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随着时代变迁以及家谱的史料价值越来越被重视,许多尘封已久的家谱走进公共收藏机构,进入公众视野。今年3月,国家图书馆和澳门基金会签署“全球中华寻根网”合作项目,开始家谱数字化服务;日前,上海图书馆举办了为期半个月的“馆藏家谱精品展”,多件家谱珍品与观众见面……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家谱又称谱牒、族谱、宗谱、家乘、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血亲团体记载本族世系和相关事迹、反映本家族繁衍发展过程的历史图籍。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 千年文明古国,历经沧海桑田,身处其中的百姓家族无论大小,不分贵贱,都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这些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
皇室玉牒:宫廷生活的珍贵史料
玉牒,即皇帝家族的家谱。7月14日至27日,“寻根稽谱: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精品展”上,一件罕见的玉牒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宋代皇室家谱《仙源类谱》。该谱记录了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和魏王(赵廷美)之下六世以后的皇亲世系,是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玉牒。这部玉牒成谱年代约为南宋初年,虽仅存残谱一页,但由于存世宋代玉牒极少,这部皇室家谱弥足珍贵。此皇室家谱目前只有两件,分别藏于国图和上图。宋史专家王瑞来指出,在宋代,除参与修纂的人之外, 多数人对玉牒状况不甚了解。正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五)所说:“本朝国书严奉宝藏, 未有如玉牒者也。”专家称,宋代文献中, 有关玉牒的记载并不多见,保存下来的这些玉牒被称为“秘籍”毫不为过。
相比之下,清代玉牒记载内容翔实、装帧华丽。现存的1100余册清代玉牒,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幸存至今的皇族家谱。记者见到的这部《圣祖仁皇帝(康熙)位下十四子多罗恂勤郡王世系谱》为清内府钞本,修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记载康熙十四子多罗恂勤郡王允禵支下,从允字辈至载字辈六世的世系。爱新觉罗·允禵深受晚年康熙宠爱,屡立战功,驻军西北;雍正即位后,被削爵禁锢;乾隆二十年六月去世,谥号曰“勤”。该谱内文字有3种色彩,第一种是黑色,第二种是朱色,第三种是朱色上覆盖黑色。黑色用于已亡故的列祖列宗,朱色用于修谱时尚健在的人,最后一种则是初修谱时未亡,而在后次修谱时亡故者的人名。
专家说,从清代玉牒中,后人可以看到200多年间皇权更替、宫廷斗争、皇族爵位的继承等皇族纷争。此外,玉牒还是中国最为完整的清代皇族人口统计资料。因此,清玉牒是我国档案之珍品,为后人研究宫廷历史及皇族户籍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名人宗谱: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
1984年,国家档案局、文化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图和上图两处馆藏就有400余种名人家谱,涉及经学、史学、文学、方志学各门学科,以及藏书、教育、艺术、政治、军事、医药等各个领域。
名人谱,当首推“天下第一谱”《孔子世家谱》。在有关孔子的谱系中,由孔子77代嫡孙孔德成等于1937纂修的铅印本《孔子世家谱》最为完整。据此可知,孔子裔孙多次出现单传情况,自孔子而下就连续七世子孙单出,自九世起孔氏人口方逐渐增多。谱内收录散处全国的孔氏裔孙共182支。全谱154册,体例精严、剪裁得当,系目前国内馆藏册数最多的线装家谱。在国图方志馆,记者见到了一本更为稀有的孔子家谱——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纂修的《孔子世家谱》。该谱文字为朱红色活字印刷,异常精美。曾任京师图书馆馆长的梁启超收藏过该谱,在第一卷开头右下角,赫然印有梁启超阴文方印。国家图书馆方志馆负责人说,戏剧家孔尚任既是谱中人物,又是家谱编辑者,此谱又曾为名人所收藏,是存世家谱中的珍品。
