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各地孙氏         
 
平遥孙氏家族
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2017-01-04
评论:0  点击:4225

一直以来,认为我平遥无近邻祁县、太谷、文水之文采风流,其实还是自己孤陋寡闻,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不到四百年的历史,我平遥就出了一个文风斐然的孙氏家族。可惜,与祁县王氏家族绵延八百年的历史相比,还是太过短暂了,因而湮灭在了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孙氏家族,三百年间,历数代,至南北朝而戛然而止。介绍我平遥历史文中之冠,也可知我平陶古有至人,今人当以此砥砺心智,更胜古人。

中都孙氏渊源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孙武之子明生膑,膑生胜,字国辅,秦将。胜生盖,字光道,汉中守。生知,字万方,封武信君。知生念,字甚然,二子:丰、益。益字玄器,生卿,字伯高,汉侍中。生凭,字景纯,将军。二子:届、询字会宗,安定太守。二子:鸾、骐。鸾生爱居,爱居生福,为太原太守,遇赤眉之难,遂居太原中都。孙武的十三代后裔,东汉的孙福由是定居太原中都,其孙氏族人在太原中都开始兴盛。《后汉书;独行列传》的刘茂传中,确有太原太守孙福遇赤眉之难的具体记载。

不过,有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承用私家谱牒,多有谬误。那么这一太原太守孙福的家世可靠吗?据有关学者的考证,孙武的生年应在公元前557-535年之间,我们以其中间数公元前546年为准。而赤眉起义在王莽天凤五年,即公元18年,这样,从孙武到孙福共14辈人,相隔564年,平均每代相差40多年。这在古代社会是无法让人认可的,哪怕是现代社会世代晚婚晚育恐怕也做不到。我们以一般25-30年为一代计算,孙武与孙福之间应相隔19-23代才较为合理。相差距离如此之大,所以这一将太原孙氏作为孙武后代的世系肯定是不可信的。

唐林宝的《元和姓篡》中,主要记录了八个孙氏的郡望,其中乐安、东莞、吴郡富春(富阳)、清河、洛阳五个,明确记载为孙武或孙膑之后:而太原中都、河东、华原三个,并没有孙武或孙膑之后的记载。其太原中都后记:汉西河太守会,十一代孙资,……会宗裔子福为太原太守,遇赤眉难,遂家焉。看来,孙福徙居太原,开辟孙氏郡望的记载是一致的。但是其祖上是否为山东乐安孙氏,或者为浙江富春孙氏,亦即是否为孙武的后人,是需要重新考稽的。

《元和姓篡》中所谓的汉西河太守孙会,不见古籍记载;而后的会宗,《汉书;杨恽传》中载,汉宣帝时有一个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孙福之曾祖父孙询安会宗,安定太守,可能为同一人。史称孙会宗知略士也,曾与平通侯杨恽书,以谏戒其行为,五凤四年(前54年),杨恽坐罪被杀,孙亦因此免官,这时的孙会宗可能在40岁上下。他是孙福的曾祖父,四辈人相差110年左右,平均每辈28岁。孙资为曹魏时显宦,魏国建立时(公元220年),孙资已历任县令、参丞相军事诸职。这样,孙会宗与孙资相隔11310年左右,平均第代相差也是28年,都比较合适。所以《元和姓篡》中的汉西河太守会,应改正为汉安定太守西河会宗
可以说,西河人孙会宗是太原中都孙氏之祖。那么西河在哪里呢?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西河条的解释,汉代以前,它即可指黄河的某河段:或指今山西、陕西间的河段,或指今宁夏、内蒙古间的河段,或指流经今河南东北部的河段;也可指某一地区:或是魏国境内的黄河附近地区,或是春秋卫国西境黄河沿岸地区,后者即今河南浚县、滑县及其迤南、迤并一带。这些地方与山东乐安、浙江富春都不搭界,或者说离得太远了。而其中河南东北部河段,即今河南濮阳、浚县、滑县、汲县一带,正是卫国孙氏的发祥地及其迁徙地,如果说孙会宗是卫国孙氏的后裔,恐怕不应算空穴来风吧。

《千唐志斋藏志》中,五代孙汉筠墓志铭所记最为清楚:公讳汉筠,其先出自周文之子康叔,封于卫。王武公子惠孙为卫上卿,因以氏焉。乐安郡汉安定太守会宗之裔矣,近世徙太原,今为太原人也。它太原孙氏的渊源上溯为卫国孙氏,估计也应有所根据。1991年在山东郓城附近发现的康熙七年(公元1698年)所修《孙氏族谱》,其《孙子谱序》为当时的郓城县令所撰写,据这位县太爷的考证,孙氏周康叔,为卫上卿,以字为氏,望出太原。其他如《余姚孙境宗谱》分迁记亦谓:在河南、山西者为太原孙,卫武公之子惠孙之后。所以太原中都孙氏应是卫国孙氏的后裔。

