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
|
|
|
各地孙氏 |
|
|
|
|
|
沧州望海寺孙氏家族 |
来源:网络 |
作者:不详 |
2017-02-16 |
评论:2 点击:7097 |
望海寺孙家是个大家族,全村近千户人家,除了少数几户外姓,都姓孙,是由一个祖先繁衍下来的。这个家族来自浙江余姚,老人们都说祖上是在明朝燕王扫北的时候,跟随燕王过来的。
民间所说的“燕王扫北”,是指燕王朱棣和侄子朱允文争夺帝位的一场战争。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定都南京,把他的第4个儿子朱棣封为燕王,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死后,本来应当把帝位传给长子朱标,但是朱标已先死了,就按传统传给了朱标的长子朱允文。燕王朱棣不服,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抗。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河北一带展开了一场持续一年多的拉锯战,最后燕王胜利,夺取了帝位。后又把都城迁到了北京。在这场战争中,河北人民信奉传统,不支持燕王,所以燕王每攻占一地,便屠杀当地百姓。当地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战后河北一带荒无人烟。后来的居民大多是从山西迁移过来的。我没有看到过从南方向这里移民的记载,再说地处鱼米之乡的余姚人也不会自己跑到这荒凉的地方来,估计我的祖上确实是燕王属下的一个军人,奉命驻守这里,才在这里安了家。
这样一个大家族是按血缘辈分分支管理的。全族分东、西、南三大支,每一支再不断地向下分,如同一棵大树,从树干一直分到树梢。居住远近也随着血缘而来,东支的人大多住在村子东部,而西支和南支的人则形成了西庄和南庄,村中有庄。村里不但建有孙氏家庙,还建有东、西、南三座祠堂。村子中央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是我心目中的中央大街。大街的中段有个广场,广场的北面有一座青砖青瓦坐北朝南的庙宇,就是孙氏家庙。家庙的门楼上原来挂着两块匾,一块是“榜眼”,一块是“武举”。这显然都是为祖宗争光的人了。1947年当地解放后,又加挂了一块“永垂不朽”匾,是表彰被还乡团杀害的农会主席的。进院以后走上高高的台阶,就进到供奉祖宗牌位的大殿,北面的供案上正中是一个大牌位,孔雀蓝色的地,金边金字,记得上面的字是“一世祖孙志”。“志”是带言字旁的。这大概就是我们老祖宗的名字了。它的两侧是2世祖至5世祖的牌位。大殿的西面供的是6世祖,东面供的是7世祖。这些牌位都是黑地金字。家庙的东面是一个跨院,有几间房,是供家族议事和筹办祭祀活动用的。三个祠堂数东支的最大,建在中央大街的东头,门前也有一个广场,只是比家庙少一个跨院。
各支都有自己的地产,由本族比较贫穷的子孙承包耕种,所得收入支撑家族祭祀、集体会餐等活动。家族活动最多的时间在春节前后。第一大活动是筹办供品,祭祀祖先。家庙里的供品由东、西、南三支分别承担,每支负责一个供案。供品的好坏不仅代表对祖宗的虔诚程度,也显示子孙的生活状况,所以每年上供都是三支子孙的一次比赛,哪一支的供品最好,就为这一支的子孙争光了。从大年三十开始,全族的人就都陆陆续续到家庙里去,与其说是祭拜祖宗,不如说是去看供品展览;至少我们小孩子是这样的心理。进到大殿,先得朝每一面的祖宗牌位磕三个头,然后就挤到案前去看那些供品。是不是好吃,我不敢说,反正非常好看。姹紫嫣红的花卉,五颜六色的动物,都是用肉、蛋、萝卜、青菜、豆制品等做成的,非常逼真。我特别喜欢那用猪肚子做的大象。我没有见过真的大象,只在万象更新年画上见过,但是我觉得做得很像。不过,我一边看一边想:这些东西是给祖宗们吃的呢还是给祖宗看的?死去的祖宗应该都是大人了,难道他们也和我们孩子一样边吃边玩?
家族的第二大活动是拜年。我最怕拜年,不是怕给别人拜,而是怕别人给我拜。半夜子时一到,父母把我叫醒,我先给父母磕头拜年。然后吃饺子。吃过饺子之后,就打着灯笼随父亲去老宅,先向祖父母的牌位磕头,然后拜伯母、叔父、堂兄。到快天亮的时候,去家庙、祠堂,拜完了祖宗以后,各支的人要集中到自家的祠堂前面去团拜。我家属于东支。东支的人繁衍慢,辈分高。我是17世。我刚记事的时候,15世的还有一个人在世,不久就死了,我没有见过。16世,也就是我父亲这一辈还有几个人在世,辈分最高。团拜,就是几百人集中到祠堂前的广场上,按辈分和年龄从高到低排序,有人叫名号,叫到谁谁就站到前面去,大家一起给他磕一个头。我第一次参加团拜才十多岁,呼啦啦一拜,简直把我吓坏了,我实在承受不起这么多成年侄孙的跪拜。回到家,本来想躺到炕上好好睡一觉,谁知刚过门的侄媳妇上门来拜年了,她非要给我磕头,我还不能用手去拉,男女授受不亲,只能承受,感觉非常尴尬。怕这种尴尬的局面再次出现,我就藏到我堂叔家去了。中午回到家,母亲告诉我,另一个侄媳妇来给你拜年,来了两次都没有找到你。我听了心里也不是滋味,让人家白跑了两趟。这是谁定的规矩呢?为什么当年过门的媳妇都必须把长辈拜到呢?