晚清时期,洋务运动倡导者李鸿章的地位举足轻重。李国松纂修的《合肥李氏宗谱》讲述了李鸿章的一些轶事。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订问题时,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脸。第二年6月13日,李赴德国访问,在德国医生的建议下,李前往医院使用问世仅7个月的伦琴射线(X光)检查伤口。当他亲眼看到X光片上显现出子弹以何种姿势嵌入其头骨时(李遇刺后因手术风险高而没有取出子弹),李鸿章对此大感兴趣,并为这种技术取名“照骨术”。李鸿章也成为第一位照X光的中国人。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研究馆员顾燕说,《合肥李氏宗谱》内名人翰墨众多,书法家谭泽闿题写书名,叙世系自慎所起,无牵强附会现象,诗赋文章已收入专集,也不重复抄录。文字详赡,事可征信,多涉晚清重大史事。对于治中国近代史者,这本家谱颇具参考价值。
在国图方志馆,工作人员从库中小心翼翼地取出6本线装小册子,封面印有“越城周氏支谱”,这是记者要查询的鲁迅家谱。从泛黄的封面上可以看到,这套家谱编号为20,清代周以均撰、周锡嘉编订,清光绪三年(1877年)宁寿堂木活字本。由于该谱修于鲁迅出生前,故谱中仅载有鲁迅、周作人的父亲周凤仪。工作人员介绍,该家谱当时仅印20部,由周氏子孙收藏,分礼、乐、射、御、书、数6集,述周氏渊源、世系、世表、家传等,考据精当,史料可靠。该家谱书套上有周作人“越城周氏支谱,14世作人谨藏,民国廿七年壬月六日题签”。书中“樟寿”“树人”(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为其弟周作人手写添加。据悉,《越城周氏支谱》目前共发现3部,另两部分别藏于首都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
文征明家谱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二拍”作者凌濛初家谱湖州《凌氏宗谱》、实业家张謇家谱《南通张氏常乐支谱》、建筑学家贝聿铭家谱《吴中贝氏家谱》……各种印本的名人家谱,不胜枚举。顾燕说,这些家谱载有名人不见于其他文献的生平资料,可补正史、方志之不逮,且家谱中大量的其他记载,提供了其生活背景、家庭教育、社会关系等诸多史实,其价值不言而喻。
百姓家谱:续写家族繁衍史
中国家谱目前存有多少?近期出版的《中国家谱总目》显示,存世的中国家谱数量超过7万部,种数在52401种以上。除上图和国图外,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湖南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以及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等机构的家谱藏量也十分可观。这些浩如烟海、灿若星河的家谱,为我们描述了各个家族的繁衍史。如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所说:“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在百家姓中,王氏是第一大姓,自古就是望族。据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应梅介绍,王季烈所修苏州《莫厘王氏家谱》,共记录族内男性近5000,女性近3000,可谓一部人物词典,多数有名字、排行、别号、生卒和婚配记载。家谱中的许多人物是进士出身,要么政治地位显赫,要么社会影响显著。
家谱续写着家族的繁衍史,许多人从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国图方志馆藏有一套《湖南湘潭昭山宋氏石潭房七修族谱》,该谱清晰地记载:湘潭昭山宋氏原世居安徽,至元代,始迁祖宋文学携三子移居湘潭,从此世代相传。2005年5月,宋楚瑜访问大陆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瀛台宴请宋楚瑜一行时,赠送给宋楚瑜的礼物中就包括一套宋氏家谱,宋楚瑜表示这是“最好的礼物”。这套家谱是国图工作人员以《湖南湘潭昭山宋氏石潭房七修族谱》为原本,按照1∶1比例重新印制的。谱载,宋楚瑜曾祖父宋增阅生有宋声显、宋声顺和宋声颚三子。其祖父宋声显生有宋扬晖(册名宋达,宋楚瑜父)、宋扬曜、宋扬曙三子和宋扬映一女。该谱修订时,宋楚瑜尚未出生,所以其名字不在谱中。
一本看似普通的《北岭徐氏宗谱》却最早记录了中国人参加首届世博会的情景。在“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精品展”展厅的显著位置,这部家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这本刻印于1884年的宗谱记载,1851年伦敦世博会,主办方非常希望中国参加,但清政府置之不理,主办方请人说服中国商家参加。最终,丝绸商人徐瑞珩(字德琼)代表中国前往。作为上海开埠后首批来沪闯荡的广东商人,徐瑞珩在沪经营丝绸、茶叶,蜚声商界。
