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揭示孙思邈之谜
来源:孙利聪
作者:黄卫平
2018-05-29
评论:0  点击:3675

     研究孙思邈的有关史实,不会影响这位大医学家的历史地位和声望。让这位伟大的医学家走下神坛,走出历代道家对他的溢美和仙化,成为真实的属于老百姓的民间药王,是现代人研究孙思邈的责任。

 

    孙思邈一生有许多谜,至今仍困扰着学术界,比如身世之谜、年龄之谜、从政之谜、后裔之谜等等,也是铜川人皆关心的。在我的创作计划中曾经有写孙思邈题材的想法,因此比较注意这一方面史籍资料的搜集。2007年我在网上搜得洛阳邙山出土一块碑是孙思邈儿子孙行墓志的信息。孙行是两《唐书》中有记载的孙思邈唯一的儿子。我猜想碑文一定有和孙思邈身世有关史料,当即通过洛阳日报的朋友在洛阳打听、寻找,终于有幸以高价获得拓片一套:墓盖为篆书《大周孙府君墓志铭》,墓志为《大周故太子中允孙公志文并序》——大周是武则天的国号,孙行在武则天时代当官并去世,意外之中而期盼的果然有孙思邈的身世,这是一个填补了空白的有价值的发现。  

 

    研究孙思邈,揭开孙思邈之谜,主要应依据第一手资料即新发现的这块墓志和唐代的原始史料(包括官修正史两《唐书》),有如下数种(按时间顺序排列、唐人记载孙思邈神话的《酉阳杂俎》、《宣室志》《续仙传》等不属史料系列不录):

 

    ①《备急千金要方》 孙思邈著 永徽三年(652) 

 

    ②《病梨树赋序》 卢照邻著 咸亨四年(673)

 

    ③《千斤翼方》 孙思邈著 开耀元年(681)

 

    ④《大周故太子中允孙公志文并序》(以下称孙行墓志)徐彦伯著 圣历三年(700)

 

    ⑤《()会要》 苏冕著 建中年间(780805)

 

    ⑥《大唐新语·隐遗》 刘肃著 元和元年(806)

 

    ⑦《旧唐书》 刘昫著 后晋天福五年至开运二年(940945)

 

    ⑧《新唐书》 欧阳修等 宋嘉祐五年(1060)

 

    依据这些史料对有关孙思邈之谜试解如下:

  

    一、孙思邈身世之谜

 

    关于孙思邈的出身,最具影响的我国著名的老中医干祖望撰《孙思邈评传》未涉及;《药王孙思邈传》认为是耕读之家;《药王全书》中张作记作《孙思邈生平与学术思想研究》,总结出生“一普通农家”,又云“有学者指出孙氏家庭可能有一定的文化家财,缺少史料根据”,予以了否定。“普通农家”被多种研究成果运用。

 

    孙思邈的身世,确实是史书无载。《药王全书》搜集有关历代孙思邈的原始史料,多达26,无一涉及。孙思邈的著作,《药王全书》收集了《备急千金要方》、《千斤翼方》以及《原题孙思邈著作十三种》。但是他的著作中对自己的家世、亲人一无所及,只在《备急千金要方自序》中说自己,“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如果孙思邈出身柴门,“屡造医门”、“罄尽家产”就不好解释。况且最早记载孙思邈事迹的《大唐新语》和两《唐书》等皆记载其“七岁就学,日讽千言,及长,善谈庄老百家之所”,如果是普通的农家之子,“七岁就学”已然不易,而普通人家孩子就学是为取得功名,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读的都是儒书。孙思邈读书不同,重视的是庄老百家之说。在他弱冠之年,就已“善谈庄老和百家之说”了。孙思邈的成长轨迹和他的身世应该有密切关系,他的家庭应该是有一定身份和家资,且有大量藏书,有儒家典籍、医书、老庄和百家的书可供孙思邈幼年的阅读,这些书籍在民间私塾都不可能有,普通的农家就更不可能有。《北齐书?儒林?孙灵晖传》载灵晖“年七岁,便好学,日诵数千言”,因为他族中“曾王父”是北“魏大儒、秘书监惠”(孙惠蔚在《魏书》有传)。“惠蔚一子早卒,其家书籍多在也”,所以孙灵晖可以在家“日诵数千言”。

