去了。就死在洛阳的植业里客舍。
    
原文:时年若干。
    
译文:你今年多大年龄我不清楚,在我看来已经不重要了,在这里我就省去不说了。
    
原文:呜呼!天道岂欺也哉!而已知卒,不与其遂,能无恸乎!
    
解读:从这句话的出现分析,陈子昂当不在孙过庭的丧葬现场。而且也不是友人请其写墓志铭,而是自己听到了老师病死的消息后,有所感受,内心有话,想写、要写,一吐为快。从后文看他也不清楚老师丧葬的过程,也不知道老师葬于何处。
    
译文:悲哀啊!上天怎么能这样安排呢?让不该走的人走了。我现在知道孙老师走了,却不能与老师相随,(这句话还可以译为:却不能为老师送葬。)这怎么能不让我悲痛万分呢?
    
原文:铭曰
    
译文:铭文说。
    
原文:嗟嗟孙生!见尔迹,不知尔灵。天竟不遂子愿兮,今用无成。呜呼苍天,吾欲诉夫幽明。
    
解读:当指孙过庭留下的书法作品。今用同于上句的
    
译文:孙老师啊,孙老师!现在我看到了您的墨迹,却不知您在什么地方。上天不能满足您的心愿,让您提前离开了人世,不能再发挥您的作用。面对苍天,我悲哀叹息,我要把这一些倾诉出来,以告慰您的地下之灵,让您知道!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