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孙氏   孙氏渊源   宗族文化   各地祠堂   谱序祭文   修谱素材   历代名人   近代名贤   家谱档案   墓志铭   在线留言   论坛
网站公告
 
查家谱请上孙氏家谱网
孙氏书画家翰墨寄情,共抗疫情
《二十五史中的孙氏》简介
孙氏家谱网顾问团名单
这些年,那些事
孙氏家谱网功德榜
我们可以提供的家谱复印件目录
孙氏家谱网联系方式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各地孙氏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外
其他
   
 
皇殿孙氏家族简史轶闻
来源:孙氏家谱网
作者:孙尚培
2021-03-22
评论:0  点击:6730

 

明朝崇祯13年(1640年)到清朝顺治7年(1650年)中国华东地区发生未名瘟疫,造成京杭大运河沿线和南直隶(今江苏)50%人口消失,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

崇祯末年间(1640~1644),江苏沛县孙家瓦房人孙士恒(二世祖)幸运的避过了这场可怕的瘟疫,在胞叔孙文宇的邀请下来到皇殿村定居下来。

                      文宇祖身份之谜

关于这位一世文宇祖的身世有两种说法:一是八世佩珏公在文宇外传中所记载的系一世崇光祖(字隆宇)的亲弟,他先在皇殿村定居下来,但是没有直系的后代传承,于是把胞侄士恒从老家接来继承自己的家业;一说他是皇殿村的一位孙姓员外,士恒祖颠沛流离中偶然到了皇殿,认识了文宇祖,得到了后者的喜爱,因为膝下无子遂认做叔侄并传以家业。

这份家业是良田300亩。明末清初中国人口约有5000万,当时统计在册的全国可耕地是7.4393亿亩,人均耕地约15亩。但现实残酷的是大部分人无一寸可耕之地,土地均集中在皇族(仅朱元璋的几十万子孙约占去全国三分之一的封地,且是最好的良田),贵族和世家豪绅之手。所以,300亩地是一个家族良好的立足发展的根基,三世涵祖所能读书经济来源皆托庇于此:在封建社会读书的成本很高,从5岁的蒙学三百千开始,到四书五经八股文书法小楷的学习,这是一条漫长艰深的路,即使年华耗尽也不一定有中举出仕之日。读书的风险赔率太高,所以大部分略有家产的家庭教育投资是能识字写字算账即可。一世文宇祖后来在一次率众抗击土匪的战斗中肋下受重伤,服药后有了好转,但过了七八十日伤口复发不幸去世,葬在皇殿村西,三世涵祖勒石立碑纪念,今碑已无存————文宇祖是实际一手缔造皇殿孙氏的肇基之祖,应该受到后世所有皇殿孙氏后人的追思和感恩!

                     寿光县训导涵祖

二世士恒祖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怀璞,次子名涵。从史料上看,涵祖聪颖成绩在府学中出类拔萃,在两三年一次的恩贡生推选中被推荐到北京国子监就读(类似于今日的大学保送,不经考试直接升入大学),称为岁贡生。————岁贡生的地位低于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的进士。为什么会有岁贡生哪?三世涵祖的青年时代正是康熙朝的初期,吴三桂三藩平定,天下逐渐恢复秩序,科举步入正轨,但北方经过长时间的战争人口锐减,读书人的基础薄弱,且水平远逊于南方诸省(明朝洪武初年第一次科举,南方士子占据了90%的席位,北方仅占10%且名次靠后,北方士子心里不平衡,造谣闹事说南方主考官泄题舞弊。朱元璋授意主考官(浙江人)平衡一下安抚北方士子,但主考官坚持公平不愿意修改名次,朱雷霆震怒,从主考官到南方士子遭到了一次血洗,后科举进士改为按地域的南榜和北榜),为了安抚拉拢北方的读书人,在州县国子监就读的秀才其中的优秀者可推荐到北京国子监深造,成绩优异者可实任从七品以下的官职(正统科举进士一般从七品官做起)。涵祖学习期满成绩优异被分配到山东省寿光县任县训导。训导————从七品官职,职能通常是辅佐地方县令,主要职能为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市教育局局长)。古代的正式在册官很少,一个县只有县令一人(七品),训导一人(从七品),县丞(八品,相当于副县令),县尉(九品,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训导官职较小,但实际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和今日的官民比例下的官职不可同日而语。涵祖为官清廉正直,在士林中风评很高,并载入寿光县县志,到了八十高龄仍手不离书好学不倦。雍正初年推举为乡饮大宾(乡饮大宾:乡饮是古代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一般乡饮都选德高望重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大宾(正宾)档次最高,由皇帝钦命授予)————三世涵祖开启了皇殿孙氏文明的大门。

