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关老龙头的澄海楼上,悬有“雄襟万里”的匾额,据说原额为山海关督师孙承宗所题。
一代重臣孙承宗曾两次临危受命,到山海关督师,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孙承宗,字稚存,河北高阳人,青年时代便关注国家的边疆,经常到边塞考察,《明史》上说他:“喜从材官、老兵究向险要扼塞,用是晓畅边事。”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他考中进士,授编修,天启二年(1622)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后金(清朝前身)军逼近明朝辽东的军事重镇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辽东巡抚王化贞弃城逃跑,经略熊廷弼也被迫退入关内,辽东陷入危机。当时兵部尚书张鹤鸣自请到山海关督师,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他到山海关之后由于毫无作为,不敢回朝,朝廷以为兵部不能无人主持,于是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上任之后便建议朝廷:抚恤辽民;精简京师的军队;修筑蓟镇长城;开垦京东屯田,并推荐袁崇焕为山东按察使佥事;推荐兵部左侍部王在晋为辽东经略,取代熊廷弼,这些建议都被朝廷采纳。
王在晋到达山海关之后,听任了蓟辽总督王象乾的怂恿,计划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修建重关,并派四万人驻守。这一计划遭到部下袁崇焕等人的反对。双方争执不下,有人把情况上报给了首辅叶向高,叶向高不置可否,孙承宗要求亲自前往山海关,解决双方的争端,他的要求取得了朝廷的同意。
孙承宗抵达山海关之后,详细考察了这一带的形势,认为王在晋划关而守,将山海关外大片领土放弃的错误做法,将会导致“北京以东永无安宁之日”的严重后果。因而他坚决否定了王在晋的主张。回京后建议朝廷将王在晋撤换,自己申请到山海关督师,朝廷于是以原官命他总督山海关及蓟镇、辽东、天津、登、莱诸处军务,便宜行事,不受朝廷节制,并批给他八十万经费。他到任之后,立即对山海关一带的军事进行了整顿,首先在人事安排上明确分工:任命袁崇焕管理营务;鹿继善等负责军储,杜应芳负责修缮甲仗;孙元化负责修筑炮台;命游击祖大寿驻守觉华岛(今菊花岛);副将陈谏协助赵率教驻守前屯(在山海关外七十里之前屯卫);副将李承先负责训练骑兵,当时驻守在山海关一带的军队大约七万人左右,这些军队纪律松散、冒领军饷,孙承宗亲自对驻军校阅核实,淘汰军官数百名,遣散河南,真定的疲兵万余人,用节余的军饷救济辽东难民七千余人,遣发难民到前屯为兵。此后孙承宗亲自视察了宁远(今辽宁兴城),同宁远的将士讨论战守问题,决定命袁崇焕、满桂在宁远驻守;祖大寿负责城池的修建。与此同时孙承宗派兵进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以及大、小凌河,收复了大片被后金侵占的土地,他在山海关督师四年,成绩是巨大的,前后共修复山海关以外的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立车营五、火营二、前冲后劲营八;制造甲仗器械弓箭等战具数百万;开拓土地四百里,开垦屯田五千顷,每年收入五十万两,因而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戴。由于孙承宗、袁崇焕的共同努力,明朝的辽东防线得以巩固,使后金无隙可乘,边疆呈现和平局面。