 

     新发现的孙行墓志,为我们揭开这一谜团。孙思邈的家世,碑文中是这样记载的:

 

    “公谓行,字元一,太原中都人也。曾祖融,瑚琏之器,降洗马之荣;祖孝冰,寥廓其心,纡割鸡之政;父思邈,囊在唐运,肃簪梁苑,身居魏阙之下,志逸沧海之隅”——孙思邈祖籍是太原中都(中都县在隋开皇十年易名榆次)。孙行的曾祖父即孙思邈的祖父名孙融,为“瑚琏之器”——古人谓人有立朝执政才能为瑚琏之器,栋梁之才,孔子就曾称赞自己的弟子子贡为瑚琏之器,故孙融应是此辈人,在朝廷为官,官职为“洗马”。从孙思邈年龄推算,孙融应为北周朝的“洗马”。北周都城在长安,孙融在朝廷为官时迁家陕西。“洗马”是东宫的官职,负责管理东宫太子事务的。孙融为北周哪位太子的“洗马”,史料亦缺载。但是北周最后两个皇帝即位时间皆短,隋文帝废周静帝篡夺帝位,改国号为隋,身为北周的大臣、本来是辅助太子即新皇帝位的“瑚琏之器”,因为政治原因很可能从此退隐。孙思邈的父亲孙孝冰也因此而“寥廓其心”,一心避世,不再当官。只是孙孝冰“纡割鸡之政”颇让人难解。“纡”有屈抑之意,指“纡尊降贵”,又谓“割鸡焉用牛刀”,意办小事不用大材。“纡割鸡之政”或谓其当过乡官里正一类小官,或隐喻孙思邈父亲孙孝冰隐居乡间以持家育儿小事为职、天伦民事为乐,故孙思邈能“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这和家庭环境是很有关系的。孙思邈祖父既曾在朝中为官,学识、家境亦当不差,藏书亦丰,幼年的孙思邈多病,犹能有家资诊视治疗。从另一个角度也告诉我们,孙思邈是华原人,其住址,宋《长安志》谓“孙思邈旧宅,今为僧寺,(华原)县东五里流惠乡惠政坊磬玉山”,他的祖籍应是山西中都县。

 

    据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孙思邈的祖父孙融是当过官的,是北周的太子洗马;父亲孙孝冰,隐居华原乡间,即使当官,也只是里正一类乡里小官。但是孙家应该有一定的家底,后因孙思邈“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资”,故家境并非殷实。 

 

    二、孙思邈的年龄之谜

 

    孙思邈的生年史无记载,他的年龄是由卒年和相关史料推算出来的,所以他的卒年,是解开生年和年龄之谜的钥匙。

 

    孙思邈的卒年,两《唐书》皆记载永淳元年,在上述原始史料中只有《大唐新语》说孙思邈卒年为“永徽初(650)”。但是“永徽初”的记载有误。孙思邈《千金要方》自述他有在永徽元年秋为某功臣治箭伤的事;《千金要方》脱稿于永徽三年,之后30年《千金翼方》脱稿,故孙思邈逝世肯定在永徽元年以后。新发现的孙行墓志记载,孙行“调露中应岳牧举,对策甲科,敕授鄜州洛交县尉,嗣丁父忧去职”,说明孙思邈去世是在唐高宗“调露”年(679680),去永徽元年已经30年了。故《旧唐书》作者未采用《大唐新语》永徽元年说,或依据掌握的其他史料,定“永淳元年卒。”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亦采用“永淳初”之说。永淳年号仅有两年,初即元年。孙思邈卒于永淳元年,在当今学术界皆无异议。

 

    关于孙思邈的生年和年龄,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这么几种说法:

 

    1、《新唐书·隐逸》:101,从永淳元年(682)往上推算(下同),生于隋开皇元年(581)

 

    2、《医仙妙应真人传》:167,生于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

 

    3、《孙思邈生平略考》:141,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

 

    4、《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81,生于隋开皇辛酉年(601)

 

    最早记载孙思邈年龄的是《新唐书》。《新唐书》根据“永淳初”为孙思邈的卒年,明确推算出孙思邈的年龄是“年百余岁”,101岁说,为后世普遍接受。最早的陕西地方通志——明代嘉靖《陕西通志?孙思邈传》等,都记载孙思邈活了101岁。这在明以前并无异议。到了清代,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提要(1782年刊行)、《十七史商榷》等提出他的生卒年质疑,之后有了种种不同年龄的说法,而在孙行墓志发现后,《百家讲坛》又有逝年81岁之说。实际上,最早记载了孙思邈年龄的是师事孙思邈的卢照邻。他在《病梨树赋并序》中说,孙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今年九十二矣”,原文为《旧唐书》采用,《新唐书》在此基础上得出“年百余岁”,那么这个记载正确与否?