谱中两文《徐君德琼行状》和《荣村(徐瑞珩号)公得奖感言》记载了徐瑞珩所携“荣记湖丝”在众多展品中脱颖而出,夺得金、银大奖的过程。该谱记述:“咸丰纪元,英国开百年大会于其伦敦之京城……君独寄七里湖丝十二包,往陈于会。既而较论久之,竟推君丝为会中第一,中外人无异词。英国主亲临观之,喜甚,奖君金银牌各一,手谕、画幅一帧。”1852年伦敦皇家协会出版的《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评奖委员会报告书》又有佐证:“在中国部分,上海荣记丝绸的展品表明,当地农村蚕种的改良促进了丝绸质量的提高,因此,它被评奖团授予奖牌。”这段史料的出现,将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在时间上提前了16年。此前,中国申办世博会材料认定,最早见识世博会的中国人是王滔,他亲历了第二届巴黎世博会。
另外,有些百姓家谱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即像谱。由清代严信厚画辑的浙江慈溪《严氏像谱》为上图馆藏珍品,该谱专门记载了诰制、碑拓及作者严信厚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画像。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陈建华说,多数家谱以文字记录为主,这种图谱较为罕见,而《严氏像谱》所绘人物衣着华贵、仪态雍容、色彩艳丽、线条隽
美,堪称像谱中的佳作。
涉外家谱:对外文化传播的佐证
日本家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画像
中外交流源远流长。通过家谱,可以看到千百年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事例,尤其是周边的韩、日、越南诸国,所受汉文化影响既广且深。这些为数不多的涉外家谱资料,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提供
了依据。
在上图馆藏家谱精品展厅,一部日本原版家谱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它就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这部日本家谱记录了“大藏朝臣原田家”1000多年的历史,通过家谱追溯,其祖先竟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后裔。谱中叙述了其祖先缘何东渡日本,以及在日本繁衍生息的历史。据记载,原田家族的始祖为中国汉高祖刘邦,传至东汉献帝玄孙阿知王,率2040人东渡日本奈良县高市郡桧前村。谱内载有先祖小传、画像、世系、家宝、祠田等。其中先祖彩色画像绘工精细、鲜艳夺目。
然而,中国正史中并没有关于刘阿知的明确记载。据《后汉书》,汉献帝刘协娶皇后伏氏、曹氏,见于记载的皇子有7个。其中曹皇后所生刘冯、刘熙、刘懿、刘邈、刘敦,东汉灭亡后又一同被贬为列侯,另有伏皇后所生两皇子不知名,被曹操所害。退位之后,刘协被奉为山阳公。三国魏青龙二年三月庚寅,刘协病死。刘协子刘冯早卒,刘康嗣袭为山阳公,死于晋太康六年。而日本史书《日本书记》、《古语拾遗》、《续日本纪》记载,第四任山阳公刘秋及其同辈刘阿知均是汉献帝玄孙。刘阿知于公元 289年五月初一,率其子刘都贺、舅赵兴德及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以求取仙丹之名,离开汉土,历经艰难东渡,于应神天皇年间到达倭国。按照家谱所说,原田家族已传衍到刘邦的第93代,他们至今仍按照传统礼节对刘氏远祖定期祭祀。
采访过程中,专家还提到了另一份国外家谱——《南阳李氏族谱》,为朝鲜人李兢于朝鲜哲宗八年(1857年)所修。该谱记载,一世祖李顺大,生在我国明代中前期,世居湖南宾城南阳县(后改属兴阳县)。近世后裔多以武功食禄加爵,十世之后,很多人从事医学与翻译。此谱以铜活字印刷,纂修体例模仿中国家谱,谱中纪年也用中国年号。
采访后记
这几天,记者一直在和各种版本、各种样式的家谱打交道,同时聆听相关谱牒专家的讲解。这些被称为家族秘籍的东西,记录着各自家族绵延生息的过程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说,国史是官方政治化的宏观史,家谱是民间社会化的微观史。透过大大小小的家谱,我们看到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微观世界。每一行文字、每一张画像都与宏观的历史相辅相成,互相求证着……这些尘封已久的家谱,不
久将会通过数字化渠道进入互联网。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苏品红透露,国图和澳门基金会合作签署“全球中华寻根网”第一期建设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相关软件试验平台正在研制中。另外,上图、浙图等的家谱数字化工作也在进行中。随着这项工作的全面开展,网络寻根、家谱编纂互动、家谱专家咨询、寻根百科、家谱在线阅览等功能正在一一实现。