中都孙氏

中都孙氏在《世说新语;叙录》中的《太原中都孙氏谱》有着完整的族谱排列。中都孙氏的崛起是在孙资这一代开始的。

第一代

孙资(?~251),字彦龙。孙资年少时就表现得很聪明,三岁丧双亲,被兄嫂抚养,同郡王允很重视他。(此王允即历史上貂禅的养父,连环计的策划人;同时,他还是祁县王氏公认的先祖渊源)曹操任司空时,曾征辟他为官,孙资因手刃杀害兄长的仇人而搬家,携家人避居河东(今山西永济一带),不能赴任。后来,孙资在好友贾逵的劝说下,出仕为官,在曹魏政权中历任秘书郎、秘书右丞、中书令、侍中,最终以侍中、贞侯卒官,成为曹魏朝廷的重臣。

纵观孙资之生平,出生并非当时的显族。然而,凭借着自己的才能、王允的推崇,最终他能够在重视门阀的三国时代崭露头角,得以进入曹魏朝廷仕官,并成为重臣。在门阀制度形成的三国两晋时代为自己的后世子孙搭上了士族的末班车。

第二代

孙资有子二人:孙宏、孙密。孙宏,孙资的儿子。嗣其父爵位,曾封亭侯、离石子,官任南阳太守。孙密也靠父亲功勋,而为骑都尉,据《世语》,后因结交浮华之辈,被免官废锢。

然而,史料记载两人事迹皆缺缺,无有杰出表现。相对家世而言,只能算是匆匆过客了。

第三代孙楚-枕流漱石的名士

孙楚(221294),字子荆,《晋书》有传。史称其才藻卓绝,爽迈不群”,多所陵傲,故缺乡曲之誉。楚少欲隐居,谓王济道:吾欲漱石、枕流。济笑道:流非可枕;石非可漱。楚道: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魏末,孙楚已40多岁,才入仕为镇东将军石苞的参军,后为晋扶风王司马骏征西参军,晋惠帝初为冯翊太守。死时大约70多岁。刘义庆《世说新语》载其轶事一二。《孙楚集》据《隋书·经籍志》载,凡12卷,今佚。明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辑有《孙冯翌集》。

孙楚仕途曲折坎坷,但他以其超群的才藻,给后人留下了一些诗赋、书信等,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资料.孙楚的作品至南朝梁时,即有编定的集子。到清朝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共收录他的赋17篇,另外,还有奏议、书信等。

孙楚尽管仕途坎坷,但他并不逃避现实,对现实仍然充满乐观态度。在他的诗赋中,很少颓废厌世之调,而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奋发精神。他的《登楼赋》对长安城内外景象的描述,便是一例。其中牧竖吟啸于阡陌,舟人鼓枻而扬歌。营巷基峙,列室万区,黎民布野,商旅充衢数句,将长安城外的田园风光及城内市区景象,描写的历历在目,逼真可信。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爰和对现实的追求。

孙楚的送别之作对人生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例如他的《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作诗一首》便是这样。天地为我炉,万物何小。达人垂大观,诫其苦不早。表现了对死生的无虑,以及对征人的深切慰勉。

第四代

孙楚有三子:孙众、孙洵、孙篡。孙众未仕而早终;孙洵为颖川太守;孙篡史书上只见名字而不见事迹,不过他的二个儿子:孙统、孙绰,《晋书》上都有传。《孙绰传》中说,孙绰袭爵长乐侯,说明其父孙篡在世时官位不低,曾赐长乐侯之爵。

这几个人除了官职之外,文学上也没有什么杰

出的表现,又是匆匆过客的一代。

第五代

孙洵之子孙盛(约302374),字安国,亦为东晋名士,《晋书》有传。曾任佐著作郎,出补浏阳县令。历任将军陶侃、庚亮、庚翼、桓温都请孙盛为府室参军、廷尉正诸职,后平蜀进洛,以功进封吴昌县侯,出补长沙太守。入朝又累迁秘书监,加给事中,72岁时去世。博学而有医卜、易象和历史方面著述,是玄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有二子:孙潜和孙放。孙潜字齐由,为豫章太守。孙放字齐庄,幼年就很聪明,后官任长沙相。

孙统,字承公,善于写作,时人以为有其祖父孙楚之文风。征北将军闻名徵为参军,然孙统辞而不就。其性喜好自然山水风光,曾为吴宁(今浙江东阳县东)县令,居职不留心繁琐事务,纵意于旅游,这一带名山胜川,无不穷究浏览,可谓古代旅游大家。后任余姚县令而卒。其二子:孙腾、孙登、孙腾字北海,亦以博学著称,官至廷尉。孙登喜好名理之学,曾注《老子》流行于世,官任尚书郎。