当时阉党魏忠贤掌握了朝廷大权,因为孙承宗名高权重,他企图拉拢孙承宗结为私党,委派自己的爪牙刘应坤向孙承宗示意,却遭到冷遇,孙承宗拒绝与他交谈,因此触怒了魏忠贤。而对魏忠贤在朝中排斥异已,陷害忠良的行为,孙承宗也非常气愤。他借故回京,希望在皇帝面前陈述自己的意见,魏忠贤得知孙承宗的来意,便捏造他将率兵入朝以清君侧。起初明熹宗(天启皇帝)不信,魏忠贤竟“绕御床痛哭不已”,熹宗为他所动,命内阁拟旨,借口“无旨擅离守地,非祖宗法,违者不肴”,强迫兵部派三道飞骑制止孙承宗入朝,孙承宗只得半途而返。魏忠贤及其党徒又乘机制造事端,令言官上书说:孙承宗的部下马世龙偷袭跃州堡(今营口北牛庄附近)在柳河(今辽宁盘山、黑山以西)惨败,孙承宗为袒护马世龙,隐瞒不报,枉法循私,心怀叵测。由于魏忠贤大权在握,朝中大臣都仰其鼻息,孙承宗终于受排挤而免职。
孙承宗免职后,阉党高第代替了他的职务,高第到任后尽撤关外的防御措施,辽东形势再度陷入危机。
崇祯二年(1629)十月,后金军入大安口,逼近北京,朝廷又以经略兼兵部尚书起用孙承宗,明思宗(崇祯皇帝)召见于平台,询问他防守大计,孙承宗奉旨在深夜巡视了北京全城的防御情况,夜半,明思宗传旨,命他去防守通州,当时敌兵遍于近郊,孙承宗只率廿七骑从东便门溃围而出,直抵通州。到通州之后,立即与保定巡抚解经传、御史方大任、总兵杨国栋婴城固守,这时后金兵已临北京城下,孙承宗急派游击尤岱以三千骑兵赴援,又派副将刘国柱与尤岱联合守卫京师、调发密云兵三千驻守东直门,保定兵五千营于广宁门。明思宗受敌人的离间,逮捕袁崇焕下狱,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率军向关外溃逃,这一消息传出以后,举朝震惊,孙承宗分析:祖大寿之所以溃逃,完全是由于目睹袁崇焕被捕,自己心存畏惧,并没有反叛朝廷的思想,他上奏皇帝,应大开生路,对祖大寿做争取工作,明思宗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孙承宗谕令祖大寿向朝廷上书,说明情况求得谅解,祖大寿在孙承宗的感召之下,终于全军以归,在以后保卫关城的战争中立下了战功。
此后明思宗命孙承宗去守卫山海关,当时山海关刚刚被溃兵抢劫,秩序非常混乱,孙承宗到达后,人心才逐渐稳定下来。而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加强防御。山海关西门的卫城仅二里,正当防卫要冲,城墙低矮,容易攀登,孙承宗在卫城外另筑高墙,加强防守设施。城内饮水不足,在孙承宗的监督下,一昼夜之间便凿井百余口,解决了饮水问题。为了加强关城的秩序,孙承宗将已经淘汰的杂役人员编成巡逻队,命他们巡行街道,守台护仓,甚至将关城的各家老小都组织了起来,投入保卫关城的战斗中去。这样城内的间谍无隙可乘,外来的间细都被逻骑捕捉,山海关的守卫得到了充分保证。
孙承宗在关城巩固之后,立即派游击祖可法率骑兵四营,往西驻守抚宁,又调马世龙率兵一万五千人进援北京。
崇祯三年(1630)正月,后金军攻下永平(今卢龙),接着攻陷迁安、滦州,分兵进攻抚宁,由于祖可法坚守,抚宁没被攻克,后金军调头向山海关进军,距山海关三十里扎营,明副将官唯贤等奋力抗击,后金军被击退,转而再攻抚宁、昌黎,因为两城已经做好应战的准备,所以敌军未能得逞。
