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谱,源于上古,延续于现代,上下数千年,和中国的历史一样悠久绵长。据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设有专门执掌帝王、诸侯血缘世亲、姓氏传承的史官。如周之史伯、鲁之众仲、晋之胥臣、郑之公孙挥、楚之观射父,均专司其事。三闾大夫屈原也是专掌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的官员。秦时的《公子血脉谱》,也是载录相关姓氏的专门著述。
然而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一大批珍贵的文献资料付之一炬。我们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姓氏的著述,大概只有《帝系姓》和《世本》两种,记录了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及居邑。
此外在《尚书》、 《诗经》、 《春秋》、 《左传》、 《国语》及《竹书纪年》等先秦经籍中,亦可寻觅到有关姓氏的蛛丝马迹。其中《左传》对姓氏的起源、类别及社会功能的论述,较为精辟、系统,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东汉以后,随着门阀制度的形成,为适应门阀世族特权阶层的需要,由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王符撰写的《潜夫论·志氏姓》,应劭编撰的《风俗通义·姓氏篇》等姓氏专著应运而生。宣扬了门阀世族的高贵血统,为豪门大族的联宗叙谱提供了历史依据,在姓氏文化研究中融人了浓厚的宗法色彩。
魏晋时期,以“九品中正制”选官任职,将士人划分为九个等级,登记入簿,作为选用官吏的依据。各级政府设置谱官、谱局,负责姓氏、谱牒的登录、编撰、厘订、收存。
朝廷为了维护士族门阀的特权地位,用官修姓氏录或氏族志,严格划分士族与庶族、门阀与非门阀的界限。当时,由官方编撰的“百家谱”或“百官谱”,既包括家族源流的传承世系.又包括人物传记,统称为“姓氏簿状”,具有公开的官方性质.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否则视为非法。如挚虞撰写的《族姓昭穆记》,是一部十卷本的姓氏巨著,成书后进呈朝廷,以“定品违法”.不准使用。
东晋时,贾弼广泛搜集当时的许多姓氏书和族谱、家谱,对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的世家大族的门第等级,予以具体划分.编成《姓氏簿状》,共七百一十二卷,由朝廷批准颁发,是当时最重要的官方巨著,成为选择官吏的重要依据。此外,尚有南北朝宋何承天的《姓苑》、齐王俭的《姓谱》、梁王僧孺的《百家谱》、徐勉的《百官谱》、北齐魏牧的《魏书·官氏志》,都是这一时期姓氏书的代表。
唐代,姓氏之学大盛,太宗李世民曾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孤德芳等四位大臣,编撰《氏族志》,鉴别世系,刊正姓氏。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书成,颁布天下。这就是著名的《大唐氏族志》,可惜佚失不传了。据史料记载,《大唐氏族志》共一百卷,收录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其后官修的姓氏著作又有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成书的《高宗姓氏录》,收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由柳冲修订的《大唐姓系录》一百卷,收录姓氏有所增加。另外,还有贾至撰《百家类例》十卷,韦述撰《开元谱》,柳芳撰《永泰新谱》二十卷,张九龄撰《姓源韵谱》以及林宝撰《元和姓纂》等。
宋代,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以及隋、唐以来“九品中正制”的废除和科举制度的盛行,门阀世族制度完全衰落.官方已不再组织编修姓氏簿状。随着门阀制度的瓦解,那种用以区分世家大族门第高下、维系门阀士族制度的官修姓氏簿状的编纂终止了.但封建家族制度却仍然存在,并继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私家撰述的族谱对维系封建家族制度则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以后。修撰家谱之风十分盛行,几乎每个大家族都有家谱(或叫族谱、宗谱、支谱、通谱、家乘等等)。流传下来的传统家谱资料形式多样,包括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钟鼎家谱、碑谱、塔谱、云和神轴以及各种常见的纸谱、绢谱、帛谱等。其数量,虽因历代天灾人祸战乱,散佚不少,但仍蔚为大观。据不完全统计,仅宋元以后的私家家谱,目前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就收藏有二万八千五百余种,若将民间收藏的也予以归档,那将更为可观,例如江西某县就有家谱一千多种。此外,台湾还藏有宋元以后的家谱一万零六百一十三种,香港有七百种,流失在日本的有一千七百五十种,美国有一千四百三十种。
谱牒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那么它的产生就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家族制度已经形成,需要谱牒来记录它内部的
血缘关系;二是文字已经产生,并且有了简单的书写工具,如简册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文献。因此、那种认为原始社会已经产生谱牒,并把谱牒分为口述家谱、结绳家谱、文字家谱的种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当然,谱牒的起源也有一个从简单到繁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们对自己家族世系的记忆,最初总是口耳相传,当懂得结绳记事时,就会利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记忆,但这种东西不是我们所说的谱牒,它不会成为一种文献、簿籍。
关于中国谱牒的产生过程,根据目前能见到的材料和研究状况,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小的阶段,即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的萌芽阶段与西周(公元前1000-800年)的形成阶段。商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形成于西周。
夏朝(公元前2000-1500年)的王室世系,从夏禹立“国”到夏桀灭亡,在《史记·夏本纪》中有很详细的记载。由于夏朝已有文字之说目前还只是推论,并无实物证明,《夏本纪》中的世系,很可能是商周以后人们根据传说追记的,而不是当时的实录。《史记·殷本纪》所记汤建国前的先公世系和盘庚迁殷前的先王世系,也可能有着类似的情形。至于《大戴礼记·帝系》和《五帝德》中所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片断世系,则可以断定是战国以后人们根据传说追记的,不能视为信史。我们今天可以准确无误地视为商代世系表的东西,是甲骨文中的几片刻辞和商金文中的几件彝铭。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