                  家族密码与可能原因探究

三世怀璞有两子:长子方振,次子克振(太学生)。太学生————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方振祖(四世)有六子,可惜有四支失传无子,更让人震惊的是传至九世时只有一名传人嘉海,嘉海无子,方振祖支下绝嗣。在家族中开始流传一种说法,长支不旺且易绝嗣,次支兴旺,这作为一个迷信的家族密码在其他支系中屡屡得到验证:应兆祖的长子钊祖(六世)无子,过嗣了铭祖(六世)的次子允中;鉴祖(六世)的长子履中少亡;铭祖的长子协中无子,过嗣了魁中的儿子联诰(八世),联诰亦无子,过嗣了联凤的次子翼堂(九世,过嗣后改名建基);铣祖(六世)儿子乐中长子孟闲少亡————据说:允中祖为了躲避这种说法,把家迁回了沛县居住。

这种长子普遍少亡原因,以今天的科学常识来解释,或许与古人早婚有关系,古代人平均寿命仅48岁,因此须尽早传宗接代,男女14~18岁即要结婚。古时一日两餐,兼经济条件差营养不良,发育晚于现在,身高普遍矮小一些,且女子14,5岁骨盆尚未发育良好,因此第一个孩子的健康状况应普遍不如20岁之后出生的子女。(此为猜测假说,不敢为确证)

怀璞祖的次子克振有独子应聘(五世),应聘有三子焱,炯,灼(六世),后代耕读不缀,七世兰廷支下人财两旺,兰廷和兄弟翼廷同时被推举为乡饮大宾,兰廷公更是一位近百岁的寿星,他的玄孙延云(十一世)亦是近百岁的寿星,五世同堂,可谓长寿之家。

                         徐家沃祖茔

涵祖精于地理风水之学,我族徐家沃祖坟系涵祖经营数年所选,形容此茔地前高山后峻岭阴龙绵长七星拱柱回龙顾祖。此地原系刘姓之地(可能和德振祖有姻亲),刘姓家长愿赠送此块吉壤,一再推让之下方收下一枚铜钱,亦是孙刘两姓之间的一段佳话。祖坟选好后,先是从沛县孙路口迁葬来一世崇光祖,后分别葬入二世士恒祖,四世宜振祖德振祖,五世应兆祖,六世钊祖铭祖铣祖。园内碑坊诰封林立,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大量有文物价值的碑坊被盗,现仅余少量的龟驮碑零散分布在陵园中————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无限让人感叹世事的白云苍狗。

                      承前启后宜振祖

宜振祖分家时只有薄田一百亩,经过三代人的辛苦经营渐渐有了良田千亩。

176354岁的儿子应兆去世了,1765年应兆的长子钊31岁英年早逝,177181岁的宜振祖也走完了一生艰辛的历程,他曾目睹祖父士恒,父亲涵的辛苦创业,他传承光大了家族的发展兴旺。晚年他又历经伤楚白首送黑发,先后送走了独子应兆和长孙钊,人生之哀莫大于此!他是孤独的老人,也是一位值得骄傲的老人,他的后代人才辈出:钊,鉴,铭,铣(六世)允中,魁中,乐中,本中,泽中,念中(七世)佩璲,佩珺,佩珏,联芝,仲廉,仲玺,叔泰(八世)长纪,长纲,长镇,长恩,维翰,维祺(九世)永昭,永曜(十世)延厚(十一世),无一不是本县闻人。1771年乾隆35年,在康乾盛世最繁华的年代,宜振祖安静的走完了八十一年的沧桑岁月。