这时,通往北京的道路被阻隔,孙承宗、祖大寿在东,马世龙及各路援军在西,双方互不通消息。孙承宗派人沿海南行到达北京,朝廷才得知山海关安然无恙,明各路援军士气大振,于是在兵部统一指挥下准备反攻。由于山海关城西南抚宁、昌黎、乐亭三县屹立未动,城西的石门、燕河、台头等三座军事重镇也没被敌人攻占,由这六座城堡拱卫山海关,后金占领山海关的企图变成了泡影。山海关防线得以巩固,使后金的军队在关内无法立足,这就确保了京师的安全。是时,北京戒严,从各处调来的勤王兵有二十余万,这些军队屯驻在京畿及蓟门一带,都按兵不动,只有孙承宗在东线提前采取行动,以解京师之围。
为解京师之围,马世龙建议先收复遵化,孙承宗分析形势认为:遵化在北,易取而难守,不如缓取。可先作出进攻遵化的姿态,藉以牵制敌人,而联合丰润、开平及山海关的军队袭取滦州。取得滦州之后以开平兵驻守,然后继续袭取永平,最后攻取遵化。按照孙承宗的进军计划,立即分兵 东、西二路向滦州进军。他并亲自到滦州督战。五月十日祖大寿、张春等先率军抵滦州城下,接着马世龙、尤世禄等亦率军继至,两路大军联合在一起向滦州猛攻,并用红衣大炮轰击,城楼焚毁,敌军被迫后退,明军乘胜登城,敌军又奋力反扑,被明军再次击退,滦州收复。后金的军队在明军的攻击下狼狈向永平方向溃逃。沿途又遭明军的截杀,死伤无数。是时,明副将王维城也收复了迁安,后金贝勒阿敏见大势已去,在永平城内大肆屠杀之后,向北逃窜,孙承宗进驻永平。
五月十六日明军进入遵化城,被后金占领的滦州、遵化、永平、迁安四城终于收复,明思宗得到捷报,告谢郊庙,大行赏赐,加封孙承宗为太傅。后代史学家认为孙承宗收复四城,比韩世忠的大仪镇、岳飞的朱仙镇大捷都要伟大。
崇祯四年(1631)正月,孙承宗东巡至松山(今锦县南三十里)、锦州,他主张先据右屯(今辽宁锦县东七十里),修筑大凌河(今辽宁大凌河甸子),以大凌河为根据地,逐渐向东推进。后金国王皇太极忧虑大凌河修筑完工后将成为明前哨阵地,乘其未完工时,主动向大凌河发动进攻,八月初皇太极率大军进攻大凌河城,祖大寿婴城固守,皇太极屡攻不克。孙承宗派辽东巡抚邱嘉禾,总兵宋襄、宋伟率兵四万进援,皇太极分兵为二,一部份对大凌河继续包围,另分兵逼近明援军。但后金军见明援军的军容强大,引军回走,明军见敌人不战而退,以为敌军怯战,便向大凌河进军,驻军于距大凌河城西十五里的长山口,祖大寿在城内遥望援军,恐怕受敌诡计不敢贸然出击,皇太极督兵三万以围击明援军,明援军坚守阵地,屹立不动,皇太极先冲击宋伟的军营,宋伟殊死战,后金军多死伤,不得逞,便又向宋襄营地发动进攻,在后金军炮火猛烈攻击之下,宋襄军被击溃,接着宋伟的军队也溃败下来。后金军以伏兵断绝了明军的归路,援军全部被歼,将军张春等三十余人被擒,因为明援军的溃败,使得大凌河成为孤城,但明军仍然坚守不退,城内粮食断绝,杀人马以食,日久,明军困疲,祖大寿伪降之后 带少数人逃往锦州。皇太极毁大凌河城回师沈阳。
因为长山口战役的失败,明臣便对孙承宗大肆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孙承宗连续上疏,自行隐退,明思宗答应了他的要求,以原官退居故里。但部份朝臣仍不放过他,继续攻击他丧师辱国,最后被夺官闲住。孙承宗在故里闲住七年,有人建议重新起用他,朝廷不报。崇祯十一年(1638),清军绕道进入长城,进犯保定,攻打高阳,孙承宗率全家拒守,城破,被执。他坚贞不屈,最后“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六岁。他的子孙17人随他一起为国捐躯。
孙承宗能诗善文,他在山海关督师期间,曾写诗文多篇,《永平府志》曾辑录他作的《殚忠楼》等诗词十六首,都抒发了他献身边疆的豪情壮志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至今仍被人传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