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塘村处于田螺穴。田螺善澶也。澶,闽南语是繁殖发展之意。先人说,因为埔塘孙氏得田螺穴,所以走到哪里便澶到那里,繁衍迅速,成为大族。埔塘孙氏进驻永春五里街,作祟之所变为孙家福地,三代见九十五丁。埔塘孙氏进驻杨厝,杨家衰落,孙家兴盛,杨厝实际成为孙厝。埔塘孙氏进驻山仔边,其他各姓氏自行消退,孙氏迅速繁衍发展,变杂姓之地为孙氏的聚居地。
埔塘孙氏怎样繁衍发展到山仔边的呢?孙贤彬先生写的《朱妈开居紫山传说》,有比较详细的记述。
埔塘孙氏第八世质甫迁杨厝,传两子应祖、观。观,号崧崖,明洪武初领乡贡进士,永乐元年任浙江杭州府富阳县令,诰授文林郎,为官清正廉洁,正气凛然,不受贿赂,因坚拒贿赂,被毒害致死于任上,清廉以至死后一贫如洗,竟不能举柩火化而还。当地士民深感其德,为其立碑碣崇祀报德祠,继祠名宦祠。
观生四子:光宗、明宗、贡生、取生。光宗、明宗、取生无传。贡生传两子:六官、九官。六宫传二官、三官。三官生三子:朝信、朝维、朝相。朝维生三子:延耀、延朗、延授,是为埔塘孙氏第十四世。由杨厝分居沙格转而居住坑乾。
延授,字三甫,明正德年间,以助饷功任山东邹县知县,敕授文林郎。配朱氏,敕封正七品孺人。簉室骄横难处,朱妈灰心叹气,终致无法忍受,负气带瑞淋、湍雨两子出走。时瑞林11岁,瑞雨年仅9岁。
朱妈母子三人翻山越岭,来到笔架山,见天色已晚,只好在一座古庙中过夜。次日,朱妈在庙中求签,得一签,签诗为“山林竹鸟”。庙中和尚解签,告知朱妈:“你母子下山途中,一旦遇到有鸟叫声之处,即是你们安居的好地方。”朱妈当即谢别庙祝,带两子下山。沿着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一直走到山仔边村,又饥又渴,就在一棵古榕树下歇息。其时,天已黄昏,百鸟归巢,古榕树上,小鸟欢叫。朱妈想到签诗暗示,心中明白,这里就是神明指点的安居之地了。
当时,山仔边周边有几个小村庄,居住着吴、曾、白、李、庄、梁等姓氏的村民。在山仔边村里,李姓有栋破旧的古大厝,李姓的族人在里面堆放家具、柴草、杂物。朱妈恳求借古大厝居住。李家看到朱妈带着两个小孩,顿生怜悯之心,同意腾出地方,让朱妈暂住。
朱妈没有田地耕作,只能到人家收成过后的地里捡地瓜、花生、甚至挖野菜当粮食充饥,当地民风淳厚,左邻右舍有时也接济他们一些粮食。朱妈历尽艰辛,抚育两个孩子。日子虽然艰苦,却也平安顺利。
朱妈负气出走之后,三甫公差人四处寻找朱妈母子的下落。光阴荏苒,转眼三年过去。有一次,三甫公来到笔架山古寺庙,便向寺僧打听朱妈的消息。寺僧说,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年轻妇女带两个小孩路过过里,后来沿山路向南而去,不知现在落脚何处。三甫公听罢,急忙沿崎岖的山路向南寻找。一直来到山仔边村,神差鬼使,竟然走进朱妈居住的古厝。三甫公看见母子平安,甚是欢喜,悬于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但见母子衣衫破旧,面呈菜色,不禁心酸落泪,再三奉劝朱妈带孩子返回老家。朱妈感到回家遭受家庭不和之苦,不如在外清静,况且山仔边可能就是孙氏后裔生存发展的福地。她谢绝三甫公的要求,决心定居山仔边村。三甫公留下一些银两,依依不舍,含泪离开山仔边村。后来,又不时接济朱妈。朱妈开始在山仔边村买田置业,生活大大好转。瑞淋、湍雨长大成人,先后成家立业,繁衍发展。
埔塘孙氏居住在山仔边村百年之后,紫山周边的原住户各姓氏人丁稀少,逐渐消退,至今几乎不存在。而孙氏在山仔边扎根、繁衍、发展,遍居下村、中村、顶村,成为紫山大族。现在人口已达1500多人。
朱妈开基山仔边村。紫山埔塘孙氏后裔世世代代怀念睿智的朱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