                 人口繁衍:玉米番薯与天花

钊鉴铭铣祖生活在盛世的乾隆年代,我族人口出现了快速繁衍与激增,以鑑祖次子惠中为例:惠中世系下有10子,23孙,35曾孙,59玄孙(这只是男丁人口,按1:1比例加上女儿,数字翻翻),这种几何级数的人口增长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1700年以后,玉米番薯从西方传入中国,原先中国北方不适宜种小麦的山地旱田全部种上了耐旱的玉米番薯,且非常高产,激发了北方人开垦荒地的热情,养活了倍增的人口;另外,令汉族人惧怕的天花病在康熙中后期中国的医生找到了种痘法,大大减少了幼儿的天花死亡率。清朝初期皇室非常害怕天花,顺治帝据载上朝的时间很少,怕在朝众人多的地方传染天花,有时常年躲出北京城到承德去,近代的历史研究表明他最后还是死在天花上(咸丰帝也是)。在为顺治帝选继承人时,候选人两个:次子福全,三子玄烨。最后玄烨(康熙帝)胜出,原因是他出过天花活了下来,但是满脸麻子(出痘后留的疤),福全没出过天花就这样被淘汰了。康熙主政后,1682年颁发圣旨,在总结前人防痘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各地开展种痘,有效控制了天花的流行。————我族鉴祖四子泽中公善岐黄,痘疹一科尤为入妙,小儿赖以全活者甚众”;乐中祖四子叔泰公"嗜灵素之术,而疹痘尤精,每有垂危无为之症,公至辄触手生春,小儿赖公活者无算"。说明当时中国的天花预防与治疗方法已深入乡村。

所以,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和种痘法使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康熙20年(1681)人口1亿;乾隆十四年(1749)人口1.77亿,五十五年(17903.01亿;嘉庆二十五年(18203.83亿;道光二十四年(18444.19亿。家谱详实的人口繁衍记录,忠实反应出了当时国家的人口历史状况。————1873年我族第一次修谱人口已增加至1200人(男女总计)。

                      缙绅士族间的通婚

古代人的婚姻在传统的记载中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览家谱族史则归结为门当户对,而且长子长孙宗房的选妻标准更为严谨,条件须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如柴里满家,夏镇叶家,鲁寨鲁家,郗山殷家等,最好是长女。请看下面之罗列:

四世宜振祖夫人胡孺人:考授职郎胡虞舒之女。性极孝,胸怀宽。德振祖的两个幼子应陶和应和,完全是在伯母胡孺人身边长大(载德振祖天性散淡不喜理家事),至完婚都没有分家单过,胡孺人视若己出,直至孺人去世方析出。云宜振祖乐善好施多为孺人怂恿支持,胡孺人高寿76岁。

五世应兆祖夫人殷安人:郗山殷家,同邑太学生殷云骧之女。温和慈善,应兆祖中年病逝,安人教育钊鉴铭铣四子忠厚传家,终成兴旺之家,安人亦高寿70余岁。

六世钊祖夫人满恭人:柴里满家,满魁鳌之女。三十一岁钊祖无子逝,以铭祖次子允中为嗣。允中祖刚弱冠之年,满恭人即以千金给允中祖,命其进京捐职,得选五品新安卫掌印守备————满恭人的胆识胸怀令人肃然起敬。允中一生孝敬恭人,倾力为恭人立牌坊府门。