孙绰(314~371),字兴公,幼年丧父,寄身外家。少时即慕老庄,有隐居志趣,曾游放山水十余年。出仕后始任著作佐郎,袭爵长乐侯。不久,应征西将军庾亮聘请,任参军,历官章安令、太学博士、尚书郎、建威长史、右军长史、永嘉太守、散骑常侍、著作郎、廷尉卿等。

孙绰文采,当时人称横绝一世。文士以绰为冠,王公大臣皆以得绰文为荣。朝中重臣名士如殷浩、桓温、庾亮等的墓志碑文,均出其手。任右军长史、永嘉太守时,在会稽住过相当长的时间,与谢安、王羲之等皆为一时名流,是当时绍兴文士集团的重要成员。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与王羲之、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会于兰亭,饮酒赋诗。孙绰与其兄孙统各赋诗两首,孙绰并被推举撰《兰亭集诗·跋》。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大司马桓温北伐收复洛阳后阴谋篡位,欲迁都洛阳,朝廷及众官皆慑于桓温权势,无人敢提异议。唯孙绰挺身上书,作《谏移都洛阳疏》。疏中写道,迁都乃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终于让桓温放弃了迁都之念。

东晋偏安江左,清谈之风尤甚,反映在诗歌创作中是玄言诗盛行。作为当时诗坛领袖之一,孙绰的创作体现了其玄学本体论的影响,别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缺陷。其诗充满玄理道义,形式呆板,枯淡乏味。《答许询》就是明显的一例,其第三章中遗荣荣在,外身身全;卓哉先师,修德就闲等句,实际上是用四言诗演绎道家哲理。但他也善于从山水景物的描写中阐发玄理,抒写逍遥自得的精神情怀。其《兰亭》,写清风曲水,修竹停云,鱼戏莺歌的春天景色;其《秋日》,写天高气清,凉风湛露,木叶始凋的秋天景色。写春则豁朗欣畅,写秋则玄远疏淡,抒写的都是闲适、惬意的情致,这类诗可谓谢灵运山水诗的先声。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工丽细致,词旨清新,在晋赋中较为有名。赋中虽流露出求仙思想,但对景物作了细致的描绘,如: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阙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等句,文辞工整秀丽,颇有情韵。孙绰视此赋为平生得意之作,曾对范启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孙绰作为以玄理为题材创作玄言诗的一代文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首先,以玄理入诗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增加了诗歌的深沉性和含蓄性;其次,使诗歌在那种追寻自得情趣和尘外之思的诗风中,开启了对自然声色描写,使自然景物成为诗歌艺术中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促进了山水诗的发轫和发展;第三,又因对山水刻画的需要而刺激了当时及后世对语言艺术愈益精致的讲求,使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境界。

孙绰还著有《论语集解》、《老子赞》、《喻道论》、《道贤论》、《遂初赋》等,后人辑为《孙廷尉集》,原书已佚。明文学家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有辑本。

孙绰亦工书。唐张怀瓘《书断》列孙绰书为第四等,与羊欣、孔琳之等同列。

有子孙嗣,据说文章有其父之风,官至中军参军,可惜早亡。

余声

至第五代之后,孙氏家族虽也在南北朝时代偶有人物崭露头角,然多属文学方面。且声势大不如前几代。这大概也印证了当时南方士族腐朽渐趋灭亡的迹象。

《太原中都孙氏谱》载,孙放有子孙秉,孙秉子孙康,官任起部郎,即为历史上因家贫无油,晚上用雪反映月光来读书而出名的孙康。正是因为孙康这一刻苦读书的故事常给后人以激励,且在民间流传甚广,所以太原孙氏的堂号,便称为映雪堂。

另据《宋书;臧质传》载,南朝刘宋时的孙冲之,是孙盛的曾孙,官至右军将军、巴东太守。《南史》载,官居骠骑鄱阳王参军事的孙伯翳,是孙盛的玄孙、孙放的曾孙。而孙伯翳的父亲,也就是孙盛的曾孙、孙放的孙子:孙康。此处说孙放为晋国子博士、长沙太守,恐怕有误,太守之家不至于如此快的潦倒,还是《晋书》说孙放终于长沙相较为可信,《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孙放别传》也说卒长沙王相,而孙放之子孙秉无官任而使家境中落,这样便引出孙康映雪读书之一幕。

《南史;文学列传》中,还记有一位太原中都的孙氏名人:孙诜,字休群,他爱文,尤赏泉石,卒于御史中丞。官位还相当高。

评叙

作为历史上的孙氏家族,与王、卢、郑等一流士族相比,存在历史实在短暂,他们早早就湮灭在了南北朝时代,而不像那些一流士族一样,在隋唐皇汉光耀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异彩。因此,早早的为历史所遗忘也就无可厚非了。

    纵观孙氏家族的兴衰成败,乃在于纯粹文士家族。而不像别的士族一样,或文学、或军事。因为纯粹是文人家族,所以随着南北朝不断的战火离乱中渐趋衰落,也就是必然的了。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