家族的第三大活动是上坟,也就是到坟地去祭祖。这是全族人的活动。正月初二,一大早就开始了。活动从家庙前的广场开始到回到原地结束。长长的队伍出村时,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人们举着各种仪仗,抬着各种供品,鞭炮声不绝于耳。从开始到结束,鞭炮声是不能间断的,除了单独放的二踢脚等以外,还有一挂各种鞭炮衔接起来的长龙。孙家的老坟在村南,俗称南坟。后来又在村北建了新坟,俗称北坟。所以得先去南坟,再去北坟,祭奠活动要持续到中午才能结束。
北坟的样子我记得最清楚。坟地前面有一棵高高的大杨树,大概有十层楼高,从几里地以外就能看得见,每到秋天刮起北风来,树叶哗哗的拍打声全村人都能听见。经过这棵大杨树,就进入了坟地。坟头都是黄土堆成的圆锥形,上面长满了野草。坟头从西北向东南一排排成扇面形展开,西北面第一排,辈分最高,坟头也最大,有两三层楼高,但是数量少,我记得只有三座。越往东南,辈分越小,坟头也越小,每一排的数量却越多。每座坟的位置都是按家谱排定的,无论早死晚死,次序都不会乱。二十年前我回过一次老家,堂兄带我去给父母扫墓,他把我的位置指给我看。我百年之后即使不埋在这里,这个位置别人也是不能占的。祖坟里埋的都是男人和他的配偶。夭折的孩子是不能埋进祖坟的。我四姐是14岁时闹瘟疫死去的,就埋到祖坟后面的地里去了。
过年之后家族还有一项活动是会餐。这一活动都是在支以下更小的家族体系进行。因为人太多了不好组织。会餐不抄菜,都是吃包子。那大包子肉多,味道很香。年老体弱不能出门的,由儿孙代领或派人送去。无疑,这项活动有助于拉近亲族关系。
一个大家族住在一个村,好处是相对安全。本村没有偷盗抢劫的事,外村的坏人也不敢贸然进犯。兄弟不和、儿女不孝的事是难免的,这类事一般不用经官,都由家族处理了。和外族外村的矛盾,更容易激起同仇敌忾。记得有一天,我看见浩浩荡荡的大车队出村了。车上满载着手执武器的青壮年。听说是外村的人来赶集,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和本村姓孙的发生了矛盾,不但打了孙家人,还辱骂了孙家祖宗,这一大队人马就是去邻村讨伐的。我很担心会有人死伤。可是过了几个小时大家都平安回来了。一问他们,原来没有打。一到那村,发现全村人跪在村口迎接,就这样讲和了。现在想来,家族大固然不受人欺,可有没有以大欺小的事呢?
一个大家族住在一起,也有不便的事。青年人搞对象就难。当地的习俗是同姓不通婚,更何况都能排上辈来,比如说,爷爷怎么能娶孙女呢?附近的村庄又很少,而且很小,没有几户人家,所以结亲要到很远的地方。就是孩子们在一起玩,也有许多不便。我五六岁的时候和一个小名叫大胖的女孩子相好,我们天天形影不离。我经常到她家去,她娘又生了小孩,我也照样进屋,看见那肉红的光溜溜的小东西躺在一堆沙土里,觉得很好玩。我回家向三姐报告见到的情形,她却警告我不要再去找大胖玩了。她说按辈分,大胖是你孙女,她娘是你侄媳妇呢。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但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像还做了件很丢人的事。
学校里也有些奇特的现象。因为学生都姓孙,所以不论是老师叫学生,还是同学叫同学,都是只叫名字,前面不加姓,即使外面调来的老师,也都遵从这个习惯。学校里,不但有兄弟同班,叔侄同班,还有不少祖孙同班,我是17世,我的同班就有25世的。但是在学校里,即使亲叔侄也是只叫名字。
|
|
|
|
孙履人 |
发表时间: 2018-11-06 03:20:04 |
鼒九公孙誌血裔数百年之间可谓兴旺哉……! |
孙履人 |
发表时间: 2018-11-06 02:59:37 |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