六世鉴祖夫人叶安人:夏镇叶家,候选布政司理问叶文杰之女。大家闺秀,天赋清醇。

六世铣祖夫人蒋恭人:同邑例贡生蒋枢丹之女。

七世郎中夫人杨太安人:赐进士出身青州府教授杨佩冕长女。

七世本中夫人杨宜人:和福杨家。

七世乐中夫人满恭人:柴里满家。

八世佩燧夫人王安人:太学生王剑溪次女。

八世仲廉夫人满孺人:柴里满家。

八世仲廉续娶夫人:曲阜67代衍圣公孔传铎子大学士孔继汾嫡曾孙女

八世仲玺夫人张孺人:同邑庠生张荫南之女。

八世佩珺夫人满宜人:柴里满家,清朝嘉庆五年武科进士殿试榜眼,湖北郧阳镇总兵满德坤侄女。

八世佩珍夫人鲁孺人:鲁寨鲁家,候选同知鲁佩九之女。

九世长恩夫人鲁孺人:鲁寨鲁家,恩科举人沂州府教授鲁芮元(字文峰)之女。鲁孺人嫁后不久,即以嫁妆钱经营购入土地五千亩(之前皇殿孙氏全族共有土地一万六千五百亩)。当时的滕县八大家族之一鲁寨鲁景龙家族在滕县县城有鲁半城之名,鲁景龙家族1844年在县城开设当铺,油坊,酒店,货栈,估衣店,杂货店,中药店等商号,布满大半个县城,投入商业资本额达140万块银元。

十世永昶夫人:本邑附生丁向辰长女,继室本邑庠生王以坤长女。

十世永暧夫人:本邑岁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金廷槐长女。

十世永曜夫人:莘县教谕禀贡生党延封次女。

十世永晖夫人:本邑监生李树洙之女。

十世永昱夫人:本邑咨部林庙守卫司百户张玉光长女。

十世永锜夫人,峄县官地宋家宋学恕公女,奇女子也:精通周易,博览群书,于大院内设女子学校任校长,教育愿意学习的女童,建国后薛城的一批女干部,多受益于其门下早年教育,宋氏高寿701878~1948

以上是部分有明确记载的和当地缙绅之间的联姻记录,这些生活在鹿鼎之家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们,从小耳濡目染父兄们的人情交往经营家族之道,使她们具有开阔的胸怀和视野继续教育下一代,传承优良的家风。且缙绅之间的世代联姻可以加强提高彼此的政治经济地位,也是士绅之家的生存传承之道。

                    析箸:分家的故事

讲分家的故事之前,先说说鉴祖的家事。

鉴祖同时娶有三位夫人:正室叶夫人,出长子履中次子郎中。履中幼小出嗣钊祖后未成年即早疡,郎中多病素有痰疾(可能是肺结核)常年卧床,且直到鉴祖去世(1808年)五年后(1813年)嫡长孙佩璲才出生。也就是说鉴祖中年时是很忧惧子嗣传承的,在这种子嗣单薄令人心忧的情况下,迎娶了侧室潘夫人,出惠中子一人,依旧子嗣不旺;约1795年(乾隆60年)50岁的鉴祖,再次迎娶另一位侧室轩辕夫人。————轩辕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也是非常稀少的小姓,查遍史料枣庄地区只有一个地方有轩辕姓氏:今滕州官桥镇薛河故道与魏水河交汇处,有一片被当地人称为轩辕的地方,官桥前来村有轩辕氏后裔及滕阳轩辕氏族谱:明朝成化年间,河南雎县轩老家的轩辕应试一家母子三人,于洪水横流中漂泊到山东,投奔山东滕县做官的父亲,由于父亲已经调任他乡无处寻找,遂定居古薛河北岸,取名轩辕庄。子孙后代多有功名,其家祖茔占地上百亩松柏森森,名轩辕林。19588月,济南军区在轩辕祖茔内破土筹建轩辕井,196010月易名八一煤矿,所有墓葬被推平,墓碑拉倒铺路。由此可以确证轩辕夫人娘家是今官桥轩辕庄。

年轻的轩辕夫人1796年生本中,约1798年生泽中,1807年生幼子念中,1808年念中未满周岁,63岁的老父鉴祖病逝。

此时,兄弟五人需要分家单过了,长辈四叔铣祖主持分家,以郎中多病且嫡出分以产业一半,另四兄弟分另一半。为什么会有这种看似极端不公平的分家方式哪?是铣祖偏心不公正吗?当然不是,这与封建时代正室嫡出长子继承制有关:假如所以男丁都是正室嫡出,则诸子均分,另外长子长孙亦能和叔父们同等地位单独分得一份家产,确保不因分家长子长孙奉祀宗祠的财产过分削弱;像鉴祖情况,则是诸子均分份额,但是庶出子份额减50%加于嫡长子长孙处,这是宗法保护嫡妻长子正统地位的手段。因此惠中本中泽中念中本应各分20%家产,减半为10%左右,郎中获50%家产,因此时长孙佩璲尚未出生,铣祖平衡一下四兄弟实得50%,这是第一次嫡子与庶子间的分家。

