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加平 序
年大如我辈,爱乡情更切。诗明的《印象故园》,字里行间流淌的恰是这种情结。我又何尝不是?离开家乡五十多年,怀旧思想,梦牵情绕,日久弥浓。《印象故园》引起我的共鸣,勾起我对乌篮血迹的深深依恋。田螺山,埔塘溪,南坂洋、大池塘,古大厝历历在目,还有那热情的宗亲,淳厚的民风,繁杂的习俗、有趣的童玩… …
故乡埔塘的人文辉煌值得每一位“田螺子孙”引以为豪。自嘉安公肇基伟业,瓜瓞绵绵,埔塘孙氏代有人出,才俊济济,其中不乏佼佼者,先贤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尊祖敬宗是我们埔塘孙氏的优良传统,追溯先祖伟绩,从中得到文化的传承,思想启迪和精神激励,作用是积极而深远的,对于年轻一代则尤为可贵。
《印象故园》记录了一些流传埔塘民间传说和习俗,包含了关于特定山川,人物和习俗,习惯等的知识,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富有生活气息,贴近本地风土人情,从中可以管窥当时社会生活内容,并为研究人文历史提供了有用的素材。
童梦无知,童玩有趣,多少往事,如一坛珍藏多年的好酒,乍一打开,芬芳四溢,沁人心脾,流光辗转,过去丰富多彩的童玩活动还历历在目,《印象故园》娓娓道来,令老者回味,令少年徒增羡慕耳。
闽南地区的俗谚,歇后语,朗朗上口,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大家喜闻乐道。大概因其五光十色,又称“五色话”。过去在埔塘流传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五色话”,是当地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生产生活体验的反映。这些土生土长的东西也是反映埔塘地方文化的宝贵材料,值得大家重视和珍惜。
发掘、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工作。诗明有心为之,并有了成功,现结集成册,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志一起来关注、支持和推进这项工作
诗明是我宗侄,他邀我为《印象故园》作序。对其煞费苦心,用心著作书写的一部“乡土文化”的杰作,我甚感敬慰,欣然应之。有感而发,谨记于上,权当为序。
孙舒冶 序
此番受托于诗明叔,为《印象故园》作一序,感谢诗明叔的盛情与信任,将这等重任交与我,虽觉得力不从心,但当尽力而为。
我青年离乡亲,落定异国,倏忽已过二十余载。回首少时毫无畏惧的峥嵘,家人们亲切温暖的面庞,还有那并不肥沃的土地,每每嘴角含笑,无奈夹一丝愁绪,村前潺潺的溪水,村中如镜的池塘,村后攀延的石丘,以及那沿溪而建的民厝……,这回忆中的一幅幅的画面,交错在我脑海中,似是浓墨重彩,又似轻描淡抹,那片田园山水,是养育了我的故乡;是这最好的故乡,伴随我最好的的年华。
收拾岁月,整理乡愁,我回到阔别的故园。甫踏入家门,浓厚诚挚的乡音已将我环绕,亲人故友们嘘寒问暖,令多年漂泊的我热泪盈眶;围炉之时,忆及当年,欢笑泪水,唏嘘感叹。
青年离家的我,最难忘怀的便是那浓浓的乡情。小时候随父母回乡探亲,每每遇见谁,不是叔伯便是侄孙辈,缘于全村都姓孙,皆宗亲。“五百年前是一家”我成长于县城,对家乡埔塘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奇闻轶事不甚了解,却对这一村宗亲,印象深刻。此番受托作序,每天一有空就捧起《印象故园》细品,完全被书中的故事迷住了—从顽童间简单有趣的草根游戏,到祖先们创业的艰辛及辉煌,一则则一章章,无不趣味十足,引人入胜。
诗明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埔塘的历史、传说、民俗、方言,甚至儿时的游戏都进行认真的采撷、积累、筛选。再以他的生花妙笔,把埔塘村的创建、发展、民风民俗追根溯源,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将一副淳朴秀美的埔塘村景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将一篇篇人物轶闻,民俗趣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方净土,那里是儿时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飘散着甜味的故乡。《印象故园》是了解故乡与先祖的好书佳伴。每天下班后,沐浴在夕阳的暖意里,伴着云卷舒,佐一杯清茶,细细品读《印象故园》,足可令人徜徉于“印象”,流连于“故园”,乐而忘忧。
孙诗明 自序
年轻人憧憬未来,老年人追忆过去。年纪大的人,总是喜欢怀旧,我退休之后,没有工作压力了,清闲平静时,怀旧之情油然而生。家乡的山川溪流经常浮现在眼前,故园的祖祠古厝不时进入梦乡,疼爱我的叔公阿婆,一起戏耍的儿时玩伴令我无限的眷念,小时候听到的埔塘民间传说,奇闻轶事记忆犹新。故园的印象深刻,难以割舍。于是,萌生了把故园印象写出来的念头。