 

    查隋代开皇年号内没有辛酉年,只有辛丑年,即开皇元年(581),辛酉年是仁寿元年(601)。卢照邻写《病梨树赋并序》在唐咸亨四年(673),那么到这一年按辛酉年计算,孙思邈应该是72,而非92。如果是92,上推生年应该是公元581,即开皇元年,是年为辛丑年。从一般常识讲,一个人对于自己出身和生活的朝代是不会记错的,对自己的年龄更不会记错,多说20岁是根本不可能的。容易混淆说错的是农历的天干地支,“开皇辛酉”应该是“开皇辛丑”之误,而是年92岁当无误。

 

    从孙行墓志记载孙行的年龄,对照、应征孙思邈的年龄,101岁是真实和符合史实的。该墓志记载,孙行“以(大周)久视元年(700)十一月七日遘疾,终于(洛阳)道化里之私第,春秋六十”。久视元年(700)距孙思邈去世的永淳元年(682),相隔18年。是年孙行60,他的出生之年是公元640,为唐贞观十四年,是年孙思邈59岁。以此推算,孙思邈去世时孙行42岁。如果孙思邈是141,42,那么他是在99岁时才有了儿子,这无论从生理上和科学上都不太可能;至于167岁之说也即孙思邈125岁才有儿子就更不符合生理科学。很显然,孙思邈大医精诚,一心医学,59岁方生子传后。该墓志还记录孙行在父亲去世若干年后又为其母守孝,孙思邈夫人或比孙思邈年龄更大,这在古籍中不能没有记载。事实上对孙思邈“执 师 贽 之 礼”的孟诜活了90多岁,在《新唐书》中即有记载,孙母没有。孙思邈的生年“开皇辛酉(),来源于与孙思邈同时的卢照邻文《病梨树赋序》,是当事人记当时事,且出处是孙思邈“自云”。卢照邻作为弟子,对其师傅年龄以散文笔法作了种种推测,本意是一种溢美之词,不能改变孙思邈的年龄。从目前发现的史料分析,印证于孙行的墓志铭,孙思邈年龄为101,当是铁证。

 

    对于确认孙思邈的年龄为101,有两点还应予于补正。一是141岁说有一条所谓“推不倒”的依据是《千金要方》中有孙思邈在开皇六年治疗蛟龙病的记载,“如果孙思邈生在开皇元年,6岁孩童怎会治病?”经查《千金要方?肝脏?坚症积聚》,原文是“治蛟龙病开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发似癫痫,面色青黄,因食寒食饧过多,便吐出蛟龙,有头有尾,从兹有人患此病。令服食寒食饧三斗,大验。”很显然这是孙思邈在书中记载了发现蛟龙病的时间是开皇六年,他的治疗方法是“令服寒食饧”,是两层意思。而同书孙思邈记载自己亲历病例,皆以“余”、“余以”、“令余”等字标出。如“余以大业中数以合和(太乙神丹)”、“余以武德六月中得此疾”、“永徽元年秋,令余诊看(功臣背脂中流矢)”、“贞观初,有人久患羸瘦殆死,余处此一方”、“余以贞观年中,将一病士入山”等等。

 

    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斤翼方》,确是研究孙思邈的最为原始的史料。从两书的序和各卷方子中可以看到孙思邈的人生轨迹:“吾幼遭风寒,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资”;“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至于弱冠,颇觉有悟”;“青衿之岁,高尚兹典”;“余年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文”,且以百岁高龄,完成《千斤翼方》传于后人。这些自述,也是在孙行墓志出土后,有专家提出孙思邈实际年龄为81岁而为我反对的根据。81岁说的直接理由就是墓志提供的孙行的年龄,提出孙思邈39岁生子最为合适,但是孙思邈自己的著作已经给了答案。同时孙思邈的著作中没有他在隋大业年前治病的病例和活动记载,如果按141岁说,孙思邈在北周末已经40岁、大业元年64,经过的病例应该有很多却没有一例写入,说明其时他的正确年龄是24岁。按孙思邈自述“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这时他的医学医术尚在学习和钻研阶段。