庶出四子惠中稍长,本中只有12岁,泽中10岁左右,念中更是只有1岁。但主持家政却是12岁的本中,至20岁时令家业倍增,令人惊叹本中公的早慧。复有第二次分家,惠中析产到丁桥居住,四弟泽中成家析出,本中念五弟念中只有9岁继续照顾幼弟,及至念中成年后再有第三次分家,本中公一生罕见的经历了三次分家,其兄弟之情令人感慨唏嘘。

讲过鉴祖诸子复杂的分家过程,再看一下乐中诸子的分家:乐中有五子,长子孟闲少亡,令外四子仲廉·仲玺·叔泰·季箴。其中孟闲仲廉同母嫡出,母满氏去世后乐中继娶杨氏出仲玺·叔泰·季箴,但杨氏亦是正室,所以诸子均是嫡出家产拈阄均分:长仲廉析居今柴胡店南辛村;次仲玺阄得皇殿老宅;三叔泰也阄得皇殿产业;四幼弟拈得外村孔庄空基。————仲玺公秉性慷慨孝心灵敏,揣摩天下父母疼幺儿,老父母心里肯定担心年幼的弟弟季箴单独在外生活,遂主动提出以皇殿老宅换季箴孔庄空基,推让佳话流传至今。仲廉公虽离家20里路远,然每月必三四次鸡鸣即起乘车至皇殿向父母请早安。每月初一风雨无阻到老家,兄弟四人同祭祀天地,博父母欢心。距离虽远,但挡不住至诚的孝心和亲密的兄弟情谊。

                家族社会责任:铺路修桥赈灾

一个家族在县邑乡党里是否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不仅仅是家财的多与少,如果不能够积极参与邑内的铺路修桥和赈灾等公益慈善活动,是不能够被官绅阶层接纳的,也会被乡党鄙视吝啬。在有清一朝我族先祖从未间断投入各种公益活动,提高宗族的社会声誉:

三世涵祖修薛河上游之广济桥。

四世宜振祖修临城驿石道。乾隆壬申年(1752)大饥,临城邑明府设赈,宜振祖主持赈灾,应兆祖散尽家中余粮,又以市价于夏镇购粮继续赈济。

六世鉴祖铭祖乾隆丙子年(1756)大饥,捐输粟数百石(一石120斤),煮粥里门食饿者,道弃婴儿收养之

六世铣祖嘉庆甲戌年(1814)岁饥道殣相望,倾禀赈灾。

七世乐中祖携三子叔泰于道光庚午年(1850)主持大修西桑桥(协修者王继宗薛献素),历工七个月,费一万三千串钱(约一万三千两白银)。今日西桑桥石材基础骨架均是此次大修所存,桥南侧孔洞下嵌石碑记载:皇殿村孙君乐中实首其事,滕南65里有西桑者,九省通衢,南北往来如履坦途。

八世仲玺公,咸丰癸丑年(1853)丁巳年(1857)大饥,仲玺公输粟屡济全村,村无饿死者。

                     声誉与金钱的选择

宜振应兆父子有一则轶闻,全邑广为流传:

当时临城邑令司马陀是宜振祖交往很久的好友,那时的官员如果只靠薪水是很难养家的,偏偏这位司马公又是一位罕见的廉洁的非主流,生活中的衣马薪米多由挚友宜振资助,————古人讲究君子有通财之谊。后来司马陀公因官声卓著升迁为湖北太守,宜振祖又借给他很多回家的钱,然天有不测风云司马陀突发疾病过世了。宜振祖派应兆祖前去吊唁,司马夫人带数岁幼子出来哭着说:我家老爷亏欠贵府太多了,现在筹办丧事已经用光了钱,只能待小儿长大后才能回报您的恩德······”司马夫人以为借钱与他家,必有所图,现在人走茶凉,人家是要求还债了,非常惶恐。应兆祖痛心的说:父亲让我吊唁司马公,他认为一个清廉的官吏不好当,连包袱衣被都没有多余的,担心您孤儿寡母没有回家的路费,说罢在里门又取出多金厚遗司马夫人,助其携子扶棺返回家乡。————我们不禁为当年两位先祖的慷慨尚义击节赞叹,更佩服他们千金市骨长远的政治生活眼光,试想:以后历任邑令,邑内缙绅士族知道这件事后,会如何对待这个特别行事的孙氏家族?这样的家族值不值得交往和倾力扶持?如果我也有司马陀那样的遭遇,谁会照顾我的孤儿寡母?谱载临城历任邑令程公,陆公,邱公去官后都得到了宜振应兆的帮助返乡。孙氏家族后来在当地受没受到历任邑令的特别扶持?我们今天无从得知,但是应兆祖的儿子钊鑑铭铣们却确实开创了家族轰轰烈烈兴旺发达的历史,几十年内俨然成为县邑中的望族。

            

 历史的微末:维翰维祺与丁宝桢

翻开家谱,看到家族九世十世时,多见当兵外出,外出不详,无子卒,未娶卒等等字样。————是的,战乱动荡的年代来了。

太平天国战争几乎没有波及到山东,但是1862年发源于安徽江苏的捻军却在发展壮大威胁山东。当时的山东布政使是丁宝桢,丁宝桢与曾国藩李鸿章并称清后期中兴三大名臣,宫保鸡丁这道菜的起源他的发明,另在济南当巡抚时曾诛杀大太监安德海(1869年),名震天下。

1864年,捻军进入山东,破家无数生灵涂炭。1865年,捻军在山东曹州高楼寨伏击歼灭僧格林沁所部蒙古骑兵,清廷震惊。1865618日,曾国藩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玗,马队追踪。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皇殿我族叔泰公携子维翰维祺为保卫家族的安全,破家修筑皇殿寨堡垒,组织训练了一支精干的团练。因今西桑桥为军事之咽喉要道,山东布政使丁宝桢亲率清军列阵与西桑桥阻击捻军北上。史载当日战争白刃相接,血肉漂流,杀雾蔽日,清军不支溃败死伤殆尽,危机关头,维翰维祺兄弟打开寨门率几百团练杀入阵中,挟扶丁宝桢上马退入皇殿玗内,捻军四面围击皇殿寨,激战一昼夜不克方退走。————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在历史上寂寂无闻的小人物不经意间挽救了大清勋臣几年后的山东巡抚丁宝桢(安德海若知此事定会先哭死)。全皇殿的宗族乡亲也得以保全性命。历史记载了大人物的成败荣辱,却不知悄然之间,微末的小人物曾改变了一段历史……..

1867年,捻军覆灭,丁宝桢授山东巡抚。数次信至皇殿,欲招维翰兄弟至济南授官,以报救命之恩。维翰婉辞不就,语家人朋友曰:何必携恩图报区区篱下仰人鼻息。乡党多感慨维翰兄弟的高义品格和人情洞悉之练达。丁公数次来之信札翰墨皆端书小楷,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史料文物,在皇殿维翰后人延厚·思藩家中珍藏多年,惋惜的是毁于文革之中,今人无缘得见丁公墨宝。

另一则轶闻:史载18663月,曾国藩因部署山东剿捻战略,由徐州赴济宁,天晚曾借宿西仓孙家大院(接待曾国藩的应是八世佩珺,佩珏或佩瑛之一人),沿途谒孟,孔,曾诸圣墓。

                         三芝三才子

咸丰同治年间,本邑的士人之中有一称谓:三芝三才子。意思是说本县有三大才子,三芝是其中一位,他就是皇殿孙氏最著名的禀贡生候选训导孙联芝,又名季贤,字仙九,因兄弟排行第三,故称三芝。联芝公聪颖过人,书画双绝,济南府试曾高中举人。我族1873年第一次修谱,联芝公是倡修者兼主撰修,人物传记多是公撰写,今录联芝公五言长诗纪念之:

结念在山林,结庐傍泉石。

有山光送青,有水波凝碧。

柏老几千年,松高近百尺。

此景清且幽,足托高人迹。

兴来调素琴,可以永今夕。

一弹天地清,再弹神志怿。

曲终啜芳茗,清风生雨腋。

得句付锦囊,自喜偶有获。

野鹤去复来,饮啄任自择。

山花落更发,间杂色黄白。

吾兄青云士,顿结烟霞癖。

此间天地宽,无复形神迫。

兄为画中仙,胜我为形役。

明日抱琴去,长愿奉几席。

                                  丙寅夏月仙九孙联芝

————今详考此诗作于同治五年(1866年)夏天,此诗可见联芝公之文采斐然隐士高洁。

 

轶闻:允中祖善狂草,喜欢收藏印章,砚墨,书画,是联芝公的亲伯父。联芝公幼时拜盖天池先生学习书画,允中祖从收藏品中拣出一幅精品画卷————明朝文征明·宫殿图·赐与联芝公,供其学习临摹,联芝公欣喜异常,时而观赏临摹。不防被苟且之徒知悉,后来这幅珍品文征明宫殿图失窃了,可以想见当时联芝公的伤心与气愤。

                       善人孙延厚

民国年间皇殿孙氏最有名的乡党闻人非延厚公莫属。

孙延厚(1893~1947),其先累世闻人,救丁宝祯的维翰公是其祖父,修西桑桥的叔泰公其曾祖父,乐中祖是其高祖父,可谓家传渊源流传。1992年第三次修谱,收入笃卿公传一文,详述其一生嘉言懿行,在此不赘言,只补录延厚公善人轶闻三则:

西仓村某外姓乡人其家人遭仇家诬陷入狱,按律不保,其家贫且无贵戚友相助,彷徨悲切。村有野老深谙其事艰难,给其家人出主意:天晌正午你去皇殿孙延厚家大门处长跪不起,期间不要说话只泣零,要跪足一时辰,或可挽回此灾祸。某人依言为之长跪哭泣一时辰,延厚公悯其状说,不要跪了,我能做到一定尽力,始起言家人之危,公让其回家听消息。延厚公亲自携重金托人请为,其人终脱冤狱————无亲无故舍金银搭人情解危难,世间有几人愿做?!

民国时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绑人勒索收赎金后,更有不讲道义杀害人质的事发生:西仓有族人被绑匪威胁家人安全,案犯后藏匿其家中,乡受害人质家以为族人与绑匪勾结,群情涛涛怒告于县,族人大恐,哀求延厚公解困,公上下奔走,解释其中的误解无奈曲折内情,凭借多年的威望化解了干戈,保全了西仓族人的平安。

另闻:皇殿村每至除夕这一天,延厚公则带家仆推大车,挨家挨户送上准备好的面粉·肉馅,还有红包利是,助村人每家除夕之夜都能吃上水饺,欢喜过新年。

————“善人的称谓绝不是沽名钓誉,延厚公的做人处事至今令后人感叹和追思。

               孙家大院的守护与修缮

近几年,在枣庄市孙家大院的名声逐渐为世人所知,并列入枣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氏故宅),大院能得以保存及为人所知,思海公当为族人铭记。

孙家大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740年左右,五世应兆祖时即开始在此置业。1800年钊鑑铭铣四兄弟分家,鑑祖析得西仓产业,在原有房产基础上开始了累世的扩建,至解放前大院规模宏大,今天留下来的只是当年建筑中很小的一部分。解放后收归国有办学校,经历改建有的建筑失去了原貌,但其间的雕梁画栋,精美石刻,灰瓦飞檐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与壮观。