专家提醒:家谱也需去伪存真
对于家谱的价值,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谱牒专家王鹤鸣将其概括为文物价值、资料价值、教化功能、寻根价值。专家还指出,尽管家谱和国史、方志一起构成三座历史“大厦”,但其弊端和局限性不容忽视:
其一,家谱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王鹤鸣说,几乎所有的旧家谱的谱序、凡例、族规家法等内容,都宣扬封建忠孝节义、三从四德、重男轻女、族长专制等封建伦理规范乃至封建迷信等。
其二,家谱中存在“攀附”“杜撰”现象。王鹤鸣指出,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的先祖。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托,如朱熹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郑、洪、吴等姓家谱同时采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别,其余文字均雷同,大部分系假托。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说,历史上部分家族的确有过迁移,但很多家族把他们祖先的迁移史附会于著名的移民运动,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后的北人南迁,具体的迁移时间、地点不一定正确。如果轻信了这些家谱中的记载,就会影响我们对移民历史的正确复原。
其三,家谱往往扬善隐恶。王鹤鸣说,家谱中凡本族列祖列宗系官宦、名人、奇才、烈女的,则辟有小传,乃至编写传记、行状,刊载墓志铭等。另一方面,对家族中所谓“叛逆”“犯刑”“败伦”“背义”“杂贱”者,则采用“除名”“出族”“出谱”等措施,不予书写,名不见谱。对此,葛剑雄说,必须看到一般的家谱无不扬善隐恶、夸大溢美,如果不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一味相信家谱的记载,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
存世家谱为何“南多北少”?
目前可以查阅到的家谱,无论是名人家谱还是普通家谱,南方家族所修家谱数量远超过北方。国家图书馆方志馆副研究馆员郝瑞平告诉记者,国图曾对清代乾隆以前修纂的60多种各地家谱进行整理,家谱源地几乎全在南方,其中13种来自浙江。近年来出现的重修家谱热潮中,也以江浙、湖南等地为盛。那么,家谱领域为何出现“南多北少”的现象?
对此,上海图书馆家谱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顾燕分析说:其一,环境因素。近代以前,南方环境平和安定,为家谱编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相比之下,北方战乱和人口迁移较为频繁,不利于家谱保存。其二,经济因素。现存家谱多为宋代以后所修,当时中国经济中心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良好的经济条件,为家谱编纂奠定了经济基础。
郝瑞平说,国图地方志家谱阅览室每天接待读者10余人次,有很多人来此查阅资料,为自己家族修谱做参考。这些前来查看家谱的读者也多是南方人,在他的印象中,已经很久没有北方读者到这里查阅家谱了。郝瑞平认为,从古至今,南方家族已经形成一种修谱传统,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南方家族在人口传承上更为连续,家谱留存不仅数量多,版本质量、完整程度也远胜于北方家谱。
《中国家谱总目》出版
收录家谱52401种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文化工程《中国家谱总目》经过9年编纂,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总目》共计1200万字,收录中国家谱52401种、608个姓氏,是迄今为止收录中国家谱最多、著录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专题性联合目录。
据统计,《总目》所收录的608个姓氏中,条目超过2000条的姓氏有陈、张、王、刘、李,超过1000条的姓氏有黄、杨、吴、周、林、徐。该书涵盖了北宋编纂、流传最广的《百家姓》中收录的绝大部分姓氏,并且还多了168个姓氏,其中包括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姓氏。(记者 马子雷 图片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