 

    《大唐新语》和两《唐书》,有“周宣帝时以王室多故,隐于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监博士,不就”、“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器大,难为用也”“三大事件”是误导孙思邈研究特别是他的年龄研究的,其中前两大事件见于《大唐新语》,后者为《旧唐书》作者所加。很显然孙思邈出生在开皇元年,这些记载是空穴来风。究其原因,当是稗官小说制造的紊乱。唐宋之际文风,趋向于故事性趣味性,著作都有神仙鬼怪、先知先觉等,很多离奇的故事都加在历史人物身上,是为诡笔,作为正史的《旧唐书》也不例外。诚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后序》中所说,“世俗妄人……以附致为奇”;同时,孙思邈立身于儒,志归于道,业从于医。医在古时归为杂家,“一儒二道三阴阳四法五名六墨七纵横八杂九农”,故明《医学入门》谓“思邈为名进士,因知医见贬为技流,惜哉!”在孙思邈传中加入“三大事件”神异孙思邈,既是当时的文风,也是为孙未列朝班鸣不平的一个反映。

 

    应该肯定的是,两《唐书》还是比较客观地记载了孙思邈史事的。如旧《唐书》有“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观”。《新唐书》作“初,魏征等修齐梁周隋等五家史,屡咨所遗,其传最详”。很显然这说明作为大儒的孙思邈的博学广记,“有如目观”。读孙思邈两《千金》书,也可以看到他的博学、对历史的异常熟悉,引用自如;对儒、佛、道三教非常精通,很自然地贯穿全书。书中所应用前人著作,有《黄帝真经》、《素问》、《甲乙》、《周易》、《庄》、《老》、《史记》等等,列事迹、名言语录有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庄子、列子、天老、淮南子、彭祖、高阳负、嵇康、张湛、张天师、仲长统、皇甫隆、张季伯、王良;亦儒亦医之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陈延之、卫讯、徐嗣伯、徐之才、陈廪秋、甑权、张笛;亦医亦道黄帝、岐伯、伯高、雷公、葛洪等等;而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之史前史;黄帝、岐伯、雷公所创医学、后医和、医缓、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继承发扬之医史以及“孔宣系十翼之辞”、“陆绩增玄翼之说”、“项橐颜回”等历史掌故,更是琳琅满目,有的人物今人早已不甚了了,为后人保存下丰富的史料特别是医药医术史料。魏徵等受诏修饰史中有令狐德棻,他和孙思邈同为华原人。令狐德棻纂《周书》、和魏徵同纂《隋书》,都没有将孙思邈写入,历周、隋朝的令狐德棻之父令狐熙在《北史》、《周书》、《隋书》皆有传。可证《周书》、《隋书》没有写孙思邈不是作者不知道孙思邈,而是孙思邈不是北周时代人,贞观十年(636)《隋书》帝纪、列传完成时孙思邈为55,正当壮年,故亦未写入。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他的年龄。旧《唐书》载令狐德棻逝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时年84,则令狐德棻生于公元528年即隋开皇2,小孙思邈1岁。

  

    三、孙思邈从政之谜

 

    孙思邈历来有终生不仕、布衣药王之称、史实是否这样?答案是否。

 