思海公为原枣庄十二中退休教师,鑑祖的六世孙。痛惜先祖们留下的有文物艺术价值的建筑被世人遗忘与破坏,遂不顾年高体弱自愿义务守护大院,十余年来如唐吉可德般独力抗争那些孙家大院的破坏者:大院内精美的石雕,木雕令文物贩子各色人物垂涎觊觎,或威胁恐吓,或金钱收买,均被思海公严词拒绝。枣庄新闻媒体曾有题为孙家大院最后的守护人——孙思海的新闻报道,大院名声鹊起,各种电影电视剧组纷纷来此取景拍摄,往来参观驴游的人渐多。思海公虽是数学老师,然每充当义务导游解说大院历史时则绘声绘色。令听者能启发思古之幽情:各种孙家大院的游记多见于网络日志,对大院的宣传保护影响深远。

有思海公的珠玉在前,族人受其感召渐多加入保护者行列:族叔孙冰,竭力为孙家大院列入蟠龙河省级湿地公园项目多方奔走竭尽其力;族叔汉杰,西仓我族知名企业家,慷慨解囊斥资近200万修缮大院,春秋更替历时2年已初步恢复了古建筑当年的原貌风采,一座清朝北方鲁南民间精美厚重的传统建筑重回人们的视线:它的朝霞晨露,它的夕阳余晖是那样静谧,瑰丽。

             附表:历世先祖人物生卒年代考

 

士恒(二世)        1636~1700         崇祯  顺治  康熙

  (三世)        1665~1748         康熙  雍正  乾隆

宜振(四世)           1691~1771         康熙  雍正  乾隆

应兆(五世)           1710~1763         康熙  雍正  乾隆

  (六世)           1735~1765         雍正  乾隆

  (六世)           1746~1808         乾隆  嘉庆

  (六世)           1751~1820         乾隆  嘉庆

   (六世)             1758~1832         乾隆  嘉庆  道光

允中(七世)           1777~1846         乾隆  嘉庆  道光

魁中(七世)         1780~1839         乾隆  嘉庆  道光

乐中(七世)         1781~1856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郎中(七世)         1786~1836         乾隆  嘉庆  道光

本中(七世)            1796~1843        嘉庆  道光

泽中(七世)         1798~1868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仲玺(八世)           1806~1880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光绪

叔泰(八世)         1809~1868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佩璲(八世)           1813~1860         嘉庆  道光  咸丰 

长恩(九世)           1868~1909          同治  光绪  宣统

延厚(11世)           1893~1947         光绪   宣统  中华民国

 

 

后记:

三年前(2012),因二十多年没有去过西仓大院了,星期天遂带孩子去看看古建筑,思海老爷热情的讲解了大院的历史,并谈起了家族的历史和轶闻,他积累了一些资料说特别想写一写皇殿孙氏家族历史,供后人了解,苦于年老精力不济笔力维艰,无法达成愿望殊为遗憾。看到银首皓发的老人孤独决绝的守护着大院,很是感动,遂有想替老人家完成愿望的想法。回家后,开始查阅历史资料背景我族累世先祖的生活年代,力求代入他们生活的时代,揣测他们的生活方式,处事交往,婚丧嫁娶;面对修桥铺路赈灾时的心态与决定;与官府官员的交往交情距离……

写了一部分历史后感觉文学素养不够,便泄气停写了,一停就是三年。今年五月我族开始第四次修谱,想起三年前的往事,遂又不揣文字粗鄙续写了这篇家族简史流水账。我想,家谱中那些冰冷的名字,对于外人来说都是平凡不知姓名的前人,但对于我们来说,他们是我们的祖先,总会有一部分族人想了解一下祖先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或慷慨激扬饮酒赋诗,或悲天悯人扶弱救饥,或辛劳持家孝悌义传,还有他们的爱与哀伤…….

本文所记历史不敢言100%真实,但勉力做到不浮夸,不溢美,努力去还原那些二三百年前家族历史,祖先们的喜怒哀乐,水平所限错漏败笔难免,敬请家族长辈阅者批评斧正,以求历史的真实,让家族后人阅读知晓他们的故事,也是对历世先祖们的一种缅怀,追思。

 

 

                                   十四世孙     尚培    撰于2015  9  27

 

 

 

—————————————————————————————————————————————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         
 

用户名:
评论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方式 |  收费标准 |  友情链接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孙氏家谱网    苏ICP备16066759号-1