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现代生活资讯丰富,获得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有人说,再不读书就晚了,说不定什么时候,纸张就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历史。即使如此,真正懂得把纸张、书本收藏起来的人却并不多,而在收藏的过程中,还能通过阅读、研究撰文成书者就更少了。
从纸中来,到纸中去,今年44岁的孙国武就是用一纸“故纸”叩开了那些尘封的过往和历史变迁,恍若旧日流光中的过客,将历史尘埃背后的记忆一件件擦拭、捡拾、呈现出来。
满屋故纸堪比收藏馆
近日,记者来到“故纸”收藏爱好者孙国武家中,被其收藏的故纸所震撼。“这是我收集的各个朝代的地契和票证,它们都统称为‘故纸’。”孙国武很喜欢历史,尤其喜欢清朝和民国史,在研究这一段历史的十多年中,他收藏了清朝历代皇帝年间的地契、民国时期的分家契、卖地契以及各种老报纸、税票、营业执照、老奖状等,总共多达500余张。
“立绝契荒地人黄××……出价银捌钱整……乾隆叁拾捌年四月二十日。”孙国武摊开一张乾隆年间的地契,虽然纸张已经斑驳、略微泛黄,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这张地契主要是说一名黄姓的百姓将自己一处地产以“银捌钱”的价格卖给朱姓者,“今恐无凭,立此文契朱人仅存为处。”此外还有几名公证人签字。
孙国武家里,除了乾隆年间地契,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以及民国时期的地契或大或小,都保存完整。除了地契,让孙国武引以为豪的还有不少其他类别的“故纸”收藏。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还收集了取消农业税之前国家每年下发的关于征收农业税的众多通知书,甚至还有卖儿契、1933年惩治贪污腐败的处罚标准条例等。
孙国武告诉记者,由于故纸时间久了难以保存,每一件故纸都来之不易,收集到一张地契和票证他都如获至宝,将其完好保存,孙国武的家中就好像一个藏物丰富的收藏馆。“我去外地的一些故纸收藏馆参观过,比如泰州溱潼古代契约收藏馆,他们收藏的只有百余张契约,所以相比之下,我的藏品还算比较多的。”孙国武说道。
收集是为研究传统文化
“这些老的票证和地契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每一张背后都有很多故事,收集这些可以让我们了解那个年代的经济文化。”孙国武说,因为他平时的工作涉及到传统文化,并且自己也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从2005年开始,他就注重收集各种“故纸”,一直持续至今。“由于过去人在购房置地时都要找中间人写房契地契,虽然现在市面上比较少见,但存世的还比较多,严格说并不算是文物,但这些东西记录了历史或变迁,对研究以前的房产制度以及当地的经济文化,具有一定历史研究收藏价值。”做完工作及平日应酬完后,孙国武不管多晚回家,都要拿起几张故纸瞧瞧,然后翻翻故纸对应的书籍,查询并学习相关的传统文化。
通过收集的一些故纸,孙国武还试着去了解故纸反映的当时的制度及文化。“我现在收集了很多的地契,根据这些地契,我也初步了解了清代以来我国房地产登记制度的变迁。”孙国武告诉记者,房地产登记制度意义重大,但以往的研究对房地产登记制度变迁的历史往往缺少系统性的梳理。他希望通过收集地契,初步描绘清代、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房地产管理制度的基本轮廓,勾勒出各个时期房地产管理手段的变化。“研究清代以来房地产制度变迁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需要多个领域的众多专业人士共同努力,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能作一点小小的贡献。”孙国武说道,因为喜欢收集“故纸”,他也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到空闲时间,他都会约上几个朋友,拿出自己的地契和票证等珍贵“故纸”一起来欣赏,他觉得这是生活中很惬意的时刻。
欲成立收藏馆保存“宝贝”
孙国武告诉记者,这些“故纸”都是他外出工作或者游玩的时候收藏回来的,这些年,虽然他花在收藏上的钱有10万余元,但收藏越多,从故纸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和制度就越多,收获的就越多,因此他对故纸越发的痴迷。“可能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些就是泛黄的纸张,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无比珍贵,‘故纸’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孙国武说,收藏的故纸越来越多,以至于家里没有太多的地方保存,因此,他将有些故纸放在单位,但是心中却十分担心来回搬动把故纸弄坏,所以他想有个办法能将这些故纸完好保存。
“收藏这么多有历史价值的故纸,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与政府合作成立一个古代契约文书收藏馆,这样一来,既可以很好的保存故纸,也可以更好的研究这些有历史价值的故纸。另外,还能将我的藏品展示出来给喜欢历史文化的市民参观欣赏,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采访结束,孙国武说道。
(李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