    “父思邈,曩在唐运,肃簪梁苑,身居魏阙之下,志逸沧海之隅”,孙行墓志中关于孙思邈的这句评语因为用典很难释读,但是有实指,包含丰富。作者告诉后人孙思邈“曩者”(唐初)在“唐运”中维系政治生命;“肃簪梁苑”的典故不难理解,“梁苑”是好宾客的汉代梁孝王所建,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家发达前皆曾居住于此;“簪”意是聚集,所谓“簪盍良朋,把酒论文”,这里是借喻唐初孙思邈曾经在“梁苑”这样的地方住过,代指后文的“魏阙”。唐代能被称作“魏阙”的是当时的魏王府——唐太宗第四之魏王李泰的府邸。旧《唐书?李泰传》记载,“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招学士”,时在贞观十年(636)李泰被封魏王之后。“自古名王多引宾客以著”,李泰“潜有夺嫡之意”,故效仿之。李泰的魏王府中宾客最多,各类人才也最为多,贞观十五年(641),这些人才帮他编纂成《括地志》进贡唐太宗,为他赢得名声。贞观十七年(643),李泰在和太子李承乾等皇位接班人之争中失败被禁,降东莱郡王,贬郧乡县。孙思邈“身居魏阙之下”应该就是贞观十年后至十七年这段时间内。“志逸沧海之隅”的孙思邈,他的志向、抱负后来是通过医术来实现的,最初入王府或并非没有经济仕途、匡扶天下之意。两《唐书》都记载孙思邈有“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生人”的思想。唐初,从李世民开始,凡王府幕僚后皆为朝政大臣,唐太宗凌烟阁上的二十四个功臣,都是秦王府旧人。在王府为士也是当时有识之士的一个风气。不仅魏王,太子府和吴王、晋王,都有王府属僚和宾客,而以魏王为多。孙思邈能延为魏王府士,成为魏王府中“肃簪梁苑”幕僚宾客之一,其一孙思邈是名士,贞观初年被唐太宗“诏诣京师”,李泰要打政治牌,徵聘的名士中不能少了孙思邈;其二,不管政治原因如何,李泰为编《括地志》曾征集天下珍稀典籍,孙思邈入王府可以阅读更多的医书,这是孙思邈入“魏阙”的一个动因。然而“唐运”中选的是晋王李治,李泰被拙,孙思邈从此开始的是他临床、行医、游学、著书的生涯。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泰在永徽三年(公元652)幽闭死,孙思邈在显庆三年(公元658)受李治征召,这是李治对其兄所用人才的一个眷顾,而且还给了孙思邈一个官职“尚药局承务郎”。尚药局是专为宫廷服务的皇家医疗机构,孙思邈因为他的高超医术而被留在朝廷,一直到“上元元年(公元674)辞疾请归”,长达16年。

 

    孙思邈应该在此前就已在太医署或尚药局当值。据《千金翼方?杂病》记载,孙思邈在永徽元年秋曾给一功臣治疗箭伤,书中记载的是“令余诊看,余为处之”。能命令孙思邈者当为医衙官员。孙思邈当“尚药局承务郎”是很认真的,一是坚持在尚药局当值承务;二是随时奉诏进宫。咸亨四年,高宗赴甘泉避暑,孙思邈被“征诣行在”随行,且一去三个月余,把来找他治病的卢照邻一人丢在他的住宅;三是赴各地为地方官员或者藩王府贵族行医。在《千斤方》中,孙思邈先后为汉王和地方刺史一级官员治病记载有不少,这都是他当医官的记录。当然孙思邈因此也得以广学博览,广求医方。

  

    四、孙思邈的后人

 

    孙思邈的后人,两《旧唐书》提到的有子孙行,官至凤阁侍郎,而孙行墓志载其先后任凤阁、鸾台、夏官侍郎,左台御史大夫、司礼卿、朝散大夫守太子中允。朝散大夫为从五品官。当以墓志所记为全面。

 

    《太平广记》卷222记孙思邈另有一子,未传名。文曰:“孙思邈,年百余岁,善医术。谓高仲舒曰,‘君有贵相,当数政刺史。若为齐州刺史,邈有一儿作尉,事使君,虽合得杖,君当以老人言,愿放之。’后果如其言,已剥其衣讫,忽记忆,遂放。(出定命录)。”考孙行曾经作县尉,据墓志记载先后为鄜州(今富县)洛交县尉、后调补洛州(今洛阳)渑池县尉,未至齐州(今济南)任职。在齐州作县尉的或为另一子,惜未传名。又高仲舒旧《唐书》有附传,雍州万年(今西安),官“太子右庶子”,未载其任齐州刺史。

 

     两《唐书》记载孙思邈有孙名孙溥,后任萧县县丞。这显然不是孙思邈后人的全部。孙行墓志谓其“子淑等,共承遗诫”,显然其子嗣颇多,孙淑是孙思邈的长房长孙,孙溥只是其余兄弟中的一个。淑和溥同为三点水旁,符合宗法社会中兄弟行的称呼,可证新旧《唐书》、墓志所记不差。