我的家乡埔塘村,古属惠安县二十五都镇安铺,现属张坂镇管辖,埔塘村背上面溪,眺望东海。村后有丰富的花岗岩,村前溪流滋润千亩良田,崇武到泉州府的古道横贯村中,旧时曾为交通要冲。埔塘乐安孙氏系孙武子后裔,八百多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繁衍、发展。埔塘人丁兴旺,经济繁荣,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成为惠安望族。
埔塘丰富的人文历史必然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先辈们口传的故事是我们少年时期重要的文化食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尤其是电视的广泛普及,现在的孩子们已不需要依靠上辈口头的传说来作为文化食粮。辈辈相传的民间传说,渐渐地不再流传,再过若干年,可能就会失传。我想,我们这一辈人有责任、有义务抓紧时间,把这些民间传说整理出来,留与后人。所以,我动手写作《印象故园》的第一篇目视“民间传说”。
在整理埔塘民间传说的过程中,涉及埔塘孙氏始祖、孙氏家庙等等问题。例如,为什么埔塘孙氏称“乐安衍派”、埔塘学校称“乐安小学”?为什么惠安县流传“金埔塘银正兜”的说法?埔塘孙氏始祖嘉安公卒于什么时候,必须弄清这些基本情况,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学习研究,综合归类,颇有心得,整理成篇,为了埔塘孙氏的情况提供一些基本的材料。所以,接下来的工作目标就是“溯源浅说”。
埔塘孙氏是惠安望族,人杰地灵。埔塘孙氏代代都涌现出优秀的人才,历史上号称“文武世进士”。埔塘的富庶更是名闻遐迩,人们欣慕“金埔塘银正兜”。这里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有较好的文化传承,有闽南共有的习俗,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正月初一讨喜糖”、“同姓不称姓”,“年兜不贴联”等等。家乡的习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习俗甚至影响着我的一生。选择部分习俗,编成“习俗杂说”,作为《印象故园》的第三部分。
当思想专注于某一项工作时,只要受到触动,就会产生新的灵感。有一天,我到惠安实验小学,准备接放学的外孙女。还没有到放学的时间,我和几位老者在实验小学的门外聊起来。大家都觉得,现在孩子很幸福,不愁吃不愁穿,物质生活十分丰富,同时又感到,孩子的书包太重了,压力很大,玩耍的时间很少,玩耍的花样单调,缺乏童年的乐趣。大家还列举孩提时代名目繁多的童玩项目。我突然得到灵感,应该把我们儿时风度多彩的娱乐玩耍记录下来,作为一个篇目“童玩简说”。
在写作初期,原本打算多使用一些闽南语,尤其是闽南语的精华—俗语、谚语、歇后语这类五色话。草成几篇初稿,邀来朋友阅读,他们感到读起来很费劲。如“恬公大鼎媵冬瓜”、“爱辞”狗公腰葫芦底”……许多人读不下去,或读后不知所云。因此,只得忍痛割爱,尽量减少使用闽南语。但是,闽南语中的五色话风度多彩,深刻隽永,故园埔塘还有自己特有的五色话,如“好煌牵猪哥—足了”“长厢尾播布袋戏-—原戏出”等等,剔弃如此美妙的闽南语的五色话,岂不可惜!我想,文中尽量减少使用闽南语,但故园的五色话必须保留。因此,我用较长时间,搜肠刮肚,回忆追寻,采撷收拾,整理成篇—“五色话撷说”,这一部分,只是回忆所及,并非闽南五色话的全部。或许,闽南谚语已有专著,我采撷的主要是埔塘流行的五色话中的一部分。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专著可能没有涵盖我采撷的所有五色话。
从二00八年设想撰写《印象故园》,至今已有三年多时间。其间,或忙于装修,营造新居;或招朋唤友,打牌娱乐;或携带妻儿,外出旅游,或看报读书,书海寻趣;或养花种草,悠然自乐;或含饴弄孙,尽享天伦。因此,写写停停断断续续,进展缓慢,迟迟未能脱稿。今年春季,忽然发现从设想撰写《印象故园》至今已过三年多时间,紧迫感骤增。压力有时能产生动力,紧迫有时也会逼迫出成果。终于,拙作在炎炎夏日烘烤下出炉了。可能有的半生不熟,但总算了却一个心愿,重新谋篇布局,依次为《溯源浅说》、《民间传说》《习俗杂说》《童玩简说》《五色话撷说》。
我写《印象故园》的初衷主要是怀旧情愫,随着写作的进程之,责任意识与日俱增。深深感到,不仅民间传说不再流传,而且许多奇闻轶事逐渐散失,童玩项濒于废弃,五色话语日渐淡忘。责任意识迫使我把一些没有十分把握的材料也整理出来,因为责任也让我感动:宁可整理书写而不足,不可以不整理书写而致使虚废失传也!
《印象故园》对于我的怀旧恋乡情结是莫大的慰藉,《印象故园》如果能引起同龄人的一些共鸣,能对新的一代传承埔塘孙氏文化产生积极的作用,能让外界了解埔塘孙氏有一定的帮助,则我愿足矣。
印象是感觉过的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因此,人的印象必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我的印象肯定有一定的局限性。《印象故园》免不了浅陋误繆之处,敬请海涵并予指正。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