 

    孙行在朝为官,武则天迁都洛阳,孙行亦迁家洛阳,至孙行去世,家人皆在洛阳。孙行“以久视元年十一月七日遘疾,终于(洛阳)道化里之私第,春秋六十,即以其年腊月十六,迁窆于合宫县之北邙山”。唐代改河南县为合宫县,即今洛阳市。这也可以解释孙思邈故里孙原村为什么没有孙思邈嫡系后人,因为在武则天的大周朝,孙行已经举家迁往洛阳,他死后也葬于洛阳邙山,其家人在洛阳为其办了丧事。

  

    :《大周故太子中允孙公志文并序》墓志长、宽各58厘米,10厘米。志文竖排,二十八行,满行二十七字,717,其中武则天时期新造字19,志文楷书兼用行笔,是孙行曾经的同事鸾台给事中徐彦伯撰文。徐彦伯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山东兖州人,少以文章擅名,对策高第,著有《枢机论》,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位终太子宾客。新旧唐书皆有传,《全唐诗》、《全唐文》录其诗三十四首,文二十卷。

  

碑文如下:

  

大周故太子中允孙公志文并序

 

鸾台给事中徐彦伯纂文

 

昔叔敖以阴德阳报,入相郢都;仲谋以英气伟才,奄有吴国。世济乎美,克生民儁。公讳行,字元一,太原中都人也。曾祖融,瑚琏之器,降洗马之荣;祖孝冰,寥廓其心,纡割鸡之政;父思邈,曩在唐运,肃簪梁苑,身居魏阙之下,志逸沧海之隅。公清情雅韵,不因近习,爽心真骨,得之自然。年甫孩抱,巳不好弄,迨于巾冠,尤难□犯。凛凛然,昂昂然,虽高松负云,骐骥历块,不能过也。好读书,富词彩,亡箧能记,下笔不休。调露中应岳牧举,对策甲科,敕授鄜州洛交县尉。寻丁父忧去职。服阕,补洛州渑池县尉。屡栖邦佐,未展□庸,擢此下僚,登于近侍。敕授右拾遗,入侍青蒲,出居丹掖。邻密勿之地,处谏争之曹。鼎饪儜和,□公侧席。俄丁母艰去职,再居苫块柴毁骨立逾礼之酷,时论哀之。曾未半期,有制权夺,仍复旧位。公载践阶□,多怀謇谔,绿函青纸,亟奉清闲;枢论密词,□留稿本。寻降敕曰:“右拾遗孙行,履识清雅,学涉优长,久侍轩犀,载效忠谨,宜加宠授,擢掌丝言,可凤阁舍人内供奉”,寻而即真。呜呼!良玉蕴石,孰掩其耀,美才具体,终不后时,公衔□帝謩,飞翔禁掖。提赤牙之翰,组织主丝;步文石之阶,抑扬朝寀。尝摄凤阁、鸾台、夏官三司侍郎,左台御史大夫,司礼卿,洊洒皇波,历升荣贯,锵金拖黻,为世所荣。时望苑开扉,春朝养德,天子有命,宫列俟贤,即授公朝散大夫,守太子中允。钦奉紫纶,肃延朱襮。践苍莨之径,簪舄□辉;步速迭之阶,衣冠竦望。嗟乎,今年在巳,郑康成之有梦,本命暨辰,管公明之长往,以久视元年十一月七日遘疾,终于道化里之私第,春秋六十。即以其年腊月十六日迁窆于合宫县之北邙山,礼也!子淑等,龚承遗诫,谨择不毛,棺周于身,敛以时服。扬经十卷、尝闻汉坂之茔;吕览八篇,复起邙山之葬。其酩曰:

 于铄夫子,诞膺门庆。体实清虚,心维雅正。怀抱经史,抑扬辞令辞令。如彼蘅蕙,载摇其芬;如彼鹥鹤,翱翔白云。负兹重宝,□待明君。鸡署凝閟,龙闺赫敞。鐄鐄若人,利有攸往,帝言粉饰,宫寀弘长,潋□惊波,人生几何?芝焚可叹,□露遄歌。野暗风疾,山寒哭多,亲宾此地,□泪松阿。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